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婆婆李蕙仙是标准的大家闺秀。她出身好,堂兄是清朝礼部尚书李端棻。她家学渊源,幼年便熟读古诗,擅长琴棋书画,虽然算不上绝色,但才女之名,实至名归。她有眼光,以李家当时之权势,蕙仙女士完全可以找一位“门当户对”的公子哥成婚,但她不,或许是才子佳人的老观念在她脑中根深蒂固,或许是读书启蒙让她心胸更广,在婚恋这件事上,她不爱金钱爱文章,据说“非梁不嫁”。1889年,李蕙仙的堂兄——维新派大臣李端棻以大学士身份典试广东,慧眼识珠,看中了才貌双全的梁启超,力促堂妹与梁书生的婚事,李蕙仙欣然下嫁。
这种富家女配穷书生的“童话”故事,自中国古代以来,就一直是许多读书人笔下的美谈,《西厢记》里崔莺莺和张生的偶遇,羡煞了多少青年男女。不过,李蕙仙的下嫁,要更加端然。她与梁启超不是偶遇,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名正言顺。她是由八抬大轿抬进梁家的,到什么时候都理直气壮。类似的童话在晚清不在少数,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当年也是行大运,娶了李鸿章的女儿为妻。日后,梁启超当然是名流,但在结婚之前,他显然还是个进京赶考的毛头小子,这场婚事,不能说是他人生的垫脚石,但终究也为梁公加分不少。梁启超几次进京会试,以及后来完婚,都住在李家,温馨方便。初出茅庐的梁启超,能成就这样一段婚事,当然没有话说,从广东北上完婚之时,他的老师康有为也很高兴,赠诗:“道入天人际,江门风月存。小心结豪俊,内热救黎元。忧国吾其已,乘云世易尊。 贾生正年少,诀荡上天门。” 上天门,结豪俊,救黎元,这一因果线条,从结婚开始,就已奠定。李蕙仙的垂青,让梁启超一步登天,俨然中了头彩。那一年,他才十九岁。
更何况,李蕙仙贤惠得没话说。她比梁启超大四岁,他的方方面面,她都照顾得到。李蕙仙很懂事。她能吃苦,没有公主病,不摆大小姐的架势。她生在北京,在皇城根长大,吃的用的,日常起居,都是大小姐的规格,从未受过罪。但李蕙仙是能上能下,有福享福,有苦吃苦,毫无畏惧。结婚第二年,她便跟随丈夫梁启超南下广东新会县茶坑村梁启超的老家。从城市到乡村,从大富之家到清贫之户,从四季分明的北方到温热潮湿的南方,从京片子到广东话,一切的一切,对于李蕙仙来说,都是一百八十度的巨大考验。但她毫不畏惧,无怨无悔,脑力体力双管齐下,打点好那个家。当时,梁家主政的是梁启超的继母,只比李蕙仙长两岁。李蕙仙低眉顺目,和颜悦色,迅速赢得了婆婆的好感,理顺了家庭关系。李蕙仙是大家之女,日常使唤丫鬟,是少不了的,但到了广东,为了梁启超,她挑水、舂米、做饭,样样来得,又乐于助人,与左邻右舍打成一片。
李蕙仙性格豪爽,遇事果决勇敢。梁启超一生起起落落,她都陪在身边,给予无条件的支持,稳住一整个家。年轻时,梁启超想读书,却没钱买书,李蕙仙二话不说,变卖了陪嫁首饰,给丈夫做教育投资,钱财散尽无所谓。刚去北京时,梁启超满口粤语,普通话很差,李蕙仙仔细教导,循循善诱,梁启超国语大加精进,为以后四处演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梁启超是做大事的人,是大事,就有风险,而李蕙仙则是梁启超永远的后花园和后防线。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株连在所难免,李蕙仙一力扛起全家逃亡重担,带着女儿思顺和梁父以及其他亲属避居澳门。她服侍老人,照顾幼女,为梁解除后顾之忧,梁对她心怀感激。后来袁世凯复辟,梁启超要南下与蔡锷商讨讨袁大计,深夜告别,李蕙仙大义凛然说:“上自高堂,下逮儿女,我一身任之,君但为国死,无反顾也。”当真英雄儿女。梁启超一走她便带着一家老小去天津租界避难,轻车熟路。
