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49700000015

第15章 塑造孩子的良好品性(4)

由于名人效应,名人的话往往比一般人的话更有影响力。比如“名人名言”,就是名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对人生、社会的深刻的内心体验,往往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成为学生人生旅途上的导航灯塔。

小燕从小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但不知什么原因,上了高中后学习成绩却忽上忽下。小燕的母亲想:是不是对她的唠叨与说教太多了?

眼看离高考越来越近,母亲忽然想到,可以试试用名人名言来激励她,也许比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于是母亲每天注意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情绪,了解她的心理,弄清她的学习障碍,有针对性地抄写一些有激励和启迪作用的名人名言,放在她的写字台上,一天换一条。

从写给她第一条名人名言开始,母亲逐渐感到了孩子精神面貌和学习态度上的变化,于是她断定这是一个好方法。随着每天一条名言的激励,小燕的成绩不断提高并稳定,再也用不着母亲催促与唠叨。

终于,在名言的激励和自己的努力下,小燕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

心理知识:

当今社会,提起杨振宁、杨利伟、刘翔等人,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因为他们是“名人”。

我们都能感觉到,名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许多方面与常人不同。在生活中,与名人有关的一切容易被人关注,名人容易被大家所喜爱,让人们产生接近的愿望。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名人效应”。

有一个小实验证明了名人效应。居里夫人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世的时候就很有名。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有两位大学生突发奇想,他们打赌:寄出一封不写收信地址,只写“居里夫人收”的信,看能不能寄到居里夫人手里。结果居然寄到了。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是寄给无名之人,还能够寄到吗?

在生活中,名人由于巨大的名声,对大众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

比如,中国南唐的时候,李煜欣赏小脚,以致后世兴起缠足风,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在今天,明星们的穿着打扮、谈吐举止,也容易成为流行的风向标;企事业单位、商场、酒店、学校、娱乐场所,经常要请党和国家领导人或名人雅士题写名称,就是为了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和信任;等等。这些都是名人效应的体现。

37.孩子周围是什么人?——邻近效应

邻近的人会对孩子产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影响,因此父母要留意孩子身边是什么人,并且和邻居处好关系。

家教启示: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说人们会受到邻近者的或好或坏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了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而三次搬家,正是出于这个考虑。

今天的社会,邻里之间的关系与过去有所不同,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死不相往来”。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邻里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特殊意义;增加与邻里的友好交往,是治疗独生子女“孤独症”的一剂良方。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个家庭如果和邻里相处融洽,两家的孩子就可以在一起玩。经常来往,这对孩子的个性成长是很有利的。也就是说,父母处理好邻里关系,可以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区心理环境。

俗话说,“邻里好,赛金宝”,如果邻里关系不睦,因为一点小事就成为冤家对头,平日里常见面,这就会给生活带来很多不愉快;

而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很难指望对方帮助。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邻里的关系呢?这需要邻里之间互相尊重,理解体谅,热情帮助。不过许多父母都忽视了邻里关系的营造。他们清晨匆匆出门上班,晚上下班急急回家,出门一把锁,回家关上门,邻里见面点点头,平时彼此不往来,甚至共居一楼两三载彼此不知“干啥的”。家庭虽在闹市,孩子却仿佛居于“孤岛”。更有甚者,有的父母为自己的利益破坏邻里关系,比如装修房间随意破墙钻洞;占据公用场所;

深夜歌声不绝;乱倒污水垃圾。凡此种种,很容易引起邻里关系的不睦,从而加剧孩子的孤独,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

此外,父母要注意搬迁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上的影响。家庭迁居往往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父母在搬迁前如果不告知迁居的好处,不帮孩子妥善告别伙伴朋友和熟悉的环境,迁居后不指导孩子适应新的环境,不注意帮助孩子克服焦虑的情绪,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

邻近效应的另一个启示是,父母要留意孩子在学校里的“邻居”是谁,就是孩子邻近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会对自己的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孩子在学校里,邻近的人往往是他的同桌或前后座。虽然一般来说孩子交友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但孩子如果和不三不四的同学交上朋友,却真的有可能学坏。因为孩子的自制力不强,而模仿力却很强,很容易受到周围其他孩子的影响。

兰兰上小学时成绩很好,每次在全校都能排在前三名,升预备班的一年,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可让父母想不到的是,她到了初二就“急转直下”:谈话内容变了,都是些吃、穿以及时尚的东西;

