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5600000005

第5章 印象篇(游记)(2)

我和父亲在夕阳的余晖中,漫步走在涅瓦河畔。我想起了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阿托尔斯泰、肖洛霍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法捷耶夫,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还有讽刺作家契诃夫;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肖斯塔科维斯基、斯特拉文斯基、穆索尔斯基;科学家门捷列夫、巴甫洛夫。这里是俄罗斯文学、艺术和科学的摇篮,涅瓦河孕育了如此众多伟大的人物,他们影响着整个人类的文明世界。然而涅瓦河水永远在静静地流着,仿佛母亲思念孩子的眼泪在默默地流着。

离开列宁格勒飞到北京是3月13日,正是父亲8年后去世的日子,所以我永远地记住了这个日子,为了父亲的永别,也为了这永远不变的俄罗斯情怀。

广袤的土地

“没有到过大西北,就不知道中国有多大。”这句话是我在听说之后,于2003年10月下旬去西部旅游真正体会到的。我在青年旅行社报名参加这次旅游的,也许因为不是旅游旺季,所以只给我安排了和外省市的两对夫妇,一共5个人同行,结果不但人少行动方便,而且这4个人都是很好的性格和为人,秋季又是旅游最佳的季节,再加上一路所见让人惊叹不已,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尽管整整7年过去了,每每想起这次西部之旅,都会怦然心动。

我在1989年3月陪同父亲赴苏联(1991年解体为俄罗斯等国)参加一个国际能源会议第一次乘飞机,就已经知道自己有晕机的毛病,而且很严重。从我记事起,就知道自己有容易呕吐的毛病,虽然不晕汽车和火车,但是哪里不舒服就先吐,所以非常知道维生素B6可以制止呕吐,可是不知道此药效能持续多少时间,因此在从家里出发的4点钟就服了药,可是飞机起飞误点了,到达乌鲁木齐的时候已经是夜里11点半了,而一般这类药的药性只能维持4个小时,所以在飞机上八九点钟,就开始难受、反胃,在飞机降落的瞬间,全身的不适达到了最高峰,我一直就只能强忍着。在飞机停稳后走到机舱门口时,胃里吃的东西就像决堤的大水,一泻千里,全都吐了出来。尽管狼狈不堪,我还是一个劲儿地向机舱门口的空姐道歉,她们对此没有任何不满的反应,我的尴尬和内疚才得以平息。从这次以后乘飞机就再也没有吐过,因为维生素B6成了我的护身符,只要出门乘飞机就必带上一小瓶,随时都可以解决恶心和呕吐。

天池

第二天一早,在导游的陪同下,我们5个人乘吉普车去看天山的天池。回到北京已经24年了,尽管故土是自己生长的地方,一切都是那么习惯、自然,但是在喧嚣的城市呆久了,不管出门还是不出门,眼前永远是高楼耸立、车水马龙,来到新疆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途中,左边,一望无际的麦田展现在眼前,金灿灿的麦浪翻滚着,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季节;两排笔直的杨树,非常整齐地在麦田中间向天边缓缓地延伸着,仿佛永远没有尽头;右边,在公路的这一侧有一个很长、很长的防护网,因为这一侧是一个漫长的小丘陵,郁郁葱葱,是放牧的好地方,时不时可以看到牧羊人或者牛群。看看左侧的金黄,看看右侧的碧绿,仰起头再看看城市中早已见不到的湛蓝,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为了这个美丽的地方。

来到天池,这里的确是个人间仙境,虽然几乎是个圆形的在山顶上形成的天然湖泊,可是看上去似乎是方形的,因为一侧是坡度不大的小石山,供游人逗留、观赏和拍照,并且供游船停泊;对面很远的地方,是白雪皑皑的山峰;湖的左右对称两侧是顺着山势生长起来的茂密的树林,树林里几乎全是新疆特有的、像圣诞树一样可爱的杉树,这种树林在内地从来就没有见过,看上去真像是幅油画。我们登上了游船,一边在船上欣赏着这令人陶醉的湖光倩影,一边随着游船改变方向寻找摄影的最佳角度,当时正好是上午十点多,太阳的高度正合适,经过几次尝试,我终于拍到了至今都在作为杰作自我欣赏的逆光涟漪,在层次清晰的雪山下闪闪发光。

导游中午把我们带到附近不远的一个山里吃午饭,这里的山可不像内地乘火车时见到的土山或石山,而是到处鸟语花香,溪水潺潺,绿树林立,还可以在山坳中见到不少游牧民的帐篷,我真想建议在这里住两天,第一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是如何让人流连忘返。在饭馆吃饭的时候,我见到三个年龄大约六十岁上下的欧洲妇女,我自然就像以往一样,和有可能与其练习英语口语的外国人攀谈起来。她们都是德国人,而且是从巴基斯坦直接飞到新疆的,我这才第一次知道,原来外国人不是只能从内地的大城市入境,从哪里都可以入境,她们从巴基斯坦入境来新疆当然近得多了。最可笑的是,当我们在吐鲁番相遇后的第三天,在乌鲁木齐礼品店购物时又碰到了她们三个,我们只是互相会意地点了点头,其中一个小声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他们怎么总是跟着我们。”我心想,你是不知道中国的旅游时间安排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只要碰到一次,恐怕一路上就要总碰到,呵呵!

