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36700000006

第6章 江东史氏与清代状元史大成

天涯

上帝创造了世界,他觉得这个美丽的世界需要有人来欣赏,于是他创造了人。

人用自己的征战与创造欣赏这个世界,世界因此变得格外动人。

我们欣赏江东,喜爱从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不仅缔造了恢弘的传奇,不朽于人们的日常话语;他们还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甚至对民族、对人类的发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实际上,在叙述这些所遴选的代表江东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事业形态的四位人物时,我们的情感强烈喷涌,这是对人物价值的反思性诉求。我们认为文化是由人类的反思性思维发展出来的积累性结构,而人物身上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命脉。

在宁波,说起南宋鄞县史氏家族,有“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之说。更有“满朝文武,半出史门”,“一朝紫衣贵,皆是四明人”之称,何等的显赫荣耀!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到了清代初年,史氏后裔史大成考中了进士第一,成为清朝浙江第一位状元。

那么,这位史状元又有什么样的故事留给后人呢?我们还是先从现宁波江东一个叫“张斌桥”的地方说起。

张斌桥与史家

据史料记载,明州城外东郊的张斌桥,在千年之前就有这个名字,有这座桥。这么古老的桥,当然有故事。当地传说是古代一户陈姓人家的女儿嫁给了阴间的判官,陈父病重,陈家儿子从判官那里得知父亲病重的原因是因为平时卖肉短斤少两,所以才受到惩罚。为了父亲早日病愈,陈家儿子听判官的话,到下河边去找一位叫张斌的大爷,把他编的草鞋买来烧掉,并让父亲保证以后改邪归正。第二天,陈父的病果然好了。为啥要去找这位张斌大爷呢?原来这位大爷平时靠打草鞋为生,生活很贫困,但为人非常善良,省吃俭用,想为乡亲造一座桥。陈家儿子想把一半家产给张大爷,张大爷坚决不要。于是,陈家儿子就在河头上造了一座桥,取名“张斌桥”,以此报答张斌老人。这是个劝人为善的故事,而一座普通的桥因为有这一传说而变得更有魅力。

那个时候,张斌桥四周都是农田和河流,不过距离城内只有三里地,是通向浙东海滨和史氏祖居地东钱湖的交通要道。北宋晚期以后,有太湖西南的溧阳史氏家族的一支分支迁入明州城内,不久又有数支迁到明州东乡月湖东,张斌桥一带就成为史氏家族省亲、祭祖、返乡、回朝往来的中转站。南宋初期,史氏家族中的史师才、史师禾、史师光、史渐等人迁居到张斌桥附近,并繁衍发迹,这里就成为史家一个重要的聚居地。

第一个迁到张斌桥居住的是史渐一家。

史渐出生于公元1124年,他是东钱湖下水村“八行先生”史诏的孙子。史渐的父亲名叫史师木,是一位忠厚老实的孝子,平时种种田,读读书,过着平淡的日子。史渐小时候就生活在下水村,由于聪慧好学,待人诚恳,祖父和父亲都很喜欢他。长大成人后,史渐娶了孙氏为妻,没多久就迁到张斌桥畔,开枝散叶。当时,史渐的伯父史浩住在明州城内月湖边上,史渐搬到张斌桥后,经常去伯父家,两个人关系很密切。

后来,史渐的三位叔父也从东钱湖下水村迁到了张斌桥附近。其中史师才选了张斌桥南的彩虹坊居住,与史渐家仅一桥之隔。史师禾住在彩虹坊南的卖席桥,史师光则在卖席桥西的华严巷安家。史渐与这几位叔父非常亲近,往来频繁。史渐生了五个儿子,培养得很好,个个都考中进士,在张斌桥史氏宗祠内曾悬挂着一块“五子登科”的匾额。

史渐的叔父史师才是史诏的第二个儿子,生于公元1083年,公元1118年考中进士后调任浙江遂昌任县丞。史师才很能干,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朝廷也很看重他,他最高的官职为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当时的皇帝宋高宗还诏旨明州地方官,将史师才的张斌桥南旧居重建为枢密府。皇帝一声令下,地方官员当然不敢怠慢,不久,一座颇具规模的官宅建造完工,乔迁之日,京城和明州的官员都来庆贺。

