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13700000002

第2章  心底无私天地宽

常言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心底无私”,就是做人做事坚持原则,光明磊落。这样的人当然会受人拥护与爱戴,自己也会活得自由自在。相反,不知羞耻,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反道德,自然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和反对,有的甚至会受到众人的唾骂,的心里总是惶恐不安。所以说,做人做事必须有颗踏实无私的心,才能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才能为自己的人生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懂得做人应该从善的道理

中国有句处世之道的古语:“与人为善”,是说人不论到什么时候,都要以善的一面对待别人。劝人向善似乎大有禅意,其实这是一个对于个人很功利,对于社会很功德的现实问题,每个人都要面对。与人为善,面对别人,也面对自己的内心,用与人为善自律、自省,追求和谐与美好,是一种大境界。

如何与人为善?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善待他人。多一点谅解、宽容和理解,少一点苛求与责难;多一点爱心,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赏,少一点“气人有笑人无的浅薄”。能够看见别人的优点,并能够欣赏它,赞美它,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能真心祝福别人的幸福也是一种美丽的善良。永远与人为善,我们才能让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在愉悦之中。这样的人,才会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人生。与人为善,自己路宽。如果大家都可以做到这点,就没有了独木桥,大家都可以在阳关大道上阔步前进,达到理想中的状态。

与人为善是一种爱心的体现,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诱人的光泽。有许多用智慧千方百计也得不到的东西,凭着与人为善却轻而易举就得到了。与人为善总是一种蕴藏在人内心深处的珍贵的感情,它是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对行为的一种负责。生活中,许多人明知彼此都需要爱的温暖、感情的温馨,但却又常常用无端的猜测将满腔的爱意、友情冰封在坚硬的假面具后面。其实只要你能真正付出你的真诚和善良,那么必定会赢得共鸣,使你从中感受一份温馨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与人为善是做人的一种积极和有意义的行为。它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使自己有一个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自由天地,并享受到一种施惠与人的快乐,从而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与人为善可以给我们带来好心情,还可以给我们带来身体上的健康。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讨人喜欢,甚至四面楚歌。主要原因不是大家故意和他们过不去,而是他们在与人相处时总是自以为是,对别人百般挑剔,随意指责,人为地造成矛盾。只有处处与人为善,严以责己,宽以待人,才能建立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在很多时候,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在你困难的时候,你的举行会衍生出另一个善行。

与人为善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与人为善其实极易做到,它并不要你刻意做作,只要有一颗平常心就行了。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无非是想丰富你的生活,实现你的价值。而这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来自于你是否善待他人。

可见,善待他人是人们在寻求成功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在当今这样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我们去善待别人、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愉快合作。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单单是行动上做出来的,更是从心底里流出来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以诚待人,用心和他人交往。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任何人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就应该想方设法获得周围人的支持和帮助。生活就是这样:对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其实就是支持和帮助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与人为善是人际交往中一种高尚的品德,是智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是仁者个人内心世界里一片广阔的视野。

与人为善来源于高尚。“人心本善”,“世界终将大同”。有了这样的情操,人们的行动才有了指南,人生杠杆才有了支点,理想大厦才有了精神支柱。与人为善来源于自信。无论生活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报他,他都能应对自如。人们需要善良,世界需要善良,你自己也需要善良。与人为善是一种力量。它能征服人心、征服世界。

和与人为善相对的是与人为恶。与人为恶者把一生的奋斗目标放在损人害人上,或者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或者疑神疑鬼,坐卧不宁;或者厚颜无耻,卑鄙下流;或者贪婪无度,违法乱纪……由于他们担惊受怕,神经高度紧张,必然导致五行失调,阴阳错乱,如入炼狱,如坠火海,最后的结果便是早衰早亡。而与人为善者经常处在和谐之中,人际平和,心态平和,豁达乐观,无忧无虑,其身必健,其寿自长。

与人为善是一壶洗涤灵魂的净水。与人为善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同情心,它是一种无形的相助,一种博大的爱,是一股矫正世俗的春风。道家的始祖老子说得好:“上善如水”。是的,“水溶万物而不争”,与人为善者与水一样能溶解万事万物,化解人间恩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人为善者能包容一切,气度恢宏,胸怀博大;“水质透明,清澈见底”,与人为善者白日为善,夜来省己,心如明镜……与人为善跟水一样精深博大。

善小而为之或善小而不为,受所处环境和心境的影响很大,受个人道德和修养规范的影响很大,受社会整体文明和和谐水平的影响很大。与人为善在脱离了“人之初性本善”的阶段之后,是需要着力培植的。从社会的角度看,对公民公德的要求是对与人为善的规定性培植;从人性的角度看,激发与人为善的情感,是追求心灵美好安宁的有效途径;从人的价值取向看,激励与人为善的追求,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人的幸福指数来看,与人为善的普及程度越高,人的幸福感越强烈。

孟子说过:“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待他人是人们在寻求成功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在当今这样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只有我们去善待别人、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愉快合作。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

当然,与人为善的付出,理应不怀任何个人目的,不求任何回报,你所付出与人的,不必念念不忘,而你所收获于人的,应当铭记在心,这就是与人为善的胸怀。总之,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如同我国有句古语说的那样: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把奉献当做一种快乐

奉献,如同清晨初升的太阳,山间流动的清泉,宽广无边的田野,奔腾不息的大海。它能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李时珍历经千山万水,尝遍草药,为后人留下了医药著作《本草纲目》;林则徐暗查私访,不计个人得失,最终在虎门销毁英商的鸦片;鲁迅以笔作刀枪,唤醒了人们的良知……他们的行为是值得赞赏与肯定的,因为他们以民族利益为重,以为人奉献而乐。

“奉献”这个话题,虽说是一个老话题了,但它绝对不是一个过时的话题。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有一位公主患重病,危在旦夕。国王公告天下,谁要是能治好公主的病,不仅将公主嫁给他,还立他为王位继承人。有住在远方的兄弟三人,老大用他的千里眼,看到了这个公告,老二有日行千里的飞毯,而老三有一粒可包治百病的苹果,于是兄弟三人坐飞毯来到皇宫,合力治好了公主的病。

到了论功行赏时,国王犯难了,因为救公主,兄弟三人都有功劳,但公主只有一个,把她嫁给谁好呢?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国王决定把老三招为驸马。国王的理由是,老大的千里眼、老二的飞毯用过一次后,东西还在,而老三仅有的一个苹果被公主吃掉后,就不复存在了。

国王的决定应该说是合理的,因为,奉献越多,收获越大。苹果只有一个,懂得奉献的人,才是最能发挥它价值的人。

下面同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在某公司,曾有一批同年被录用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都被安排在销售一线。销售员是按比例提成的,这一批毕业生都使出了各自的拿手好戏,最后领到的奖金也都差不多。几年后,公司销售部经理被提拔到决策层,谁来担任新的销售部经理呢?就在大家互相猜测时,公司召集所有的销售员开会,并推荐小刘作候选人,征求大家的意见。小刘的业绩与其他同事相比并不是最突出的,但小刘两次配合公司工作,主动把自己开拓出来的市场让给两位同事,使两个长期分居的家庭得以团聚,也使公司的销售员队伍得以稳定。当公司负责人将这一点公之于众时,不仅那两位同事心服口服,其他同事也拍手鼓掌,百分之百通过。

通过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奉献越多,收获越大。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很多人都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为自己争取利益,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一个胸怀大志者来说,他往往更具全局观念,在关键时,总比别人付出得多一些,做得更好一些。他不一定要刻意为之,但早晚一定会被领导和同事们看到;他不一定总是能像故事中的老三和小刘那样得到最好的回报,但只要他能坚守这种奉献精神,就一定会遇到赏识他的人。

你怎样对待世界,世界也将怎样对待你。走入人心灵的深处,才能真正体会心灵的美好,懂得奉献与付出的人,才能感受关怀与获得幸福。

有一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啊,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的话,那么世界还愁变不成美好的人间吗?