回到下榻的酒店,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新疆菜肴。最使我至今想起来都垂涎欲滴的就是新疆的拌面,因为那天我整整吃了两大盘,吃这样多的面是我空前绝后的最高纪录了。

吐鲁番

第三天乘车来到吐鲁番,吐鲁番给了我五个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印象:沿途可见壮观而神奇的吐鲁番坎儿井,像地窝子一样布满了路两旁。高踞四周山系的雨雪水汇成条条河流,流经戈壁砂砾地带,蒸发掉一些,而更多的却渗入沙土地下,成为潜流,经过人工挖成地下相通的暗渠,四季长流不息,汇成了“地下长渠”——古老的坎儿井。井渠在西汉时产生于陕西大荔县,问世不久,便被引进新疆,并得到改进,由原来利用地下渠输送地表水,改为引取“下泉流涌水”的地下水,才形成了今天这种总长度比我国大运河还长的地下大渠系。吐鲁番干旱,酷热,按理说就像戈壁沙漠,难生寸草。然而,吐鲁番却盛产世界上最好的葡萄,原因就在这坎儿井上。

第二个印象:吐鲁番的天气,炎热到了在天池还要穿着毛衣和皮夹克,第二天来到吐鲁番就要热得穿衬衫了,可见夏天有多热,盛夏时肯定是个令人煎熬的“大火炉”。

第三个印象:吐鲁番的确是一个人们传说的“葡萄王国”。只要一进入吐鲁番有人居住的地方,沿路全是各式各样蜂窝似的、用土块砌成而且四面通风的花格建筑——荫房,是专门用来晾制葡萄干的地方。尤其是享誉中外的“葡萄沟”,葡萄藤缠绕在一眼望不到边高高的葡萄架上,几乎把阳光全都遮蔽了,偶尔又有斑斑点点的阳光透过藤叶,照在人们的脸上,形成了梦幻般绿荫的世界。我们看到秋天的吐鲁番,家家户户、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葡萄干,我们自然是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给亲友带上几袋“葡萄王国”的特产。碰巧那天某省副省长一行也在参观“葡萄沟”,我们五个一看这架势,肯定有隆重的表演,就溜进了演出场地,在开始之前,我们中的两个人等不及了,到别的地方转了一会,结果回来时就不让他们进了,错过了一场精彩而且地道的新疆民族歌舞演出,而我们三个人虽然没有座位,但负责治安的人认定我们是大城市来的游客,用沉默对我们表示了许可。

第四个印象:吐鲁番的火焰山,又称赤石山、红山。火焰山崇山峻岭、寸草不生、地气蒸腾、烟云缭绕,犹如飞腾的火龙般壮观而因此得名。转了半晌,两个字:“秃”而“酷”。

第五个印象:吐鲁番的高昌城古迹。故城历史悠久,曾是吐鲁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元末毁于战火。一开始来到古城满怀欣喜和好奇,特别是站在一个制高点向下望去,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风吹日晒,故城轮廓犹存,城墙气势雄伟屹立在火焰山下。可是发现从里边参观后走出来的人,一个个都成了“土人”,我们也就打了退堂鼓,不想弄得一身土,所以只在外边照了几张相留念。

一天下来可真的是精疲力尽了,回乌鲁木齐的路上,连我这个出了名的精力旺盛者,在车上都打起了盹儿,然而一会儿就醒来,饶有兴致地欣赏着汽车正前方火红的落日,殊不知这是我的最爱。

敦煌

第四天乘火车来到甘肃省的敦煌市。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来这里参观。

在另一个导游的陪同下,从市区乘吉普车先去了敦煌莫高窟。一路上人烟稀少,由于是在平原上,所以视野很开阔。忽然我看见远处什么地方有潭水似的,水上好像还有些建筑在隐隐晃动。我揉了揉眼睛,使劲儿地想再看看清楚到底是不是有东西,可是好像什么也没有了。我想起了人们常说的“海市蜃楼”的事情,导游说就是,我很欣慰自己能“见”到了。当导游说快到莫高窟了,我才知道原来著名的莫高窟是坐落在沙漠里。

