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18800000009

第9章 敢寻:眼里尖锐,就不会闪失(1)

眼力尖锐的人,总是比别人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概率。李嘉诚在各种场合都能凭借敏锐的眼力去发现问题,从而制定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商策。尤其是李嘉诚精于商道中的各种变化,力戒因自己不慎,出现闪失。

掌握“顺时而生、顺时而动”之策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天时地利人和”是生财之道。能够根据这一点制定自己商策的人。叫智慧型商人。对李嘉诚来说,如何顺应时局是他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大商人虽然不一定介入政治,但是必须同时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能够准确地预见政局的发展。因为政治风云的变幻。往往是经济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的集中表现,而且一旦发生变化,就将左右时局,并给经济活动带采重大而带有全局性的影响。李嘉诚总是善于根据时局的变化来制订自己相应的决策,这叫顺时而生、顺时而动。

香港是一个弹丸小城,虽然百年来一直在英国的统治之下,可是摆脱不掉与大陆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同主权国家和不同意识形态的矛盾中的香港,一个商人更加需要注意政治风向的变化。

自从大陆上开始了十年文革,直至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香港的各行各业无不随大陆的政治风云而飘摇。在这个过程中,李嘉诚始终以一个商人兼政治家的眼光关注着大陆上的一切,并及时作出准确的预测,用以指导其商业决策。

1982年,世界性经济衰退,香港出口量减少,经济显示出其敏感而脆弱的一面。

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赴北京,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中国领导人会谈。股市是香港政治经济的晴雨表,消息传来,股市发生动荡,持续滑落,到年底,恒指跌幅676多点。

香港信心危机爆发,移民潮汹涌而起。不少国家伸出橄榄枝,欲将香港的阔佬和人才一网打尽。代办移民护照的机构与律师充斥港岛中区,赴美的黑市护照竟炒到50万美元一张。

香港原就有约10多万持外国护照的居民,他们非富即贵,几乎没一个升斗小民。他们如吃了定心丸,只差一张机票,随时可离开香港。倒是急煞了那些“没有先知之明”的富翁,他们急不可待斥资购买“太平门”的门票。

人走必财空,随之相伴的是走资潮。还有一些人,人不走财先走——早有护照在身,先将千笔资产转移到海外。

包玉刚、李嘉诚,在六七十年代就分别加入英国籍、新加坡籍。这两位华商翘楚,举手投足,全港瞩目。他们都曾发表声明,表示不会将家庭迁往海外,不会将资产转移海外,对香港的前景充满信心,也看好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包李两人的声明,对稳定港人民心,起了较好的作用。

不少华商,正是趁当时的地产低潮,低价收购地皮物业,为市道转旺后的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据港府公布的统计数据,80年代中,香港移居海外的人口每年约2—3万人;90年代初起,每年以6万人的速度外流。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工商业者和专业人士。

国外并非都是移民想象的天堂,不少人坐满“移民监”(移民必须按该国的移民法,居住满数年的限期,方可享受本地居民赴境外工作或投资的权益),又打道回港,经商或任职,每年回家团聚几次,成为“太空人”(意指在空中飞来飞去)。

如古人所说“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百人有百念,不可强求划一。

对香港工商界震撼大的,还属迁册风。

迁册的始作俑者是西门?凯瑟克。

1984年3月28日,怡和董事局突然宣布:本集团基于香港前途问题迁册百慕大,股票将同时在伦敦、新加坡、澳洲挂牌上市。是日,香港工商界发生动荡,恒指急挫62点。

迁册风从此而刮起,加之移民潮推波助澜,愈演愈烈。在香港英国会所,英国人莫不脸呈焦灼之色,谈论着迁册问题。

和记黄埔行政总裁李察信,告辞了他的英自朋友,乘车急驶华人行,乘电梯奔上顶层长实与和黄主席李嘉诚的办公室,用急切的语气说:

“英中谈判北京方面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共产党要全面接管香港,难道我们要做约翰?凯瑟克第二?”

