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6330600000003

第3章 蔡元培 世间总有一束光,照亮一个时代的夜空

蔡元培一生贫寒,去世时连棺材都买不起,只留下一句遗言:科学救国,美育救国。

“大学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

“大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1917年1月4日,北京下起了雪,天很冷,路上行人匆匆。一辆马车缓缓停在北京大学门口,从马车上走下来一个戴着眼镜、穿着长衫、身材消瘦的人。他是蔡元培,新上任的国立北京大学校长。

按照惯例,十几个校役侧立两旁,齐刷刷向他鞠躬致敬,空气变得很凝重。突然,他扭过身来,将腰深深地弯下去,给校役们鞠了一躬。校役们呆住了,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待遇。那时候,北京大学校长可是内阁大臣、衙门的大官员,根本不把校役这些下人放在眼里。

蔡元培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27岁是翰林,是当过中华民国的教育总长、敢和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拍板决裂的书生,是那个时代地位最高的读书人。

可是在他眼里,人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是政府高官,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是人,在人格上就应该是独立平等的,都应该有独立的尊严。蔡先生这一鞠躬,就是读书人最大的修为。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就职典礼上正式发表演说:“大学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

“大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这个演说直接为大学教育定了基调。在场的师生为之一振,大家开始议论:“蔡先生这是要和积累多年的陋习决战啊!”是的,他们猜对了。蔡元培来北大上任,就是要把大学教育的陋习连根拔起。

大学不是混毕业证的地方,更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而是做学问的地方,是为国家提供有识人才的地方,只有扎实的学问才能带领中国走向未来。

“凡无学识,误人子弟之中外教员,一律开缺,永不延聘!”

蔡元培上任之前,北大已经走马上任了几位校长:严复、何燏时、胡仁源,个个都是响当当的读书人。可当时的北大是衙门学校,乌烟瘴气。来此求学的多为官僚纨绔子弟,只为混张文凭,毕业之后,靠文凭升官发财。当时的北大被称为“官僚养成所”。

在校园,大家管出身官宦之家的公子叫老爷,公子们上课还带着听差,上课铃响了,仆人去叫:“请老爷上课!”上体育课,教员们喊:“老爷们右转,开步走!”下课了,老爷们就成群结队跑到妓院吃花酒、打麻将。

蔡元培刚上任没几天,教员张思秋拿来上学期的考勤记录。

“怎么缺勤的这么多啊?”

“蔡先生,这几个缺勤的我们也管不了啊!这是段祺瑞大谋士徐树铮的外甥,这是大总统黎元洪的亲侄子!缺课的老师是英法公使亲自指派的教员克德莱!我们得罪不起呀!”

克德莱是英法公使指派的教员,他和徐佩铣、燕瑞博几个外国教员不好好教课,整天钻进八大胡同的妓院喝花酒,还美其名曰“探艳团”!把校风搞得乌烟瘴气,乱七八糟。

蔡元培当即拍案而起:“开除!”

“凡无学识、误人子弟之中外教员,一律开缺,永不延聘!”

要知道,蔡先生这个决定,得罪的可是整个中国都不敢得罪的英法帝国,克德莱找来英国公使朱尔典质问蔡元培,蔡元培并不买账。

蔡元培冷冷一笑,横眉冷对。朱尔典就用外交手段,向北洋政府施加压力。外交总长伍廷芳给蔡元培写了几封信,劝他向外国人低头。

蔡元培只回了一封,赫然写道:“本校辞退教员全是照规矩办事,丝毫没有什么不妥。要是克德莱想打官司,那就悉听尊便。”

“学问是最高的文凭,学识是读书人的通行证。”

“大学的讲台,唯一的规则就是读书人的学识。”

1916年12月20日,蔡元培还没到北京大学赴任,就一个人跑到北京西河沿中西旅社,拜访一位来自安徽的年轻人。那位年轻人看上去很不靠谱,每天除了睡懒觉,就是到处玩。

这个年轻人就是陈独秀,蔡元培知道他有晚睡迟起的习惯,就搬了个凳子坐在门口等。可陈独秀根本就不想去北大教书,只想回上海继续办《新青年》。

蔡元培就说:“你可以把《新青年》杂志办到北大校园啊。”还对陈独秀说,“你可以来当文科学长。”

1917年,梁漱溟24岁,发表过几篇论文。听说蔡先生在北大当校长,就把论文寄给蔡先生,希望自己能够到北大读书。蔡元培约他到校长室:“你的才华可以到北大当老师。”

梁漱溟说:“蔡先生,可是我只有初中学历。”

“你可以来的,就当学术探讨交流好了。”就这样,梁漱溟到了北大任教,成为一代大师。

梁先生到了晚年,还感谢蔡先生:“没有蔡先生,就没有我梁漱溟。”

