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习惯有讲究
民以食为天。孔子十分重视饮食对健康与养生的作用。他在《论语·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也就是说,饮食要精心制作,不能食用变味变臭变腐的鱼肉,也不能食用色泽、气味不佳或烹饪不当的食物,更不要食用不合时令的瓜果。而且提出,每餐都要加点姜,有益于健康的观点。同时,他强调“食不言,寝不语”的生活习惯。孔子十分明白“食不言”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既有助于消化,又可以预防进食过程中呛食等意外;“寝不语”则可以避免睡前过于兴奋,难以入眠。
精神生活多调节
孔子十分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完美,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状态,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让山水来调节人的情志,使人的心胸开阔,情操高尚。同时,孔子还有很高的音乐造诣,亲自编订了《乐经》,可惜已经失传于世。他喜欢弹奏乐器和唱歌,以怡愫悦性。他在齐国听到“韶”乐,竟“三月不知肉味”;在绝粮于陈地之际,他仍弦歌不绝。如其弟子所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通过音乐达到放松精神、养生延年的效果,值得我们效仿。
【“仁者寿”】
仁者何以寿
仁者寿,谓道德崇高者可以长寿。语出《礼记·中庸》引孔子所言:“故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的观点是儒家养生思想最为集中而典型的体现。这是由于儒家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作用,主张突出个人养德的主动性,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的境界,并认为这是人们得以长寿的基本要素。儒家有“天佑说”、“情志说”等看法,以后者的看法较为科学。现代心身医学理论认为,人是大脑皮层统率的完善生物体。因此,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德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高级情感。自我道德感的满足缓解了情感矛盾,减少了心理冲突,并通过大脑皮层,又给生理机制带来良性影响,从而有益于人的健康。明代吕坤《呻吟语》说:“仁者寿,生理完也。”即“仁者”在形、神诸方面都完全具备了有利于生命延续的全部积极因素。
养生要有好心态
善是万病之药,善是养生之本,善心就像柔和的水,养育人的五脏六腑,让全身的气血达到平衡。善能让人的心胸宽广,善能让人的心态平和,善能让人远离七情六欲。人善心静,养血益气。一个人真正地做到了向善,他体内的气就会运行通畅,疾病就会远离他。
事物永远是阴阳同存,有积极心态的人看到的永远是事物好的一面,而消极心态的人只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积极的心态能把坏的事情变好,消极的心态能把好的事情变坏。当今时代是悟性的赛跑!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心态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论语》养生心得】
音乐养生疗法
音乐可以通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来治疗疾病,调养身心。
忧郁的人宜听“忧郁感”的音乐。不管是“悲怆”的“交响乐”还是其他有忧郁成分的乐曲,都是具有美感的。当病人的心灵接受了这些乐曲的“美感”的沐浴之后,很自然会慢慢消去心中的忧郁。这是最科学、也是最易见效的方法。
性情急躁的人宜听节奏慢、让人思考的乐曲。这些音乐可以调整心绪,克服急躁情绪,如听一些古典交响乐曲中的慢板部分为好。
悲观、消极的人宜多听宏伟、粗犷和令人振奋的音乐。这些乐曲对缺自信的人是有乏帮助的。乐曲中充满坚定,无坚不摧的力量,会随着激情洋溢的旋律而洒向听者“软弱”的灵魂。久而久之,会使人树立起信心,振奋起精神,认真的考虑和对待自己的人生道路。
记忆力衰退的人最好常听熟悉的音乐。熟悉的音乐往往是与过去难忘的生活片段紧密缠绕在一起。想起难忘的生活,就会情不自禁地哼起那些歌和音乐;哼起那些歌和音乐,也同样会回忆起难忘的生活。记忆力衰退的人常听熟悉的音乐,确有恢复记忆的效用。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最适宜听抒情音乐。有实验表明,听一首抒情味很浓的小提琴协奏曲后,血压即可下降1.3~2.7千帕。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需要的是平静,最忌讳的是那些有可能使他们听后过于激动的音乐。
产妇宜多听带有诗情画意、轻松幽雅和抒情性强的古典音乐和轻音乐。这样的乐曲可帮助产妇消除紧张情绪而心情松弛、充满信心、减少疼痛感,有利于生产。绝对不宜听那些节奏强烈、音色单调的音乐。
