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6100000010

第10章 民俗·礼仪(9)

媳妇在夫家,在财物方面,不能有私货,不敢有私蓄,不敢有私器,更不敢把物品私自出借别人,也不能私自把财物送给别人。媳妇得到别人的馈赠,应首先献给婆婆,公婆收下,应该感到高兴;如果不收,或还给媳妇,媳妇应再三辞谢后才接受。

婆婆是媳妇恪守妇道的监督者,媳妇如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婆婆可以体罚她。封建社会,婆婆打媳妇是天经地义的事,媳妇在婆婆的捶楚下,只能默默忍受,不得有丝毫怨言。但家礼规定,婆婆若有过错,媳妇还必须为她隐瞒,不得告发。

如果说,夫妻之礼是男性对女性的压迫,那么,婆媳之礼则是女性对女性的压迫。并且这种压迫同样显出它的残酷性和不公平性。

048古人斋戒有些什么禁忌

斋戒是指古人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虔诚的程序。严格说来,斋和戒是两回事,“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清心洁身、思想集中。“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不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定心静虑。

斋戒时有饮食方面的禁忌。《论语·乡党》云:“斋必变食。”即要改变饮食。虽有改变,但并非禁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韭等,这些气味被认为是对神灵的不敬。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汉前,斋戒祭祀期间要三餐食肉,学者朱骏声考证认为,这是为了保证人在斋戒期内有充沛的体力完成祭祀。东汉后,受佛教影响,人们开始食素,忌辛成了忌荤。

到后来,随着佛教的盛行,斋戒期的规定更加细致繁琐,如“八关斋戒”中有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涂饰,不歌舞唱伎,不故往观听,过午不食等等。所有种种,都是为了表达对祭祀的无比虔诚。

049古时丧葬习俗大概情形如何

丧葬礼仪,是人结束了一生后,由家属、邻里、友好等进行哀悼、纪念、评价的仪式,同时也是殓殡、祭奠、安葬的仪式。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包括居丧礼仪和安葬礼仪,居丧礼仪还可分为丧礼、丧服礼制以及“谥”礼。

居丧礼仪中的“丧礼”,民间俗称“办丧事”,古代视其为五礼中的“凶礼”之一。它是从死者初死至埋葬过程中,生者对死者所施行的各种礼节、仪式、祭奠等。《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丧礼哀死亡”。以汉族为代表的丧礼,都是从周礼演变而来的。通行的“办丧事”名目繁杂,择其大的仪式就有招魂、停尸、报丧、吊孝、入殓、送葬、葬后祭祀与扫墓等,无数繁文缛礼杂陈其间。随着各代风俗的变化,丧礼在细节上也有所增改。至于各民族的丧礼更是显得复杂多样。

丧服礼制是有关死者亲属吊丧时所穿衣服、服丧期限等的规定。中国传统丧服制度中着名的“五服”制度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它清楚地显示了父系母系有别、男女有别、亲疏有别、嫡庶有别的特点。

“谥”制是人死后获得的“谥号”的规定,也就是获得一个褒贬善恶的“评价”称号。能够获得这种“身后名”的妇女仅仅是皇后、妃嫔、公主、命妇们。作为一种礼制,谥的内容、赐谥的仪节都有严格的规定。

“葬”是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因而安葬礼仪是丧葬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安葬方法与形式五花八,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崖葬、塔葬、荒葬等区别。

趣味链接:招魂的习俗

招魂是旧时人死后办丧事的习俗之一,它历史悠久,虽然其具体起源时间已不可考,但在先秦时期,为死者招魂的习俗已很盛行。

《礼记》说,人初死,须有一人拿着死者的上衣,登上屋顶,面向北方,三次高呼死者的名字,男子称名,女子称字或氏,喊他(她)回来。三呼以后,招魂者将死者的上衣卷起来投到屋下,由人接着,复盖到死者的尸体上。

招魂,古代叫“复”,招魂的人叫“复者”。《礼记·檀弓下》解释道:“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复”是表示生者的爱心,希望死者能从阴间返回。