有一位怪学问家叫张竞生,搞了一本奇书,叫《性史》,把房事当成一门正式的学问做研究,被当时人们大骂伤风败俗,有辱斯文。到了蔡元培这里,就一句话:“张先生的研究蛮好的,他可以来北大教哲学。”

这就是蔡元培办教育的魄力。在蔡元培眼里,学历不重要,背景不重要。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是有学问的读书人,有修为,讲道德,有治学决心,我就敢破格任用。

在他眼里,才华是读书人的通行证,真才实学才是读书人的脸面。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大学就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有各抒己见的争论,有誓死捍卫学术的决心。

蔡元培刚到北大赴任,就在校门口贴上了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的公告。这看上去是一个很小的举动,北大学生冯友兰却看懂了:“陈独秀是那个时代最激进的青年,是敢说‘我不在研究室,就在监狱’的大知识分子。”

蔡先生不单带来了陈独秀,还把争论也带到了北大。

当年的北大,既有陈独秀这样激进青年人办的《新青年》,也有以国学大师黄侃为首的守旧派办的杂志《国故》。陈独秀大谈民主、自由、解放,黄侃等人向往魏晋风流,大谈魏晋玄学。

钱玄同上课大谈白话文的推广,隔壁课堂上的黄侃骂声不绝,一堂40分钟的课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批判白话文。

胡适大力推广白话文,黄侃就对着干。有一次在课堂上,黄先生举例:“如果胡适太太死了,其家人电报一定是:‘你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这需要用十一个字,而文言文只需要四个字:‘妻丧速归。’”

胡适听闻,立刻回击。上课举的例子是:“前几天,行政院邀请我做秘书,我拒绝了。如果用文言文肯定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用了十二个字,如果用白话文只需要五个字:‘不干了,谢谢。’”

国学大师辜鸿铭是一位怪咖。都民国了,大清早亡了,他还穿着马褂,戴着瓜皮小帽子,留着辫子,像个腐朽不堪的前清遗老。学生取笑他,他就反击:“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

许多学生不理解,说蔡先生不该把这样的老古董带进北大这样的学校。蔡元培回复:“我希望你们学辜先生的英文,并不是让你们学他的复辟。”

陈独秀称赞蔡先生:“这样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自由思想的卓见,在习于专制、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所罕有。”

当时的北大,群星璀璨,大师辈出,有27岁的“胡博士”胡适,有拖着辫子登北大讲台的辜鸿铭,有横眉冷对的鲁迅。这就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誓死捍卫学术上的争论,包容不同的意见,也包容异端。

“你要治罪,治我一个人好了。”

1919年5月,爱国学生上街游行,抗议政府。结果事态演变成了打了章宗祥,火烧赵家楼。北洋政府当即抓了30多个学生,其中北大的学生占了一大半。

得知学生被抓,蔡元培从5月4日一直没合眼,一直营救学生到5月7日。反复和政府磋商,甚至放了狠话:“要治罪,治我一个人好了。”他愿意用消瘦的身体,为手无寸铁的学生提供避难所。

如此有担当的校长,全天下恐怕也只有蔡先生一个人了吧。

当学生被营救,蔡元培立即向北洋政府提出辞职。北京各个高校苦留蔡先生也是感天动地。北京各校代表开会决定,以北大全校师生名义,呈请政府挽留,北大罢课后援:“蔡先生如一日不回,我们就一日不开课。蔡先生不留任,北大全体教职员一起辞职。”

高校联盟代表团27人前往天津找蔡先生。到了天津,听说蔡先生已返回上海,又推举4位代表去上海找蔡先生。这一追就是一千多公里。这就是读书人的义薄云天,这就是读书人的惺惺相惜!

有如此人格魅力的校长,全天下恐怕也只有蔡先生一个人了吧。

鲁迅性格乖张、孤傲,向来以不合群著称。北洋政府把他从北大裁了,他的生活变得非常窘迫。蔡元培倡导“潜心研究与冷眼观察”,而鲁迅倡导自由主义,两个人观点大相径庭。

鲁迅也曾点名批评蔡元培,说自己和蔡元培气味不投,说蔡先生是小仁小义,而蔡元培并不生气。

1927年,当鲁迅生活极为窘迫时,蔡元培知道了,又聘任他做大学院特约著作员,每月不用上班,给300块大洋。他只是不忍心看读书人受苦。

1932年,鲁迅的三弟周建人日子过得极为艰难。蔡元培知道了,又托人给他安排到了商务印书馆工作。

许多知识分子说:“真正心疼读书人的,真正有度量的读书人,全天下大概也只有蔡先生了。”

“求知不分贵贱,校门向每一个年轻人敞开。”