公元1152年,69岁高龄的史师才向皇帝提出致仕还乡,获批准后回到张斌桥下枢密府中居住。后来,史师才和夫人到东钱湖下水隐居,这枢密府就由他儿子史浚居住。

四百年后,在这座枢密府旁边,又新建了一座状元府,那位状元就是史氏后裔史大成。

和尚转世

跟历史上许多名人一样,史大成的出生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说他是和尚转世。

史大成是鄞县东钱湖林染桥史氏家族中的第五十代子孙,祖上在宋代晚期迁到张斌桥南居住。到了他的父亲史起扬(一说叫史绍南)一代,已家道中落。史起扬三兄弟,大哥早早就没了,小弟过继给叔父,只有他一个人侍奉双亲。他粗通文墨,家里负担很重,为维持生计,在当地开了一家小饭店。小弟过继后,因叔父家很贫困,连饭都吃不饱,史起扬就把弟弟叫来一起生活,后又替他独立门户。后来弟弟去杭州不幸病死,史起扬又马上跑到杭州把弟弟的棺材带回家安葬,他的弟媳妇和两个孤儿都由他照顾,后又将两个子侄抚养成人,省吃俭用供他们读书。他还有一个孤寡的姐姐,双目失明,寄养在他家终老。史起扬不只是对自己的家人好,对外人也一样真诚,乐善好施。平日里,左邻右舍有什么事,只要说一声,他就热心帮忙。

史家还世代奉佛,常与高僧往来。每次看到有出家人来化缘,史起扬一定会施舍斋饭。有一位名叫“大成”的法师,每天都要出门化缘讨斋饭吃,而史家饭店就在他出门化缘的必经路上。每次大成法师化缘回来,经过饭店时,史起扬和他的妻子都会喊住他,见他捧的钵盂里饭很少,就会马上给他添满,日日如此。

史起扬从没想过自己的善举会带来什么样的善果,他对生活没有太高的要求,只是有一桩心事,成家多年,他的妻子一直没有怀孕。

“什么时候我有个一男半女就好了。”史起扬暗暗地叹了一口气,抬起头,刚好看到大成法师走过来,就问他今天化缘化得怎样。

大成法师指了指手中的钵盂,说不多不少正好。见史起扬一脸惆怅的样子,又问他有什么心事?史起扬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却仍没有子嗣,真是个不忠不孝之人。

“史施主宅心仁厚,善有善报,该来的会来。”大成法师说完,就托着钵盂走了。

“这法师,安慰我。”史起扬苦笑一下,又去忙活了。

不久,妻子羞涩地告诉他,自己怀孕了。

“真的?”史起扬惊喜得跳了起来。

妻子点点头,一脸的幸福。

“这法师,真神了。”史起扬喃喃自语道。

十月怀胎,史起扬的妻子要分娩了。她躺在床上,肚子在剧痛着,接生婆在一边做准备工作。朦胧中,她突然看到大成法师走进了房间,朝她微微一笑,忽又不见了人影。她想喊,法师怎么可以随便进来?可又发不出声音,挣扎着想起来,只觉得肚子一痛一松,接着就听到接生婆在说,“生了生了,是一个儿子。”

史起扬那天仍在饭店照看生意,他很奇怪怎么没看到大成法师出来化缘,于是就跑到寺里去问。寺里小和尚告诉他,大成法师刚刚圆寂了。史起扬很难过,感叹人生无常,伤心地回家了。

妻子见史起扬回来,连忙让他看刚刚出生的儿子。史起扬很开心,他盯着眉清目秀的儿子,内心充满了喜悦。

“有个事很奇怪,我在生这个孩子的时候,看到大成法师走了进来,转眼又不见了,他还朝我微微笑了笑。”妻子疑惑地问,“不知道怎么回事?莫非是我眼花了?”

