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29500000037

第37章 “第二代”中国学人与史密斯《中国人气质》的关系(1)

这里所云“第二代”学人,是指“文革”结束以后的二十年间,活跃在文化学术界的人物。“文革”结束时,他们大约四十岁上下,正当盛年,迅速从极“左”思潮的桎梏中挣脱出来,逐步接续了民国时期的学术命题和传统。史密斯《中国人气质》对于中国国民精神生活的描述与批评,乃至于整个国民性批判问题,都是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学术命题。这一代学人主要借助复活民国时期的学术命题,来反对并超越毛泽东时代的极“左”思想控制。三十多年过去,现在他们一般在七十岁以上。

这一代学人关注史密斯《中国人气质》的,有其特殊的构成。“第一代”关注《中国人气质》的学人中,其学术背景的构成特别复杂。鲁迅是以文学救世的,许寿裳是以教育立身的,潘光旦是生物学家,李景汉是社会学家。他们的共同目的是通过启蒙运动和教育运动来改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而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正好是对中国的精神世界发表批评意见的。虽然这些中国学人与史密斯的目的完全不一样,鲁迅、潘光旦等学人企图用现代文明来改造中国国民性,使得中国能够早日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史密斯则企图用基督教改造中国国民的灵魂,让偌大的中国成为西方文明世界的附庸。但是他们在认真达成对于中国国民性的准确认识上,是颇为一致的。所以,中国学人对于史密斯的相关描述及其视角予以高度重视。

“第二代”学人的思想文化背景极为单纯,他们清一色是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而且都是通过研究和谈论鲁迅思想及其作品,才涉及史密斯《中国人气质》

的。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未必认真研究过《中国人气质》这本书,事实上他们的研究工作也不要求他们非得研究这本着作不可。他们一般都是顺着鲁迅的文义,认可史密斯《中国人气质》对于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批评具有可供参考的价值,同时也比较客观地指出,鲁迅的思想和创作,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史密斯《中国人气质》的影响。比如钱理群先生在讲课中指出:“一直到鲁迅去世之前,1936年,他在一篇《立此存照之三》的文章里面,再一次提出希望有人翻译一本美国人的着作。美国人叫史密斯,他写过一本书,叫《中国人气质》,是他作为美国人对中国国民性的观察和一种看法。这本书是世纪初在日本出版的,对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影响,鲁迅一直念念不忘,临死之前还提出,希望更多人看到这本书,看了之后再来自省,自己分析,弄明白哪些地方说得对,然后来进行变革与挣扎。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要自己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才是真正的中国人。”(钱理群《说食人》)这种表述在“第二代”学人中颇具代表性。

这一代学者中认真谈论过《中国人气质》的有孙玉石、林非、唐弢、陈漱渝、张梦阳等。此外,还有许多学人在相关场合也偶尔提及《中国人气质》一书。唐弢、张梦阳对于鲁迅的创作与《中国人气质》具有特别清楚的分析,前文已有介绍。若干年之后,当鲁迅与《中国人气质》的关系受到一些人非议的时候,有许多学人站起来为鲁迅辩护。以下引述两位学者的意见。

为鲁迅与《中国人气质》的关系辩护

20世纪80年代是继承五四精英群体的遗志、继续鼓吹“全盘西化”的时代,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往往是对于中国的批评最为激烈、对于西方的赞颂最为不遗余力的人物。在那个时代的语境中,强调鲁迅的思想和创作跟一位西方文化人的思想和着作具有内在的关联,对于鲁迅来说那是极为光荣的。可是,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的文化语境逐渐产生某种微妙的变化。随着后现代学说的输入,我们终于知道与殖民史纠缠在一起的西方现代化历程,以及在此历程中所逐步凝成的所谓现代性,可反思、可批评之处甚多。

中国知识分子一旦从现代性的话语体系中清醒过来,迅速重新拥有了一部原先可以遗忘的殖民史。当我们站在这部殖民史上来重新打量世界,打量中华民族求独立求解放的百年历程,我们对于西方殖民主义者及其所推销的一切学说,渐渐产生了某种警惕,甚至出现了某种反思的冲动。

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所谓后现代语境中,史密斯及其《中国人气质》的客观性,以及其人其书的道义形象,受到了中国读者的质疑甚至挑战。这就自然涉及对鲁迅的评价问题。如果鲁迅进行国民性批判的思想资源竟然有一部分来自这么一个具有极为复杂的殖民主义背景的洋人,那么,那个滋养了几代人的国民性批判问题,其在道义上的合法性和在学术上的合理性,就难免受到新一代国民的审视和反思。如果新一代中国国民经过严密的审视和严肃的反思,最后对于国民性批判的人文价值有所否定,那么,鲁迅的文化形象和道德地位也就顺理成章地面临挑战。

