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19300000014

第14章 岑楼凝霞精彩绝艳——古戏台

戏曲是中国的四大国宝之一,1976年在安徽涡阳县大王店出土了一件东汉时期绿釉陶戏楼,高一米多,分四层:上层为鼓楼,三层为一镜框式舞台,舞台有前台、后台和上、下场门。舞台上有伎乐佣五具,做各样表演状。这旁证了《东汉春》中“皇帝于平乐观……设秘戏以示远人”所反映的中国最早在距今近2000多年的东汉就有了戏曲的萌芽和舞台。

自隋唐始,中国戏曲已经拥有十分广泛的民众基础。唐诗云:“马围行处匝,人簇看场圆,歌要齐声和。”观众是那样多,不仅人围成圈,连骑来的马匹也在场外围成了圈。台上演员歌吟,台下观众大声应和,呈现出一派热烈景象。宋金元三代中国戏曲日臻完善,各种戏台也就伴随着发展,并逐渐遍及全国城乡。“岁时社祭报赛,春秋两举率多演剧为乐。”既娱神,又娱人,逐渐成为民间习俗,各种戏台也就自然成为群众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也可以说,成了古代广场文艺的一种雏形。于是祠堂神庙中数以万计富有特色的戏台争相斗艳。而后,以众多晋商会馆为代表的各种会馆内的戏台,更加精致,独具风采;加上士绅望族和王公大夫府邸内各具情趣的住宅戏台,直至皇宫帝苑中富丽堂皇、穷奢极欲的大戏楼,所有这些古戏台在中华人文景观中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戏曲摇篮乐楼多——古晋戏台

山西素有“戏剧之乡”的美誉,古代戏台之多(近万座)令人叹为观止。“文化大革命”后据文物部门普查,尚有两千余座,尤其是留存至今的元代古戏台,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更是绝无仅有。

元代戏台在碑刻、志书中有“舞亭、乐亭、舞楼、乐楼、舞厅、乐厅”等不同称谓,目前山西共存11座元代古戏台。其中保存完好的8座,另有遗址2处和过厅戏台一座。

现存元代戏台主要集中在晋南临汾(即古平阳)和所属洪洞及毗邻的翼城,临汾魏村戏台、东洋戏台、王曲戏台和洪洞景村戏台,均在临汾市西北部,相距在10公里以内,特别是魏村戏台和景村戏台,相距不足1公里。这些现存戏台大多建于元代中后期,使我们从中尚能看出元杂剧在平阳地区农村演出的繁盛。

这11座元代戏台中,演出面积最大的是翼城武池乔泽庙戏台,台宽8.5米,进深8.9米,约80平方米;最小的是石楼张家河殿山寺圣母庙戏台,台宽、深各为4.5米和4.2米,不足30平方米,若除去后台部分,前台表演区仅为18平方米;最典型的是临汾魏村牛王庙戏台。牛王庙戏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戏台,位于山西临汾县城西北25公里处魏村,也称魏村戏台。牛王庙是一座风俗神庙,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后,至治元年(1321)重修。戏台为木构亭式舞台,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式屋顶,前面及两侧前部敞朗,作为台口,背面及两侧后部筑以墙壁。柱距7.55米,台角各立一柱,前台为石柱,后台为木柱。石柱上镂刻牡丹花纹及化生童子图案以及创建与重修年代。四柱上各置一大斗,台上梁架迭构,额枋、兰普、斗拱上下三层,形如庞大疏朗的藻井,结构简练而别致。戏台三面砌墙,前面敞口,无前后场之分,这是继承了金代乐楼的固有格局。

牛王庙戏台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元代舞台建筑,它与山西洪洞广胜寺元代戏剧壁画、山西侯马董氏墓中金代戏佣等同是研究我国戏剧史、元杂剧在山西一带的发展概况和金元时期戏台建造规制,以及美术史、建筑史的重要例证。

后土庙戏台在山西临汾城西20公里土门乡东洋村,它也是我国元代乐楼中的代表作,创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乐楼木柱上也雕牡丹及化生童子,梁架手法古朴,结构同样简练,角梁、斗拱相构,结成八角藻井,犹如一座富丽精巧的花盖宝顶,瑰丽壮观,为我国古代舞台中构造巧妙之冠。

山西明清时期的戏台,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宋金元时期,据估计总数近万座,可说是村村建庙,庙庙有台。且在形制、质量上,明清戏台远远超过宋金元时期,一改往昔的雄壮风格而变得精巧华丽,形式多种多样,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各种表演形式。

明代戏台在中国戏台建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部分戏台的外形虽然仍保持元代戏台建筑风貌,但戏台平面却有所加宽,由元代的约呈正方形改为长方形。

现知明代最大的戏台是在山西新绛县阳王镇稷益庙,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宽达18米,进深6.5米,宽与深之比接近3比1.有舞台五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檐下有大额枋,台口宽近10米。

樊村戏台在河津市区北10公里樊村镇,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戏台平面方形,面宽,进深3间,台身平面及梁架结构,上承元代乐楼古制,下启明代戏台格局,结构严谨,古朴典雅,是我国古代戏台之典范。

