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49700000022

第22章 鼓励与孩子禁止的艺术(4)

心理知识:

有句俗话说:“让你往东你非往西,让你打狗你非打鸡。”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这样,对其他人的要求抱着“你让我做,我偏不做;

不让我做,我偏要做”的抵触态度,似乎成心和别人作对。这在心理学上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心理状态。别人要求我们做某事,如果我们觉得这个事情是本来不想做的,或者没有充足的理由,就会因为受强迫而感到自尊受到损害,从而产生故意和对方“对着干”的态度。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茶盘中放了5只往下扣着的不透明的茶杯,房间里的孩子对它们并没有什么兴趣。可是心理学家在其中的一个杯子下,放一枚国徽面向上的硬币,重新扣上,临走时对小孩说:“杯子下放了东西,你千万不要动,否则我回来对你不客气!”然后就出去了。这时候,孩子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往往拿起茶杯,看看下面的东西。而且心理学家强调得越厉害,孩子这样的行为倾向就越严重。

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不说明理由的禁止最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而且禁止得越严,逆反心理就越强。

56.“事前诸葛”胜过“事后诸葛"——“预防针"效应

对孩子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如有可能,父母可以在事先进行提醒和教导,以防止其发生。

家教启示: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容易犯以下两种毛病。

一种是“亡羊补牢”,即不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和身心发展特点,不掌握孩子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不分析潜在因素和先兆性症状,更不进行预防性教育疏导,等到发现孩子中“毒”患“病”,才予以重视,亡羊补牢,结果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治病不健身。最后孩子缺乏“免疫”能力,容易旧“病”复发。

还有一种是“马后炮”。就是父母忽视家庭教育,不太关心孩子身心健康,注意不到孩子言行的异常,不留意孩子中“毒”患“病”的症状,小“病”不治,酿成大“病”,最后追悔莫及,互相埋怨,放马后炮,吃“后悔药”。’对于这两种错误倾向,父母可以采用“预防针效应”予以纠正。

那么,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如何应用“预防针效应”呢?

举个例子来说,有位父亲发现孩子喜欢武侠小说,一次竟为“江湖义气”去帮一位小兄弟打架。父亲得知后,克制发火的冲动,冷静地调查孩子打架的真相和原因。接着父亲从报纸上找了一篇报道两个少年犯因“江湖义气”打架伤人判刑的案例,给儿子阅读。

然后选择适当时机跟孩子谈心。父亲对孩子说:“如果我是你,为了朋友情谊,就去了解他们冲突的原因,并想办法劝他们和解。如果我不明真相就要去打架,就得想明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父亲和颜悦色的教导,使儿子口服心服。接着父亲根据儿子爱看书的特点,引导他阅读歌颂英雄豪杰的优秀书籍,进行读书辅导,给儿子讲“江湖义气”与真正友谊的区别,勇敢的侠士与鲁莽的江湖打手的区别,指导儿子怎样选择朋友和发展友谊。

经过父亲耐心的“接种”,儿子既增强了“免疫”能力,避免了今后在这方面犯更严重的错误,又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辨别能力。

此外,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有任性的行为特点,也可以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其“发作”。

5岁的帆帆和奶奶一起逛超市的时候,动不动就看中一百多块钱的玩具。奶奶费尽心机哄帆帆买便宜些的,帆帆就是不肯。很多时候面对满地打滚的帆帆,奶奶只好“投降”。

但是,爸爸妈妈带帆帆去购物,他的表现就不一样。因为爸爸妈妈在出发前就跟帆帆约定:“给你5元钱,由你自己做主,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但是不许超支。”

在超市里,帆帆拿着那5元钱,一会儿看看玩具的标价,一会儿看看手中的钱,认真地扳着手指计算。这时他就不会耍赖,而是一副小当家的模样。帆帆的改变正是得益于“预防针效应”——如果事先约好,到时就不好意思耍赖了。

还有的孩子跟父母到别人家里去作客,不懂得礼貌,对这种情况,父母也可以在去作客之前给孩子打“预防针”,教他学会作客的礼仪。

比如父母要教育孩子问候他人。有的称呼孩子很少用,叫的时候比较口生,要是等与客人见面了才教孩子,孩子可能会觉得别扭而不愿开口,所以父母最好预先和孩子“排练”一下,这样称呼起来就比较自然。还要告诉孩子到别人的家不可以乱翻东西,吃饭的时候,好吃的东西不能自己独占,要学会谦让,等等。

