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8600000064

第64章 人间佛国(5)

7.有一个恒常不变之“我”在功德圆满后进入一个具体的“极乐世界”(梁武帝的最后结局);

8.有一个具体的“地狱”(梁武帝设盂兰盆大斋后所看到的);

9.人间富贵不是生活的最终目标,极乐世界才是(梁武帝累世修行,不是为了最后当一回皇帝,而是为了升入极乐世界);

10.女人最大的恶行是嫉妒(郗皇后的悲惨遭遇)。

这些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佛陀思想终于抵挡不过世俗的人性,被涂改得五颜六色、面目全非。而这个“面目全非”却并非“全非”,而是“似是而非”,让人难以分辨。

十一

盂兰盆会的日子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梁武帝选择这个时间来做道场应该是源于《佛说盂兰盆经》。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有一位目连尊者,有一天,他想起了自己已经过世的母亲,于是运起神通仔细察看,见到母亲投生在饿鬼道里,饱受饥饿之苦。目连尊者心中悲痛,便再运神通,盛满一钵米饭送到饿鬼道去给母亲充饥。母亲见了米饭,急不可耐地拿来要吃,可突然之间,那满满一钵米饭却变成了焦炭一样,根本无法下口。目连尊者无计之下去求佛陀,佛陀便让目连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开设大斋供养十方众僧,以本身的功德加上十方众僧之力一起解救目连尊者的母亲。目连尊者按照佛陀的指示去做,终于获得了成功。佛陀也因着这个缘故,讲了一部《盂兰盆经》,而盂兰盆会也就这么地流传下来。

这部《佛说盂兰盆经》应当是一部伪经,印度既无此经,历法也和中国不同,更没有可以代人赎罪的说法,但这种能够干涉别人的业力因缘而代人赎罪的办法无疑是受人喜爱的,有了人性的群众基础,也就非常容易传播了。

再一方面,后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七月十五本来是个道教的节日,称为“中元节”,但那个时代里佛、道既对抗又融合,再加上民俗等掺杂在一起,后世之人便很难搞清楚某些事情的真真假假和来龙去脉了。如今的七月十五以“鬼节”知名,据说那一天“鬼门开”,大鬼小鬼蜂拥到人间,七月也因此成了被人们忌讳的一个月份。佛陀有知,一定会露出个哭笑不得的表情。

至于地狱,有说十殿阎罗,有说十八层地狱等,也都属于民俗和佛说的混合物,而且,中国的地狱说又和印度的地狱说大不一样,而印度的地狱说本身又有分歧。有人考证梵文原典,认为“地狱”一词的本意是“没有快乐”,如果此说属实,那么所谓“地狱”当指某种精神状态而已,却被后人给具象化了。

泰国高僧佛使比丘对地狱的解释更加值得参考,他的出发点是:

佛陀不是个唯物论者,他不会以身为准则,以至于说地狱是一个用铜锅煮人或煎人的地方,佛陀以“心”为准则。

佛使比丘从“心”的角度出发,对地狱的解释非常明确:

地狱的意思是焦虑(泰文字义为“灼热的心”),当人经历像被火烧烤一样的焦虑时,当下就化生为地狱众生,这是“心灵的投生”。身体虽然仍居留人道,但焦虑一生起,心就坠入地狱,如因怕犯错,或因怕被处罚,或因担忧威望受损,或由于其他种种原因而产生焦虑,这就是地狱。

这倒很像萨特当年那句著名的“他人即地狱”中的地狱的性质,地狱是一种心的状态,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宇宙中的一个具体场所。

但是,如果承认这一点的话,顺理成章地往下推论,和“地狱”对应的“涅槃”和“极乐世界”等概念是不是也同样属于“心”的范畴呢?或许正是那些否定唯物论的人自己把本属唯心的东西搞得非常唯物了。

但是,承认这个纯粹“唯心”结论会引发的问题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威严实体的天堂和地狱不容易对人生构成足够的诱惑和恐吓。但佛陀本来似乎没想要诱惑谁和恐吓谁,他只是教人如何解脱世间之苦罢了。

十二

不可否认,这个话本中的佛教观念无疑比佛陀的本意更加迎合人心,也更加容易被人理解。如果非要说“诸法无我”,《阿含经》里就记载了早期比丘对这个问题的疑惑,看上去是非常典型的:“若无我者,作无我业,于未来世谁当受报?”“若使色、受、想、行、识无常者,谁活?谁受苦乐?”——看来归根到底,人们最关心的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我”字,而更加功利的是,连来生都等不及了,求的不但是“我”,而且是“我”的现世的福报。

难道这就是佛陀的意思吗?

