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11100000040

第40章 五代宋元汉族风俗(11)

宋代妇女服装,常见的有大袖、长裙、霞帔、背子等。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曰:中宫常服有真红罗大袖、真红罗长裙、真戏罗霞帔、真红罗背子、黄纱或粉红纱衫子、熟白纱裆裤、白绢衬衣、明黄纱裙子、粉红纱抹胸、真纸罗裹肚、粉红纱短衫子等。《说郛》卷四0引。无论官府民间,妇女穿背子十分普遍。据《宋史·舆服志》记载,皇后也穿背子,而其“背子、生色领皆用绛罗,盖与臣下不异”。《师友谈记》曰:禁中贵妇所着有“黄背子”或“红背子”。《东京梦华录》曰:京师中等媒人着背子或只系裙,上等媒人着“紫背子”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广州妇女则喜穿黑色的半臂,称为“游街背子”。朱彧:《萍洲可谈》卷二。

仁宗时,朝廷尝禁民间妇人以金珠装缀衣服,又禁妇女将“白色、褐色毛段并淡褐色匹帛制造衣服”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五。仿契丹衣“铜绿兔褐之类”《宋史·舆服志五》。可见,当时妇女服装曾流行以金珠装缀,并有尚白、尚褐以及仿契丹服式的风尚。北宋末年,妇女服饰多变。京城中“妇人便服不施衿纽,束身短制,谓之不制衿。始自宫掖,未几而通国皆服之”,被指为“服妖”《桯史》卷五《宣和服妖》。南宋绍兴时,妇女服装花样百出,甚至有“妇人服饰犹集翠羽为之”《宋史·五行志三》。

此外,宋时流行的女装还有窄袖衣,衣长至膝,窄袖、交领或圆领,对襟;并有一种翻领式窄袖衣。窄袖衣配以长裙、帔肩,腰系绶带,彩带结成连环而下垂。江西妇人因采薪负重,为便于操作,“衣服之上,以帛为带,交结胸前后。富者至用锦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说郛》卷六二引。

宋元妇女多服裙,比较流行的裙式有褶裙,即“八幅大裙”,前后各四幅,肥而褶,便于舞蹈,歌伎穿着为多。还有一种颜色如石榴花的,名石榴裙。南宋理宋时,宫妃系前后掩裙而长窣地,名“赶上裙”。元代妇女流行唐裙,因仿效唐代而取名。关汉卿散曲《斗鹌鹑·女校尉》曰:“款则金莲,微那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朝野新声太平乐府》,第266页。可见当时以“金莲”、“唐裙”为美。普通妇女一般都系腰裙,亦称裙腰儿。

宋元妇女服装又有兜肚,亦称抹胸、裹肚。以尺方之布为之,紧束前胸,属胸间小衣一类。元代妇女不分贵贱均系用。《元诗选》载宋无诗《鲸背吟乳岛》曰:“端相不似鸡头肉,莫遣三郎解抹胸。”另有系在衣服外面的裹肚,用绸、绫、布等料做成,多绣有各种图案。元剧《后庭花》第二折《牧羊关》曰:“你为我置一顶纱皂头巾,截一幅大红裹肚。”

值得一提的是,宋时有穿“纸衣”的习俗。宋时养蚕人将成熟的蚕放之平板,使蚕丝散乱地吐于平板而难以成卷,干后即成均匀的丝絮片,时人称“自成被”。以丝絮片所做的衣服,则称纸衣。纸衣保暖性强,不仅山居者喜穿,士大夫乃至帝王也常服用,尤其是隐逸的僧道更是要穿“纸衣”而终。如甄栖真隐居读道家书,自置殡室后,“不食一日,与平居所知叙别,以十二月二日衣纸衣”而卒。《宋史·方技》下。

4.男帽女冠

五代宋元时期为帝王专用的叫通天冠或承天冠,有二十四梁,高广约一尺,与“绛纱袍”配套,用于一些大典礼,隆重次于冕。皇太子专用的叫远游冠,十八梁。官员所戴的有进贤冠、貂蝉冠和獬豸冠等。进贤冠用漆布做成,宋初有五梁、三梁、两梁之分,元丰后分为七等,以梁的多少表示品位的高低。是在进贤冠上加“笼巾貂蝉”即貂蝉冠,为门下一类的高官所用。在进贤冠上加獬豸角即獬豸冠,又称“法冠”,为御史一类的执法者所服。