约翰是西门的叔父,40年代任上海怡和洋行大班。怡和在远东的资产过半在中国内地。40年代末,内地解放,怡和不但人未撤,资产也未撤。约翰不遗余力为怡和在华的“合法权益”而奔波于京沪之间,直到1952年,才两手空空,灰溜溜离开中国内地。此事,曾是英国和香港商界的天大笑话,也使得凯瑟克家族对中国的一切神经过敏。

李嘉诚很清楚李察信的言下之意,他说:“不可能那样,我们长实集团不打算迁册。若论个人在公司的利益,我比你拥有的多,我是经过慎重考虑才说这种话的。现在中国政府欢迎海外企业家来华投资,也就根本不可能对香港私人资产采取行动。”

李嘉诚把他赴内地参观的观感,及海内外舆论的评论,讲予李察信听。他无法说服李察信,两人分歧颇大,以致无法协调工作。1984年8月,李察信辞职。

接替李察信的仍是一个英国人马世民。马世民未正式加盟前,李嘉诚就与他在“看好香港前途问题”上形成共识。这成了马世民在长实系青云直上、权势赫赫的主要原因之一。

1984年,国务院总理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北京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投资环境变得明朗,迁册风有所遏制。其后,中英谈判出现多次波折,谈判将是个漫长的过程。

册迁风卷土而来,在这种大气候下,李嘉诚发表声明:长江集团决不会迁册,将一如既往立足香港发展,不仅自己不存迁册念头,还说服了集团内的“主迁派”,难能可贵。

不久,李嘉诚开始大举向海外扩张,他频频接触加拿大政府官员,引起香港工商界的不安。李嘉诚表示,投资加拿大仅是本集团投资计划的一部分,本集团仍以香港为主要基地,海外投资只占一成多,至多不会过三成。

舆论界仍将信将疑。

1987年1月1日,李嘉诚与合和主席胡应湘,赫然推出“西部海港一大屿山战略发展计划”,立即轰动全港,亦引起港府的高度重视——此乃香港开埠以来与地铁相当的浩大工程。

该计划提出由长实合和为核心的私人财团,投资250亿港元,在香港岛西部海湾的大屿山东角,移山填海兴建双跑道国际机场及西部海港。并开发工业区、住宅区,兴建多条跨海大桥及海底隧道,使机场新区与港岛、九龙连接。另追加投资兴建联系香港、广州、澳门的广深珠高速公路。

李嘉诚再一次显示出超人气魄,与立足香港的信心。

1月3日《明报》刊文评论道:

“即使在现阶段,这已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对本港的长线投资,是香港前途之所系,一直十分为市民关注。本地财团提出这样庞大的计划去发展香港,使人感到他们对香港足具信心,愿意为香港的将来作承担。”

这个计划虽然被否定,但对稳定香港人心和经济,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据1990年12月18日香港《明报》、《东方日报》报道,到该年11月底止,“香港已有77间上市公司迁册海外”,“占本港上市公司总数的1/3”,“现时在香港四大财团中,只有李嘉诚的长实系集团和施怀雅的太古洋行集团尚在香港注册”。

“吴光正(包玉刚女婿)接掌的隆丰系集团,则有一家连卡佛于1990年5月迁册于百慕大”。

1989年北京风波,信心危机在香港再次爆发,恒指于开市首日,狂泻580多点。迁册流言四起,华商都看李嘉诚的——他是香港首富,长实系在港上市公司占总市值的10%强。长实系在加拿大等国有大量投资,他会不会借此作为迁册的前哨站?

