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55800000002

第2章 四书五经与ABCD

家世述——父亲梁巨川殉清自杀——中西小学堂——八国联军进北京记忆点滴——启蒙学堂与《启蒙画报》——彭翼仲与《京话日报》、《中华报》——考进顺天中学堂

问:听说梁先生的父亲梁巨川先生在辛亥革命后抱定以身殉清的宗旨,自杀而死,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反响。您能不能谈谈这件事的始末?

答:我父亲名济,字巨川,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始在清王朝任内阁中书,后任内阁侍读。这里我想先扼要讲一讲我的家世,然后说说我父亲的为人和家教,最后再谈他殉清自杀的始末。我家祖先与元朝皇帝同宗室,姓“也先帖木耳”,蒙古族。元亡,末代皇帝顺帝偕皇室亲属逃回北方即现在的蒙古,而我们这一家没有走,留在河南汝阳,地属大梁(开封),故改汉姓梁。至第十九代梁由河南迁广西桂林居住。梁的儿子即我的曾祖父梁宝书,应乡试中举人后,又进京会试中进士,历任直隶、正定等地知县和遵化知州,此后全家便在北京住下,没有再回桂林。我的祖父梁承光在北京即顺天府应乡试中举人,后在山西离石县(当时叫永宁州)做官。我父亲走的也是这条路,只不过没有做地方官吏,而在内阁任职,官衔从七品做到四品,并不是什么大官。我的外祖父也是进士出身而做官的。祖母、母亲都能诗文。所以说我出身仕宦之家,也算是书香门第,是不错的。我父亲的自杀,是离不开我家几代在清王朝做官这个背景的。

说到种族血统,自元亡以后经过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不但旁人早不晓得我们是蒙古族,即自家人如不是有家谱记载,也无从知道了。但几百年来与汉族通婚,不断融合两种不同的血统,自然是具有中间性的气质的。再说我家由中国北方而南方,又由南方而北方,我祖母、母亲系统亦如此,其后代亦难免兼有南北方人的两种素质和禀赋,亦赋有一种中间性的。我所分析的这种中间性,至少与父亲和我这两代人的气质、秉性是相关的。我父亲的自杀与这种秉性的形成也是有关的。

我父亲天资不高,但秉性笃实。他做学问没有过人的才思,做事情更不以才略见长。他心里相当精明,但很少见之于行事。他为别人最不可及之处,是意趣超俗,满腔热忱,一身侠骨,不肯随俗浮沉。因其并非天资高明的人,所以思想不超脱;因其秉性笃实而用心精细,所以遇事认真;因其具有豪情侠气,所以行为只是端正,而并不拘谨。他最看重事功,而不重视学问,古人所说“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的话,正好点出我父亲一副心肠。我最初的思想和做人,受父亲影响最大者,就在这里。

我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兄妹共四人,我排行第二。父亲对我们是宽大和慈祥的,尤其对我。儿时记忆,大哥挨父亲的打,仅有几次,被厉声训斥的事很少;而我则一次挨打的事也没有发生过。我小时候既呆笨,又执拗,应属“该打”之列,但父亲却对我绝少正言厉色的教训。父亲对我的教育,与其说是教训,毋宁说是提醒和暗示。我儿时完全没有感觉到来自严父的一种精神上的压力和威迫,他从未以端凝严肃的神气对待儿童或少年。

有这么一件印象极深的小事。大约在我八九岁时,我自己积蓄得一小串钱(用麻线贯串之铜钱),常挂在身边玩。有一天忽然不见,各处寻问,并向家人吵闹,终不可得。隔天父亲在庭前桃树枝上发现,心知是我自己遗忘。他不斥责,亦不喊我来看,却铺纸写了一段话,大意是说他有一小儿自己将钱挂在树上,却到处寻问,吵闹不休。如此糊涂,真不应该。写完后交与我看,亦不作声。我跑去一探即得,随后不禁自愧,追悔自己的举动。