法王庙戏台在山西稷山县,明代重建,在正殿前面,为当年酬神演戏之所,三间见方,三面围廊,屋顶琉璃脊兽齐备,形象秀美,色彩鲜丽。晋南明代舞台已有内柱分开前后场地,此庭方形无内柱,仍然沿袭元代乐楼古制。庙内明成化七年(1471)《创建舞庭记》碑上,刻有庙址全图,保存完好,也有一定特色。而榆次城隍庙乐楼音响效果甚佳,据说其回音原理比北京天坛回音壁还早五六十年。此外,绛州乐楼为绛州三楼之一,前为钟楼,后为鼓楼,乐楼居中,形制独特。数十米外有城隍庙,既为酬神戏台,又是城内戏剧活动的主要场所。山西清代戏台形制更加多样化,且注重雕饰,富有装饰美,大体可分为庙台、堂会台、会馆戏台以及营业性戏园等类。

庙台因形制、方位、观演关系的不同,又可分为过路台、过厅台、过道台、三连台、三面开戏台、对台、品字台、鸳鸯台、十字台、秧歌台、皮影木偶台、草台等十多种。如建于明清的晋祠水镜台就归入庙台中的过路台,不过水镜台规模和形式仿元代乐楼旧制,又临水而筑,更为别致。乾隆年间(1736—1795),台前又增修了单檐卷棚式台面,周檐加花罩、垂柱、雀替等木雕装饰,造型组合独特有趣,细部装饰秀丽精巧。台上“水镜台”横匾,是清代书法家杨二酉所书,字体秀美,颇负盛名。

堂会台建于私人宅院内,规模较小,专演堂会,于婚丧喜寿之日供主人及其亲朋好友观戏时使用。如太谷县孔家大院戏台和襄汾县丁村民宅戏台(丁村该民宅现已辟为丁村民俗博物馆)。

营业性戏园主要在太原市,出现于清末,如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剪子巷“茶园”、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柳巷“洪清戏园”等。营业性戏园出现后,市内庙台仍是地方戏的主要演出场所。

在一些清代戏台墙壁上还保留着大量戏曲班社、演员、剧目等题记和戏曲壁画,亦为研究清代戏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精美绝伦会馆台——会馆戏台

明清之际,山西商人(祁县、太谷、平遥居多)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们所到之处,多修会馆、建戏台。山西会馆也称全晋会馆,许多戏台至今犹存,如张掖山西会馆、苏州全晋会馆、北京平阳会馆戏楼。后来与陕西等地商人合聚,多有山陕及山陕甘会馆,诸如河南就有洛阳郏县、社旗县山陕会馆和开封山陕甘会馆等多处戏台;山西商人还往往供养戏班并带到外地,一则以家乡戏自娱,一则招待客商以利交易,此举既聊寄乡情,也颇具现代文化经济的味道。于是,在各种会馆中出现了不少精致的戏台,特色纷呈,令人叹为观止。

甘肃张掖山西会馆据碑记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后屡有修葺。山门5间,两边砌八字墙;山门后为舞台,重檐歇山顶,雕梁画栋,装饰精美。舞台南北两侧各有看楼7间,东西长21米,架天桥与舞台相通;看楼之间为花圃,其后钟鼓楼如双峰对峙;钟鼓楼之间竖有3间牌坊,宽8.3米,高约10米;最后居中的是大殿,殿上建后楼3间。整个建筑气势雄伟,结构严谨,风格独特,建造奇巧,素有“三不见”之说,即站在山门上看不见牌坊、大殿和后楼。

明清时代聊城地处南北要冲,商贾云集。清乾隆八年(1743),山陕商人集资兴建聊城山陕会馆,总建筑面积3311平方米,以戏台为中心,殿阁堂楼160余间,气势不凡,系神庙、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山门3间,东向,牌坊式门楼,绿琉璃瓦覆顶,砖砌垂花门罩,两边八字影壁,玲珑美观。门内前部为戏楼,两层飞檐,前后左右各出歇山,上层飞檐共10个翼角,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正面石刻匾额题“岑楼凝霞”四字。两旁有钟鼓楼,重檐十字脊,展翅高耸。后部三殿并列供神。殿后建春秋阁和左右两配房,阁旁夹筑望楼。戏台内壁还留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至1919年在此演出的戏班艺人题壁及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120多个传统剧目。

安徽亳州歌台又名花戏楼,在山、陕两省药商集资兴建的“山陕会馆”中。大关帝庙也是集祭奉、观赏、演戏于一身的古代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乾隆年间(1736—1795)施以雕刻、彩绘。大门为三层牌坊架式,仿木结构,水磨砖墙上镶满雕有人物、车马、城池、山林、花卉、禽兽的砖雕,琳琅满目。左右钟鼓楼,门前列石狮,铁旗杆高16米,上有蟠龙、飞凤悬幢。戏楼内装大木透雕和彩绘,内容为三国戏文十八出,配饰垂莲、悬狮、鳌鱼、藻井图案;雕刻玲珑剔透,彩绘堂皇绚丽。台前明柱上有对联:“一曲阳春唤醒千古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有上下场门四,屏风透雕二龙戏珠。花戏楼是清盛世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凝聚了南北方建筑艺术的精华,对研究清代早期、中期的建筑艺术和雕塑、绘画、戏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苏州原有明、清时期创建的会馆和公所100余处,全晋会馆为清末山西旅苏商人集资建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及保存完好的一座,也是苏州现存古典戏台中最精巧的一座。其布局严整,临街有东西鼓吹亭,凌空耸峙于正门两侧,犹如双阙;第二进为戏楼,由戏台和东西看楼组成,平面呈马蹄形。戏台坐南朝北,三面临空,绕以雕栏,上覆歇山顶,双戗飞翘,檐枋雕饰贴金,华丽夺目;顶部正中为木构盘旋波纹穹隆藻井,俗称鸡罩顶,巧妙精致。现为戏曲博物馆,作复原式陈列兼演出场所。

