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怕结婚,是因为这三条自己哪条都不靠。一旦成了家“整”不回来烧的咋办?所以响应党的号召“晚婚”。一直靠到俩人加起来50多岁了,才在父亲的张罗之下把婚事儿办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结婚后不久,赶上改革开放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的大好形势。很快老婆成为中国第一批个体户,背地有人说我家是“万元户”,烧柴的问题依靠买原煤、电、煤气罐就解决了。那会儿每户每冬凭证供应半吨煤,有的人家不买,我家要借三个煤证买两吨,所以邻居都看我们家另类。
1996年回家乡去过春节,父亲家还在老地方居住,门前是一趟大道,一趟通往西山,能上山去落柴火的大道。
正月初六就能看见有人进山落柴火了。
早上9点左右,哩哩啦啦的人群,穿着厚厚的棉衣服,将头包裹得只露两只眼睛。有的是夫妻,有的是老子带领闺女、儿子,拉着手推车,一步一步往西山挪动,郑重地去从事一项在林区生活、过日子必不可少的工作——落柴火。这里边大多数人我都认识,至少知道姓什么。有的是少年时的同学、伙伴,有的曾经是同事或邻居……都是我说的第三种整法的基本群众。
直到下午2点钟之后,才见陆续有人拉着一天的劳动成果——“一推车子柴火”,晃晃悠悠地回来了。因为从山上回来下坡的路比上坡的路多,又是往家里奔,前进的步伐比早上去的时候快。力气大的在前面驾辕,其他人在后面或者车的两边帮助扶着,上坡的时候帮助往前推,下坡的时候帮助往后拽。这时候的穿着已经与早晨去的时候大不一样,棉大衣已经脱下来扔在车上,将围巾系在额头,重点保护耳朵防止冻坏了,脸上流着擦不完的汗水,头上、后背腾腾地冒着热气,胡须上还带着冰碴……我知道,主要劳动力的内衣,这时候已经全被汗水湿透了,这个时候根本不敢停下来。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一旦停下来,汗腺停止释放热气,几分钟的工夫,浑身上下那是拔凉拔凉的。那感觉不是亲历,使出浑身的劲儿你都想不出来是个啥滋味。为了整满这一车柴火,在山里从主道两边百十米的地方,蹚着没膝深的大雪往外又是抬、又是扛,连拖带落的,遭的那个罪就不用说了。单是距离,先回来的单程也要走出去七八里地路程,后回来的至少要走10里地以上,往返就是20多里路呀!走得远的,柴火的质量也当然要比近处弄得好。一看就是正儿八经过日子人家儿。
在家的时候,没觉得这有什么不正常。一半以上的家庭都这么过日子。离开家乡后,在外面过着不用整柴火的生活,也没见哪个地方比这整柴火的活计更辛苦、更遭罪。把这个事儿已经淡忘了,再次见到这情景,给了我强烈的刺激。可能是因为重复了原有脑海中深层次记忆的关系,竟然很长时间抹不去这一幕。
如果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劳动,吃点辛苦也倒没有什么可说的。问题是付出这么辛苦的劳动,遭这么大的罪,仅仅解决一个“烧火”的问题,完全是无谓的耗费体力,可是我就觉得久居林区的人,很少仔细想一想这种付出是否值得?
首先,我们自己应当反思。我一直以为林区没有“生存”的压力。但是,改革开放14世纪了,全国人民都在奔向小康社会,很多地方农民都住楼房,烧煤气,集中供热了,而我们还仅仅满足于能“生存”是不行的。
关于改革开放,邓老人家说的话那就多了。但是,最精辟的一句话是: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应当反省:自己发展了吗?如果还是和改革开放之前一样过日子,照旧上班,听吆喝,靠挣几个死工资吃饭。干完活了,钱在“领导”手里攥着。高兴早开几天,不高兴晚开几天,或许还能欠黄了。好不容易开回几个钱,吃饱了,上山落一趟柴火消化掉了,什么也没剩下。那就根本没发展。且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其次,政府的领导干部应当反思:如何发挥地方政府的社会职责和部门职能,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将人民群众的生活安排好,使其安居乐业,产生积极的力量反作用于生产力。使东北林区真正民风淳朴,百姓衣食有余,像个健康社会的样子。
我们应当认真想一想:我们自己什么时候能过上小康生活?
本主题由 岳先生 编辑于 2004-11-25
想起家乡的大米
有一首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十分流行。日常出行,或在客运站、酒店,或步行于商业街,无论走到哪,指不定啥时候就冒出来一句: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每听到这一句,就不由想起家乡的大米。是啊,老鼠尚且如此,何况以食为天的人乎!