在宋代,冠为有身份者所戴服,居家服冠往往被认为守礼。如尹谷“夜灭烛始免巾帻,早作必冠而后出帷”;《宋史·尹谷传》。范纯夫“燕居正色危坐,末尝不冠”;晁说之:《晁氏客语》。许多士人即使暑天也不俗露髻,而顶以“矮冠”陶榖:《传异录》卷三。

巾在古代则为“贱者不冠之服”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大抵士大夫无露巾者,所以别庶人也”陆游:《家世旧闻》卷上。但到了宋时,贵贱皆用巾,如曾在当时社会上流行一时的“东坡巾”,“山谷巾”及程子巾、高士巾、消遥巾等,皆为文人学士所服。另,据米芾《西园雅集记》记载,宋代名士所戴的巾式种类甚多,常见的还有仙桃巾、幅巾、团巾、披巾、道巾、唐巾等。普通百姓所服的巾,则有介帻、浑裹、巾帻、短统塌顶巾等。如东京乐工“裹介帻如笼巾”;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北宋开封、南宋杭州“诸杂剧色皆浑裹”,教坊色长亦皆浑裹;吴自牧:《梦粱录》卷三。堂吏亦或戴“巾帻”;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九。淳熙间(1174~1189年),临安人“巾制则辫发低髻,为短统塌顶巾”袁说友:《论衣冠服制》,《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0。宋代巾式,大多形制方正,以纱罗、布葛缝制而成。

幞头系由头巾发展而来,形成于唐末五代,据传后周武帝始戴幞头,其制式为“裁纱覆首尽韬其发”,有“四带也。两带系脑后垂之,两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沈括:《梦溪笔谈》卷十。此后,幞头大行于世。到宋代时,幞头已脱离了巾帕的形式,变成为一种帽子。宋代幞头用黑纱制,内衬以藤或铁丝,外用漆使其形状固定,长者三尺,短者一尺。其形状除直角外,还有各种装饰,如簪饰玉、金银、罗绢或鲜花等。官员幞头则在背后装有所铁丝、竹篾或琴弦为骨的展脚。展脚的形状,则或方或圆,上翘下搭,形状各异。宋代上下贵贱、朝会公座皆可戴幞头,但各人所戴幞头的质料形制,根据职业、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武士戴“双卷脚幞头”,教坊司乐工戴“长脚幞头”等;“唯直脚,贵贱通用之”沈括:《梦溪笔传》卷十。

元代士庶所戴的幞头,一般多为唐巾,唐朝的帝王冠,到元代成了各人士可戴的头饰。元代男人们所戴头饰多为抹额,亦称抹头、包头等。以各色纱绢为巾,裹在头上。还有一种类似的头巾,称“磕脑”,亦作磕脑。用虎皮做的叫虎磕脑,为武林壮士头饰。

宋时比较流行的帽式有纱帽、高筒帽、席帽等。纱帽,士庶都可戴用,其形制多有变化。王得臣《麈史·礼仪》载曰:“始时惟以幞头光纱为之,名曰京纱帽,其制甚质,其檐有尖而如杏叶者,后为短檐才二寸许者。庆历以来,方服南纱者,又日翠纱帽者,盖前其顶,与檐皆圆故也。久之,又增其身与檐皆抹上竦,俗戏噘为笔帽,然书生多戴之。比年复作后檐者,檐一二寸,其身直高,而不为锐势,今则渐为四直者。”高筒帽,相传为苏轼所创。苏轼《椰子冠》诗曰:“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更着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元佑初,士大夫纷效东坡顶高桶帽,称为“子瞻样”苏轼:《东坡全集》卷二四《调谑编》。席帽,帽檐四周有垂有丝网,一般为未第者或野夫所戴,吴处厚《青箱杂记》曰:李巽累举不第,乡人笑其不知“席帽甚时得离身”;登第后李即曰:“为报乡闾亲戚道,如今席帽已离身。”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席帽前加全幅皂纱围其半,则叫裁帽,为御史等所用。

