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11100000018

第18章 课堂提问艺术(2)

⑩做过的哪些题目与此是同类型的?

2语文怎样提问

(1)查寻异常

课文中常常有一些不同寻常、不依常规的内容和写法。如果找到了这种写法,问题就提出来了。

例如,《鞠躬尽瘁》一文中有这样一段:

1964年5月14日,在焦裕禄同志生命的最后时刻,中共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两位负责同志守在他的床前。

他拉着这两位同志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党……派我……到兰考……工作,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这就是他,一个坚强的共产党员,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遗言。

焦裕禄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兰考县县委书记。当然是共产党员,这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文章还要写出他是“共产党员”呢?这就是异常的写法了。学生发现这种写法后,就会提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去探究作者的匠心,作者用“共产党员”四个字,一是对焦裕禄崇高品质的概括,二是告诉人们焦裕禄是共产党员的典范。

(2)揭示矛盾

有位老师教《死海不死》一课,学生自读课文后提不出问题。老师就介绍说:“有的研究者认为,《死海不死》在写作上有一个毛病。上帝造海神话的末尾几句,和前面情节有矛盾:既然整个村庄已经沦为汪洋大海,上帝怎么还能‘让他们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呢?可有的研究者却认为这是神话,不可细究,不能算毛病”这一对矛盾观点的摆出,使学生顿时发现课文中还有一些地方自己没弄明白,于是,各种具体的问题就产生出来了。

在一篇课文里,常常出现两个相反或相对的意思,构成一对矛盾。然而这对矛盾,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有着特殊用意,学生发现了矛盾,也就会提出问题。

例如,孙犁同志的《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次水上伏击战。而这样一篇以抗日武装战争为题写的短篇小说,在开头描写景物的时候,并没有描绘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场景,却写出了白洋淀地区的一派富饶、美丽、恬静的水乡风光。这样写景不是和打汽船的抗日武装斗争相矛盾吗?学生发现了这一矛盾,就自然会提出问题。通过阅读、思考,才理解到原来作者的特殊用意是,用艺术手法含蓄地写出了白洋淀人民英勇地投入抗日斗争的思想基础:如此美丽、富饶的国土,岂能允许日寇进犯?如此美好、恬静的家园,岂能容忍敌人践踏?

(3)假设对照

给某篇文章的整体或局部,假设一个对立的内容或一种对立的写法,并且拿它与原文比较、对照,思考二者的不同与优劣,这便是假设对照的质疑方法。

假设对照的办法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增减性假设。

假设增加某些内容或写法或假设去掉某些内容或写法,并且与原文对照。比较优劣,这是假设对照的质疑方法之一。

例如,《白杨礼赞》一文的第一段,开篇就点明题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可是,接下来并没有解释白杨树是怎样地不平凡,却是写了西北高原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去掉这一段,文章的效果又会怎么样?通过对比才明白,原来,第二段写高原的风貌,是为白杨树的出现设置背景起着衬托白杨树的作用。

第二类,更替性假设。

假设用一种与原文不同的内容或写法取代原文,然后与原文对照比较,思其优劣,这是假设对照质疑的又一种方法。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列举了志愿军战士的三个英雄故事,而且在每叙述完一个英雄故事之后,都有一段议论、抒情的话,这三段议论抒情又都是采用的反问句式。

要理解这三段话采取反问句式的作用。可以这样去思考:若是把“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变为陈述句。文章的效果又会怎样?这样提出问题以后,经过思考、研究便会懂得,这里采用反问句式,不仅具有陈述句所表达的全部意思。而且具有发人深省,引起共鸣,强烈感染读者的作用。

(4)对照探索

当阅读某篇文章难于发现问题的时候,如果找来另一篇内容相近或文体相同的文章,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就会从中发现一些问题。为什么内容相近或文体相同的文章,却有着不同之处呢?在比较的过程中,问题很自然地就提出来了。

例如,《海滨仲夏夜》中优美动人的景物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说提问题,可能一时难以提出。如果拿来同是描写景物的另一篇课文——《春》比较一下,情况就不同了。《春》的景物描写可以理解为是描写同一时间的不同景物;而《海滨仲夏夜》是按时间的推移、描写从夕阳西下到夜色加浓,玉兔东升,明月当空,最后到深夜,依次出现的景物。

(5)区别选择

对所阅读作品的内容或写作方法,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见解,进而从中选择出一一种正确的答案,这就是推敲选择质疑的方法。