这桩事很能说明父亲对我的管教方法。在我七八岁至十二三岁之间,我所受父亲的教诲,大体上有三个方面:一是听他讲戏。父亲平日喜欢看戏,常以戏中的故事、人物讲给儿女们听;孩子们也常随他去看戏,但大都似懂非懂。再是同他上街,购买日用品或办一些零碎事,借此练习经理事务,懂得社会人情。三是经常听他对我们生活和做人的告诫。例如关于清洁卫生及如何照料身体,如何尊长爱幼等事,他都极为耐心而细致地嘱告我们。到我十四岁以后,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诸行事。父亲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不同意的,也只是让我知道他不同意而已,却从不加以干涉或制止。当我十七岁和十八九岁时,有些关系颇大而与他见解相左之事(如我加入京津同盟会,参加辛亥年革命党的活动),他仍不加干涉。就在父亲的这种不干涉之中,我自以为是,自以为非,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成就了我一生的自学,自进,自强。

我出生于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其时,我父亲已经三十七岁。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震动了清王朝的若干有识之士,起而加紧进行维新变法。我父亲是支持维新变法的,他当时草拟的奏折,表明他主张维新,进行改良。不同于康、梁的,是他主张从教化百姓入手,由官到民,一步步进行。其大前提当然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他的这种维新改良的主张,反映在对儿女的教育上,便是舍弃传统的四书五经,学做八股文之类,而让我们去学ABCD,读一些传播近代新知识的书。康、梁变法失败之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以致我本人在辛亥革命前夕也放弃宪政主张,投身革命,加入了京津同盟会。

面对清王朝的覆灭,父亲是无可奈何的。他在家中曾规劝我不要参加那些激烈的革命行动,但仅仅是规劝,而并不禁止。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登台表演,北洋军阀的各类人物像走马灯似的,我父亲均不以为然。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率辫子兵进京复辟,我父亲曾不具名地给张勋写信,希望他成功后实行“虚君共和”的主张。张勋是打着“忠君”旗号的,当时北京城里清王朝的大小臣民一时都从失望中振作起来。我父亲原以为张勋敢这样做,是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的。没想到事败后张勋即惶惶然躲进荷兰使馆,以保全自己的性命。我父亲对这类举动历来深恶,自此,他常流露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要以身殉道,感召后人的意向。家人只当牢骚话听听而已,谁也没有在意。

民国七年(1918年)旧历十月十日是我父亲六十寿辰,家人早半个多月就张罗着给他做寿。他在这期间,于9月21日悄悄写下《敬告世人书》,而后又写下遗书多封,家人均不知道。当时我们家居崇文门外花市,父亲为写这些遗文,避免家人觉察,住到儿女亲家彭翼仲先生家中。彭是我父亲的挚友,其时在北京主办《京话日报》,家住北京西城积水潭畔。我父亲在六十寿辰前三天的凌晨,一人出门,在积水潭投水而死。

问:当时社会上有何反响?

答:第二天《京话日报》首先刊登我父亲自杀的消息,并全文发表《敬告世人书》等遗文,随后各报纷纷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对我父亲之死,大致有两类意见:一是赞扬,当时有副对联,上联是“忠于清所以忠于世”,下联是“惜吾道不敢惜吾身”,就代表了这种看法;一是批判,认为既是殉清,当然是逆潮流而动,很不足道。《新青年》杂志曾专门就我父亲之死展开讨论,陈独秀、陶孟和、李大钊、胡适等都写过文章,均持批判的态度。但亦间杂有一种看法,认为殉清不足取,但以身殉道的精神,不应全盘否定,意即“道”可以不同,献身都是共同的。

问:您自己持何种看法?

答:我也曾写了文章。我当时的想法和看法是复杂的。作为父子,他突然以这种方式死去,我首先是痛苦不已。对清王朝的灭亡和革命党的胜利,我同父亲的态度并不一致,但彼此一直相安无事。再说,我父亲主张维新,对新学持开明的态度,且为人忠厚笃实,包括他以身殉道的意念和决心,我心里也是敬佩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赞同父亲所坚信不移并为之献出生命的那个“道”。

问:梁先生,您小时候除了家教之外,都进过一些什么学校?