心理知识:

我们都知道,所谓预防针,是给人“接种”适宜的“病毒”,使人体经受有限的病毒的攻击,从而在身体里对这种病毒产生“抗体”,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今后如果这种病毒大量出现,身体里的抗体就可以抵御他们的攻击。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预防针效应”教育法。预防针效应,就是事先给孩子做思想准备,从而让孩子能够抵抗诱惑、侵害或攻击。这就需要父母察微探幽,及时发现孩子中“毒”患“病”的征兆,及时进行诊断,善于把“病毒”转化为“疫苗”,变坏事为好事。

57.别用批评磨厚孩子的脸皮——厚脸皮定律

父母不要用过多的批评,使孩子成为脸皮厚、缺少自尊的人。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性成长。

家教启示:

自尊心对于一个有追求、有抱负、有尊严的人来说,是一种基本素质。可是,不少父母却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伤害孩子的自尊。

有不少性格冲动的父母,一见孩子做了淘气的事,便“你这个混球”、“数你不懂事”、“你就不知道于好事”随口而出。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又马上火冒三丈,“笨蛋!就数你考得差!”、“以后还会有什么出息!”等难听话接踵而至,没轻没重的。

父母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样笼统地辱骂和否定,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不管你怎么爱孩子,辱骂与吓唬孩子都是一种粗暴的行为。对孩子来说,遭到辱骂会感到紧张、恐惧、没有安全感,心理会受到很大伤害,自尊心遭到践踏,产生自卑心理,会失望、对抗还容易产生敌意。

父母的过头话也会降低自己的威信。有的父母在孩子有过错时,连骂带吓唬:“你再不听话,不给你饭吃”,“你敢顶嘴,给我滚蛋,别回家”,“还这样打断你的腿”,“再这样,我宰了你!”,等等。这些都是气话。可如果他真的再犯了,你难道能真的这样做吗?孩子摸清了父母的威胁只是吓唬,就不再惧怕,甚至不以为然,置若罔闻。

吓唬的另一个后果是,可能会逼着孩子说谎。有时孩子还不明白错误的原因,只知道这样做又会遭到辱骂,就想法掩饰自己的过失。为了蒙混过关,就编谎话,越编越熟练,结果养成了撒谎的习惯。

“厚脸皮效应”提醒我们,孩子如果被骂“皮”了,对什么都无所谓,弄到羞耻心荡然无存的地步,就很难教育了。父母只有注意孩子的自尊,孩子才会有羞耻感,“脸皮才薄”。

下面有两个例子。

A的父亲脾气不好,总爱批评孩子。孩子一犯了错,就大声训斥。久而久之,孩子逐渐麻木了,也不像开始时那么怕他,有时还和他顶撞。

而B的父亲平时很少批评孩子,孩子对他反而显示出敬畏。有一次他偶尔批评孩子一次,虽然语气不重,声音不大,孩子却羞愧地哭了。

B的父亲比A的父亲更懂得“厚脸皮定律”,他知道尊重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才比较强,这样,轻微的批评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

相反,A的父亲批评得过多,只会使孩子的自尊心下降,以后再批评,效果就不大了。

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自尊心一旦被摧毁,是很难重建的。入一旦丧失了最宝贵的羞耻心与自尊,便很难再有所作为。父母为发泄自己的怒气,随意说出的侮辱性的话,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摧毁他们堂堂正正做人的勇气。

心理知识:

我们平时常说“×××脸皮厚”,而实际上,世界上并没有天生厚脸皮的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是有自尊心和羞耻感的。即便是婴儿,从6个月大的时候起就能识别“好脸”、“坏脸”:大人逗他笑,给他好脸,他会笑;大人横眉竖眼,大声吆喝,他马上会哭。可见人人都有自尊。

所谓“厚脸皮”的人,是由于后天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久而久之,羞耻感逐渐降低而形成的。这就是“厚脸皮效应”。

58.把批评变得“可口”——椰壳效应

父母可以用委婉的甚至是赞扬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批评,这会使孩子更容易接受。

家教启示:

孩子一般自控能力较差,常会犯一些小错误,批评教育孩子是父母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目的是要引起孩子思想的变化,使孩子真正提高认识,减少错误。但如果采用简单粗暴的批评,却可能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对孩子的自尊和情感造成伤害。

教育学家总结出,在教育犯错的孩子时,如果换个说法批评,可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父母可以用温和的方式表达,或者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启发和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次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责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等候。