例如,阅读《同志的信任》一文时,会发现课文中有两个人物——鲁迅和方志敏。从描写两个人所占的篇幅看,大约每人各二分之一。从文章的内容看,一方面写了方志敏同志的被捕,粉碎敌人“游街示众”的斗争,在狱中给党中央写信、写文稿并决定托付给鲁迅先生转交的经过;另一方面写鲁迅先生收到密信和文稿及珍藏并转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过程。那么,这两个人谁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呢?这需要作出选择,问题就提出来了。

为了作出正确的选择,就要全面、深入地分析原文,找出文章的主人公是鲁迅的种种根据。

(6)分辨判断

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运用产生一定的认识,这是阅读已深入一步的表现,但如果到此为止,那么阅读就不会再深入了。若是对自己的认识是对是错,对文章的写法是优是劣,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则需对文章做进一步钻研。这便是辨别是非,判断优劣的质疑方法。判断自己对文章的某种理解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属于是非性判断;判断读物中的某种安排、某种表现手法、某种表达方式是好还是不好,这便是优劣性判断。

例如,《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一句,阅读时可能会想到:这是说刚刚能够通过“一个人”。那么,这样理解对不对呢?这样一想,问题就出来了。有了问题,研究就深入了。可以从学过的其他课文中再找一些与“一个”有关的句子进行研究。最后得出“才”表明“仅仅”之意。“人”是“一个”的结论,因为“一个”在这里省略了,证明初读时的理解是正解的。

再如《小桔灯》,作者没有在前文小姑娘答话中交待王春林的情况,却在文章将要结束时才作交待。这种安排好不好呢?这便提出了问题。经过分析,感到这样安排是合理的。

以上两例,前者是是非性判断,后者是优劣性判断。

(7)探求详情

这是对文章中概括或简要的描述,作具体、深入的探究的一种质疑的方法。

例如,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第一句就说:“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这是概括的说法。若探求其详情,则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诸如,说沙漠是人类的自然敌人,有哪些具体表现呢?既是敌人就要向人类攻击,它是怎样攻击人类的?说它是“最顽强”有什么具体表现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对付这个自然敌人呢?

(8)寻根问底

事件总有个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所谓寻找原委,就是阅读时如果读到了上述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就去寻求另外的两个环节。这种寻求,也就提出了问题。既可以从事件的起因,去寻求事件的发展和结果,也可以从某一情节的发生,去寻求原因和结果;还可以在搞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去寻找文章的中心。

俗话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牛顿如果提不出苹果为什么下落的问题,就不会去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如果提不出开水壶盖为什么跳动的问题,就不会发明蒸汽机。明确了这一点,教师研究和掌握激“问”艺术的意义就清楚了。

四、主体地位作保证

学生积极提问的基本条件是学生对其主体地位的自觉,要培养学生提问的主动性特别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培养学生增强这种主体意识。

怎样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1.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醒目的靶子,为教与学指明了方向。明确目标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而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一般地说,大部分课时目标均可由教师在课前直接告知学生;对知识点多的课时目标,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揭示,最后再进行归纳;有些目标可让学生课前提出。比如学习“基础训练”可让学生根据标题在课前先提出学习目标,再具体学习;有些目标可让学生在课后整理得出。如学习古诗《题西林壁》,通过学习,学生得出如下目标:①理解全诗的基本意思;②体会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含的深刻道理;③会背诵和默写全诗。

2.要让学生有提出疑难的充分机会

“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10个问题。”这话显然带有一定的夸张色彩。从古至今“学贵有疑”之说举不胜举。这就充分说明质疑在学习中是极为重要的。教学中,让学生无保留提问,做真正的学习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途径。如教《给颜黎民的信》的最后一件事,为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鲁迅明明看出“我”署的假名,却故意通知“我”,这不是在出“我”的洋相吗?前文说“我向来没有留心儿童读物”,这里又说“我”看了一篇《关于小孩子》的书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师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议析后得出:第一个问题至少能说明两点:a.鲁迅对“我”的信非常重视,看得十分仔细,体现他关心“我”;b.实事求是是革命者的本色,对“同志”都不敢写真话,这是不应该的。这里实际上是鲁迅在对“我”进行无声的批评教育,同样体现他关心“我”。第二个问题说明,鲁迅也许为了解答“我”在信中提出的问题,特地去了书店查看一些儿童读物,这更体现他对“我”及其下一代无微不至的关怀。以上的讨论分析对学生无疑是有益的,而此效果正是在确保学生这个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得到的。

