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10200000025

第25章 自闭症神童(4)

第二天清晨,我们到红场上散步,史蒂芬被眼前新奇的景象所吸引,他一边好奇地拍照,一边欣赏周围的建筑。路人都转过身来看着他--显然,黑人在莫斯科是很少见的。为了画斯巴斯克塔,他选了一处地方,并让玛格丽特把他的凳子精确无误地放在这个地点上。不是那儿,也不是那儿,就是这儿--他俨然已经成为主人了。在红场的中央,他的身影显得很瘦小,头戴皮帽,手上戴着一副海蓝色的毛手套。成群的游客在五月灿烂的阳光下涌过,有些人还看了看史蒂芬的画板,而史蒂芬却旁若无人地继续描绘着。他还一边画,一边哼着小曲。他拿笔的姿势颇为与众不同,还有点笨拙,就像孩子一样,把笔放在中指和无名指中间。他还一度咯咯地傻笑,原来他是不断地想起电影《雨人》里的一幕(他说:你不敢开车!)。玛格丽特就坐在一边说着鼓励的话--“很好!真聪明!”--还从美学和建筑学角度给他点指导。史蒂芬根据她的建议仔细观察了塔。某种程度上,她扮演着一位协作者的角色,尽管他的才能与众不同、卓尔不群,但他依然希望从玛格丽特那儿得到赞赏与肯定。

之后,我们参观了历史博物馆,这是一位英国建筑师设计的折中主义的红砖建筑。玛格丽特指示史蒂芬:“注意观察这座建筑。好好研究,并理解这座建筑的风格--我想你过后能根据记忆画出它。”但史蒂芬之后却画出了与历史博物馆迥然不同的一幅画,画中出现了几个洋葱形状的尖顶,这在现实中是没有的。

我起初怀疑这可能是记忆缺陷导致的,并问他是否能根据记忆画出圣瓦西里大教堂。他立刻画了一幅漂亮的素描,所有细节都准确无误,而这只花了两分钟的时间。后来他又开始画某大型购物广场的一个长廊,这幅画他只用了喝一杯可乐的时间,他在宾馆里一边喝可乐一边画,非常怡然自得。他甚至连商店的标志都记下来了,尽管这些标志都是他看不懂的西里尔字母。显然,这并非是他记忆力的问题。

我和玛格丽特都想弄清楚史蒂芬画历史博物馆的时候出了什么问题;当他试图记住这个建筑之时(红场上的警察让他十分紧张),被问到觉得怎么样时,他也只是说“还好”(这表示他并不喜欢)。我想史蒂芬给它加上一个洋葱式的穹顶,只是为了看起来更引人注目,然而这一切都使得画出来的建筑看起来很不真实。

第二天早晨,我们在宾馆餐厅碰面时,史蒂芬兴奋地跟我打招呼:“你好,奥利弗!”相当热情激动,至少我感觉是这样的。然而我并不确定--这仅仅是一种社交本能吗?伟大的神经病学家库尔特·戈尔德施泰因描述过另一个患自闭症的男孩:

他开始喜欢上了一些人……然而同时,他的人性依旧很淡漠,对情感的回应也很草率。如果他在几个月内不时地遇见某个人,他就会以同样不带人情味的方式跟那个人打招呼和道别,仿佛只有在实际接触时联系才是真实的……这是一种毫无感情内涵的联系。

在一家旅行社的商店里,我买了一块琥珀。史蒂芬冷漠地瞥了一眼,看来它的外观并没有吸引他。我摩擦了几下,给他看上面产生的静电反应。现在它开始吸附碎纸屑了,当我把琥珀放在离那些碎纸屑几英寸的地方时,纸屑立即被吸附住了。他的双眼因震惊而睁大;他拿过我手中的琥珀,自己演示这个静电效应。但是接着他的好奇似乎消退了。他并没有问这是怎么回事,也没问为什么,我解释的时候他似乎也不感兴趣。我因为他表现出内心的震惊而兴奋,以前我从没见过他真正地惊讶,但是后来这种震惊却淡化了,消失了。对我来说,这似乎是个不祥的兆头。

晚饭时,史蒂芬一边笑一边给桌前的我们画了一幅漫画,画中的他亲自给我扇着风。(我很怕热,他总能看见我拿着一把日本扇子扇风。)画中的我屈服在扇子的威力下,而他自己则掌控全局,高大、有力,这是我第一次见他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因为和史蒂芬一起旅行,一起生活了五天,我非常了解他生理上是多么脆弱,他的状态是多么容易波动。有时,他会被周围的环境激发,然后做一些出色的、滑稽的角色扮演;有时,他又会陷入深深的自闭中,即使有回应,也只是一些机械的重复,像个机器人。这种波动通常会持续几个小时,少数情况下会延续好几天,对于患有典型自闭症的孩子来说,这是很普遍的,尽管没人了解其中的原因。有人告诉我,史蒂芬小时候这种症状更加严重。