有人解释说:人心最难度化,所以,为了传法度人,佛法不得已用功利引导人们,不期望他们今生能获得多少启迪,但至少使他们在今生信仰了佛陀的学说,对来世再修大有帮助。——这个理由,不就和小范天生会背诵《法华经》的故事如出一辙吗?

这种“以功利引导说”不仅仅是佛门的专利,在明代一部叫做《觉后禅》的话本小说的序言里,作者也非常清楚地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创作这部小说的人原具一片婆心,要为世人说法,劝人窒欲不是劝人纵欲,为人秘淫不是为人宣淫。看官们不可认错他的主意。既是要使人遏淫窒欲,为什么不著一部道学之书维持风化,却作起风流小说来?看官有所不知。凡移风易俗之法,要因势而利导之则其言易入。近日的人情,怕读圣经贤传,喜看稗官野史。就是稗官野史里面,又厌闻忠孝节义之事,喜看淫邪诞妄之书。风俗至今日可谓蘼荡极矣。若还著一部道学之书劝人为善,莫说要使世上人将银买了去看,就如好善之家施舍经藏的刊刻成书,装订成套,赔了贴子送他,他还不是拆了塞瓮,就是扯了吃烟,那里肯把眼睛去看一看。不如就把色欲之事去歆动他,等他看到津津有味之时,忽然下几句针砭之语,使他瞿然叹息道“女色之可好如此,岂可不留行乐之身,常还受用,而为牡丹花下之鬼,务虚名而去实际乎?”又等他看到明彰报应之处,轻轻下一二点化之言,使他幡然大悟道“奸淫之必报如此,岂可不留妻妾之身自家受用,而为惰珠弹雀之事,借虚钱而还实债乎?”思念及此,自然不走邪路。不走邪路,自然夫爱其妻妻敬其夫,周南召南之化不外是矣。此之谓就事论事以人治人之法。不但作稗官野史当用此术,就是经书上的圣贤亦先有行之者。不信且看战国齐宣王时孟子对齐宣王说王政。那宣王是声色货利中人,王政非其所好,只随口赞一句道“善哉信乎”。孟子道:“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宣王道:“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就把公刘好货一段去引进他。宣王又道:“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他说到这一句已甘心做桀纣之君,只当写人不行王政的回帖了。若把人道学先生,就要正言历色规谏他色荒之事。从古帝王具有规箴:“庶人好色,则亡身;大夫好色,则失位;诸侯好色,则失国;天子好色,则亡天下。”宣王若闻此言,就使口中不说,心上毕竟回复道:“这等,寡人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用先生不着了。”谁想孟子却如此反把大王好色一段风流佳话去勾住他,使他听得兴致勃然,住手不得。想太王在走马避难之时尚且带着姜女,则其生平好色一刻离不得妇人可知。如此淫荡之君,岂有不丧身亡国之理?他却有个好色之法,使一国的男子都带着妇人避难。太王与姜女行乐之时,一国的男女也在那边行乐。这便是阳春有脚天地无私的主。化了谁人不感颂他,还敢道他的不是?宣王听到此处自然心安意肯去行王政,不复再推“寡人有疾”矣。作这部小说的人得力就在于此。但愿普天下的看官买去当经史读,不可作小说观。凡遇叫“看官”处不是针砭之语,就是点化之言,须要留心体认。其中形容交媾之情,摹写房帷之乐,不无近于淫亵,总是要引人看到收场处,才知结果识警戒。不然就是一部橄榄书,后来总有回味?其如入口酸啬,人不肯咀嚼何?我这翻形容摩写之词,只当把枣肉裹着橄榄,引他吃到回味处也莫厌。

这段文字当真把“以功利引导说”阐述到了极致。作者煞费苦心,说自己写淫秽小说是为了劝人归向道德,“但愿普天下的看官买去当经史读,不可作小说观”,又推出大圣人孟子做招牌,孟子说齐宣王之事不就是一个尽人皆知的以功利为引导,以王道为目的的典范故事吗?这部话本的题目起得也大有深意——《觉后禅》,但遗憾的是,这个书名早就没什么人知道了,很多人知道的是它的另一个名字——《肉蒲团》,反正都是一个意思。

时代早就变了,人们关注的是如何使生活更加舒适,而不是渴望解脱。这是人性使然,比如《肉蒲团》,难道真有人拿它当“为世人说法”的书去读吗?