3.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参与程度的大小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一些学生就举手准备回答。这些学生在通常情况下应该说是参与了教学过程。但另一些未举手的学生是否也一定参与了学习过程呢?这就难以一概肯定了。就此也要求教师设计问题要“精心”,力争体现既“妙”又“趣”,做到妙趣横生,以激发学生参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决不能为几个学生的对答如流而沾沾自喜,更重要的是要弄清其他学生的参与程度。为此,教师要努力改进教法,积极提倡和运用“表演法”、“互问法”、“讲座法”、“实验法”、“反馈法”等等有利于发挥学生多种感官作用的教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全面发挥主体作用。

4.要让学生尽量参与解答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这些问题一旦提出就要解决,从而形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环节,即小高潮。对有经验的教师决不会“代而答之”,使环节趋于“顺利”,而故意激发学生主动议论,认真剖析,借此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课文内容,挖掘课文含义。一个好的设问就能掀起一个小高潮,无数小高潮就能掀起大高潮。如教《要下雨了》一课,在分析“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小虫的翅膀上沾了许多水珠,飞不高”这句话时,学生提出:“小虫沾了水珠,飞不高,燕子能飞高吗?”这时,教师并不直接回答问题,还是激趣性地说:“这么多小朋友,谁最能干谁回答?”一个学生说:“小虫力气小飞不高,燕子力气比小虫大能飞高。”另一学生说:“水珠打湿了小虫的翅膀,翅膀扇不动了就飞不高了。同样,燕子翅膀大,沾的水珠多,翅膀也会扇不动的,也飞不高了。”又一学生说:“小虫身上有毛,沾住了水珠,就飞不高了。燕子羽毛光,沾不住水珠,所以能飞高。”……就这样,小环节掀起了大高潮。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会产生如此丰富的想像,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5.要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归纳学法

学法指导早已被大家高度重视。“授人以渔”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学生要真正理解掌握及运用一定的学法,必须学会归纳学法,显然,归纳学法决非易事,须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的一个片断:

师:“居高临下”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居高临下在文中指五壮士占领狼牙山顶峰,阻击敌人很有利。

师:对。你是怎样知道这个意思的呢?(这是关键一问,迫使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生:我先查了“居”、“临”两字的意思。“居”是占据的意思,“临”是面对着的意思。

师:(短插)很好。先查清不懂字的意思。

生:变成成语就是占据高处,面对低处的意思。

师:(短插)对。这是它字面上的意思。

生:形容占据了有利的地形。

师:(短插)这是它的意义。

生:课文里就是指五壮士占据了狼牙山顶峰,对着低处山坡上的敌人,作战很有利。

师:这是此成语在课文中所指的具体意思。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就能得出学成语的一般方法——四步法:①查清不懂字的意思;②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③弄清成语的基本含义;④明白文中的具体意思。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到的仅仅是点拨、引导作用。

6.要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在课堂上,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与被动地接受知识,效果决然不同。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正确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解决好教与学的矛盾,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究、获取、掌握、理解和运用新知识。

如教《圆锥的体积》时,通过实际测量,让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圆锥和沙,将圆锥里装满沙往圆柱里倒或将圆柱里装满沙往圆锥里倒,反复倒几次,看哪个小组能找出规律,最先研究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各小组都争先恐后地参与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研究过程。同学们的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都参与了活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为了使学生的探索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充分让他们去感受,将信息感受和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在探索中老师要仔细地观察学生活动情绪和表现,从他们的言语、表情、眼神、手势和体态等方面观察他们的内心活动,分析他们的思维状况和概念水平,捕捉冥思苦想仿佛要迸发出一种思维的现象,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进程。

同类推荐
  • 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志——理论与实务指南

    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志——理论与实务指南

    罐装技术尽管在野蛮的战争背景中生成,但这种技术的出现却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于是,我们便一度生活在“罐装”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地享用几乎所有经过防腐处理的食品和饮料,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地欣赏那些能够永久“储存”的各种艺术品。但是,在人们享受着“罐装”技术的泛化所带来的无限便利的同时,却逐渐发现原来这些被封装起来的食物都已失去了原初的味道和色彩,那些鲜活的或朴素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远去。
  • 社会学精要

    社会学精要

    “这本书是我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期间(1982-1988)撰写的一部旧作。当时,我刚刚从历史专业转到社会学,对与社会学有关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所以这是一部刚刚接触社会学的人的充满探索新领域的热情的试笔之作。对于同样刚刚涉入社会学领域的人们,这部书对他们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人物和名著、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或许会有一些帮助。”本书介绍了社会学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八位代表人物,九部经典著作,讨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 二十年目睹大学生之怪现状