俄罗斯之旅

第二天我们登上了圣彼得堡一日游的列车。玛格丽特带了一大篮干粮,即便全车厢的乘客和我们一起吃都绰绰有余。列车开动后我们开始吃这顿过早的早餐,为了赶这趟早班车我们5点钟就离开旅馆了。就在玛格丽特打开篮子的时候,史蒂芬猛地将头探过去,急切地闻着篮里飘出的香味。这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些脑炎后遗症患者和一些图雷特综合征患者,我曾见过他们有类似的嗅觉行为。我突然意识到或许史蒂芬的嗅觉世界和视觉世界一样生动,但是我们却无法用语言或任何方式来表达它们。

史蒂芬不太确定地盯着我们的煮鸡蛋。有没有可能他从来没剥过鸡蛋呢?出于好玩,我拿了一个鸡蛋,在自己头上敲碎,史蒂芬高兴极了,大笑起来。他从没见过用这种方式将煮鸡蛋剥开,他又给了我一个,想看看我还能不能再做一次,接着,为了再次确定,又在他自己头上敲破了一个。在这个“敲蛋”过程中,有些事发生了,我觉得史蒂芬更愿意和我相处了,因为他看到了我有多顽皮,多可笑。

吃过早饭,我和史蒂芬玩了些文字游戏。他对“我是间谍”游戏相当擅长,当我提示他 “我是间谍,在搜寻以C开头的东西”时,他很快就一口气说出了“coat(衣服),cat(猫),cafe(咖啡馆),coffee(咖啡),cool(凉的),cup(杯子),cigarette(香烟)”。他也很擅长将不完整的单词补全。然而,不管看过多少次演示证明,他在16岁时还不能判断不同高度的容器中的容积守恒,而据皮亚杰研究表明,大多数儿童在7岁时就掌握了这一概念。

列车穿过几个小村庄,沿途有木制的房屋、彩色的教堂,让我觉得仿佛置身于那百年不变的托尔斯泰的世界。当史蒂芬专注地看着这一切时,我想到了一定会在他脑海中浮现的成千上万幅图像--他可以将所有这些图像用画面和插图表现出来,但是我怀疑,没有一幅图可以在他的大脑中合成为总体的印象。我总觉得整个视觉世界就犹如一条河流,流淌过史蒂芬的大脑,没有意义,没有被吸收,更不会成为他的一部分。尽管他也许保留了他所看到的一切,但是这种保留是外部的,未经整合的,无法相互依赖、联结、修改,也无法与其他事物相互影响。我想到了他的理解力,他的记忆力近乎是机械的,就像一座巨大的仓库或是图书馆,或是档案馆,甚至没有编索引或门类,没有分类存放,所有的东西也许就像在计算机的随机存取卡里一样,都是即兴找到的。我发现我把他看成了一趟列车,一枚感性的导弹,在生活中穿行,观察着,记录着,但从不“盗用”,他就像时光的传输器,但自己从不会被生活经历改变、填充。

当我们到达圣彼得堡时,史蒂芬觉得该画画了。“铅笔,玛格丽特,亲--爱的。”他说。我被这声“亲--爱的”给逗笑了,这是典型的玛格丽特式的说法,我不知道他是无意中说出的,还是有意识的诙谐的模仿。列车很颠簸,我只能做些简要的记录。但是史蒂芬却可以照常作画,不受丝毫影响,和平常一样迅速流畅;之前在飞机上时我曾对此感到很惊讶。他看起来很笨拙,但似乎他本能地学会了一些运动技能,就像一些自闭症患者所做的那样。在阿姆斯特丹,他曾毫不犹豫地走上了通往船屋的狭窄的踏板,他之前从没这样做过。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年轻人,他在马戏团看过别人走钢丝后,突然就可以熟练地、无畏地走在钢丝上。