这在中国学术界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有时候它甚至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所以,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肯定不可避免。

在这个比较散漫的争论之中,对鲁迅提出批评的作者,都是本章所谓“第三代”

学人,坚决为鲁迅辩护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本文所谓“第二代”学人。

下面引述两段“第二代”学人为鲁迅辩护的文字。

陈漱渝先生是一位主要致力于鲁迅研究的学者,他所供职的机构(鲁迅博物馆)也决定了他必须及时回应那些对于鲁迅形象做出不稳定评价的言论。陈漱渝可能是在各种场合、各种文章中对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与史密斯《中国人气质》做出最多辩护的学者。陈漱渝指出: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形成过程中,曾经受到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A.H.Smith,1845-1932年)《中国人气质》(犆犺犻状犲狊犲犆犺犪狉犪犮狋犲狉犻狊狋犻犮狊)一书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该书日文译者涩江保的影响,这是毫无疑义的。此外,还受到了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等更加明显、更加直接的影响。可见,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有着更为深广的中外文化渊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氛围。从根本上说,所反映的是当时先进中国人拯救民族危机的迫切愿望。此外,鲁迅对待史密斯的着作始终持有科学分析的态度。他一方面指出《中国人的气质》一书“错误亦多”(1933年10月27日致陶亢德信),另一方面又希望中国人“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是中国人”(《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三)》)。可见,鲁迅选择国民性批判的文化视角,并不是糊里糊涂套用和延续西方人的东方观,而是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表现出鲁迅直面人生的勇气,对人性的忠诚,以及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准确感受。

“鲁迅选择国民性批判的文化视角,并不是糊里糊涂套用和延续西方人的东方观,而是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表现出鲁迅直面人生的勇气,对人性的忠诚,以及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准确感受。”陈漱渝的这些理解,对于维护鲁迅国民性批判学说在道义上的合法性和在学术上的合理性,颇具说服力。

另一位现代文学专家林非先生指出:

有人认为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批判,是捡了西方传教士的牙慧,还指责那是一种霸权主义的话语。鲁迅于青年时代确曾受过史密斯《中国人气质》的影响,被其揭示自己民族的种种精神弊病所震动,逝世前不久还希望有人译出此书,“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立此存照”(三)》)。此书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确有掩饰与美化之处,鲁迅既指出此书“虽然错误亦多”(1933年10月27日致陶亢德信),又以直面真实和自强不息的气概,坚决地要对其所揭示的问题进行变革,这就表明了哪怕是具有敌意的人道出我们确实存在的缺点,也绝不应该文过饰非,却更要认真地去加以纠正,才不会被他们的霸权所挫败,树立此种健康的心态十分紧要。像鲁迅这样异常浩茫和深邃的“改革国民性”(《两地书·八》)的呼号,中外文化史上的不少杰出作家也大抵都是如此从事的,因为如果不在自己创作中殚精竭虑地谋求提高国民的素质,写出的作品还有多大意义呢?

林非先生指出《中国人气质》“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确有掩饰与美化之处”,这就首先承认了论证对象对于西方世界的“东方主义”学说怀有警惕和批判的倾向是对的,在这个问题上林非跟他的论敌是一致的。对于史密斯的道德形象的否定,恰好是对鲁迅道德形象的最好维护,因为鲁迅作为一个骨头最硬的中国国民,他跟“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永远是势不两立的。这个描述方式就将鲁迅从史密斯的阵营中拯救出来。在同一个句子中,作者还强调了鲁迅明确评价过此书“错误亦多”,这是再一次将鲁迅从西方殖民主义学说中解脱出来。林非的辩解至少挽救了读者对于鲁迅的基本信任。有这个基本信任打底,其他的问题就可以用学术的方式从容讨论之,不至于凭着一腔义愤之情而妄语伤人。

借《中国人气质》重启启蒙话语

同类推荐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爱憎得失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爱憎得失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伏跗室书藏记

    伏跗室书藏记

    伏跗室是浙东著名藏书家冯贞群先生的藏书室,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冯贞群先生一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力搜集、保存和研究古籍文献,积累达十余万卷。作者骆兆平长期负责伏跗室管理工作,对冯贞群生平及伏跗室藏书史深有研究。本书记述了作者在伏跗室管理工作中的亲历的往事和藏书概况,并介绍了伏跗室所藏的古籍善本;记述了冯贞群先生学术成就、事迹年表等。
  •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