奉献是一种自我牺牲行为。它是为了实现某一事业或理想,不顾个人得失,抛弃自己的切身利益,甚至牺牲生命的行为。不同时期,它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就其核心而言处理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从个人角度来讲,通过奉献行为,个人价值得以体现;另一方面,就社会而言,个人的奉献行为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要,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奉献也是一种快乐,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乐于奉献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淡化了物质享受。对于他们来说,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世界。“因为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快乐是魔法因子,它会在温暖中滋生和传递。“共享快乐”比“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更富感情色彩,因为它多了一份温情,一点豁达,一份爱心。

保持真诚的本色

真诚这个常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字眼,字里面的意思是:真实诚恳,没有一点虚假。而我更愿意把真诚理解成认真、诚实、诚信,没有欺瞒。

在人生的舞台上最重要的信条之一便是真诚。我们呼唤真诚,大力宣传“做人要做老实人”的口号,并非没有缘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真诚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复杂,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两面性,即一个是经过包装的“外在自我”,一个是没有经过包装的“内在自我”。两者都具有适应社会的双重属性,是矛盾的统一体,但不可回避的是:“外在自我”带有虚假性和伪装性,“内在自我”则是一种纯真,是人性中本性的表现。

爱特·威廉是一位大商人,他的成功竟然是别人馈赠的。这是怎么回事呢?爱特·威廉二十岁的时候,还是个整日守在河边打鱼的年轻人,天地十分狭小,根本看不出他的将来会有什么辉煌的成就。一天,一位过河人求助于威廉,原来过河人的一枚戒指不慎掉进了河里。过河人很着急,请威廉帮他到水里摸一摸。谁曾想到,威廉一个上午竟然别的什么也没干,反反复复一连扎到水下二十几次,当他一无所获的时候,他请全村的男人帮忙一起寻找。而且,威廉一点都没有提报酬的亊,他只是想为过河人解决难题。不久,过河人出于感动,送给他一个在路边修补汽车轮胎的活儿。

有一天,一辆小车停在威廉的小店前,车上人要找一颗很不值钱但又很特别的螺丝钉,否则车无法行驶。威廉翻遍了自己的小店,没有找到,于是他骑上自行车,赶了六七里路,在另一家修车店找到了。当威廉满头大汗返回,并将那颗螺丝钉安装在对方的车上时,他却一分钱也不肯收。威廉真是太让人感动了。不久,这辆小车的主人特地赶来,给了威廉一个五金店让他代理经营。为什么威廉能够一次次获得别人的馈赠呢?就是因为他的真诚,是他做事认真诚恳的态度,是他不计回报的付出。

在人与人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现实生活的中,如果能够更多地以本来的“内在自我”真诚地与人交往,将会起到长久的效果。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往往都被自身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工作职位、学识高低等包裹着。由于有这层外在的包装,也就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产生了距离。但是,如果能撕开这层包装,人与人之间除了性格之外,在人格、尊严、生存需求等方面都是同等的、无差异的,如果能以这种无差异的“内在自我”与人真诚地沟通与交流,必将获得更多的尊重、信任与信赖。

在风起云涌的IT行业,有这么一个令人瞩目的人物:他曾经是一个微软的普通程序员,却因为一个“异想天开”的创意引起高层注意,成长为身价上千万的中国区总裁;2004年,他又就任盛大总裁一职,创造了身价4个亿的神话……这位从江苏常州的贫寒子弟到“天价”经理人——唐骏。当媒体问他:“你为什么成功?”他却做出了最好的回答:“中国人最怕的是被感动。如果你感动了他,那么,他会为你赴汤蹈火。这是中国人的性格。”当他用真诚感动了同事、家人、上司、竞争对手、社会大众……他梦想中的成功,怎么会不随之而来?

真诚是人类最重要的美德,也是人与人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原则,它是基础,也是关键。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所以我们要用心做桥梁与周围的人相处。相反,与真诚相悖的是谎言、是欺骗。试想一下:一个经常说假话、讲谎言的人来和你说些事情,你是相信还是不相信呢?答案显而易见。一个经常说谎言而缺少真诚的人,人们怎么敢与其打交道?真诚是无价之宝,有时它比金钱、才学、机敏、容貌更重要。

做人真诚不仅是理念,而且也是经验,不只是挂在嘴上说说,还需要用心对待,真诚会让生活非常坦然,谎言会让人坐立不安。俗话说:“天下没有揭不穿的谎言。”不要让真诚成为一种迷惑对方的手段,不要自以为很聪明、很高明,把别人都当成傻子。说谎实际上是一种愚蠢至极的行为,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与人真诚相处,朋友之间相处需要真诚,合作伙伴之间需要真诚,对于恋人、夫妻间更需要真诚相待。我想,很少有人喜欢听谎言,愿意生活在谎言之中。要知道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会给对方以伤害;谎言犹如一把双刃剑,伤人害己。这些最简单最朴素的道理,是否非要等到自食恶果时才能明白吗?

时有四季,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人分老幼。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真诚也是如此,真诚并不是对于任何人都表现为真诚,比如对于你的敌人或是对手,就不能真诚,而更多的则是尔虞我诈与欺骗,但这些并不是我们所追寻的。真诚需要信任与信赖为基础,而信任与信赖的建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造就,它缘于彼此的一种默契,一种彼此的宽容。如果缺少了彼此的信任与信赖,谈何真诚地相处呢?俗话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感动对方,是因为诚意不够,是因为不能把心真诚地交给对方,是因为没能信任对方。

真诚是可贵的,虚伪是可怕的,没有了真诚,这个世界除了污秽就是虚伪。做人千万别失落真诚,因为真诚还没有发现代用品,人生的历程亦是不可以重来的,越是珍惜的东西也越是脆弱,也越是容易失去,所以真诚更显无比珍贵,一旦玷污就很难还其清白。

切忌“趋炎附势”

面对剧变的社会,面对纷繁的生活,许多人感到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人处世也变得越来越难。实际上,凡是只要保持自己平和的心态,刚正不阿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的人,仍然会受到人们的钦佩。趋炎附势、奴颜媚骨、阿谀奉承,最为人所不齿,活在世上谁都瞧不起。

当今社会,趋炎附势的人多,避世的人多,敢于直面丑恶并与之斗争的人少。有的人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就削尖脑袋往里钻,贪图一点便宜;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周围,天天都有趋炎附势的人聚集一堂,都是怀着一个贪字有求而来。所以,如此以利益为驱动的人际交往不可能有人间真情,因而出现了“富居深山有远亲,贫在闹市无人问”,即所谓世态炎凉是不足为奇的。

每个人都有欲望,也许有时你会为了得到提拔而绞尽脑汁地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也许有时你会对繁华的物质世界产生强烈的占有欲。或许,你也知道这些欲望的产生对你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终日忙忙碌碌而根本无暇思索这一切。当你能够静静地待一会儿时,不妨抓住这个机会,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你会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的宁静。既然你不能摆脱这个尘世,那么你就应当学会经常地反思人生,始终给自己的心灵保留一块净土。