史起扬一听,心里马上咯噔一声,当即明白这个孩子就是大成法师转世。他告诉妻子,法师今天圆寂了。

“以后,就叫他大成吧!”史起扬说。

孝行天下

史起扬的祖上应该很有生活品味,因为他的居所附近有一大片木莲藤盘生于墙壁及大树之上,终年不凋,藤下结了许多的木莲子,就以“木莲藤下”为宗族之名,简称“藤下史家”。后来木莲藤没有了,“藤下史家”又被称为“张斌桥史家”。

史大成原来的居所与木莲藤下史氏宗祠隔河相望。他出身清苦,却从小聪颖好学,常常捧起书就忘了时间,不分白天黑夜攻读,非常刻苦。史起扬看到儿子这么用功,喜上眉梢。当父亲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孙们有出息,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史家的家风很好,母慈父严,史大成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天性至孝,温和善良。

一次,大成的母亲病重,卧床不起。请了城里的郎中来看,汤药喝了无数碗,仍不见好转。史大成那几日书也读不进去,一直在母亲的身边侍奉着,内心焦虑不安。

父亲史起扬回来了,手上提着刚从药铺抓来的中药,大成一见,马上接过去,跑到厨房亲手去为母亲煎药。煎药的时候,大成突然想起自己以前看过的书中有古人割股肉为药引子疗疾的事例,一个念头闪过脑海,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只要母亲的病能好,割一块身上的肉又算得了什么?大成明白,这事得动作快,让父亲看到了肯定要阻止。他找来一把刀,把自己的裤脚挽了起来,咬着牙,剜下大腿上的一块肉放进药罐里。等做好这一切,他因为疼痛和流血昏倒在地。这时,史起扬走了进来,想看看药煎得怎么样了,没想到儿子竟然会割肉当药引子,连忙大叫起来。左邻右舍听到史起扬的惊叫,都跑了过来,有的帮忙看护炉上正熬着的药,有的帮史起扬把大成送到郎中那里去包扎。

“这孩子太不简单了!”

“是啊,是啊,小小年纪学古人割肉为母治病,少有的啊!”

“孝心可嘉!”

乡邻们纷纷感慨不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官府耳里。地方官对史大成的行为也非常佩服,于是就写了一个奏折上报朝廷,说本地出了这么个大孝子,这说明天下清明,人心向善,理应得到嘉奖。皇帝看到奏折很高兴,于是就朱笔一挥,让史大成以“孝子”名分得授钱粮。

预言应验

这世上有很多神奇的事让人无法解释。在史大成中状元之前,浙江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则谚语民谣式的预言,说清代浙江的状元将是“始于史,终于钟”,意思是第一位姓史,最后一位姓钟。不知道史大成有没有听说过这个预言?这个史,会是他吗?

史大成16岁就考取了秀才。明朝崇祯十三年,考取举人。可惜那时候的明朝政府已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史大成很冷静地分析了时局,一种大厦将倾的危机让他断了走仕途的念头。

不去考功名了,那就面对现实,为帮助父亲维持全家生计,史大成就去当老师,在乡学以授课为业。

公元1644年,李自成军队攻破北京,明思宗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大明王朝落下了帷幕。

一个新的朝代开始了。

为了巩固政权,清廷频频向汉族的文化人示好,招他们入仕为官,当时明州城内有一批读书人,大家都约定不去京城赶考,史大成也是其中之一。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政局逐渐稳定下来,大批汉人从心里认可了新政府,又开始向仕途进军。史大成还在继续教他的书,对仕途他并不热心,可他的父母坐不住了,觉得儿子这么有才学,不能一辈子窝在乡下给耽搁了,于是就再三劝他去参加乡试,也好博取个功名。史大成是个大孝子,既然父母有这个愿望,他就要去努力。可想到与书生们的约定,又很为难。父母见他犹豫不决,很生气,骂他不忠不孝。史大成没办法,只好答应去参加考试。

乡试是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时间大多在秋季八月(农历),所以又称“秋闱”。一晃,乡试的时间到了,史大成悄悄去考了。一个月后,发榜结果出来,史大成与严我斯、蔡启僔三个人,同举顺治甲午科浙江乡试,三状元乡试同一榜,立刻被传为佳话。

顺治十二年(1655),史大成独自一人千里迢迢去京城参加会试。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有没有录取的问题。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份,故又称“春闱”。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史大成在这次会试中,很顺利成为汉人南人榜第十八名贡士。