    二十年目睹大学生之怪现状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韩寒的《青春》对社会发出沉痛的叩问。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真的病入膏肓?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让我们将目光投向20年前的大学生们,在历史演变中反思自己。时代在召唤赋予思考的年轻人。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中国文学大家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中国文学大家

    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上海太昂贵

    上海太昂贵

    如果你爱TA,就送TA来上海,因为这里是天堂;如果你恨TA,就让TA来上海,因为这里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之间,只隔着一件东西:钱。日本人说,上海是魔都。英国人说,金钱就是上海的未来。郭敬明说,上海可以满足你的一切物质需求。大上海说,请买单。我们说,请翻书。
热门推荐
  • 语言的突破(励志大师传世经典)

    语言的突破(励志大师传世经典)

    本套丛书汇集了世界近400年来最伟大的经典巨著,包括了事破仑希尔、戴尔·卡耐基、巴尔塔沙葛拉西安、奥里森马登等励志大师的不朽著作。《语言的突破》是其中的一册。这些作品无数次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在全世界为广大读者所拜读,影响和改变了亿万人的命运,被公认为全世界副韦大的、最激动人心的励志经典。
  • 真诚善我

    真诚善我

    林真江澄我明白,我不会再对你痴痴迷恋,也不会再永远跟随,因为你不在乎,你无所谓,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因我而起,是我乐意,以后,绝无可能。林真的心像是被泼了冷水,再也滚烫不起来。Os:有甜有虐,HE!
  • 十宗罪

    十宗罪

    殇歌大陆的历史上有一段令人心悸的黑暗时代,这段特殊历史的成因并不是因为人族和异族间的征战;也不是出现了暴虐的统治者;甚至让人谈之色变的魔族也不是这个时代的主角。九罪宗,代表了世间九种可怕的罪孽,是他们的出现,使当时的大陆笼罩在黑暗之下。数百年之后,殇歌大陆上再一次有人为平和的景象奏起挽歌。。。
  • 狂神系统

    狂神系统

    【最热血火爆系统玄幻文】奇葩打劫,灵异车祸,带着系统重生异界,天才鬼才妖孽美女绝世佳人又如何,挡我仙道者一率屠之。阴山老祖曾说过:纵横三千仙国,放眼九界十地,谁能挡他?
  • 钓转乾坤

    钓转乾坤

    【口号】钩美女、钓神兽、扯日月星辰、敲仙佛脑袋,小小钓竿也能钓转乾坤。【业务】专业垂钓并收购以下物品:1、各种珍禽异兽,包括但不限于水中游的、陆上跑的、天上飞的、太空来的,挂上蚯蚓可钓龙;2、各种天材地宝,包括但不限于雪里埋的、火里生的、崖上长的、地底藏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钓不到;3、各种绝色美女,包括但不限于清纯靓丽的、圣洁高贵的、调皮可爱的、冷若冰霜的,具母老虎潜质的除外;……魂者等级划分:以魂器上的魂纹判定级别,“银纹为灵,金纹为星”,“一纹为士,四纹为将,七纹为尊”。
  • 杀手重生:蝶如梦

    杀手重生:蝶如梦

    突然出现在冥狐宴席上的男子,一张诡异的残蝶面具,引发一起离奇的穿越事件,这面具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这陌生的男子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背景。。。。。阮凝雪默
  • 蛮荒霸业

    蛮荒霸业

    这里讲的是在一个混沌初开,盘古开天劈地之后.......经过了几千亿年的变化,蛮荒世界化为三千大星球,生活着万种种族,而那时候人类就是其中最低等的一种。。。。
  • 心动旅程

    心动旅程

    开启恋爱旅程感受生活中的苦乐悲欢享受恋爱,享受生活
  • 我才不要当魔王的新娘

    我才不要当魔王的新娘

    来到了异世界所发生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被魔王求婚?莉莉安此刻的心情可以说是糟透了,说到底这个魔王长相在现实里都是难得一见的帅。如果说到莉莉安会讨厌他的原因,大概只有在穿越前她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男孩子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疯子守着家

    疯子守着家

    父母意外去世后,他性情大变,他狡猾如狐,出国留学毕业之后,偶然成为世界顶尖佣兵。长期生活在枪林弹雨之中,让他稍显疲惫。回归都市后,各式各样的人物出现在他的生活之中。如何融入都市?还会不会回归战场?看他如何抉择!本书无系统!无重生!无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