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平台有多大的承载力
并非所有的跳槽者都会仔细观察现有工作平台,更谈不上回想当初的选择原因。当匆忙的跳槽最终并不一定能换来真正更好的工作。
衡量工作平台的承载能力,我们主要应该问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一:单位的发展方向同你个人发展方向是否相匹配;
问题二:单位对工作者能力的要求是否远低于你的潜力;
问题三:单位最优秀员工的待遇是否远低于你的目标;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你就应该考虑离开这个平台了。反之,即使这个平台在他人眼中看来不怎么样,但对你其实仍然适合。
让我们来看看田晓是怎样选择她的职场平台的——
田晓学的是管理专业,大学毕业以后一时没有找到好的工作,就进了一家品牌服装店担任店长助理。
这家店的老板是某公司董事长的太太,因为在家闲的无聊,所以加盟了该品牌的服装,在闹市区开了家店面。田晓来之前,生意谈不上好,也不算清淡。田晓来后协助店长认真工作,并运用自己的管理和营销知识,就职前两个个月的利润就迅速提升了一截。
老板听到店长的汇报,知道田晓功不可没。于是就在全店员工面前大大夸奖了田晓,还破天荒给她封了个四百块钱的红包。田晓受到这样的鼓励,工作起来更卖力了。
不久之后,田晓抓住机会,跟老板直接接触,她鼓起勇气说:“您看,其实高校园区那边学生的购买力很强,也没有什么竞争对手,要是我们能再到那里开一家分店就好了。”
老板轻轻一笑说:“小田,你是想当店长吗?放心,在我这干,虽然店长当不到,但钱不会少的。我嘛也不想靠这个发财,有一家店就够了。再说,也不是非要什么管理技术啊。”。
田晓通过这件事发现老板并不想将生意做大,自己再这里再呆下去,除了多赚几百块奖金,没有别的收获。于是她开始留意高校园区那边的招聘职位,一两个月后,她顺利跳槽到那里的超市担任业务主管。
服装店这个平台,最终被证明并不适合田晓继续的发展,理由恰恰就是我们前文所提到三个问题的答案。
首先是发展方向:企业的发展方向,往往在于企业决策层即老板的目标上。大型的国企、民企、外企,他们的发展目标当然远远高于工作者个人的目标,但小型企业、公司,则并不一定必然如此。因此,在这种团队中工作的职场人,应该适当了解老板的想法,才能得到企业发展的具体定位。
其次是能力要求:不同的企业平台,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也不一样。比如案例中这家服装店的老板,对员工的管理和销售知识和能力并没有什么要求和期望,这种过低的平台,只会让员工的潜力受到压制,激情慢慢减退,而无法刺激员工每天去求得进步。因此,职场人应该看准企业对员工能力的普遍要求,并结合自身,做出选择。
最后是福利待遇:且不说这家店的工资多少,只从老板出手的红包来看,就并不算真正看重田晓的工作能力和业绩。在这里呆下去,田晓即使将利润提高更多,恐怕获得的回报无论从精神上或物质上都会很有限。
企业的明天美好吗
经营是企业的命脉,没有任何企业不需要经营就能顺利生存和成长。、
职场人对企业的观察,应当集中在“眼前”和“未来”的经营状态两方面。只有通过全面了解,既把握细节,又搞清全局,你才能够得到充分的行动指南。
某国企员工的跳槽经历如下:
1996年,赵海大学毕业,进入某大型国企,有了正式编制。虽然过的稳定,但他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几年工作下来,他慢慢发现这家国企存在很多弊病。首先,这是一家生产民用日化的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当辉煌,但近年来由于民企崛起,市场份额被瓜分不少;其次,这个厂的技术水平薄弱,总是在重复曾经辉煌的产品类型,很久没有推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至于环保理念、绿色人文产品等等,则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国企的背景之下,不少员工工作懒散,考核制度也常常形同虚设,很多时候一支烟打过去,所谓的考核问题就解决了……
经过冷静思考,赵海认为,这样呆下去,一定会因为企业的竞争力削弱而导致自身竞争力的完全丧失。时不我待,赵海开始寻找新的机会。
恰巧此时,赵海的姐夫联系了他,告诉他自己有一家日化商贸公司,做的挺不错,同时有几家门店,希望赵海来参与管理。赵海仔细思考以后,来到姐夫的公司,详细的了解和考察了整个公司的运转,觉得竞争力比自己的单位强多了。
不久,赵海说服了家人,离开国企,正式成为姐夫公司的员工。
又是几年过去了,赵海原有的企业已经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濒临破产,大量工人下岗失业在家,因为没有提前锻炼能力、寻找新的岗位而难以适应新形势。但赵海已经在姐夫的公司里担任了重要的主管,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都在节节高攀。
赵海观察力敏锐、反应力迅速,在大家都没有意识到企业面临严重管理问题的时候,他提早发现问题。诚然,他并非企业领导,无力改变现实,但为了自身的事业和生活,赵海选择了跳槽,保住自己的未来。这种选择需要勇气,更需要难得的思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赵海和同事的经历对比告诉我们,很多情况下,职场人身处企业内,已经被规律的生活、繁劳的杂务蒙蔽了双眼、麻木了心理,无法跳出自身平台,从外部观察企业。这样,职场人犹如茫然身处于将要下沉的船上,最终会稀里糊涂成为失败者的殉葬品,成为壮士断下的“臂”,成为承受“阵痛”的对象,成为利益被无视的群体。这虽然不公平,但同职场人自己难道真的没有关系吗?
