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38700000009

第9章 砚韵——石出金龙的舞台(1)

(第一节)砚的简史

砚,是磨墨器,又称砚台、砚田、墨池、墨海、墨盘。自古以来,砚的类别各异,品种繁多,从砚的质地分可分为玉砚、银砚、铜观、铁砚、陶砚、瓷现、石砚、漆砚等,然而最普遍、最实用的还是石砚。刘禹锡《送鸿举游江西》诗中写道:“使君滩头拣石砚,白帝城边寻野蔬。”砚台到底有多久历史?又是谁发明的?据《古今事物考》说:“自有书契,即有此砚。盖始于黄帝时也。一云子路作。”

那么再让我们来看看考古学家提供的事实。1978年,在山东临沂市区东南隅的金雀山附近的第十一号汉墓内,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盒砚,这套彩绘盒砚,包括砚石、研石和砚盒三部分,砚石是一块经过仔细加工的长方形石板,长16厘米,宽6厘米,厚2厘米,砚面上还残留着墨迹。这是汉代的一件实用研墨器,它距今已2000多年了。考古学家还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现了一方石砚,砚及研墨石都是就鹅卵石的原形稍略加一下而制成的。这方秦砚及砚石面上均有使用过的痕迹和墨迹。

但上述的石砚还不是最早的砚台实物。在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姜寨遗迹发掘出一套绘画工具,其中就有一块石砚,砚上面还有石盖,掀开石盖,砚石凹处有一支石质磨棒。姜寨遗迹属仰韶文化初期的一处母系氏族村落,这一发现,就把砚台的历史推到了5000年之前。由此可见,砚台是随着华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砚台经秦汉,越魏晋,到了唐宋,出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开始了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砚台的历史,生产了著名的端砚、歙砚、洮河砚。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记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于是史书上便将“端、歙、临洮”,合称为“三大名砚”。清代末期,又将山西绛州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砚,合称“中国四大名砚”,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是这样讲。在四大名砚中,端砚最上乘,名声最大,它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的宝中之宝”的美誉。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据《石隐砚谈》记载:“始于唐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之世。”因肇庆在古时属端州,端砚因此而得名。端砚的石品优良,其质坚实细腻,滋润娇嫩,素有“秀而多姿”“发墨不损毫”的特点。关于端砚的成名,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据说晚唐时,端州有个姓梁的举人赴京会试,应试之地京都正降大雪,天寒地冻。考场内应考的举人们研出的墨汁都给结了冰,唯独端州的梁举人在端溪砚台上研出的墨汁不结冰。梁举人考中了进士,皇帝得知后,将端砚列为贡品,从此端砚名扬四海。

端砚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得到一块端砚,上面有一种花点,碧玉晶莹,凡见到此砚者都赞不绝口,称之“青花”,李商隐在“青花”砚的背后刻上“玉溪生山房”几个字。据说它磨出来的墨不仅不结冰,而且还“香气袭人”。后来这块端砚到了苏东坡手中,苏东坡爱之如命,并在砚铭上刻上:“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原来开采端砚的砚石是十分艰难的,由于坑洞终年被水浸渍,坑道倾斜弯曲;不仅劳动强度大,且有生命危险。

古时,端砚列为贡品,朝廷设有“砚官”督办砚务,禁止民间采制。但一些贪官污吏、恶棍土豪却借此巧取豪夺,贪赃牟利,鱼肉百姓,更加重了人民的灾难。然而也有例外,明朝王元珍在端砚的砚铭上镌刻着一则有关包公与端砚的故事,赞美包公执法不阿,为官清廉的精神。宋太宗庆历二年,包公奉调端州任知郡事。他爱好书法,更喜端砚。但是他为官正直清廉,坚持不取一砚。当他离任升任御史之日,行舟至羚羊峡时江面上突然狂风大作,波涛翻滚。包公站立船头,不禁仰平长叹:“我包拯没做亏心事,奈何天理不容。”说毕,当即吩咐随从搜索船舱,看有无不清之物。家人包兴深知主人脾气,便慌忙取出一方“双龙争珠”端观,说这是地方乡绅赠送的,包公不假思索就将它抛入江中。顿时,江面上风平浪静,云散日出,与此同时,江边冒出了一块美丽的绿洲,后人将此绿洲称为“砚山”,至今犹在。