不过最具特色的还是天津广东会馆的戏台,坐落于天津南门外大街,是天津市现存二十余处会馆中保存最好、装饰最精、规模最大的一家会馆。它是旅津广东人唐少川等人发起,由秦常发、盛祥发等商号捐款,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成的,是广东人在天津聚会、联络的地方。会馆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2000平方米,采用砖木结构,图案木雕装饰精美,既吸收了北方的磨砖对缝工艺,又具有广东潮州地区的建筑风格。前有照壁,对立门厅,正厅之后即是戏楼所在。戏楼是广东会馆的神韵之笔,独具特色,舞台建筑之雕饰玲珑剔透,令人赞叹不已。伸出式舞台,不设天幕和地幕,观众从三面均可观看。剧场顶采用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用两根平行的跨空枋和一根额枋构成一组大木架,净跨度达20米,中间不设立柱,便于传声导乐。设计科学,工艺精美,既拢音,又传音,不用扩音观众也能听到清晰的演唱。广东会馆现为天津市戏剧博物馆。

或许有点效法晋商,全国各地商人在外地开设会馆的为数也不少,如安徽亳州的江宁会馆、四川自贡的西秦会馆、山东烟台的福建会馆、云南会泽的江西会馆又称万寿宫等,都设有戏台或戏楼,其中万寿宫戏台台檐三重建筑,工艺精湛,造型独特,也是研究清初建筑的重要实物。

行帮凝聚在戏台——帮会戏台

会馆中除了以籍为类,也有以业为帮的,现存的船帮会馆和骡帮会馆戏楼都位于陕西省。

船帮会馆又称明王宫、平郎宫,现陕西省丹凤县西街、丹江北岸船帮会馆,是船工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修造的。会馆坐北朝南,面临丹江。北面建有戏楼,其上雕刻山川河流、楼台庭院、车马船泊、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工农学商;人物雕刻更为突出,有樵夫负薪、耕者驱牛、划船夜游、河边垂钓、映雪读书、酒旗飘舞,很有特色。戏台正面檐下斗拱中央,挂有“秦镜楼”斗匾一块,匾下有“和声鸣盛”楷书题额。整个建筑的每块木头上,均雕刻图案花纹,极尽巧思,是民间艺术的杰作。加之屋顶琉璃瓦闪闪发光,更显得富丽堂皇。因建筑工艺和木雕艺术十分精湛,故人们美其名曰“花庙”、“花戏楼”。

骡帮会馆在陕西省山阳县城东南90公里陕鄂交界处的漫州镇街中心的十字路口,创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由马王庙、关帝庙和两座戏楼共三部分组成。两座戏楼均为十字歇山顶,楼额、枋、梁上均有镂空透雕的人物、花草、瑞兽等图案装饰,戏楼内为八角藻井。会馆的建筑雄壮而不失秀丽,雕刻工艺巧夺天工,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至于盐帮会馆是其他会馆不可同日而语的。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又称西秦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历时16年才建成,是陕西盐商集资兴建的“同乡会馆”,俗称陕西庙,亦名关帝庙。该会馆坐落于自贡市中区的龙峰山下,设计精巧,融明清两代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风格于一炉,殿阁巍峨,金碧辉煌。道光七年(1827),本地著名建筑师杨学三主持大规模培修扩建。会馆亭角檐牙,交相穿凿,殿宇轩廨,摩肩接踵。布局上因地制宜,密中见疏,错落有致。整个建筑群由前至后,层层加高,并匠心独运地将不同形制的屋顶巧妙组合为雄伟的复合大屋顶。精妙绝伦的木雕、石刻、彩绘、泥塑更令人眼花缭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叙永城中心盐帮会馆中的精美戏台,是在山西、陕西盐帮专供的春秋祠内。叙永自古为川盐运销云、贵的重要门户。盐帮向以关羽为财神,而山西盐帮又与关羽同乡,故山西、陕西的盐帮合议,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春秋祠,旧为关帝庙,也为陕西馆,多称山西盐帮关帝祠。春秋祠占地4000平方米,耗银数万两,建有戏楼、大厅、三官殿等。正殿梁柱雕龙画凤,刻工精美,五层藻井,彩绘“百鸟朝凤”金彩珠光。因关羽素有“丹凤”眼之称,故仅雕九十九只,合为一百整数。游人至此,皆赞叹当年绘工的匠心独具。

