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06900000008

第8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制度(1)

隋(公元581-618年)、唐(公元618-907年)时期的教育是在隋唐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隋唐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长达3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度统一。隋朝和秦朝一样,也是一个短命王朝,但在治国方略上却颇有建树,包括在教育方面建立国子监和实行科举制,为唐代所继承和发展。唐代在隋的基础上,建立了强大的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精神是崇尚儒术,兼用佛、道。或者说三教并用,以儒为主。科举制度在唐代已相当完善,对教育产生了直接、重大的影响。教育制度也逐步趋于完备。

(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尊崇儒术

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后,儒学被定为一尊,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先秦其他诸子,有的自然消亡,有的沉寂,有的被儒家所吸收,有的衍生出新的学派以获得生存空间。但是,自公元220年魏国建立,直至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近400年间,战乱不息,频繁地改朝换代。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情况下,政治处于失控状态,对思想的钳制也就松弛了。同时,由于社会动乱,政治昏暗,民不聊生,一些人开始怀疑甚至否定儒家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和伦理道德教育,去寻求新的精神寄托。于是,被压抑多年的诸子学说又流行起来,一些外来的或新生的思想流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当时在社会上流行较广的有佛教、道教和玄学,儒学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逐渐地丧失了独尊的地位。特别是在道家学说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玄学,公然批判儒家的纲常名教,认为名教是违背人的自然属性的,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都是儒家名教教育的结果,因而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集·释私论》)。即取消名教,实行自然主义教育,让人遵循自身的发展法则,自然地完善人格和个性。玄学家对名教的批判和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在思想领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人们重新审视儒学和教育,的确使儒家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隋朝建立以后,作为在几百年的政治、思想混乱后要建立统一政权的封建帝王,隋文帝势必要考虑如何加强思想统治的问题。他认为,儒、佛、道三教对治国都有可用之处,但是儒家在维护统一方面最为见长,要教化百姓,养育人才,非崇儒兴学不可。而且儒家学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已深深根植于中国大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于是他下令广泛征集儒家经典,并以高官厚禄礼聘天下儒士集于京都,令自京都至州县均设学校,还亲自至国子监参加释奠。全国统一以后,又令学校严格考课,功臣子侄各守一经。这一系列措施,大大抬高了儒术的地位。隋炀帝时,又将儒家经典加以整理、分类,分为甲、乙、丙、丁四目,分统于经、史、子、集四类,成为后来史籍分类的正统方法,一直沿用到近代。这样一来,儒学的地位又进一步提高了。

唐初诸帝总结前代统治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到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长治久安最好的指导思想,确立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

唐高祖李渊在开国之初,就“颇好儒臣”,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在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公元624年又颁布《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唐大诏令集》卷一O五)。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对儒术尊崇有加,登基前就在王府内设立文学馆,召集房玄龄、魏征等十八名儒为学士。即位后,“大收天下儒士”,凡通一经以上者都选拔做官。又大兴儒学,从学者达万人。还设立了弘文馆,选拔虞世南等天下名儒为学士,同他们讲论经文,商讨政事。贞观元年(628年)下令立孔子庙,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学皆立孔子庙。贞观十三年(639年)设立崇贤馆,召集儒生研究经术。次年,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整理五经,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并确定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这是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教材。每年的明经科考试也以此为标准。其后,又大量征集有学识的儒生为学官,大力提拔精通儒术的官员,以奖励学儒。唐太宗曾自称“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政要》卷六)。其重儒的程度可想而知。唐代崇儒的文教政策至太宗最后确定,成为整个唐代教育的指导思想。唐太宗以后诸帝基本上也都是尊崇儒术的。

在隋唐皇帝采取种种措施振兴儒学的同时,一些思想家、教育家也为重振儒术竭心尽力,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韩愈。他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上,以儒学的卫道者自任,极力维护儒家的道统及其独尊的地位,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老学说。针对魏晋以来“师道之不传久矣”的状况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他极力宣扬“师道”,为此作《师说》,专门论述教师的重要地位、教师的任务等问题,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兼重佛道