中国第二大名砚歙砚,产于唐宋时的安徽歙州,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婺源县的龙尾山,又称砚山,这里出产的砚台称为“龙尾砚”。由于行政区域的历史变迁,这颗皖南明珠后来被划到了江西省的版图上,这里又是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故乡。据说北宋大学士黄庭坚渴望能得到龙尾砚,曾不畏艰难,在“陆不通车水不舟”的情况下,越过重峦叠嶂,“步步穿云到龙尾”,并挥毫写下了《观山行》的名篇。苏东坡爱好收藏砚石,尤其癖好龙尾砚,又是写诗又是作赋。南唐后主李煜,也酷爱龙尾砚。他曾将“龙尾山砚、澄心堂纸、李廷珪墨”称为“三者为天下冠”。

洮砚产于甘肃卓尼县城东北50多公里的洮河东岸喇嘛崖。此地山陡水急,采石是件异常艰难之事,宋人《洞天清禄集》中说:“唯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洮砚在宋代就闻名于世,向来为文人书家所珍爱。

在“四大名砚”中,唯独澄泥砚与前三者不同,它不是石料制作而成它是以澄泥为原料,经特殊焙烧工艺而制成的珍贵砚台,它产于山西绛州,始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唐砚”。由于泥料可塑性大,因而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雕塑风格,注重形象的塑造,讲究精雕细刻,图案和造型古朴大方,质地细腻,但又细而不涸,坚而不燥。从唐至五代,澄泥砚曾风行一时,后来制砚工艺在清代失传。1983年,山西五台县又恢复生产,使古砚重获新生。

我国的砚台除了上述四大名砚外,有名的砚台还有山东的“鲁砚”,宁夏的“贺兰砚”,江西的“金星砚”“罗纹砚”,吉林的“松花砚”,四川的“陕砚”,山西的“段砚”,浙江的“西砚”,河南的“天坛砚”,河北的“易水古砚”等等。

砚台,不仅仅是研墨器,它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难怪日本前首相藤山爱一郎曾这样赞美道:“从每一个砚台,可以体会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第二节)说说端砚

砚在我国的文化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砚也是综合性的工艺品,在文房四宝中最富有欣赏价值。就这个意义上说,“四宝砚为首”。砚在秦汉时已经存在,自唐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以后,澄泥代替了红丝。四大名砚之所以为人们称誉,当然有它各自的特征和优点,有它各自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风格。

端砚名列中国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现实所认可的。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又称端溪砚。据史料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劳的肇庆人民就开始生产端砚,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园唐墓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证了端砚问世的历史。从史料记载来看,唐代中晚期,端砚已被列为供品。唐代端砚大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砚形较为单调,以箕形为多,也有八棱形、长方形、方形等形制。中唐之后,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具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到了宋代,由于文化的发展,端砚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重,文人墨客除用于研墨,还喜爱端砚的鉴赏、馈赠、收藏和研究,如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苏轼的《东坡志林》等关于端砚的著述和赞美的砚铭、诗文。砚形也从简单的箕形、方形到品类繁多、式样新颖的斧样、瓜样、卵样、兔样、琴样等等。宋代端砚构图简练、刻工浑重、古朴、雅致、玲珑浮凸。北南宋间叶樾《端溪砚谱》明确记载端砚式样已达49种。清乾隆间手工精绘的《宋砚谱》,收有宋砚49方,亦有翔实的记述。明代,由于社会鉴赏砚台和收藏砚台之风甚盛,端砚在设计、造型、雕刻方面均有所突破,主要是讲究“天然去雕饰”,往往利用天然的石形、丰富的石色、珍贵的石品花纹等稍作人工点缀就创作出天人合一的艺术珍品。在端砚镌刻砚铭成为当时风气,一方艺术价值高的端砚,往往是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的综合品。清初,端砚也和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制砚工艺十分雅致,刻工纤巧,加上附以名人题字、砚铭等作为装饰,使端砚身价更高。端砚已从实用价值演变为古玩之物,成为欣赏品和珍藏品。

