登陆注册
999100000014

第14章 寒冬夜行人

对于被压迫者来说,荷兰是全欧洲最幸福的地方,是科学家、哲学家和异端分子的避风港。

但斯宾诺莎的故事就很讽刺了。

斯宾诺莎的父辈生活在葡萄牙,那时候还属于西班牙统治,正是腓力二世不可一世的时候。

腓力二世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而斯宾诺莎一家却是犹太教徒。无论在新教还是天主教眼中,斯宾诺莎一家都属于异教徒。

前面说了,腓力二世的西班牙对异教的迫害最为严重。斯宾诺莎的父辈受尽了苦难,一直想找个机会逃出去。终于在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海上实力大为削弱。斯宾诺莎的父辈们得以找到一艘船,从海上逃到了荷兰。在那里,斯宾诺莎出生了。

可以说,斯宾诺莎就是伴随荷兰共和国一起成长的。

在荷兰,有很多同样来避难的犹太教徒,斯宾诺莎一家自然和教友们生活在一起,算是找到了组织。

这本来是一个美好的结局,但问题出在斯宾诺莎身上。

斯宾诺莎是哲学家。哲学家就喜欢怀疑。怀疑精神和任何宗教都不对付。所以在自由之都荷兰,因为躲避迫害而聚集起来的犹太教会,却把斯宾诺莎给迫害了。

不过也不全是犹太教自身的原因,还涉及基督教的压力。虽然荷兰的宗教政策甚为宽容,但毕竟整个欧洲都处于基督教的严格统治之下。在荷兰的犹太教会希望能在不违反自身教义的前提下,尽量不得罪基督教。而像斯宾诺莎这种敢于怀疑世间一切的哲学家,犹太教会很担心包容他会触怒荷兰的基督教会。

另外,威尔?杜兰认为,犹太人因为多年的逃难,除了宗教外缺乏能够将他们凝聚在一起的东西,所以教会重视对信条的维护也情有可原。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当时荷兰犹太教会的处境。

在斯宾诺莎15岁的时候,有一个犹太年轻人写了一篇评论信仰的文章。那文章并没有严重违反犹太教义而是触犯了基督教义,犹太教会却因为担心惹怒基督教会,便强迫这名青年悔改。具体的悔改仪式是:要这个年轻人躺在教堂门口,让教徒们一个个跨过他的身体。

那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年轻人,他无法忍受这种羞辱,回家开枪自杀了。

这件事不可能不对斯宾诺莎产生影响,仿佛提前宣布了他继续搞哲学研究的下场。

不过,犹太教会对斯宾诺莎还算宽厚。当长老发现斯宾诺莎有异端倾向的时候,并不打算严惩他,而是希望能“挽救”他。经过反复劝说不果,长老甚至答应每年给斯宾诺莎一大笔钱,只要他能妥协,哪怕是假装的都行。

作出这些努力,只能说明长老太不了解斯宾诺莎了。

西方哲学史两千五百多年,我们介绍的哲学家有十几位。如果把这些人按照品德排序的话,斯宾诺莎就算不能独居第一,那也绝对是并列第一的。

他性格温柔,待人宽厚,但又坚强诚实,绝不可能在教会压力和金钱诱惑下违心撒谎。

他拒绝了长老的提议,教会对他失去了信心,最终把他开除出教。

在斯宾诺莎24岁的时候,教会宣布剥夺他的教籍。教会做得很绝,在开除斯宾诺莎的时候,还用极为恶毒的话诅咒他:“让他白天受人诅咒,夜里受人诅咒,躺下时受诅咒,起来了还受诅咒,出外去受诅咒,回进来又受诅咒……将律书中所载的一切诅咒全堆压到他的头上,普天之下都抹掉他的名字……”同时还规定任何人不许与他交谈、通信,不许阅读他的作品,不许帮助他,不许靠近他,不许和他同居一室。

从此,斯宾诺莎在荷兰的地位一落千丈。人们躲避他,厌弃他。斯宾诺莎的父亲不肯收留他。父亲去世后,他姐姐又要霸占遗产。为此斯宾诺莎和姐姐打了场官司,最后他赢得了官司。但是他马上又把赢得的财产送给了姐姐。

斯宾诺莎教过的学生写信骂他说:“你是世间可悲可怜的小人,而且是供蛆虫享用的尸骸和养料。”