权势名利是现实生活中必然遇到的,但的确还有许多在权力、金钱面前,却依然保持高洁,不因权力而贪污,不因金钱而堕落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原则,出污泥而不染,视权势如浮云,即所谓“富贵不能淫”。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不仅在文坛上享有盛誉,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同样令人敬佩。

曹雪芹一生从不趋炎附势,而且对那些谄媚取宠的人十分憎厌。在都统老爷五十大寿的酒席宴上,他送去两坛水做的酒和一副对联。对联上写着“朋友之交,淡淡如水”。这是极具讽刺意味的礼物。他讽刺了都统老爷和客人们的虚伪。他们所谓的交情只不过是装出来的,是表面上的,他们的友情就像清水一样淡。曹雪芹的人格实在令我们折服。

在我们的生活中,趋炎附势的人比比皆是,如果让这股风气继续扩展下去,我们的社会就没救了。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遏制这股歪风邪气。平时,不要因为某人有权、有势、有钱就和他没有原则地混在一起,而对那些没权、没势、没钱的人就另眼看待。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是很难预料的,今天有钱、做官,明天也许就是阶下囚。所以,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尊严,对人要平等,切忌“趋炎附势”。

在现代这个会社上,维护自尊才是人的本能与天性,我们要活在自己的尊严里。尊重自己,就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与价值。也许一些人认为做人会“趋炎附势”才算圆滑,才算精明,才能获取最大的利益。但是,尊重自己的人格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法国电影明星洛伊德将车开到检修站,一个女工接待了他。她熟练灵巧的双手和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他。

整个法国全知道他,但这位女工却丝毫不表示惊异和兴奋。

“您喜欢看电影吗?”他禁不住问道。

“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

她手脚麻利,很快修好了车:“您可以开走了,先生。”

他却依依不舍:“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

“不!我还有工作。”

“这同样也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车,最好亲自检验一下。”

“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女工问道。

“当然是我开,是我邀请您的嘛。”

车行驶得很好。女工问道:“看来没有什么问题,请让我下车好吗?”

“怎么,您不想再陪一陪我了?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洛伊德问道。

“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是个影迷。”

“您不认识我?”

“怎么不认识,您一来我就认出您是当代法国影帝阿历克斯·洛伊德。”

“既然如此,您为何这样冷淡?”

“不!您错了,我没有冷淡,只是没有像别的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是我的顾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也会一样的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吗?”

洛伊德沉默了。在这个普通女工面前他感到自己的浅薄与虚妄。

洛伊德最后很有礼貌地对那位女工说:“小姐,谢谢!您使我想到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价值。好,现在让我送您回去。”

一个人能否受到别人的尊敬,并不是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和工作所决定。这位普通女工之所以能赢得对方的尊重,就是因为她重视自己的工作与价值。那些所谓的“大人物”之所以高大,是因为你自己在跪着;你仰慕他们头上的光环,却忽略了自己的生活与价值。

为人要正派,不要趋炎附势,充当墙头草,那样做人会失去尊严,会丧失自身的价值。

庄子曾说过:“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这句话大意是说那些不追求官爵的人,不会因为高官厚禄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穷困潦倒、前途无望而趋炎附势、随波逐流,在荣辱面前一样达观,所以他也就无所谓忧愁。庄子主张“至誉无誉”,在他看来,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他把荣誉看得很淡,他认为,名誉、地位、声望都算不了什么。尽管庄子的“无欲”、“无誉”观有许多偏激之处,但是当我们为官爵所累、为金钱所累的时候,何不从庄子的哲理中发掘一点值得效法和借鉴的东西呢?

在给予中享受快乐

哲人说:“人生需要给予。”无论是自己给予别人,还是别人给予自己,这本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着。其实,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在给予。只是有人的给予,是为人所见,有人的给予,是不为人所知。但是这两种给予都是高尚的,值得歌颂的……也就是因为这世界有了给予,生活因而变得如此美丽,所以这个世界让人留恋。

曾听过关于一个名叫沙都的人的故事。有一天,沙都和一个旅伴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山口,他们看到一个躺在雪地上的人。沙都想停下来帮助那个人,但他的同伴说:“如果我们带上他这个累赘,我们就会送掉自己的性命。”但沙都不能想象丢下这个人。当他的旅伴跟他分别后,沙都把这个人背起来,使尽力气往前走。渐渐地沙都的体温使这个冻僵的身躯温暖起来,那人活过来了。过了不久,两人并肩前进。当他们赶上那个旅伴时,却发现他死了,是冻死的。

在这个事例中,沙都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给予另外一个人,他保存了生命。而他那无情的旅伴只顾自己,最后却丢了性命。如果我们能够都能像沙都那样去做,并以积极方式给周围的人全面的关怀,就会对他们产生很好的效果,会使他们的人生更有价值,他们也会给予你丰厚的回报。著名的卡耐基就他的推销经历谈到:“我每天早晨干活时都这样想:‘我今天要帮助尽可能多的人,而不是我今天要推销尽量多的货’,这样我就能找到一个跟买家打交道更容易、更开放的方法,推销的成绩就会更好。谁尽力帮助其他人活得更愉快更潇洒,谁就实践了推销术的最高境界。”

给予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更重要是精神上的给予。给予是一项伟大、神圣的精神和行动。当有一天,你看见烛光里的妈妈,黑发泛起了白霜,眼里失去了光华,但是荧荧的烛光却映照出妈妈脸上的点点笑容——她付出了,并在付出中得到了满足。人们终于在这中间发现:伟大的母亲正是用人类最神圣的乳汁,把我们哺育长大;人们终于由此而懂得:获取固然快乐,但给予的快乐更多更大。

同样,给予也是寻找快乐的最好方法之一。把自己的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别人,别人也就会在你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你帮助。在给予与回报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给予的魅力,它会使你永远生活在快乐的海洋中,所以我们要停止自私,重塑性格,无私奉献,快乐才会敲开你的门。

美国一位青年在十八岁生日那天,央求富有的哥哥送他一辆漂亮的轿车作礼物。邻居一位十多岁的男孩看了后羡慕不已,在轿车旁左右端详。青年以为少年会说“要是有人送我一辆就好了”,但出乎他的意料,少年说的却是“我要是能送一辆给弟弟就好了”。青年深为少年的一颗诚心所感动,就主动用车送这位男孩回家。到家后这位男孩让青年稍等一下,并进屋用轮椅推出了弟弟——原来,男孩的弟弟身有残疾。此时,青年以为男孩要让他的弟弟也坐一坐这辆新轿车,可是他又错了——男孩指着轿车对自己的弟弟说:“看吧,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礼物,将来我也要送给你这样的礼物。”两次误会使青年明白了一个道理,少年一心想的是要“给予”他人,但他因“给予”所得的快乐似乎远比自己“索取”所得的快乐多得多。

的确,给予的快乐是索取远远无法企及的,尽管有些给予显得那么微乎其微。可能只是一句真诚却不一定能够实现的梦想,可能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承诺,甚至只是一个宽慰或赞赏的微笑,但这足以让他人受益终身。只因这给予多半是建立在坦荡无私的基础上的,因此这快乐就来得那么亲切和自然,那么真挚而感人。

世上每一件事都需要给予才能做到,当有了给予这个名词时获得也就诞生了。世间万物有给予就有获得,当给予消失时,获得也就茫然无存了。但是,应该明白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但没有付出就一定没有回报。这个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是明白的,但很多的时候当付出之后,没有回报时,相信很多的人都是有几分失落和不甘的。如何去调节这样的心态呢?此时,应该不断地告诉自己,不是付出没有回报,而是付出的不够,或者我们已经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回报了。

如果说回报是天空中的一颗璀璨之星,那么给予便是通天之梯,只有沿着这座梯前行,才能摘下星。份耕耘,一份收获,学会给予,回报才会张开它看似吝啬的双臂,主动向我们走来。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盲人提灯笼”的故事。或许大家心里会觉得好笑,盲人提灯笼?不是多此一举吗?不过,等你看完了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的想法将会改变。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一个路人因为有急事要去一个朋友家,为赶时间,便抄近路走入一条偏僻的小巷。路人心里害怕得咚咚直响。真后悔不该走这条路,可是事已至此,只得硬着头皮向前走。走着走着,突然,路人发现前面有一处光亮,似乎是一个人提着一个灯笼在走,路人疾步赶了上去,正想打声招呼,却发现他是一个盲人,一手拿着一根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手提着一只灯笼。路人纳闷了,忍不住问他:“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要提个灯笼走路呢?”