端砚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端砚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历代知识分子赋予了端砚丰富的文化内涵,端砚与历史名人结下不解之缘,历代文人雅士都把端砚视为珍宝。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得到唐太宗赐给端溪石渠砚,引以为耀;名相狄仁杰把武则天赐的“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端砚视为稀世之宝,并在砚台上镌刻铭文寄托忠君爱国和坚贞的精神;宋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任职三年,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离任时“不持一砚归”成为端州人民至今传颂的佳话;抗金名将岳飞,在端砚亲笔铭文:“持坚守白,不磷不淄”八个行草大字,以此表明抗金卫国、还我河山的意志和决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决心。端砚自问世以来,不少人专门从事端砚研究。历代帝王,如唐武则天、宋徽宗、宋高宗、清乾隆帝等,名人如柳公权、李贺、褚遂良、刘禹锡、李白、杜甫、文天祥、赵孟兆页、唐寅、祝允明、纪昀、吴兰修、张之洞等等,都写下不朽的著作和赞美端砚的诗词歌赋、砚铭与题跋。文人学士对端砚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石质石品、制作、使用与收藏均有详尽的记述和评论。

(第三节)说说歙砚

歙砚的石材,产于我国风景秀美的黄山、天目山一带的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古称歙州,今安徽、江西一带),这里在13亿年前还是汪洋大海,经过8亿年前的造山运动,部分地区上升为陆地,再经地球上多次的气候变化,造山运动,火山爆发,流水沉积,雨水侵蚀,才形成现在歙石的特质。歙石属于变质岩,这是火成岩和沉积岩在高压、高温作用下,改变了原来的结构特质而成。经现代地质学家的考证,歙石由多硅白云母、蠕绿泥石、石英、金属矿物和炭质组成,粒子多在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厘米之间,平均硬度为摩氏硬度的四度,密度比数约为三。这些特质,便是使这种石材为最合适的砚材。因为用微粒太粗的石作砚,磨出来的墨太粗(锉墨),而且伤毛笔,但如用微粒太细的石材作砚,表面太光滑是不能发墨的。歙石的特点是看似平滑而暗藏锋芒,墨出来的墨汁稠密而润滑,深受文人、书法家喜爱。歙石有着可爱的天然纹饰,主要有金晕、金花、金星、银晕、银星及眉纹、角浪、水波、刷丝、玉带、鱼子等。金、银的色彩原为黄铁、白铁等含硫黄物质,有层理的纹饰多为远古的沉积物,经高压、地热演变而成。

宋代米芾《砚史》里说:“歙石以罗纹无星者为上。”而清代唐秉钧之古砚考却说:“以金星为贵。”传闻以北金星砚磨墨作书画,不易被虫蛀、发霉,可能因金星之色彩含硫黄的关系。其实,上等的砚石应有下列的特质。观砚:温润细腻,纹理清晰,完美无损,星晕明显。摸砚:如孩儿面,似美人肤,吹气盈珠。扣砚:玉德金声,铿锵玲珑。用砚:石滑不涩,发墨益毫,储墨不涸,久磨不损。除了石材本身之特质外,创意、工艺也是制造一方好砚重要的方面。石块的大小、色彩、纹饰都是天然的。创意者看到石块后便用他的感觉,因材施艺,才能善用天然的纹理色彩来表达心中的感情、意境,达成天人合一的效果。创意者和雕刻者的关系,便如电影中的导演和演员,互相沟通、研究,更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雕刻家,因现今著名的砚雕家,各擅所长,各领风骚。

当今歙砚雕刻家大约可分为四大派。

1.传统文人派:胡震龙、胡笛、胡茄

胡氏为老一辈的砚雕家,其古典文学功底深厚,精于金石,且擅书画、音律、戏剧无一不精,他的歙砚作品常融金、石、书、诗、画于一体,是一代大家。可惜年事已高,恐再难提刀。胡家长子胡茄,幼子胡笛均是胡派传人,二子皆能承其衣钵,各有特色,胡笛更擅长浮雕,刀法细腻精奇。著名作品有《秋韵》《汉简》《日月合璧》《双狮舞球》《双灵图》等。