还有一次,一个狂热的教徒试图刺杀他,幸亏他躲避及时才免去一死。

后来斯宾诺莎的著作《神学政治论》匿名发表,刚发表立刻就进了天主教会的《禁书目录》,而且人们很快搞清楚了作者的身份。书中违反教义的言论受到了暴风雨般的攻击,有人说这本书是“一个叛逆的犹太人和魔鬼在地狱中杜撰而成的”。舆论的压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在出版四年之后,荷兰政府不得不宣布禁止散布与发售这本书。

用18世纪的作家莱辛的话来说:

“人们谈到斯宾诺莎,就好像他是一条死狗。”

这种种遭遇足以摧毁一个人,或把一个温厚的人变得暴虐厌世。

但当一个人找到自己的哲学答案以后,他是不会被摧毁的。

贫困的斯宾诺莎放弃了遗产,一个人搬到了荷兰的海牙,以磨光学镜片为生。他终身未婚。有一个不可靠的说法,说斯宾诺莎喜欢过他拉丁文老师的女儿,另一个同学则用一条珍珠项链夺走了女孩的心,但是最终也没跟那女孩结婚。

磨镜片的收入很少,斯宾诺莎一生清贫,晚年虽然出了名,却仍旧保持着清苦的生活。

曾经有位阿姆斯特丹的富商愿意资助斯宾诺莎,被他拒绝了。后来富商临终时要把全部遗产都送给斯宾诺莎,斯宾诺莎说服他把钱财送给了另一个人。那个人很感激斯宾诺莎,送了他一笔钱,确实缺钱的斯宾诺莎终于收了,但只要了这笔钱中的一部分。

斯宾诺莎也有结交权贵的机会。

在他出名以后,普鲁士选帝侯曾经邀请他去讲学,说只要他讲学的内容别触犯宗教信条就行。讲学的待遇很优厚,但是斯宾诺莎犹豫了六个星期,最后还是拒绝了。他回答说,我不知道怎么把握才能不触犯宗教信条。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还暗示过斯宾诺莎,只要他声明下一本书献给路易十四,就可以得到一笔丰厚的养老年金。斯宾诺莎却回答说,我的确需要金钱,但“我只将我的著作献给真理”。

这不可能是故作清高,因为他确实穷。

斯宾诺莎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和笛卡尔很像,斯宾诺莎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而且斯宾诺莎也从母亲那里遗传到了肺病。

更危险的是,常年打磨镜片使斯宾诺莎吸入了过多的粉尘,再加上生活清苦,在拒绝了路易十四之后的第4年,斯宾诺莎便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只有45岁。

如果我们是在写一篇学生作文,那么写到这里,我们应该赞美斯宾诺莎的美好品质,为我们自己的庸俗人生暗自羞愧。但我们这本书的主题不是求善而是求真。所以更应该引起我们兴趣的是:在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斯宾诺莎是靠着什么样的哲学信念,才得以保持宽厚的性格和平静的心情呢?

我们慢慢来。

首先,斯宾诺莎是笛卡尔的继承者。

我们说过,笛卡尔有一个很棒的想法,就是按照欧式几何的模式来建立哲学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先找出一些不言自明的公设,再按照演绎推理的方法,以这些公设为基础建立整个哲学。

笛卡尔想法不错,具体工作却做得不太好。而斯宾诺莎则完美地实现了这个想法。

斯宾诺莎最有影响的著作叫《伦理学》,在他去世后才发表。这本书的全称是《按几何顺序证明的伦理学》。

看明白了吗?用几何去证伦理学(伦理学也是哲学研究的一部分),这不完全就是笛卡尔设计的路数吗?等翻开这书,你肯定就崩溃了。

书里完全没有一点口语,上来就这种形式:

定义1:××

公理2:××

后面则类似于:

命题19:因为××(根据公理1)乃是××(根据定义12),所以(根据命题6)××。此证。

完全就是一本数学书。如果没有强悍的逻辑思维,根本没办法看明白。

我们来看看斯宾诺莎到底说了些什么。另外再剧透一句,鉴于后人对斯宾诺莎的批判,斯宾诺莎具体说了什么,其实对我们普通人并不重要。这里介绍他的学说主要是因为他的思路挺有趣的。所以如果看不明白也没有关系,可以跳到下一段。

我们开说吧。

第一步,要找到公设对吧。

笛卡尔把一切都怀疑了,我们就必须找到一个绝对存在的、不可能被怀疑的东西作为公设。

既然这个东西绝对存在,那么它肯定不能依赖别的物体存在。

斯宾诺莎把这种东西称作“实体”。

实体的特征是,这东西自己就能证明自己,不依赖外物存在。这意味着,外物也不可能摧毁实体。否则的话,实体的存在就要依赖于“外物不去摧毁实体”,等于还是依赖于外物了,对吧。

