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28900000044

第44章 墨西哥人(4)

比起其他低收入种族,家庭破裂现象在美籍墨西哥人当中实属罕见。墨西哥妇女的离婚率比白人妇女要低,且不到黑人和波多黎各妇女的一半。在墨西哥人家庭里,妇女当户主的只有12%,相比之下在黑人与波多黎各人家庭中,这个比例则分别为31%和34%。

美籍墨西哥人的家庭规模一般比美国黑人、白人、波多黎各人或其他种族的来得大。在1960年,有2/3的墨西哥人婴儿是由有5个或5个以上子女的母亲生育的。收入低下而且未受过中学教育的妇女,平均有6个以上的孩子,而上过中学的中产阶级妇女则平均只有两个孩子,这表明墨西哥妇女的生育率情况因人而异。总之,家庭规模的大小反映出他们对美国文化准则认同的程度。纵观历史,这一点也可以得到证明,因为过去美籍墨西哥人的家庭虽然比现在大,却并不比当时其他种族的家庭大。但是1924年实行严格限制移民的法令以来,其他种族变得更加美国化,其生育率下降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墨西哥人,原因是大量墨西哥移民仍在不断地涌入美国,从而强化了他们自己的文化意识。

地理因素也能说明这一点。凡遇有大量的墨西哥人“集居”一地并足以维持本族文化的地方,其生育率通常就要高出居住较为分散或只属居住区人口当中一小部分的那些地方的同胞。像在得克萨斯州的布朗斯维尔和拉雷多这样一些都市地区,大批墨西哥人多少世代以来就在这里居住,并保持着自己单独的亚文化意识,所以他们的生育率就要比在洛杉矶或长滩的墨西哥人来得高,因为这两个地方的墨西哥人来美较晚,“集居”程度也偏低。虽然洛杉矶是??籍墨西哥人口最为众多的一个城市,但美籍墨西哥人占该市总人口的比例,却远远低于他们在拉雷多、布朗斯维尔或其他许多得克萨斯州城市的比例。即使在洛杉矶,东郊墨西哥人的生育率也是全市墨西哥人当中最高的。在布朗斯维尔市,35~45岁的墨西哥妇女平均生育孩子5个以上,而在长滩,同年龄段的墨西哥妇女所生育的孩子却平均不到3个。在长滩,墨西哥妇女大约有50%念完了中学,在得克萨斯的布朗斯维尔则只有1/6,而在拉伯克更不到10%。拉伯克市35~45岁左右的墨西哥妇女平均有5.5个孩子。

西班牙语几乎是一半美籍墨西哥人的家庭用语。全美大约有47%的美籍墨西哥人是在说西班牙语的家庭里长大的。此种坚持在美使用一种外国语言的比例,高出欧裔其他种族,但却低于波多黎各人(72%)和古巴人(87%)。墨西哥人使用哪种语言也和其他方面的文化认同现象一样,地方与地方、阶级与阶级之间都不尽相同。在洛杉矶那些墨西哥居民稀少的街区,一半以上收入较高的墨西哥人对其子女基本讲英语或只讲英语,而另外40%则对他们的孩子讲两种语言。但在洛杉矶近郊那些低收入的墨西哥人当中,有一半人只使用或主要使用西班牙语,另有24%的人讲两种语言。在得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市,几乎有3/4收入低的墨西哥人认为自己能同时运用两种语言。

说哪种语言对接受教育和经济收入都会带来严重影响。母语是英语的西班牙裔人与母语是西班牙语的人相比,前者念完中学和进入大学的比例分别比后者高出50%和70%。在洛杉矶,几乎一半低收入的墨西哥人声称讲英语有困难。这个比例在圣安东尼奥还要高。而在这两个城市里,高收入的墨西哥人讲英语有困难者的比例就要低得多。

选择何种语言,讲得流利与否,本来只是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因为语言只是人们交往的工具罢了,但在美国这个讲英语的国家里,这个问题已变成一场意识形态上的争论。在学校里教授英语并让西班牙裔青年人更多地使用英语的做法,被一些人(包括非西班牙裔的知识分子)认为是在把西班牙语贬为“劣等”语言。更有甚者,由于无法在语言上与护理人员、消防队员及警察沟通而酿成不少悲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反而要求从事这类职业的人都要学会说西班牙语,岂非咄咄怪事?

