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70300000008

第8章 儒门名医(2)

朱肱研究伤寒最重经络,特点是以经络阐述伤寒之三阴三阳,认为治疗伤寒,不识经络,则犹触途冥行,不知邪气所在。在伤寒辨证施治中,把表里阴阳作为辩证大纲,作为六经辨证的补充。在用经络循行部位和生理特点解释伤寒传变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脉证合参和辩证处方,指出“治伤寒先须识脉,若不识脉,则表里不分,虚实不辨”。

朱肱对外感热病也有透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将其分类为伤寒、伤风、热病、中暑、温病、温疟、风温、温疫、中湿、湿温、痉病、温毒十二种,并一一作出区分。朱肱指出伤寒与温病有别,须施以不同方药,给后人以很大启发,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打下了基础。如湿温一证,在宋代以前,只有《难经》曾提及该病名,但并未详细论述,直至朱肱才首次作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朱肱除了阐发自己的观点以外,还对《伤寒论》进行了补充。在《伤寒论》中,妇人伤寒的部分论述得不够详细,而小儿伤寒则更无记载,朱肱提出了妇人伤寒与小儿伤寒的辩证与治疗,补充了《伤寒论》,使之完善。他还感慨“仲景证多而药少”,因此,他吸取汉以后,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有关方剂,对伤寒论中有证无方的条文作了一些补充,使原来有证无方者,能够有法可循,有方可用,丰富了《伤寒论》的治疗方法。

如书中对阴阳毒的论述,不论是辨证还是治疗方面,都比仲景所述要完备得多。仅以治法而论,仲景治阳毒用升麻鳖甲汤,治阴毒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两方寒热颠倒,雄黄、蜀椒温热之品,阳毒用之而阴毒反而减去不用,历代医家均疑有误。因此对阴阳毒的治疗,《活人书》采用阳毒升麻汤(升麻、射干、犀角、黄芩、人参、甘草)治阳毒,阴毒用阴毒甘草汤(甘草、升麻、当归、桂枝、鳖甲、雄黄、蜀淑),该书两证用药,都颇为恰当。

除《南阳活人书》外,朱肱还对《内外二景图》作了注释,注文《内境论》对明代命门学说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他指出“肾虽有二,其一曰命门,与脐相对”。明代孙一奎就是在朱肱两肾之一为命门的基础上,把命门从肾中独立出来,创立了动气命门理论。

朱肱精通医理,并以诊治伤寒病而著名。他在南阳任职期间兼行医,太守盛次仲患病召他诊治,寻按脉证以后,他说这是“小柴胡汤证,进服三剂可愈”。因小柴胡汤在宋代已经是众人皆知的名方,故他只说了方名而没有写明具体处方。当天深夜,病家来人说,服药后病未见轻,反倒增加了腹满的症状。他再次前往视诊,一看服用的药,原来是“小柴胡散”。他当即指出:汤剂和散剂效用是不同的,汤剂能通过经络快速取效,现在用散,则药滞于膈上,故有胃满之症状。他便亲自操作煎药,二剂之后病人便痊愈了。

后世无论是探讨《伤寒论》六经,还是研究命门学说,都绕不过朱肱。在疾病的诊治方面,朱肱擅长灵活运用经方,灵活加减随证变化。他医德高尚,是儒而兼医之大家。

(三)郭雍

郭雍,约生于公元1106年,卒于公元1187年,字子和,号白云先生。其先祖为洛阳(今属河南)人,至郭雍时隐居峡州(今湖北宜昌)。郭雍出身儒门,他的父亲忠孝,官至太中大夫,拜宋代理学家程颐为师,对《周易》研究颇深,著有《易说》,号称兼山先生。郭雍受父亲影响,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学。平生致力于研究易学与医学,是当时有名的易学家和医学家。他在易学方面,承袭伊川先生解易之风,为程门支流。《四库全书提要》曾指出:“而其平生自处,亦有合‘幽人坦坦,履道之吉’,可谓无愧于立言者已。”他在易学方面的代表作是 《郭氏传家易说》,成书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