隋唐崇尚儒术,但不是独尊儒术,在崇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道教,基本上是以儒为主,以佛、道为辅。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宣传“众生平等”、“慈悲为本”、“轮回”等思想,要求人们忍辱负重以求得死后升入极乐世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重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宣传避世隐居、知足常乐、“不为天下先”等思想。佛、道经过魏晋南北朝盛行几百年,在群众中有相当广泛的影响。隋唐统治者认为,佛教和道教所宣扬的思想,对安抚民心、稳定社会,都有利用价值。因此隋唐时期不少帝王都好佛喜道。

隋文帝和炀帝都提倡佛教,隋文帝晚年崇佛过度,一面大兴寺庙,一面大砍学校,大有以佛代儒之势。唐代多数帝王认识到佛、道二教的作用,因而主张让其存在。唐高祖在一份诏书中就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唐大诏令集》卷一O五),明确表达了三教并用的思想。但在三教之中,他更为崇道,奉道家开创者老子为始祖,这主要是出于李姓统治的需要。唐太宗不喜佛却能容佛,认为三教殊途同归,还支持玄奘译佛经。武则天也认为“佛道二教,同归于善。无为究竟,皆为一宗”(《全唐文》卷九十三)。但由于政治的需要,主要是扬佛抑道斥儒,佛教势力极度膨胀。唐玄宗执政时,先崇儒抑佛,后又迷信道教,道教一度兴盛起来。整个唐代,儒、佛、道三教就是这样此消彼长,但总的来说,在政治上,儒术居于主导地位。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所确立的文教政策和各项制度,也是适合我国封建社会需要的,不仅在当时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而且多为宋、元、明、清各朝所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学校种类之齐全,管理之严密,生徒之众多,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因此,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的典型。

一、教育行政体制

(一)完备的学校系统

隋初文帝时提倡学校,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学。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此外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大理寺设有律学。

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官学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属于直系,是学校的主体。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于专科性质,书学研习书法,算学学习历算,律学学习律令。

东宫的崇文馆、门下省的弘文馆以及医学,属于旁系。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医学,亦属专科性质。皇族子孙另立小学。还有崇玄学,学习《道德经》、《老子》等,亦似大学性质。

唐代在各府、州、县分别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在县还设有市学和镇学。各府州还有医学和崇玄学。唐代学校系统的构成情况如下(参见图5-1):

唐代的私学也很发达,当时名师大儒,也多聚徒讲学,传授经业。有乡村蒙学、学者讲学等多种办学形式。此外,农村里还有私立小学。

总之,唐代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学校,有官学也有私学,有经学学校和专门学校之分,有小学、大学和专科性质学校之分等,学校的类型多种多样,学校系统相当完备。

(二)教育行政机构

我国古代始终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汉代中央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隋唐时期,则主要由礼部兼管。据《新唐书·百官志一》载,唐代礼部设尚书1人、侍郎1人,“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礼部尚书和侍郎下设礼部郎中、员外郎,掌礼乐、学校等事项。也就是说,在唐代,礼部是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但它也不是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管理教育只是其职责之一,由礼部尚书和侍郎以及礼部郎中、员外郎分别负责。

在礼部的统管之下,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设有具体的主管机构或人员。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国子寺,国子寺设置祭酒作为长官,专门管理学校教育工作。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设置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唐承隋制,中央官学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由国子监具体管辖。国子监设国子祭酒1人,为中央官学最高教育行政长官。祭酒之下设司业2人,助祭酒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设丞1人,管理六学学生的学习成绩。设主簿1人,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这较汉代有很大发展,汉代太学只设博士祭酒1人主持教学和重大活动。宋代以后,国子监有时也行使全国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地方官学归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具体的主持者为长史。《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州县学生,州县长官补,长史主焉。”学生的毕业考试由长史主持,合格者由其于每年冬季报送尚书省礼部参加科举考试,亦可以升入中央四门学。

