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75700000028

第28章 《无间道》的佛学意蕴

《无间道》自2002年问世以来影响深远,掀起一股黑帮题材的“后无间道”电影潮流;因其影响巨大,“无间道”一词在各行各业中广为流传,遂成“卧底”的代名词。《无间道》就内容来说取自港片传统的“黑帮”题材,但却颠覆了此类影片以展现“暴力美学”和“江湖义气”为中心的传统叙述模式,抛开了对枪战与动作画面的刻画,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物心理的描述,透过个人矛盾心理的刻画体现出个人生活之苦的思索,进而上升到群体生存之苦的思考。影片导演对“人生为苦”这一人生观的表现是十分明显的,不仅片名取自佛教,而且影片一开头就以佛像入镜,并在影片开头与结尾两次引用《涅槃经》对“无间”予以解释,使整个故事笼罩着浓厚的佛教意趣。

一、《无间道》中的主题:人生为苦

《无间道》是一部具有哲学思考的电影,它通过描述两个人生错位的人物的命运发展,深刻反映了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物心中关于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的思考,并且上升到关注人性的高度。整部影片中许多地方都渗透着佛教的人生为苦的主题。片名中的“无间”本为佛教术语,编者引用了《涅槃经》第十九卷来解释此词:“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无间”在此指“无间地狱”,出自《法华经》、《俱舍论》、《玄应音义》等佛经,又被译做“阿鼻地狱”,《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云:“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成实论》以为含五种无间:一者,趣果无间。谓有极重罪者,即向彼狱受其果报,无有间歇。二者,受苦无间,谓至彼狱受诸痛苦,无有间歇。三者,时无间。谓至彼狱受苦,时节无有间歇。四者,命无间。谓彼地狱,寿命一中劫,无有间歇。五者,形无间。谓彼地狱受罪众生,生而复死,死已还生,身形无有间歇也。简单地说,无间即没有间断的意思,无间地狱指受苦没有间断的地狱,为八大地狱之一。这就为整个故事的发展笼罩上了一层“痛苦”的阴影。在“无间世界”里受苦无间,命之愈长,苦之益深。影片的结尾发生在电梯里,两死一存的人物命运再度强调本片的主题,死者固苦,生者亦苦,永生是最痛苦的一个惩罚,不死未必快乐,死也不一定是不好。对于这种生存的困境编导曾安排了两位女性作为救赎者,一为小说家,一为心理医生。刘建明的女朋友小说家Mary笔下的主人公有28种性格,他本来“是个好人,他又做错了”,结局不知该怎么写?她想把主人公写得改邪归正,可是她却完不成这圆满的故事结局,从而否认了对刘救赎的可能。心理医生李心儿是陈永仁的一剂安心药,五个月来陈每星期在她的椅子上才能安然入睡,她知道陈焦虑,却无法把陈从焦虑与矛盾中解救出来,只能给陈开治头痛的药,从而也宣布了对陈拯救的失败。通过二人救赎的失败,影片在“黑与白的对峙、兵与贼的对决中折射出对生存困境的询问与挣扎,对寻求救赎的无能为力。认为你我共存的人类群体世界是无间地狱的投影”。配合人生为苦的主题,影片在视觉表达上有意选用了黑夜、电梯等“标志性空间”,电梯在《无间道》中是一道通向地狱之路,发生在电梯中的事往往是事关生死的罪恶之事,黄警官是在电梯中被三合会人围殴并导致以后的被杀,陈永仁是在这里被另一警察内部的卧底枪杀,刘建明也是在这里为其罪恶又加一笔,枪击他的卧底“同行”。在无尽的黑夜下,发生着幕幕丑恶之事,通向无间地狱之路愈来愈近。

二、《无间道》中的痛苦:求不得苦

人生为苦是佛教的基本命题,是佛教的“四谛”之一,佛陀将苦分为若干种,常见的有“八苦”之说: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也;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五曰怨憎会苦;六曰爱别离苦;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满足也;八曰五盛阴苦。影片中对许多苦都有提示,但究竟主要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在折磨着影片中的人物呢?答案是“求不得苦”,影片中的两个主人公刘建明和陈永仁即是这种痛苦的最大遭受者。刘建明和陈永仁是两个身份互相错位的人物,他们都在漫漫的无间道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正身份。

陈永仁本是警校优秀学员,被派往三合会做卧底,他善良而富有正义感,立志做一名好警察,而三年三年又三年的卧底生活使他有时都忘记了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搞不清自己是警还是匪。在这种身份严重错乱的情况下,他的行事几乎无不与本性相悖,他身系警察不能伸张正义又不得不为非作歹,而他为非之时又念念不忘他是警察,可以想象当他挥着斧头砍人时他是多么的不情愿,长期以来心理的矛盾使他精神紧张、神经错乱,五个月以来他每周都到李医生的椅子上睡一觉,只有在这里他才能得到暂时的放松。十年以来他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大喊一声“放下武器,我是警察”,而这一身份的确认在他有生之年从未得到过。

