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6100000025

第25章 哲学·思想(13)

对于“势”,韩非认为这是使“法”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他提出要“法势合一”,统治者必须同时兼备两种权威,即制订法的权威与实施法的权威,才能达到“抱法处势则治”的境界。

对于“术”和“法”的关系,韩非则举过这样的例子:人如果不吃东西,十天就会死去:严寒之时,不穿衣服也会死去。衣和食,对于人来说,都是养生之具,缺一不可。同理,君主有权无术就会困于上,臣民无法就会乱于下,同样缺一不可。

对于韩非的理论,某些统治者也会持有非议,但对“法”、“术”、“势”的基本精神却都非常信任。因为只要能够灵活运用法、术、势,这三大要素,就可以劳心而不劳力,治人而不治于人,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和运用者。

028“民贵君轻”是说人民比皇帝还宝贵吗

“民贵君轻“语出《孟子·尽心》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类社会诸多因素之中,最宝贵的是人民,其次在是江山社稷,最后才是君王。没有人民就不会有国家,自然也就没有国君了。

孟子通过一系列的论证表明了这个观点。他说,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信任,可以做诸侯;得到诸侯的信任,仅仅可以做大夫。所以人民是最可宝贵的。而要得到人民的信任,必须关心人民的生活问题,给人民以应有的生存条件,注重民心的向背,随时调整政治策略和管理方针以获得民心,才是国家存在的根本。

按照传统制度,每个诸侯国建立的时候,天子要派遣使者,为诸侯建立社稷神坛。社稷神的责任,是保证风调雨顺,使农业丰收,从而保证国家的安全。因而,社稷也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相对于社稷神,君主只是个别存在,这就是君为轻。君,这里主要是指诸侯。

“民贵君轻”思想,继承了《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完善了孟子的“仁政学说”,对后世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出现在《荀子·哀公》中荀子所说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念,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是相一致的。

029“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春秋时期,被孔子看成是“礼崩乐坏“的时代,那时,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地发生。如晋国赵穿杀晋灵公,齐国崔抒杀齐庄公。

尽管晋灵公与齐庄公都是极端暴虐的统治者,但臣杀君,在孔子看来仍是犯上作乱的表现。孔子曾经说:天下太平,周王朝就能按照周礼的权威掌握全国政治军事的最高权力,现在天下大乱,诸侯大夫都可以不顾周礼的规定,不服从周天子的权威,擅自执掌大权,老百姓也议论纷纷,简直不成体统了。

孔子认为,要制止这些“邪说暴行”,就需要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重要的就是要“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当时,孔子的一名弟子问他,如果让您来治理国家,你应该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又有个国君问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因此,这些事物都应当与这种理想的本质相符。

君的本质是理想的君必备的,即所谓“君道”。君,若按照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这就是名实相符。不然的话,他就不是君,即使他可以要人们称他为君。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就君臣关系来说,对于君,就应强调君应该享受的权利,对于臣,就应当强调臣应该尽的义务。例如,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妻,本来违反周礼,孔子也明知这一点。但当别人问他时,他说鲁昭公“知礼”,故意替鲁昭公掩饰。季氏有些僭越行为,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流行的现象了,孔子却特别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他还对周礼进行了一定的发挥和补充,主要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方面。他认为如果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就可以预防犯上作乱的事情,引导他们不敢想和不会想犯上作乱的事,人心自然就归服了。

030“而立、不惑、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孔子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这里说的“学”,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学。《论语》中孔子说:“志于道。”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的志于学,就是志于这个道。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是指增加知识。

孔子还说:“立于礼。”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

他说四十而不惑,是说他这个时候已经成为知者。

到子五、六十岁时,孔子开始认识天命,并且能够顺乎天命。换句话说,他到这个时候也认识到超道德价值。在这方面孔子很像苏格拉底。

有个与孔子同时代的人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所以孔子在做他所做的事情的时候,深信他是在执行天的命令,受到天的支持,他所认识的价值也就高于道德价值。

孔子到了七十岁就能从心所欲,而所做的一切似乎自然而然地正确。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的指导。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的努力。这代表着圣人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

趣味链接:说说“古稀”