盲人缓缓的说道:“这个问题不止一个人问我了,其实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沟坎,使我免受许多危险。你看,我这不是既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吗?所以,每到晚上出门,我总提着一盏灯笼。”

盲人说完,继续往前走着,赶路的人跟在他身边,再也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每有路障,路人都小心翼翼地扶他一把。该拐弯了,赶路的人想对盲人说句感谢的话,却不知该怎样表达才好。最后分手时,路人只说了一句:“您好走?”这时,路人发现天空似乎亮了好多……

看了这个故事,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你还会觉得,盲人提灯笼是多此一举吗?对那个盲人来说,灯笼确实是多此一举,白费蜡,可对别人来说,却很有用。正是盲人的灯笼带来了光亮,才使人们在黑暗中不至于摔跤。同时,盲人自己也得到了帮助。这不正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最好写照吗?

照亮别人,多么令人感动!一个盲人都能想到为别人带来光明,我们正常人呢?假如我们都能学学那个提灯笼的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该多好!

在这个世界上,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一个人无力去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而且,要一个人走完这漫漫人生之路,是多么孤寂,又多么危险。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常言:“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正是由于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关怀,这世界才会这般温暖,这般美好。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也就是说,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怎样对你。你帮助我,我就会帮助你。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个人只有大方而热情地帮助和关怀他人,他人才会给你以帮助。所以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你自己首先必须帮助别人。

我们应该时时伸出热情的手,时时帮助和关怀别人,因为我们的帮助,不仅能助人一臂之力,而且能给对方带来力量和信心,使他们有更大的勇气去战胜困难。特别是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处于逆境之中时,如果我们能热情相助,那将犹如雪中送炭,别人也定会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激。“危难中见真情”,很多人在受到别人真诚的帮助后,总能以更真诚的感激报答别人。

像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比比皆是。几年前,在“老北京胡同游”的三轮车队中有着这样一位的三轮车夫,他家境非常艰苦,妻子常年卧病在床,一对双胞胎孩子上学,全家人就靠他一个人蹬三轮车来维持生计。但他从来不怨天尤人,而且更让人感动的是当他见了比他还困难的人总要帮一把。比如,对那些年事高、身体弱的老头、老太太他总是免收拉脚钱,院子里有谁病了,他的三轮车常常就是救护车,哪怕三更半夜,他都要从床上爬起来,送病人去医院……他经常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爱心能感染人。”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善心得到了回报。两个孩子争气,同时考上了大学,他却为孩子的学费愁白了头,家里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这时,众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邻居、孩子的老师、同学家长,那些受过他帮助的人,纷纷解囊相助,不仅凑足了学费,而且还为孩子们送来了棉被、蚊帐、暖瓶等生活日用品,让两个孩子高高兴兴地迈进了大学的校门。

为人处世,不能仅从“为己”考虑,只有多为别人着想,人们才会给你以友善的回报。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有一些人,却很少愿意帮助别人。在他们眼中,没有谁比自己更重要了,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顾及别人,有事则登三宝殿,而不求于人时,则对人没有丝毫热情,更不要说去帮助别人了。似乎人人都是为他而活着,为他服务的。这种人最终只会使自己走向孤立无援的地步,别人都会对他敬而远之。谁会愿意帮助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呢?

当然,那些懂得做人道理的人,依然拥有着一副乐于助人的热心肠。在他们眼中,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难道不是吗?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摆脱困境,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振作,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高兴与快乐。这些人因为帮助他人而受到人们的喜欢,他们走倒哪里,哪里就有朋友。如果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也必定会得到他人的热情帮助。

所以,请大家记住,当你给别人一份快乐时,你就拥有了两份快乐!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相互帮助,相互快乐,相互关怀,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份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品德。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无论生活还是生命,人们都需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阳光。你只知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有研究表明,在正面激励因素中,感恩被认为是培养道德良知、增强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长力量的最好催化剂。感恩之心驱使下的人有别于常人,他们执著而无私,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不知感恩的人,是素质不全面的人;一个缺乏感恩的集体,是没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集体;一个抛弃感恩的社会,是充满尔虞我诈、假冒伪劣、没有安全感的社会。懂得感恩的人,总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充满感激,并且将这种感激转化成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孝敬父母、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发现生活如此美丽,你会感到人生如此绚丽。不论你是腰缠万贯的富翁,还是沿街乞讨的流浪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了它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丽。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作为回报,外科医生免除了那个女人的手术费。因为一杯牛奶使医生在孤独无助时获得春天般的温暖,使他在万念俱灰时看到了希望,使他会在迷茫之中找到曙光。

感恩是一种境界,感恩的人,经常想的是自己应该如何奉献;不懂感恩的人,经常想的是别人欠自己,如何去索取。学会感恩,这是立身做人的要求。感恩不同于一般的知恩图报,而是跳出狭隘的视野,追求健全的人格,坚定崇高的信仰,树立远大的理想。不但关心自我,注重个性发展,更关心他人、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进步事业。感恩需要砥砺德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不仅学会如何做事,更要学会如何做人。

一个流浪者流浪街头因饥饿而倒,一位好心人给了他十元钱,那位流浪汉因那十元钱而重新站了起来。对那位好心人感激不尽,他求好心人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有一天能回报他。好心人对流浪汉说了一句话:我曾经也与你一样陷入此困境,也是一位好心人给了我十元钱,让我走到了今天,那位好心人也对我说了一句话,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别人。所以今天我对你所做的一切,也真心地希望,明天你也能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另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又是感恩之心,使人与人之间就多一些融洽,少一些隔阂;多一些团结,少一些摩擦;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给别人掌声,自己周围掌声响起;给别人机会,成功正在向自己走近;给别人关照,就是关照自己。感恩组织、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让我们在感恩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不断服务社会、回报人民、担当责任,做一个让他人尊敬、令亲人自豪、受社会称道的人。

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据说,有一次罗斯福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快乐永存,会使你更好地通向成功之路,会让你的人生旅途一帆风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每时每刻的我们都很幸运。感恩于朋友,给我们的友谊,让我们的生命旅程不再孤单;感恩于挫折,让我们在一次次失败中变得坚强;感恩于坎坷,让我们在不断完善自己中前行……就像罗斯福那样,在困境中依旧心存感恩之心。

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并不难。只要你会对阳光雨露的美有所感悟,只要你对七彩绚丽的人生有一些感激,只要你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所感动,只要你对所有人对你的爱有一丝体会,只要你面对困难有几分乐观,只要你面对挫折毫不气馁,只要你让爱的阳光永驻于心,你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

