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19300000031

第31章 甲申之变(1)

两宫垂帘,共同执政。因慈安在政治上兴趣不浓,一切重大举措往往是慈禧拿主意。她们的合作在国策上没有发现重大分歧。

她们确实“同治”了多年。

但是,慈安毕竟是名正言顺的一把手,而慈禧也确实是只能如此的二把手。这在争强好胜的慈禧心里不能不心存芥蒂。

好在慈安太后自然地病逝了。

慈禧又对军机处来了个大换班,罢免了恭亲王奕。自此,慈禧才真正地实行了完全意义上的个人独裁。

第一、军机内情

以奕为首席军机大臣的军机处,在光绪即位、两宫二度垂帘之后,基本上没有变化。

光绪元年(1875年)军机处由五人组成,即恭亲王奕、武英殿大学士文祥、协办大学士宝鋆、协办大学士沈桂芬、工部尚书李鸿藻。

这个班子与辛酉政变后的班子比较,基本班底没有变动。辛酉政变后的军机处由六人组成,即奕、桂良、沈兆霖、宝鋆、曹毓瑛和文祥。其中桂良、沈兆霖在第二年,即同治元年相继故去。曹毓瑛在同治五年亦故去。这三人是自然减员。同治二年补了李棠阶,四年他又故去。同治五年补了汪元才,六年亦故去。五年补了胡家玉,因受贿,当年被免职。这些人当值军机的时间都不长。

同治四年理学大师李棠阶卒,而补进了同治帝的师傅、弘德殿行走、内阁学士李鸿藻。同治六年又补进了署礼部右侍郎沈桂芬为军机大臣。这样,从同治七年开始,奕、文祥、宝鋆、沈桂芬、李鸿藻五人组成的军机处再也没有什么变化。

事实上,即从辛酉政变后,这个班子的基本队伍就没有什么变化。除同治四年慈禧褫夺奕的议政王职外,其他的人事变动均属自然减员性质,没有大风波。这个班子是较有威望,较有能力,较有效率的。

但是,文祥之死对奕刺激很大。

光绪二年五月文祥病故。文祥是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咸丰八年,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九年,转为军机大臣。直到病故,在军机处当值19年。可谓三朝元老,资深重臣。他是咸丰帝逃往热河时留京的唯一的一位军机大臣,协助奕办理中外交涉事宜,“于夷人非分之求,侃侃直言” 。他接触外事,思想开放,认为“方今时事可虑者甚多,而以图自强、御外患为亟”。慈禧认为他“实为股肱心膂之臣”。对于他的死,慈禧和奕都是很悲痛的。说他“清正持躬,精详谋国”是不为过的。

奕在国际国内许多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主要依赖文祥、宝鋆等人。奕很贤明,也很有能力,但他毕竟是位皇子,生于深宫之中,对外界情况知之有限。遇有重大的疑难问题,还是文祥、宝鋆等人出主意。用宝鋆的话说:“还是我们几个人帮忙。” 他们“同寅协恭,艰难宏济”,共同渡过了难关。文祥之死,使奕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助手和高级的参谋。

文祥之后,宝鋆就成了军机处的前辈了。宝鋆,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十一年,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旋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后来他曾给两宫太后进讲《治平宝鉴》 。宝鋆政治经验丰富,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且比较开明,同奕的关系又极融洽。

据宝鋆的弟子何刚德回忆,奕同宝鋆经常互开玩笑。一日将散值,宝鋆先出军机值房小解,恭王等了好一会,宝鋆一回来,恭王便笑着问:“往何处撇宝去?”撇宝是北京人的玩笑话。宝鋆来得也快:“哪里,是出恭。”出恭是小解的文雅说法。宝、恭二字,你来我往,针锋相对,是很雅的幽默。又有一次,恭王从太庙出来,指着太庙里石碑下的赑屃,对宝鋆说:“汝看这个宝贝。”宝鋆,号佩蘅,贝、佩二字,音很相近。赑屃像龟,俗称王八。这又是在开玩笑。宝鋆反应迅速,答道:“这也是龙生九子之一。”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据传说龙生九子,赑屃正是九子之一;其二是道光帝恰好生有九个皇子,你正是其中之一。这赑屃也是指你。 具有很高智慧的人才会有很强的幽默感。他们之间关系之密切,由此可见一斑。

文祥死后,宝鋆“但持大端” 。除奕外,就是宝鋆了。然后是沈桂芬。

沈桂芬,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治三年任山西巡抚。因政绩突出,同治七年,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升为户部左侍郎。后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同治九年,升兵部尚书。光绪三年,任命为协办大学士。沈桂芬是军机处的主笔,个性很强,能力很强,是恭王的左右手。慈禧也很信任他。