“校长不是官僚,校长室向每一个学生开放。”

1915年,大哲学家冯友兰20岁,是从河南来到北大求学的学生。1918年,冯友兰要办一件事,需要北大校办开证明。

时间特别紧急,照正常手续办下来,肯定是来不及了。于是他放开了胆量,直接去见蔡校长。他进了校长的院子,院子一片寂静。校长室门虚掩着,没有一个保卫人员,没有服务人员,也没有秘书,只有校长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办公。

冯友兰进去说明来意,蔡先生就和蔼地说了句:“这是好事,当然要批证明书。”然后写了一个字条给他,让他拿到文学科去办。

冯友兰回忆: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没有校长架子,穿着长衫,贵为校长,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肃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办公室的门永远向学生敞开,全天下恐怕也只有蔡先生一个人了吧。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前,北大就有招收旁听生的制度,需要旁听生支付一学期两元的旁听费。蔡先生一来,旁听制度就更加开放了。他说:“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权利,大学应该是对外开放的。”

蔡校长来了,北大不单有正式生、旁听生,还有偷听生。这些旁听生里有大作家丁玲、大作家茅盾、大作家沈从文、大作家瞿秋白,靠着旁听,许多学生成为了一代大家。

有个注册的旁听生叫曹靖华,他旁听俄语,后来成为著名的翻译家。每次说起蔡先生,都深情地说:“没有蔡先生,就没有我的翻译之路。我是蔡先生的学生。”可以说,那时候全天下的读书人,都是蔡元培的学生。

马叙伦教授说:“蔡先生在时的北大,校园有五公开:一是课堂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听;二是图书馆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看;三是食堂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吃;四是浴室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洗;五是体育场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玩。”

还有一次,一个叫王昆仑的北大学生问蔡校长:“我姐姐想读北大,北大招不招女学生?”

女孩上大学,这在当时的社会可是离经叛道的事,甚至还会影响一个学校的声誉。而蔡元培却微笑着反问了一句:“她敢不敢来?只要她敢来,我就敢收。”

就这样,王昆仑的姐姐王兰就成了中国第一个女大学生。

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有魄力的校长,全天下恐怕也只有蔡先生一个人了吧。

1922年,蔡元培以北大校长的身份去美国考察。当时,学生们去码头上接蔡先生,见蔡先生依然是一个人,仍然是一介寒儒,不由得鼻子一酸,落下泪来。

“蔡先生依然是书生本色,身上依然没有一点儿架子,也没有随从人员,那么大年纪了,看上去还像一个老留学生,一个人住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小旅馆里。”

在他眼里,富贵不重要,读书才重要。如果一个国家连学术都不讲了,那这个国家就无药可救了。

蔡元培一生颠沛流离,到了暮年,却连一处住宅也没有。学生们看着寒心,一直想着帮一帮蔡先生,让他安度晚年。

1936年,蔡先生过生日那天,当年北大他帮助过的100多名学生,决定合赠一所住房给蔡先生,让蔡先生可以安度晚年。可是还没等住进去,抗战就爆发了。蔡元培举家移居香港。

1940年3月2日,蔡元培早起时,摔了一跤,三天后在香港去世了。

消息传回正在抗战的中国,全国上下一片哀悼。

蔡先生生前可是中国最大的知识分子,曾任国府委员、司法部长、教育总长、中研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图书馆馆长等多重职务,可谓“位高权重”。去世时却无一分遗产,清贫如洗,甚至连棺木都是商务印书馆的同人帮忙众筹。

“蔡先生一生都在资助别人,却连棺木都买不起。”他清贫得让人落泪,清贫得让人敬佩。

如此清寒的读书人,全天下恐怕也只有蔡先生一个人了。

这些读书人,像呵护生命一样小心呵护着那人世间的一点亮光,生怕沾上一丝灰尘,生怕随时熄灭。

蔡先生去世后,香港市民万人公祭。

蒋梦麟先生说蔡先生:“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

美国大哲学家杜威说蔡先生:“以一个校长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人。”

梁漱溟说:“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术,不在事功,而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个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

蔡先生当过高官,做过校长,可一生自始至终都是个清白的读书人。

同类推荐
  • 苔丝(英文版)

    苔丝(英文版)

    该书首印于1891年。现在已被公认为是英国文学中最重要的经典文学作品之一。BBC有个大全英语世界19—20世纪最佳文学作品排行榜,该书名列第26位,足见此书的巨大魅力。另外,由于这本书在西方文学界影响巨大,因此,被几次搬上银幕,也数次被拍成电视连续剧。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就引进了由法国著名女演员金斯基主演的《苔丝》。最近,英国版的《苔丝》电视剧,也被介绍到了中国来。
  • 说人与说诗