千万不要小瞧这颗感恩的心,它是你茫茫大海中的指向标,是你通向成功彼岸的风帆……拥有了感恩的心,你就拥有了一切。天地之间,万物有情。但凡生命,草芥也好,林木也好,海河也好,疆土也好,鱼鸟也好,兽禽也好,只要是动的,只要是思想着的,都过来吧,让我们永怀一颗感恩的心,不为什么,只为所接纳的和所给予的恩赐。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可以使我们活得更充沛;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可以使我们活得更有力量;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可以使我们活得更有价值。

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认识一个事物要从其“本源”入手,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去感知,千万不要先入为主,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看事。否则,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偏见,对事物的误会也会越来越多。所谓偏见,就是片面、偏激、不公正的见解,是一种妨碍认知信息的行为态度。

戴着“有色眼镜”看人,难免失真,容易形成偏见。其实,偏见人人都会有,说自己没有偏见的人就已经有了偏见。偏见造成的失误比愚昧造成的失误更离谱。想起曹操误杀华佗的故事,这纯然是偏见造成的。华佗本来是个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名医,他根本不问政治,可是曹操却持政治偏见去看他。华佗对曹操讲述关云长刮骨疗毒的好效果,劝告曹操的头风病也动动手术。而曹操以其特有的神经过敏来推想:华佗既然那么诚心给关云长刮骨疗毒,必然是做了蜀国的奸细。况且手臂开刀怎可以与脑袋开刀同日而语?这分明是华佗受了蜀国之托,利用医我头风病来行刺我。就这样,一位誉满华夏的名医断送于政治偏见之手。华佗遇害之后,他的老婆也是用偏见的眼光看问题,以为是华佗的医理和药方害了他的命,于是便把那些医著当作废纸付之一炬。

偏见之所以比愚昧为害更大,这恐怕是由于偏见乱用推理来扭曲客观事实,弄得真假颠倒,面目全非。大者可以如曹操那样滥杀精英,给民族造成重大损失,小者也可以妒意横生,埋没人才。可见,偏见真是一大祸害也!

记得有一则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有一位先生初到美国不久,某个早上到公园散步,看到一些白人坐在草坪上聊天、晒太阳,他心想:“美国人生活真是悠闲,有钱又懂得享受生活。”走了不久,又看到有几个黑人也悠闲地坐在草坪的另一边,这位先生不禁想到,“唉!黑人失业的问题还真是严重,这些人大概都在领社会救济金过生活。”记得对于偏见还有这么一段妙喻,当你深夜走在街上,看见某扇窗亮了一盏灯。也许有人会说:“这一定是母亲为还没有回家的子女在祷告。”也有人会说:“老天,一定有人在偷情。”实际上这些发表评论的人并不了解实事的真相,而妄下定论是由于他们存在着偏见,颠倒黑白,甚至玷污了世道。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有色眼镜”去看人待物。

英国人哈兹立特有句话:“偏见是无知的孩子。”说得一点都不错。“人”“扁”为“偏”,人一旦有了偏见,就会把“人”看“扁”,也就有了“偏”了。偏见,就是这样,在我们有意无意中影响着我们。一个人身体上有病,吃药打针也许就能痊愈。但是,如果有了偏见,就像有了毒素,则如病入膏肓,不复救药矣!

看来,偏见的确可怕,自己不能保证别人对自己没有偏见,但可以保证自己不对别人产生偏见。要让别人对自己少产生偏见,最好的办法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尽量不做错事,少做错事,做了错事及时认识并加以改正。至于即使自己没有错误,或改了错误,别人还存有偏见,那也真的没有办法,只能随他而去……要对别人不产生偏见,作为自己一定要好好修身养性,尽量做到善解人意,以诚待人,将心比心,决不偏听偏信,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心态对待人和事,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工作环境、生活氛围。

一般人都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双眼所见、亲眼所见,绝对不会错。其实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正确。我们看一般木匠吊线测量水平,都是只用一只眼睛来看,可见一眼比两眼正确;甚至不用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又更真实。不用眼睛看,而用心来看,才能看出真相;用眼睛看,只能看到假相,所以也有偏见。然而只有那些能认识到自己可能存在偏见的人,才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才不会困陷到偏见之中。

带着“有色眼镜”看人是偏见之根源。一个人对某人某事一旦有了偏见,待人处事就会产生偏向,有偏见者常常把人把事看偏。其实,我们每个人仔细想一想,就会感觉到在我们的身边就存在着不少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曾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事,或许我们本人就是一个偏见者。当一个人被偏见俘虏之后,对自己喜欢的人,就会只看到他的优点,缺点被偏见遮掩;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就只会看到他的缺点,优点被偏见覆盖,偏见会给人带来偏爱和偏低,“情人眼里出西施,情敌口里变东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分析产生偏见的原因主要就是为了谨防偏见,使每个人在生活中摘掉“有色眼镜”,以便能够客观、公平地对待人和事,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猜忌;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狭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看人要看到他人的长处,不要把眼睛只停留在他人的缺点或短处上,不要让偏见蒙蔽了你的眼睛,俘获了你的心灵,从而影响了你的判断。通常情况下,有偏见的人常常意识不到或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偏见,因而克服偏见是很困难的事情。

要想克服偏见,谨防偏见,就要加强多方面修养,就要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培养公正待人的优良品德,养成冷静观察问题的习惯,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印象,不去接受未加分析的判断,不听信流言,不随人说三道四论长短。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人云亦云,而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正所谓“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

猜疑是信任的大敌

所谓“猜疑”,便是无根无据地猜测怀疑。仅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或是听信别人的飞短流长,捕风捉影,由此去猜测对方如何如何。然后产生戒心,造成自己对他人的不信任,由此产生心理上的隔阂。

猜疑与不信任的原因主要是与沟通有关。由于缺乏与人沟通,就不了解别人的想法,只好靠猜测来推断和分析,这样误会也就乘虚而入了。喜欢猜疑的人通常是那些对他人抱有强烈的敌意、戒备,不愿相信别人的人。归根到底则是个人对自己信心不足,有潜意识的自卑倾向造成的。因为自卑而特别敏感,因为敏感而特别多疑。

无端猜疑是人生中的大敌,既易伤害别人,又易作茧自缚,令自己苦恼不堪。就像下面这个故事中的人物一样:王平性格内向,不爱言语。平时很少与同学交往,即便是与同寝室的同学也很少接触。有一次,王平偶尔经过寝室,恰好听到室友们正在以一种讥讽的口气议论她。当时她很伤心,却没有勇气走进门捍卫自己,只是悄悄地走开了,但从此在心里却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渐渐地,她变得越来越不爱与人交往,而且也越来越多疑了。平时,只要看到同学们聚在一起说话,便觉得她们在说自己的不是;看到同学朝自己微笑,则觉得她们是在不怀好意地讥笑自己,有意在孤立自己。王平自己也意识到这些想法大多数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但那些奇怪的念头常会莫名其妙地从脑中冒出来,弄得她心神不宁,寝食不安,学习也没心思。为此,王平苦恼极了。

王平同学被不安情绪笼罩的原因是“猜疑”这一不良心理。所谓猜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自我暗示,指一个人在缺乏客观依据时,依旧对别人进行毫无根据的猜想与怀疑。在猜疑心理作用下,人常会作茧自缚,陷入一种自圆其说的封闭性思路中,即从某一假设目标出发最后又回到假设中去,得出一些荒唐、可笑的结论。

英国哲学家培根是这样告诫人们:“心思中的猜疑有如鸟中的蝙蝠,它们永远是在黄昏里飞的……这种心理使人精神迷惘,疏远朋友,而且也扰乱事物,使之不能顺利有恒。”古诗云:“长相知,不相疑。”意思是说,彼此要深切了解,才不会彼此猜疑。与人交往要不相疑,就必须“长相知”,“让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努力改变有碍于与人交流的癖性。

