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跟强大的秦国为邻,为了避开秦国军队的威胁,魏国的国君魏惠王魏罃(ying),在惠王九年(公无前三六一年),把国教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从此魏国也称梁国,所以魏惠王又称作梁惠王。
梁惠王很想振兴梁国以对抗强秦,就挂起了招贤纳士的招牌,招罗人才,因此也颇有一些文人学士去投奔他,为他效力。当时,主张实施仁政、推行王道的孟子也从邹国(在今山东)动身到大梁去见梁惠王。
梁惠王一见到孟子,就问道:“老人家,您不远千里而来(不怕千里途程,路远迢迢,不辞辛苦而来),或许会有什么利益给我国吧?”
孟子答道:“大王何必讲利呢,只要有仁义也就可以了。大王口口声声说给我国什么利益,大夫官员们口口声声说给我家什么利益,士人和百姓口口声声说给我本人什么利益。全国从上到下都互相争着去追求私利,那么国家可就危险啦!”
看见梁是王一脸不以为然的神气,孟子又进一步去开导他,给他分析道:“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诸侯国里,那犯上作乱杀死国君的,必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官员;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里,那犯上作乱杀死国君的,必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官员。全国一万辆兵车他就占了一千辆,全国一千辆兵车他就占了一百辆,不能说是不多了吧,如果总是把仁义放在脑后,一事当前首先讲求利益,那么这种人不夺取君权是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求仁爱的人会遗弃他的亲人的,从来没有奉行道义的人会不首先想到国君的。所以我说,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足够了,何必讲利呢?”以上这段话,记载在《孟子·梁惠王·上》篇的开头一章。梁惠王谈话中所说的“不远千里而来”,后来成了成语,也有说成“不远千里”的,意思都一样。
“远”是个动词,“不远”,不以为远,不怕远的意思。整句意思是:不怕千里路程遥远,不辞辛苦。“不远千里”,也有人说成“不远万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