郭雍博学多才而淡泊名利。乾道年间(1165—1173年),有人推荐他入朝为官,被他拒绝。宋孝宗知道他的贤德与才华,常常在大臣面前称赞他,并命令他所在的郡县在节日时致以厚礼,后来又封郭雍为颐正先生。

郭雍在医学方面笃好仲景之书,对《伤寒论》十分推崇。他潜心研究,深感《伤寒论》已有残缺,便收集《素问》 《难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的论述以及朱肱、庞安时、常器之等诸家之说进行补充,于1181年撰成《伤寒补亡论》20卷,由朱熹作跋,跋语“谓其分别部居易见,且使古昔圣贤医道之原委,不病其难。见者皆惊喜为奇书,其阐奥发微,可谓至矣”。于1195年(庆元元年)刊行于世。郭雍对伤寒学的贡献极大,是“伤寒八大家之一”

(四)张杲

张杲,字季明,生卒年不详,新安(今安徽歙县一带)人。南宋著名医史家,出生于名医世家,其伯祖张扩,曾拜名医庞安时为师学习医学,最终成为北宋时期称誉杏林的高手。而张杲的祖父张挥,亲受其兄张扩的指点,医术尤为高超。张挥又将自己所学传于张杲的父亲张彦仁,其父的医术更为精妙。张杲最初习儒,之后继承家业开始从医,他在给百姓诊治疾病的同时,还从事医学史料和禁方秘方的搜集整理工作,以儒医著称于世。

张杲精心研究医学50年,尤其善于论医,收集多年的所见所闻,广征博引,著成《医说》十卷,享誉医坛。《医说》记载了宋以前的历代医家120余人,记述了古代医书、本草、针灸的由来以及神医、神方、诊法等有关的典故、传说,史料价值很高。此外,还论述了各类病症,包括伤寒、诸风、吐血、头风、眼疾、口齿喉舌耳、骨鲠、喘嗽等内外妇儿各类疾病治疗验案,具有实际的临床参考价值;此外还有如中毒、解毒、奇疾、食忌、服饵、药忌、养生、金石药戒等方面的论述,保存了许多当时的文人或医家的见解。在书中,他还有较多的论述是强调医生应重视医德的问题。《医说》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

(五)董汲

董汲,字及之,生卒年不详,北宋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是著名儿科医家钱乙的同乡晚辈。他很小的时候开始学习儒学,进士落第以后,急于养亲,加上自幼体弱多病,于是放弃功名,改为从事医学。他研读了《素问》《灵枢》等各种方书及本草学著作,尤其精于仲景方药,治疗效果灵验。

董汲深谙儿科,擅长小儿斑疹的治疗,著有《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该书得到钱乙高度的赞赏,认为此书价值极大,而董汲对于儿科的医技也是极其精湛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董汲已经认识到斑疹可损及人的眼角膜,造成角膜不可逆性病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注重调肝护目,防止角膜的病变发生。

此外,他还著有《脚气治法总要》《旅舍备要方》,对多种病症作了理论上的阐发,并且能够融会经方,创制新方,因此他的理论及制方在宋代医方中占有重要地位。

董汲不但医术精湛,更重视医德。“凡人之疾苦,如己有之”,把别人的疾病痛苦当成自己的病来医治。他经常往返于病患的家,无论严寒酷暑,不辞辛劳,对于贫困的患者,还想尽办法自己筹钱资助周济。董汲可谓儒医的又一典范。

(六)史堪

史堪,字载之,四川眉州人。约生活于宋神宗、徽宗年间,为政和年间进士,曾官至郡守。他非常精通医药,辩证精准,常常三四服药即愈,对于不愈者经他重新审证,改用他法,也能立愈。他是宋代士人而医的代表之一,著作《史载之方》,为宋代名家方书之一。

该书治病立法,十分强调“保真去邪”,在调和脾胃、补益肝肾、补气养血方子当中,多佐以祛风邪之品。他重视运气学说,处方用药多得于个人的经验,颇有创见,对脉诊也有诸多发挥,强调脉证结合,重视胃气。值得一提的是,史堪十分重视和强调医生的医德。他明确地指出作为一名医生,除了先对病症有明确的认识,还必须要有谨慎负责的态度,“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得失之间,死生性命之所系”。