猜疑是一种十分不负责任的心态,也是一种不信任他人的心理,更是和睦人际关系的一大祸害。古时候,有这样一个猜疑心很重的人。有一天,他家里少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邻居偷的,但苦于没有证据。于是,那天他仔细地观察他的邻居,越看越觉得邻人有偷斧子的迹象,言谈举止透露出做贼心虚的情形。他看到邻居跟往常一样从自己家门口走过,觉得邻居没走得太靠近他是因为偷了东西后不敢面对他;看到邻居和往常一样对他点头笑笑打招呼,则认为是由于心里愧疚而在讨好他。总之,邻居的一举一动都像是个贼。第二天,他在自己家的角落里找到了那把斧头,才发觉自己是冤枉了邻居。这时他再看邻居,真奇怪,怎么又和平时一样,一举一动再正常不过了,一点也不像是偷别人东西的人了。

故事中怀疑邻居偷斧头的人没找到斧头时,为什么会觉得邻居的言行举止都像个贼?想象一下,如果那人始终没找到斧头,会发生什么事情?也许猜疑将成为他们邻里间永远解不开的症结。

多一分猜疑,人际之间就少一分诚意,多一分庸俗的烦恼和无聊的忧愁,给了别有用心的人多一分可乘之机。互相猜疑,会使集体涣散,人心各异,影响学习,影响生活。无端地互相猜疑,会使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与矛盾,难免伤感情,结芥蒂。好朋友之间也可能因此反目,产生怨恨。

一个人,如果过分猜疑,而又不知醒悟,很可能就会酿成大祸。因猜疑这一人性弱点酿成的悲剧,古往今来,举不胜举。如奥瑟罗错杀贞洁的妻子,吴王赐死忠诚的伍子胥等等。中国古代三十六计中的反间计,便是抓住人性中好猜疑的弱点而设计的,其结果是加速自身的毁灭。对现代人而言,猜疑不仅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无端伤害他人的感情,而且还会使猜疑者本人加重心理负担。严重的猜疑心还会导致心因性狂想症,那便是一种病态心理了。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猜疑心理产生的缘由是“自我安全感的缺乏”,即是由于个人缺乏自信及对他人缺乏信任而造成。产生一些猜疑的心理体验是正常现象,不必过分担心,重要的是如何克服它,不使它蔓延滋生,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学会冷静地思考与分析问题。好疑者往往靠感觉来评判事情,喜欢感情用事,在缺乏客观依据的情况下,不经理智思考与分析便妄下定论。这种缺乏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想往往会使人产生一些错误的结论,导致像王平同学、丢斧人那样“草木皆兵”的奇怪念头,别人对自己微笑认为是在向自己示威,别人对自己冷淡则认为是对自己表示轻蔑。而事实上,问题不在别人,是自己由于没有冷静思考问题而产生的自我困扰,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因此,遇事一定要冷静观察,认真分析与思考,才可避免空穴来风的猜疑心理。

要克服猜疑这一不良心理还要靠自己。通常,一个人产生消极情绪与他自己的观念、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角度有关。所谓理智即用合理的观念与思维方式来解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别人在路上没与自己打招呼,可告诉自己对方可能是有急事或没看见自己,而不是义愤填膺地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意见。学会用理智的观念与思维方式来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便可避免或减少如猜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增强自信,避免消极暗示也是避免猜疑的方法。《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多疑正是由于常年寄人篱下,自卑加自尊混合的心理引发的。为此,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有信心,并不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告别猜疑心理。

做人要拥有开阔的心胸,“心底无私天地宽”,对于别人的议论,你如果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正确而心平气和地对待别人善意或恶意的批评,不在乎别人指指点点,自然也就不会产生那些毫无意义的猜疑了。

化解来自内心的嫉妒

自从人性开始有私心出现以来就有了嫉妒。是嫉妒使人迷失了方向。嫉妒可以使人的心灵扭曲和错位,使人颠倒过来看人看事,把是当非,犹如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看事,把白的看成黑的,把黑的看成白的。这样,只有正确地对待嫉妒,正确理解爱的内涵,才能使心灵得以平衡。如果只有盲目去爱,恨也会伴随而生。巴尔扎克说过:“嫉妒者所受的痛苦比任何人受到的痛苦都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能使他痛苦万分。”

嫉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成功的社会,然而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有人成功,就必然有人失败。失败之后所产生的由羞愧、愤怒和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感就是嫉妒。

嫉妒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嫉妒具有积极的意义。莎士比亚把嫉妒比作爱情的卫道士。确实,你的恋人如果反对你同别的异性接触和交往,正是反映了他(她)对你的爱的程度。反之,如果他(她)从不“吃醋”,那么你们之间的爱情恐怕还处在很低的水平,或者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因此,嫉妒在爱情里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如果嫉妒能够转化成为前进的动力,则是积极的。

另一方面,嫉妒在更多的时候表现为消极的意义。嫉妒常常会导致中伤别人、怨恨别人、诋毁别人等消极的行为。嫉妒往往是和心胸狭隘、缺乏修养联系在一起的。心胸狭隘的人会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产生嫉妒心理,别人任何比他强的方面都成了他嫉妒的缘起。缺乏修养的人会将嫉妒心理转化成消极的嫉妒行为,严重地破坏人际关系。

有一个人遇见上帝,上帝对他说:从现在起我可以满足你任何一个愿望,但前提是你的邻居会同时得到双份的回报。那人高兴不已,但他细心一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产,邻居就会得到两份田产,如果我要得到一箱金子,邻居就会得到两箱金子,更要命的是如果我得到一个绝色美女,那个看来一辈子要打光棍的家伙就会同时得到两个绝色美女了。他想来想去,不知提出什么要求才好,他实在不甘心被邻居占尽便宜。最后他一咬牙:哎,你挖掉我一只眼睛吧!

这是一个流传在东南亚一带的故事,是反映东方式的嫉妒。如果让人类这种恶性循环,会将所有美好的一切东西都变成嫉妒的陪葬品,狭隘、自私而产生的嫉妒是消极的,而奋发向上的强者会将这种嫉妒心化为动力,催促自己更进步。

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往往深藏于人的潜意识中,不易觉察。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嫉妒会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大大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另外,嫉妒心可能使我们结交不到知心朋友。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事事好胜,常想方设法阻止别人的发展,总想压倒别人。这可能使周围的人、朋友想躲开你,不愿与你交往。从而给自己造成一个不良的人际关系氛围,你会感到孤独、寂寞。

嫉妒是一种心理疾病,嫉妒者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别人得到自己无法得到的名誉、地位等。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别人也不要办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要得到。

研究结果表明,嫉妒还会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能造成人体内分泌紊乱,消化活动下降,肠胃功能失调,经常腰酸背痛和胃痛腹胀,夜间失眠,血压升高,脾气暴躁古怪,性格多疑,情绪低沉,久而久之,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抑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身心疾病就和嫉妒者如影相随了。现代身心医学研究还揭示,脑和人体免疫系统有密切联系,嫉妒可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体内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生成减少,使机体抗感染的抵抗力下降。由此可见,嫉妒不仅使精神受到折磨,对身体也是一种摧残。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嫉妒心理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的嫉妒心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环境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所以,应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来校正。