    说人与说诗

    这是一本抒情散文,运用了积极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从说人和说诗的角度,写出了什么是诗歌,诗歌的作用等,让读者对诗歌有进一步的理解。
  • 郁达夫散文

    郁达夫散文

    《郁达夫散文》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8年1月1日出版发行的“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三辑十六种文集之一,收集了近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的优秀散文,并辅以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可谓美言语与华照相得益彰,即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 转机

    转机

    本书是马天宇的首本图文随笔集,是他梳理出来的人生轨迹。本书内容包括工作、生活、旅行等方面,这些片段多少能折射出当下时代的细枝末节。这也是他记录下这些片段的初衷。
  • 纯的叮当响

    纯的叮当响

    这是一本散发青春气息的学生经典散文。这些作品隽秀、清新、抒情、内容丰富多彩,谈到了人生百味、生活感悟、心灵对话、爱情真谛等。语言优美、故事生动,它点滴着生活的篇章,采撷人性的光辉。是每一位青年读者都不可不看的经典读物。
热门推荐
  • 我在九零有矿山

    我在九零有矿山

    被人暗害摔成重伤,养母和大哥为钱放弃治疗。重生回来的方秋桃‘不计前嫌’对养母和大哥进行了深刻治疗!想要钱?没有!想占便宜?没门?更有最佳男主程文俊这个高手中的高手的助力!方秋桃学业种田两不误,还带着空间系统重返九零。“媳妇,有人偷咱家地里的菜!”“不怕,咱家有矿!”“媳妇,有人破坏咱家的货船!”“不怕啦,咱家有矿!”“媳妇,那个就是害你的人!”“谁?在哪?我拿金矿砸死他!”
  • 一符成仙

    一符成仙

    衣上云,一个天赋属性五行皆具,但却极其稀薄,被断定终生无法成为一名符师的少年,凭借自己的聪颖和坚毅,花费十年时间参悟出一枚神秘木符,以此为开端,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灵符师修炼之路。一符成仙,生灭天地万物,创造宇宙乾坤!
  • 我来种田养花

    我来种田养花

    工作一年的沈白露穿越到古代的故事架空,和谐社会。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与狸奴相依偎

    我与狸奴相依偎

    这是一个玄幻言情故事,主要写一个穿越者与一只修仙的狸花猫的爱情故事,有点雷,有点萌。穿越者宋唐来到一个未知的世界,那里居然有妖怪,但是那里的妖怪怎么和想象的差别那么大,堂堂妖精居然还会被人欺负了,这是什么傻乎乎的妖怪,说好的青面獠牙,残暴血腥呢!一位妖界大妖怪白虎深爱一只小狸花猫妖,然而落花有情流水无意,那稚气未脱的狸花猫哪里知道什么叫做爱情,只知道冲着他撒娇,终究还是错过了深爱他的虎妖。还好小狸花猫被宋唐救下后,相处过程中渐渐懂得了情爱,以身相许终于喜得良缘,欢乐结尾的小故事。
  • 龙族悲哀盛世

    龙族悲哀盛世

    一个孤独的废柴,在高考后接到一封神秘通知书,从此命运便发生了转折。异族风波,世界漩涡。神秘的天台少女为何与他屡次相遇?白发男子步步为营究竟为了什么?梦中的人说他是自己的从前,他到底是谁?公司董事长为什么要监视他的人生?存在于神话中的东西为什么正对着自己咆哮?身边的朋友为何接二连三的将刀锋指向自己?世界疯了,还是他疯了?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样?
  • 致我美好的校园生活

    致我美好的校园生活

    诺酱教主,初二女生,记录我的真实生活,无论是少年的萌动,烦恼,都夹在里面,一页页的回忆完成了致我美好的校园生活
  • 21区的副本太难刷了

    21区的副本太难刷了

    简单地写个网络游戏,没什么大的排面,也没什么其它题材融合,更没有太多的观念和剧情纠葛,只有简简单单的日常。
  • 云的苦难

    云的苦难

    本文由真实事件改编,献给我的母亲,我爱她
  • 慕少今生只宠你

    慕少今生只宠你

    从天而降的一个男人,一醒来,一切都变了。“喂,你是谁啊!”“你不认识我吗?我是你老公啊!”“??”“我结婚了?我自己怎么不知道?”“哦,这样啊!那你现在知道了!”我知道你个鬼!米米现在真想立刻就将眼前的这个男人给踢出去,谁知?“老婆,这是我的工资卡。”慕逸城递给米米,米米就毫不犹豫的接受了,这么长时间来,吃我的住我的用我的,总归是拿回一点儿了。“老婆,这是我烧的菜,你尝尝看怎么样。”米米吃了一口,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到了晚上,“老婆,我帮你做马杀鸡。”米米欣然接受了,等着他给自己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