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09000000034

第34章 “菜篮子”雁滩的变迁

滚滚黄河从兰州呼啸而过的时候,造就了著名的黄河河谷盆地,其中的河心滩及两岸的边滩较为发育,堆积成了大小不等、互不相连的各类滩地,成为兰州盆地的一大奇观。

这些黄河冲积而成的滩地主要分布在西固区、七里河区、安宁区和城关区。西固区有青春滩、新合滩、夹滩、蛤蟆滩,七里河区有崔家大滩、马滩、骚狐滩,安宁区有张家滩(七一滩)、河湾滩、黄家滩、夹河滩、马家滩、刘家滩、迎门滩、孔家滩、和平滩等,城关区有中心滩、雁滩等。近几十年来,除个别滩外,大部分在与河争地中被填平,与河岸连在了一起,改造成了兰州市区蔬菜生产基地。其中最著名的为雁滩。

雁滩是黄河中最典型的河心滩,也是黄河的I级阶地,高出黄河水面3米~5米。滚滚黄河从金城关峡谷穿过只有200多米宽的河槽以后,河面逐渐拓宽,到了镇原路口到东岗镇附近一段,河面竟然宽达2000米~3000米。由于河面突然开阔,流速急速减缓,河水中夹带的大量泥沙随即在此“沉淀”下来,天长日久,便堆积成了18块河心滩地。这里原来河汊纵横、芦苇丛生、树木成阴,是南北迁徙大雁的栖息地,故名雁滩。

雁滩过去被黄河的4条支流——南河(又称教场河)、小河、沙窝河(南北流向)和中河(又称夹河)纵横交叉穿过,分割成18个滩,前人依据各滩居民的姓氏以及方位、大小等都给18滩命有其名,旧时通称“东郊18家滩”,雁滩则是18家滩的总称。由于河道的不断改道,各滩的名称前后也在不断变更,已经由当年的段家滩、傅家滩、均家滩、宋家滩、刘家滩、李家滩、张家滩、苏家滩、杨家滩、刘家大滩、刘家小滩、大雁滩、小雁滩、南面滩、北面滩、骆驼滩、滩尖子、船滩、高滩18家扩大到红柳滩子、夹河滩子、张家滩子等20多个了。

据地方志记载,明代以前,这里就是芦苇丛生、大雁栖息的荒滩。从明末开始,才陆续有人上滩定居,直到解放前夕,全滩总共只有800多户居民,主要以种植小麦和烟叶为生,同时间作蔬菜。耕地靠天车提灌,遇到大旱之年,眼看着黄河水从身边滚滚而过却得不到灌溉。遇到夏秋汛期,滩上的农田则被河水淹没冲走。因此,当地流传有“黄河纵横穿滩流,滩滩水隔人发愁;三年两头遭洪灾,人去苗淹地冲走。”的民谣。每当河涨闹水灾,天旱地裂时,滩上的居民只能对河泪汪汪,讨荒当乞丐。

雁滩真正受到世人的注目,是源于民国。民国期间,农业改进所曾在滩西开辟了一处农场,分为农艺、园艺、森林三组,农场内种植果木,林中小径幽静修长,成为一处风景秀丽的“世外桃园”和“瓜果蔬菜基地”。抗日战争开始后,东南各地相继沦陷,避战乱者大量涌入成为大后方的兰州,一时间兰州人口猛增。鉴于五泉山、白塔山成为“军事禁区”,无处游玩的人们才开始把目光投向近郊的雁滩。到了1942年,兰州市政府将雁滩开辟为蔬菜区和旅游区,并在雁滩成立雁滩农业推广实验区,开展蔬菜病虫害防治、培育蔬菜良种等工作,引进实验成功西红柿等蔬菜新品种。《甘肃农推通讯》曾称赞“兰州是西北的蔬菜水果城,雁滩是兰州的蔬菜水果大本营”。

我国著名文学家叶圣陶满怀深情地细致地描述了对雁滩的感受:“兰州的夏天本来不怎么热,这雁滩尤其凉爽。在这凉爽的境界里头,看那庄严肃穆的山峦,浩荡渺茫的黄河,看那山光水色随着朝晚阴晴而变化,简直是精神上洗一回澡,洗得更见清新,更见深湛。”

当时,雁滩与外界的联系全靠皮筏和木船,正如叶圣陶的游记《坐羊皮筏子到雁滩》中记叙的一样,出入雁滩的交通工具主要靠皮筏。据说,昔日雁滩以及东滩来往城关的交通工具是一只大木船,此外全靠小皮筏来往摆渡。皮筏只能顺水而下,到岸后,筏客须将皮筏背到上游再放筏。所以,兰州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的谚语。

解放后,兰州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视雁滩的开发和建设。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滩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经过4年艰苦奋战,终于从滩西、滩北直到滩东,修筑起了一道高5米、宽6米、长9000多米的环滩大坝,将穿越滩南和滩中的南河和中河栏腰切断,迫使两股河水一律向北流去,从而把支离破碎的18滩连成一片,并在原河床上疏通了中河、南河两条全长15千米的渠道,有效地防止了洪水的危害。