答:我六岁在家开蒙读书,请了一位姓孟的先生,从《三字经》、《百家姓》入手。还未念到四书五经,赶上光绪帝变法维新,停科举,废八股,都是父亲极力赞成的。这一年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早在光绪十年四月初六,我父亲就在日记《论读书次第缓急》中写道:“……却有一种为清流所鄙,正人所斥,洋务西学新出的名书,断不可以不看。盖天下无久而不变之局,我只求实事,不能避人讥讪也。”根据父亲的一贯主张,又宣告废止了科举八股,便让我读完《三字经》之类的启蒙课本之后,不再读四书五经了,其时又没有学校可上,便找到一本四字一句、朗朗上口的《地球韵言》的书。记不清是哪里出版的了,总之是什么欧罗巴、亚细亚、英吉利、法兰西……全书押韵,小学生念起来铿锵有声,便于记忆,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一本世界政治兼地理的儿童教科书了。父亲的这一做法,是当时北京同类家庭中所做不到的。

次年,我七岁。北京有了第一个“洋学堂”,即新派人物福建人陈创办的“中西小学堂”。父亲便立即把我送了进去。陈把自己住宅的前院辟为教室,收了二三十名学生,地点在宣武门棉花胡同。所谓“中西小学堂”,“中”是指读中文,“西”是指读英文ABCD。这在当时,读的人觉得新鲜,连左右邻舍的平民百姓也对这些小学生另眼相看,十分稀奇。我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多,很有味道,可惜闹义和团,八国联军进了城,学校被迫关门,我也因此休学。

问:八国联军进北京,距今已有八十六年了,能亲自耳闻目睹这一历史事件者如今已为数极少。梁先生对这一重大事件尚能记忆否?

答:当时我已八岁,还能记得一些事情。有的是当时听家里大人说的,比如,义和团杀了德国公使和日本书记官,当时把这根导火线说成是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主要原因。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把北京城分成八个区域,一个国家管一个地区,凡德国和日本管辖的地区,中国老百姓受害最深,因为他们极力报复;又比如,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住进紫禁城,会说外国话的妓女赛金花陪住,她还骑着高头大马在东西长安街上行走,大人都骂她是“不要脸的东西”……这些都是当时亲耳所闻。还有西太后偕光绪皇帝逃离北京,消息震动全城。“国不可一日无君”的思想在当时一般人的脑子里还是根深蒂固的。记得这一消息传到我家中的时候,全家上下都哑然失色,不思饮食,连小孩子也得规规矩矩,不许像平时那样蹦蹦跳跳了。后来又听说庆亲王、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八国联军议和。值得一提的是辜鸿铭,他是谈判的翻译,精通多种外国语。听大人们说,他的后台是两江总督刘坤一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刘、张在北京被八国联军占领后,便提出“东南自保”,以示抗衡。辜鸿铭一面参加谈判工作,一面与张、刘电报联络。我知道辜鸿铭的名字,便是在庚子年,大人们几乎天天在饭桌上谈到他。

还有一件事是我亲自经历的。当时我家居宣武门外米市胡同,属美国人管辖范围。相比之下,他们对中国老百姓的压迫要稍好于德、日。但整个北京城都在外国侵略者的统治下,外边风声鹤唳,老百姓终日惶惶,都不敢轻易外出。我家也大门紧闭,足不出户。因为年纪小,这种坐牢般的日子,印象极深。有一天,忽然大门被敲得嘭嘭直响,进来几个外国兵,还有一位中国翻译。他们气势汹汹地在家里搜了一通,没有查出什么,偏偏在我的房间里,砸坏了我的儿童玩具枪和剑,使我十分伤心。然后盘问我的父亲,像查户口似的,最后命令:“不许外人留宿,违者受罚。”走到大门口,又指着大门两侧的脏土杂物厉声厉色地说:“这里太脏了,你们要天天清扫。”说完扬长而去,全家这才松了口气。父亲回到屋里一屁股坐进太师椅里,半天说不出话来。

问: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后,梁先生又继续去中西小学堂上学了吗?

答:没有。我九岁那年即1901年,转入南横街公立小学堂。十岁,改入启蒙学堂,读了两年。后来一年多,又改在家里读,是集合了几家亲戚的儿童,请了一位奉天的刘(讷)先生教的。我小学的最后一年,又进了江苏旅京同乡会所办的江苏小学堂。

因此,我的小学时代前后经过两度家塾、四个小学。这种求学不得安稳地顺序前进,是与当时社会之不安、学制之无定有关系的。值得一提的是启蒙学堂。它采用商务印书馆编印的教科书,有英文,特别是招收女生,男女同校同班,这在当时是件了不起的事。这座学校的创办人,便是与我父亲有金兰之交、又是儿女亲家的彭翼仲先生。

