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90600000024

第24章 逸人论

《儒林外史》一开卷写了一个名叫王冕的人物。吴敬梓叙述道:他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季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得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

王冕,就是一个逸人。也是作家吴敬梓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王冕所以是理想的,在吴敬梓看来,是因为他与当时士林中的浊流不同,他不像他们,热衷功名,庸俗媚俗。他把这一切都视为身外之物,不予追求。他把自己与外界的关系简化为自身与大自然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自得其乐,同时又进行艺术创造。他逃避政治,逃避争夺,完全拒绝外界的诱惑,把生命蛰居于乡野自然之中。

倘若要对《儒林外史》进行文学批评,我觉得,王冕并不是一个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他只是为了和士林中的浊流人物形成对照才设立的。有这个人物作为镜子,吴敬梓就有了清浊之分,正邪之别。因此王冕在小说中只是起了一种工具的作用,而本身性格却不丰富,完全是一个抽象的精神符号。所以,从艺术上说,我并不喜欢这个形象。在现实层面上,我也不会像吴敬梓那样,把他作为理想人物。但是,我要为这种逸人辩护,而且觉得,社会应当给逸人有存身之所,尊重逸人。

这种逸人,也可以称作隐士,所以逸人也称作隐逸之人。这种隐逸之人,有的是全隐全逸的,那就是决心隔断尘缘,遁入佛门;有的是半隐半逸的,如《红楼梦》中的妙玉,她虽然在栊翠庵为尼,超然脱俗,但还是“带发修行”,既是“带发”,自然就和尘缘还有许多联系。她称自己为“槛外人”,与槛内人确有不同,因此仍然属于逸人。还有一些逸人,就生活在槛内的世俗世界中,但又能超越世俗世界,并自己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他们也许隐居于山林之中,也许隐居在茅屋草舍之中,也许就隐居于自己的生命之中和自己的作品之中。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妙玉比王冕丰富得多。妙玉虽是一个吃斋念佛的“槛外人”,但又是身居金陵十二钗“正册”的一位重要人物。她天性孤僻,但才华出众,在为林黛玉和史湘云的长篇联句作续时,她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一十三韵瞬息即出,令林、史二人惊叹为“诗仙”。她的气质,更是非凡卓绝。在她面前,连最清高、最美丽的林黛玉和薛宝钗都自觉得不安,妙玉也不客气地(虽属玩笑)称她们为“大俗人”。妙玉这种“槛外人”,社会允许不允许存在?这种人有没有存身之所?《红楼梦》告知读者,这种人必定是“世难容”——“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果真是这样,妙玉的结局非常悲惨,“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一个最脱俗最干净的人被最污浊的盗匪所凌辱、强奸。肮脏的比干净的更有力量,这有什么办法呢?

妙玉生活在数百年前,曹雪芹就为她的“世难容”而不平。其实,在中国古代,逸人还是有存身之所的。一个选择隐逸存在方式的士人,并不会受到社会的集体谴责,所以数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成为逸人的不少。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许多知识分子都想做这种逸人。他们一方面看到现实社会的肮脏和黑暗,另一方面又没有能力去抹掉这种比自己强大的肮脏和污浊,只好选择一条路,就是洁身自好、回避污浊之路,也可以说是自我完善的路。现实社会既无高洁心灵的避难之地,那么,就在远离现实社会的山林田园之中找一存身之所,这种要求,其实是很低也很合情合理的。陶渊明也是一个逸人,但开始并非逸人。当他成为逸人时,便有“实迷途其未远”,“知来者之可追”的想法。也就是说,他觉得昨天在仕途上忙碌奔走,和他的生命本性极不相宜,纯粹是浪费自己的才华。所以他决定远离尘嚣,过清贫而干净,充实而富足的精神生活。陶渊明生活在晋宋之际的“封建社会”年代,还有隐逸的自由,也就是说,“世”还是可以“容”下他的选择的。隐逸之前他做过州祭酒,镇军将军刘裕和建威将军刘敬宜的参军小官,之后,又做彭泽县县令。其实,他的县令仅当了80多天就受不了。萧统的《陶渊明传》中说:“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当然,不想见邮督只是个借口,陶渊明实际上早已和政治现实格格不入,只是借此选择人生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已。陶渊明这种对时官的蔑视和愤然而返归山水的选择,倘若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是要备受非议和批判的。其罪名至少有三:一曰对现实不满;二曰企图逃避时代逃避政治;三曰企图钻入象牙之塔。可见,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还是有其宽容的一面,令今人羡慕。