重新看懂行业
开始跳槽之前,请再一次仔细地打量你目前的“槽”。
职场人对本身所处行业,往往并没有真正了解透彻,对自己将要跳槽的行业,更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为了避免因此带来的失误,在跳槽之前,请你务必冷静观察、仔细剖析不同行业特点,了解行业特征。因为,行业环境对于职场人的跳槽影响,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职场中的任何人,即使能力再强、经验再丰富,也无法违背行业的运行规律。
首先,行业的“冷热”程度,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都会影响到职场人的实际跳槽环境。
我们应该明确不同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长远分量,同时看到它目前的“冷热”程度。前者从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统计发布的数据中看出,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大学升学相关专业的报考率、人才市场新就业者统计数字中寻找到答案。
2007年,跳槽者趋向的行业主要包括移动通信业、汽车制造业、快速消费品业、石油能源业和金融业。其中移动通信业由于缺乏高端人才参与3G业务的拓展,所以导致大批技术人才向该行业跳槽;而汽车制造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销售和维修类型的人才上;快速消费品、金融业则是出于储备各层次人才的必要,而石油能源业完全是因为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重,急需相关专业人才。
看起来,似乎不同行业需求的人才是不一样的,导致的跳槽动机和原因也各不相同。但实际上,这些行业有着相同的特点,它们正在“越来越热”。因此,2007年从事这些行业的人才加快了跳槽频率,甚至有大量人才跨行跳槽前来,就不足为奇了。
不可忽视的是,正在“冷却”的行业,其从业者也会开始加快向外跳槽的“分子运动”。最明显的例子是2011年的房地产行业,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房地产行业比起前些年的疯狂热度,已经开始降温。因此,其内部的不少一线销售人员开始加快向外跳槽的速度,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同一个行业内存在不同的人才。由于行业类型太多,我们自然无法逐一列举出不同的职位,但我们可以给自己进行明确的定位,弄清楚自己倾向于哪种人才类型。
横向的定位中,包括着力于做研发、技术、支援保障的“专门型”人才,和着力于管理、策划、营销的“通用型”人才。
纵向的定位中,包括一线工作、接触实际生产或服务的基层员工,和中高层主要面对市场、管理、资源等问题的中高层领导员工。
以此做为坐标系,我们能得到自己角色的明确定位。
不如还是举出2011的房地产行业作为案例。
佛山的房地产行业,由于行业趋向降温,销售量降低,因此,初级职位需求下降、跳槽率降低的同时,中高端的人才却仍然在积极的流动。
比如,房地产项目策划、房地产营销管理这些职位的人才,对于各家房产企业来说更是炙手可热的“跳槽马”。其中特别是有着专门技术的人才,比如工程造价、建筑、室内装修等,或者是经历过以前楼市波动的有经验的人才,因为他们的“不可替代性”而一路高跳,薪金也越涨越高。
可见,跳槽并不仅仅受到行业冷热制约,发挥同样重要作用的是行业对具体“角色”的需求。我们固然无法迅速改变自己在行业内部的“角色”,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行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特点,并结合自己的角色特点,进退自如地安排自己的跳槽。
跨行业跳槽,难也不难
对“跨行业跳槽”,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中获益的工作者,依据自身经验,认为大胆跳就是成功关键;而效果不如意者,则又将跨行业跳槽看成失败的重要原因。
“跨行业跳槽”本身就是技术,它考验跳槽者个人的意志、耐心、信心,既难,也不难。
说难,是因为跨行业跳槽,会促成工作者原有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和工作认识的重新洗牌扩充。在某行业做的不错,跳槽到其他行业却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其原因往往在于跳槽者并不了解新行业,更不知道自己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小龙原来做图书销售,他钻研了不少销售理论书籍,工作努力勤恳,接触客户积极努力,,收入也不错。几年的工作后,小龙感到竞争压力太大,工作节奏紧张,底薪也不高,全靠提成。因此, 他开始寻找底薪高、业务相对轻松、福利更好的工作。
小龙还算比较清醒的,他知道自己能做的不外乎销售行业。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他是否跳到了自己喜爱的“槽”呢?