彭翼仲名诒孙,苏州人,在北京长大。彭家祖上中过状元,当过宰相,是名门望族世家。彭翼仲思想开明,勇侠豪爽,体魄健壮。他目睹帝国主义侵略,国家危难,毅然放弃了世代相沿的仕宦生活,而办报纸,开民智,图自强,提倡维新变革。1902年,他在北京创办了第一家报纸《启蒙画报》——严格说,是中国人办的第一家。在1901年,日本人已在北京创办了《顺天时报》。广东人朱淇所办的《北京日报》为第二家。启蒙学堂是彭翼仲创办的另一项事业,校址与报社、印刷厂在一起,在今北京琉璃厂之北。记得小学生们课间常窜到印刷厂看印刷工人排版。因为是开创性的事业,中国人不会,排字工人的头头就雇请了日本人担任。

问:彭翼仲先生当时办了几种报纸?情况如何?

答:彭先生当时办了三种报纸。我受益最多的是《启蒙画报》;影响于北方社会最大的是《京话日报》;使他自身得祸的是《中华报》。

《启蒙画报》最先出版,主要读者是十岁左右的儿童。主要内容有科学常识,如天文、地理、博物、格致(即理化)、算术等;其次是历史掌故、名人轶事,如司马光、范仲淹,以至外国之拿破仑、华盛顿、大彼得、俾斯麦、西乡隆盛等人的故事;再则如《伊索寓言》一类的寓言童话、民间故事。全部白话文,配有图画。插图多为永清刘炳堂先生所绘。刘先生没有学过西洋画,但他自得西洋画写实之妙,所画西洋人惟妙惟肖,着墨不多而形象逼真。《启蒙画报》前后出版两年,我们启蒙学堂的学生是第一批读者,天天读,一期也不漏。我个人从那里不但得到了许多常识,而且启发了我的智力,使我懂得许多道理,一直影响到我的后来。《启蒙画报》原是日刊,不久即改成旬刊(每期30多页),而另出四开日报,就是《京话日报》。《京话日报》内容主要是新闻和论说(即评论、杂谈之类)。北京社会新闻占三分之二,头版为“紧要新闻”,包括国际国内大事,约占三分之一。论说多是指责社会病痛,鼓吹某种主张或社会运动,有的放矢,而无敷衍空洞之词。报纸全是京味白话,识字者能看懂,不识字者能听懂,主要阅读对象是平民百姓,连初识文字的少年儿童也能读通。

但当时社会风气未开,一般人无看报习惯,定价虽低廉,订阅者却甚少。因此开办后从购置厂房设备到经常性的费用,只一二年,彭家产业已赔垫干净,还负了许多债。年关时节,债主催逼,家人怨尤,彭公忧烦之极,几乎上吊自缢。我的父亲全力支持,也把财物赔送在内。从当时我父亲的日记和银钱摺据上的批注中,可见他与彭公志同道合。他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加之庚子事变中亲见全国上下愚昧无知,不明世界大势,几乎召取亡国大祸。他为此而激动,决心开发民智,倾家荡产,在所不顾。

不料这一面临倒闭的事业,到了第三年竟亨通发达起来。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报纸一连报道和鼓吹了几件牵动民心的事情,反响强烈,打开了局面,订户骤增。我记得印象较深的有这样几件事:一是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地界)有个外国兵,他坐了人力车不但不给钱,反把车夫打伤。《京话日报》一面在新闻栏详记其事,一面连日论说,提出要惩办这个士兵,要赔偿损失,并号召所有人力车夫联合起来,如果事情不了,以后遇见某国士兵便不给车子乘坐。事为某国主事军官所闻,派人来报馆查询,要那被打的车夫前去对质。车夫胆小不敢去。彭先生即亲自送他去。这军官居然惩戒了那士兵,赔偿了车夫的损失。此事公诸报端,轰动北京,报纸销额大增。还有一次是美国禁止华工入境,并苛待在美华工,《京话日报》登文揭露了此事,并提出掀起抵制美货运动。我记得连小学生们也在通衢闹市散发传单,调查美货。此事扩延数月之久,人心振奋,报纸的声望随之提高了。在这之前,《京话日报》就发动过一次反对英属非洲虐待华工的运动,但不及这次热烈。而最大的一次运动还是“国民捐”运动。这是由《京话日报》率先论说,引起读者来稿来函讨论,酝酿颇久而后发动的。大致内容是为庚子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分年偿付的事,认为为期越久,本息累积越大,国民负担越重,不如全体国民一次付出。以全国人口四亿余人计算,刚好每人一两,便可成功。这与后来民国初年,南京留守黄克强(兴)先生所倡之“爱国捐”大致相似。其时《京话日报》销路已广,报纸的言论主张屡获社会拥护。这个大题目一出来,自然波及每个读者身上,一传十,十传百,影响之大真是空前。当时自皇室亲王,文武大臣至工商百业,车夫小贩、妇女儿童,都纷纷响应。后因彭先生获罪,发配新疆,报纸停刊,此事乃被中断。但至辛亥革命时,在大清银行尚有“国民捐”九十万两款项存着,计算捐款人数,当在几百万人以上。