其实,在中国,不能容忍隐逸的社会氛围在上半世纪就形成了。“五四”之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再也没有“隐逸”的自由。现代知识分子形成之初,他们大部分都想走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文化救国的道路,但是,他们从外国深造回来之后,才发现社会并没有提供他们施展才能的职业空间,因此,他们一直徘徊于社会的门槛之外,这样,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就不得不去寻找“根本解决”社会问题的道路,即革命的道路,于是,他们便纷纷成了战士。成了战士自然是好,但有些人确实是书呆,只会读书做学问,见到剑与火与血就害怕,自然当不了战士。于是,这些人就想当“隐士”,也就是当“逸人”。但是,这个时代已不允许他们当隐士。倘若他们想“隐”,那些当战士的知识者就指责他们:社会正在大变动,中国人这么苦,你还想当隐士,你的良心何在?于是,当逸人的梦也就纷纷破碎。积极参与“五四”革命运动的周作人,后来就想开辟“自己的园地”,自己创造一个精神的避难之所,当谈龙说虎的逸人。然而,他被指责,连他的哥哥鲁迅也指责他。鲁迅在1935年1月25日以长庚的笔名在上海《太白》杂志发表了《隐士》一文,对隐士做了强烈的抨击。他认为隐逸乃是一种招牌和手段,“登仕,是瞰饭之道,归隐,也是瞰饭之道”。谋隐和谋官其实是相通的。而且,鲁迅还认为,“古今著作,足以汗牛而充栋,但我们可能找出樵夫渔父的著作来?他们的著作是砍柴和打鱼。至于那些文士诗翁,自称什么钓徒樵子的,倒大抵是悠游自得的封翁或公子,何尝捏过钓竿或斧头柄。要在他们身上赏鉴隐逸气,我敢说,这只能怪自己糊涂”(《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鲁迅对隐士的批评有其历史具体性和针对性,而且古来隐士中也确有以“隐逸”为手段而抬高自己的身价,或身在山林、心在魏阙的人。但是,鲁迅没有给一些确实希望逃避政治、逃避官场的作家诗人留下自由选择的空间,这就太激进了。做隐逸选择的人与强烈介入政治热衷官场的人确实有区别,而逸者的逃避现实纷争又确实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生长。就以陶渊明来说,如果他在41岁时不是选择隐逸的道路,而是继续走仕途的道路,那么中国诗史上就不会有一个名字叫做“陶渊明”的重要诗人了。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的确得益于他的隐逸。隐逸不仅使他赢得时间,赢得写作的从容心情,而且使他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和道家那种乐天安命相通,也寻求解脱,但又不同于道家的逍遥无为,他依然执著于日常的现实生活,也就是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够守住自己理想、情操和心灵自由的精神世界。这种境界与平凡的生活相连,又超越平凡的生活;它不像玄学佛学的境界那么虚幻,又完全不同于世俗生活的琐碎与平庸。这种境界使它创造出“平淡”的独到的诗歌风格,给文学史留下千古难灭的永恒诗味。在中国诗史上,陶诗真是一种罕见的现象,它似乎“无声无味”,其实却韵味无穷。他面对的是平常的山野田园,闪射的则是“生与死”思索的形而上光辉。很难想象,如果陶渊明继续在官场胡混,还会有这种诗作出现。所以,那个时代能容纳陶渊明隐逸的存在方式,真是诗家的大幸。

我并不是说,作家诗人都必须隐逸,只是说,应当尊重作家隐逸的选择。能当战士并能放声歌唱自然好,而不能当战土,只能感受自然人生,也无不可。不应把逸人当做反对政治的敌人,也不必把逸人当做“革命意志衰退”的罪人。偌大的社会天地和艺术天地应当容下隐逸这种方式。

人们到处都在生活。世界上应当有各种各样的存在方式,应当尊重人们自己的选择,只要这种选择不是在损害他人和破坏世界正常的生活。我想,逸人并不违反这种原则。为什么一定要用一种生活方式统一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呢?真正的战士是值得尊重的,但如果世人都成为战土,这个世界一定会充满火药味和战斗气。隐士虽在某些方面不及战士,但在另一些方面则常常强于战士,例如,他们为把世上的功名看得淡漠,因此常常能够进入深远的精神生活,于艺术于哲学常有战士们难以企及的贡献。例如竹林七贤、扬州八怪,其实都是逸人或在某一人生阶段是逸人,但他们的诗书画,都很有成就。何况,人生并非是一个凝固体,一个人时而当当战士,时而当当隐士也无妨。弘一大师和苏曼殊,就既当过战士也当过隐士,因为有两种不同的人生体验,他们的艺术才多彩多姿。像李白、苏东坡这样的大诗人,其实也是时而当战士,时而当逸人,所以他们的作品才不会落入单一的战士模式,这与我们的一些只会“放声歌唱”的诗人大不相同,这里确实有丰富与贫乏之别。