在这种形势下,李嘉诚不得不站出来说话。11月20日的香港报章,发表了他的长篇言论,核心内容是:他相信香港1997年后仍会继续繁荣,香港是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个赚钱的好地方。

1990年中,迁册风再次震荡。舆论盛传,香港最大财团汇丰银行,将借收购英国米特兰银行之机,变相迁册伦敦。合并及迁册花费了两年时间完成。汇丰在香港地位举足轻重,工商界深为不安。汇丰大班浦伟士发表讲话,言称汇丰仍保留香港第一上市地位,业务仍以香港为最大基地。

汇丰完成迁册不久,李嘉诚毅然宣布辞去汇丰董事局非执行副主席职位。据传,李嘉诚对汇丰迁册持反对意见,他的意见未被董事局采纳,最后导致这一结果。

舆论认为,汇丰迁册,还只是出于买政治保险,以获得外国驻港公司的特殊地位,就目前来看,汇丰会兑现“迁册留港”的诺言,它如何舍得割弃令其发迹并无限膨胀的香港?

而怡和的迁册,一切都予人“迁册离港”的感觉。郑德良先生在《现代香港经济》一书谈到:“1991年3月21日,怡和又将第一上市地位迁往伦敦(香港改为第二上市地点)。大概在目前近100家迁册公司中,怡和可算其中最老谋深算的一家了。”

在长达十余年的迁册风中,上市公司迁册,有精确的统计。未上市公司迁册几何?未见港府公布数据。有人言称:大概有1000家以上。对于这股此起彼伏的黑色浪潮,李嘉诚虽无法遏制,但他在“迁册问题”上的坚决态度,稳住了相当~大批华商的阵脚,被人称作立足香港的中流砥柱。这种政治上的预见力和影响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李嘉诚的反对册迁还使他避免了迁册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一直处于良好的经营状态中,而那些已经迁册的公司,则不能不大叹失策。例如怡和系,到1994年12月30日,该公司在香港第二上市的地位取消了,在怡和旗帜徐落之际,全系公司市值暴跌37%。更严重的是,怡和四大公司仍在香港经营,可是由于已经迁册,怡和首脑们,处于弃之可惜、留之不安的尴尬境地。

从李嘉诚的经历可以看出,商业与政治虽然是两个领域,但是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商业上的风云与政治上的变幻相比,后者的影响往往更大,更有全局性,因此更值得注意。李嘉诚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善于把握政治风向的变化,并据以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在成熟之时迅速出手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对商人来说,最宝贵的是时机。失去时机等于失去财富,反之,就意味着占有财富。在李嘉诚的眼中,在成熟之时迅速作出投资决策则至关重要。我们知道。投资是一项带有严密的科学性的智慧活动。因为投资必须考虑到投资环境合适与否。李嘉诚深知投资环境如果还不成熟,一旦投资。就会造成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的尴尬局面,因此对于投资环境的选择十分审慎。一直把它作为战略决策的重要前提。李嘉诚可谓成熟的投资专家!

李嘉诚坚决迁册海外,在长达十余年的册迁风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在投资内地问题上,却显得十分保守,甚至明显落伍,与他在海外的投资不成比例。然而1992年以后,他在大陆的投资却一发而不可收,滔滔如长江之势,后劲无穷,后来居上。这种对比和变化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一时还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之一。

李嘉诚为什么会这样?出于他对投资环境的什么看法?

曾经有记记者问李嘉诚:“为什么你在1992年前,只在中国内地大笔捐赠公益事业,而基本上没有投资?”

李嘉诚说:“我们一直在部署,到1992年,大陆的投资条件才成熟。”

李嘉诚的看法,应该有其自己的理由。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开始大力引进外资。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港资投资内地,渐成风起云涌之势。在这股投资潮流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主,他们多是在珠江三角洲开办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因为这类企业易进易退,风险很小,而且利润也不低。

而最令人注目的是,不少香港大财团开始参与投资内地的基本建设。

1979年,霍英东参与投资广州当时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白天鹅宾馆建设;与此同时,包玉刚投资改建宁波北仑港;利氏家族兴建五星级的广州花园酒店。从1983年起,郭鹤年先后在内地兴建了北京香格里拉、杭州香格里拉、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等10多幢大型物业。胡应湘则牵头兴建了广州中国大酒店、深圳沙角发电厂B厂、广深珠高速公路等数项大型工程。

