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岳先生文章好,一句半句间感觉到您的平易,觉得您的豁达高大![动物乐园]
Re:现代的年轻人缺少的就是父辈们那充满既有激情又充满坎坷的经历。那种经历才是真正的财富。[古董]
从未有过的感觉
解释语词:
中年——四五十岁的年纪。(摘自-现代汉语小词典1988年版第726页)
目前我国把45岁-59岁年龄的人划为“中年”。这与男职工60岁、女同志55岁退休的劳动法规是相一致的;也符合词典的解释。对号入座在“人到中年”发这个帖子,唯恐被人误认为“老黄瓜刷绿漆——装嫩”,所以先找一点“事实和法律依据”给自己撑腰壮胆儿。
从两年前开始,有人问起年龄时,就伸出一只手张开五指向人示意。自己知道这是大概数,不准。可是过了200×年的农历×月×日,真的就是“知天命之年”,货真价实的50岁了。但自己并没有感到“半百”的意思。总觉得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并且能够做。每天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心理年龄还在“不惑”阶段,思想意识和兴趣爱好也与青年合拍。身体方面也是啥毛病没有。头发还是乌黑锃亮,走路的本领仍然是强项;白天驾驶摩托车一气飙行七八十公里;晚间回小兴安岭BBS“溜达”一圈还不在话下,没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只是眼睛有点不太灵光了,“四十七八,眼睛发花”民间这些俗嗑儿说得真准。
人,到了这个年龄,忽然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完全不同于“而立”和“不惑”时候的异样感觉。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看什么事情,心里头都透着亮地明白。
回头看自己这些年跋涉的历程,尽管曲折坎坷,却是那么清楚。心里头的信念,只朝着一个目标——前面!
拾掇自己看过的书,除了专业书籍之外,虽然都是零零星星、日积月累信手买来的,到今天在脑海里一想,那是非常清楚的几大块:古典文学、兵法智谋,领袖、人物传记,鲁迅、柏杨的杂文。全是开启智力、催人奋进、励志,教人运筹帷幄,对人生有指导意义,很实际、很管用的精品。再就是工具书和知名作家亦细腻、亦粗犷、亦柔情、亦阳刚的散文和非常干净的言情小说之类用于消遣、陶冶性情,比较时尚的书籍。前者厚重、精深博大,教会我自信、勇敢、老成,学到了自立于社会的本领;后者使我的枯燥生活和孤单单的旅程多了几分生活的气息和阳光的色彩。回顾自己成长的经历,逆境的时候很多,顺境的时候很少,得意的时候很少。一直在和自己所处的环境、阶级、命运抗争。从当“知青”时候的以力谋食;到依靠技能吃饭的蓝领;再到如今,从事一个沾点文化气,接近绅士阶层的行业,一直在往前走。到现在为止给自己的评价是:好人、君子、强者。坚守着“下交不渎,上交不谄”的做人本分。
我知道自己很平常、很一般、很中等。“吾才之庸不及人也”。但是我很努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从中学毕业到现在34年如一日“修学敏行不敢怠慢也”。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领会了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精神,顺乎时代潮流,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到现在还没被甩出去。当改革开放之初,自己抓住一个很实际的专业,二十年不撒手,在自学方面付出的辛苦多于常人。在异乡遭遇全国百万职工下岗失业,“4050”人员就业难之时,在这陌生的地方,我不走“旁门左道”,依靠多年自学掌握的知识找到了自己的岗位,并且高于原来的阶级。像自己这么愚钝,智商不是很高,上中学时极其平常的人,依靠中学毕业后的艰苦努力,能有今天的结果也算知足吧!