我们来到莫高窟,首先参观了历史图片资料展览室,才得知莫高窟是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间由莫高窟道士王园偶然发现了“藏经洞”,洞里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历代文物五、六万件,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莫高窟成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这一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此后又由此发展出著名的“敦煌学”。敦煌学经过近百年的研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然而,一百多年来,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由于当时管理不完善,被外国的“考古学家”以研究为名盗走了不少。

为了保护文化遗产,现在只有很少几个洞窟对游客开放,遗憾的是让文艺界炒得沸沸扬扬的壁画“反弹琵琶”,原来也只有一张画报那么大,不过整个石窟还是相当壮观的,石窟南北长达1600米,高达50米。我当时的照相机尽管是德国货,但是被别人淘汰下来送给爸爸的,镜头相当好,否则那张逆光涟漪也不会照得那样成功,只是没有广角镜,所以在照莫高窟外景时,要走到很远的地方才能照下石窟中央高大建筑的全景。

鸣沙山与月牙泉

参观完莫高窟,我们乘车来到不远的鸣沙山和月牙泉,这里也是一片沙漠地带。我们坐着电瓶车来到山脚下,第一件事就是骑骆驼。因为惧怕马潜在的烈性,我从来不敢骑马,可是看到一队一队以及卧在地上等待主人牵他们去“工作”的骆驼是那样的憨厚、朴实,我当然要试一试。我照着别人的样子骑上了一个卧着的骆驼,待它们都站立起来之后,我们的骆驼队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走在平坦的沙漠上不但不害怕,而且还有好似坐摇椅般的惬意,上坡和下坡时也不太要紧,因为前后都有驼峰挡着,很有安全感,就是当队伍走在山腰的沙漠中是最害怕的,因为那里的沙子松软且深,人必然是要随着骆驼前后左右晃动,好像随时有可能连人带骆驼都从上坡上滚下去,真是有惊无险。当队伍来到离鸣沙山较远的一个最高的沙山上时,眺望远处山下一个骆驼队,小得就像一队小蚂蚁在蠢蠢欲动,更远的地方就是一片开阔的平原了。尽管这片沙漠不像撒哈拉大沙漠那样具有真实性的意义,但是也足够引起人们对大沙漠的无限遐想。

鸣沙山就是沙漠中几个山包中最高的一个,特点是由于山的一面因长年迎着西北风吹,形成了像光边儿贝壳一样整齐而锋利的山脊,就是能工巧匠也根本做不到如此;月牙泉是鸣沙山不远处、形似月牙的一个小湖泊,由于有水的缘故,湖的弯处内有一片小小的绿洲,不知是从哪个年代开始,人们在这片绿洲上建起了一些亭台楼阁,为月牙泉赋予了中国式的古典美和诗意,在这片沙漠山包的衬托下,显得尤为神奇。月牙泉像一个美丽温柔的少女,鸣沙山好似刚健勇猛的武士,他们终身为伴,没有从前、现在和将来,而是凝重的永恒。这使我想起了舒婷的《致橡树》: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嘉峪关

第五天一清早还没等天亮,我们就披星戴月乘着吉普车向嘉峪关出发了。

一开始因为天黑,除了车灯前边的路以外,只能看到远处朦胧的山脉。一般情况下都是导游坐在司机旁边的前排位子上,可是出发前就听说要开车至少六个小时才能到嘉峪关,而且路况不太好,会比较颠簸,我就和导游商量能不能让我坐在她的位子上,我的腰怕颠,导游说可以是可以,就是要不停地和司机聊天,否则司机无语开车时间长了会打盹儿,我不但欣然同意,而且一路上发挥了当老师讲课的特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左至历史、右至民情(司机肯定不懂英语,否则我还要聊英语呢),想到什么就聊什么,侃侃而谈了一路,我和司机谁都不困,而且还挺谈得来。快到终点的时候,突然听到后边四个人哈哈大笑,我问笑什么,那个像高级的马路不长草一样的秃顶中年人说:“我们发现了一个人才。”

然而这一路上,虽说一直在和司机聊天,却注意到了窗外好像是永远走不出去的戈壁滩,方圆几十里没有一棵树,只有一些坚强的小灌木从石头缝里钻出来,戈壁滩上的野风吹得它们不得不弯下了腰,是那样无助和无奈,就像唐山大地震一样,这般凄凉在我心中留下了永远的震惊,因为这难以想象的景象几乎持续了六个小时的路程啊!