总之,音乐治疗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欣赏,它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乐曲旋律、节奏中,使病人心理上产生自我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有氧运动疗法
孔子也重视运动养生,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有氧训练是以增加人体吸入、输送和使用氧气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训练,也是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健身方法。此种训练方法简便、易行,运动方式对技巧的要求不高,易于推行。其运动方式有步行、健身操、游泳、自行车、原地跑、登楼梯、跳绳等。人体生理负荷量是由锻炼的强度、训练的次数、每次训练持续时间等决定的,且人体可以自监自控训练,因而安全有效。一般采用中等强度的耐力性训练,对心肺功能有良好作用,可提高负荷量,增加携氧能力,并且对改善机体有氧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进程有促进作用,还可以增加肌肉的收缩力。有氧训练方法较多,但以“库柏训练法”最具有代表性,各种训练水平的人都可采用。
§§§第三节孟子论养生
【养浩然之气】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孟子与孔子的思想被合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
孟子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那么,“浩然之气”与我们的养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养气呢?
气有五种
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主要之气。乃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及肺中清气所组成,分布于全身各处。
宗气:由清气及谷气相合而成,以贯心脉而司呼吸。
营气:谷气之精专部分。旨在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其运行路径有十二经脉(精专营气)以及任督、阳跷、阴跷。
卫气:水谷之悍气也。可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脏腑经络之气:和全身的气一样,是精气清气、水谷之气经肺、脾、肾共同作用而化生。可转化为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并可更新充实脏腑经络的组织结构以及生成五脏六腑之精而贮存。
养气健目功
养气健目功是依祖国医学理论的脏腑学说、经络学说和五轮学说为基础创编而成的专门针对各种疑难眼疾的保健功法,长期习练,可以获得养生明目的效果。它对诸如屈光不正、弱视、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糖尿病性眼病、各种遗传性眼病、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等疑难眼病,均有一定的保健预防作用。
预备式可以使练功者做到松、静、自然而进入状态。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头正项直,百会朝天,双目垂帘,两唇轻合,舌抵上腭,沉肩坠肘松腕。两臂自然下垂,肘微屈,含胸拔背,松腰塌胯敛臀,两膝放松。头脑清空,排除杂念,呼吸自然平稳。然后慢慢睁开双眼,极目远眺,充分想象眼前辽阔无际的美景。之后,把目光收回,双目垂帘。这时练功者的双眼会有湿润和清亮的感觉。
每个动作做完6次之后,调息一次,采用自然呼吸法。目的是调整呼吸,恢复自然,稍事休息。具体做法是:在预备式的基础上,两臂从体侧徐徐抬起,手心向下,沉肩坠肘松腕,待腕与肩平时,以肘为轴,外旋小臂使手心转而向上,坠肘向内划弧收到鼻与眉之间,手指相对呈按球状由胸前徐徐下落至腹前,两臂自然下垂,恢复预备式。
清肺润燥食疗方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所以,养气之中,肺的调护十分重要。秋冬季节,环境干燥,容易损伤肺阴,这就需要我们清肺润燥,滋润肺脏。这里推荐一款价廉味美,不热不寒且疗效良好的“南北杏仁鹌鹑汤”。
材料:鹌鹑2只,猪瘦肉250克,南杏10克,北杏10克,圆肉15克,生姜3片。
制法:南、北杏用开水烫片刻,去衣;圆肉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块;鹌鹑去毛,去肠脏和脚,洗净后斩件。然后一起放置瓦煲里,加入清水800毫升(约8碗水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3小时,约至400毫升(约4碗水量),调入盐和花生油即可。