此外,宋时又有铁冠帽、竹冠帽、方帽、绡帽等。如雷简夫“始起隐者,出入乘牛,冠铁冠”;王安石受赠“竹冠”时,曾作诗曰:“竹根殊胜竹皮冠,俗着先须短发干。要使山林人共见,不持方帽御风寒”;陈希亮“所着帽方屋而高”,类“古方山冠”《宋史·陈希亮传》。;隐士魏野“无贵贱,皆绡帽白衣以见”;而程颐所戴帽,“桶八寸,檐七分,四直”程颐:《程氏外书》卷一二0。唐时流行的帷帽,宋代仍在士大夫中颇为流行,高承《事物纪原》曰:宋世士人“往往用皂纱若青,全幅边缀于油帽或毡笠之前,以障风尘,为远行之服”。高承:《事物纪原》卷三。

宋时还有“重戴”,系某些官员的帽式,宋初“御史台皆戴,余官或戴或否”;淳化二年(991年),“令两省及尚书省五品以上皆重戴。枢密、三司使副则不。又五代以来新进士亦重戴,遂以为俗”《文献通考》卷一一三《王礼八》。王禹偁《滁州谢上表》称自己“头有重戴,身披朝章”。王禹偁:《小畜集》卷二一。“所谓重戴者,盖折上巾又加以帽焉。”《宋史·舆服志五》。“重戴”一般以皂罗做成,方形,垂檐,有两组紫丝缨垂结于颔下。

在男子流行戴帽的同时,女子戴冠成为一时之俗。宋代妇女冠帽常见的有高冠、花钗冠、白角冠,垂肩冠、太妃冠等。宋初,妇人头冠“以漆纱为之,而加以饰,金银珠翠,采色装花,初无定制”。当时,皇后、妃等的首饰及冠叫“花钗冠”,命妇要赐以“冠、帔”,亦戴花钗。民间妇女则戴花冠、珠翠冠等,《梦粱录》载曰:士宦之家嫁娶,有“珠翠特髻、珠翠团冠、四时冠花、珠翠排环等首饰”。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嫁娶》。今故宫所藏《历代帝后图》中,宋人皇后所戴为凤冠;安阳韩琦墓曾出土以金丝编成的花冠。

北宋中期以后,女子冠式花样翻新,宫中先是尚白角冠,《师友谈记》曰:禁中贵妇“皆白角团冠,前后惟白玉龙簪而已”;其后有“太妃冠”,以金或以金涂银饰之,或以珠玑缀之;后来还出现了垂肩冠,沈括《梦溪笔传》曰:“近年所服角冠,两翼抱面,下垂及肩”,沈括:《梦溪笔传》卷十九《器用》。议者指为“服妖”。至于民间女子冠式,则有编竹为团的“团冠”;屈四角,下至于肩的“亸肩”;以团冠少裁其两边,同其前后的“山口”;以象牙、玳瑁、鱼枕、白角等为梳,角长二三尺,登车上檐皆须侧首而入的长角冠;短其角的“短冠”;状如重叠堆砌的楼阁式,上饰牡丹花,又加紫色盖头的高冠,等等,花样繁多。正如时人所曰:妇人“冠服涂饰,增损用舍,盖不可名记”《薼史·礼仪》。因此,宋仁宗皇佑时,朝廷不得不下诏曰:“妇人所服冠,高无得过四寸,广无得逾一尺,梳长无得逾四寸,仍无得以角为之”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七,“皇佑三年均丁丑”。但到北宋末年,社会上高冠、长梳及各种角冠依然盛行不辍。周煇《清波杂志》曰:其孩提时,“妇女装束,数岁即一变,况乎数十百年前,样制自应不同。如高冠长梳,犹及见之,当时名大梳裹”周:《清波杂志》卷八。到南宋末年,即使农村也有白角冠流行,毛诩《吾竹小稿·吴门田家十咏》诗曰:“田家少妇最风流,白角冠儿拒盖头”,即指此舄