刘建明本为黑社会成员,渗透在警局做卧底,骨子里隐藏的正义感、警局舒适的生活、情爱生活中的温馨浪漫使他不愿再回到腥风血雨的生活中,他本为黑社会却又向往做好人,枪杀老大韩琛为的就是得到警察身份。影片借他女朋友之口说明他这种身份的错位:“他是个好人,他又做错了。”为了掩饰他的身份,他如同小说中的主人公,有28种性格,每天起来就和自己演戏,演得自己连姓名也忘了。在陈永仁发现其真实身份后,他对陈的一段话颇能显示他的渴望:“给我一个机会,我以前没得选择,我现在想做个好人。”与陈相比,刘建明虽然暂时保住了警察的身份,但他在心理上并没有真正得到他是好人的愿望,在为陈永仁举行的天台悼别上,刘建明以警察的身份堂而皇之地出现,但并不表明他得到了他所想得到的,他每天仍然要不停地说假话来隐瞒自己的真相,仍要心惊肉跳地防止三合会的报复,心底的煎熬使他想真正身心俱为好人的愿望不可能实现,影片的结尾引用佛经的一段话旨在说明这一点,佛曰:“受身无间者永生不死,长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刘建明的生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求不得之痛。

为了表达这种求不得之苦,影片在画面上特意凸显“死不瞑目”及“永远合不上的电梯门”这两个情节。韩琛想通过刘建明这张牌实现自己的妄想,却瞪着眼睛死在刘枪下;黄志诚志在擒贼,贼未擒获却被贼从天台上摔下,他死时眼睛圆睁;陈永仁在电梯中本想逼迫刘恢复自己身份,却被飞来的子弹毙命;而杀死陈的另一卧底以为可以跟着刘做升官梦了,却与陈同赴黄泉。影片通过几节“死不瞑目”的画面,意在突出所求不能得的痛苦。在陈永仁死在电梯中一节,影片特意设置了陈死在电梯门口,电梯开开合合,无法关上,砰砰砰的声音犹如传自于地狱,意在强调生前的求不得苦和死后的地狱之苦,这一切无休无止,没有间断。

三、《无间道》中的苦因:耽迷色相

“缘起性空”是佛教的根本理论,简单地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凭借一定的条件合和而成的,本身是虚幻不实空无自性的,所表现出来的物相是“假有”。而凡夫认假为真,执著于“色相”,故而产生痛苦。所谓“色”即客观事物,“相”即事物的外观,包括欲界之淫欲、食欲,色界之身体、宫殿等物质性的东西。

故事中的陈和刘痛苦的原因皆因执著于警察这一身份。陈为取回,而刘为取得。陈永仁不惜一切代价要取回自己的警察身份,因为他看到了“身份”对“灵魂”的重要。在许多时候是最权威的确证符码,被现实文化和社会认识所承认,在秩序化的社会中俨然成了评价个体灵魂的默认标准。当灵魂与身份相一致或基本一致时,两者之间的对立是潜在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然而一旦在某人身上出现了严重的裂隙,那么悲剧因子就将被激活,各种无可名状的凄惨和恐怖将会随之袭来,使人陷入无限的痛苦之中。影片中的刘建明和陈永仁正是处于这种残酷的尴尬之中。他们在各自的灵魂中都想做好人,都认为自己是好人,但没有人能够看到,人们能看到的只是他们所作所为的表象。无法忠于自己的灵魂,最终导致了他们开始迷失“本心”去追逐为人们所承认的“身份”,即“色相”之物。而追逐这一“身份”的结果是一者死、一者生不如死,都没有摆脱无间之苦。

影片中因执迷于色相而身遭痛苦者远不止以上二人。老大韩琛执迷于财色地位,不断扩张,为非作歹,终丧命于自己人枪下,饮下自酿的苦酒;韩琛派往警局的另一名卧底执著于地位,自认身怀大才而不见识,结果在自作聪明的举动中饮弹而死。

正如片中歌词:“我不愿结束,我还没有结束,无止境的旅途……没有停下脚步却已忘了身在何处……”这几句歌词把片中主人公的执迷与茫然却依然锲而不舍地追逐着不可得到的事物的心态描述得很到位。而“谁能改变人生的长度,谁知道永恒有多么恐怖……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这几句更是道出了主人公在陷入了生存的恐怖,迷失的痛苦中时,依然不断地追逐而忘记了命运的出路,无法解脱,只能在这条“无间”之路上徒劳地奔命,虽有偶尔的满足喘息,却依然无法逃脱内心痛苦的挣扎。