十三

再看话本中梁武帝最后留下的那封神秘书信:

好虏窃神器,毒痡流四海。嗟哉萧正德,为景所愚卖。凶逆贼君父,不复办翊戴。惟彼湘东王,愤起忠勤在。落星霸先谋,使景台城败。窜身依答仁,为鸱所屠害。身首各异处,五子诛夷外。暴尸陈市中,争食民心快。今我脱敝履,去住两无碍。极乐为世尊,自在兜利界。篡逆安在哉?鈇钺诛千载。

梁武帝到哪里去了呢?——“今我脱敝履,去住两无碍”,这个“脱敝履”的说法,倒像是学自禅宗的达摩祖师呢。

当时,达摩和梁武帝话不投机,便没在建康多耽搁,一路北去,一苇渡江,到了洛阳附近的嵩山少林寺落脚下来。多年之后,达摩灭度,相传葬于熊耳山,但三年之后,北魏派往西域的使者宋云却意外地在葱岭遇见了达摩,见他手携只履,翩然独行。宋云大是惊愕,回去之后,到熊耳山打开达摩的棺木求证,结果棺木里空空如也,只有一只草鞋。

这段奇闻盛传禅林,使达摩更以神通而非佛法闻名于世。后来,也略明一些禅理的北宋大诗人黄山谷对此有些看法,填词议论道:

万水千山来此土,本提心印传梁武。

对朕者谁浑不顾。

成死语,江头暗折长芦渡。

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

只履提归葱岭去。

君知否,分明忘却来时路。

好像在说达摩这一只鞋子还是有些多余啊。但不可否认的是,神通比佛法更加易于传世,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如果没有这只鞋子,禅宗后来的发展恐怕就不会这般顺利了。

而“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根据《景德传灯录》的说法,达摩和他的大弟子——也就是后来的禅宗二祖慧可(神光)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

光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我与汝安心竟。”

达摩的话虽然梁武帝不懂,但好在慧可能懂。“心”在哪里?“我”在哪里?这个玄妙的说法确实不容易让人理解啊。

同类推荐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叁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叁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这套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
  •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本书立足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制高点的唯物史观所主张的研究人类史和自然史辩证关系的“历史科学”的论域,按照唯物史观的实践视野、过程视野、结构视野、文明多样性视野和阶级分析视野等科学方法,提出作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的生态文明,是一种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是贯穿于渔猎文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智能文明等文明形态始终的基本要求,已成为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
  • 和气生财

    和气生财

    “和谐文化读本”丛书共五本,包括《以和为美》《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分别介绍和论语述以和为美的审美观、以和为贵的处世观、和气生财的财富观、和而不同的世界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每本书都力图以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和展示中外文化中和谐、和睦、和美、和平、和顺的丰富思想,在分类归纳的基础上,分别论语述其主要内涵及特征,尽可能旁征博引、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编辑出版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为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文化提供一套可供大众阅读的基本文本。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 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以苏格拉底与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作品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被公认为是西方哲学的源头。
  • 尼采内心的八度定律

    尼采内心的八度定律

    尼采的内心非常强大,他是一个心灵哲学家,永远为自己的内心而活,尼采曾经说,只要杀我不死的,只能使我更强大,对尼采而言,他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不可承受的。尼采的内心强大到疯狂,人们都说他疯了,其实他是具备超常规的思维模式,尼采依靠自己内心的八度定律,这是从哲学角度战胜一切的心灵鸡汤,本书是对尼采内心八度定律的最权威解读。
热门推荐
  • 绝世帝宠:红颜不是祸水

    绝世帝宠:红颜不是祸水

    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为识。前半生碌碌无为,后半生异世魂魄悄然潜入。将军之女,阴壁美人,伊珺国后,最后与匈奴的关联。路之漫漫,惊险巧夹其中,劈开一条长路,她亦是巧笑。见之伊珺王,傲然四国强主,送上一对柔情,她亦是嫣然。妙计一计扣一计,环环相扣。她只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帝星宸之凰翼东苏

    帝星宸之凰翼东苏

    情定永生,生死诀别。只祈上苍,寻因问果。若有来世,遇知音时。再理青丝,在山林间,再遇郎君,载舟移情,为君一顾。永生永世都躲不掉的孽缘,沉沦多年都不去的伤疤。沧海桑田,此志不移。世事变迁,此心不变。爱了一生一世不是永生永世,情难忘,孽缘躲不掉,终究为情而生,为情而死。可她到底有什么错?
  • 旧爱不成婚