据宋·施彦执《北窗炙輠录》记载:有一次,宰相蔡京患便秘,太医们都主张用大黄之类的泻下之品。可是大黄苦寒泻下,药力峻猛,蔡京觉得让自己采用大下之法实在太痛苦了,无论如何也不同意。可是便秘也十分痛苦,正在情急之时正好来了一位医生,就是史堪。他为蔡京诊过脉后,只开了一味药,那就是紫苑。蔡京服后一会儿的工夫便就通了。紫苑虽入肺经,是温肺化痰的药,但肺与大肠相表里,紫苑清肺气,故大肠通了。实际上这就是中医的提壶揭盖法,上窍一通,下窍自然也就通了,现在提壶揭盖法也被中医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当中。当然,史堪也因此而名声大振,可与名医许叔微医术相伯仲。

另据南宋·洪迈的《夷坚志》记载:史堪的一个同乡,20岁时患了一种疾病,什么东西都吃不了,闻到食物的气味便吐。吃了以后,鼻子还会流血,渐渐便神倦消瘦,没有医生能够治疗,于是请史堪为之诊治。史堪给病人诊查之后说:“你这个病是《内经》中所说的食挂,为肺热叶焦,食不下脾,瘀而成疾。人体的肺在上,当舒张如盖,下覆于脾,这样才能子母气和(肺属金,脾属土,土生金,脾肺是母子关系),吃起饭来才能甜美。而一旦肺不舒,脾为蔽,则人不欲食。”于是投了一剂药,服了三日,此人闻肉味已觉香美,试着尝一尝,也不再恶心呕吐,疾病痊愈。

宋代儒门名医不胜枚举,再如南宋时期的医家崔世明,自幼习儒,多次考取功名而不中。他崇尚范仲淹的名言“不为宰相,则为良医”,于是潜心研究岐黄之术,以医术闻名于世。他医德高尚,为贫苦百姓治疗疾病,从来不收取报酬,并且施药给贫苦的人。

同类推荐
  • 开国将帅从这里走来

    开国将帅从这里走来

    本书通过对十大元帅十大将军故乡的采访,生动地描写了他们回故乡的故事,揭示他们作为国之栋梁的成因,那就是故乡文化的熏陶、故乡人民的培育。
  • 糊涂百年:郑板桥传

    糊涂百年:郑板桥传

    作家忽培元,能文能诗能画,与传主有心灵契合,故下笔如有神。本书着重刻画了传主的耿耿风骨和多方面才华,从社会历史和人物关系中,注重细节的递进和语言的文学情味。清代乾隆年间,“独领明月清辉”、人文荟萃的扬州,画坛中八个画家横空出世,一扫画苑中的陈腐气息、匠人气息,作品张扬个性,无论是画山水、人物,还是花卉、虫鱼,均与前人迥异,让世人惊骇,惊叹出了“扬州八怪”;而“八怪之首”,就是郑燮,字板桥者。此人不仅在三百年前,以他特立独行、别具一格的字画、诗词——尤为道情十首,名重当世,即使三百年后的今天,以他的画竹,及含义无穷的“难得糊涂”的四个大字,几乎家喻户晓。
  • 天曌芳华-武则天正传

    天曌芳华-武则天正传

    武则天本名应该叫做“武元华”,李世民赐名“媚娘”,后来她登基建立大周王朝又自名为“武曌”,退位后被儿子封为“则天大圣皇帝”,后被改封为“则天顺圣皇后”,从此被人敬称为“武则天”。她不仅仅因为登基做过皇帝这件事才被称为伟大,她其实还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诗人、音乐家和书法家。她的诗歌和文章存于《全唐诗》《全唐文》,她的书法作品《长仙太子之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100幅传世书法作品”之一。而这些,却大多不为世人所知。本书就是要告诉大家一个绝代芳华的真实武则天。
  • 我的外公陆定一

    我的外公陆定一

    本书系统记述了陆定一同志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革命战争时期的奋斗历程、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华彩乐章、“文革”中遭受的种种冲击和苦难,记述了陆定一同志与唐义贞烈士的生死情恋,展现了陆定一同志虽历经磨难而依旧信念不改、信心不减、追求不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 家世