近代都市会馆戏台又有新变化,如上海的百鸟朝凤台,原是闸北区塘沽路沪北钱业会馆的旧物,为同业人员聚会时联欢娱乐之用。该会馆约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是演戏的戏台,因此又名打唱台,又因圆形藻井外面的四角雕刻着凤凰,故又有“百鸟朝凤”之称,现移于上海汇龙潭园内草坪上。此台平地拔起,气势轩昂,再加上装饰得金碧辉煌,愈加显得瑰丽夺目。台之最精彩处是藻井,圆穹用小斗小拱镶成螺旋状,每个拱头都雕成鸟雀形状,朱漆飞金绚烂如霞,整个结构既错综复杂又有条不紊。抬头仰视,460只“展翅飞翔的鸟雀”围着拱顶中央的“太阳”,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戏台的屏门装饰以三国戏文浮雕,车马旌旗,战将兵卒,无不栩栩如生。打唱台旁遍植苍松翠柏、樟树杉树,映绿掩翠,芳草萋萋。加上移来的石亭、石桥、缀华堂等古典建筑,各得其所,相映成趣。

报赛神台也娱人——神庙戏台

在全国众多的庙、寺、观、祠中散布着各式各样的戏台,它们既是报赛酬神的舞台,更是百姓大众的娱乐场所。

四川资中盐神庙门楼上有一个30多平方米的大戏楼,正面是300多平方米的一大露天院坝,是观戏和集会的地方,可想昔日商贾和人们观戏聚会的盛况。重庆江津市西石蟆镇的清源宫,是祭祀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家李冰的神庙。进清源宫门便是戏楼,那“本是戏场,若演盗奸邪淫,各宜自反”,“岂尽假事,试看忠孝节义,孰非人为”的对联,令人回味。戏楼为石木结构,抬梁式梁架,九背歇山顶,由12根圆形大石柱支撑。戏台面宽9.35米,进深9.8米,通高10.05米,两厢男女宾楼保存完好,以前是专供有身份的绅士及家眷看戏的地方。宫内设一露天大坝场,由365块青石砌成,寓意一年四季,天天受到李冰的恩泽。坝长15米,宽14米,是乡民赶庙会、闹社火、演大戏的地方。大坝场中央竖立着一根高18米的灯竿,竿顶装有玉王灯,上下16层,共装64盏油灯,据说这是表示七层地狱九重天的意思。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为清源宫灯竿会,四方游人汇集于此,热闹非凡。

而在陕西澄城县西街,原城隍庙的戏台,又叫城隍庙神楼,也称澄城乐楼。主楼为重檐三滴水歇山顶,面宽五间,两侧各有十字歇山顶重檐方形楼一座。三层楼顶均施碧琉璃,异常壮观。根据梁枋斗拱及细部构件看,应为明代建筑。楼南有清碧水池一个,每当夕阳西下,楼影倒映池中,更觉明丽可爱。楼侧有金明昌三年(1192)铸造的铁钟一口,高2.25米,径1.2米,壁厚0.12米,重约3吨。钟身铸有梵汉合体“智炬如来心地狱真言”及梵书“准提神咒”。其中还使用了80多个简化汉字,为研究梵书文字和我国简化汉字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

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城隍庙,庙前、庙内少不了戏台。如上海城隍庙是歌舞台,兰州城隍庙则为歇山顶式环廊戏楼,嵊州城隍庙戏台内有一藻井,以层层斗拱及倒挂卧龙构成,甚为奇丽。各类神庙戏台中,河北丰宁凤山关帝庙戏楼和湖北钟祥石牌关帝庙戏楼虽远隔千里,但同奉一帝,同建于清代,又同样以当年戏班壁题留字众多为特异。衡山的南岳大庙古戏台与江西上饶东岳庙戏台虽共尊山岳,但形制有别。南岳大庙古戏台为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古戏台,一条巨龙盘旋在音斗之中,为江南最大的木雕盘龙,玲珑精致。

浙江德清城外蠡山之巅有范蠡祠,山、祠皆纪念范蠡。为使祠的造型象征范蠡泛舟五湖,祠门建楼似画舫,四角起翘,雕饰精细,用作戏台。戏台面宽三间,建筑设计别具匠心,里外两向都能演戏,人称两面台。外向台,面对祠前容千人的空地;里向台,面对祠内容数百人的天井。演戏者可按当地风俗和群众要求,选用不同方位演出。戏台东西两侧建有化装、道具室,使戏台布局合理,使用灵活,确有独到之处。

广西柳州柳子庙是为纪念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而建。柳子庙的布局别出新意,它结合纪念性祠庙园林的公共功能,将既可看戏又可集会的大戏台直接置于庙门内,打破了一般园林置戏台于后花园的做法。戏台为重檐歇山顶,为了使屋顶有更多的变化,在底檐之下,又在四角单独地向外伸出起翘很大的角檐,形成极为美观的飞翼翘角的组合,使戏台建筑在造型上更为秀丽,别具一格。戏台正中悬有一横匾,上书“山水绿”三字,出自柳宗元著名的《渔翁》诗,字则由晚清大书法家何绍基亲笔题写。戏台四周花木丛丛,其后是一片较空旷的场地,作为里中百姓的观戏场所,而乡绅文士等则多数在中殿前的游廊上观看,中殿高出看坪十数级台阶,犹如今日戏院之楼座,可见当时设计时的周详考虑。

