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记忆,过了这么多年大部分已经非常模糊。也许生活在童年的欢乐中,容易忘记了自己家人的艰辛,确切地说,那时根本不会明白家长的辛劳。
山村,教育之风能刮进来已经不错,当我们到达学龄时,村里面已经分配到两位教师,不管是代课还是公办的,能给小孩们传授知识已经不错,早些年求学还去邻村或者更远的乡镇府所在地村。
我小学时代未曾品尝过远离家的滋味,能够正常地去学习真的很幸运了,村里最早所谓的学校就是向村庄中唯一的寺庙临时借用的。
依然是幸运主宰了我,真正成为一年级学生时,我们村才真正拥有自己的学校,孩子们才真正地幸福地走上求学的道路上。
教室宽敞明亮,旧书桌上铺开我们的课本,知识在老师的教导下进入我们的大脑,成为我们的记忆。
朗朗书声,铛铛铃声,老师带着浓重乡音的教学声,在新的教学楼里沸腾起来。新学校还有了个篮球场差不多大的操场,下课后出现了同学们飞奔的身影,如同鱼儿从小河游入大海,是多么的兴奋,多么的快活,加上两张乒乓球桌,增添了同学们体育的运动的乐趣!这可是历史以来第一次出现这样美丽的校园,咱们村自己的校园!
教学楼分两层,有四个教室,各层教室在两端,二楼中间是办公室,一楼中间就是那两张乒乓球桌。校园坐落在村尾北侧,方便各家的孩子求学。由于整座村庄呈长条形,外挂两座房子,那几家孩子到学校接近一公里路,对于我们这样的山村来说,已经算是“远方”的孩子了,而且是属于同一个村庄的,不是“外人”,不会被“冷眼”相看和无辜的欺负。
有了这样的变化,到底来说归功于“多子多福”人口红利,人口的增长,让我们这样的山村有了自己的校园,不再让孩子们早上很早就起来背着书包到邻村去读书,往返在路上的时间就一两个小时,并且还要带着小跑翻山越岭。
虽然我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苦难”,但去邻村或去亲戚与二姐家,都要经过这条“交通要道”,领略过翻山越岭的滋味,更不用受到“东道主”同学们的“无端欺负”,当时听说过有些学长去了邻村,经常受到邻村本地学生的“欺凌”与“辱骂”,这些无形之中给小孩子们留下阴影,尤其是那些弱小身子的孩子,多了无形包袱,有部分就放弃求学,家境贫寒的家庭,父母听到孩子不上学,那就更称心了,不仅可以省下几块学费,还多出劳动力,给父母帮忙做家务,上山砍柴,下田种稻,去菜地打理,空闲时带弟弟妹妹。这样的父母不会去分析孩子厌学的原因,而是能为家庭分担而高兴。还有大部分的家庭,女孩子就没有上学的机会,因为她们要帮母亲做家务,洗衣服,喂猪,带弟妹等,加上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更认为女孩书读得再多,也是给别人家读的,浪费钱,吃都吃不饱,还去读什么书!在潮流与生活压力下,我大姐、二姐就未曾上过学,三姐是我有了童年记忆后,在农村扫盲教学的夜校里,读过几天。其次是这些年三姐回忆童年时代,告诉我当时的情形,原来读过一二年级成绩也不错,因为上学迟,年龄比班上的同学们都大而感到害羞,有一次在校园(就是上文所说的寺庙)里被堂兄弟误打,因此就放弃了上学,也成为提早务农的一分子!
我们上小学时是复式班的教学,味道十足。早读课里,传出各种班次的朗读书,把整个教室填满,声音非常大,还透过玻璃窗,想要把我们的兴奋传给村民,传给大自然!
有了文字,有了知识,孩子们的大脑开始活络起来。开始是在复式教育下学习,每节课只能拥有十来分钟的时间,老师上完这个班级的课,马上去上另一班级的课,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二年级时,我们老师要教二、四、五年级三个班级的课,老师上先让高年级的学生先预习课本,等他上完我们的课,才能去给他们讲课。
正是这样我们低年级的同学无意之中就可以倾听高年级学长的课堂内容,数学听不懂,语文虽然不太懂,由于有老师的乡土方言解释,很多东西被我们装入大脑,偶尔还会发出哄堂大笑。有次学长们的作文课,老师在给同学们解读作文写作情况时,还给同学们读了其中一个学长的作文,其中有一句“一只公鸡跳到母鸡的背上”,惹得大家笑得东倒西歪,估计写作文的学长或学姐应该会被大伙笑得满脸通红吧!
那年代没有课外书籍,没有现代这么发达的电子产品,完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与百米之外除了青山还是青山,其他知识,除了大自然、课本与老师的教学外再也没有别的来源,有学长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说明他已经非常认真观察了!
现在回想,我当时的其他知识如某些历史或故事,大部分是父辈们在聊天和同座房子最北边的堂哥那里听来的。因为堂哥有一个儿子小牛与我同班,我们一起上学与一起做作业的时间最多。堂哥很少到外面去赚钱,基本上都是在村里,不像要我的父亲,每年夏天与冬天及清明前都要到外地去赚钱,为了一家子的生活,父亲非常劳碌,不然哪能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而养活一大家子?如此贫瘠的山村,除了只种一季水稻外,其他粮食就靠菜地,而菜地也只有夏季与秋季是种植了各种菜与土豆、南瓜、番薯等副食产品。
放学后,下雨天会有少部分学生会溜达在校园,他们把时间消磨在仅有的乒乓球桌上,因为年幼,又喜欢运动,乒乓球成为男孩们奢侈娱乐,特别是雨天,大多孩子都不用去干农活,就把目光盯在乒乓球上,那些大哥哥们,就会轮流上阵,打四个或八个为一局,也因乒乓球吵架的事件不少,我当时矮小的个子,就与乒乓球无缘,因此也很少溜达在校园,而家里的羊圈牛栏猪圈都需要草,在园地与稻田种植了农产品的日子,只能靠割草来喂养牛羊,而猪圈需要给猪干净的环境,也用各种割回来草给它们睡,然后就成为猪造的天然有机肥。我们村里,当年几乎每家都过着这样的生活,孩子们除了学习,必须努力去帮忙,帮的越多,回报就越多,真正能体现出“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晚上做作业,小时候还没有电灯,只有煤油灯与蜡烛,甚至有些家庭还是利用竹篾来照明,在昏暗的光线下,完成当天的作业,草稿纸就是利用哥哥他们未写完的作业本或者他们写过作业本的反面,甚至利用香烟包装那层锡纸。
父母不识字,作业完全靠我们自己去完成,对错他们不知道,只知道我们回家是否写作业罢了,家里孩子那么多,每天把父母忙得天昏地暗,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操心,但未曾听他们喊句累的抱怨话,或者他们已经累得先去睡觉,而我们做完作业就与整座房子的孩子们一起玩耍或者躲猫猫,然后累了,才各自回家睡觉。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重复着童年与少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