忘不了最艰难的1998年。在自己打出积蓄的全部“子弹”已经“弹尽”几乎“粮绝”的时候,我去参观了位于辽南古城的金州博物馆。最大的收获是,我再次确认:这个地方从春秋战国时候起,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由是发狠:我就不信,2000多年的历史,到今天能单单把某饿死!就是凭着这股信念我坚持了过来。这句话也成了后来我在朋友中,为别人加油鼓劲的经典语言。对于自己所走过的路,尽管曲折多舛,但是,不后悔、不埋怨谁,自己觉得很充实、前程很光明、我充满信心。
从平坦的大道顺利到达目的地,那只是一段平淡的旅程。而从崎岖小路、荆棘丛林中艰难跋涉,历经坎坷顽强地到达要去的高山之巅,不仅完成了一个求成的奋斗过程,重要的是还阅尽人间春色,饱览山间美景,同时享受了生活、感受了人生,达到了一种境界。在家乡出来之后,时不时地有人说我是“人才”。自己心里好笑:我算什么人才,无非是靠耐力、凭韧性使出浑身的笨劲,起早贪黑苦苦朝前奔日子罢了。
有两个感觉常常涌上心头。一是庆幸,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忙里偷闲看了点书。现在专业书是看不进去了,凭老底儿也能应付现在的工作;二是后怕,每当路过劳务市场,看到那么多“卖卯子工”的,后怕的感觉就特别强烈。当初如果不是下死工夫,今天自己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员。倒不是说卖劳务不好,而是说那样体力上付出的辛苦要比现在多得多。“知识改变命运”这话一点不假,张艺谋当初就是一个纺织厂弹棉花的,依靠自学考入电影学院,今天成为世界著名电影导演。
这把年纪,也悟出一点道理:只要上过学的都会唱《国际歌》。差别仅仅在于用起来态度不一样。依靠“救世主”的人多;依靠“我们自己”的人少。其实只要转变观念依靠自己,没有什么做不到;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动手都不晚。“苏老泉[洵],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最后与子轼、辙合称“三苏”皆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老爷子说:功之成,非成于成功之日,盖必有所由起。“起”就是哈下腰务实,是走向“成”的开始。余30岁起,下决心系统学习函授,其间无论冬夏每天凌晨一两点钟起来看书,至33岁拿到毕业证,到今天算是趟出来了。努力过、挣扎过,如同一只小鸟,始终没有忘记“奋飞”和“翅子的煽动”尽力啦。折腾到今天能以文化知识谋个饭碗,有自己的事做,对一个福薄之人来说,算是对得起自己,不枉来人世走一遭;也算给后代做个榜样,使其效法父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老话儿叫: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也算给养育自己的父母一个交代,一个安慰。哪家的老人不盼着自己家孩子好啊!能自立的孩子父母省心,不能自立的孩子爹妈惦记,这是一个常理儿。
记得二十年前和父辈的一位工人师傅唠嗑儿,我说:“你们老年人要做的,不是给儿女留下多少财产,实际上你们也留不下什么财产。而是应当告诉后代一些经验,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让孩子们在你们的肩膀上起步,不再重复你们由工人开始,熬到工人退休的过程。只有这样一个家庭才能发展进步,社会地位才能提升。”此话一出,这老师傅大为赞同,到处宣传“小岳有两下子”。
一脚踏入网络自诩“先生”适值半百之际说出心中的感觉,都是经验之谈,全当自拉自唱啦!
经历养成的性格,没有过生日的习惯;耐得住寂寞,不怕独处。一本书、一杯茶,有音乐听就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儿。
喜欢“孤蓬万里征”的感觉;喜欢一直朝前走的“过客”精神;喜欢汪国真的: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不管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命一切都在意料中!
美国商人哈默博士说:“人生始于六十。”相比之下愚还小着呐。脚下的路正长且远。抬头看一看天,好高、好蓝。为了心中的目标,乘着午后的阳光,还要继续朝前赶路是也!