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英文,西南部地区的公立学校曾一度反对、禁止甚至惩罚那些使用西班牙语的墨西哥学生。近年来,出于政治上的压力和联邦法院的威逼,学校里开始实施“双语”教学计划,但实际上常常只用西班牙语授课。这对美籍墨西哥人的文化适应或经济发展会产生何种影响,人们将拭目以待。

美籍墨西哥人所讲的西班牙语并不是正宗的卡斯蒂利亚西班牙语,只不过是一种墨西哥穷人的方言,掺杂着一些美国词汇而已,与当初的意大利移民如出一辙。为了保持纯正的西班牙语,美国的西班牙语电视台通常向拉美国家请主持人,虽然美籍墨西哥人也会在节目中充当客串角色。美国的西班牙电视台和电台主要受到穷困且文化适应能力差的美籍墨西哥人的欢迎。英文报刊普遍受到墨西哥人的欢迎,不管他们挣多少钱或住在什么街区,而西班牙文报刊他们却不怎么爱看。

美籍墨西哥人目标和价值取向从来都不以教育为中心。以1960年为例,西南部只有13%的西班牙人后裔上完中学,相比之下,同一地区的黑人有17%,非西班牙裔白人有28%,美籍日本人有39%都读完了中学。当然,受教育的情况随着时代在发生变化。在1950年,西南部的西班牙人后裔只有8%的人念完中学,仅仅10年之后,这个比例就上升到了13%,1970年又达到29%。墨西哥人所受教育的程度随着他们对美国文化规范的接受和程度不同而大相径庭。在美国西南部地区的第三代美籍墨西哥人中,读完中学的占38%,而第一代(在墨西哥出生的)城市居民中,读完中学的只占4%。不少人试图通过问卷方式而不是通过实际调查美籍墨西哥人的行为来确定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但是,回答问卷不费吹灰之力,因此难以反映出答卷人求学的决心,尤其是因为教育是长期的过程,许多人忍受不了寒窗之苦。

对美籍墨西哥人来说,也和其他少数种族一样,文化认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西南部地区的美国人从墨西哥人那里同样学到了许多有特色的东西,其中不仅包括墨西哥的农牧场设备和技术等一类实用的东西,还包括墨西哥食物及西班牙名称。至今西南部仍保留着许多西班牙征服时代的地名,但是许多西班牙文地名和街道名称却是不久前才出现的,是由非西班牙裔人给他们自己的社区起的名字。比如帝王海滨就是一个比较新的社区,该地只有很少一部分西班牙裔居民。类似这些用西班牙语命名而西班牙裔居民特少的街道还有许多(太平洋岸边帕利塞德市的柯凡尼达·德科尔特斯大街仅是一个例子而已)。

对美籍墨西哥人进行社会病理学研究,能反映他们不同的年龄构成。美籍墨西哥人死于因年老体衰而得的恶性疾病(如癌症、慢性心脏病及心血管损伤)的比例要低于全美的平均数,但死于风湿性心脏病、肺病和车祸的比例却相当高。车祸是墨西哥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占16~25岁年龄段死亡总数的43%。墨西哥人的婴儿死亡率也很高。在美籍墨西哥人中,尤其在城市的青年人中,犯罪和暴力夺去了许多墨西哥人的生命。仅在洛杉矶县一地,估计就有13000名美籍墨西哥青年属于各种犯罪团伙。该县1977年就发生了69起人命案。

政治

美籍墨西哥人长年来在社会上和政治上是“很不起眼”的。由于生活和工作在孤立的农业社区或自成一体的都市角落里,他们对美国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由于很少获得公民身份,而那些具有公民身份的人又很少参加投票,因此政界人士对他们不屑一顾。到美国来的墨西哥移民承袭了他们在墨西哥的方式,尽量不与政府打交道。加上许多人又是非法移民,因此他们更对政府敬而远之了。