李鸿藻,直隶高阳人,人称李高阳。咸丰二年进士。科名比文祥、宝鋆、沈桂芬都晚。

咸丰十一年,特诏充任大阿哥的师傅。同治三年,两宫太后任命他同大学士祁寯藻、大学士翁心存、工部尚书倭仁为同治帝的师傅。他教授认真,很得两宫好感。同治四年,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仍兼弘德殿行走。同治五年,母病逝,清制需停官回家守制,但慈禧懿旨认为“李鸿藻谆谆纳诲,皇帝乐从,诚不可或离左右” ,命其守孝百日后,仍回任授读并在军机处办事。光绪六年,命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他思想趋于保守,以理学大师自居。刘体仁说:“倭文端(仁)恶洋文,则命管理同文馆;李文正(鸿藻)恶洋务,则派为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二公终身不往,朝旨亦不催促。在政府诸士之意,但使知难而退可矣,不必强之上道,反为外交之梗也。” 李鸿藻厌恶洋务,耻于同洋人打交道。但慈禧、奕偏任命他为总署大臣,却不催他上任,目的是使他“知难而退”,少发谬论而已。他同比较开明的主笔沈桂芬有矛盾,“不肯附和” 。

沈桂芬感到“势孤”,于是把门人湖南巡抚王文韶拉进军机处。

王文韶,咸丰二年进士。同治十一年,任湖南巡抚。在湘9年,政绩显著。光绪四年,以署理兵部侍郎身份任军机大臣。六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他曾奏详议筹边之策,分边防、筹饷、储才三大端。 有人说他“赋性圆融,不敢为左右袒” 。实际他很正直,不愿加入党派之争,不愿在沈、李之间偏袒任何一方。

文祥死后,由于沈、李之间的矛盾,这个班子,“卒至群而有党,未克协恭” 。

慈禧对这个班子大体上是信任的。

辛酉政变后,自热河还京,慈禧同政变有功之臣,患难与共,渐底承平,所以对恭亲王奕不能“无畏惮意”,还是惧其三分的。对文祥、宝鋆诸老臣,她也不能“颐指而气使之” ,有许多话还是可以听进去的。

二度垂帘的慈禧需要的是稳定。政局的稳定是最重要的。因此,她没有变动原来的军机处。这是作为政治家的慈禧的明智之举。虽然,她大体上信任这个班子,但是,她也在密切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皇权她是不会轻让于人的。

第二、吴氏尸谏

光绪元年正月十五日(1875年2月20日)内阁侍读学士广安上一奏折,其中心议题是请求为将来光绪帝的皇子承继同治帝为嗣颁立铁券,永不更易。他建议召开王公、大学士、六部、九卿会议,进行讨论。他先是恭维说,慈禧选择光绪帝作为咸丰帝的继承人,“宸衷经营,承家原为承国;圣算悠远,立子即是立孙” ,“计之万全,未有过于此者也”。然后笔锋一转,他便建议颁立铁券,以防变化。广安的真实用意是对慈禧立光绪帝表示不满,惟恐慈禧以后再生花样,想用铁券控制慈禧。

慈禧本来心中有鬼,担心人们公开议论这个问题。不曾想冒出这么个劳什子,竟然倡议讨论它。是可忍,孰不可忍?慈禧立即发一懿旨,称他“冒昧渎陈,殊堪诧异。广安著传旨申饬”。这样一来,便压下了关于立嗣的种种议论。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过了4年,即光绪五年闰三月初五日(1879年4月25日),吏部主事吴可读在随同吏部参加祭礼时服毒自尽。这在当时是轰动朝野的一件大事。他为什么自尽呢?原来仍然是为了立嗣。他在遗留下来的密折里说,两宫太后为咸丰帝立子,而没有为同治帝立嗣,是“一误再误” 。这是在为同治帝立嗣的问题上公开而勇敢地指责慈禧。这是空谷足音,难能可贵。除了已经自杀的吴可读,谁还敢对滥施淫威的慈禧妄置一辞呢?吴可读要求再明降一旨,将来大统仍归同治帝的嗣子。他之所以“昧死具折”,其目的就是如此。

吴可读认为慈禧破坏了清朝的祖制,他是在向慈禧发难。

这一次慈禧不是简单的压服,而是变换了手法。她想借众人之口为自己辩护。她立刻降一懿旨,说明吴可读此奏没有什么新意,同以前我所降旨没有区别,“即是此意” 。这是在暗示大臣们上奏的措辞。又命王、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讨论吴可读原折,提出妥善处理办法。