    旧爱不成婚

    落魄女孩桑依依为了还债,签下一纸合约。却不仅被债主吃干抹净,最后还动了心。大总裁华哥不仅喜欢吃她做的菜,还喜欢吃她。不料,五年之后,华哥却决定与某门当户对的青梅联姻。依依揣着包子,黯然离开。她发誓,再也不要这个男人了。
  • 再靠近一点点

    再靠近一点点

    他在她最狼狈的时候出现,一纸契约,被迫成了夫妻。看着各种各样的红颜知己上门挑衅,婆婆找茬,公公的破口大骂,她只觉得心累,拜拜了您呐!收拾行囊,她带着女儿头也不回的走了。谁知道,小姑娘人小鬼大,离婚计划流产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笔下晨微

    笔下晨微

    双男主,第一次见面就在对方的最为尴尬的时候,莫过于前脚遇到后脚就在要同居1年的寝室里遇见昔微:“兄弟,我建议你去熬点金樱子喝”零大兄弟:“??什么鬼”然后直到后来搜了百度……才知道是什么意思玉太太:以上都是我媳妇写的花云溪:谁是你媳妇?玉太太:you【1v1】
  • 我和参姑娘有个约会

    我和参姑娘有个约会

    茫茫群山中,俏丽的身影含情脉脉的看着远处的群山,没有人能够听到她心中的祈祷和呼唤:“何时,你才能重新回到我的身边?”巍巍长白山中,挖参人佝偻着背影,他不知道在他前行的路上,有一个美丽的参姑娘正在默默的等候。是奇遇,是宿命?你说呢?我是一个喜欢在大山深处游走的孩子,让我和挖参人带着你一起去看看霭霭雾气中发生的那些奇妙的故事……
  • 局中墓

    局中墓

    粽子王,千年女尸,锁魂勾,鬼打墙。这些超乎现实的‘事物’,在我回国之后,统统让我遇了个遍。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古怪的记号,九环玉,黑龙玺等等,父亲记事录提起的这些,跟他的突然失踪,是否有关联呢?在这件事情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
  • 焚心劫之桃花殇

    焚心劫之桃花殇

    “禁忌之术一出,便要魂飞破散,只是我舍不得你,我怎么可能舍得你……”那抹红衣痴痴地看着桃花树下那沉睡中的女子,喃喃自语。刹那间漫天桃花,殷红似血,唯独失了那抹红衣……“放下它,谁准你来这的。这可是禁地。”青衣男子冷冷的说道,丝毫没有最初的温柔,他从女子的手中夺过画像,继而又轻轻拭擦着画像上被自己弄起的褶皱,如获珍宝。女子在看清画中之人后,眼角泛起了泪花。“师父,徒儿私闯禁地,自愿去凡尘历劫。求师父成全。”说完便毅然决然下了凡间。三魂一出,六界大乱。心魔已生,再无更改的可能,终日烈火焚心,到底是迷失了自我……
  • 九阳界主

    九阳界主

    世界为基,阴阳为眼天炎煅体,玄雷淬魂乾坤浩荡断阴阳,万界雷炎除业障手中长戟斜刺天,脚踏天地战轮回以我手中一丈之戟,戮妖魔,斩鬼神我以心中不灭战魂,战天下,霸星空
  • 绕不开的情缘线:苾海情添

    绕不开的情缘线:苾海情添

    人间芳菲四月天,花家三小姐花落慈十三年前抓阄抓到的废材守护神竟是一朵裂口笑开怀的棉花,自此未传为佳话,倒传为笑话。她能挑着她,她能寻着她,是缘分,不要恨铁不成钢,花家落慈说了,她们不是铁,也不稀罕成钢,她们分明是那璞玉一双……就这样相伴着磕磕绊绊一路混上天。南边青鸟家有四女,椒兰芬苾,个个绝色妍丽,又尤以小女青苾为极致。都道天君爱苾妃最深,她却在他掌下香消玉殒,惹得颠覆认知的花神陆离让这天上花花草草一夜化为乌有,从此天宫变为不毛之地。她本是她家乡溪水中的一条鱼儿,本得其恩情,姐妹相称,为何睚眦相报?她和他们究竟有怎样的前尘后事?花落心仍念慈,苾海情添,她还能不能和他再续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