清朝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前还必须进行一次复试,复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这个等级对于以后授予官职有很重要的关系。殿试在四月份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此外,还有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

史大成在殿试前的那一次复试,犹如神助,表现极其出色,被主考官拟为第三名(探花)。当然,最后结果还是要由皇帝来定。考卷呈到皇帝案头,顺治帝在翻看史大成的卷子时,看到他书法这么好,写的《对策》一文文理通顺,极有见解,赞赏不已,说此卷“文气光吕,字法敬慎,必端人也”。于是,就御笔亲批为进士第一名,也就是新科状元。

史大成考中状元后,荣归故里,街坊族亲都跑来祝贺,都说史家好人有好报。这时,又有人说起了民间流传的那句“始于史,终于钟”的预言,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预言里的“史”,就是他们熟悉的史相公。当然,也有人骂他为“臭状元”,说他不遵守约定,自己偷偷去考试。对这样的责备,史大成也是有苦难言。

205年后,浙江又出了一位名叫钟骏声的状元,而这位钟状元恰好是清代最后一位状元,惊人地应验了那句预言,这样的巧合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那一条回乡的路

史大成状元及第后,在家里没住几天,就离别双亲去了京城,皇帝授以翰林院修撰随充日讲官。

这一去,就是四年。

在老家张斌桥的状元府早已建造好,只是史大成一直没法回来探望父母家人。这倒不是他不想回家,而是因为当时朝廷有规定,在京城当官的人,必须要等六年后,“京察”期满,才可以回乡省亲。规定在那里,史大成再思乡心切也只能压抑着,写几封书信,以解思念之苦。作为史家长子,又是唯一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必须肩负重振史家门第的重任。顺治十五年,史大成为戊戌科会试同考官,随充日讲官,每日为皇帝讲解经书。他曾以讲述《周易》闻名于朝,得到皇帝的很多赏赐。

这一天,史大成接到父亲的来信,信里还夹着一张纸。展开一看,原来是父亲的一幅画像。父亲在信里说,自己一天比一天年迈、衰弱,疾病缠身,他很想念远方的大儿子。可他也知道,儿子还要再等几年才能回家,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等到儿子回家的那一天,所以他请当地的一位画家为自己绘了一幅画像寄给儿子,也让儿子画一幅自己的画像寄回家中。

“父亲,儿不孝啊!”史大成捧着父亲的信和画像,像孩子一样痛哭起来。他很心痛,父亲有多么想念他这个儿子。

这注定是一个失眠的夜晚。

史大成在书房里来回走着,心烦意乱,他恨不得立刻长出翅膀,飞到父母的身边。自古忠孝难两全,是要尽忠还是尽孝?史大成陷入了沉思。如果他尽忠于朝廷,仕途还是可以预见的。倘若这个时候回乡去,势必会对今后的发展有影响。但想到父母年迈多病,自己若不能在膝下尽一份孝心,恐怕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史大成决定选择尽孝。他走到书桌前坐下,奋笔疾书,“臣父思子不见,思见子之仪容;呼子不来,频呼子之名字。臣若忍此,不可以为人子,亦何以为人臣!”

第二天一早,这份上疏就送到了顺治帝面前。顺治帝一看此疏,被史大成的那份孝心深深感动,眼眶都湿润了,他立马特批史大成请假回家,奉养父母以终天年。并且还下诏将原来六年一“京察”改为三年一“京察”,让那些跟史大成一样远离家乡在京为官的官员们激动不已。

当然,最激动的还是史大成,他对顺治帝的格外开恩感激涕零,再三表谢。将手头事务向翰林院大学士交卸之后,归心似箭,匆匆上路。

谁知刚走到半途,史大成就遇到了专程赴京向他报丧的人,得知父亲已于十天前去世。听到这个噩耗,史大成急火攻心,昏倒在地。随行人员赶紧急救,史大成好一会儿才慢慢苏醒过来,不由得泪流满面,哀号不止,众人劝了半天才停止饮泣。为了早日到家,史大成的官船日夜兼程,直奔宁波而来。

终于到家了!