《京话日报》的影响和销售由此不断扩大,从北京到北方各省,东至奉天、黑龙江,西至陕西、甘肃,还惊动了清廷。西太后和光绪帝都遣内侍传旨下来,要看《京话日报》。报纸刊头因此增加了“两宫御览”的字样,按期送进宫去。社会上的热心人士,自动帮忙,或购买报纸沿街张贴,或出资设立“阅报所”、“讲报处”之类。连当时颇有名气的被称为“醉郭”的说书老艺人,也曾一度专门说讲《京话日报》,向不识字的老百姓广为宣传。谁能料到,好景不长。彭翼仲先生后来因办《中华报》而闯祸蒙难了。

问:《中华报》因什么事而闯祸,使彭翼仲获罪蒙难?

答:《中华报》是彭先生最后出版的报纸,是在《启蒙画报》停刊后才出的,与《京话日报》同时发行。《中华报》在版式上不是单张,而是成册的。内容以政论为主,文体是文言文,读者对象是上层社会人士。

讲到如何闯祸,还得多说几句。康梁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行动失去自由。但逃亡日本的康有为仍想与皇上取得联络,头几年不敢,时间久了,便跃跃欲试。大概是1903年或1904年吧,康有为自日本委派吴道明、范履祥二人秘密回国,四处活动,想与光绪皇帝取得联系。不料事泄,吴、范二人在天津被北洋大臣兼直隶都督袁世凯的营务处(相当于军法处)逮捕,并被秘密处死。彭先生本人是爱国维新人士,却并无革命思想。但《中华报》的主笔杭辛斋(名慎修,浙江海宁人,彭的妹婿)是革命党人,他有愤于清廷和袁世凯的作为,便在《中华报》上揭露了袁秘密处死吴、范的消息。袁大怒,立即自天津致电北京的巡警部(是六部以外新设的一个部,后改民政部,尚书为徐世昌)予以查处。于是,彭、杭二人均被逮捕,并以“妄论朝政,附和匪党”的罪名,判处彭翼仲发配新疆,监禁十年;杭辛斋递解原籍,交地方官管束。《京话日报》与《中华报》同时被查封。一直到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彭翼仲才返回北京,《京话日报》重新复刊。

同类推荐
  • 名人传记丛书——莫泊桑

    名人传记丛书——莫泊桑

    在莫泊桑短暂的一生中,疯狂的工作和放荡不羁的生活使他逐渐病入膏肓,但他还是为世人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他的小说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他本人也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本书客观记录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生,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莫泊桑笔耕不辍的创作过程、勤奋刻苦的写作态度,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莫泊桑作品的巨大价值。
  •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MarkTwain),美国著名作家和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LanghorneClemens)。“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 沃尔玛家族全传

    沃尔玛家族全传

    沃尔顿,曾经的穷孩子,曾经的仅读过普通院校的平凡学生,曾经的退伍军人……如今的商业巨擘。沃尔玛,曾经不名一文的平价商店,曾经饱受挤兑的乡间小店,曾经被对手侧目的小字辈……如今雄冠全球的商业帝国。
  • 奥普拉魅力养成日记

