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30600000011

第11章 医者仁心——林慈

她是呼吸学科的带头人,是工作在一线的医生,她锐意进取,妙手仁心,将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完美结合,不辜负每个病人生命的托付。

她巾帼不让须眉,独立撑起了一片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数十载风风雨雨,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她虽然不曾拥有波澜壮阔的人生,也没有叱咤风云的辉煌。但她倾尽一生去做好一名医生,一位好母亲,用她的执着、深沉、进取和博爱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生命交响曲。

理想的实现

东海之滨,福建福州,这里是林慈生命的起点。

1924年春天,她出生在书香门第。但父亲的早逝让她在懵懂的年龄已遍尝人间冷暖,幼小的肩膀就要和姐姐一起扛起生活重担。姐姐远赴南洋赚钱养家,而她则与母亲相依为命。

1950年,已在福建当了一年教师的林慈,苦尽甘来,衣食无忧。然而她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去学医。姐姐反对,母亲也反对,而执拗的她给了更加执拗的一个理由:福建缺医生,中国缺医生。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林慈进了湘雅医学院。这里是她生命的转折点。

都说男儿立志出乡关,可谁说女子不如男。远离家乡,林慈来到了湖南,这里是她梦想升起的地方。“全美式严格课程设置,50几个人进去,只有20几个人能毕业,50个人里只有7个女生。”这是多年后林慈的长子的回忆。但林慈直面眼前种种困难。抱着“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的执着信念走过这漫长的求学岁月。

1955年,林慈学成毕业,来到上海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成为了一名儿科医生。

呼吸和急救医学的开拓者

在中国儿科呼吸医学界,提起林慈大夫的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

半个世纪的冬去春来,世事沉浮,人生起落,林慈都淡然走过来。但对待自己的学科,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一个学者的好学,求新知,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

从1955年起她历年来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卫生系在校学生教学和儿科医院进修医师讲课。对于知识,对于课程,每一次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她上课时要求自己吃透课程内容,脱稿讲课,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理解学习内容。

1979年,“文革”结束后,儿科医院各个专业学组重新成立,林慈担任儿科医院呼吸专业组组长。当时呼吸组建立了呼吸专科病房,开展哮喘专科门诊、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炎,还与上海疾控中心合作进行肺炎病原学研究,林慈领衔的呼吸道合孢病毒和腺病毒肺炎病原学的总结文章发表得到了同行好评。限于当时的医疗设备,在呼吸科病房中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小病人只能靠人工捏呼吸气囊维持其呼吸,治疗效果差,林慈医师提出建立抢救室集中收治这些病儿,同时也收治其他危重病儿,并购置了简易的国产人工呼吸机。1984年建立内科抢救室后,床位由4张渐渐增加至8张。当时对呼吸衰竭气管插管的小儿,由于气管插管材质是橡胶,插管一般不能超过3天,否则拔管后喉水肿会很严重。但林慈医师通过细心观察及药物辅助治疗,使1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在插管9天后顺利拔管而存活。随着气管插管的材质由橡胶改成了聚乙烯,插管时间也可以更长些,使很多呼吸衰竭的病儿得以免于气管切开而渡过难关。同时内科抢救室又购置了进口的人工呼吸机和监护仪,林慈医师对着说明书操作仪器的各项参数,常常到晚上还在机器旁,直至掌握了应用方法,然后在病房里教会大家使用。在抢救室工作期间,她常常早晨7点半就进病房,巡视每个危重病人,吸痰、喂奶、换尿布她都做;查完房还继续关注每个病人的病情变化,周末也来医院,只要病人需要,她总会及时出现;病人病情不稳定,她会一直守在床边,从死神手中夺回了无数患儿的生命;她又及时和家属沟通,从而建立了内科抢救室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呼吸专业组的工作开展方面,林慈医师以身作则,结合临床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并发表,还参与编写《临床药物手册》及全国呼吸培训班的讲义。每次全国儿科呼吸系统学术会议儿科医院都有大会发言和讲课,呼吸专业组还主持举办了多期全国小儿呼吸衰竭学习班,每期学员有50~60名。儿科医院是当时较早开始在儿科界普及呼吸衰竭抢救知识的医院之一,很多参加过学习班的医师后来都成了各医院的儿科骨干。他们都很尊敬林慈老师。