同类推荐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伊朗伊斯兰教史

    伊朗伊斯兰教史

    本书正是想通过对16世纪以来伊朗伊斯兰教历史的追溯,展现其独特面貌背后的内容;并对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观察伊斯兰教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作出解答,即历史上曾经孕育出灿烂的非伊斯兰文化的伊朗,如何转变为今日什叶派穆斯林的精神祖国?原本产生于阿拉伯地区的什叶派,如何在今天常被认为是“伊朗式”的伊斯兰教?在20世纪后期中东地区伊斯兰复兴的浪潮中,为何唯独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体的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并能够在伊玛目隐遁的状态下,在当代建立一个教法学家治理的伊斯兰政府?
  •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本书是“聆听大师”丛书胡适系列的第四本,以胡适谈禅说佛为线索,遴选其综述禅宗历史、考证禅宗代表人物、以及谈禅说佛杂记等文章汇编而成。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虽然不能说全面完整地反映了胡适对于禅宗和佛教的思考和主张,但基本上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尤其是胡适谈禅宗历史的文章,深入浅出,学理清晰,趣味横生,凸显大师小书的品位,可读性极强。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当代妙用

    当代妙用

    本书阐述了作者对当下诸多文化和学科如超心理学、科学、哲学、人文、医学、文学、社学会等等的认识,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怀。本书分为“对学者说”、“对学生说”、“对读者说”、“对都市精英说”四个部分,讲述了西部心灵文化在文化、信仰、人生、生存等诸多层面的“妙用”。这“妙用”,包括看世界的目光,包括应世的技巧,包括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包括对人生选择的阐释,包括一个人追求成功时应该注意的诸多问题等等,包罗万象。
热门推荐
  • 外科十三方考

    外科十三方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贵族学院:拽公主vs冷酷王子

    贵族学院:拽公主vs冷酷王子

    有着美好婚姻的爸妈是她一直羡慕和向往的未来,可偏偏对他没好感的雨兮终究跳脱不了命运宿命,喜欢上她原以为这辈子都不可能喜欢的人,最后她选择束手就擒、俯首称臣
  • 无限之恐怖不恐怖

    无限之恐怖不恐怖

    林可雪一直以为这是个科学的唯物世界,起码在十七岁前她都如此认为。十七岁的某一天,在她被某个不可名状的存在带入了一个无比刺激的游戏世界后,她的人生就在十七岁这个节点上拐了一个大弯,通往了一条鬼影重重的不归路。#有人曾将它誉为旧世的荣光,也有人认为它是高维的产物,但对于我们而言,它是一座恶魔的通天塔。活下去,用尽一切办法都要活下去。活下去,就能得到一切#*本文涉及部分克苏鲁设定,某些克氏神明可能会友情参演*本文有部分由scp基金会友情提供,感兴趣的小可爱可以移步scp基金会官网*本文部分故事原创,部分由电影及都市传说改编*本文为无限升级流,女主成长型,男主中期出现,感情线超甜,不喜者慎点【尊敬的内测玩家,“恐怖不恐怖”内测1.0版即将启动,祝您有一段愉快的游戏之旅,3,2,1———】
  • 孤寂岛屿

    孤寂岛屿

    我原本与大陆相连,却被无情撕裂,成为一片孤岛。在茫茫大海中矗立,惧怕、无助、不甘、愤怒,忍受狂风呼啸、暴雨侵蚀。只为有一天把那撕裂我与大陆之人使之付出十倍代价来还...
  • 我在诸天闯荡

    我在诸天闯荡

    一位地球青年,意外获得一自尊戒指,兴奋地穿越到修仙世界,并且修炼到金仙,可因为爱人与兄弟陷害,重生回地球并且闯到诸天
  • 娇临异界

    娇临异界

    一个学生,无意之中竟然穿越到了异界。在异国他乡,她又将如何生存,又将如何应对异界的种种刁难以及勾心斗角?
  • 任剑江湖逍遥游

    任剑江湖逍遥游

    “任剑江湖侠义行,逍遥走遍天外天!”那是少年最诚挚的誓言!为了摆脱束缚,追寻自由,同时也是为了梦想,少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离家出走的逍遥流浪之路!
  • 权术之王——曹操

    权术之王——曹操

    《权术之王——曹操》主要内容分为初出茅庐、黄巾之乱、剿灭黑山等章节。《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权术之王:曹操》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曹操传奇的一生。
  • 临界罪恶

    临界罪恶

    萧宇是市区十四中学的一名在校学生,受着普通的教育,有着一个传统正宗原汁原味的中国式家庭,当然,同样的,过着一个平常人的生活。直到一天在失恋的归家途中意外的获得了一种奇异力量……
  • 网游之幽灵巫师

    网游之幽灵巫师

    我叫赵辉,本是一名体育老师,因为上古废墟的出现,果断的辞职投入到了神圣的战斗中,并且毅然决然的成为了一名幽灵巫师作品类型上出现了错误,应该是虚拟网游类,现在没法改了,亲爱的书友们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