李蕙仙很聪明,作为女人,拴住男人的最佳办法,不是严防死守,而是给足他面子,并且,要始终得让男人觉得他欠她的。从结婚到晚年,李蕙仙对梁启超的付出,总是“恰如其分”,李蕙仙像一场及时雨,总是在梁启超最需要甘霖的时候出现,然后,力挽狂澜,安慰他疲惫的心。她的理解与支持,她的仗义与同情心,她的担当,都是梁启超闯世界的动力。
李蕙仙不是那种只懂得对男人言听计从的女人,家庭内部,她打理清楚,事业上,她也是梁启超的好帮手,早年的诗书不是白读。梁启超一生著录浩瀚,计九百余万言,每每成稿,总是李蕙仙替他小心誊录。她总愿意做他文章的第一位读者。著书立说,丈夫的每一点小进步、小成功,李蕙仙都乐于与他分享喜悦。从政坛到文坛,梁启超几经风浪,李蕙仙则是他的一片方舟,帮助他渡过人生的汪洋。
在梁启超身边久了,李蕙仙顺带着自己也有了些建树。在晚清,在女性中间,她的思想堪称前卫,全力支持康、梁二人的“公车上书”和“保国会”。后来梁启超去上海办《时务报》,创办女子学堂,李蕙仙转身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校长。她还是妇女运动的发起人,妇女刊物的主编,她遍访全国十几个省份,还出国探过亲,视野宽广。
旧时代,男人三妻四妾,实属常有之事。梁启超也有一个侧室,名叫王桂荃。她1903正式嫁入梁家。这一年,梁启超三十岁,李蕙仙三十四岁。有小妾争宠,在寻常人家自是难免。但李蕙仙的厉害之处在于,她完全能做到妻妾和睦。因为王桂荃正式被纳为梁启超的侧室之前,是李蕙仙陪嫁的丫鬟。李蕙仙能应允梁启超这样一位聪明勤快的侧室,一来,肥水不流外人田; 二来,更加能笼住丈夫的心;三来,也能帮梁家多多开枝散叶;四来,因为是自己带过来的丫鬟,所以知根知底,不存在争宠,而且以后万一自己有个什么闪失,孩子们也不会受苦。事实如此。王桂荃对李蕙仙的孩子们视如己出,即使是李去世后。他们都喊她为“娘”。
聪明周全的李蕙仙,在梁家的地位,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从结婚开始,多年的累积沉淀下来的。她的威性,在梁家,固若金汤,稳如磐石,不容许任何人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李蕙仙,就没有梁启超。梁启超对这位贤妻,唯有尊重,尊重,再尊重。所以,当李蕙仙反对林徽因嫁入梁家的时候,梁启超也只能敲敲边鼓,小声反对,柔声劝慰。
梁启超想招林徽因做儿媳,李蕙仙想必早就知道端倪,当年林徽因年纪小,又不经常出入梁家,李蕙仙可能没放在心上。但当林徽因和林长民从英国回来,林、梁的婚事提上日程,李蕙仙便不能不开始对林徽因有所考察了。1923年5月7日,梁思成骑摩托车出车祸,住进了医院,绷带一直缠到腰间。林徽因不避嫌疑,天天来探望梁思成,逗他开心,安慰他,还帮他擦汗、翻身。梁启超看在眼里,甚感欣慰。他把梁思成的病情随时以口述的形式,请林徽因记下来,寄给梁思顺。在一封信中,梁启超说:“徽因我也很爱她,我常和你妈妈说,又得一个可爱的女儿……老夫眼力不错吧。徽因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