中国人以前用“古稀”一词来代指人活到了七十高龄。“古稀”有古来稀少,现在也不多的意思。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这一名句,大家都知晓。杜甫在这里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后来到了明朝,距今五百年前时,着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虽然唐寅活过了古稀,但是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

经考证,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代,能活到七十岁的人确实很少。仅以知名的诗人,学问家为例,超过七十岁的真是寥寥无几。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到了数百年前,能够活过“古稀”之年的知名人物就已经很多了。到了现代,古稀者更是俯拾皆是了!甚至,活过百岁的人也不少见。

031“内圣外王”是一种什么思想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意思是说,自身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也即是《大学》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虽出自庄子,但也是儒家的主要思想。

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要“克己复礼”,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达到内圣,然后才能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

近代学者梁启超认为:“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了中国学术的全部,其宗旨在于内心足以资修养而外面足以经世济民。

032存在既“坚硬”又“洁白”的石头吗

“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的哲学观点。公孙龙写过一篇哲学论文《坚白论》。提到:一块坚硬而洁白的石头,它是由石性、坚质、白色三个要素组成的,应该说“坚白石三”。公孙龙不承认这一点,说“坚”与“白”是互相分离的,任何时候,这块石头只有两个要素,或者“石”与“坚”存在,或者“石”与“白”同在,不可能“石”与“坚”和“白”同时存在。所以,他否定“坚白石三”的说法,代之以“坚白石二”。

为什么一块石头的两个属性——“坚硬”的“白色”是互相分离的呢?为什么不能同在呢?

公孙龙认为,一块石头,用眼睛看不到它的坚硬,只能看见它的白色,坚硬便不存在;用手摸触不到它的白色,只能感到它的坚硬,白色就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离”。

看与摸的结果不同,石头的属性各自藏匿,这样一来,坚硬与白色两种属性就分离开了,从而证明他自己的命题的正确性。

这种认识方法否认了事物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强调了事物内部属性的差异性。实际是承认事物的抽象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是割裂一般和个别的联系。

其实,石头的三个要素是客观存在的,“坚硬”与“白色”两个属性并不各自分离藏匿。在这里,公孙龙的认识方法带有主观性,过分强调感知的作用,似乎他的眼睛感觉不出石头的“坚硬”,而坚硬属性的本身就不存在了,他的手感觉不出石头的“白色”而白色属性的本身就不存在了。

宇宙万物自然存在,无需人们离不离坚白。人类只是为了认识自然,才设立了东西南北、坚白异同的概念,可见这只是我们自己的认识体系,与自然万物毫无关系。

033“白马”就不是“马”吗

“白马非马”的论题较早为齐国辩者所提出,认为“白马”与“马”并不等同,实际探讨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公孙龙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青工也,故曰白马非马。”意思是说,“马”指的是形体,“白”命名的是颜色。指称颜色就不能指称形体,所以“白马”就不是“马”。

公孙龙举例说,如果你到马厩里去取马,黑马与黄马都是你取的对象;如果你只取白马,那么,黄马与黑马就不是你取的对象。取马的时候,黄马和黑马都来了,它们可以看成一样,姑且说作有马,而不可以说作白马。可见,白马不是马的道理就很明白了。

这就规定了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对象,外延与内涵各不相同,不能相互随意转化和替代。这从逻辑上说是正确的,但是在讨论概念内涵时,公孙龙犯了错误。

他把事物的属性分离为独立的事物本身,如“白马”的内容是马,白色则是限制条件,而公孙龙认为“白马”的白色是独立的存在内容。颜色与形状是无法统一的,所以“白马非马”。这样“马”对“白马”的包含关系就被否定了。

从逻辑命题而言,公孙龙强调了概念的并列关系而忽视了概念的种属关系,得出了跛足的结论。然而从日常问题而言,白马是马的一种,白马就是马,人们所指的马就是已经包含了种种颜色、形状各异的马,舍此而言,无马可谈。

034怎么能够认识宇宙人生之大道呢

“虚一而静”出自《荀子·解蔽》:“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其中,虚指空虚,谦虚,因为空虚才能够容纳和接收事物;一指专注,一心,不杂乱,因为专注,才能与事物的内心沟通;静,安静,清净,因为宁静才能致远,才能与宇宙沟通。一句话,只有排除杂念,一心不乱,才能达到觉悟的境界。