四月初一日,有关官员分赴内阁阅看吴折,并进行了讨论,然后分别上了奏折。

礼亲王世铎奏,吴可读根本没有理解领会慈禧以前所降懿旨,“未能细心仰体”。并说其实吴折所要求的做法,慈禧的懿旨早已指明了。吴可读的奏折纯属妄议。他认为吴折“毋庸置议”,不必理他。

大学士徐桐、翁同龢、潘祖荫奏,吴可读预定大统的说法是不可行的。因为“我朝家法,不建储贰”。这是祖宗遗训,应万世恪守。你吴可读的死谏是在破坏祖宗家法。

宝廷奏折认为,吴可读“神智瞀乱”,即精神不正常,不可能正确理解慈禧原懿旨的含义,所以才有此一举。

国子监司业张之洞奏折认为,吴可读坚持生子即定为同治帝之嗣,“将类建储”,即同建储很相似。而这是我朝家法所不允许的,立储是“大戒”,是不可行的。

侍读学士黄体芳、御史李端棻也上了奏折,内容与前大同小异。

这些奏折,对慈禧是一片赞扬声,对吴可读是一片斥责声。

舆论一边倒。慈禧于四月十日(5月30日)降一懿旨,毫不客气地指出:“吴可读所请预定大统之归,实与本朝家法不合。” 又说,将来光绪帝诞生皇子,光绪帝本人会慎重选择,“缵承统绪”的。何用你吴可读聒噪?但自尽“孤忠可悯”,交部照五品官例议。原来吴可读是七品官。

慈禧利用王公大臣们的奏折控制了整个舆论。权力便是舆论。这既为她选择光绪帝作为继承人制造了理论根据,又为以后确定光绪帝的继承人埋下了伏笔,可谓一箭双雕。

《慈禧外纪》对吴可读之尸谏极尽赞美:“其功不可没也。盖其死也,实根于忠勇之天性,从容就义,视死如归,非匹夫血气之勇,士君子道义之勇也。其光明之怀,信道之笃,实令人叹仰不置。” 吴可读反对慈禧之独裁是可嘉的,但他所维护的仍然是封建的传统,从现在角度看,他的举动是可悲的。

第三、慈安病逝

慈禧在光绪六年大病一场。一病数月,久治不愈。光绪六年六月七日(1880年7月13日)以光绪帝名义明发一道上谕,访求名医。上谕说:“(慈禧太后)圣躬欠安,已逾数月。叠经太医院进方调理,尚未大安。” 看起来,病得不轻。御医束手无策,只得在全国范围内征寻圣手。明确昭示,如有医术高明者,尽快推荐,并迅速来京。特别指明,如是江浙名医,应乘轮船前来,愈快愈好。明发上谕访求名医,说明慈禧确实得了重病。

浙江巡抚谭钟麟推荐了江苏名医薛宝田。薛宝田,字心农,江苏如皋县人,出身名医世家。其祖父、父亲都是名医。当时薛宝田已66岁高龄,医术高超,经验丰富,堪称圣手。他慷慨请行,毅然前往。给慈禧皇太后治病既需真本事,又需大勇气。他在京43天,终于治好了慈禧的病。他写了一本《北行日记》,资料性、可读性俱佳,主要记载了为慈禧治病的全过程。

薛宝田自光绪六年七月十三日启程,直到八月初六日才进宫。

他先至钟粹宫晋见慈安太后和光绪帝。

记载如次:

“先至钟粹宫,庭中桂花已放,异香扑鼻,盆中夹竹桃犹盛开。屏息立檐下,慈安皇太后、皇上召见。宫内铺地用乌金砖,光滑如镜,时虞倾跌足,缩缩而进。

是日不垂帘。慈安皇太后正坐,皇上隅坐,内务府大臣皆跪。太医院堂官李德立引余与昴庭行三跪九叩首礼。礼毕,皇太后问余:‘何处人?’对以江苏人。问:‘多少年纪?’对:‘六十六岁。’问:‘从旱路来从水路来?’对:‘从海道来。’问:‘一路安静?’对:‘安静。’又谕:‘慈禧皇太后病要小心看。’对:‘是!’”