5.从靴到履

宋初仍沿唐代舄履制度,朝会时百官用靴,但到了徽宗时则改用履。乾道七年(1171年)又改为靴,以黑革做成,并以绚、、纯、綦等饰品的差异来区分不同官品,与公服配用。

至于士庶日常鞋履,则有草履、棕履、钉履、木屐等。草履,张咏《谢云居山人草鞋》诗曰:“云居山客草为鞋,路转千峰此寄来。”张咏:《乖崖集》五。吕祖俭被谪时,“每出必草履徒步,为逾岭之备”。《宋史·吕祖俭传》。棕履,张孝祥《黄升卿送棕鞋》诗曰:“编棕织蒲绳作底,轻凉坚密稳称趾。感君投赠欲别时,布袜青鞋从此始”张孝祥:《于湖集》卷二。;可见棕履又称青鞋。钉履,据林洪《山家清事》记载,系一种专为山行之用的履式。木屐,陆游《买屐》诗曰:“百钱买木屐”;陆游:《剑南之稿》卷十三。叶绍翁《游园不值》曰:“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靖逸小集》。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民间曾流行一种称“不到头”的履式,“靴鞋常履必欲前尖后高,用皂草,谓之不到头”袁说友:《论衣冠服制》。是为北方民俗南传者。

妇女鞋式,因五代南唐后,妇女缠足已渐成风俗,故其形状大多小而尖,颜色以红色为尚。宫中女子,以及歌伎也穿靴,靴头呈凤嘴状,靴革幼用织绵制作,其色彩也以红色为尚。

元代汉族鞋履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皮鞋、布鞋、麻鞋、木履,以及缠足妇女所穿的“斗弓”和非缠足妇女穿的革及鞋等。尤其是八答麻鞋曾为平民、道人及隐士广泛穿用,形成社会风尚。如《水浒》第20回曰:“身穿一领黑绿罗袄,下面腿絣护膝,八答麻鞋。”八答麻鞋为一种有耳孔的麻鞋。革及鞋是一种无后帮鞋,起源甚古,但多流行于宫中;到元代时,革及鞋已走出宫室流向民间,成为当时非缠足女子所喜尚的鞋式,其质料有用皮、蒲、丝、草等。元代缠足妇女,多穿弓鞋。弓鞋一般长布制,三寸余,鞋底中部弓起,鞋面绣以花鸟图案,有作凤头形的。王实甫《西厢记》曾描写曰:“下香阶,懒步苍苔,动人处弓鞋凤头窄”《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本《煞尾》。元时农民为便于耕作,大多穿草屦,又称扉;或麻履,又称屦。王祯《农书》曰:“今农人春夏则扉,秋冬则履,以省便也。”

6.高髻为美

宋代妇女发式花样众多,无奇不有,但基本风尚是以高髻为美。高髻,一般妇女髻高五六寸,在歌舞会上则有高达一二尺者。高髻的梳理,一般要另加发髻才能梳成,也有以预制的髻式装于发顶而成者。高髻的样式,常见的有玉兰花苞式、飞髻、朝天髻、同心髻、龙儿特髻等。宋初,蜀地流行朝天髻,有人认为有迎宋之谶;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湖广有同心髻流行,陆游《入蜀记》载曰:鄂西少女“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陆游:《入蜀记》卷六。宋内官中有戴“龙儿特髻”者,“特髻”系一种假髻,东京城内有专卖特髻的辅作;理宗时宫妃流行梳高髻于顶,曰“不走落”。端拱二年(989年),朝廷曾令“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宋史·五行志三》。另,包髻之风曾流行一时,即将头发挽结于顶,以绢帛之类扎成花形束于髻上,正面多饰以珠宝或鲜花。

宋时少女多梳双髻,陆游《冬夜》诗曰“山童双髻丫”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六。;待出嫁时,则要行“及笄之礼”,盘单髻于顶。或有“年六十余髽两髻”何薳:《春渚纪闻》卷四《施你婆》。者,则表示尚未婚嫁。载北方燕地,“良家士族女子皆剃发,许嫁,方留发”庄绰:《鸡肋编》卷上。风俗颇具特色。