在11个小时的漫长旅程之后,伴随着俄罗斯乡村风景在我们眼前慢慢展现,我们终于到了圣彼得堡的一个大车站,沙皇时期的那种辉煌已荡然无存。在这个北方的不眠之夜里,从我们旅馆的窗户边可以看到明晃晃的白夜,看那些低矮却精致的18世纪的建筑,感受着欧洲的文明。史蒂芬迫不及待地想看白天的景象,并决定第二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画下来。当他开始画的时候我并不在房间里,后来玛格丽特告诉我,他刚开始时画错了,但是却很有趣。他画了一艘著名的古老的巡航舰“极光”,停泊在涅瓦河畔,但是它和另一边的建筑却不成比例。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说:“我要重新画,这个不好,不能这样。”他撕下了另一张纸,重新开始画。

船和建筑之间最初那种明显的不协调让我想到了他作品中的另一些不太明显的不和谐,想到了他会在画中运用多种透视法,而这些总是无法相互协调 。

那一天的晚些时候,我们到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无意中发现我们赶上了一场俄罗斯传统婚礼。唱诗班是一群瘦削的衣衫褴褛的人,领唱是一位蓝眼睛的盲人妇女。但是他们的歌声真是太棒了,简直就是天籁,尤其是那个男低音。我和玛格丽特都觉得,他看起来就像一个古拉格集中营的逃犯。玛格丽特以为史蒂芬没有被他们的歌声影响,但是我的感觉却相反,他被深深地感染了。这说明有时要知道他的感觉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我们在圣彼得堡活动的高潮是参观冬宫博物馆,但是史蒂芬对于那里令人惊叹的画作的反应有些幼稚。“它究竟是怎么一块一块画出来的啊?”玛格丽特在说一幅毕加索的画,画中一个女人歪着头。史蒂芬仅仅问了句:“她脖子疼吗?”

玛格丽特告诉史蒂芬,要格外注意马蒂斯的《舞蹈》,但是他盯着那幅画整整30秒,也没表现出兴趣。回到伦敦,玛格丽特建议他把《舞蹈》画下来,他毫不犹豫地画了,画得极好。只是后来有人注意到画中有种奇特的结合(还是由观察力敏锐的威廉姆森先生注意到的):史蒂芬画中的舞者采用了冬宫绘画中的形态,但是却赋予了他们这幅画的另一版本的色彩(这一版本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展出)。后来才知道他妹妹安妮特几年前送给他一幅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舞蹈》的海报,而现在他将“美国”的色彩加在“俄罗斯”绘画中。人们也许会想这是不是一种记忆的失误或混乱,但是我怀疑史蒂芬只是贪玩,决定要赋予冬宫博物馆的画作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色彩而已,就像他决定给历史博物馆画上洋葱形的屋顶一样(或者给我的房子画上烟囱,或在另一幅画中给洛克菲勒中心的普罗米修斯画上阴茎)。

经过一天的游览和绘画,我们疲惫地离开冬宫,回旅馆喝杯茶休息一下。玛格丽特觉得史蒂芬需要一点娱乐,就对他说:“你来当老师,你,奥利弗,当学生。”

史蒂芬眼中闪着光芒。“从两个中拿走一个,还剩几个?”他问。

“一个。”我立刻回答。

“很好!那20减10等于多少?”

我假装想了一会儿,说“10”。

“非常好!”史蒂芬说,“那60减10呢?”

我努力地思考,紧皱着眉。“40?”我说。

“不对。”史蒂芬说,“错了,再想!”

我试图用上我的手指来表示10的倍数。“知道了--50。”

“没错,”史蒂芬带着赞赏的微笑说,“非常好。现在算40减20。”

这可真难啊。我整整想了一分钟。“10?”

“不对,”史蒂芬说,“你得集中精力!但你做得不错。”他友善地补充道。

令人震惊的是,这一幕恰恰是模仿一堂给智力迟缓儿童所上的算术课。史蒂芬丝毫不差地模仿了那些出于善意却故意屈尊的教师的声音和手势,尤其是我的(让我感觉有些不舒服),就像我在伦敦给他做测试时一样。他并没有忘记这个。这对我来说是个教训,对我们所有人都是,告诫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他。这种角色转换让史蒂芬很高兴,就像他那幅给我扇扇子的漫画一样。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次俄罗斯之旅还是很愉快,很令人兴奋的,但也有伤心和失望。我本来希望能够完全击破史蒂芬的自闭症,完全深入地了解这个人,了解他的思想,但是最终只触到了微不足道的表象。我本来希望,这或许有些多愁善感,希望获得他更多的感情。在听到那声“你好啊,奥利弗!”时,我的心跳跃着,但却没有下文了。我希望得到史蒂芬的喜爱,或至少把我看成一个特别的人,但是并不是说他不友好,只是他的态度千篇一律,甚至包括他那冷漠的机械的礼貌和幽默感。我本希望有些互动,然而,他却让我了解了自闭症儿童的父母面对一个毫无反应的孩子时的感受。某种程度上,我仍然想要一个相对正常的人,既有某种天赋,也有某些缺陷,现在我却有了截然不同的感觉,几乎像变了一个人,这种想法以它独特的方式发展着,不受我自己任何规范所束缚。

