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过程中的转变、兴盛和衰亡才能得到理解。冶淤鲁迅也深有体会地说:“以史底惟物论批评文艺的书,我也曾看了一点,以为那是极直捷爽快的,有许多昧暧难解的问题,都可说明。冶于一提到历史唯物主义,人们往往习惯性地把它归结为阶级斗争学说,因而又联想到残酷斗争的岁月,认为是很可怕的东西。其实这是误解,它是过去片面宣传的结果。唯物史观的要义,在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见解,这可求证于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对它作过这样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冶从文艺学的角度看,马克思这段话至少说明这样几个问题:
1.艺术是一种与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而整个上层建筑又是取决于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而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所以,文学艺术不可能超尘淤《马克思、恩格斯美学论文集引言》,《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一),第27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于1928年7月22日致韦素园信。因《鲁迅全集》有多种版本,各图书馆藏本不一,难以查对,故本书所引鲁迅的文章,不注全集页码,只写书名和篇名,此则各版全集基本相同,书信只写日期及收信人姓名。
出世,它必然受着经济基础的制约。
2.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文学艺术既然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当然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它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物质关系的变动,而不能从意识本身去寻找原因。虽然,从表面上看来,文学艺术是由文艺家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但在背后,却有一种为文艺家所没有意识到的真正动力在推动着。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虽然是最基本的方面。问题的另一面是,意识和意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和交互作用。恩格斯把这种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称为“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冶,并认为它们会“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冶,从而推动历史的进程,这个进程虽然并不按照各个人的意志行事,但每个意志都对于合力有所贡献。可是这一点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反而把经济因素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这就产生了庸俗社会学。恩格斯在晚年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说:“青年们有时过分看重经济方面,这有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我应当负责的。我们在反驳我们的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冶但是,他强调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冶淤可惜,恩格斯的话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老毛病一直延续下来,以致把能动的方面让给了唯心主义。所以我们今天在运用唯物史观时,特别应注意意识本身的能动作用。
我们说文艺学研究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这并不排斥其他适当方法的运用。恰恰相反,历史唯物主义应吸取其他方法的养分,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任何正确的东西,如果停滞在一点上,就会僵化、死亡。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保持自己的生命力。但并不是任何方法都适宜于文艺学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些学者热衷于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方法来研究文艺学,一时间搞得很热闹,后来,又有协同论、突变论、耗淤1890年9月21—22日致布洛赫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7、698、69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散结构论的引入,也吸引了很多学子,但没有持续多久,这股热潮就消退了。原因就在于这些理论虽然各有独特的功能,但都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还需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或者经过哲学的折射,这才能运用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来。否则,容易食而不化,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有些虽然也是研究文艺学的方法,但只能适应于局部,而不能面对整体。所以,我们在运用新方法来研究文艺学时,也要恰如其分,切忌生搬硬套,正如运用唯物史观时,切忌贴标签一样。
三、独立学科与综合科学
文艺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科学。因为它与许多别的学科交叉,也就需要运用别的学科的知识。
首先是哲学。这是文艺学的理论基础。历来文艺学的研究,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以经验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一是以理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这样,就形成了经验派与理念派。其实,无论哪一派都离不开经验和理念两个要素,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所谓经验,就是创作经验;所谓理念,是指哲学观点。文艺理论总是以一定的创作实践为基础的,是创作经验直接或间接的总结;但大量的创作实践经验,也未必能直接上升为理论,这之间需要哲理的思辨能力,这就要有相应的哲学观点。所以,黑格尔在《美学》中主张第三种研究方式:“经验观点与理念观点的统一。冶这就是说,文艺学家除了要研究文学史和文学现状,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之外,还要有相当的哲学修养。
其次是美学。美学原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到18世纪才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现在公认的古代美学名著,有些原本是文艺学著作,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刘勰的《文心雕龙》,等等。美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艺术则是其中心内容。所以美学和文艺学的研究对象,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叠的。当然,审视的角度有所不同:美学主要从审美的角度审视,文艺学则研究文学的创造、接受和发展。但文艺学也处处存在着审美问题,不但创作和接受都是审美的过程,而且文学发展也与审美意识的发展密不可分。如果加强文艺学中审美意识的研究,将大大有助于文艺学的开拓和发展,至少可以对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把握得更准确。当然,如果将文艺学美学化,完全从美学的角度去研究,那么也就取消了文艺学,过犹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