想到从此以后再也听不到慈父的呼儿声,史大成站在船头,又一次泪如雨下。他仰起头,朝着天空大声地喊:“父亲,我回来了!”

削职又复出

史大成回到家后,就拖着病体操办父亲的丧事,伤心加忙碌,身体终于吃不消了,一倒不起。经过家人一段时间的精心照顾,总算慢慢恢复了元气。身体稍微好点,史大成就给顺治帝上疏,汇报其父已经去世,自己生病,请求在家守制三年。

这守制,指的是旧时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儿子或长孙需要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在此期间,谢绝应酬,不得任官、应考、嫁娶等。史大成说要守制三年,顺治帝二话没说,同意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三年过去了,按规定,史大成得回到京城去,继续为朝廷效力。可他实在不忍心离开满头白发的母亲,再说,随着年龄的增大,母亲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对他这个长子的依赖也越来越重。思来想去,史大成觉得自己还是不能离开,于是再次上书朝廷,请求在家奉养老母。顺治帝也再次批准了他的请求。

又一个三年过去了,史大成每天读读书,陪陪老母亲,日子过得很平静。当地官吏见史母身体挺好的,便向朝廷劾举,说史大成欺骗朝廷,故意不回京。顺治帝一看这奏折内容,心里就不高兴了,心想好你个史大成,我念你孝心可嘉,你倒好,躲在老家快活,不肯为朝廷做事,于是就下旨让史大成速速回京复职。这史大成书生气十足,在他心里,奉养老母比当官要重要得多,于是就装作没听到。后来,史母去世,史大成就更有理由丁忧在家,为母守丧。而皇帝看他这么不听话,真的生气了,就削了他的官职。史大成毫不在乎,继续过他闲云野鹤的日子。他自己也没想到,这回乡一住居然是十年。

公元1662年,康熙帝即位。

史大成守丧期满,他的运气不错,因为康熙亲政大赦天下而得以免于追究,重新复出。

康熙五年,史大成充任顺天武闱乡试的主考官。康熙八年,任顺天乡试主考。康熙十一年,他从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康熙十二年,史大成又升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康熙十三年,转为礼部右侍郎。康熙十五年,任殿试读卷官等,直至辞官退休。

从史大成那些年的官职变迁可以看出,康熙对他还是很重用的。而史大成也确实做得很好,他多次以主考官的身份主持科考,掌握着考生们的命运,但他自始至终都恪尽职守,廉洁公正,尽心尽力为朝廷选拔人才。当时的科举制度极为严格,对文字点划的小疵点都很苛求,在考卷上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有可能因点划之差就成了终身遗憾。史大成当权后,却注重考生的真才实学,至于在文法上的某些细微错处则给予从宽,还为此作了明文规定,这在当时科举制度上是非常难得的革新。

在充任日讲官、经筵讲官等期间,史大成为皇帝及满族贵族官员讲解汉族传统文化,增进汉、满民族之间的了解。有时候朝堂上大臣们为某件事或某个观点发生争执,史大成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进行综合评论,想出一个让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所以他做官的名声非常好,康熙皇帝也很尊重他提出的意见。

有一次,有人上书,建议朝廷免除对孝子节妇的粮米供给,认为孝顺父母,为丈夫守节,是孝子节妇的分内事,干吗要朝廷供应粮米给他们?史大成最听不得这种话,他马上当场反驳,说按你的理解,那么当儿女的可以不孝,当妻子的可以不贞,既然与朝廷没有关系,为什么要将不孝不贞的人抓起来绳之以法?康熙皇帝听了史大成的话,含笑点头,下令地方上对孝子节妇的粮米供给不许减免。

史大成跟他父亲一样,待人谦和,对朋友更是两肋插刀。他与鄞县著名的书法家周容以及一位叫戎骏声的朋友关系特别好。后来周容和戎骏声两个人都去了京城,史大成那时刚好在老家,对这两位朋友的家人关怀备至。谁知道戎骏声后来客死在京城,史大成又帮助他的家人料理丧葬之礼,还出资抚恤其亲属等人,完全把朋友当成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对待。