“二战”后,这种长期的积习开始有所改变。那些在军队中服役的墨西哥人开阔了眼界,战后复员回家也就有了更高的理想和更强的自信心。整个社会也开始对少数种族的问题和权利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从而为墨西哥人提高和表达其政治意识提供了客观条件。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及其他种族的民权运动和反抗组织,为墨西哥人进行同样的斗争提供了模式和动力。

20世纪60年代由塞萨尔·查瓦兹领导的农业工人的劳动工会所发起的政治运动也许是最有名的,不管查瓦兹领导的工会斗争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经济后果(工会成员工资提高后,数以千计的工人被机械化淘汰下来),但是他却成了全国性的知名人士,在政治领域举足轻重。

美籍墨西哥人获得选任官职,可谓时间晚,数量少。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批墨西哥人开始在全美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约瑟夫·蒙托亚在新墨西哥州人从政多年后,于1958年当选为美国国会众议员,1964年当选为美国参议院议员。1961年亨利·B·冈萨雷斯在得克萨斯州当选为美国国会众议员。1962年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R·罗伊鲍尔被选入国会。得克萨斯州的埃里奥·德拉戈萨、新墨西哥州的曼努埃尔·卢罕相继于1964年和1968年当选国会议员。1974年墨西哥裔的劳尔·赫克托·罗佩斯和杰里·阿帕达卡分别当选为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州长。在州一级的政权机构里,1967年西南部各州墨西哥裔当选州立议员的已有600人出头。此外,许多美籍墨西哥人的“代言人”在全美或地方政坛上崛起,领导着规模不等、存在时间长短不一的各式各样的组织。其中一些是仿照黑人的反抗运动模式建立起来的,比如“褐色贝雷帽”就是参考“黑豹党”而取名的。但是大多数美籍墨西哥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类组织。虽然新闻界以“芝加哥人”的名义对他们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尽管个别人士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成就,但是作为一个种族,美籍墨西哥人仍算不上是强大的政治参与者。在墨西哥人当中,申请合法公民身份、登记参选和参加投票的比例都是很低的。此外,对于一个具有高度个人意识的文化背景的民族来说,获得政治上的团结并非易事。例如在洛杉矶,谁要想把大批的墨西哥人拉去参加选举,那是十分困难的。洛杉矶的美籍墨西哥人口超过墨西哥本国任何城市的人口,但是在近20年内,却还没有一个墨西哥人被选入市议会。在加利福尼亚州,虽然那里的黑人只有美籍墨西哥人的一半,但该州立法机构中的墨西哥人却少于黑人。美籍墨西哥人参加投票时,主要投民主党的票,例如在1960年,约翰·肯尼迪赢得墨西哥人选票的85%,林登·约翰逊1964年赢得90%,赫伯特·汉佛莱1968年赢得87%。由于他们的投票千篇一律,所以两党都不在他们身上下工夫,因为赢者不费吹灰之力,败者怎么搞也是劳而无功。

今天的美籍墨西哥人

美籍墨西哥人成分复杂,各处在不同的文化适应和经济发展阶段,但就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总体情况而论,成就仍是相当明显的。与其他来美国更早、教育和技术水平更高的种族相比,墨西哥人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尚未赶上来。但是与那些过去从事农业且缺乏教育传统的少数民族相比,墨西哥人又略胜一筹。1979年,墨西哥人的家庭收入比黑人和波多黎各人分别高出18%和54%,相当于美国平均水平的73%。

在体育界和娱乐圈,不少有名的美籍墨西哥人已崭露头角。这是少数民族得以崛起的两个传统领域。网球冠军潘乔·冈萨雷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曾享誉全美。乔·凯普和吉姆·普朗科特已成为全美美式橄榄球联盟的四分卫队员。李·特维诺和南茜·洛佩兹是一流的高尔夫球手。美籍墨西哥歌星有薇琪·卡尔、琼·贝兹和特里尼·洛佩兹。墨西哥裔影星从无声电影时代的拉蒙·诺瓦罗和吉尔伯特·罗兰算起,一直到现在的里卡多·蒙特尔班和安东尼·奎恩,名单有好长。