东晋元帝时,招魂仪式曾被视为非法而遭禁止,此后,招魂礼不为历代礼家所承认,但它一直流传于民间,作为一种民间礼制传到近代,形式有删减更改。

民间的招魂之礼通常的作法是:汉族人家落了丧事,马上在街门外边按男左女右的惯例挂起“挑钱纸”,一般挑钱纸的张数应与亡人在世享年岁数一致,一张代表一岁。贫户则象征性地在门前挂几张烧钱纸罢了,据说这就是为亡人招魂。这客观上却起着向外界报丧的作用。

北京近郊,家里死了人,首先要去“报庙”。人刚一咽气,女眷们就排成一行,拿着烧钱纸哭哭啼啼地到村外的五道庙或土地祠里“报庙”,这也是古代为亡人招魂的遗俗。

于柩前和屋外悬挂招魂幡也是一种作法,满族丧仪中的“大幡”,一般立于二门外,男人死立于门左,女人死立于门右。拉祜族是请巫师招魂,用白纸剪人形,系于竿上。

050古人棺椁制有什么规定

棺椁是装殓死者遗体的葬具。棺,即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椁,为套在棺外的外棺。

棺椁的使用,古代也是有等级的。《礼记·檀弓上》载周代“天子之棺四重”,郑玄注曰:“尚深邃也。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天子之棺除贴身内棺外,尚套有四层。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犀牛皮及水牛皮;第二重称桤或棹,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而诸公以下由内至外递减,到士这一阶层,就只有一层大棺了。至于庶人则有棺而无椁。

周代的棺椁制度在后世帝王、贵族间基本沿用下来。汉代盛行厚葬,皇帝、诸侯墓中椁室四周要用黄心的柏木块或柏木条垒叠互嵌,木头内向,紧密围筑,称为黄肠题凑。因其耗费巨大,魏晋以后多有简省。

趣味链接:明器指的是什么?

明器,又称“冥器”、“盟器”,是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以供死者在阴间使用。样式除日用器物的仿制品外,还有车船、房屋、工具、兵器、家具等模型,甚至还有人物、畜禽的偶像,称为“俑”。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墓中,已出现专供随葬的模型。商周时期日益普遍,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大量使用明器,且随着“人殉”制度的消失,贵族墓葬中多用人俑。魏晋之时随葬明器皆从省,唐代从厚之风又兴。北宋以后,纸明器逐渐流行,不随死者下葬,而是在下葬之时焚烧,明清均沿宋习。

明器的使用也是有等级的,如唐代规定官员三品以下,可用明器九十事,四、五品可用六十事,七、八、九品可用四十事,庶人准用十五事。

051何谓“墓庐”

古代父母或师长去世后,其子或学生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筑小屋,居住其中以守护坟墓,叫做墓庐。

此风俗早在周代就有。《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死后葬于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唯子贡庐于冢上,六年乃去。

汉魏之时,庐墓之风非常盛行,有子为父母庐墓者,如《汉书·邓骘传》载:“母新野君丧……骘等既还里弟,并居冢次。”唐以后一直沿用此俗。

明朝祥符人丘铎是个孝子,母亲去世后葬在鸣凤山,哭泣说:“我出生以后,母亲一直没和我离开过,现在去世了,怎么能将她遗弃在荒原里呢?”于是就在墓地旁边盖上庐墓,早晚给母亲准备好生前一样的食物。每当月黑风高之时,就围绕着母亲的坟墓哭着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老虎听到哭声都避开了。

岁时节令

001元旦是怎么定下来的

每年的一月一日,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

“元旦”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而“旦”则是指一天,或是早晨,对于“旦”的释义,还有文物佐证。在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遗物中,有图画描绘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经考证,即是“旦”字的象形写法。

把“元”和“旦”合起来,指的就是第一天。虽然我们现在都知道每年一月一日是元旦,可是,这是怎么确定下来的呢?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把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称为一年。但是在地球运行的轨迹上,也没法像学校操场的跑道,清楚地标上哪是起点,哪是终点呀。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其实都是人为规定的。