记得1986年春天的时候,受领导的指派、全厂职工的重托,我参加了林业局的一个“培训班”。在培训班要结束的时候,宣传部的一位杨部长给全体学员上了一堂课。主要讲时事。只见这位杨部长口若悬河娓娓道来,从经济体制改革讲到物价改革的“比价”与“差价”;最后讲林业局的经营现状。说心里话,讲得真好确实有水平。他讲:林业生产要想永续利用,前提是“木材的采伐量,不能大于生长量”。这也是《森林法》的基本原则。而现状正好反过来是“采伐量大于生长量”。以本林业局为例,一年的采伐量是80至100万立方米,而一年的木材生长量是23万立方米。等于一年吃掉四年的“口粮”。按木材的生长周期50年以上算怎么可能“永续利用”?
我从来都是十分崇拜上级领导,这次听课更让我对林业局领导肃然起敬。
以后我注意到林业局的政策有了细微的变化。不再限制职工往外省市调转,只要往外走的,不论什么人一律放行;我所在的工厂一直是生产J-50拖拉机(爬山虎)的变速箱齿轮、传动轴等配件的制造企业,原来几十台机床是没日没夜地干,一年产值150多万元,到1987年一下子停了,只干一些零星外加工。所有J-50的库存原材料由林业局主管局长出面,卖给了牡丹江的一家同类工厂,真的感到好像林业局从此再也用不着J-50拖拉机这玩意了。我对林业局的危机意识,也就是始于这个时候。
就在人们感到危机四伏的时候,1990年市委给林业局党委新派来一位L书记,这位书记绝对有魄力,一上任做了两件大事,可以说“高屋建瓴、大刀阔斧”,让林业局职工开了眼也有了盼头。第一件事,全区上下齐动员,开展“让林业局更美好”大讨论;第二件事,从林业生产战略转移,发展农业开荒种水稻,这是一个很大的动作,采用的战术是明确指示各单位:本次开荒不许动用机械,全区企业停产上前线,搞人海战术,万人会战。据说挖的是晒水池,用以种水稻时提高水温。开荒现场距离林业局有八公里左右。你想一想,不用说万人,就算是实际出工5000人得多少汽车能拉去。
我们单位距离远,有20多里地,当时有100人,两台140汽车,得来回接送两趟。头一趟车,约8:50时送到现场。11月份天气在敞篷汽车上拉着跑了40多分钟,人都冻透了,下车第一件事是笼火取暖,然后是分任务,戗戗这活怎么干。后边的没来,先到的自然不干活,等后边的到了差不多就10点了。几千人聚集在一个约0.5平方公里的土坑内黑压压一大片,拢火弄得狼烟四起,伴着半拉青山周遭的处女地,仿佛原始的古战场。马路上一排一排的各式汽车等着往回拉人,让人清醒地知道这是有机械动力的现代社会;小汽车载着局领导前前后后视察、指挥调度;大喇叭播放着革命歌曲,间或传达领导现场指示和鼓足干劲的现场报道;工人在坑里用尖镐刨、大斧劈,人抬肩抗的把那土坯往堤上码,更多的人是冻得抄着手、跺跺脚、唠闲嗑儿,在那儿靠时间等着下班。着实热闹壮观!用人声鼎沸形容一点也不过分。12时左右就陆续收工了。我们单位汽车两趟拼成一趟,拉着工人一路走一路下自回自家,干部避开工人的视线拐弯抹角去饭店“搓”一顿(别的单位我不知道)。怎么说这也是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呀!得庆祝庆祝。几个能贴上去的工人跟着去“蹭”。就这样一天就过去了。能干多少活?但是热闹。
这两件事,伊春的报纸、电视台大力宣传,一直整到省电视台《新闻联播》和《黑龙江日报》。
我当时说:若是把来回送人的汽车变成用推土机作业,一定比“人海战术”效率高。但是,因为我啥也不是,“白丁”一个,只能痛快痛快嘴皮子白费吐沫。
对于家乡的大米事业,我只去了那么一天,没有贡献。
离开家乡后听说经过全区人民的长期艰苦努力,水稻种出来了,大米成本近百元一斤。我想只要能种出来,怎么说也是开发了一个产业,给危困的林区经济找到了一条生路,不怕成本降不下来。
来到这里后,吃得比较多的是盘锦大米,口感味道不比咱黑龙江的五常大米差。后来有卖一种泰国香米的,3.3元一市斤,细长的米粒白得透亮,下锅煮沸后就能闻到一股隔路的香气,做好后打开锅盖一看,上面浮着一层鲜亮的米油,更是香气扑鼻十分诱人。不是一般的香,是特别的好吃。每次做饭嗅到那香气,就不由自主想起家乡的大米。百元一斤,一定比3.3元一斤的好吃。
几年后,听说林业局职工群众拒绝上级委派地方长官。全区“人大”会上有代表提出议案:要求自选本地干部当林业局党委书记和局长。
因为L书记在“大讨论”和大米事业上有所建树,现在到本市最南面的一个有朝鲜屯,还出产大米的地方当市委书记去了。
2004年春节,黄宏演的小品,说他那大米:“只要一包装,保证一年奔小康。”小兴安岭山清水秀,又没有黄宏的遇到的“资金”问题,出产的大米一定不比黄宏的大米差,若是开发得法,看来小康有盼头了。
始终没有吃到家乡的大米,也再没有人和我提起家乡的大米。
如果林业局的职工群众不能把大米事业“继往开来,发扬光大”,真可惜了当年L书记对林业局未来前景规划的一片苦心!也枉费了宣传部长当年的先见之明!