2.现代抽象派:方见尘

此派以方见尘为宗师,见尘为方氏砚雕世家之次子。曾任安徽省歙砚研究所所长,新安画派研究会理事,人称“徽州一怪”。他为人直率,潇洒豪放,擅长砚雕,工书画,其创作多在情不自禁、灵感袭来之时速成。落刀挥毫,心领神会,舞之啸之,如醉如痴,自号“怪人见尘”。其作品多富抽象现代感,亦喜保留石材天然之风韵,“不尽琢磨,半留本色”。著名作品有《天官赐福》《芭蕉习书》《达摩面壁》《剑魂》《睡美人》等。

3.徽派砖雕派:胡和春

擅长传统镂雕,具有浓厚的徽派特色。尤精以雕龙、虎、牛等,作品古朴,凝重大方,挫中藏巧。著名作品有《报春图》《五灵图》等。

4.青年俊彦派:胡淼、张硕、潘小萌(女)等

胡淼、张硕、潘小萌(女)为新一代砚雕家之代表,集方、胡二家之所长,刀法利落,线条流畅,尤擅长于感情之演绎。他们的代表作品有《归航》《红楼梦》《东坡词意》《龙吟虎啸》《慈航普度》《双乔》等。

虽然毛笔已渐被钢笔、圆珠笔等所取代,但讲究生活品位的文人雅士,仍然是喜欢研墨挥毫的。歙砚大多发墨养毫,但所用的墨必要是上等徽墨,以免磨伤砚面。研墨时要用清水,墨身垂直,重按轻转,先慢后快,自然研出稠密的墨汁,用完后应用清水洗净,以柔软的海绵、软布拭干。不用时可用核桃油或润发油擦上,以保持光泽,然后放于木盒之中。

(第四节)制砚名家及名砚

砚台不仅实用,而且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代都有工匠人对砚的艺术性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事迹、手艺很多都没有能流传下来,见于史料记载的有姓名的琢砚家,也往往只介绍几句话。

唐以前的制砚家李处士,史载他性情豪放,善绘画,而且精于补砚,《文房四谱·砚谱》中说他善补端砚,可惜其方法没能流传下来。明代叶环,善于制砚,尤其精于雕琢精美的龙尾砚,而且往往多有创新,能取古残石巧制良砚。清代琢砚家中顾二娘的名声是非常大的,她是吴门人,前人称,顾氏所制砚品,古雅中兼有华美之感。她制砚有精辟见解,认为砚是用一石琢成的,必须是圆活而肥润,才能得见携琢之妙。倘若呆板瘦硬,便是石的本来面目,失去了雕琢意义。清代汪复庆,他制砚承袭古法,尤其善于“因材施制”,能够依石料本身的纹线斑点进行著名的制砚家还有吴育韩文、孔传焯(孔氏后裔)、张纯、沈翻、朱龙、张崇益、王凫溪、朱旭、孙坤等人。值得一提的是近代著名制砚家陈端友。他是江苏常熟县人。1907年师从扬州琢砚师“问古斋”主人张太平,后与吴昌硕、熊松泉、贺天健等名画家交往,并学习书画,留心观察,把心得见识用于制砚,多有成效。他一生制砚代表作,均由上海市博物馆收藏。

同类推荐
  • 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

    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

    随着时代的步伐,社会在不断地前进。近年来,国内外的应用主持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本书强化了应用主持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融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让广大读者可以在主持工作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从而迅速提高自身的主持能力和素质。
  • 世界戏剧艺术(上)

    世界戏剧艺术(上)

    这套24卷本的《世界艺术史话》,包括了对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电影等最主要的艺术门类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探讨。这套书既力求准确而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又注重突出重点事件、人物和作品,希望能反映当前的学科发展水准,体现最近的研究成果。文字上力求通俗、生动、晓畅,又强调对作品要有较好的艺术分析和准确的评价,全书因而兼具系统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为增强可读性,每本书按照历史顺序提供了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图像资料一百余幅,以收图文并茂之效。同时,虽定位为普及性的大众入门读物,编写者也很注重学术性,对每一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在历史分期叙述的大框架下,力求不但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演变交合在一起。
  • 绘画人生