相传,“元旦”一词最早来自中国上古时期的皇帝颛顼,在他的规定中,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元旦”这一日因此得名。但以后各朝均对元旦的具体日期有所改动,夏朝时,“元旦”在正月初一;商朝时,“元旦”在十二月初一;到了周朝,“元旦”在十一月初一。六国统一后,定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相沿。到了西汉司马迁重定历法,才最后确定了正月初一为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顺农时”、“便统计”,定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002春节是怎么起源的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二十四日开始,活动一个接着一个,“腊月二十四,撞尘扫屋子”,就是所谓“扫尘”,家家户户都要开展一次全面的卫生大扫除,到除夕之夜,也就是大年三十,亲人团聚。一起吃年夜饭,然后辞旧岁,迎新春,互相勉励,祝贺来年有个良好的开端。

春节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我国古代先民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便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这就是“腊祭”。由于宗教、风俗自身的保守性和历代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目的提倡,这种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代的传统礼俗,一直保留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各个历史时期,沿袭到20世纪40年代,演化为“春节”的习俗。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农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一日作为“年日”,每逢这一天,到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

《谷粱传》说:“五谷大熟为大年”;《尔雅·释天》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人们为庆贺丰收,迎接新一年的生产,就在立春前后的正月初一这一天,欢聚庆祝,一起过年。

关于过年的来历,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黄帝曾跟蚩尤大战,在农历正月初一那一天,黄帝战胜了蚩尤,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节日,以纪念黄帝的战绩。

民间还有另外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串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年”又窜到另一个村庄,迎头看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年”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由此,人们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了对付它的方法,最后逐渐演化成现在过年的风俗。

古人“过年”,总是和祭祀活动分不开的。人们用自己劳动换来的肉食、谷物,祭祀祖先和鬼神,饮酒宴乐,祈求幸福。后来,佛教、道家的思想影响渐渐渗透进来,给过年的仪式又增添了许多内容,例如贴春联、放爆竹、吃年糕等。

003除夕的由来及习俗

“除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痨之鬼”。这就是除夕的由来,它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等书。在古代,除夕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傩、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

由于除夕是农历全年的最后一个晚上,因而全部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进行,如贴春联、贴门神、放鞭炮等。

在先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王宫中都要举行“大傩”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因此又称年三十。

除夕夜人们往往通宵不眠,为新年来临守岁。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004元宵节的缘起及习俗

元霄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过年的最后一个高潮。每逢这一天,家家户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高挂千万盏琳琅满目的花灯,东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千姿百态的冰灯,到了晚上,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品尝各种元宵的风味。

相传元宵节起源于西汉。当时,周勃、陈平等一起设计解除了“诸吕之乱”,汉文帝登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为纪念平息“诸吕之乱”,每年正月十五夜,他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

“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正月又叫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每逢这天晚上,举国上下都要张灯结彩欢度元宵节,

不过,元宵节开始盛行还是隋唐时期。隋文帝年间,京城长安和各州县,每逢元宵节来临,大街小巷人们熙攘往来,有的举着火炬,有的敲着鼓点,有的戴着动物面具,有的男人穿着女装。

唐代,首都长安规定,为维护首都的治安,每天夜晚街鼓鸣响以后,所有行人要回到家里:但是,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长安城内却允许百姓放三夜花灯。在当时的长安,“西域灯轮千影树,东华金阙万重开”。在当时的洛阳,“月下多游骑,灯着绕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元宵节的玩灯、制灯、观灯,便逐渐形成厂一种民间的风俗。

元宵节古又称“上元节”。古时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都是道教信奉的神,并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后来道教以三官配三元,说天官正月十五生,为上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为中元;水官十月十五生,为下元。由于道教的上元节和传统的元宵节同在正月十五,两者便逐渐合二为一了。

元宵节除吃元宵、观花灯等习俗外,历代还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以及击太平鼓、跳秧歌、踩高跷、舞龙、舞狮等活动。

005中和节是怎么起源的

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本来在二月一日,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日。

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日。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全世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无穷无尽又无处不在,它耐人寻味且令人陶醉。文化孕育了大千世界,并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在人类文化漫长而辉煌的进程中,至今还存在着众多悬而未决的未解之谜,它们所散发的神秘魅力,像磁石般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破译和解析这些文化谜题,不仅能启迪我们的智慧,传承和普及人类文化的精华及其有关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从中获得愉悦的精神体验,锻炼思辩能力和培养探索精神。
  • 旗人老舍的文化解析