怎么能够认识宇宙人生之大道呢?靠心。心怎么能够认识呢?靠的就是虚一而静。这里强调: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要排除内心的种种干扰,使心保持高度的清醒专注。这样才能领悟真谛。“虚一而静”的认识方法,是对老子“致虚极,守静笃”思想以及《管子》“洁其宫,开其门”思想的改造和发挥。其认识方法体现了主体的进取精神,是对觉悟思维的高度概括。

035“劳心”与“劳力”有什么不同

孟子曾经与农家代表许行进行过这么一次辩论:

许行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意思就是说,君主必须与人民一起耕种,干活才可以取得粮食,自己动手做饭,同时治理国家。他还主张实物交易,物品在数量上、重量上相等者,价格相等。许行的这些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剥削行为,有它的进步性。但他从平均主义和否定分工的角度来提出解决阶级对立的矛盾,是不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规律的,它反映了小生产者思想的局限性。

孟子揭露了许行这一局限性,他从社会分工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合理性出发,把分工看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认为,从政治和经济地位看,人生来就分为“君子”和“小人”、“劳心者”和“劳力者”。

劳心与劳力,与今天所说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仿,二者没有尊卑、高下之别。孟子云:“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养活别人),治人者食于人(被人养活),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认为,“劳心者”是统治者,“劳力者”是被统治的。这种生来就决定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等级关系,正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是天下共同的道理,是不可以更改的。

但是,我们应该批判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因为二者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被统治者揭竿而起,推翻了旧有王朝,那么他很可能就是新的统治者。一旦他坐稳了王位,他就不再“劳力”,而是要“劳心”治人了。

到了现代,这一结论更不科学,比如统治者仍旧“劳心”,但“劳心者”(知识分子)比比皆是,却不都是统治者,而是和很多“劳力者”一样,都要靠劳动养活自己,为社会服务。

哲理名句

00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接受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世原则。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请教说:“有没有这样一个原则,它是我们终身都应该遵守执行的?”

孔子说:“有的,那就是宽恕。”宽恕的意思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强调了人应当懂得宽恕的道理,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千万不要心胸狭窄,要宽宏大量,宽恕地对待别人。倘若自己讨厌的事,就不要强加给他人。这是互相尊重,平等待人的理念。

孔子认为这个原则,是实行仁义的重要途径。如果每个人都从这里入手,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仁义道德的人。这个原则发展到近代,就是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一个人要办什么事,首先要想一想,假如自己处在这样的地位,将会怎么做?这样思考问题,就可能使问题得到比较正确的处理。因而,儒学提倡的这个原则在现在仍是通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在是现代社会的一条道德金律。

002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说,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或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仁”,是人生各种美德的概括,为最高的道德境界,但凡一切美好的德行,都可以用“仁”来表达,与“为真理而献身”的内涵很是相似。“杀身成仁”是孔子的殉道观,它对门下弟子的影响颇大。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读书人不可没有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意志。因为他任务艰巨且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所说的就是成仁的必要性。

同类推荐
  • 五轮书

    五轮书

    《五轮书》作者宫本武藏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剑圣,“二天一流”的鼻祖,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引起无数人的巨大兴趣。《五轮书》中所述均为作者亲历杀场的经验总结,不仅揭示了武学兵法的奥义,也折射出了人生的深刻哲理。宫本武藏穷其一生所得著就了《五轮书》,《五轮书》,即是其把自己亲历沙场的经验,通过地、水、火、风、空五卷,由浅入深、层层环扣地做了详尽解说,使其成为既简单易学,又至深至奥的兵法秘籍,其销量和影响力在日本长盛不衰。20世纪80年代,一直在寻找日本商业奇迹秘密的欧美商界人士发现了《五轮书》,从此在西方,《五轮书》和《孙子兵法》一样,成为希望在商场竞争和人际关系中取胜的商界人士的必读之书。
  • 后宫政治(下)

    后宫政治(下)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论集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论集

    爱婿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副院长赵兴刚教授对全书进行仔细校对,并与爱女王云一起照顾我的生活起居,使我能安享晚年。看到中国各民族空前大团结,祖国繁荣昌盛,我由衷地感到幸福、快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 虎之书