答案是否定的。
小龙选择进入的是某家外企做医药销售,虽然在这里,他想要的福利、底薪都有了,但小龙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心态都跟不上。无论是产品相关的知识,或者是比以前复杂的业务扩展模式,再加上更加复杂的内部竞争和管理,都让小龙感到无法适应。他开始有点后悔了。
小龙的跨行跳槽并不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没有适应新行业。这种不适应来自于多方面,既包括其知识能力的欠缺,也源于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观察。即使小龙最终能够适应,也会消耗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另一位成先生的跨行业跳槽经历就称得上相当出彩了。
成先生目前供职于某科技集团的人力资源部门。从国企出来的他,先后在运输、家电、猎头公司工作过。
最早,成先生在国企只是普通的小科员,之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到了家电行业开始担任人力资源经理,过了几年跳槽到某家中型猎头公司做副总,现在则在这家大型科技集团担任人力资源部门总监。随着成先生的一路“跨行业跳槽”之旅,能力越跳越强,职位越跳越高,薪水自然也越跳越高。
成先生的跨行业跳槽经历看似顺利,其实是因为他从事的是人力资源工作,所以行业本身的特点对工作内容影响不算太大。另外,成先生每次跨行业跳槽之前,总会对新的行业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看清楚行业特点,了解足够的行业内幕才会选择。
由此看来,片面判断“跨行业跳槽”是否可取,都并不适合。我们更应该结合跳槽者自身工作职位特点、个人能力性格、选择行业特点和是否充分准备来具体分析
你准备好接受改变了?
环境最重要的改变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企业本身的经营情况发生变化;其次是企业对人才要求发生改变;最后是个人奋斗方向和态度发生转变。
妥善处理好内外因的变化,我们才能最终从跳槽中受益。
案例A:张斌原本在公司担任物流部的主管,工作一向受到上下级的好评。他打算在公司长期工作下去,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公司董事会根据盈利情况,决定不再开展物流相关业务。上司将张斌叫到办公室,跟他谈了这个情况,并请他在几个职位中挑选一个自己能接受的。张斌仔细看了看职位,发现要么是可有可无的业务,要么是居人之下的位置,都不能令他满意。于是,他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信,跳槽到另一家公司物流部门担任经理,一样将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点评:无论多大的企业,在市场中也往往是身不由己的。即使你的业绩不错,但企业出于大局考虑,必须放弃业务时,你将成为边缘人物。此时,你必须考虑到跳槽,以积极态度对付转变,并获得个人职业生涯中的转折点,为今后取得更好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案例B:徐倩在某外资背景的汽车企业工作,担任产品外观设计工作。该部门的业务领导F是内地人,和员工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和经历,在工作中有很多共识。这样的工作环境让徐倩既充实又快乐,取得了不少令上级赞叹夸奖的设计业绩。
数年后,该企业发生了人事变动,设计部门的业务领导换成了韩国来的专家崔主任。徐倩发现自己虽然努力适应对方,但崔主任对她并不满意,经常批评和指责她,说她能力有问题,态度也不敬业。徐倩仔细反省以后,认为自己和以前并不存在任何变化,却失去了在F手下工作的动力和乐趣。
后来她听说,公司中有人认为F团队的成员设计风格偏“软”,和新产品要求不大搭配,请崔主任来的原因正是为了“改造”他们。徐倩认为自己的风格已经定型,无法被完全改变,于是她选择跳槽到了另一家汽车企业,不久,徐倩成为了该厂优秀的设计师。
点评:企业和人才属于双向选择,并非优秀的企业总是适合优秀的人才,也并非所有的优秀人才都适合每家企业。职场人在面临选择,应考虑到企业文化、项目要求、具体负责人的性格等,这些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化,甚至会导致职场人感觉难以再坚持。既然这样,不如大胆寻求改变,并付诸行动。
案例C:某大型医药企业的销售经理林小姐已经快30岁了,还是孑然一身。虽然相貌、气质和收入都属于女性中的佼佼者,但从事销售工作的背景让她生活重心始终停留在企业、项目、客户上。
林小姐曾经先后谈过几个男朋友,不是觉得她事业心太重,就是认为销售的生活规律太乱,或者觉得她接触社会太多而选择离开。面对家人的催促,看着死党们一个个走进婚姻的殿堂,林小姐感到动摇。她决定离开销售行业,跳槽到另一家较小的公司做行政管理职位,这样更加稳定,也能有更多自己的生活空间。大半年后,林小姐果然找到如意郎君。
点评:每个人刚进入职场时的梦想都相当单纯而高远,但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亲情的羁绊,不可能不改变生活的重心。当你决定改变自己生活状态,寻找新的关注点时,请看到目前工作对你生活的影响。
环境的改变,必须要有个人的改变来承担,个人的改变,也必须获得环境改变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