既然实体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外物也不能摧毁它,那么实体肯定是永远存在的。用类似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证明出,实体是无限的,是唯一的,是不可分的,是善的。

如果实体是无限的,是唯一的,那么这就等于在说,世间万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实体的一部分。因为只是一部分,所以是不完美的一部分。

这么一个永恒的、无限的、唯一的、不可分的东西,你想到了什么?就是神嘛。

斯宾诺莎就是这么想的。因为实体是无限的,如果有上帝的话,那么它一定是实体本身,不可能不是实体。用个通俗点的例子说,如果上帝不是实体,上帝又无所不能,上帝不就可以改变实体了吗?又和实体的定义不符了。

所以,斯宾诺莎承认上帝,但他心目中的上帝不是基督教或者犹太教中人格化的上帝,而是无所不在的实体。

当然,这种结论肯定会遭到宗教迫害了。

然而我们也可以理解,斯宾诺莎的世界观能给他带来强大的信念。

简单地说,世间万物皆为上帝,我自己也为上帝的一部分,那么我与上帝同在,自然充满无限的力量。其他人即便与我作对,他们也是上帝的一部分,他们的行为也都是上帝的意志(这点和基督教是相同的)。所以无论外人如何对我,我都应该坦然接受。

复杂地说,实体永远存在,我属于实体,那么我也可以永远存在。即便肉体消失了,我也是实体的一部分。而且我和世间万物都是一体的。从这个设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限的力量和安全感,也就什么都不怕了。

再者,实体是善的,作为实体一部分的事物,即便单独看是邪恶丑陋的,它本身也是为了善的目的而存在,也是善的一部分。因此无论多么丑恶的现象,我们都应该宽容接受。

斯宾诺莎的学说大致如此。

顺便一说,这种人和万物一体的观点在中国哲学里很常见。很多学派都追求“天人合一”,比如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北宋儒学家张载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一体的,所以我们侍奉父母,友爱别人,就相当于爱整个宇宙了。

当然,按照我们普通人的观点来看,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很难从感性上理解。

但其实这世界观离科学世界并不远。

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写过一套史诗巨著《基地》。在后几本小说里,阿西莫夫构建了一个神奇的星球。在这个星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甚至一草一木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大家共享相同的意识、记忆、感情和感觉。星球上的生物个体死亡以后,组成该生物的原子会最终变成星球上其他生物和物体的一部分。所以这个星球上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死亡,只有各种物体之间的转化。意识是全星球物体共享,因此也不会消失。

阿西莫夫的这个设想可能来自于曾经在科学界流行一时的“盖娅假说”,认为地球是一个生命体,能够自动调节地球的环境,为生物创造生活条件。对于这个假说本身,我个人觉得不靠谱。但是阿西莫夫笔下的这个世界描写细致,设定合理,让人觉得非常真实。起码在逻辑上,这个世界有存在的可能。

当然,阿西莫夫描写的世界和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有一定的区别。斯宾诺莎的哲学指的就是我们自己生活的世界,而不是什么外星。但阿西莫夫可以帮助我们从感性上想象斯宾诺莎的设想,让我们想象,如果世界像斯宾诺莎说的那样是一个实体,那是种什么感觉。

哲学史上有个不难理解的现象,生活越是困苦的哲学家,他的学说就越关注个人幸福。反之生活富足的哲学家,学说更容易脱离现实。斯宾诺莎就是典型的前者。

当斯宾诺莎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应该通过理性思考来追求的时候,他发现,在得出最终答案之前还需要很长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里,自己该怎么生活呢?

他总结了几个可以暂时执行的守则,大意是:

第一,说话要尽量让别人明白,只要别人对我们的要求不会影响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求知),那就尽量满足。

第二,只享受为保持健康所必需的生活乐趣。

第三,只求取为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金钱。

这些生活准则并非出于斯宾诺莎的哲学思考,而是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一个立志求知者的身份思考出来的。这些结论平实朴素,完全就是心灵鸡汤的标准素材。

所以,不妨参考下吧。

在斯宾诺莎时代,哲学有一个非常光明的前途。

按照笛卡尔的设计,斯宾诺莎把哲学研究推上了一条井然有序的道路。其他的哲学家可以像做数学研究那样,发明新的体系,创造新的定理,或者按照逻辑规则修改、补充前人的成果。那么哲学成果也必然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接近真理。人类找到哲学的终极答案不过就是时间问题了。

但是,有人不服。

不服?这胆子也太大了吧?要知道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观点,可是有全体数学家当后盾的。