在内科抢救室工作期间,她对下级医师循循善诱,对护理人员和工人态度和蔼,使大家虽然工作紧张又忙碌但都能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在工作之余还组织大家到她家去聚餐,增进了友谊。使内科抢救室成为温暖的集体。

林慈作为内科抢救室(PICU前身)的创始人之一,悉心地投身于科室的专业水平提高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她自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而且从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重危病儿的存活率得以提高。从简陋的呼吸机到进口呼吸机和监护仪,她都能熟练掌握,对每一个危重病儿,运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做出正确的诊断,在处理过程中还不断根据病人情况调整方案,直至病人康复。曾记得一位家长第一个孩子因先心病肺炎病死在抢救室,家属不理解,不肯处理后事一走了之。这位家长的第二个孩子又因肠套、休克再次收住内科抢救室,此时家长跪在林医师面前要求救救孩子,林医师守了孩子一夜,积极治疗,使休克好转再转至外科病房,手术成功后孩子得以康复,体现了林慈医生的高尚医德和情操。

儿子眼中的好妈妈

“我祈望,在某个风光明媚的街角,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黄浦江畔,林慈在这里遇到了一生的挚爱,他是湖南求学时一个同学的哥哥。两个异乡人在这片充满热情的土地上携手组成了家庭,并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子。

似乎一切都如此美好!

然而,1967年,林慈的丈夫,原本担仼一家工厂总工程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车间,在一次事故中遇难。那时,他们两个儿子一个上小学三年级,另一个刚上小学。大厦将倾,而林慈又一个人在上海,孤苦无依,她挺得住吗?但她用深沉的母爱,撑起了整个家。寒舍虽陋,唯爱弥珍。

家庭虽然突遭不幸,生活尽管艰辛,因为爱,因为浓浓亲情,让这个家庭在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中挺了过来。母亲教育儿子与人为善,手足和睦,努力学习。两兄弟互帮互助,这么多年从未红过脸、吵过架。哥哥甚至可以为弟弟办签证而在凛冽寒风中排一夜长队。除了慈母,林慈还要经常扮演“严父”的角色。多年以来,林慈一直严格要求两个儿子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自强不息,勇于担当。从小就让他们凡事亲力亲为,锻炼生活自理能力。“我当时还不敢真正拿起刀去杀鱼,然后母亲说‘男孩还怕什么!’,于是我就真的做到了。”她的大儿子欣慰的说,“我弟弟7岁时候就得自己一个人去市场买菜了。”

“脚踏实地去读书,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这是林慈留给儿子一生最重要的财富。她自己就是一个不服输又勤奋好学的人,她甚至这样语重心长却态度坚决地告诫儿子:“咱们家没有钱,但是如果你要读书,我就是变卖家产也要供你。”多少年后,母亲虽已作古,但每当回想起这句话,她的儿子脸上总是写满了崇敬。

朱门深阙多纨绔子弟,寒门苦舍却出栋梁之材。

林慈医生的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去了父亲单位,现在是上海富士电机的副总工程师;小儿子从上海交大毕业后,去了美国,如今已是一家跨国公司的区域经理。

孩子是父母的眼,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成功就是父母最大的功绩。

1991年林慈医师退休后去了华东医院儿科工作,但她手头还在写儿科医院的专著《现代实用儿科学》的呼吸系统疾病部分章节,在她患病前,一边喊头痛一边还继续写书,直至病倒。1995年林慈医师因病去世,医院同仁痛惜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好医师。我们怀念她。

顾文华,男,1917年2月1日生,教授,上海人。1939年7月毕业于上海市新中国医学院。1938年2月~1939年7月,在徐小圃中医师诊所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唐山路种德堂、河南北路重庆堂中药店行医。1940年2月~1956年7月,于上海市大连路474号开业行医。1953年1月~1956年7月,于上海市榆林区(现杨浦区)第二联合诊所,先后任副所长、所长一职,兼中医儿科。1955年2月~1956年7月,担任儿科医院中医顾问。1956年8月起直至1987年退休,于儿科医院中医科工作。擅长中医儿科,对小儿传染病麻疹、乙脑、肝炎以及哮喘、肺炎、肾炎很有研究,也是儿科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中医学会儿科分会学术组组长、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徐汇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务。曾在论著、学术杂志等发表论文数篇,其中1981年,《女童性早熟治验》学术交流论文被评为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中医工作成果三等奖。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顾文华教授就被评为上海市中医儿科四大名医之一,还先后多次被评为医院、上海第一医学院以及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同类推荐
  •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牛顿法拉第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牛顿法拉第