7.女喜簪花

五代宋元时期,妇女喜在发髻上插戴鲜花,此俗始于唐末五代,到宋时则已普遍流行。宋时所插戴的鲜花品种,因时而异,而以牡丹、芍药为多。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豪门贵族张鎡,家中“名姬之辈皆衣白,凡首饰衣领皆牡丹……大抵簪白花则衣紫,紫花则衣鹅黄,黄花则衣红。”此外,茉莉花、白兰花、杏花、玉梅、雪柳、菩提叶等也常为女子所好。北宋时,《东京梦华录》载曰:每逢正月十六日,“市人卖玉梅、夜娥、蜂儿、雪柳、菩提叶、科头圆子”等,所卖均为妇女头饰;《宣和遣事·十二月预赏元宵》载曰:“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娥儿”。南宋时,临安酒楼妓女,“各戴杏花冠儿,危坐花架”周密:《武林旧事》卷六《酒楼》。

当然,宋元时期妇女常用的头饰还是以金银珠玉为主,俗称“头面”。北宋时都城汴梁,《东京梦华录》载曰:相国寺内百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之类。”南宋时都城临安,每岁清明前举行的酒库开煮仪式中,官私妓女均“带珠翠朵玉冠儿”吴自牧:《梦粱录》卷二《诸库还煮》,卷二十《嫁娶》。;绍熙元年(1190年)“里巷妇女以琉璃为首饰”,咸淳五年(1269年),“都人以碾玉为首饰,有诗云:京师禁珠翠,天下尽琉璃”《宋史·五行志三》。元时妇女所戴头面,有金、银、玉等质料,元杂剧《鲁斋郎》第一折《油葫芦》曰:“逼的人卖了银头面,我戴着金头面。”宋元时期妇女首饰的花式,则有步摇、玉钗、人胜、梅花醉、金雀等,《乘兰杂志》曰:宋时妇女,多以金银丝“屈曲作花枝插髻后,随步辄摇,以增媌婧”,称为“步摇”。《说郛》卷三一,引《乘兰杂志》。

同类推荐
  • 在边城与无地之间

    在边城与无地之间

    本书由“文学评论”、“学术评论”和“访谈及其他”三部分组成,理论、学术和记事色彩兼而有之。
  •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到思辨性与文学性的统一,画面感与故事性的统一,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深入浅出,通俗活泼,以历史随笔的方式来演绎荆楚文脉,用大历史观、大文化观来阐述荆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了解荆楚文化的流变,并从中得到教益。
  • 诗经

    诗经

    《诗经》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历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不同程序地受到《诗经》的影响。《诗经》曾被译为多国文字,日本、朝鲜、越南、法国、德国、英国、俄国都有译本,流传非常广泛。作为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基石,我们一定要很好地继承这一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孔丘编选的《诗经》对诗经的诗篇进行了翻译和解说,是一本很好的研读《诗经》的工具书。
  • 安定史话

    安定史话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安定区的地理环境、地质风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详尽地介绍了安定区的历史发展与沿革,和安定区内丰富的文化遗存,并对安定区的民俗与传统工艺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 文化海原

    文化海原

    海原是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个大县,是“西海固”的主要成员,虽然贫穷落后,但文化底蕴却十分深厚。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著名的“菜园遗存”向世人宣告:华夏远古文明的火光曾照耀过海原的山山水水。众所周知,以六盘山为代表的陇山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身处陇中山地的海原得天独厚,深受陇山文化的熏陶与养育。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共生共荣,交相辉映。
热门推荐
  • 田园犬的幸福生活