在这股港资大举进军内地的大潮中,李嘉诚明显地落伍了。

李嘉诚虽然也参与了内地少量项目的投资,但这与他控有的香港最大财团、投资海外的大手笔相比,显得极不相称。他频频往返于欧美与香港之间,也频频往返于香港与内地之间,但是在内地人们的眼中,他只是一个慷慨大度的慈善家,而不是一个大刀阔斧的投资家。

内地的投资条件真的不成熟?在内地,对改革开放出现的一些新事物,姓社姓资的大讨论就持续了10年余之久仍在激烈地进行。到内地投资,曾有不少框框和禁区。海南省政府搞了个洋浦开发区,一时嘘声四起,唾沫都要把省政府官员淹死。

李嘉诚不去冒这个险,并非不看好中国的前景。

《加拿大财经时报》记者曾这样说,李嘉诚等香港大富豪,拿出盈余的很小一部分去中国内地作令内地人非常吃惊的慈善,目的是购买政治保险,维护家族在港的利益不出问题,所以他们宁可不远万里来加拿大投资,而不敢进香港的后院中国内地投资。

这只能是该记者按照自己的逻辑,作出的臆断。

根据李嘉诚一贯的作风,他素来不喜欢抢“头唆汤”。假如过一条冰河,李嘉诚绝不会率先走过去,他要亲眼看到体重比他重的人安然无恙走过,他才会放心跟着走。“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这是他经商的信条。过花甲之年后的李嘉诚,稳健还趋于保守,闯劲似乎不足。

然而,李嘉诚闯劲不足后劲足,有口皆碑。在战后崛起的华人财团中,李嘉诚不是率先跨国化的,但他在加拿大的投资,没有一个华人巨富可与他论伯仲。李嘉诚在内地的投资,亦是如此。

当然,前提是他看准了形势,认为时机已到。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他的一系列讲话公布之后,被海内外舆论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二声春雷,其意义不亚于三中全会。股票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引进外资热,一些过去不敢想象,且被人为贴上“资本主义”标签的事物,在华夏大地蓬勃兴起。

香港的经济,与内地的政治气候和经济形势密不可分。香港经济的晴雨表即是恒生指数,恒指扶摇直上,到1993年12月4日,首次突破了10000点大关。

1992年4月27日,李嘉诚分别受到江泽民、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北京带回了“尚方宝剑”。

形势变得明朗起来,李嘉诚于是开始了在内地的大规模投资。

香港与大陆的关系虽然血浓于水,在行政与经济上毕竟还有一定距离,而一旦投资内地,就完全置于内地的管理之下,而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商人毕竟还是普通老百姓,古人说“民不与官争”,不是要不要争的问题,而是能否取得争的胜利的问题,如果无法取得胜利,就不如避免麻烦。

同类推荐
  • 一代女皇——武则天

    一代女皇——武则天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我创办了共识网

    我创办了共识网

    本书共分为:人生这锅窝窝头、一路驼铃声、智慧的和聪明的、头顶有光环的人若干辑。主要是作者对家乡、亲人、朋友以及儿时的回忆和怀念,对岁月的感慨,以及自己近年来的工作经历等。随着岁月的消逝,这些生命的体验与感悟酝酿出让人唏嘘不已的经典之作。
  • 瑞安古代清官故事

    瑞安古代清官故事

    本书精心遴选38位我国古代温州瑞安籍以及在瑞安任职的清官,以生动的笔触、感人的细节描摹,配以形象生动的人物插图,讲述其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事迹。本书对于进一步加强廉政教育,促进党员干部树立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观念具有一定的意义。
  • 民国先生

    民国先生

    《先生》一书以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结合《新周刊》的“先生”专题文章,以十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其莫不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充分反映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让读者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感受他们,了解他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传承。也亦为现今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
  •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军事家(1)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军事家(1)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热门推荐
  • 谋阙

