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读书,还是步入社会、职场,人们都不免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常常也会有求人的时候。有时候,求人办事要放下高姿态,谦虚求教,适时“恭维”,但不必卑躬屈膝;而有时候,求人办事你则要尽量地展现你的才华和实力。善于展现自己优势的人就像能折射出七彩光芒的钻石,让他人心甘情愿地为其做事。
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应试,并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名士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顾况,希望对方能推荐自己。
当时,白居易还只是个无名小辈,诗坛地位已经很高的顾况自然是瞧不起这个年轻人。一看见他姓名中的“居易”二字,就开玩笑地说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言下之意是十分明显的,就是我为什么要帮助你这个无名小辈呢?帮助你在长安立足成名又有什么意义呢?
白居易自然明白顾况的意思,但仍然自信地递上了自己的诗作,顾况随意地翻看着白居易的诗作,当翻阅到其中《赋得古原草送别》一首诗时,不由得精神为之爽朗起来,诗中写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写得极有气势,把自然界的草木枯荣与人生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表现出一种饱受摧残,仍然不屈不挠、奋发豪迈的精神,也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实力。见此,顾况不由得击节赞叹,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易矣!”顾况认定白居易是个值得自己帮助的青年人,于是,答应了白居易的求助,帮助他广交长安城里的名人雅士,并在仕途上助他一臂之力。白居易以其不卑不亢的态度,用过人的才华为自己赢得了成功的机会。
像白居易这样以诗说话,以诗求人的例子,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中可谓不胜枚举,唐朝时的科举有行卷的风气,应试的举子为了增加及第的希望,在考试之前把自己的作品呈献给当时的名流,希求得到赞誉或向主考官推荐。诗人朱庆余在临考之前给当时的水部郎中张籍写了一首《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中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从昨夜洞房切入,突出通宵不灭的红烛,新娘在红烛光的映照下精心梳妆打扮,等待天亮后去拜见公婆。“待晓”二字反映了新娘的小心谨慎与全力对待。新娘在妆罢之后,对丈夫的征询,因为是新婚还略带羞涩,所以低声相问,画成的眉毛颜色是否符合行礼的要求。
这首诗是“近试”之作,唐代考选人才是非常看重诗文的,这首诗更在力显才华而求举荐,不是无意境地白描景物。从全诗的内蕴来看,首句表达的是“闺情”,含蓄而着重表白自己忐忑不安之情,以求张籍大力举荐。与末句的试探张籍对自己才学的评价是前后呼应的。
这首诗又名叫《闺意》,单从“闺意”来看,已经把新娘的意态心理描写得生动形象。作者用借喻的手法,请张籍品评一下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主考官要求的用意,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因此,张籍看到朱庆余的这首诗后,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写了一首《酬朱庆余》作为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张籍的这首诗也是运用借喻的手法,把朱庆余当做一位采菱姑娘来写,突出其相貌之美、歌喉之好。新妆之后,倩影倒映镜面般的湖心中,自知明艳过人却反而显得更加沉静,不以姿色出众自恃。她身穿着齐地出产的名贵丝绸做成的衣服,却不值得世人的看重,而这位采菱姑娘的一曲菱歌却美丽动听抵得上万金。这就把朱庆余才华出众必会受到赏识的诗意,转换成对一位采菱女的描写,既打消了朱庆余“入时无”的疑虑,又创造出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
当然,今天我们已不需要像古人那样含蓄委婉地以诗求人,现代人的求人方式更为直接,但仍需掌握一定的原则。我们在求人时,不必要低声下气,但也不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摆出居高临下的样子,不妨先想想自己有什么地方值得让人帮助,以自然平和的谈吐,大方得体的举止,给对方以充分的尊重,并始终面带微笑,以谦和的态度赢得对方的信任,以真才实学赢得对方的重视,并达到自己求人办事的目的。其实这也在推销自己、展示自己,在各个细节中表露自己的品行和价值、才华与能力。我们的言谈举止、社交礼节、学识修养的展示不仅使别人对我们的言行有一定的印象,也使我们能更有效地改进自己,顺应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