佛山万福台在广东佛山祖庙灵应牌坊南面,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是祖庙内的戏台,初名华丰台,因光绪年间(1875—1908)那拉氏寿辰,改名万福台。台面宽12.73米,三开间,进深11.78米,高20.7米,用贴金木雕饰板分隔前台和后台,两侧开出相、入将两门供演员出入。前后三间开敞,明间演戏,次间为乐池,台前广场以青石铺地,东西两侧设廊,为二层建筑,形似包厢,供地方绅士及眷属观戏用。佛山为粤剧之乡,当时戏班有新戏上演,首演必选万福台。庙会之时,此地鼓乐喧天,弦歌绕梁,台前人头攒拥,顿成闹市。旧时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真武生日,鞭炮齐鸣,唢呐喧天,热闹非凡,人们不仅抬真武铜像出游,还抬它到这里来看戏。

绍兴社戏曾出现于鲁迅笔下,并一再称赞为“很好的戏”。社戏,在浙江一带几乎尽人皆知,是浙江绍兴农村祭祀社神(土地神)和举行庙会时演出地方戏的总称。社戏一般在庙台或农村临时搭的草台上演出。庙台有两种,建筑在大殿正面天井里的叫旱台;四面环河的村庄里,戏台大多建造在土地庙前的小河里,一半搭在岸上,另一半搭在水面上,宛如水上戏台,俗称水台。观众可以站在岸上看,也可以坐在船上看。

至今,虽然乡村生活已发生很大变化,娱乐已进入了多元化时代,然而社戏这一古老的文艺形式,仍活跃在绍兴一带。逢年过节,或举办什么大型活动,人们还会邀请剧团进村演出,用演戏来祝贺。演戏场地则从过去的庙台,扩展到露天场上临时搭建的戏台,或进入到简陋的乡村剧院。如今,看社戏还是绍兴人的美好向往,千年习俗依然风行。

宗法有赖戏台传——宗祠戏台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宗族祠堂是绵延姓族、维系宗法的主要场所,此中也有许多戏台,用以祭奉纪念先祖,如陕西韩城明清古村党家村现存14座祠庙中就有2座戏楼。云南保山金鸡古镇,相传为秦相吕不韦后裔永昌郡守吕凯的故里,存吕公祠,内有古戏台等胜迹。这些戏台寓教于乐,起到了增进族内感情的作用,也可说是封建氏族千年延续的一条纽带。

浙江边氏祠堂戏台和江西胡氏祠堂戏台可称宗祠戏台中的佼佼者。

边氏祠堂戏台在浙江诸暨市边村乡边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历时10年,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由门厅、戏台、厢楼、正厅以及两侧附属建筑等构成,是一处完整的晚清宗祠建筑。门厅五开间带前廊,其后紧邻戏台,两侧是看楼。整座祠堂以建筑结构精巧、雕刻精美著称,最令人叫绝的当属戏台。戏台为歇山顶,正脊短小,两端鸱吻双龙,龙尾弯曲向上翘,直插云霄,其造型与传统不同,很有地方特色。尾角戗脊长而高翘,舒展自如。更令人叹服的是戏台的构造,初看与普通的戏台没多大区别,但细细考察可以发现,它的下部结构分为左右两部分,中间是分开的,上面盖着台板。每逢重大祭祀活动时,中间的台板便被去掉,露出的是一条通道,祭祀者可从正中穿过戏台进入大厅,平时出入则走戏台两侧的旁门。如此处理可谓匠心独运,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同时,又体现了居中为尊的思想,烘托出庄严而隆重的气氛。

胡氏宗祠戏台在江西玉山县官溪乡内村,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清光绪十年(1884)扩建。宗祠面积2394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封闭式院落,三进两庑,砖木结构。入大门为门楼,继而是戏台、正厅、寝宫、亭厅。其中戏台高8.24米,宽10米,深7米,歇山顶,二重飞檐;木柱,八棱鼓石础。台顶天棚中间是八角藻井,两侧各一六角藻井。前梁彩绘云龙,撑腿刻以人物、麒麟、仙鹿等,比之边氏祠堂戏台之灵巧显得更加高大气派。正厅抬梁穿斗式结构,高8.6米,檐下有四根方石柱。正厅与戏台两侧有走马楼连接,中间又置崇德、报功二楼。

还有一座古戏台不可不提,它就是廖河古戏台,在安徽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下街。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修,是江淮地区最古老的戏台之一。整座戏台由4根边长为40厘米的木方柱支撑,于方柱上端3.5米处穿梁铺板成台面。戏台面积32平方米,正面横梁上悬有“大雅元音”金字匾额。戏台初称报赛神台,主要供廖氏族内子弟演唱目莲戏,以酬神祭祖。后因湖口(江西境)的高腔、汉调及花鼓戏不断传入,从而促使黄梅(湖北境)采茶戏在黄梅、宿松边境一带的发展。至清代中期,此处便成为三省(江西、安徽、湖北)五县(湖口、黄梅、蕲春、太湖、宿松)艺人荟萃献艺之地。所演之戏,主要是黄梅采茶戏。黄梅戏《打猪草》、《边界岭》、《送香茶》等重要剧目,首场均在此戏台演出,剧情原始故事也发生在附近村落。此戏台为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院中戏台最有韵——私宅戏台