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就掏出一块糖递给他:

“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

“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又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这样的批评,正是利用“椰壳效应”,送给学生精神的“糖果”,让甜甜的批评诱导学生,将学生“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给学生以自我反省的机会、自我修正的时间,体现出了教育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

根据椰壳效应,如果可能,父母可以试着用下面的方法批评孩子,可能会起到比直接批评更好的效果:

1.用赞扬代替批评。

“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孩子大多爱听表扬话,不爱听批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逆反。父母在批评其不足之前,可以真诚地赞扬他的进步或者巧妙地用赞扬进步代替批评不足。

比如小超原来是个小淘气头儿,老师和同学向他妈妈告状,妈妈也常跟他谈心,但他还是淘气。有一次,妈妈先指出他聪明、说话算数、点子多、有能力等长处后,对他说:“如果你把你的聪明才智用在团结班级同学、管理班级上,你一定会成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朋友。”结果那次谈话后,小超变得判若两人,在班上做好事,积极上进,后来被同学们选为了班干部。

2.巧妙地指出“美中不足”。

一些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也先用了赞扬的原则,但在赞扬后,却来了一个明显的转折——“但是”。有的孩子一听“但是”就反感,认为父母的表扬不真诚。对此,父母可以换“但是”为“如果”。

比如:“你的学习成绩很不错,如果你能多团结同学,多关心别人,相信你会更受同学欢迎的。”这样的间接提醒,比“但是”后面的直接批评,效果更好,孩子也更乐于接受。

心理知识: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父母哄、骂、打都不见效。一次,父母出差带回来一只别致的椰壳碗,孩子就用椰壳碗盛饭,结果吃得津津有味。

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碗盛,孩子就能自主地吃下去。这种心理现象叫做“椰壳效应”。

59.“爸爸,你批评我吧!”——心理制裁效应

父母可以使用心理制裁代替直接的批评,比如对孩子不予注意、态度冷淡、说话引而不发,或让他们自己承担错误的后果,等等。这样会比严厉的批评取得更好的效果。

家教启示:

一个10岁的孩子撞坏了家里的电视机,在遭到父母严厉的鞭打之后,父母心满意足了,认为这会让孩子吸取教训。而实际上,这种责打反而使孩子原有的内疚感很快消失,他想:“我撞坏了电视机,他们打了我一顿,互相抵消了,事情也就过去了。”

实际上,稍大一点的孩子,只要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或闯了祸,常会产生一种内疚感或恐慌感。这两种心态纠合在一起,会形成孩子做错事后强大的心理压力,促使他反思和改正自己的错误。相反,如果父母真的对孩子斥责和惩罚一番,反而起不到这样的效果。

有一个调查,问小学生“你做了错事时,最怕的是什么”,经常犯错的小学生回答:“最怕父母和老师的责备和惩罚。”而那些极少做错事的小学生却回答:“最怕给妈妈添麻烦,而妈妈又不责备我一句。”这个结果令人深思。

这似乎说明,心理制裁的惩罚要比打和骂的惩罚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心理制裁”的方式很多,由轻到重包括以下几种。

1.不予注意——对孩子不符合父母正确期望的行为,比如骄傲自满等,采取“不予注意”的态度,视若不见,听而不闻,取消对其赞扬、鼓励,使其情感上“被疏远”,行为上“被轻视”。这会使孩子心理上由焦虑发展为对自己的动机、态度和行为的反省,进而醒悟自己的过错。当然这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等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心理制裁”后,再顺势加以教育疏导。

同类推荐
  • 影响孩子一生的16个生活技能

    影响孩子一生的16个生活技能

    如果雏鹰没有学会展翅,便无法翱翔于苍穹;如果幼狮没有学会远足,便无法驰骋于原野;如果我们没有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就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为掌控我们的未来,成就自我,就从16个生活技能开始吧!本书共分为6篇,16章,分别阐述了16种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技能,娓娓道来,抛砖引玉。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
  • 月子里的日子

    月子里的日子

    本书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母乳喂养的好处;第二部分为产褥期的生理变化;第三部分为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和预防接种;第四部分为新生儿的护理方法;第五部分为新生儿抚触和被动操;第六部分介绍产褥期后母婴健康状况评价的意义和后续指导。
  • 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