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决不会像吴敬梓那样把王冕当理想人物来讴歌,自然也不会把陶潜等当做权威来崇拜,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然而,如果我们自己愿意或者有朋友愿意生活得超脱一些,离现实社会远一些,离政治斗争远一些,也就是离所谓“时代潮流”远一些,也未尝不可。这些朋友不一定放情于山水田园,但他们能自己创造一个精神家园,一个属于自己的净土,在净土中,就为艺术而艺术,为玄学而玄学,也未尝不可,恐不能再谴责他们是“企图躲进象牙塔”。其实,20世纪中国的问题,是能躲进象牙之塔潜心于学术、艺术的知识者太少,所以社会至今充满火药味。如果有条件,有些朋友愿意像印象画派大师莫奈,在远离巴黎的一个村庄里建立自己的艺术庙堂也很好;当年,他建造一个象牙之塔,而今天,却变成了世人“朝圣”和享受艺术的地方。所以,逸人表面上是回避世人,实际上常常是为世人服务的模范。

同类推荐
  • 战略传媒:分析框架与经典案例

    战略传媒:分析框架与经典案例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学界以及传媒实践者们看待媒体运营的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传媒管理政策、信息及数字技术,以及中国媒体市场增长所导致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的结果。在此背景下,市场定位、跨媒体经营、拓宽融资渠道、构筑核心竞争力等已成为传媒业界耳熟能详的词汇。然而,上述方式不过是帮助媒体单位实现目标的手段,对媒体单位为何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却未做出解答。
  •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创新、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检视与展望。
  • 教师公文包-班主任工作

    教师公文包-班主任工作

    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了把这种“转型”工作做好,我们配合当前的新课程策划、组织并编写了这套“教师必备知识丛书”。此套丛书的特点,一是“准”,它准确地体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准确地解读了新课程标准;二是“新”,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三是“实”,它内容充实,资料翔实,语言朴实,有很强的实用性。
  •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课题组于2005年8月出版了《中国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态录》调查报告之后,又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研究,课题终于完稿,有了一个初步的成果,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这一成果呈献出来,它肯定会有一些不当之处,甚至错误,但却是我们对理论和实践作了认真思考的成果,是我们真实的见解,可以说课题组的师生,是以一颗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无限热爱和赤诚的心来对待这一课题研究的,希望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能对中国的政治改革起应有的作用。
  • 人性的“新大陆”

    人性的“新大陆”

    人性问题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先哲展开争论。在西方,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哲学家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论述过有关人性问题。
热门推荐
  • 这是我们的爱情

    这是我们的爱情

    这是我们的爱情,也是我们的网恋。我不愿提及,但却又不知如何解决。简单说就是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发生了一段不该有的恋情。
  • 我与众神有个约定

    我与众神有个约定

    一人一剑踏仙路,蓦然回首尽为空!且看秦天如何傲世群颠,笑会天下英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韵光下的言语

    韵光下的言语

    她是两百年前神魔大战失去法力落入凡间为父母报仇的人,他是战场上的阎王爷杀人不眨眼,看谁不顺眼,直接上板。
  • 天魔地仙记

    天魔地仙记

    相传娲皇补天之时,因大意之下用了一块有瑕疵之石。不想这石却因自己能力不足而偶动反心,坠下界来,被凌幻仙姑炼化成一刀一剑。从此,天门茫茫,生死轮回,一刀一剑成了通天大道的必备钥匙。
  • 陌上花开非你不爱.

    陌上花开非你不爱.

    what?妈妈不爱爸爸?竟然带个妹妹回来说要离婚?我算什么,既然不爱我,为什么还要生下我?呵,我一定会让你后悔当初丢下我。亲爱的妈妈,亲爱的妹妹,你们做好觉悟了麽。忙着报复的她是否会被冰山炽热的心所融化......
  • 仙之琉璃月

    仙之琉璃月

    仙界遗孤,有着天生的资质,一步入修真,天高任其飞。仙魔妖界,一场阴谋在酝酿,被预言可以逢凶化吉的少年,在一步一步踏入真相,他如何应对。如何破解···一切都是未知。
  • 陨星异闻录

    陨星异闻录

    家中突然多出一个妹妹?这发生的事都什么鬼,你真的是人类吗?话说隔壁南家小姐隔着蒙眼布看我的眼神怎么凶巴巴的?
  • 仙师无敌

    仙师无敌

    都市少年,遭遇九世魔头夺舍失败,从此手掌阴阳灵犀,纵横天下
  • 我的温柔男神

    我的温柔男神

    这里,就像六岁那年做过的梦境一样。她梦见有五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人,穿着她从未见过的衣服站在一片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