唐代的中央教育行政,除了由礼部主要负责外,其他一些部门也兼有教育行政职能,如崇文馆归东宫直辖,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中央和地方的医学都归太医署直辖,中央和地方的崇玄学隶属于礼部之下的祠部。

二、官学制度

隋唐官学制度已臻于完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设置了专门的学校管理机构

唐代设置了国子监,为专门管理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中设有祭酒、司业、监丞、主簿等职,并对其职责做了明确划分,使中央官学的管理得到了加强。地方官学归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具体的主持者为长史,地方官学校内的事务则由博土和助教负责。

(二)形成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有制度化的规定。中央和地方学校入学年龄一般以14岁到19岁为限,学习年限为9年。律学为18岁至25岁,学习年限为6年。

凡贵族家庭出生的子弟及省试下第的举人,不必经过什么手续,可直接进入中央各学学习。凡地方诸州县学生中的优秀者,由各州长史考选,汇送给中央,可入四门学学习。平民能入中央四门学学习的,称为特殊生,名为“俊士”。学生入学后一切饮食服用皆由学校供应。

唐代各学规定,官学的学生一律称“生徒”。生徒入学要行束修礼。中国古代自孔子开始,学生初入学时要带一些酒肉之类的东西拜见教师,仪式非常隆重,这种仪式叫做行“束修之礼”,是为了表示对教师的尊重。束修之礼由政府明文规定是从唐代开始的。交纳束修的多少,根据学校的等级不同而不同:国子学和太学学生每人送绢3匹,四门学学生每人送绢2匹,律学、算学学生每人送绢1匹,地方的州县学生亦送绢2匹。此外,还须赠送酒肉,分量不限。这些束修的分配原则是三分送给博士,二分送给助教。这是教师于所发俸禄外的额外收入。

唐代中央官学教育的等级性非常强,明确规定了学生的入学资格。教育的等级性、阶级性由此可见一斑。“六学”中以国子学地位最高,学生必须是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学额300人。其次是太学,学生为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学额500人。再次为四门学,学额1300人,其中500人为文武官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另800人选庶民中的优异之人。除此之外,凡各州贡举进京省试落第的举人,也可进入四门学学习。书学、律学、算学是专科性质的学校,面向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及庶人,但学额少,都在50人以下。所学课程相同,程度相当,地位的高低是由学生的身份等级决定的。

“二馆”又高于国子学,限于皇亲贵戚和宰相功臣子弟,等级最高,学额最少(共50人),而实际教学程度在儒学中最低。

地方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中小地主的子弟。

从学习内容来看,无论是学习儒家经典,还是学习有关专科性的知识,其范围、程度远远超过了前代。

唐朝学校教学计划服从于科举考试的要求。当时把儒经分大中小三类。大经为〈礼记》、《春秋左传》;中经为《毛诗》、《周礼》、《仪礼》;小经为《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大经和中经为必修科目,小经为选修科目,《孝经》、《论语》为公共必修科目。不同的学校要求学习不同的内容。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开设全部儒家经典课,但不要求人人全习。规定学习二经,指的是一大一小或二中;学习三经,指的是大中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须全通,其他各经任选。各科目还规定了修业年限:《孝经》、《论语》共学1年,《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尚书》各为1年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为2年,《礼记》、《左传》各为3年。学生要在9年内修完规定的学习内容。