然而有时候--敲鸡蛋时,玩老师和学生游戏时--我能感觉到我们之间的情感联系,所以我仍然希望能与他建立某种关系,因此每次我去伦敦都会去看他,大概一年有几次。有一两次我仅仅和史蒂芬出去散散步。我仍希望他可以释放自己,将自然的、 “真实的”自我展示给我。尽管他总是会用那句“你好啊,奥利弗!”来跟我打招呼,但他还是像以前一样,那么客气、严肃、疏远。

然而我们确实有一种共同的热情,即喜欢辨认汽车。史蒂芬尤其喜欢五六十年代的大敞篷车。而我最喜欢的车则是我年轻时代的跑车--布里斯托、弗雷泽·纳什、老捷豹、阿斯顿·马丁。我们两人在一起时,几乎可以认出路上行驶的所有汽车,我觉得史蒂芬在辨认汽车时就会把我当成同伴或盟友--这已经是我们所能达到的最亲密的程度了。

《浮城》于1991年2月出版,很快便成为了英国畅销书榜首。史蒂芬得知后说:“太好了!”他似乎不受影响或是不理解那已经是这本书所能达到的顶峰了。当时,他正准备去一所新的技校学习如何当个厨师,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开始学习一些独立生存的技能。但星期日还是奉献给了绘画,不管是不是受委托而作,他周末的作品越来越多。

抽象的缺乏

史蒂芬的艺术天赋常常让我想起马丁,我在20世纪80年代遇到的一个智力发育迟缓的音乐和记忆天才。马丁喜爱歌剧--他父亲曾是一位著名的歌剧演员--每部歌剧他只听一遍就能记住。“我会唱两千多部歌剧。”他曾告诉过我。但是他最喜欢巴赫,我觉得很奇怪,这样一个简单的人竟有如此狂热的激情。巴赫是那么的聪明,但马丁却是个弱智。直到我听了大合唱,戈德堡变奏曲和圣玛利亚颂歌之后,我才意识到不管马丁的综合智力多么的有限,他在音乐方面的智商足够他欣赏巴赫音乐中的结构规则和复杂性,欣赏错综复杂的对位和赋格曲,他的音乐天赋不逊于任何一位专业的音乐家。

同类推荐
  • 活着的士兵

    活着的士兵

    谨以此书献给为了抗日战争胜利付出了生命的先辈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打铁刘、麻包叶、麻包佬、壮古佬(壮族人)、山瑶佬、水瑶佬,这些来自社会最底层的人们,都是怀着能吃饱穿暖的想法走进了部队。这支杂牌军不仅要与装备精良的日军生死搏杀,还要谨防后方的“丢卒保车”……
  • 太极英雄传

    太极英雄传

    主人公杨露禅(公元1700年—1872年)字露禅,别号禄缠,名福魁,直隶永年县人,年轻时慕河南温县陈氏拳名,往投陈长兴门下学太极拳。他天资颖异,秉性坚毅,终于尽得陈氏拳法之秘,次与陈家诸徒较量武功,皆败之,师惊其才,遂飞授秘术。数年后,以能避强制硬之力见长,“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人称“治绵拳”。后至京师,任旗营武术教习,名震朝野,有“杨无敌”之称。曾与董海川较手,名望极高。其子班候、健候,自幼秉父教,均卓然成为名拳家。
  • 礼物

    礼物

    娜彧,女作家,南京大学戏剧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江苏省作协会员,江苏省70后签约作家,曾在《收获》《花城》《人民文学》《十月》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部分入年选。
  • 李白当记者

    李白当记者

    《李白当记者》,书中收录了《爱情瓜来又瓜去》、《诸葛亮泡吧》、《柳下惠坐怀不乱前传》等作品。
  • 星座宫恋人

    星座宫恋人

    陈石平时喜欢和朋友们聚在星座宫咖啡馆,他在这个咖啡馆邂逅了沈菲儿,两人迅速相恋,但是,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也给他们的爱情带来了考验,在一次争吵后,失意的陈石认识了富家千金辛芸。辛芸的执着追求让陈石万分激动,但是,经过爱情和理智的斗争,最后他选择了沈菲儿。在陈石和沈菲儿举行婚礼的时候,他的好朋友朱光磊和李艳秋、余邱洁和作家林渝诗也携手参加了他们的婚礼。
热门推荐
  • 南辞顾辞兮