除了每天频繁的电话外,还经常约一帮同学来家里或到外面玩;老师反映她上课不太集中精神,甚至有逃课现象。

后来父母才知道,这一切都和她的交友有关。她的同桌琪琪在父母离异后,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人没精力管教她,整天除了玩就是玩,还和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人混到了一起。兰兰经常和她在一起,不知不觉就被她带坏了。等父母发现时已经晚了,结果父母没能把女儿从歧路上拉回来,她的成绩再也没有过起色,最终只勉强上了一个成人中专。

兰兰的例子给我们的教训是:孩子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父母如果发现周围有不良的影响,一定要及时纠正。

丹丹身边坐了个顽皮的孩子,无论上课下课总是坐不住…总爱喋喋不休地大声讲话。丹丹很苦恼。父母知道后,告诉她一个办法。于是丹丹说服平时与他讲话的前后桌同学,上课时一律不理睬那个顽皮的孩子。丹丹在班里是大队长,挺有威信的,结果上课时真的没人呼应那个顽皮孩子了,久而久之那个孩子自己也觉得没劲,收敛了不少。

如果孩子身边的同学对孩子有不利影响,父母首先要让孩子自己产生警戒,尽量去克服;如果情况很严重,父母就可以与老师沟通,想办法解决。

心理知识: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心理学家发现,在生活中人们和邻近的人打交道更多一些,也就是说和邻近的人更容易建立密切的关系。这个规律叫做“邻近效应”。1950年,美国三位社会心理学家做的一项调查,证明了这个理论。调查是针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的。这是些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是纯属偶然的。调查中,心理学家问住户:“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

结果是: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在同一层楼中,和隔壁的邻居交往的概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概率是22%,和隔三户的邻居交往的概率只有10%。其实多隔几户,距离上没有增加多少,可是亲密程度却差多了。这恰恰证明了邻近效应的影响。

理解邻近效应并不难——和邻近者交往,比和距离远的人交往代价要小:一是了解对方比较容易,交往起来就更有安全感;二是打起交道方便得多,比如向邻近的人借东西,至少可以少走几步路。

事实上,生活中人们大部分的朋友不是同学、同事,便是近邻。

美国社会学家巴萨德在20世纪20年代研究了费城的5000份结婚申请书,发现三分之一的夫妇婚前住在五个街区之内的范围内。想想我们自己:我们的朋友是否有很多是同学、同乡或熟人介绍的?凭空认识一个陌生人并成为好朋友的情况似乎并不多。

38.道德感的培养——道德的自律与他律

孩子的道德观念是逐渐形成的,父母要帮助孩子由比较低级的“道德他律”阶段,进入到比较高级的“道德自律”阶段。

家教启示:

3岁的菁菁蹲在草坪里,目不转睛地看着小白兔吃草。她的样子可爱极了,红嘟嘟的嘴唇,粉扑扑的脸蛋,水汪汪的大眼睛,像天使一样。但是,当她的小伙伴杨杨抓了把乱草朝小兔子扔过去的时候,菁菁狠狠地往杨杨的脸上打了一巴掌,那副凶凶的样子和刚才简直判若两人。

杨杨哭了起来:“我们不是好朋友吗?你为什么打我?”菁菁的妈妈赶快跑上前去,攥住女儿的手,气不打一处来:这个丫头平时好像什么道理都懂,可是一到做事时又好像变了一个人。

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吧:孩子们时而像小天使,时而像小魔头。他们可爱的时候,你愿意给他最轻柔的抚摸和最温暖的怀抱;他们可恶的时候,你恨不得把他大头朝下塞进垃圾桶。

其实,有关道德意识的培养,令很多父母感到伤脑筋,他们不明白,孩子为什么经常会做出一些伤害他人的举动。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的道德意识是随着年龄逐渐形成的。

心理学家通过对孩子们如何做出判断,如何实施欺骗,如何“搞阴谋”等行为的长期观察,以及通过对冲突场景的录像所做出的反应等实验,总结出儿童道德意识的形成轨迹:

1岁:同情。

1岁的孩子开始形成同情这种感觉,因此当周围的小宝宝哭的时候,他也会跟着哭,而当旁边的人笑的时候,他也会很高兴。

2岁:安慰、初步分享。

到了2岁,孩子们可以感受别人的感觉,也学会安慰他人了,比如抚摩被摔疼了的小伙伴,或者在妈妈哭泣的时候给妈妈递毛巾。

这个年龄的孩子已学会把玩具、糖果与其他小伙伴分享。

3、4岁:不能偷窃和撒谎。

这个年龄段98%的孩子已经知道偷窃、伤害别人和撒谎是不对的。不过心理学家发现,孩子们到了4岁的时候,脑子里已经有了双重道德标准。他们在智力上和社会能力上,已经能够揣摩别人的想法了,他们为了得到某些好处,可能会去说谎。他们口口声声说“偷东西是可耻的”,但对于偷来的糖果可能不会拒绝并觉得“好吃极了”。

学龄阶段:基本的社会规范。

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能把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区分开来。他们既知道不可以打其他小朋友,也知道对老师和长辈不能直呼其名。

总的来说,孩子处于道德的他律阶段,就只会被动地遵守大人规定的道德规范;而进入了道德自律阶段,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做符合道德的事。父母承担着培养孩子道德意识的责任,就是要促使孩子由“道德无律”过渡到“道德他律”,再由“道德他律”过渡到“道德自律”。

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时,不应该用食指戳着孩子的脑门,数落他做错了什么,或者在孩子撒谎后大打出手。父母实施教育的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自己给孩子做好的表率。举个例子,如果你当着邻居的面夸奖他们的孩子,回家关上门就说“这个孩子真是个笨蛋”,那么怎么可能指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诚实的人呢?

另外,美国的一项长期研究结果显示:在童年时代受到关爱、照顾和鼓励的人,成年后更尊重他人。德国的一项针对母亲和2岁女儿的调查表明:母亲越是让孩子感受到强大的支持,孩子对别人也就越有同情心。这些实验的结果都说明:温和、注重感情的教育风格,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也有助于孩子变得独立和成熟。相反,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惩罚,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偷偷摸摸、爱撒谎,因为他们害怕挨打受骂。所以父母轻易不要用极端的手段来教育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要珍惜那些和孩子讨论行为规范的机会。

比如在讲故事或看电视的时候,积极地和孩子探讨其中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有严格的家教,并经常就道德问题进行沟通的家庭,容易使孩子养成健全的道德观念,并在行为中体现出来。

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并让他们遵守已经形成的道德观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孩子经常通过公正、公平的方法实现目的,或得到应有的肯定,那么就容易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心理知识:

天真无邪的幼童,见了新奇的玩具就想要,想吃东西就动手去抓,他才不在乎该不该要,该不该抓。平时,你只要留心观察儿童做游戏,就会发现两三岁的孩子虽然表面上在一起玩,但实质上却没有什么游戏规则和合作精神,而是随心所欲、各行其是。到了一定年龄,儿童才会变得文质彬彬,知道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玩弹子、跳皮筋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了。

儿童从“无法无天”到“循规蹈矩”,从自我中心到有道德观念的社会人的过程,叫做“道德社会化”。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成两个阶段:

一是“他律性道德阶段”,二是“自律性道德阶段”。一般来说年龄小的孩子,道德观念处在他律性阶段,属于客观取向,即对行为的道德判断只看结果,不看动机。这个阶段将持续到7岁至8岁。而道德观念自律阶段的表现则是:道德评价转为主观取向,即对行为的道德判断不再是绝对的,而开始把行为的后果和行为的动机及意图结合起来考虑了。

同类推荐
  • 婴语

    婴语

    所谓“婴语”,就是婴儿的“语言”,指的是婴儿通过自己的身体和行为,向外界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分为声音、表情、动作、身体征兆等等,用词汇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来帮助现代80后的妈妈们了解和掌握孩子的需要,以及提升孩子的各项能力。
  • 让孩子自己去打拼

    让孩子自己去打拼

    本书集家传教育、传统教育、美式教育和亲身体验于一体。解放父母、简便易行而惠及后代。现在各类家庭教育多强调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父母必须为此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有的书籍谈到的教育方法很细致。而当代父母大多数都工作紧张、重任在肩,让他们在孩子身上花过多的精力是不现实的,而且父母过于细致地管理教育孩子本身就存在极大的弊端。这也是本书不同于其他教育类书籍的另一鲜明特点。
  • 冲动的惩罚