本主题由 岳先生 编辑于 2005-2-20
标题:从未有过的感觉-[回帖]
Re:看到这篇文章,真的好感动,也好自惭,比起这位大哥,我的年纪小一个年轮,可是我依然没有那么感悟,没有了生活的热情![山水之间]
Re:我虽年龄没你大,心态却比你老。汗颜![石头]
Re:读了,感受了,深思了,领会了,收益了。[蓝湖有梦]
Re:“不仅完成了一个求成的奋斗过程,重要的是还阅尽人间春色,饱览山间美景,同时享受了生活、感受了人生,达到了一种境界。”完美的人生不过如此。[平凡心]
Re:同龄人,我很佩服您的自强,自立,自学精神,始终保持这股劲,你就是我们这些人中的佼佼者。[绿草如茵]
Re:人的一生还是有所追求有所进步的好,总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或是靠别人的赐予过日子,你写得很好,生活得很有价值,有理想有目标,欣赏了,有启发和收获。[春露]
Re:岳兴禄阅览! [yuexing.lu]
回复:难得您老人家有耐心看我这帖子。您老学问太大,在此表示敬意。谢谢!——浪迹渤海湾
Re: 自强、奋进、成就小岳也! [心可望心]
早年的老邻居
一、先交代几句
早年住的地方叫“山上”,这片是二十一最早的家属区。当初是为了防止水害才选址在山上的吧。山上的地势像一个倒扣的簸箕,南面坡势平缓,东面、北面是陡坡。无论哪一面骑自行车都上不去,只能推着走。这片有七趟房子,一趟五栋,算一个居民组。总共有35栋房,全是用拉合辫子码起来的草房。每栋房开三个门,一栋房就形成三个院,有一条十几米长的院脖子,通常做法是大门的两边是猪圈,猪圈上挂着用草绳子做的圆圈,是用来吓唬狼的,因为偶尔有狼来叼猪崽子。门前的街道和胡同里还有残留的树根子,有点像原始部落。两家一个院住对面屋。这样算来这一片住着有200多户人家。全是正式职工,没有一户闲散杂人。
我家这栋房子在三组,也是住六家,我家在中间。最早住西房山头和住东房山头两家是湖南人,都是抗美援朝之后,从朝鲜战场上回来整编之后分到这地方的。这两家湖南人都挺有特点,所以记得比较深。叙述从1960年后说起,因为从那时我开始记事儿。
二、先从住西房山头这家说起
这家姓达,户主三十四五岁,是森铁处的领导干部,夫妻和睦过日子平和,对孩子管得严。他家比我大的孩子有两个,老大是男孩子,叫达世彬,我上小学一年级时,他大约在四五年级。在我们这些小孩儿眼里就是挺大一个人了。达世彬特别淘气,在学校淘得出名。有时鼓捣一些玩意挺有意思。那时候穷呀,大多穿自己家做的布鞋,那年他有一双新球鞋,是凭票供应买来的。到下雨天他就舍不得穿了。为了保护这鞋,他用木板钉一个两寸多高的小板凳绑在脚上,像踩高跷似的。因为都是土道,踩下去小板凳就陷在泥里拔不出来了,这个小发明失败了。白天大人不在家,他在白纸上画王二小放牛,老头铲地,把家里窗户挡上,用手电筒放幻灯,招呼别人家孩子去看,他收门票。给三五分钱就行,没有钱的可以回家拿东西,大洋钉、融化好的铅块、铅笔什么都行。进不去的孩子,在门口巴望着,大人快下班了,他就把里边的孩子撵出来了。最严重的有一次他在学校淘气了,班主任老师说要告诉他爸。结果他放学后没回家,跑了。学校老师,同学和他父亲的单位都出人找,几天没有消息。到第七天,他回来了。没有回家,在学校大门外站着。消息马上传开来,人们都来看他。已经没孩子样了:满脸黢黑,两只眼睛一眨一眨的布满血丝,脚上穿一双破旧的鸳鸯鞋。原来他不买火车票跑到绥化,一双新球鞋他说在睡觉时被人给脱去了,拣了两只旧鞋回来的。也有人说那新球鞋可能是让他换吃的了。从那以后,他老实许多再没弄出什么大事儿。
他有个妹妹,叫达德玉。她眼皮上有一个疤瘌,和我年龄一般大,一起上学。到现在我也不明白,那年月虱子臭虫怎么那么多,天天晚上全国人民抓虱子。有同学去她家玩,看见她在抓虱子,于是同学给她编一段顺口溜:疤瘌眼儿香,疤瘌眼儿臭,疤瘌眼儿在家抓臭虫。
这一家人家在1965年转回湖南老家,举家南迁了。从那以后再无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