“前边那个城楼就是嘉峪关了。”导游说。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是明代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城楼坐落在离北边山不远的平川上,还没有到跟前,我就好像看见了当年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疆场,然而来到跟前却是另一幅景象。城楼大门的侧前方是一个整修得相当现代化的花园,能够看得出来,整个城楼不久前也刚刚整修过,城里的建筑和结构仍然像电影中的古代城楼一样,但是哪儿都是崭新的,又是旅游淡季,算上我们五个,整个景点总共十几个人参观,就像在参观一个长期陈列文物的北京历史博物馆一样清静。然而当我们登上了城楼后,我心中却充满了“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的豪迈情怀。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从嘉峪关的城楼向南边的远处望去,祁连山上朵朵巨大的白云,形状简直就像原子弹爆炸时出现的蘑菇云一样神奇。青山、白云、蓝天,好像老朋友一样,与一马平川上的嘉峪关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锦绣河山的壮丽画卷。

兰州

同类推荐
  • 人间百味(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人间百味(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少年飘泊者——蒋光慈作品精选

    少年飘泊者——蒋光慈作品精选

    《少年飘泊者:蒋光慈作品精选》描述了农村少年汪中在父母双亡之后漂泊四方,经历艰难曲折,最终走上了自觉地为革命事业而英勇斗争的道路。主要人物形象激励过许多在黑暗中找不到出路的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而这部小说也因最早歌颂党的领导、最早塑造优秀共产党人形象,从30年代起一直被国民党当局查禁。
  • 辛弃疾文集1

    辛弃疾文集1

    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面包与盐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面包与盐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作者包括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丛书包括:茶杯里的风波、沉郁的梅冷城、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回梦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生命、丰收、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荷塘月色、红烛、狂人日记、等文章。
  • 火红年华

    火红年华

    她曾梦想是当电影明星。只身一人来京“北漂”,四处投稿碰壁。一本书让她名声大震,名气超过沈从文。29岁永失我爱,爱人牺牲,风浪中永不言败,别人是花样年华,她是火样青春。1904年初秋,湖南常德福安县,一户姓林的大户人家,太太难产,全家人急得团团转。女婴顺利出生,取名林冰之。冰之四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留下母亲和一大家子人,无人照料,母亲找到一个教书的工作,背着女儿去学校,一边教书一边带孩子。林冰之从小耳濡目染,对文字感兴趣,能写会唱,天才少女。18岁的冰之逃婚到上海,读上海大学中文系,冰之第一次发誓要成为一个作家,并暗暗喜欢上了老师,失恋后回到湖南老家,母女关系更加紧张,“九姨”回乡,来看林家母女,宣传进步思想,她是独立自主新女性,心中满是国家命运,冰之仰慕,并以她为“红色偶像”,开始写小说,把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动力,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
热门推荐
  • 百万修真者替我工作

    百万修真者替我工作

    “妹砸,是否觉得修炼枯燥又乏味,还练不好?”“没关系,哥哥这里有五百年的修为借你打脸、借你飞……”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系统帮我当天师

    系统帮我当天师

    没什么花样,还是老样子,装逼系统爽文,可能会有雷同
  • 霍少你能不能温柔点

    霍少你能不能温柔点

    “只要你出现,只要你回来,想怎么样都可以,我把命给你!”霍北辰不知道,那个他从来看不上眼的女人,那个对自己百般讨好的女人,那个被自己冷落折磨了几年的女人,那个让他恨不得消失的女人,真如他所愿,彻底的消失了。可他突然又慌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竟然疯了一样的满世界找她。***世间哪有什么后悔药?
  • 李弘基之邂逅的美丽

    李弘基之邂逅的美丽

    我,夏流梦,因为偶像李弘基的关系参加某电视台举办的选秀比赛一炮而成为赤手可热的明星。然而,我却好死不死的向媒体宣布“我累了,休假一个月”。汗,一个新人竟然在事业的巅峰宣布“休假”这无疑是一个大大的“冒险”。看玩笑,我为什么来当明星的,当然是我家亲耐的弘基了。啦啦啦二爷,咱来了。
  • 锦绣农女田园香

    锦绣农女田园香

    中医世家传人楚灵月在参加美食大赛的途中不幸被雷劈死,一朝穿越为农女,开餐馆、种田酿酒、开医馆、建花圃。这守着银子过日子人生也算圆满了,可是为什么每日门庭若市,前来求亲的人络绎不绝?好不容易选中了自己要嫁的人,却发现身世却成谜,正所谓是穿越只为前世血之约,重生只为今生共白头。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中国森林旅游文化

    中国森林旅游文化

    本书包括:森林旅欧文化总论;森林旅游文化;神话传说、宗教文化与森林旅游;饮食文化与森林旅游;民俗文化与森林旅游;生态文明与森林旅游。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孙真人摄养论

    孙真人摄养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金刚顶经金刚界大道场毗卢遮那如来自受用身内证智眷属法身异名佛

    金刚顶经金刚界大道场毗卢遮那如来自受用身内证智眷属法身异名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