    虎之书

    本书包括虎年说虎、说文解虎和虎年赏虎三部分,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从生肖、姓氏、文学、艺术、民俗等不同角度展现了虎文化与中国人生活的密切关系,展示了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深刻影响,通过《虎之书》我们可以了解、认识老虎这个独特的文化动物,树立保护老虎的意识,领悟老虎的精神,并让这种精神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 文苑奇葩:历史文人那些事儿

    文苑奇葩:历史文人那些事儿

    顽主是一种文化,在世俗人眼里,他们是不务正业的形象代言人,不过他们却未必不学无术。历朝历代,顽主可谓层出不穷,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 ,均有佼佼者脱颖而出,甚而至于在某一门类大放异彩,成为大师级人物。只是很多时候,顽主们的所作所为对社会大环境所不相容,与身份地位大相径庭而惹人非议。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指责上天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赋予他们的过失呢?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他们在某一个领域做出的贡献,或者成绩。
热门推荐
  • 关于我重生成最后一头巨龙这件事

    关于我重生成最后一头巨龙这件事

    书友群:881755912 当孙阳从龙崽好不容易摸爬打滚的成长成幼龙时却发现...这个世界居然几千年前就没有元素了???龙族也莫名其妙的不见了??搞毛啊!!说好毁天灭地的酷炫魔法呢??说好的家世显赫背后有龙呢??为毛他啥都没有啊!ps:本书更新随缘,慎入
  • 穿越之冷漠无情小姐请倾心

    穿越之冷漠无情小姐请倾心

    墨梨虽然是T国的最强特工——墨,但她却有一个温暖的家,就在她准备隐姓埋名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令她意想不到的事情
  • 幸福女大王

    幸福女大王

    某宝:我这人特善良,从不记仇。众人:那是,你一般有仇当场就报了。某宝:那怎么了?总比憋屈一辈子,死了重生再报强!*人活一世,草木一生,求的就是俩字──“痛快”!*这是一个从宅斗种田文跳槽到快意江湖文的女主快意江湖,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有恩自然也要及时报恩*一句话简介:幸福女大王,恩怨情仇立马兑现!
  • 七海之光.

    七海之光.

    >这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她的仇人是龙族之王,无论是地位还是修为都冠绝天下,所以她一直努力修炼,坚决不当小白女主!>她带着许多的秘密,一步一步走到了龙王身边。>为了复仇,她放弃了仙姿出尘的温情暖男,她与桀骜不羁的霸气魔子若即若离,她伤害了那个冷漠骄傲的美男子,令他的心再次冰封。>当她即将手刃仇人的时候,才发现一切才刚刚开始!
  • 傲世冰姬枕世

    傲世冰姬枕世

    “娘子,等等相公~~”“啧啧”女子继续往红楼方向去……这个故事,我愿用三年的时间来写完
  • 备哥草鞋怎么买简

    备哥草鞋怎么买简

    我以前看的三国演义,看的我头疼,哎哟那白话,太正经了,所以我先搞事情
  • EXO之抱枕奇缘

    EXO之抱枕奇缘

    梦境里的,是现实还是虚幻?梦境与现实的协奏曲,交错的演奏着,一会儿快乐,一会儿悲伤。由抱枕而引出的爱恋,到底是现实还是虚幻?
  • 我用微信来抓妖

    我用微信来抓妖

    连小光侧头盯着自己用微信“扫一扫”捕捉的呆头企鹅,这傻鹅脑袋后有一撮扫把模样的长辫子。本准备将这头傻鸟炖来吃了的连小光,看到这头傻鸟的特殊能力,能够在地上“哧溜哧溜”地滑动,并且还能行云流水般的调头。连小光深思熟虑后笑了:“咱不吃你了,以后你就改名叫亚索!”……两位初出茅庐的低阶妖师开着一辆改装过后的吉普车,将要跨越三府之境,这一路上,又会遇到多少稀奇古怪的事?当一位懵懂少年,获得控制鼠群的力量,他是否掌控了瘟疫的力量?霍乱,瘟疫,天灾,在这个年轻孩儿身上见证奇迹吧。
  • 《殇:遇》

    《殇:遇》

    因亲情,化作仇恨。因仇恨,化作杀戮。殇。还是你吗、殇。我的情、你还记得吗……
  • 胡叠效应

    胡叠效应

    一只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一场龙卷风;那么在人类社会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否可以带动整个系统,甚至是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