解决了水患后,雁滩人开始了大规模的造地运动,先后淤河造地4000多亩,种植各种果树60000多棵,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逐渐将这片盐碱荒滩变成了与南岸联成一体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雁滩面积约14.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有1.1万多亩,以种植蔬菜、瓜果为主,是兰州市蔬菜、瓜果的主要产地和供给地之一。那时候的雁滩,树木连片,瓜果飘香,风景秀丽,举目远眺,宛如镶嵌在黄河河心的一块绿色翡翠,美丽而高贵。一树树水果和一畦畦鲜菜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三三两两的菜农在田间劳作,显得那么恬静,那么悠闲,真可谓一派田园风光,被誉为兰州的“菜蓝子”。

如今的雁滩已经完全变了模样,交通四通八达,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各类批发市场相继落户,已经成了兰州的商贸物资流通中心和新型居民区,昔日的田园风光早就不见了踪影。而曾经享有盛誉的“菜篮子”也完全退出雁滩,东进西走,渐渐向榆中和红古区“发展”,重塑昔日的辉煌。

“雁滩飞雁”曾是兰州著名的八景之一,而如今,人们只能望雁兴叹,只能用“平沙落雁”的雕塑来寄托对昔日大雁的向往。而叶圣陶笔下那诱人的雁滩瓜果,那一树树红的、黄的、绿的苹果、冬果,那一畦畦圆的、扁的、长的洋柿子、羊角灯笼辣椒,那一蔓蔓色鲜味美的刺黄瓜、南瓜……仿佛梦境一样,只能在人们记忆深处闪现。

同类推荐
  • 皇明乱贼

    皇明乱贼

    一段乱臣贼子的趣事。一曲血淋淋的悲歌。李贤,一个苦逼的二本院校历史系学生,在车祸中穿越到了明朝。为了生存,为了梦想,他踏上了一条不归的铁血之路。这里面有爱情、有阴谋、有背叛、有战争。并且,远不止于此。
  • 官至一品

    官至一品

    大明弘治,大明朝中兴的时代!一个刚被发了好人卡的大学生穿越来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我的大明,就让我挥毫泼墨。画下金戈铁马,画下烟雨江南,画下风华绝代的美人。好吧,这就是个穿越到明朝读书,赚钱,把妹的故事。
  • 史记·本纪(国学今读大书院)

    史记·本纪(国学今读大书院)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经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书在尊崇原著体例,忠实于原著的同时,也对原著中的篇目进行了适当地删减,力图将最具代表性的篇章呈现在读者面前,以突出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影响深远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史实,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更能从中学到做人处事的无穷智慧和高深谋略。
  • 明末二郎传

    明末二郎传

    《清平乐·夜不收》塞外路险,饮马黑水恶。豪情仍在夜不收,谁能百战无名?折寒刚肠激发,铁衣映红尘晚。竞看万类霜天,踏破如血残阳。
  • 公子簪缨

    公子簪缨

    穿进自己写的扑街书里,苏京墨甚是忧伤。若是炫酷狂霸拽的主角也就罢了,偏偏是个苦逼炮灰。望着跑向自己小豆丁,苏京墨只想给自己两个大耳光。当初为啥要把自己名字用在主角他爹身上,不占这点儿便宜能死啊?
热门推荐
  • 冥府山

    冥府山

    这是你所熟悉的世界,也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颠覆,现实。我叫白徒,带你们走进我的世界
  • 剑灵梦

    剑灵梦

    支持晴天,支持剑灵。我一定让大家hai起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彼时我们都还青春年少

    彼时我们都还青春年少

    时光永不停息的穿梭着,渐行渐远的青春年华,总有一种怀念却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 樱花树下直到永源

    樱花树下直到永源

    樱花树下。“我就知道你还活着。”温玥双眸通红,看着那熟悉的侧脸。没想到她会走到这,也没想到王源也在这...王源侧过脸,嘴角微扬道:“对你的承诺还未兑现,我又怎么会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迫嫁皇妃

    迫嫁皇妃

    她是父亲获罪的商家女,他是温润如玉的晨王爷。一道圣旨,把她许配于他。她有心中魂牵梦萦的人,他却依旧对她呵护有加,宠她,爱她,誓要把天上星星摘下来给她,只是他的痴情,却换不来她一丝真心。她倔强地守护自己最后的防线,在他风雪夜归来时,终是动容,忍不住滑下泪来……在长久的岁月里,他于她,从有情到心死,斩断情丝。她于他,从无情到心痛,后悔莫及。当所有的真相揭开,她将走向何方?他是江湖上传闻雌雄莫辨、神秘莫测、名动天下的辰月宫主,但是邂逅她,却是对她不能忘怀,奈何一再相助却难得她真心交付,她又将如何面对他的一腔深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惊蛰与心迹

    惊蛰与心迹

    一片有关人生哲理和惊蛰得散文,由发散的思想串联人生的点点滴滴
  • 我与我与少年

    我与我与少年

    关于一个普通职场青年与富家千金小姐互换身份的故事。
  • 微光与缩影

    微光与缩影

    《微光与缩影》里的每一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是真实存在的。我曾经在咖啡馆里接触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小伙伴,这本书一方面是我对未来能拥有自己咖啡馆的遐想,另一方面也是把曾经工作过程中的点滴化为故事分享给每一个点开这本书的读者。书既是生活,或许当这本书完结时也是我咖啡馆出现在小城镇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