    绘画人生

    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使我懂得一个道理,人一生不会一帆风顺的。何况我这一辈子,早年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年代里,青年生活在新旧社会变革的年代里,中年生存在与极左路线斗争之中,长期生存在艰难险阻之中,能够活过来也是很不容易的。到了晚年才活得像个人样子。我生来诚实好强,想对人类文明做点贡献,觉得比登天还难。
  • 红色文丛-回首红色影视(上)

    红色文丛-回首红色影视(上)

    红色文丛-回首红色影视红色文丛-回首红色影视红色文丛-回首红色影视
  • 电影艺术(上)

    电影艺术(上)

    《中国艺术史话》虽然不是我国出版艺术类百科全书的第一部,但却是目前国内内容最全、规模最大的一部。全书文字量达300万之巨,收录图片3000余幅。按照分卷内容编排,有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工艺美术、民间艺术、艺术品收藏等56卷。可以说,这部百科全书是我国出版界又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
热门推荐
  • 天痕剑

    天痕剑

    苍凉古老之地,一片灰蒙,无日月之光,天际却有一道裂痕,殷红如血,有一股魔力,一股毁灭一切,又让人生不起反抗之心的魔力!一少年猛然坐起,回想起刚才的梦中苍茫大地,还有那些悲凉的故事,却觉得真实无比,仿佛有些事已烙在了他灵魂的深处,但他眉宇间的执着,还有那双眸中燃烧的火焰,都已说明了一切,强者!一点一点变强!
  • 我愿舍我所有以此念你终生

    我愿舍我所有以此念你终生

    第一次穿越的林卿表示很慌,面对一群敌人时虐渣是不可能的,怎么办,赚钱,抱美人,看美景本想做一个无忧无虑的懒人,这个男的怎么老逼我上进没想到躺着也能中刀,作为一个穿越者我太难了
  • 神探驾到

    神探驾到

    跳脱的古代少女杨梧桐是个神探,表示全镇都知道╮(﹀_﹀)╭!表面一本正经的翩翩公子实际是个禽兽,表示只有杨梧桐知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异世求生记i小妖精快来这儿

    异世求生记i小妖精快来这儿

    一个野外探险的爱好者,在一次有偿的野外探险活动中,意外掉落到另一个平行时空,在这个世界,女权至上,所有的一切,介于未来和原始之间,野兽拥有了智慧和无与伦比的力量在这里科技水平远高于原来的时空,兽人成为了这个时空的主宰,力量是这个时空的规则她用着精湛的演技在这个时空里小心生存,可意外还是来临了……
  • 顶级豪门养成系统

    顶级豪门养成系统

    一场宿醉,陆明返回到自己还没出生的时候。这时的父亲还是稚气未脱的少年,爷爷也正值壮年。于是,为了整个家族不在重蹈上一世的清贫生活,凭借顶级豪门养成系统,陆明一点点的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 渣了我的大佬全都重生了

    渣了我的大佬全都重生了

    宋静重生了,前世伤她的人却不像前世那般对她了。这真令人受宠若惊。但,伤便是伤了。岂是这么简单就令人淡忘了。她宋静,就是要让伤了自己的人后悔,痛苦!
  • 萧灭万物

    萧灭万物

    几百年来,塔菲大陆无一人终得大道,曾经得大道者,在几百年前的一个夜晚,莫名其妙的消失了,从此,无人再见过他们,因而大陆顶峰实力骤然下降。多年以后,一个冷血少年,横空出世,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挫折,最终逆天而行,屹立在大道的巅峰!
  • 錯空情

    錯空情

    三界塴壞,法則重新定位。魔物、神將君臨大地;邪神、主神在大地爭雄,人類如何在絕對的力量下掙扎求存?穿越版的羅蜜歐興朱麗葉即將為你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