鹤去江留影

史大成对家乡的山山水水非常热爱,他因足疾辞官回乡后,虽然走路不是很方便,但还是经常坐着船去游山玩水,面对美景,咏诗作赋舞文弄墨,写下了许多赞美家乡风情的诗文,著有《八行堂诗文集》传世。

其中《游东钱湖形胜赋》一文极其精彩:“钱堰奇观,珠山胜概。宋名东井,唐号西湖。带八塘而通四碶,渥七乡而及三县。古松怪柏,争胜于牛眠之地。瑶草琪花,竞秀于虎号之坪。地接马山,湖通象坎。锦屏漾霞屿之口,银镜浮月波之面。浮浮渔艇,每弄姜郎湾前。隐隐客帆,时过陶公山外。慈云岭断,秀峰远映于寒潭。福泉山危,重峦直绕于烟浦。看青山岭畔,远浦归舟。观绿野塘边,平沙落雁。悬青献碧,秀耸和尚之山。逐浪挑空,波泛观音之洞。美矣!师姑山内,木石俱奇。休哉!道士湾中,花卉具备。临澄清之水者,黄泥岭。起拔峭之峰者,白石山。五路溪边,瀑泉飞雪。九磊山上,流水涵云。且潭有鲇鱼之名,山有田螺之状。蟹钳浮湖而有象,龙口伏水而有形。湾名各尺,古时必有意而谓。坪曰晒经,昔日非无因而称。涉锚尾港而听渔舟之唱,登羊角岩而闻雁阵之声。韩岭地属通都,范岙向为幽僻。若夫栗树出八塘之表,莫枝推诸堰之尊。李希夷修钱湖而有迹,王安石陟宝巅以成吟。余府丞相之坟,威权不泯;叶氏夫人之墓,贞节犹存。塔上二区,神明显灵而莫亵。湖塘三里,丞相济涉而可思。望湖亭犹在,史府岩前之记,读书院不负,宋朝弥远之谋。明哲矣!金尚书卜穴于八坵田上。纯孝哉!史枢密尽情于五祖茔前。一十八峰,遥知秀气之毓。七十二岙,尽被王化之恩。呜呼!里山外山,叠叠兮青山。上水下水,悠悠兮绿水。慨陶公其已逝矣,自偃王而何在乎?徒存钓鱼之矶,空有穿藤之石。睹梨花于书院,悲芳草于茶亭。烟波之馆虽虚,天镜之桥岂废。时已迁变,景若长新。虽历历而可言,莫区区而详记。怀山水而顿赋,因探摭以成词。”

这文章写得太美了,有景有历史有心情有诗意,让人拍案叫绝。

窥一斑而知全貌,从这篇语句精练、对仗工整的赋里,就能感受到这位史状元的文采。

史大成还广做善事,捐资,首创义修家乡水利,深得民众的爱戴。

公元1682元,史大成去世,长眠在鄞县宝幢雅庄村畔。

鹤去江留影,月行鱼饮痕。岁月沧桑,史大成这位清代浙江第一位状元,早已隐于历史的星空,任后人在如烟的尘埃里,寻觅那一个独特的背影……

同类推荐
  • 明清小说女性研究

    明清小说女性研究

    本书包括形象解读篇、文本研究篇、附篇等三大部分,具体有《略论明代文学中女性审美形象》、《晚清小说中的中国女豪杰形象解读》等文。
  • 历代诗歌(上)

    历代诗歌(上)

    与词、曲相比,中国的诗歌历史最悠久,成就最辉煌。它兴起得早,且经久不衰,青春长在。
  • 生活的儒学

    生活的儒学

    本书为作者自编文集,主要围绕“生活的儒学”这一主题展开,具体涉及礼乐文明、人文美、风俗美、饮食文化等。此外,作者近一年来以相同主题在全国各地高校举办讲演,颇受欢迎。本书初步目录具体如下:一、当代思想文化变迁之路;二、在现代社会重开礼乐文明;三、生活儒学的面向;四、人文美学的研究;五、人文美的道路;六、风俗美的探讨;七、生活美的追求;八、饮食男女之道;九、饮馔的政治学;十、生活的艺术化;十一、另类生活美:隐逸;十二、日常生活的审美思维。
  • 真实的梦幻下