这是礼节性召见。召见毕,他被引导去给慈禧诊病。慈禧住在长春宫。

薛宝田继续记道:

“行礼毕,慈禧皇太后问何处人及年岁,对如前。内务府大臣、太医院跪左边,余与昴庭跪右边。

“皇太后命余先请脉。余起,行至榻前。榻上施黄纱帐,皇太后坐榻中,榻外设小几,几安小枕。皇太后出手放枕上,手盖素帕,惟露诊脉之三部。余屏息跪,两旁太监侍立。余先请右部,次请左部。约两刻许,奏:‘圣躬脉息,左寸数,左关弦;右寸平,右关弱,两尺不旺。由于郁怒伤肝,思虑伤脾,五志化火,不能荣养冲任,以致胸中嘈杂,少寐,乏食,短精神,间或痰中带血,更衣或溏或结。’皇太后问:‘此病要紧否?’奏:‘皇太后万安。总求节劳省心,不日大安。’内务府大臣广奏:‘节劳省心,薛宝田所奏尚有理。’皇太后曰:‘我岂不知?无奈不能!’皇太后问:‘果成劳病否?’奏:‘脉无数象,必无此虑。’退下,仍跪右边。俟昴庭请脉毕,同太医院先出。随后薛抚屏、汪子常、马培之进,请脉。余与昴庭到太极殿东配殿,立方内。内务府大臣、太医院与诸医毕至方内,先叙病原,次论方剂。草稿呈内务府太医院与诸医,看后用黄笺摺子楷书,进呈皇太后御览。所用之药,内务府大臣用黄签在本草书上标记。御览后,御药房配药。”

慈禧因劳致疾,病情较重,但不是危症,只要静心调治,是可以好的。

八月初十日记道:

“时吉林将军进人参二枝。皇太后命各医看,连根须长尺许,其色金黄,其纹多横,其质坚硬。尝其须,味微苦,渐回甘。噙之津液满口,须臾融化,真上品也。”

十二日记道:

“脉息甚平。昨用人参一钱,精神顿健。皇太后甚喜,云:‘吉林人参颇有效,仍照用。’出,照原方进御。”

人参起了作用,慈禧很高兴。

经过精心治疗,到九月十七日慈禧“脉症俱极平安”,病痊愈了。

这就是野史里记载的所谓慈禧大病一场的具体情况。这是光绪六年的事。

慈禧的病治愈了,但慈安却突然死去。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1881年4月8日)戌时(晚7时-9时),慈安太后突然死去。

慈安太后死得突兀,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对于她的死,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正常病死。三月初十日当天发下上谕:

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情陡重,痰涌气塞,遂至大渐,遽于戌时仙驭升遐。呼抢哀号,曷其有极。

这是政府方面发的正式哀告,写了从发病到死亡的全过程。不难看出,慈安是正常病死的。

二是毒饼害死。这个说法最早来源于恽毓鼎撰写的《崇陵传信录》:“十一日(笔者按:应为十日),慈安闲立庭中,倚缸玩金鱼,西宫太监捧盒至,跪陈曰:‘外舍顷进克食(满洲语,牛奶饼之类),西佛爷食之甚美,不肯独用,特分呈东佛爷。’慈安甚喜,启盒,拈一饼对使者尝之,以示感意。旋即传太医,谓东圣骤痰。厥医未入宫,而凤驭上升矣。”

这个说法,《清朝野史大观》又加铺演:“二人坐谈时,慈安后觉腹中微饥,慈禧后令侍者奉饼饵一盒进。慈安后食而甘之,谓:‘似非御膳房物。’慈禧后曰:‘此吾弟妇所馈者,姊喜此,明日当令其再送一份来。’慈安后方以逊辞谢。慈禧后曰:‘妹家即姊家,请弗以谢字言。’后一二日,果有饼饵数盒进奉,色味花式,悉如前。慈安后即取一二枚食之,顿觉不适,然亦无大苦。至戌刻,遽逝矣。年四十有五。噫,此可以想见矣。” 这里有情节,有对话,比前一段记载有很大发展。

《述庵秘录》言简意赅:“孝贞故喜小食,薨日,慈禧以糕饼进御,逾数时薨。”

同类推荐
  • 这就是马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这就是马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是马云唯一授权官方传记,由马云亲笔作序,马云助理陈伟历时七年,精心撰写:最近距离的观察,最真实的呈现,最详尽的讲述,那个真实的马云。
  •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爱因斯坦富兰克林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爱因斯坦富兰克林

    本书侧重讲述爱因斯坦和富兰克林两位科学家青少年时代的家世及对其一生产生影响的人和事,有童趣,有苦难。希望这些影响人类文明史的科学家对科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有所裨益。
  • 狂人末日