本汤是宣肺润肺及止咳喘之饮品,汤中南北杏仁均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南杏仁长于“补肺润肺燥而止咳喘”,北杏仁能“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二者合用,润肺燥,降肺气,对肺燥咳喘的疗效更佳。鹌鹑性平味甘,有补肺气的作用。圆肉即龙眼肉,其性平味甘、质润,功能补益心脾、滋养安神,是治疗气血虚弱常用的滋补之品。猪瘦肉能滋阴润燥、健脾益气。生姜和胃除腥。诸物合用,补肺气、润肺燥;降肺气、止咳喘,润而不腻,是润补与宣降同用、补脾与润肺同施之汤品。
【平淡尚德,寡欲养心】
寡欲养心
孟子提倡,要保养良心,减少私欲;保持宽容心,先正己后正人,要与人为善;要守分安常,交品行端正的朋友;要谨严虚心,不自满不骄横。
孟子养心,讲求“仁义礼智”,即做人要常保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还告诉大家,要保持平淡的个人生活,不要刻意追求生活的奢华品质。比如,孟子吃饭,绝不挑剔,常“箪食壶浆”,即使粗茶淡饭也“未尝不饱”。
所有这些,在今天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清心以养心,这对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环境是十分有帮助的。
寡欲养身
“性欲”,是人的各种欲望中很重要的一种。性欲虽不可禁,亦不可纵。
中医房事养生主张节欲保精,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而是要求不恣意行房耗损肾精。肾精乃先天之本,肾精充足则五脏六腑皆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防老益寿。男女精血的颐养对于优生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节制房事,一是指不恣情纵欲,二是指注意房事健康。
【百病生于气】
气者,一身之主,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从中医发病学角度来看,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是指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及康复能力。邪气则指各种致病因素。其中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即在通常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则不易感邪而得病,反之,当人体气机失常,正气相对虚弱,则邪气便可乘虚而入导致发病。
气的失常主要是升降失司、开阖不利,或生化不足、消耗太过等。前者多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闭、气乱等气机失调,后者多表现为气虚、气陷、气脱等正气衰少。
情志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但一旦情志过激,超出正常限度,就可致使气机失常。即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之类。
饮食、劳倦也是通过影响气的异常而致病。饮食不节则损伤脾胃,所谓“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脾胃气虚,后天失养,故气血化生不足;“劳则气耗”,劳力、劳神、劳欲过度,可致心、脾、肾之气耗损而产生病变。瘀血、湿浊、痰饮之邪虽为病理性产物,但反过来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导致气郁、气逆、气闭等实证,或虚实夹杂证,而且可以郁而化火,更致气机逆乱,变生诸病,造成临床病变错综复杂。
总之,气机调畅,人即安和,气机失调,人即发病,大凡致病因素均先伤气而发病,故《素问》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张景岳更明确指出:“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无论外感六淫,饮食劳倦,还是七情内伤,皆可导致气的失常而引起疾病。
§§§第四节儒者亦医
【荀悦《俗嫌》话养生】
荀悦,东汉著名养生家,早年曾隐居,汉献帝时任黄门侍中等职,与名士孔融等俱在宫中讲学。著有《汉纪》三十篇,《申鉴》五篇及诸论数十篇。其《俗嫌》篇讲述了养生之道,颇能代表儒家的养生观。
其中认为,凡是长寿之人,必是讲求养生大道的人,言行符合天地生生不息的规律;人的爱欲、情绪、四季生活起居应当适中,不宜太过或不及;“致气于关”是长寿的根本;善德和良好的情绪主生养,能使人长寿,恶德和不良情绪主消杀,能使人短命;药物多有毒性,故“勿药有喜”,然药不可废,用药当求适宜,不可多服。
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养生智慧和原则,值得今人学习。
【情淡气和也容易】
情贵淡,气贵和。但如何才能达到情淡气和的境界呢?
顺乎自然——遇事不强求,得则得之,失则失之。
精神快乐——把一切烦恼都抛于脑后,用愉悦的事物充满思想。静坐定心——精神集中,正本清源,心系一处,放松身心。
退还原位——不要把挫折和失败看得过于严重,退一步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