    真实的梦幻下

    本书丛书向读者展示了人类在时空长廊里考证历史的回响、发掘生命的秘密、探寻太空的谜团、破解文明的神秘,所揭示的神奇绚丽的壮阔画卷,将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将使我们的心灵感震颤.
  • 趣味婚俗

    趣味婚俗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婚俗习惯,凝聚了各个民族各自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切都显得是这般的顺理成章,合乎法理,有章可寻,于是,便自然而然孕育出了婚礼仪式,通过一整套的婚仪向社会大众宣告是明媒正娶,如果不遵从礼制便是世俗鄙薄、斥责的私奔,合情、合理、合法,婚礼成为了两个人结合不可逾越的见证。地域的不同,民族的差异,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婚仪,进而成为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中最为特色的婚俗文化。所谓的婚俗文……
热门推荐
  • 权倾大宋

    权倾大宋

    文治错了吗?历史是否可以改变?大厦将倾时谁能力挽狂澜?华夏盛世能否延续?看一名书生从底层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成就不朽的传奇。
  • 莽龙记

    莽龙记

    昔日武道皇族的《祖龙诀》天下第一的《降龙十八掌》歹毒狠辣的《分经错骨手》............单枪闯玄海,独身登天宫,琼罗帐中红颜泪,快意恩仇血染天。..............一切的罪孽,只原是血的原罪,当那一缕曙光笼罩他,他不再选择寂寥。他决定用热血铸成的铁拳,打出一路辉煌。当登临绝顶的那一刻,回首瞭望,身后已然无天、无地、有我!.............
  • 荒图

    荒图

    当世人的眼开始看到明亮的天空,止于心中的渴望是否会激起?当一幅荒图出现世间,是否有人看破世界,带领人们走出天地?有荒才有人,有人才有仙,有仙才有逆,一人持荒图,于天地之间,横立世界之中。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贵府嫡女

    贵府嫡女

    宁远侯夫人重生归来换了个身份仍旧美丽凶残,一路虐渣打婊撒狗粮~重生的,穿越的,穿越又重生的,凡是挡路的统统毙掉。某王爷:如此凶猛,娶还是不娶?姜采:搞得好像我要嫁你一样。某王爷一咬牙:娶!这是个穿越女与本土女纷纷重生纠缠不休的斗争史这是个忠犬王爷和傲娇贵女的婚恋史
  • 你的前世我的轮回

    你的前世我的轮回

    你,相信前世今生吗?你,相信我们都有轮回吗?你,相信过去每生每世遇到的那个人,在今生还能相遇吗?我,总是相信,有着前世,有着今生;我,总是期待,跟一个人,有着羁绊!他,不太相信前世今生,他,我总觉得非常熟悉。
  • 安堂

    安堂

    当你累了的时候,抬头看看天,再低头看看地,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努力。只要你不放弃努力,祖国也会努力不放弃你。从一九四八到二零二零。翻身做主的时候,四万万人都没落下一个。这都全面小康了,放心吧,落不下你!
  • 圣星神王

    圣星神王

    天地苍穹,浩瀚星空,每颗星辰都代表一个人的命数。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分别由八大星神主掌控,八大神主之上还有一位九天神王。上古年间,妖魔横行,九天神王不忍人类就此灭亡,特命八大神主下界平乱,奈何妖魔实力强大,八大神主为保人类平安,牺牲本体使用本命星源合力将妖魔族封印在极北苦寒之地。三千年后,封印松动,妖魔之力透过封印渗入人界,一场旷世大战即将爆发。
  • 仙武破穹

    仙武破穹

    时光流转,纪元轮回。当今世界,是仙武的时代,是修行的纪元!众生修行,皆为长生。一个是天生双腿绝脉,无法进行修炼的‘废物’少城主;一柄是尘封了无尽岁月,曾经有名叫曰‘斩仙’的古剑!两者相遇,擦出的会是点点零星火花,还是会碰撞出可焚尽苍穹的烈焰?这是一个逆天强者的诞生、崛起与征伐诸天的过程!这是一个世界因他而改变的故事!为战而生,至死方休!以战之名,征战苍穹!仙武纪元,唯我无上!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