首先应将压力变动力。将不服气变为志气,使自己有一种竞争意识,把别人的长处作为促进自己发愤向上的因素。你比我好,我要比你更好,要不服输。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去超过别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健康意识。这种意识表现得恰当,就会使自己的想法成为达到目标的动力,使自己的追求具有良知和道义。相反,总是想自己不如别人而只会嫉妒,就会造成精神负担,对自己和他人都可能起到不好的作用。

同时,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培养自尊心、消除自卑感和嫉妒心理的有效方法。再者,不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精神支持,所以当你对一个人产生嫉妒的时候,不妨大度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诚恳地赞扬他。因为信任和友谊会使你感到充实,你也可以感受到“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心理体验。

勇敢打破冷漠的心墙

20世纪30年代,一位犹太传教士每天早晨,总是按时到一条乡间土路上散步。无论见到任何人,总是热情地打一声招呼:“早安”。

其中,有一个叫米勒的年轻农民,对传教士这声问候,起初反应冷漠。在当时,当地的居民对传教士和犹太人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然而,年轻人的冷漠,未曾改变传教士的热情。每天早上,他仍然给这个一脸冷漠的年轻人道一声早安。终于有一天,这个年轻人脱下帽子,也向传教士道一声:“早安。”

好几年过去了,纳粹党上台执政。

这一天,传教士与村中所有的人,都被纳粹党集中起来,送往集中营。在下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有一个手拿指挥棒的指挥官,在前面挥动着棒子,叫道:“左,右。”被指向左边的是死路一条,被指向右边的则还有生还的机会。

传教士的名字被这位指挥官点到了,他浑身颤抖,走上前去。当他无望地抬起头来,眼睛一下子和指挥官的眼睛相遇了。

传教士习惯地脱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

米勒先生虽然没有过多的表情变化,但仍禁不住还了一句问候:“早安。”声音低得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听到。最后的结果是:传教士被指向了右边——意思是生还者。像这位传教士对人的关爱感动了无情的纳粹分子,得到了生存的机会。

奉献爱心的力量如此伟大,它能让你取得奇迹!然而,你没有爱心,你的世界阴暗如黑夜,你对生活的积极性远不如以前,你感到空虚和无聊。你对你身边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爱心会让你活得更加愉快,而冷漠恰恰相反,它只会指引你通向寂寞和死亡。

作为人性的一大弱点,冷漠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为你并不知道冷漠对你的影响有如此之大。冷漠让你孤独地过活,让你在别人眼中如同僵尸一样。我想,你会下定决心改掉冷漠,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尊重和关心的需要,这是我们心理的最基本需求之一。无论你取得什么样的成功,或大或小,如果没有人来与你分享,对你关心,那你所取得的成绩毫无任何意义,你终将郁郁而终。沃伦·巴菲特就曾经是个冷漠至极的人,他对金钱过于追求,认为付出爱心远不如去挣1毛钱有用;他是个对金钱和经济比较敏感的人,后来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可是到头来他感到寂寞和空虚,因为他之前对社会和朋友、家人缺少关爱,以至于没有几个人愿意关心他的成就,别人只是关心与他之间商业上的利益。

于是,他感到孤寂,感到无聊,他的头发都掉光了,他全身发肿。在沃伦·巴菲特的晚年,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冷漠带给他无尽的痛苦,最终他决定把他99%的财产奉献给社会,来弥补他冷漠的过去。现在,他怎么样呢?容光焕发,每天享受和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乐趣。

社会是人与人公平生存的社会,如果你不付出爱心,也会很难收获别人的关爱,那些不断付出爱心的人会联合在一起。为什么传教士保住了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沃伦·巴菲特最终选择付出而不是继续追求财富,因为他们打破了冷漠的心墙,付出爱心,让别人得到的是另一片温暖的天空。如果只考虑自己,就不可能得到一个完整世界。

改掉冷漠的最大困难,是身心里的冷漠态度已经根深蒂固。应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改掉视如垃圾的冷漠态度。态度会影响你的事业和生活的成功,你必须勇敢打破冷漠的心墙。当你不情愿主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肯定是一副冷漠或无所谓的态度。从今天开始,你必须丢掉这样的态度,把一个好的积极的一面展现出来。

经常与人交流的人往往具有良好的心态和谈话技巧,并且把交流作为一种生活必需,这样的结果必然是不给冷漠任何机会。为此,我们可以付出爱心给身边的朋友、同事和亲人,或者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当我们把爱心付给这些人,那么他们也会付给我们同样的爱心。你们会亲密联系在一起,从此,你不会感到孤独和空虚。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被爱,而是要懂得去爱别人。因为只有爱人的人才会被人爱。请将你冷漠的心墙推开,让友谊和温情的阳光进来。因为我们的成功喜悦需要有人分享,我们的痛苦哀伤需要有人分担。只有拥有了真心的朋友,我们的人生才不会孤单。

每天都心存美好的期盼

没有希望的人,就像没有舵手的船,这船只会在大海中漂泊,但不会到达彼岸。人活着,除了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食物外,还需要心存美好的期盼。美好的期盼是催促人向前的动力,也是生命存在的最主要的激励因素。

据说,在鲁西南深处有个小村子,出了不少大学生,四邻八县的人都把这个村子叫“大学村”。这个村子广出人才,原因何在?记者去采访,可是村子里谁也说不清楚。要说知道其中原因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最早在这儿教书的老师。这位老师曾在大学里教过书,后来不知何故被下放到这个村子里来教小娃娃。

村子里的人说,这位老师不但书教得好,还能掐会算,预测学生的未来。原来,是有的学生回到家里对大人说,老师说我将来能当作家;有的学生对大人说,老师说我将来能当科学家。不久,家长们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大不一样,个个变得勤奋好学了。10年后,奇迹发生了。这些学生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凡是过去说自己将来能当作家、能当科学家的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位教师退休时,又将自己的秘密传授给接他班的老师,接他班的老师又用这个方法来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哈佛大学最杰出的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士说:“不管什么事情,只要满怀希望就会成功。你真诚地希望某种结果,就可能得到它。你希望行为善良,你便会为人善良;你如果想富有,你就会富起来;你希望博学,你就将会博学。”有什么样的美好的期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当一个人满怀期盼时,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他的人生才会有惊人的闪光,那些不可能的事,也才会陆续地变成可能。

生命的本身就是由一连串美好的期盼组成的,包括对健康、对学业、对事业、对财富、对婚姻、对交友的希望等等。就拿健康来说吧,有的人跑遍了大医院都治不好的病,而通过扭秧歌、吼秦腔不医自愈,这就是希望产生的神奇力量。一位大西北的老乡,5年前医院诊断他患有癌症,据医生说他的生命期限最多是6个月,他从医院回来,茶不思,饭不想,心里痛苦了好一阵子。后来一想,既然病已经得下了,发愁害怕也没用,还不如想吃就吃,想唱就唱,想扭就扭,痛痛快快地活上6个月。

从此,他每天早上去公园扭秧歌,晚上又到渠坝上吼几段秦腔,天天如此,雷打不动。过了半年,他不但活得好好的,还觉得疼痛减轻了许多。3年后又到北京检查,医生诊断他的癌症消失了。这个真实的事例,再次证明:生命之火能为神奇的希望而燃烧。人有了美好的期盼,生命就会变得强劲起来,能使病入膏肓的人起死回生。一个人无论得了什么绝症,只要有一口气,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