这是一类别有韵味的戏台,大多在士绅望族之大宅院内,也有在官家府邸花苑之中。私宅戏台比之神庙台的草台班子、下里巴人,就多为阳春白雪了。

恭王府在北京什刹海西前海西街,是北京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为清道光帝第六子恭亲王奕忻的府园。恭王府分府邸和花园两部分,院宇宏大,气派非凡。在三座院落之后,环抱着东西长160米40余间的两层后楼。楼内雕饰精美,楼后即花园,名萃锦园,俗称恭王府花园,占地约38亩。园内建筑有序,散置假山叠石,曲廊亭树,水池花木。花园秀丽幽深,加以碧水环绕,曾被誉为《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和大观园。

恭王府花园中的戏楼就是一处主要建筑,采用全封闭建筑结构,朱漆雕花隔扇门,厅内装饰不仅雕梁画栋,而且制作精美,大小彩画清新华丽,一派富丽堂皇的皇家气势。更应其藏而不露,掩映于乔木亭榭之间,戏楼缠枝藤蔓与盛开的紫花连成一片,在周围典雅优美的庭院环境中,愈现雅致华贵。现北京恭王府戏楼每天仍有精彩的中国传统戏曲表演,是北京几家王府私宅戏楼公开演出场所中的佼佼者。

吴宅戏院俗称凹凸山房,在安徽歙县郑村乡堨田村,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主体由观戏楼和戏台两部分组成。观戏楼建在正屋后墙背面,平面呈凹字形。楼宽9.9米,进深4.2米,两层。楼上为雅座,临院通间装方格窗扉,楼前空场长8.6米。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宽11米,进深4.5米,脊高9.6米,台高2米,三开间。台前壁为砖砌白粉墙,墙上饰以平安吉庆图案。戏楼还有化装室,建于空场右侧,为一长廊,便于演职员上下台,布局十分合理。旧时,每逢节日及家中喜庆事,多邀戏班来此唱戏。

云南建水县城的建新街有一朱家花园,它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原为朱家宗祠,后又进行大规模扩建。扩建后的朱家花园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现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现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

这规模宏大的深宅大院拥有厅堂房舍260多间,其间散布着大小42个天井,还建有花园、水池、假山、戏台、房舍等。

苏州拙政园古戏台,旧属拙政园,今在苏州市博物馆内。它建于晚清同治年间(1862—1874),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环境幽静,高敞典雅,为当年达官显宦私家宴会观戏之所。古戏台分前门、正门和尾门三个部分,戏台在正门后方,与供化妆用的尾门相连。台高1米多,面积20多平方米,有明柱两根,周围则是朱漆低栏,这样的戏台,很适合演唱场面不大、演员不多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等等。墙上设有一个环形月洞门,一左一右通有两个门,俗称上、下场,遮以彩绣假帘,门上大书出将、入相字样。边上是文场,即乐师座位。

苏州古宅古戏台,与现代戏台比,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既无大幕,也无侧幕,三面凸入观众席间,座位仅200多;观众按照传统方式,端坐藤椅,口品香茗,眼观精彩表演,耳听笙歌绕梁。这环境,这气氛,这情韵,怎不叫人作天堂之遐想!苏州昆山的古戏台,也值得观赏,位于昆山别具特色的昆曲博物馆内。古戏台和观演楼是其主体建筑,雕梁画栋,飞檐高翘。观演楼回廊既是通道,也是看戏的包厢。戏台的前檐有双龙戏珠图案,顶部的藻井用420只木刻凤凰镶嵌而成,重重叠叠,盘旋而上,形成圆穹,取百凤朝阳之意。戏台周围的花板镌刻着昆剧传统折子戏,人物花鸟线条流畅,细腻生动。台前有一副抱柱对,笔意雄健姿纵:“风流顾曲情如绪,寥廓横空鉴若华”。这是明末才子冒襄(字辟疆)在92岁时所书的拓印手笔,写尽了昆剧的格韵。

帝苑留得大戏台——清苑戏台

清代帝苑有三大戏楼,这是又一种类的文化遗产。它们是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故宫的畅音阁大戏楼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

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之前,颐和园内原有一座两层戏楼,名为听鹂馆,因古代文人多喜用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悦耳迷人,故而得名。它位于颐和园长廊最西端的清遥亭北面,是当年慈禧和宠臣们欣赏戏曲和音乐的场所。

清光绪十七年(1891),又专门为慈禧太后修建了德和园大戏楼,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戏楼。戏楼翘角重檐三层,分别称之为福台、禄台、寿台,高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三层舞台之间均有天地井相通,可表现升仙、下凡、入地等情节。底层舞台地下室有一口水井和五个水池,可设置水法布景。在演出《水漫金山》之类的戏时,舞台上能出现滔滔白浪,且水池还能大大增进舞台的音响效果。南部毗连的两层扮戏楼是规模巨大的后台。清末京剧艺术处在极盛时期,著名的如谭鑫培、杨小楼等都曾在此为慈禧太后演出过。德和园大戏楼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宜芸馆东边,戏台对面的颐乐殿是慈禧看戏的地方,其他被赏看戏的王公大臣,只能坐在戏台东西两侧的廊子里。