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永远陪着你~~
2005-3-5
欣赏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
楼主岳先生曰:癸未之秋,于报上得此佳作,予酷爱之。欣赏其开篇奇异,境界高远,语言丰富之余,因其文中所及人物、典故之册藉,余全然看过。加之朗朗上口,随即辄能背诵之。
有写《创业史》之大作家柳青者曰:“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文中所叙之“转折”,当属人生“紧要处”的一步。此后生之立论竟与大作家之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哉。
自改革开放始,国人皆面临“转折”。无非“择退”抑或“择进”也。夫择退易,择进难。经廿四年风雨历程,举目四顾:每况愈下者有之;原地踏步者有之;顺乎时代潮流,富庶腾达至于显耀者亦有之。
然,凡有改变自身命运,得奇迹般收获,而今富庶腾达显耀者,必有艰苦卓绝之付出。非此,不可得也!
由是岳先生叹曰:夫有志者,自今日始,志在进取,勇于“转折”,改变自身命运,盖时未晚矣!
本主题由 岳先生 编辑于 2004-10-6
附:《转折》
尝闻一说曰:鹰鹫之属,本为同族,其名曰隼(sun),日猎于苍野,岁逢大旱草木尽枯,獐兔竞死,群隼枵(xiao)腹。或搏苍穹,徒鸿蒙,求索于重峦之巅;或敛翅羽,扑沉埃,偏安于腐尸殍(piao)肉。则前者傲而化鹰,后者鄙而称鹫也。
余闻此而有言曰:大旱之岁乃隼族转折之秋也。逢此时,志不同则前途殊也。归属若何,唯志所谋。
夫天地万物,转折之奥非仅此一案,广袤乾坤,何处不有。君曾见清泉塞于大石者乎?此泉之转也。择退者,蔽于石荫,遁于林洼,而不名于世,久之腐臭;择进者,遇阻无畏,旋而复击百万遭,竟成深谷疾流而遏(e)舟舸。君亦见清风之阻于绝壁者乎?
此风之转也。择趋避者,散于群峦之外,须臾而无形,顷刻而泯灭;择挺进者继往消磨千亿载,乃得赤漠飞沙之掩白日。然则物之形貌,每决于何择于转折也。
而青史之上,举大业者亦莫不有择于转折也。百里奚之举,孙叔敖之仕皆自其不辍于逆境之苦。而史迁之心笃大志而不易,遭酷刑而不馁,于大辱之重折下毅然择生,终有绝唱之史、无韵之骚,令后世文客抚卷喟叹。亦有武侯之志,承先帝之德(嘱),尽报国之忠,剑指中原,不胜不休。虽夭大计于街亭,义不择退,再四出师,终塑尽瘁之名,而得千古慨叹。
由此观之,转折者,多为困阻也。唯怀大志不言败者,可转为人杰。其逢小挫逡巡而返者,茫茫千载之间不可计数,而留其名者未之有也!
乃知骅骝驰于浩野,必有跌扑沉泥者,择偃志者死,择奋起者得利足;猿猱(nao)攀于绝壁,必有失折臂者,择灰心者亡,择拼搏者得神技。人必有踬(zhi)踣(bo)于疾风骤雨者,择苟安者寻一穴而居,闭塞而昧昧一生:择傲立者拔淖(nao)而行,待霁(ji)虹如画,而后登坦途,沐清风。不畏斗米折腰,陶潜择归隐,弃荣华,于是《归去来兮》传诵千古。临刀戟而不屈,文天祥择死国弃官爵,乃有灼目丹心永耀汗青。
余由是叹之:适转折之地,择何方而往,人各有愿,未可强加:然播义于四海,流芳于后世,则非不为困险笃志愤发者莫属也!
(原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