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体统、马云翔、李复荣、郝登云等人都会留在河南,可他们毕竟级别低,能力也有限。让他们代理王瑾的工作,肯定是做不来的。白旺是内政长才,军略却一般。思来想去,王瑾决定在他不在期间由吴汝义代掌河南各寨事务。
在河南与闯军一起行动的友军有吴汝义、王光兴、郭应宾、刘进福、白贵、武自强、赵德方、张文朝这八家,无论人品还是能力,王瑾都对王光兴最信得过。但王光兴毕竟是王光恩的弟弟,花关索这个人是油浸泥鳅,滑不留手,和关营的人打交道,必须得多留个心眼。
吴汝义就不同了,他和拓养坤闹翻之后,已经独立成营,虽然没有正式加入闯军,但之前一直接受王瑾的调遣。论在绿林道中的地位,吴汝义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由他掌事,别人也说不出闲话来。
目前闯军在河南有些过于依赖友军的力量了,由于闯军的主力部队还是要用于陕西的作战,留在河南的以家眷老弱居多,所以不借用友军的战兵就不能保证作战需求。虽然避开了官军的主力,但小规模的战斗依然有一大堆,何况左良玉、陈永福等人都到了豫西,谁也不能保证他们就不来打闯军建立的这些山寨。
既然是友军,就不能像自家军队那样随便指挥,凡事需要商量着来。如此一来,指挥的灵活性势必大大下降。至于友军的纪律,也只能靠他们的自觉性了。从纪律上来说,王光兴和吴汝义最好,白贵、武自强较差,其余四家算是一般凑合。八家友军中有五家出自不沾泥麾下,所以协调指挥还相对容易一些,但真正能灵便地指挥的也只有吴汝义、赵德方、张文朝三部而已。
除了从山西一起过来的老兄弟之外,王瑾又联合了廖三、袁世儒、李玉石等河南本地的反王。说是反王,但他们的实力别说和高迎祥、李自成相比,就算是和王光恩、马光玉、拓养坤他们比,也天差地远。河南本地的农民军人数众多,可几乎全是本地饥民自发组织的,没有军事骨干,缺乏训练,别说县城了,就连一般的士绅坞堡都很难拿下来。
能混成农民军首领的人自然都不是泛泛之辈,他们或许不懂军事,但不会不懂审时度势。河南的小反王们很容易就认识到,闯军的军事素养比他们强得多,一百个闯军老兵打一千个流民也不是问题。如果是在比较稳定的环境下,可能大家还会想一想争权夺利的问题,可现在饥荒严重,每天都有人饿死,河南的农民军要想活下去,必须迅速攻下地主坞堡夺到粮食才行。因此,王瑾很顺利地收编到了大量的人员,其余八营友军也趁机扩军不少。
虽然如此,王瑾和刘体纯此次带来的兵马却只有两千多人,皆是由各寨挑选来的较为精干的人员。新收编的河南流民未经训练,如果直接带着他们冲到洪承畴面前,纵然也能起到作用,可是能活下来的不会太多。还是让新兵们先陪河南的地主们玩吧,王瑾更偏好使用能打能走的小规模部队,这样灵活性更强。
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王瑾既然不带这些饥民去陕西,那么他们活命需要的食物就得就地解决。靠打土豪只能维持一时,山寨中尚薄弱的生产能力供养不了这么多军队,王瑾估计,到明年春荒的时候,又会出现巨大的粮食危机。
到那时,就得大举进攻城市和豪绅坞堡,随后便会招来官军的大规模围剿。不过那也是明年的事了,眼下陕西战局要紧,暂且顾不了这许多。
一下子添了这么多人,金钟山终于显得拥挤了,李文江便把自己从各寨调来和马重僖比赛的人分散出去一些,以缓解金钟山的住房压力。山上的莲花禅院也是闯军控制的佛寺,现在暂时改成了兵营。
王瑾很是欣慰,兄弟们都当了山大王了,还强求不产生山头主义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但是李晋王行事依然义气为先。对于王瑾、刘体纯、马重僖也毫无提防之心,丝毫不担心会有抢地盘、夺兵权的事情。金钟山的兄弟们腾出好房子,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东西也都拿了出来。此外,李文江也派了二百人跟着王瑾一起西进。
当着马重僖的面,王瑾考较了一下李定国这段时间的功课。现在李定国的功课当然不是背书了,而是问他在练兵、建寨的过程中,有什么心得,有什么教训,觉得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一路上所闻所见,卢氏、商南的风土民情如何,乃至于几何学在山寨修筑过程中的应用。
农民军首领不能是单纯的武将,得什么都懂才行。有不少问题是王瑾也不懂的,比如说他知道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挖地道,但地道究竟该怎么挖,人员配置、工具使用、具体工序如何,承重的木梁该如何安装,就必须得问马重僖这个做过矿工的打洞高手才知道了。而马重僖并不懂数学和物理,全凭经验,还在从加减乘除开始从头补数学。要形成规范的工程标准,得大家一起摸索不知多少年。
通过对四个养子的教育,王瑾也在思索将来闯军有了自己的学校之后该教什么。在十七世纪搞义务教育当然是异想天开,不过小范围的军官培养是必须的。文官队伍的学问也不能像现在这样,儒经那是搞学术用的,胥吏的学问、师爷的学问才是治理地方真正需要的。不过这方面的变革难度比军队大得多,王瑾现在也没有头绪。不知道猴年马月才有条件做的事,现在多想也是浪费时间。
这一次王瑾只打算带李定国和艾能奇入陕,将孙可望和刘文秀留在了河南。孙可望和刘文秀在内政方面的能力更突出,王瑾认为没必要让他们经常上战场。只要闯军别再打出富池口大战那样的惨败,能征惯战的武将多得是,不差他们几个。
推翻明王朝、建立新秩序、收复辽东这三大任务,是李自成、王瑾他们这一代人要完成的。而下一代人的任务,是建设这个国家,维护改革成果,让它在接下来的剧烈变革的时代中不致落后于世界潮流。
因此,王瑾对于四个养子打仗的水平如何并不在意,从小在闯营之中长大,岂有不会打仗的。等到他们到了二十多岁,真正能做将领的时候,天下也太平了。
王瑾更看重培养儿子们的视野,尽可能地让他们拥有全面的知识。在明末这个恶劣的环境中求生,更多地需要王瑾做关宁军那些年学到的军事知识,但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王瑾从上辈子带来的跨越时空的知识更要紧。最要命的是,这些知识并不是被王瑾垄断的。
不过看了看缠着马重僖要出去射鸟的艾能奇,王瑾又叹了口气。等到将来新朝定鼎,四海归一,这小子还能干什么?大概是去黑龙江陪哥萨克好勇斗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