故宫畅音阁在故宫外东路宁寿宫内,是规模宏大的大戏台。每逢朝廷大典就在这里演戏庆祝。畅音阁戏楼与颐和园大戏楼结构基本相同,也是分三层,最下面一层的台面四边共12柱,大小相当于九个普通的台面,第二层略小,第三层更小。每层各有本层的上下场门。第二层的表演部位只占戏台的前半部分,第三层的表演部位则只能在前檐下,原因是视线只能所及前面一小部分,还因为要留出天井的部位,所以二三层的上下场门就尽可能往前安置了。其天花板及台板都有部分随时可拆可装的木板,演出时,神佛仙家就自天空而下,妖魔鬼怪就自地下钻出。这种大戏台专为演出承应大戏,所谓清宫雅奏、九九大庆、万寿令前后演奏的神佛颂祝等。清末著名的京剧演员杨小楼、王瑶卿等都在畅音阁大戏楼演过戏。

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坐南朝北,上下三层,面宽底深,气势恢宏。畅音阁戏台面积很大,台基高1.65米,宽约17米,进深14米多。中层与下层相同,上层略小,乾隆皇帝亲题匾额“清音阁”高悬上层檐下。这座大戏楼的设计也有天井、地井的设施。当戏中有上天入地一类特技时,天井、地井可派上用场。观众则坐在清音阁北一组凹字形名曰福寿园的双层楼群里,可环着北、东、西三面看戏楼上演出。皇帝及后妃居中,大臣、各少数民族领袖和外国使节则散坐东、西两厢观赏。每遇重大庆典,往往设戏开宴同时举行,而且常常一演就是几天。如乾隆83岁生日时即在清音阁演戏欢庆,从农历七月二十四日一直演到八月十五日。三层戏台一起使用,神仙鬼怪,粉墨登场,有自天上来,有自地下出,热闹非凡。据记载,各种动物也都出场为乾隆拜寿。更奇妙的是扮鲸鱼的演员不知使用何法,竟能从嘴中喷出许多水来,观者无不叫绝。可惜这一规模宏大的清音阁大戏楼已于1945年被大火烧毁。

三大戏台,其建筑之宏伟、结构之复杂,代表着中国建筑工艺已达到相当高度,也集中反映了封建帝王的穷奢极欲。尤其是晚清的慈禧,仅一座德和园就费时4年,耗去白银达71万两,连同祝寿花费了当时全国一年开支的八分之一。

鬼斧神工布戏台——彩布拧台

彩布拧台是仿制古代建筑的造型,以木杆作骨架,用花布拧扎成装饰华丽的戏台和钟鼓楼。从台脊、瓦楞、飞檐、走兽到圆柱、方梁、斗拱、匾额、浮雕图案等,均采用不同色彩的花布拧扎而成。从远处望去,楼檐飞翘,巍峨高耸,几可乱真,是我国戏台中的一朵奇葩。

近年来,山西、河北的农民拧台规模日上,从局部图案到整体结构,都呈现出一种神奇超拔的气势;它与戏台上古装戏曲的服饰和高亢的唱腔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座五彩缤纷的艺术宫殿,创造出了独特的彩布拧台工艺。该工艺起源于明朝,与我国的戏曲发展,尤其是地方戏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曲的兴盛使过去那种草台或瓦市勾栏的演出场所已不能适应,于是大建戏台遂成风气。戏曲的兴盛对戏台的装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演化为一种专门的艺术,一般都采用大幅的平面布悬挂而成。河北山西农村的艺人最早从搭灵棚中受到启发,标新立异,巧夺天工,他们将大幅的布料叠成二三寸宽的条状,再以此为背景,拧扎成各种动物造型和字体,呈现出建筑物所具有的雕塑效果。拧扎一座戏台需要布匹两千余丈。由于费工费料,只有逢丰年时才集中财力拧扎一回。

1996年,是河北邯郸大隐豹村拧台规模最大的一次,他们拧扎的大型戏台搭建在一个宽阔的广场上,台高10米,宽13米,进深10米。台顶为卷棚歇山式,高翘的飞檐用龙头造型。龙头昂首天外,仿佛腾空欲飞。台脊正中是麒麟送子的造型。两条长龙左右对称,伏脊而卧。戏台的三个檐面,都是百姓所喜爱的传统吉祥图案,正檐是龙凤呈祥,西檐是狮子滚绣球,东面是丹凤朝阳。

农历二月初八是大隐豹村办庙会的日子,家家迎亲户户纳客,从初六到十二连演七天大戏。拧扎好的戏台和钟鼓楼,交相辉映,戏台前,人山人海,观众如潮;锣鼓声、唱腔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在这里既可领略古老的戏剧艺术,又可欣赏到别具一格的拧台工艺。这恐怕是中华民族群众文艺自娱自乐的独特方式,也是中华能工巧匠聪明才智的又一体现。

同类推荐
  • 时光之驭

    时光之驭

    神话背后是什么?真像还是阴谋?圣子之将,故城之阳,统御万邦,赫赫我王。谨之慎之,毋宁毁伤,若彼之丧,物主偕亡。
  • 大明之逐鹿天启

    大明之逐鹿天启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帝国百姓在辽东被牲畜一样屠杀,朝堂里的大人对着一个太监俯首称臣,贪官污吏像苍蝇一样遍布神州大地。可这也是最好的时代,关锦防线依然是固若金汤,关宁铁骑还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军队。平凡而伟大的百姓真正做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就这样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胜生败死。一次飞机的意外失事,一个落水的木匠皇帝,仿佛上天都看不下去了。这一次,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不会再次出现,百年屈辱史也注定不会再来。这一次,大明重新起航!
  • 大汉第一人