    旗人老舍的文化解析

    这是一本有关满族作家老舍的学术研究著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清末满洲旗人出身对老舍的生命造就,满族社会重大变迁与老舍民族心理的形成,满族伦理观念赋予老舍的精神烙印,老舍的京旗及北京情结,老舍赖以托足的满族文化艺术沃壤,满人的语言天分与老舍的烹炼琢磨,老舍文学艺术之中的满族调式,老舍对满族历史文化的反思与回馈等。
  • 中华国学经典(对联楹联)

    中华国学经典(对联楹联)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戏曲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戏曲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洛阳民俗文化研究论文集

    洛阳民俗文化研究论文集

    本书研究了洛阳民俗文化的各方面,收录文章40多篇,包括“洛阳民间社火文化综述”、“洛阳春节习俗漫谈”等。
热门推荐
  • 帝国源纹师

    帝国源纹师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那是一串串的源纹,拥有它可毁天灭地,可创造世界。在这奄奄一息的帝国,只有他可以带领人类反抗异族,创造崭新的世界。
  • 恶寒世界

    恶寒世界

    这是一个玄幻的奇异世界,人类和魔兽互相资源,而我们的主角一心只想过着平凡的一生,奈何生活突造变故,让他踏上了修炼的道路。
  • 末世黎明之虚伪的救赎

    末世黎明之虚伪的救赎

    南璇伊(沐星璇)穿越到了她七年前写的小说之中,穿成了大反派们的妹妹,男主角的白月光,可实际上就是一个虚伪至极的人,剧情才走1/3,她就挂了南璇伊本想安静的走完剧情,可谁知竟不知不觉,成为了那些,深陷地狱不可挣脱,内心早已残缺不堪的反派们的救赎,可在这个崩坏的世界里她连自己都救不了,又如何拯救他们?我也不想装成这个样子,只是这虚伪的面具戴久了,也就摘不下来了————沐星璇我想要的有很多,可我得到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我唯一能抓住的便是你了,所以你不可以离开我————叶归烛妹妹,我们是双生子,彼此的灵魂最为接近,我们身上背负着的是罪,是罚,那是超越一切的因果,也是你和我……————沐星瑶规则?呵!规则定下来就是要有人打破的,而我即是那打破规则的第一人————沐影宸
  • 林间清秋色

    林间清秋色

    你好,我叫林间我,我叫谭清......2016年8月30日,我们初遇给你一个长久的承诺,不负遇见【平平淡淡,据真实事件改编女:谭清,男:林间】
  • 寻找昨天的痕迹..more

    寻找昨天的痕迹..more

    萱草是一个被隐藏在人间的精灵,在人间呆了16年的她,发现自己拥有一些异于常人的能力,却在追寻原因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埋藏多年的秘密……
  • 逆天神女之仙道

    逆天神女之仙道

    “前辈,今日我救了你,你该如何报答我呢?”男子侧卧托腮,瞥了她一眼,“允许你以身相许罢。”……
  • 我到底继承了什么

    我到底继承了什么

    我指定是有点毛病,热爱生命却看淡生死,为一点点事彻夜难眠却什么事都能转眼忘却云霄,从老丈人那继承了个捣蛋鬼,我将迎来怎样的人生?
  • 妖怪现世传

    妖怪现世传

    据我所知,也许在你不经意的角落,就是妖怪聚集之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痴缠的爱五千年的等待

    痴缠的爱五千年的等待

    她叶倾颜,妖界圣女,倾城之颜,不论遇到什么事,总是保持着淡然一笑的表情。他银尘,年轻帅气的蛇族之王,未来统一妖界的一代妖王。她与他的相遇竟缘于一个童话,却也可以说是命中注定。他冥皓祈,为再次遇到她,不惜承受欲火焚身之苦,他们是否能够再次相遇呢?他堂耀尊,蝶王,曾经那段无法忘记的感情,那个埋在心底不能提起的女人。他又会和圣女发生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