    冲动的惩罚

    本书以23位少女自诉“第一次”为主题,主要描写23位少女是如何奉献自己的“第一次”而偷食了禁果,每位少女的经历都曲折离奇,扣人心弦,让人不得不看,本书是青少年教育最好的现实教材。
  • 凭什么上哈佛

    凭什么上哈佛

    凭什么上哈佛呢?凭的是全面的综合素质;凭的是优秀的个性品质;凭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凭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感恩心、自主性……
  • 0~2岁的保育

    0~2岁的保育

    本书分为从两者关系到社会网络、宝宝真了不起、婴儿保育之实践、理解婴儿四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什么是依附、人际关系、婴儿保育所必要的环境、婴儿的能力、婴儿的脑、婴儿的发育等。
热门推荐
  • 乱世是这样

    乱世是这样

    吾若君子,枉为枭雄;战祸四起,必将称帝。不为君子,温柔乡里;岂敢逆天,罪于多情。
  • 绝世龙神之颠覆天下

    绝世龙神之颠覆天下

    绝世天才,拥有强大的父母做后盾却执着的坚持着走自己的路,立志尝遍百苦,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是对,亦或者是错。广袤无垠的龙神界,国与国之间的激烈交战,强大的龙神绝技,神秘的越龙神晶,强者与强者之间的对碰…
  • 农门煞妻,种田王爷求放过

    农门煞妻,种田王爷求放过

    身为迪尔斯帝国首席战斗学院97级优秀毕业生的9701在战场首秀阵亡,再次睁眼成为了小田村投河少女田瑶花。紧接着就被嫁给了村子里克死了三个妻子的鳏夫辛夷。一心想要离开小田村回到迪尔斯帝国的9701碰上了一心想要归隐却被媳妇逼着出山的辛夷会产生怎样的奇妙火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为妻不贤

    为妻不贤

    不变成极品,就得被极品消灭。在与各路亲戚们的长期战斗中,颜采筝的性子逐渐离贤良淑德,有了一定的距离。三从是没有的,四德是的马马虎虎的。出嫁一年,七出就犯了一大半。颜采筝笑眯眯的问丈夫:“别人都说为妻不贤,你自己怎么想?”她的丈夫憨憨的笑道:“还能怎么想?认了呗。”
  • 穆少的闪婚妻

    穆少的闪婚妻

    五年恋爱以男友劈腿告终,穆静婷发誓,这辈子绝不要男人了!眼看着二十八岁了,母亲大人急白了头,一哭二闹三上吊,穆静婷终于崩溃。穆惊鸿不是不想结婚,只是做他们这行的,一年365天,有366天在天上飞,找个媳妇儿,那不是耽误人家的美好青春么。男人一脸的烦躁,身旁擦身而过女人传来高分贝的声音,“妈,拜托,您女儿岁数是大了一些,可是好歹五官齐全吧!您看看那个人,他是眨巴眼哎!这也就算了,我挑三拣四?”穆惊鸿一只耳朵听电话,另一只耳朵却还是把女人的话听得清清楚楚哈,又一个逼婚的!“小姐,我们结婚吧!”穆惊鸿当机立断,收了电话快步上前,伸手一把拉住女人的胳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面具掉了

    面具掉了

    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样子,面具是戴了又戴摘了又摘。生而为人,谁还不是第一次呢?
  • 豪门大少:倒追青梅竹马小娇妻

    豪门大少:倒追青梅竹马小娇妻

    梧桐树下,他们许下了一生的誓言。然而一场灾难不期而至,他的不告而别,她的伤痕累累,再次相遇,他依然是当年那个他,她却不是当年的那个她。她说:“先生,你认错人了!”说完,她绕过他,和另外一个他扬长而去,而他石化在原地……
  • 都市之至强狂少

    都市之至强狂少

    五年前,林傲家门被灭,财产被人瓜分殆尽,就连他本人也被亲叔叔扔进东海,生死未知。五年后,他强势归来,誓要查明真相,遍诛仇寇!
  • 信札杂志社

    信札杂志社

    [信札出品]-信札书舍是由信札工作室全力打造的一本网络杂志,在创世中文网和广大读者见面,欢迎各大读者来信,加群。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们的文字。
  •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本书涵盖政治、经济、军事、中外交往、艺术、思想、科技、社会生活等方面,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和事件为纬,全面反映春秋、战国朝代治乱兴衰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