    大汉第一人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而王澈却做到了文武双全,天意弄人王澈死后重生到了汉末。胸中万千韬略,掌中一二利刃。此生不应留下任何遗憾
  • 晚明之江山无尽

    晚明之江山无尽

    公元1644年,是个奇特的年份。那一年,老千“猪吃狼”莫名其妙穿越到了明亡清兴的悲催时代,成为太子朱慈烺……那一年,刚刚打下北京城,坐了龙椅的大顺皇帝李自成陛下在山海关大败,不得不放弃京师,一路西逃......那一年,野猪皮的后代,威风凛凛的睿亲王爷多尔衮率领八旗子弟兵进入了朝思暮想的大明帝都;同一天,留守在南京的大明文武百官也在燕子矶拥立福王监国,开启了苟延残喘的南明朝廷......
  • 农业:以农振兴经济

    农业:以农振兴经济

    本书包括夏代农业与井田制雏形、汉代农业及土地全面私有化、宋代农业经济与土地制度、清代农业技术及农学等内容。
热门推荐
  • 未有归期

    未有归期

    一个普通的小混混,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身世,一次相遇,他们搭上了一生。过虫海,渡弱水,行大漠,攀泰山……一路走来,是刀光血影,还是暗潮汹涌?是鬼神拦路,还是人心叵测?不过一介说书人,说不清的是他人事,道不明的是自己心。世间路有千万条,你却选了这一条,那就请各位听书人走下去吧!这从来就不是谜团,只是我习惯了逃避。如果可以,我愿意扛下一切,换一个归期!
  • 我家夫人又在装学渣了

    我家夫人又在装学渣了

    养了十九年的笨媳妇丢下一纸离婚书,跑了!坐在轮椅上的他一脸淡定:“她不认路,跑不远。”属下提醒:“夫人跑到国外参赛了……”矜贵的帝少先生面不改色:“她是学渣,所有比赛倒数第一。”属下擦汗:“可,夫人这次是评委……”帝少先生皱起英眉:“呵,她一个乡下人除了种草还懂什么?!”属下想哭:“全球顶尖学术竞赛……男子组……的评委……”素有腿疾的他猛地从轮椅站起:“爷去参赛!”==赛场上。看着自家笨媳妇一身男装又帅又撩,霸气横扫全部奖项;然后又一袭长裙明媚动人,成为全球医学界、药学界、植物学甚至天体物理学领域万众瞩目与膜拜的女神……他眸光幽深:“再牛逼也是爷的女人!”谁知,她嚣张地扔来一纸离婚书:“喏,签字!”【1v1宠文,又虐渣又虐狗】
  • 阴夫不好惹

    阴夫不好惹

    姐夫一直不喜欢我,可是没想到他居然错段姐姐,将我活葬进棺材里……从此我过上非人的生活,爱的人将我的孩子献给女鬼,从此,有我没他,有他没我。
  • 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

    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

    其实都是自己的感悟,或者是一个小故事,希望你们喜欢!
  • 当初就不是你追的我

    当初就不是你追的我

    明明我們就是互相喜歡的不是嗎?為什麼你總是對我忽冷忽熱呢....
  • 盘古去哪儿

    盘古去哪儿

    修道成仙,破道为神。神界至强之神重返凡尘世间,再世破道!自幼被天山秘密培养……驱逐外部势力,为华夏而战……校园生活至太古世界的一段传奇人生……
  • 神奇宝贝里的大炼金术士

    神奇宝贝里的大炼金术士

    21世纪,因为肺炎困在家中的中二少年获得了一本真正的炼金术大全。但因为一个意外,少年穿越到了神奇宝贝世界。无意间开创出了一个新的职业——宝可梦炼金术师“你的那只黄闪闪的鲤鱼王看起来不错,但他下一秒就会变成我的炼金素材。”——竹安久
  • 原谅这就是生活

    原谅这就是生活

    事与愿违,才是生活。为死而活,方是人生。
  • 异世初见

    异世初见

    她,是古武世家的少主,却因错信她人而魂归异世。他,是来历神秘的谪仙男子,却因她而异世追随。且看她如何玩转异世,他如何宠她入骨。简介无力,请戳内容,不喜勿喷。
  • 我的丹田是宇宙

    我的丹田是宇宙

    新书:《我养的宠兽都超神了》【三更起步,无敌爽文】获得最强宇宙boss系统,召唤千古群雄。“关云长在此,刀下不斩无名之辈!”美髯公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骑赤兔马,气吞万里如虎。“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谪仙人李白执笔,挥毫之间,斩尽诸敌。“吾为荒天帝,当镇压世间诸敌!”荒天帝手持宝塔踏天而立,睥睨万古,翻手之间,可毁灭天地。召唤李元霸,横扫千军,勇猛无敌;召唤孙悟空,七十二变,千变万化;召唤盘古,开天辟地,重塑星河!吾有一口玄黄气,可吞天地日月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