    狂人末日

    本书再现了七大铁血狂人的隐秘人生,记录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丑陋的几段疯狂岁月。全书内容包括:希特勒——让二十亿人卷入战争漩涡的维也纳流浪汉,墨索里尼——从铁匠家庭中走出来的“专制狂魔”,东条英机——被远东军事法庭处以绞刑的军国主义狂徒等。
  • 大元帝师八思巴

    大元帝师八思巴

    这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主要以元世祖忽必烈的崛起和建立大元帝国为历史背景,介绍了一代帝师,精通五明的雪域圣僧八思巴的传奇一生。
  • 艾青评传

    艾青评传

    艾青是本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他的文化命运既受制于晚清以来的中国历史环境,又为二十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所冲击、所塑造。本书对艾青的人生选择、独立的个性与艺术追求,作了详尽地分析,力图通过一个作家的经历,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刻的文化性格及历史进程。
热门推荐
  • 时光之境守护者:若配星空

    时光之境守护者:若配星空

    [正文完结!]光明-黑暗的抉择。神秘而古老传说即将实现。你若是浩瀚无边的黑暗,就由我来把你照亮;有我在,你不会感到孤独悲伤,因为我会守护你的一切。
  • 神妻不可欺

    神妻不可欺

    帝飖为神界公主,与神帝黎诺相爱。因风神陷害,于黎诺继位神帝时消失。黎诺苦寻,终于在地球找到帝飖。他们共同经历了精灵族叛乱、魔界联手巫师意图侵吞地球、东方的仙佛与西方的神被暗黑势力逐渐洗脑控制等问题。一段属于帝飖的身世也被层层揭开。在地球即将覆灭之际,帝飖为银河系万千生灵而舍身,原来前因后果皆为道法。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歌

    重生之歌

    我总想我们相识的故事未免太平庸,少时,香樟,白阳,老狗。窗外微风。再回首,荒唐的往事如一坛陈年的苦酒。致立夏下风华正茂,冬雪下茶香沁人,温暖如细水长流沁人心口,老猫在屋顶眯着眼晒着太阳直到星辰出现,青色的竹酒在玻璃杯里倒映着世界,一个让人怀旧的人说着让人怀旧的话:“我有故事和酒……”吵吵闹闹,走走停停,等不来的温暖,候不到的柔情,不过是没有来得及思量。重生回到十多年前,命运的齿轮悄悄转动似乎在张言的介入下发生改变。那些痛苦的零碎的往事被奋起反抗命运的张言狠狠碾碎,站在拔地而起四十米的高空大厦,迎着风,林稚没耳短发肆意飞舞,重生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为了挽回错过吗。林稚与张言十指合十,然后紧紧扣住!为了无悔的青春岁月,前进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三生梦未绝

    三生梦未绝

    碌碌无为的怪异孤女嬴殇,与妹妹相依为命,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她生活的平静……一系列的追杀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最后的最后为什么他要对她说那样的话……本文为现代元素,主角是曦曦另一本书的主角——轩辕冥月的女儿。祝大家看书愉快!o((*^▽^*))o
  • 生与死的故事

    生与死的故事

    这是195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班牙国宝级作家胡安.拉蒙.希梅内斯的作品《生与死的故事》首次与中国大陆读者见面。在这本抒情诗加人生小品中,希梅内斯用诗样的语言将乞丐、退休老人、醉汉、小孩、女家庭教师和小贩等世间各色形象尽收笔底,令读者也恍若亲临亲见。他的小故事演绎了鲜明生动的意象和不寻常的哲理,精致的比喻,巧妙的想象,既妙趣横生,又引人深思。希梅内斯用这种高于现实的真实和丰满,以文字创造出印象派风景,以光和影的巧妙差异捕捉人生各种细微的情境,几乎到达了化境。
  • 浮生缘孽

    浮生缘孽

    既有因,必有果,好坏自有人来评;人在做,天在看,老天可曾饶过谁?
  • 大佬都是我徒弟

    大佬都是我徒弟

    万人敬仰的炼丹大佬、画符大佬、炼器大佬……等等他(她)们竟然有同一个师父,太惊人了。大佬们的师傅正懒洋洋的坐在摇椅上吃着自家夫君递来的葡萄好不快乐。只见一个个大佬笑道:“师傅,徒儿们来送钱了。”
  • 主编咱不飘

    主编咱不飘

    重来一世,南晰对于名利已经不在乎了。渣男什么的,她也不想去斗,既是有自己所爱,那她便是成全。于她而言,平平淡淡就好。佛系人生,不飘。于是……她就进了一家编辑部。再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