人常说,患癌症是发生在我们身上最倒霉的事。其实,没有希望的活着,那才是最坏最坏的事情。在美国一家医院里,有位患癌症的大老板,已经病入膏肓。家人为他请来一位很有名气的教授。教授想用心理疗法来给他治疗,便问病人:“先生,你想吃点什么?”病人摇摇头。教授又问:“先生,你喜欢听音乐吗?”病人又摇了摇头。教授接着又问:“那么你对听故事,说笑话,或者是交女朋友,有没有兴趣?”病人用一种极其微弱的声音回答道:“没有兴趣。”教授想继续问下去,可家人在一边赶紧说:“教授,没有用,他健康时都没有什么爱好,就甭说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教授听了之后,神情一下子忧郁起来,他叹了口气,转身走出病房。家人追了出来很担心地问:“教授,是不是不好救了?”教授说:“我医治过成千上万的病人,每次我都是全力以赴,但这个病人我是彻底地没有希望了,因为他是一个失去希望的人,对生活没有什么留恋,也不会有信心活下去的,再好的医生也治不好他的病。”不久这位大老板便离开了人世。这位老板有豪华的别墅,有高级轿车、汽艇,有花不完的美元,他应有尽有,可就是缺少了一样——美好的期盼。

人的美好一生,是由一天接一天的希望日子所组成。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常常认为:天天做同样的事,上学——放学;上班——下班。今天是昨天的翻版,今年又是去年的重复,觉得日子过得太平凡,太单调,太没意思。产生这种想法和感觉的原因是缺少美好期盼的缘故。如果每天能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期盼,你就会觉得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天的学习、工作就不再是单调乏味的重复,而是量的积累,成功的前奏。人有了希望,就觉得这一天活得很愉快,活得很充实,活得有意义。日常生活中的小小期待,小小盼望,都孕育着希望。别小瞧这些微不足道的小期盼,只要有意义,都是美好的,都值得去努力,去实现。

希望是人们迈向成功的动力,是推动人们不断向前的力量。只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期盼锁定,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去接近目标,这时你会感到,不是你在走向成功,而是成功在向你走来。

同类推荐
  • 一本书读懂礼仪常识

    一本书读懂礼仪常识

    在现代社会,礼仪修养几乎成为一个人,或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优雅的行为举止、得体的仪态言语等,都将成为构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本书从现实生活出发,对商务礼仪、职场礼仪、社交礼仪、举止气质、服饰形象仪表、用餐礼仪、说话艺术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礼仪常识进行详尽地阐述,帮助读者提高自身修养、提升个人魅力、改善人际关系。
  • 秘密背后的秘密

    秘密背后的秘密

    本书是由两本启发世界级畅销书《秘密》的经典《万能金钥:心想事成的24堂课》和《失落的致富法则》组成。如果没有《失落的致富法则》,就不可能有超级畅销书《秘密》的出现!《万能金钥》在《秘密》一书中共被提到19次!本书讲求实务,而非哲理;是一本实战教本,而非理论专著。本书专为迫切需要用钱的人撰写、本书也特别为一些至今仍没有时间、方法或机会去仔细探究形上学,但却希望运用这些研究结果、科学结论作为行动基础的人撰写,他们并不需要亲身参与导出这些结论的过程。
  • 涉世妙学

    涉世妙学

    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应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何以成旋乾转坤之经纶。
  •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5:两个人的生活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5:两个人的生活

    这是《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系列书中的第五本。这本书的主题是“两个人的生活”,以两个人的日常相处为切入点,作者提倡“只要去做,生活就会改变”,从彼此爱护、相互包容及保有独立性等方面,以积极的态度,鼓励读者,从相知相恋相处中的小事开始,去做一件又一件的小事,生活的质量就改变了,相处的融洽度和归属感也就提高了。
  • 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

    本书将怎样做一个宁静致远的人的重要思想详尽地陈述了出来。书中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启迪读者的智慧。全书内容包括:静能修身——生命是一种寂寞的独行,静能养心——抛开争名逐利享受人生之静美,荣辱不惊——淡定才能平和地应对得失等。
热门推荐
  • 爱情的酒醉人心碎

    爱情的酒醉人心碎

    爱的情愫是一种出自内心深处的感觉,爱情就是杯中的酒,端得起却放不下,无论谁喝都得醉,是心碎还是心醉,心里若是爱上一个有着遥远距离的人,爱而不得想也见不到,那依恋的心只能把情压抑在心底,想念的时候心醉又心碎,感受着爱意里的唯美,体会到心碎的想念,依恋的心只能在梦中寻觅着心爱人的足迹。
  • 都市之天降雷神

    都市之天降雷神

    一道紫色惊雷划破天空,雷神降临,一个身绕紫色惊雷的小孩横空出世,家族覆灭,亲人一个一个的离去,究竟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切?龙承一步一步找出幕后黑手,原来这里面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
  • 致那些流连的岁月

    致那些流连的岁月

    我很多次曾在想我花费大部分时间去写这一个个故事,大部分时间去构思情节,大部分时间去回忆,到底是为了什么?或许只是害怕某一天时间会带走我关于那些重要的或许别人觉得有丝丝的无趣的记忆。这本书主要是给那些爱着的但是不能说出来的人,想把心声述说,却又没人倾听,所以给这本书取名《致》,致每一个孤独的个体,致每一个人的青春,致那些流连的岁月。
  • 替爱成婚:天王的隐婚妻

    替爱成婚:天王的隐婚妻

    她只想做个安安静静的小女子,却惹上了贵圈里最大牌的男神,从此,再无宁日。男神说:前后救你两次,酬劳得算算,精神损失费,睡眠不足费,医药费,住院费,出场费等其他杂费,算你八百万,友情折扣价!她心一横: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男神笑了:很好,你归我了!先去民政局领个证明——纳尼?男神居然逼婚?谁能告诉她这是为神马?(替爱成婚:天王的隐婚妻,欢迎阅读!)
  • 昨夜闲谈梦落花

    昨夜闲谈梦落花

    【女扮男装】恋爱不成反被绿,出去散心又变成了花式跳山要寻死?好吧,死就死吧!睁眼又变成了大易的七皇子易倾城?相貌倒是不错!泡不到汉子,泡妹子可行吧?没想到,青楼居然把她拉黑了!人生没得意思!现在死还来的及么?卫臣昭:倾城乖,快随我回家!
  • 呓桃源

    呓桃源

    年花如梦,蓦然初醒时,已经物是人非。唯有梁江的那一片桃花海依旧守望。十载飘萍,当年的稚童已长成临风玉树,曾经的繁华已酿作寒潮沙骨。枯血凝固了兄弟情,画扇倾诉着竹马殇。江湖浩浩,浊浪滚滚,彼时的爱恨悲喜,只得葬于回忆中的那一树桃花下……
  •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二)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二)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浮华殇之倾城绝恋

    浮华殇之倾城绝恋

    秦岚自小为孤儿被那哑巴哥哥所收养,在十一岁时被父亲旧友袁经然所认回,恰逢十三皇子唐绝思选妃之时,那唐绝思与自己早定有娃娃亲,又因两人身份悬殊,只能为妾。??????初次见面时他轻薄了秦岚,导致秦岚对他毫无好感,但在日后的相处中,她发现唐绝思似乎对她挺好的,这时,她才发现当初自家被灭门的悬案似乎另有蹊跷,当真相浮出水面她和唐绝思又该何去何从。???????明媚皓月初见便是钟情.
  • 不器歌

    不器歌

    君子不器,故不自限其用,不固步自封。君子不争,故所为一切随心,胸怀坦荡,万物不能夺其志。以君子之志,坦荡之怀,志存高远。亲情、友情、爱情……大义面前,如何抉择?血与泪,生死之间,孰轻孰重?一步一步,经历过,才慢慢懂得……不器歌,以君子之志,抒君子之怀,行君子之事!
  • 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作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