同类推荐
  • 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

    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三个人都被卷进了一个毁灭性的激情旋涡中,过早地终结于可怕的精神错乱、致命的感官迷醉以及疯狂或自杀中。他们与时代毫无联系,不被同时代人所理解,如流星般闪耀着短短的光芒迅疾地冲迸了他们的使命的暗夜。他们生命中的跌宕起伏几乎从不接触现实世界。某种超乎人性的东西作用于他们内心,这种力量超越了他们自身的力量。他们感觉到自己完全陷入了它的控制中:他们不是听命于自己的意志,而是变成了依附奴隶,成为一种更高之力——魔鬼之力下的中魔之人。
  •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菜根谭(第三卷)

    菜根谭(第三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慈悲是一种爱,对家人、对朋友、对同事、对尘世间一草一木的爱。本书源于贤宗法师的人生体悟、修行心得以及讲学录,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两个特色,一是“向下”,法师分享给我们的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生活的智慧;二是“缓慢”,句句通俗易懂,紧贴内心,读来依依不舍。
  • 素书全鉴(第2版)

    素书全鉴(第2版)

    关于《素书》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曾刺杀秦始皇的张良,逃亡到下邳时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让张良捡起并替他穿上,认定“孺子可教”后传他一卷书,告之“读书则为王者师”。这位老人即黄石公,这卷书即《素书》。《素书》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六章,共一百三十二句。虽只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字字珠玑,句句名言,在精准地认识世道、把握人性的基础上,对人生谋略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指点。本书对《素书》全书按原典进行了解译,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的解读。
热门推荐
  • 暗夜的经纬线

    暗夜的经纬线

    国之利刃的爱恨情仇,到底是有缘无份?还是上天赐予的感情?又是痛彻心扉的虐恋?一切将会揭晓……
  • 无限时空机

    无限时空机

    22世纪,林博士偶然得到了外星人赠送的时光机,可以传送到不同的年代,从此……
  • 许传

    许传

    余生的路,我守护着你!初中学历,第一次开书希望可以写完,谢谢支持!
  • 欧也妮·葛朗台

    欧也妮·葛朗台

    《欧也妮·葛朗台》是《人间喜剧》中法国生活场景的组成部分,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描写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塑造了一个狡诈、贪婪、吝啬、残忍的暴发户葛朗台的形象,揭露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讲述了金钱如何使人性毁灭,造就家庭悲剧的故事。
  • 生命最后的旅程

    生命最后的旅程

    我想过许多种离别的方式,但我从未想过离别会来得这么快,我还来不及好好的和您说再见...
  • 两个七天

    两个七天

    七天,168个小时,10080分钟,“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周时间,你会……”——————“是吗?原来只剩下七天……”“不,并没有七天,还剩余50小时56分钟12秒……”“这……这不可能!”“他不会的……”
  • 都市之血脉传奇

    都市之血脉传奇

    都市中学生贺强幸运的拥有了来自远古时期的兽族血脉,成为了血脉传承者中的一员。。虽然血脉中的法力大不如前,但是经过血脉改造过的身体以及拥有的传承能力,贺强开始迈向了人生中的新的开始。那他的未来之路是什么样的呢?还有其他与贺强一样幸运的血脉传承者都有哪些人呢?未知的敌人都有谁?如何靠着实力一步步的在夹缝中生存,是该热血的争霸,还是该偷偷扮猪吃老虎。兄弟齐心,夹杂着爱恨情仇。是所向无敌,还是恰逢敌手。看贺强如何带领着血脉传承者们站在世界的巅峰。
  • 繁华一梦之似锦

    繁华一梦之似锦

    天辰大陆随天地开辟之时存在,是天地间的一片灵土。四国之争,波诡云谲;主君之位,是白锦的执念,风云过后,孰是孰非,谁对谁错。''南枳,我要你生生世世都记得我,哪怕魂飞魄散,倾尽一切!”“长安,下辈子,我想早点遇见你”——“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只一眼,便忘不掉了”祝余迟来“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我也要将你拥入怀中,所以,迟归,别丢下我。”明长仪迟归“白笙,南时会护你一辈子”白笙南时“就算你无心,无情,起码,你还是记得我的”白夜白晚所以,一定要珍惜啊
  • 天使慈善家

    天使慈善家

    他不是最强大佬,只是拥有本不应该出现的系统。他不是神豪,但他是坐拥无尽财富。我不喜欢赚钱,只喜欢捐钱。什么,你父亲重病,没钱,给你一千万慢慢治疗。我其实什么都差,唯一不差的就是钱。先定一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我是白衣天使,也是一个慈善家。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