书学除研究书法以外,每日习书法,学《石经三体》3年,《说文》2年,《字林》1年。兼修《国语》、《尔雅》等。

算学学习《孙子》、《五曹》、《九章》、《海岛》、《张丘建》、《夏侯相》、《周髀》等。

律学学习律令,同时兼习格式法例。

《论语》、《孝经》是书学、算学和律学的公共必修课。书学、律学修业年限为6年,算学的修业年限为9年。

地方学校所学课程与中央同类学校相同。但是,实际的教学水平不能和中央官学相比,学生能通一经以上即可毕业,或在地方委以职务,或升入四门学继续学习,或参加科举考试。

各学都有经名家编选、审定,由政府统一颁行的教科书。贞观初,太宗命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五经,编成《五经定本》,颁行天下。其后,为统一五经的理解和讲授,又组织以国子祭酒孔颖达为首的明儒撰写《五经正义》180卷,颁行全国。唐代发挥中央集权政治优势,还选派着名科学家为中央各专科学校编审教材,如《算经十书》、《新修本草》等,对科学技术的进步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地方学校的教材也是由朝廷颁定的。

同类推荐
  • 逃离北上广

    逃离北上广

    在本书中(书中所用人名大部分为化名),我们精心挑选了“坚守者”或是“逃离者”的种种事例,并对这些现象作出了解读,对于应该“坚守”或是“逃离”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发现他们“坚守”或是“逃离”的原因,以及“坚守”或是“逃离”后的心态和生活状况,希望这本书能让那些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拼搏奋斗在各个城市的年轻人解开心中的疑惑,找到前进的方向,获得拼搏的力量,为自己心目中向往已久的理想生活而不懈拼搏!
  • 安全责任无小事

    安全责任无小事

    从胶济铁路火车脱轨到杭州地铁一号线塌陷,从深圳舞王俱乐部的特大火灾到致74人死亡的山西矿难,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证明,事故的发生总是由一点一滴的不安全因素积累而成的。安全系于人人,细节确保安全。只有人人负责安全责任,做好每一个安全细节,我们的生产才能够不受威胁。
  • 红色同心

    红色同心

    本书设了“聚焦西征”、“西征文献”、“往事回顾”、“人物春秋”、“艺文论坛”、“历史遗存”等栏目。
  • 武威通志·天祝卷

    武威通志·天祝卷

    《武威通志(共8册)》内容简介为:武威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面积3.3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居住着汉、藏、土、满、回、蒙古等25个民族。辖凉州区和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武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丝路重镇,五凉古都,西夏辅郡,佛教圣地,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中国葡萄酒的故乡,世界驰名的白牦牛产地。
  • 时尚至死

    时尚至死

    本书从时装潮流、大牌内幕、时装秀、中国时装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度的社会学、经济学、美学、历史学的分析,引导读者从瞬息万变的时尚现象中去享受时尚、思考潮流、判断品牌,有助于读者在挑选品牌、跟随风尚时建立自己的风格与思想,是时尚人士、都市男女必不可少的时尚参考手册。
热门推荐
  • 安徒生格林童话中的人生智慧(二)

    安徒生格林童话中的人生智慧(二)

    本书分为:“劝勉篇”、“修身篇”、“处世篇”、“超越篇”、“技巧篇”、“奋发篇”、“行动篇”、“进取篇”八部分内容。
  • 飞上枝头成凤凰

    飞上枝头成凤凰

    品质更好的新书已开,这部是第一次写的试水作,没有写作经验题材不好
  • 英雄联盟之兰博传

    英雄联盟之兰博传

    以官方英雄联盟各个英雄背景为世界观。机械公敌-兰博为主角,讲述尤德尔人之间的故事,还有提莫、小炮、兰博三角恋的故事。和他们在加入战争学院之后和英雄们发生的故事。艾欧尼亚、德玛西亚、诺克萨斯、班德尔城、皮尔特沃夫、战争学院,这些在你们看来只是游戏的区名,而在小说里,这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强大势力。
  • 情定千年:誓言已成殇

    情定千年:誓言已成殇

    第一世,她是不谙世事的千金小姐,他是落魄贫苦的穷酸书生,千金书生能否冲破世俗,相伴白头;第二世,她是唐家堡独女,他是古宅少爷,隔着世代家仇,他和她能否相知相守;第三世,她是他心心念着,梦里盼着的……第十世,一切的开始,一切的结束,十世轮回,千年等待,一次又一次的百年岁月,她与他是否能携手百年,生死不离。
  • 论如何拐带开封美人