    奥普拉魅力养成日记

    奥普拉·温弗瑞,一位美国尽人皆知的人物,一位打动人心的“脱口秀女王”,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传奇人生的美国黑人女性。她出身平凡却凭借着非凡的个人魅力,在访谈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赢得了美国和世界亿万电视观众的心。人们崇拜她,不仅因为她的身价高达24亿美元,更因为她的努力,她的不屈,她独一无二的个性魅力!《奥普拉魅力养成日记》结合奥普拉的传奇经历,将她的智慧呈现给广大女性朋友,帮助大家找回失去的信心,重塑完整的自我,活出属于自己的全新的人生。
  • 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中外历史名将之谜》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从中外历史上众多的名将中选择了十几位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力图将这些著名将领的人生经历尽可能全面细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把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谜题掀开其神秘的面纱,给读者一窥真相的阅读快感。在写作风格上,《中外历史名将之谜》也力求通俗易懂、精准生动,注重其中的趣味性与可读性,以满足不同层面读者的阅读需要。我们真诚地希望这本全真、立体的《中外历史名将之谜》能够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和想象空间。
热门推荐
  • 在古代当宠妃的日子

    在古代当宠妃的日子

    当柳沐乐醒来发现自己在另一个时空的时候,为了回家她想尽了各种办法。一开始她以为这是个升级流的大女主剧本,于是跟那个时代最得道的高人学习了各种知识,成为一个武艺高强,医术毒术一流的神秘少年。.后来她发现这可能是一个虐恋情深的言情剧本,于是选择嫁给那个后来成为一代魔君的少年,结果结婚当天就被抛弃了。再然后她以为这是个辅助流的大男主剧本,自己就是那个炮灰,于是她嫁给了这片大陆上最强大的皇室唯一的亲王,帮助他成就一番伟业;救好了跟她一样来自异时空的邻家哥哥。到最后的最后她才知道这是个为爱坠落的玄幻剧本,自己就是那阻碍别人幸福的恶毒女配,注定要用今生和来世去成全那段爱。
  • 平凡所热爱的篮球

    平凡所热爱的篮球

    李平凡先生一次又一次踏上了他的伟大的篮球征程,他好像从来没有遇到过对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邪神大帝

    邪神大帝

    轮回生生世世,只为在那一刻寻找我爱的你,不愿你在这个荒凉冰冷的世界独自生活。
  • 腹黑王妃爆笑爱

    腹黑王妃爆笑爱

    冷沦心可爱呆萌却又有着十足的野心,她莫名其妙的来到这个世界,爱上一个不该爱的男人言忆,这是一场野心,利益,皇室的争斗,更是一场算计谋权夹杂在一起的一段感情...可是言忆还在傻傻的用真心来打动她换取她最后一丝爱情
  • 剑震天穹

    剑震天穹

    穿越大家见多了,见过被雷劈的,见过被车撞的,可你见过因为在家里看动画片被穿的吗?新书等级:元气、元士、元师、元灵、元宗、元王、元皇、元尊、元圣、元帝本人是个新手,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太上公子

    太上公子

    神遗大陆无边无际,宗门林立,武者无数。小李探花李寻欢后人,穿越重生异界太上家族李家公子,在无法修炼神遗大陆武学的情况下,得到时空轮盘器灵的认可。一步步成长,横扫,纵横天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醉卧美人漆。
  • 异界之不灭神君

    异界之不灭神君

    -----在那古老传承千年的异界,一个草根人物慢慢崛起,神秘?无敌?神君?一切都是浮云.....在那漫漫仙路上,他遇见了来自异界的他,从此两人联手纵横异界......
  • 三大公主遇上无耻三王子

    三大公主遇上无耻三王子

    “尤恋依,你这个野种,给老娘滚过来!”“赵羽溪,你这个野丫头,长本事了!居然敢跑”“慕月音,你还跑!看老娘不抽死你!”在后妈们的抽打下,三位公主不得不离家出走。在追杀下,三位公主转到了:圣妮斯曼顿学院,遇上无耻三王子,在这个学院,爱情、身世一触即发!
  • 宠公主

    宠公主

    【宠公主驾到!】宠公主,顾名思义,她生来就是被宠爱的。就是有这样一个人,被男神宠爱,被女神“虐恋”。宠公主hold不住了,心慌慌的甩开一众男神跑路,没想到刚逃出狼口,就见一女神正阴狠的看着她。无奈,宠公主化身恶魔,浴火重生,男扮女装,肆意妄为,黑道影帝什么的信手拈来。重归校园,她魅惑一笑,目中无人的指着所有贵族,笑的猖狂放肆,“纸醉金迷奢侈无度的贵族,你们做好爱上我的准备了吗?”张狂,嚣张,放肆,猖狂,任性,胡作非为。宠公主成了拽公主,苦恼的却依旧是被一众男神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