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敞开心扉,以诚相待;信,言出必行,行之以信。正如孔子所说:人无信不立。诚信乃立身之本,“本”没有了,何以立身?“诚信”不是挂在嘴上,徒说诚信;也不是握在手里,利用诚信;更不是踩在脚底,背弃诚信。应该把“诚信”写在心底,融入心扉,善待周围每个人。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外国人开始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是源于一位诚实的少年。
当年,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到山外的小镇上帮忙买两瓶啤酒,为了买那两瓶啤酒,这位少年翻山越岭来回跑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替他们去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拿着钱悄悄溜走了。
当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房间的门。原来,他在最近的小镇上只买到了4瓶啤酒,尔后,他又翻越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买到另外6瓶,回来的路上不小心摔倒,打碎了3瓶。他流着泪捧着碎玻璃片,把找回的零钱交到摄影师的手里,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后来,少年的故事逐渐流传开来,到这儿的游客也就越来越多……
小时候,长辈和老师常给我们讲“狼来了”的故事,教导我们不要学故事中的那个放羊娃,要做个诚实的孩子。慢慢长大了,我们懂得除了诚实,我们还要守信。两者综合起来就可以用“诚信”来表述。“诚信”是一个很虚幻的概念,看不到,摸不着,但在生活中却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凡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诚信”无处不在。
中国人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十分讲究信义,而杰出的政治家们也早就意识到了讲求信义的作用,所以他们都不轻易许诺,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博得天下人的信任。
齐桓公位列“春秋五霸”之首,他之所以能获得这一称号,主要是由于他的一系列行动被天下人所信任,各国的诸侯都愿意推他为盟主。这其中就有他信守诺言、言出必行的行事风格的一份功劳。
齐国与鲁国曾经是世仇,两国交战绵延,由于实力相当,一般不分胜负。齐桓公即位之后重用宰相管仲,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项措施走在各国的前列,获得了巨大的实效。齐国的国力迅速增长,很快就远远地把鲁国甩在后面。于是齐桓公决定兴兵讨伐鲁国,为齐国报一箭之仇。
由于双方实力相距悬殊,齐国一战就打败了鲁国,于是双方决定在“柯”这个地方会集天下诸侯,召开一个和会。
会议当天,天下诸侯云集于柯镇,鲁庄王同意签署投降文书。正当鲁庄王提笔要签字时,鲁国将军曹沫突然冲到台上,从怀中掏出一把匕首劫持了齐桓公。
大家一阵慌乱,齐桓公心中也十分紧张,他问曹沫:“你想干什么?”曹沫说:“你赶快把从鲁国夺去的土地交出来,否则我要你的命!”说着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土地好歹是抢来的,再丢掉虽然于心不甘,但还不会痛彻骨髓,而现在曹沫用凶器逼着他,生命悬于一线,想来想去还是性命要紧。
于是,齐桓公答应道:“可以,我答应退地。”曹沫一听这话,当即松开了他,一甩手把匕首丢到地上,退后三步,深深地向齐桓公鞠了一躬,转身便退回原来的位置上。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
从柯镇回来后,齐桓公越想越生气:“鲁国人太卑鄙,居然在和会上安排刺客,让我在天下人面前出丑。我兴师动众好不容易才得到一些土地,他们派个刺客就要了回去,这不是污辱我齐国吗?我绝对不能履行约定。杀了曹沫,让这事死无对证,不了了之。”
于是,齐桓公找来管仲,商量如何对待与曹沫的约定,他想毁约。管仲却说道:“您虽说是在遭到胁迫的情况下答应对方的条件的,但是当时您所面对的是天下的诸侯,您既然已经许下诺言,那就要严格履行,让天下人知道您是有信用的。如果您失信了,就会毁坏您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会让天下人唾弃的。这个损失可就要比失掉一块土地严重得多了。”
最终,齐桓公改变了主意,把夺来的土地又归还给了鲁国。
消息传开,天下的人都对齐桓公赞不绝口:“齐桓公真是个重信义、守诺言的君主。”之后,有什么事都要请他出面解决,许多国家都争着和齐国结盟。
大家想一下,如果齐桓公出尔反尔,又怎能服众呢?暂且不说服众,我想或许当时性命都难保了吧。所以,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一旦向对方承诺了,就应该尽力去实践它,只有这样,对方才会真心敬服我们。否则,即使当时被我们说服了,以后也会认为我们是在欺骗他们。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再要说服对方做另外的事情时,对方就不会轻易地相信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