    本书主要指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包括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 千家诗赏析

    千家诗赏析

    《国学小书院》包括《论语心得》、《三字经品读》、《千字文解读》、《幼学琼林解析》、《千家诗赏析》、《唐诗鉴赏》、《宋词鉴赏》、《元曲鉴赏》、《孙子兵法释译》和《三十六计释译》等10册内容。本套丛书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引导青少年学习国学,掌握国学,热爱国学,直至将其发扬光大,辉耀千古。它是青少年学习国学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热门推荐
  • 爱情公寓5之张伟神助攻

    爱情公寓5之张伟神助攻

    在现代生活的邓之浩,穿越到爱情公寓的世界,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国孀

    国孀

    没有神剧的抗日小说,77年的爱情守候,感天动地。
  • 亲爱的楞次定律

    亲爱的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的内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来拒去留。他们的故事,也想楞次定律一样~来拒去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农门之神棍小娇妻

    农门之神棍小娇妻

    在这片乡村的山坳里,好的鬼魂不少,坏的鬼也挺多,打架是常事,打架打得屋顶都被掀掉那更是常理之事。大家邻里和睦,白天睡觉,夜里出来寻欢作乐。枯瘦的老鬼,整天提着杀猪刀的凶悍婆娘,吃得肥圆的小胖墩......“哎,咱们又多了一位新邻居了。”“老头,看来她准备住你旁边,你多衬着点儿。我要等我的姑娘去了。”“小伙子,看你能等到几时,谁家姑娘能这么短命让你捡到?”“这不就等来了嘛。”张灵灵被迫随着张修齐游历在各种各样的人生中,满足人们生前的愿望,平息鬼魂的怨气。执着、贪婪、迷茫、爱而不得各种人生,让她也知道应该如何走自己的路。
  • 骷髅战宠护花级

    骷髅战宠护花级

    主角重生变成游戏小怪,阴差阳错被美女玩家招为宠物。人有人生,怪有怪生,那么身为宠物的怪的人的生存之道又该如何去走呢?且看猪脚护花打怪扁坏人的精彩游戏人生!
  • 一觉醒来我媳妇又没了

    一觉醒来我媳妇又没了

    15岁的元曦曦对16岁的肖故一见钟情,当从天而降救了她之后,她以为自己遇见光,谁知道其实遇到的是一只二哈。两人因为一场变故,两人意外分开。在相遇时,她是貌美且抠门的音乐老师,他是冷静自持的肖队长。肖队长有个秘密,虽然他平常看着沉着冷静,但是每当他遇到元曦曦,都会变成嘤嘤怪,小奶狗。元曦曦紧紧的从背后抱着肖故的腰:“你真的相信我说的那句话么?”肖故眼眶微红:“哪句?你爱我。”元曦曦将头抵在肖故的背上:“不,我不爱你。”元曦曦坐在躺椅上,看着被风吹落的那些泛黄的梧桐树叶,伸手轻轻接了一片,眼神放空,嘴里轻轻的说:“我们真的结束了。”肖故眼睛猛一睁大,惊恐的喊着:“曦曦不要。”元曦曦看着肖故说:“你看我们的开始就是个错误,现在由我来结束这个错误的开始,真希望我从来没有遇见过你啊,这样对我们都好。”元曦曦语气很轻轻的,几乎听不到,说着,元曦曦按下了遥控器的按钮。“嘭——”
  • 异魔大帝

    异魔大帝

    你有天赋,我有努力,你有家族,我有机缘,你孤傲一世,我低调踏破苍天。
  • 平生一顾一念终身

    平生一顾一念终身

    他,杨氏集团总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花花公子,换女人如衣服妖孽一般的人物存在。杨少曾放言:“只要是个母的他都有自信弄上床。”可就在遇到她,杨少不淡定了。他就不信世上能有如此倔强的女人。我们杨少又放言:“不把她顾桐弄上床,我改跟她姓顾”她,是一个极度要强的人,在任何情况下她都是一副淡漠地表情。淡漠地近似冷漠,只要一走近她身边都能感觉到那种低气压。可偏偏就有人不怕死,非要挑战那种极限。挑战极限的后果就是“死”
  • 高效做事低调做人

    高效做事低调做人

    本书总结了众多成功人士高效做事的方法和低调做人的智慧,并结合大量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为我们如何为人、怎样做事提供了借鉴。每个后面的“经验与反思”强化了所论述的内容,突出实用性,给读者以启迪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