    南辞顾辞兮

    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 我的妖灵能穿越

    我的妖灵能穿越

    当现实与幻想相遇,你能够分得清谁是谁吗?一次突如其来的穿越,令秦峰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梦真的存在。一枚来自禁忌森林的蝴蝶卵,将两个独立的、处在平行线上的世界……交织在一起。狐骑?乘黄、人鱼、鸩鸟、火鼠、冰蚕……无数山海精怪、传说异兽纷纷出现在秦峰的世界里。当那些我们听过却没看过的精灵出现在你面前,你……还分得清什么是虚幻什么是现实吗?
  • 魔尊你的小可爱又跑了

    魔尊你的小可爱又跑了

    一劫一难一死生,一劫她度尽世间疾苦,困于其中,无法脱身,唯有毁灭才是终尽。 一念魔,一念神。她生来便是毁灭之神,却不自知,天真纯善。却被所谓的善人,步步紧逼。朋友,亲人,爱人皆背叛她,最后坠入无边的地狱,不得轮回。她本以为将永困地狱,却不成想突然被人招魂。见尽人性的丑恶,你们的恨我来帮你们报。从此她琉璃花祭就是从地狱爬上来的恶鬼,杀尽所有所谓的善人。 世界人都道她是恶鬼,可是却有那么一个人,一直跟着她不离不弃,经历过苦难后,她满足于眼下的安逸,沉浸于两个人的奔波,因为只要回头他一直都在。 可她的劫终究是劫,她有她的使命,哪怕她不记得了,但总有人在等她回归。她必须度过她的劫。 她不明白为什么她所有在乎的人都在逼她,逼她绝望,逼她疯,逼她毁灭…… 一朝劫往,一切都只是过往云烟,她毁灭之神祭终于回归,幸好那个人一直都在。
  • 龙血武魂

    龙血武魂

    在背叛中觉醒,在觉醒中崛起。夺天地之造化,吞万物之灵。绝世圣剑,青铜神木,神龙之魂的枷锁被悄然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此揭开冰山的一角……
  • 愿赌服输

    愿赌服输

    爱情是一场赌博,愿赌就要服输。在这个随时有爱情和希望产生和破灭的年代里,我想把美好的、龌龊的、与爱情有关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写成一个故事,歌颂爱情也诅咒爱情,唤起人们对美好爱情的一种信仰。人有时候是需要一种信仰的,信仰给人力量,就像一棵树,明知道自己不会再长高,但总坚持给自己浇一点水,为了保持那抹绿色。
  • 不能说的世界

    不能说的世界

    黑色或彩色的世界,到底什么是真相。苦苦追求维护的是一个骗局?还是...什么穿过一座又一座遗迹,找寻这个世界的秘密。水晶骷髅的低声密语,被人皮缝补拼凑出的未知生物。是谁支配着这一切。而我又是谁...
  • 花血妖娆:言心言情

    花血妖娆:言心言情

    因爱成恨,无言心开启阵法来到一个新世界,血花妖娆,美男倾心,但面对一个废材身体,她表示神蛋疼,好吧谁让她是21佣兵之王呢,看她如何在新世界风生水起
  • 某一天成为提督的我

    某一天成为提督的我

    『愿你用始终都是我记忆里,那个得意的男孩!』这个只存在于某个提督心里的世界...不可抗力的氛围,化为提督不可化解的路途,在无数位面相遇,在无数位面相知,这个世界往往正是这样巧妙。他在各个世界里留下自己的足迹,挥斥这自己的传奇——这是一个提督与少女们平凡而又不平凡的邂逅。(Ps:其实我希望大家知道,我们小心翼翼的对待那些人和事,为她敬畏鬼神,为她沉默不语,为她手持刀剑。这个世界上,其实还是有为你存在的故事的,只是别人还不知道....)(Ps:此书谨献给深爱着二次元的我们。)(Ps:希望能喜欢这个故事,能够得大家的认可就够了!)
  • 青春年代的胆怯

    青春年代的胆怯

    业余爱好者一位,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怕日子太快,青春太短
  • 舔包从木叶开始

    舔包从木叶开始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穿越火影世界,迎面而来的不是金手指,也不是血统强大的红眼病以及白内障,而是数支手里剑,在这生死之间,天空传来轰隆隆的声响。一个冒着红烟的空投掉了下来……洛晨戴着从空投箱取出的三级套,握着手中子弹上膛的AW,低声呢喃。对不起,我摊牌了,其实我是个挂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