    论如何拐带开封美人

    一朝穿越到开封,万万没想到!公孙策不应该是温文尔雅的嘛!那眼前这个重度洁癖患者是谁!表上一本正经的包拯背地里居然是个小哭包??!!!展昭不应该是一身正气的嘛!那面前这个犹如高岭之花的是哪位仁兄!庞太师不应该是霸气侧漏嘛,请问那个骚气十足的男人是哪位?唯一正常的只有白五爷!还是依旧的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人见人爱,车见车爆胎.......作者:哎呀哎呀,别打!别打!嗷嗷嗷.....蓝、白、楚、孟、越:(嗑瓜子中)啧啧啧,太惨了,太惨了,这是我见过混的最惨的作者,啧啧啧。ps:此文纯属娱乐,请勿考究历史。
  • 风吹杨花满园香

    风吹杨花满园香

    她,不是特工也不会武功,不会种地也不懂医术,不是高材生也不是女强人……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现代女生,不带空间和技能,没有学问和特长,甚至都不会说当地的语言……这样的她还能在古代生存吗?
  • 英雄联盟之竞技之心

    英雄联盟之竞技之心

    “5L代打,中野求位,不送包赢,谢谢合作。”而在蓝色方的1到4楼,全部都是艾欧尼亚的最强王者玩家,打到现在还没听过谁在这个段还敢称“代练”的。这个神秘的王牌代练到底是谁……谁曾想过王者局的神秘代练会是乡下来的神级天才呢?王牌代练,神级天才,顿然间燃起的竞技之心,又会在这片职业圈中掀起怎样的风波巨浪?
  • 卧云志

    卧云志

    北九州,卧云门一剑光寒,万里绝踪腥目赤瞳,笑对这苍茫长路我辈岂是蓬蒿人,挥剑自当两相照
  • 穿成小可怜后我被顾爷捡走了

    穿成小可怜后我被顾爷捡走了

    喻梨穿书了,还穿了两次。第一次,她浑浑噩噩当了一辈子恶毒女配,被家人不喜,只能看着一切事情发生,最后死于非命。再一睁眼,居然又回到了她上一次穿书过来的时点。喻梨决定,不对亲人抱有期待,努力赚钱不要狗带,最重要的是远离曾囚禁自己一生的偏执大反派,好好做一只在剧情里面咸鱼躺的小可爱。后来亲爸亲哥亲弟突然幡然悔悟,只有大boss……丝毫未变。***顾爷他整着领口,眉眼含笑:梨梨,你这是往哪里跑?喻梨哭唧唧,反身抱他:没,没跑。斯文男人轻柔抱住怀中的小姑娘,声音慢条斯理:没跑就好。敢跑……打断腿。旁观的男主女主:梨梨,要坚强!喻梨:我感觉这跟说好的不一样!QAQ#团宠#甜宠苏,小甜饼#美食#
  • 大武杨

    大武杨

    【你若随魔风飞去,我留余生为年华。】一件没有人觉得荒唐的案子,让下山五年便成为天下第一杀手却一心求死的武杨,卷入其中。无巧不成书,无运不成命!幸活下来想要隐退的武杨,却在无意之中被迫进入到了一场由一个巨大的阴谋所引起的天地浩劫之中!四百年前的旧怨不消,四百年后,新怨伊始,旧怨重燃,一波不平,一波自起,波波连扑!是欲望野心?还是民族复兴?阴诡孽缘,盘根错节,家国动荡,民不聊生,亡灵石幻,十秘十诀,伊兰女氏,扑朔迷离!迷雾重重,我带您且看迷途杀手如何自救自学,抽丝剥茧,舍身取义,终还天下太平!然而,您且不要以为,这一切,就会这么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