在学术、科学或专业领域内,他们的成绩就逊色多了,因为高等学府的美籍墨西哥人实在少得可怜。直到1973年,只有三四个美籍墨西哥人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8人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24人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何况即使在这为数不多的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当中,目前他们主要也是把精力放到社会和政治活动上去了,而不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从事学术研究。如果从医生到小学教师都可以称为专业人员的话,那么1970年美国西南部地区总共有90000多个带有西班牙姓氏的人在这支大军之中,相当于从事同类职业的美籍华人和美籍日本裔人数的总和。但是华人和日本人在美国的人口还不到美国西南部墨西哥籍人口的1/4,从事专业工作的美籍墨西哥人的比例也比黑人低。

现在,就业的美籍墨西哥人约有一半是在美国出生的,而且他们的父母也是在美国出生的。另外一半有的是从墨西哥移民来的,或者其双亲原来是墨西哥人。这就是说,其成就经常被我们拿来与“全美平均水准”相比的墨西哥人,在美国仅有一代半人的时间罢了。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墨西哥农村文化发展到当代美国的城市化,在人类历史上可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多数美籍墨西哥人已经在这条征途上跋涉了很长的一段里程。

同类推荐
  • 教师医疗预防手册

    教师医疗预防手册

    为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图书,分为《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手册》、《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手册》、《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教师快乐工作手册》、《教师工作减压手册》、《教师文化娱乐手册》、《教师饮食保健手册》、《教师身体健康手册》、《教师医疗预防手册》、《教师心理健康手册》10册。本图书除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给予一定指导外,同时还对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在校专业大学生和有关人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收藏的最佳版本。
  • 精彩课堂: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精彩课堂: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我想,作为第一线教师,我们要紧的不是盲目地否定哪种教法,也不是去证明许多种教法的没道理,更不是将某种教法不加任何更改就糊里糊涂地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使用。好的一线教师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学的百花园中,广泛采集对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教师有必要集各家教法所长,结合自身的素质、个人性格特点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找到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同样是课堂,教师的心理状态各有不同。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讲,有的时候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这种课是一种享受。而有的时候,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忽而闭目瞌睡,忽而惊觉欠伸,这时的课则成了受罪。
  •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

    全书分为上篇、下篇和比较篇三篇,以时间顺序为纲:上篇按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阐述和分析1860—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历程、模式和促使这种形态产生的不同大学社会价值取向;下篇则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发展进程,阐述和分析1949年至当前中国现代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历程、模式和其对应的社会价值取向;最后本书以中国近现代大学演变进程为坐标,比较同时期基于不同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因素中不同大学社会价值取向引导下形成的中西方大学校园形态。
  • 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的8件事

    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的8件事

    本书从重新认识语文的本质开始,阐述了母语的重要性、学生是教学的全部意义、读书是教师必须的生活、公开课的生命试炼、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修炼你的激情、思想与风格、避免易犯的11个错误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师所需要具备的几个方面。只要教师努力去做,相信都会成功。
  • 抓住学生的心理

    抓住学生的心理

    教师成长是教育事业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位名师,路有多远?有没有捷径?该遵循怎样的规律行进?
热门推荐
  • 封妖之刃

    封妖之刃

    帝京城,繁华背后,妖兽横行,刀刃过处,寸草不生。这是一篇关于都市少年的持刃封妖的之旅。
  • 谢谢你让我在伤害中长大

    谢谢你让我在伤害中长大

    每个人都有青春懵懂的爱情,我也不过如此,本来该在17岁至18岁拼搏的年纪,却选择相信爱情,曾经离开过我的人都是伤害过我的人,我的成长每一步都很艰辛……
  • 我真不是大发明家

    我真不是大发明家

    许秋穿越到了平行世界。这个世界崇尚武学,而科技水平却十分的落后。不过好在许秋穿越后便绑定了“大发明家系统”。从此,异界的科技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一波波的产业升级、工业革命,根本停不下来。……多年后,许秋站在演讲台上,谦虚道:“我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真的没有那么强,请大家相信我!”台下的众人高呼:“许神,我们不信!”这是一个科技改变世界的故事。
  • 神笔海棠