    谋阙

    谋士与杀手疯狂生长的乱世,有人御狂局、有人执狂子,笼络杀手、捭阖朝堂。乱世,乱出谋士杀手的盛世。且看来自西渚千岛,历经逃杀来到大雍的古扬,如何步步执刀、谋猎宫阙!“如果不能回去,怎对得起当年鲜衣怒马!”
  • 恶魔少爷别胡来

    恶魔少爷别胡来

    古家豪宅里的古怪大少爷,不仅脾气古怪,兴趣也古怪,最大的爱好就是恶整自己的贴身女佣。可这回偏偏来了个软硬不吃的家伙,就此一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好戏即将拉开序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有超级种子

    我有超级种子

    地球灵气复苏几年后,全球以武为尊。而当今世界武学遗失严重,天材地宝极度缺乏。主角得到能够种出各种物品的种子空间。武学种子能种出各种武学。植物种子能种出各种灵药与伴生材料。异兽元种能种出各种异兽。更有装备、丹药、武学、傀儡等各种加工坊。而当灵气浓郁,洞天福地出现,地球进入修真文明。主角跟种子空间又会怎样?PS:本书单女主,绝不种马不后宫!
  • 前妻拒嫁带球跑

    前妻拒嫁带球跑

    白沫儿死了,被她最爱的男人害死了。7年的婚姻,她真的累了,浑身的伤抵不过心里的痛。她站在高楼的天台上,回忆着自己爱他是否真的错了,人间的绝望莫过于你最爱的人,他恨你。君衍害死了她那还未出世的孩子,她对那个男人已经没有任何的期望了。在跳下去的那一刹那,白沫儿笑着对他说:“君衍,我恨你!”在失去她的时候,君衍才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她,不过已经为时已晚。一次偶然的重生,他回到了最初的相遇之点,他回到了白沫儿嫁给他的那个时候,他满心欢喜,却不知白沫儿也重生了。
  • 豪门甜宠:老婆你别跑

    豪门甜宠:老婆你别跑

    本以为被渣闺蜜害死,谁知竟被神秘人所救?那人还说他是自己孩子的父亲?苏婉儿摇身一变,成了渣闺蜜顶头上司的老婆!于是,苏婉儿过着虐渣打脸爽歪歪,调戏总裁羞答答的幸福生活。某天,总裁将她一把搂入怀里:“亲爱的,我们来生包子吧!”苏婉儿震惊:“大仇还没报,怎么生?”总裁邪魅一笑:“当然是,关上灯,盖上被子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宠婢成妃:邪王请躺好

    宠婢成妃:邪王请躺好

    幸,她遇到了他,他看上了他,让她免于成为众人的玩物。不幸,她遇到了他,他看上了她,总想将她禁锢在身边,寸步不离。她要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他要的却只有她……“等我忘了你对我所做的,或许下辈子我们还能在一起。”“本王跟你没有下辈子,这有这一辈子。”“我想走……”“可以,你到哪里,本王便到哪里。”
  • 零时穿越

    零时穿越

    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他一直以自己时而开朗,时而沉默的生活方式混着日子。她的出现让他开始设想未来,可是命运却无情的捉弄他,高科技现代化武器的军队,会使用魔法的法师,充满神秘的东方隐士,陌生的世界他该何去何从?
  • 北与南兮

    北与南兮

    在昏迷梦里一世流萤,醒后独自一人,南兮南下花开,叶祁北上花落,南城以南思念不归,北城以北深海未眠……………………
  • 骊山怪物

    骊山怪物

    这是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建设的绝密记录……大将军章邯难道真的只是监工那么简单?骊山皇陵地质特殊,那么难以建设,为何不换个风水宝地?一头巨大的怪物就在那里,睁开的眼睛有西瓜那么大、血盆大口能一口吞下几匹战马……所有看见它的人都被吓得魂飞魄散,但……
  • 王俊凯我爱你永不变

    王俊凯我爱你永不变

    “王俊凯,我讨厌你”一个女孩对她对面的男孩吼道“对不起,是我伤害了你。”男孩心平气和的对女孩子说“你走开,从此以后我和你没有任何关系”女孩绝情的说。男孩听到她这样说心里一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