    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

    本书融专业性、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全面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知识,书中援引了大量典型的故事和案例,贴近现实生活,将晦涩的专业知识寓于轻松的故事中,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快速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
  • 谁说爷爷奶奶不会教孩子0-6岁

    谁说爷爷奶奶不会教孩子0-6岁

    本书从多个方面出发,根据0-6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提供了60个教育孩子的小妙招。
热门推荐
  • 我在青春丢了你

    我在青春丢了你

    这是一个关于青春的微小说,共有三部,讲述了我和他从相识到分离再到释然的故事。《我在青春丢了你》是这一系列的第一部:我和他相识在高中,我们之间有着一段我不知道该叫初恋还是暗恋的故事,我喜欢他,他似乎也喜欢我,可是他却选择与另一个人携手。到底是我的一厢情愿,还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苦衷?对不起,是我的不坚持,让我在青春丢了你。
  • 别犯中二了

    别犯中二了

    林缪裳是个“乐观主义者”,自打小就是属于很轻易就能跟周围人打好关系的一类人…颜安浩则是一个扮猪吃老虎的“高冷”青年…男女主刚刚结识………林缪裳:如果你想追校花的话,我倒是可以助你一臂之力颜安浩:小妹妹,大人的事你还是别掺和了,作业写完了没啊,就出来溜达?男女主熟悉之后………俞锡梦:安浩哥,听说你找我有事?颜安浩:嗯?我不认识你啊?林缪裳:我好鄙视你颜安浩:老婆大人说的在理!
  • 如果是永远

    如果是永远

    她,迷糊天真的傻瓜;他,冷面的王子;他,绝色的少爷,当他们相遇以后,故事开始变的幸福而又迷茫......如果来生不再是场戏,幸福不再是精彩的回忆,我愿陪你来生来世,改变今生无法改变的你......
  • 和善而坚定,轻松养育好孩子

    和善而坚定,轻松养育好孩子

    孩子的人生起跑线在工作时才开始,之前的所有教育都只是铺垫,而这个铺垫最关键力量是孩子的爸爸和妈妈眼镜爸比,原名赵文轩,管理学研究生,全球卓越品牌企业职业经理人,从事领导力、心理学研究学十多年。身为两个孩子的爸爸,眼镜爸比在培育孩子过程中,成功地将儿童心理学与管理学融合,创立了育儿管理学新理念。我们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将来就会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承担起社会、家庭的责任,认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地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孩子自然而然能够感受到、学习到,也将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养育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离别,唯有陪伴的时光永不褪色。”陪伴孩子,不仅仅是妈妈的工作,父亲的角色更加重要。培养和教育孩子,不是要求孩子比别人优秀,更不是为了给父母争面子,而是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只要这个生命健康,父母的行为都有意义。人生最大的失败是孩子教育的失败,人生最大的成功是孩子培育的成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源自父母,家长懂得言传身教,懂得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孩子,都能成为育儿高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将来有出息,能有一番作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从教育和引导开始,家长一定要为孩子做好榜样!
  • 灵灵探

    灵灵探

    异度郡都怪事连连,每一案背后都揭示着人性,面对贪婪和欲望,谁能坚守正义的底线?
  • 佛说证契大乘经

    佛说证契大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风流三国2

    风流三国2

    特殊的背景,不见光明的生活,没有正式的身份,没有爱和所爱的人,没有过去和未来的人生。集悲剧于一生的主角在玩三国游戏时,意外穿越至东汉末年,永别组织阴影,又陷入乱世生存的挣扎。所见千里饿殍,所闻社稷飘零。终明民如蝼蚁,命似草芥!投身曹营建功勋,唯求大树便遮荫。欲将丹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功高震主招人妒,游龙觉醒天下惊。盗物者贼,盗人者奸,盗名者圣,盗鼎者王!新书《盗鼎三国》已经上传!敬请诸位支持……下面有传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带上她的眼睛之救日三号

    带上她的眼睛之救日三号

    根据刘慈欣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续写。拙作中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提意见。——“红橙黄橘绿兔”
  • 呆萌娇妻:大叔求放过

    呆萌娇妻:大叔求放过

    “只要你今晚表现得好,我会捧红你。影后视后什么的,只要你喜欢就好。”“大叔,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大志,演个路人甲就可以了,求放过。”“唔!大叔?!看来你还没有学乖!”“啊……别扑过来……”这晚夜,没有吻别!呆萌童真的苏小暖为了生计,惹上了这个风流的腹黑总裁,命里注定要碰出一出出呆萌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