    神笔海棠

    ”我不怕你爱我太迟只要你爱我我不怕你爱我太少只怕你以为爱我……年轻优秀的干警陆之岩在执行一案件时因判断错误而失手错杀了一个孩子而被停职,在追查真相的时候发现一个名为江湖元姐的自媒体,所发表的故事跟所经手的案子几乎一样,似乎这个作者提前就知道他们每个人命运的发展,随后他深入发现这个作者撰写的每一个故事主角在现实中都有对应的存在,他们在作者笔下被赋予一个独到的编号,就连命运都是被安排好的。陆之岩一路追查下去,无意邂逅了女主章海宁,在与女主相处中,发现了她身上惊人的秘密……
  • 如何科学栽培大球盖菇

    如何科学栽培大球盖菇

    大球盖菇是欧美国家喜食、栽培较多的一种珍稀菇新品种,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珍稀食用菌之一,也是国际菇类市场的十大品种之一。大球盖菇色泽艳丽,肥大肉厚,鲜菇肉质细嫩,滑润爽口,含野生菇香味,清香柔和,柄可食,质脆。干菇气味浓香,可以与香菇媲美。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防治多种疾病。栽培技术比较简单粗放,可秸秆生料栽培。投资少,见效快,售价高,效益大,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
  • 我和秦先生

    我和秦先生

    这是一个痞帅正直天然苏兵哥哥和俏皮可爱自带沙雕气息,自我脑补过度症晚期的女作家(现大三学生)之间的故事,这是温宛和秦子故的故事,这是我和他的故事。恋爱撒糖记录,日常向,不甜不要钱。*他有时不正经,嘴角勾着笑,会说。“小朋友,这么害羞啊。”“你这样不行啊,小朋友。”语气要多痞有多痞。他有时很温柔,眼里似有万点星光,会说。“于我而言,你一个人的时候我不建议你这么做。”“以后别这样了。”“女孩子少熬夜。”*他很好,恣意又克制,温柔又刚正,他忠爱自己的国家,也忠爱他所爱之人。食用指南:1.年龄差×身高差2.真甜文,有点沙雕nuoha.com他,是我的爱人,亦是这无上荣光。
  • 皇后皇后

    皇后皇后

    一个唯唯诺诺、四处将就忍让的女孩,在三十岁生日这天被爱情事业双碾压。机缘巧合下,她穿越时空来到另一个世界,化身为燕悬柳。她一步步从一个一无所有的丑女大胖妞,华丽蜕变成倾国倾城的皇后坐拥天下。可她的爱情却在命运里兜兜转转,始终不肯靠岸。到底谁才是她的宿命,可以降落在她的掌心里与掌纹同存,而不是随流沙般散去。是霸气冷冽的二王爷皇甫啸?还是纯净如初的六王爷皇甫陵?还是·······,故事到了结局都以为是童话,其实那才是命运之轮的开始。她是经历怎样的人间哀怨,才将刻苦铭心转变为云淡风轻,笑着对那个他说下此话来诀别。“若有来生,我们不见、不识、不知、不爱、不守、不痴、不怨、不离……”当命运的车轮不怀好意的滚滚而来,爱情到底能不能如人所愿画圆善终?那么多刻骨铭心的过去真的要被黑暗湮没吗?过去真的可以像未曾来过一样安静老去吗?
  • 逍遥小农民

    逍遥小农民

    一个百无一用的历史系博士,一次偶然的机会获得神秘黑石块,里面拥有神奇的空间,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种出神奇的蔬菜水果,养出高价的牛羊,屌丝逆袭的生活正式开启,纯情校花,冷艳女总裁,强悍女警花,性感美貌的女明星接连登场,看吴用如何逍遥都市。
  • 妃尝有趣:王爷你别闹

    妃尝有趣:王爷你别闹

    我去,原来我在现代的霉运是为了这里的桃花运啊。哇咔咔,赚到了,我真的赚到了。“娘子,为夫想吃肉。”“嗯,我会红烧排骨,红烧鱼,叫花鸡。。。你要哪个?”“娘子,为夫想要你。”
  • 醉过才知酒浓

    醉过才知酒浓

    不是所有的事都能重来,周放重活一世,知道了自己要什么;韩小童胆小心软,能否抓住自己的幸福;秦其芳迷失自我,高处不胜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