    家世

    本书从“家风家教之于当下”的视角撰写了中国家族的传奇经历。每一家家教自有特点,如林同济家是要培养专门人才,以适应中国的现代化;宋耀如家是要出伟大人才;卢作孚家是让孩子不要当败家子;黄兴家是无我、笃实;聂云台家有家庭会议……阅读者称,读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联想到自家、自身,自己要传承什么,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
热门推荐
  • 活在人间三千年

    活在人间三千年

    【已签约作品】人生不过百年长,在修道者眼里,活的越久,才是大道所往。我在仙侠的世界里谋长生的故事,你若有酒,便来听上一听。
  • 神话武侠的二次元

    神话武侠的二次元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当武侠超越玄幻,又将在二次元闪烁出怎样独特辉煌的传说!
  • 修真界出大事了

    修真界出大事了

    三界真的要出大事了,大劫来临~总有坏人想颠覆三界,搞事情。…………@…………@…………【是搞笑】小狐仙白芸竟然处子之身怀孕了……杨眉大仙一发彪把天庭搞得“乌烟瘴气”?!哪吒爱上了没收他氪金装备女魔头。猪八戒差点被做成了烤全猪。那个白发紫眼帅得犯罪的男人竟然是个超级大变态……【是阴谋】传说将出现第五次量劫,“灭世劫”,最为可怕的量劫。若渡劫失败则重归混沌,成功则天地永存。战争频发,瘟疫蔓延,危机四伏。三界六道各有各的算计。多方黑暗势力蠢蠢欲动,他们既相互勾结又相互背后捅刀。谁是一个个阴谋的幕后黑手?谁才是这次无量劫的终极大Boss?不到最后,你绝对想不到,猜不出! 读者群:223642877
  • 永恒大陆之无影篇

    永恒大陆之无影篇

    暂无更新,新作品《永恒大陆之暗影篇》正在连载中。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晶之恋

    晶之恋

    命运会眷顾他们吗,让他们的愿望如愿以偿吗?一切都是一个谜,前面的路也许布满了荆棘,但他们依然坚守!三个女孩三与三个美男,总在不禁意间相遇,难道这就是缘分?相遇不知是福还是祸,但他们一直坚持从不放弃。
  • 与雪

    与雪

    有位诗人曾这样说道:“人生便如同四季,当你走过了春夏的朝气蓬勃,那么你必将会迎来秋冬的苦瑟萧寒。”或许正是为了印证这位诗人的话语,伴随古城的阵阵风雪,我从雪夜降临…………“小良?你发什么呆呢?”漫步在古城街道,看着远方飘来的朵朵花瓣,我停了脚步,身旁,并肩的好友不解发问,只是我的思绪已随着朵朵花瓣渐行渐远。花?春天来了吗?摇了摇头,我自嘲的笑了。怎么可能,身处在古城这个寒冷的冰窟中……我的人生早就剩下秋冬!呼~所以……那位诗人?我想问问你,倘若一世皆在秋冬,那么蓬勃何来?
  • 所罗门王智慧圣书

    所罗门王智慧圣书

    本书借用所罗门的智慧箴言,再结合他内涵丰富的智慧故事,阐述犹太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全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智慧与聪明的密码、财富与经商的福音、荣耀与权力的神赐等。
  • 天界之影

    天界之影

    时代造就的英雄不只我一个,但人多了就变成坟墓。她勾起我的回忆,她甜美的微笑,冷傲与温柔牵动整个世界;桥的尽头,永远的留下她的微笑。从宁静的索兹里徳,到哈尔法营地,都有她的牵挂。我们在也不害怕,就算索格萨隆在强大。玫瑰闪耀着光芒,光芒追随着荣耀。俩千年前的封印,再次燃起战歌的号角,重建的家园,不是为了平复悲伤,而是为了重返世界之巅。
  • 泪烛台

    泪烛台

    烽火狼烟,徒寻你一影随行,漫漫长路,只愿彼此能真心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