    田园犬的幸福生活

    本想写田园犬的性福生活的,很正的内容,奈何世人太污秽了,就还是老实本分的写田园犬的幸福生活吧,又名《狗样人生》
  • 半生年华遇见他

    半生年华遇见他

    决定放弃的事就放得干干净净决定再也不见的人就真的再也不要见了.
  • 剑归逍遥

    剑归逍遥

    剑者,卜万物之灵,悟寰宇之气,单凭三尺青锋,足可问道天地!同抢之凌然亦不失笛之雅淡,若刀之粗简却不失鞭之轻巧,兼百兵,携阴阳,诛浑混,画乾坤,凌利之所驱,兵锋之所指,何敢争锋?前世轻薄,只为一人倾付所有,却怎料天道无常,生死两茫。百世大族,倾刻之间灰飞烟灭;大家公子,眨眼之际万人唾弃。忘川崖上如注的泪珠,寂寥的身形,却永远无法磨灭那心中无尽的悔恨…“今生,既让我重活一世,我灵木子轩,自一人一剑,亦可傲苍穹,凌九幽,仗剑行,逍遥游!”“天若辱我,我定破天以雪耻;人若负我,我则持剑画乾坤!”碎了苍天,逆了阴阳,倚剑抚天,谁敢争锋?
  • 霸道薄少御姐宠入骨

    霸道薄少御姐宠入骨

    上官婉儿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然重生了,到了一个见都没见过的地方。明明记得在唐朝,结果到了一个叫海城的地方。还有这么个大美男,诶嘛,正是秀色可餐啊! “老婆,我想你了” “滚”“老婆要亲亲” “找你的小情人去” 随机,陆辰坐飞机飞到上官婉儿身旁。 “老婆,是你让我找我的小情人的,这不我找到了” 且看唐朝伟大的政治家如何爆撩高冷总裁!!
  • 各色夫郎齐上堂

    各色夫郎齐上堂

    她是凤宇国唯一的王爷,至亲的人唯有做女皇的姐姐。她无心朝政,无心天下,甘心做姐姐背后温暖的依靠。奸臣当道,皇权被箍,她渐渐展露锋芒,为姐姐撑起一片无忧的天空。一路上,众多美男相依,成就霸业,坐拥众夫。
  • 齐皇传

    齐皇传

    你没有把皇位给我,可我还是争取到了,我会用我的行动证明我才是这个帝国的主人。帝国将会在我的手中变得更强,我的光辉会掩盖你的光辉,我的威名会覆盖你的威名。天下苍生都将仰视我,仰视这个帝国!大齐!
  • 快穿之主角总被我反杀

    快穿之主角总被我反杀

    薄辛一个沉寂在宇宙万年的灵魂,在他消弥之际被迫绑定了一个代号为001的系统,从此走上了反杀主角的道路#薄辛感觉到自己的灵魂越来越透明,他知道自己将消逝在这茫茫宇宙中,他忘记了自己生前的一切,在万年的孤独中竟觉得死亡也是一种解脱。当他快要化为点点星光时一个系统绑定了他,在一次一次的穿越中他发现了自己的身世##无女主无男主,主角会在一次次穿越中觉醒自己的能力##
  • 别惹靳总,超凶的

    别惹靳总,超凶的

    该死!那人渣呢?咦?办公室那边的美女在干嘛?脱衣?!哇塞,要不要这么黄暴!看本沫出手整治人渣,诶?怎么肥事?事情好像跟预想的不太一样呐……
  • 去撒哈拉沙漠

    去撒哈拉沙漠

    《去撒哈拉沙漠》是一本小小说集,它像一座绮丽的花园,开放着各色花草,弥漫着淡淡的忧伤。花园里有烟花飘落时不舍离去的王倩,有萧瑟秋风中感悟生死的云舒,有霞染西山下逐渐走远的如凤,有深宅庭院处泼墨低吟的三姨太,有心在滴血,有魂灵在哼唱……《嘉措,我懂你》写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他和她在大学认识,毕业后他去了西藏支教,她听母亲的话留在了父母身边。他们只能通过电话和网络联系,而他在一次事故中被毁容,为了不耽误她,他断了跟她的联系,一个人默默承受……歌颂了人间真爱的伟大;《六千块》通过描写一次事故赔偿金的处理,折射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每一篇都引人入胜,让人不能释卷。
  • 守护甜心之木灵可

    守护甜心之木灵可

    命运的转轮会指向谁,到的是爱,还是恨。一场失忆,痛苦早已消失,再次遇见,早已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