    本书生动记述了两位科学家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重点探究了他们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因素,是值得一读的励志类的读物。
  • 夺权野兽朱棣3

    夺权野兽朱棣3

    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儿子,他生于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长到8岁父亲才想起来要给他取个名字,21岁开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遭猜忌,被排挤,父皇驾崩,侄儿登基,把他逼上绝境,也给了他夺权的天赐良机……翻开本书,您将全面了解中国历史上最高超、最曲折、也最常见的夺权大战。
  • 告诉你一个爱迪生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爱迪生的故事

    本书从爱迪生儿时的生活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所创造出来的伟大发明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现了爱迪生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发明大王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学习他那种对理想坚持不懈、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 毛泽东与郭沫若

    毛泽东与郭沫若

    本书以历史为经,人物交往为纬,采取“分镜头”写真的手法,全面表现了毛泽东与郭沫若两个现代中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交往活动和友情发展。
  • 吉安民俗

    吉安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的具体反映。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俗是人类各级社会集团的共同生活里具有普遍性的重要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看,民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热门推荐
  •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

    短小的故事,随灵感不定期更新,希望能给你们带来愉快
  • 烟雾怪圈

    烟雾怪圈

    高中三年的回忆,就像一团团烟雾,迷迷茫茫,又无比真实。
  • 重生后皇叔成功上位了

    重生后皇叔成功上位了

    南朝小皇帝自诩生平一生:苛谨小心,励精图治,举朝上下从未有血案发生。然死后史记中记载:皇上目无法纪,与贼臣勾结,久不立妃,生活混乱,罪过多等。重生后的闵月坏事做尽,勾结臣子,游戏男色……前世没做的,这辈子通通都做了!楚翊上奏:“陛下,您遗漏了一人。”“谁?”“臣下。”(重生+权谋+前世,前期很多谜题慢慢都会解开)
  • 混社会之年少狂野

    混社会之年少狂野

    17、话说出去之前你是话的主人,说出去之后你便成了话的奴隶。18、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19、偷一个人的主意是剽窃,偷很多人的主意就是研究。20、有时解释是不必要的――敌人不信你的解释,朋友无须你的解释。21、人干点好事儿总想让鬼神知道,干点坏事儿总以为鬼神不知道,我们太让鬼为难了。
  • 江湖之外有人家

    江湖之外有人家

    人在世,活着只不过是成全,选择不过是转折。此情别去千年,更待常相见!
  • 黑色大星时代

    黑色大星时代

    从过去重生的杨然,本想要安静做一个普通人。却发现了来自未来的王醒儿在试图打破他的安宁生活.........故事发生在漓江这座城市内,从悄然绽放的第一朵血花第一起命案开始。掩埋的历史,残缺的真相,当预言之子重现人间,世界将会恢复他最初的样貌。复仇之人、使命之人、责任之人、背叛之人、渴望之人、麻木之人汇聚一堂.....黑色大星永不陷落.......黑色大星永不熄灭.......
  • 我的男友挺中二

    我的男友挺中二

    如果爱豆非要恋爱,那么请找时什这样的。顶流大明星x白甜小新人
  • 苍穹破空

    苍穹破空

    这个是界已然面临着被毁灭的危险,戮兽的入侵,异种的形成,让脆弱的人类不得不反抗,至此,人类在短短数年间已经消失了百分之九十七,仅剩不到十万人能否拯救世界,圣石器和魔具的出现又能否帮助人类扭转局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超凡融合

    超凡融合

    机缘巧合的卷入了“超凡”事件,莫名其妙的开启了体内的“外挂”。暗界入侵,灵力觉醒,罗默发觉这个世界已不再平静。为了在危机四伏的世界中站稳脚跟,唯有不停的融合技能,获取更为强大的能力。那么就先从第七、第八套广播体操开始吧……广播体操、健身气功、健体拳法……我只要做做操、耍耍拳、练练气功,就能融合出一条超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