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39600000035

第35章 唯识义(4)

就所对之境而言,明了等四种意识不出性境、带质境、独影境等三类境,是相分之分别。这亦是唯识学之教义。将所缘之对境,依其性质,而类别为三种:

1.性境,指真实之境。此境自守其性,并不随心。即指具有真实体性与作用,由实种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识之相分(种子、五根、器世间)、前五识及五俱(与前五识之任一者同时生起)意识之相分等。此境有三种不随心,即:(1)性不随,谓其能缘之见分通于善、不善、无记三性。(2)种不随,谓见分从自见分种生,相分从自相分种生,不随能缘之种子而生。(3)系不随,系,指界地系。谓所缘境之界地不随能缘之心。如欲界系之五识八识及五俱意识缘自界之五尘时,相分与能缘虽为欲界系,而所缘之五尘非随能缘而成欲界系。除此三不随心之外,尚有倡三科不随、异熟不随者,合称为五种不随。所谓三科不随:五蕴不随者,即如五蕴见分是识种收;五尘相分,即色蕴摄,是蕴科不摄。十二处不随者,其五识见分是意处收;五尘相分,五境处摄,是处科不随。十八界不随者,其五识见分,是五识界收;五尘相分,五境界摄,是界科不随。异熟不随者,即如第八识见分,是异熟性。心所缘五尘相分,非异熟性心,名异熟不随。

2.独影境,独者,简别于本质;影,为影像,即相分。谓依能缘之心之妄分别而变起之境,别无本质,仅为影像。如第六意识之妄分别变出之龟毛、兔角、空花等,全属幻影。此境有三种随心:(1)性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性。(2)种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由同一种子而生。(3)系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界系。

3.带质境,带质即兼带本质。谓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其相分有所依之本质,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如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之相分,及第六识追想过去之形象者。此境有三种通情本(情,为能缘之见分;本,为本质),即:(1)性通情本,谓如第七识之见分缘第八识之见分时,所变之相分无别种生,一半与本质同种生,若从本质生者,为无覆无记性,若随能缘之见分生者,则为有覆无记性,其性不定。(2)界通情本,又称系通情本。谓此相分之界地通于本质与见分之界地系而不定。(3)种通情本,谓此相分之种子亦随本质与见分而不定。

三类境之名称在诸经中虽未见记载,然有关相见二分为同种生或别种生,在印度即有异说,至玄奘时,以护法论师之说为正义,造“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情通本,性种等随应”一颂,授予弟子窥基,评判所缘之境,以别种生之相分为性境,同种生之相分为独影境,同别两种生之相分为带质境。

(第四节) 第二能变

第二能变为末那识,亦为思量识。末那,梵文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学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的“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文manovijāna,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末那识”。第二能变思量识,护法论师科判为十门八段,这十门中因为第四门的“体性门”和第五门的“行相门”俱是“思量”一段;第六门的“染俱门”和第七门的“相应门”合为“心所相应”,因为都是心所。故为十门八段。现将八段十门作表如下,依次而释。

一、举体出名门

末那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著,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著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第七识名为意识,似和第六意识无别,但是那第六意识是依主得名。这第七意识,是第六识所依之根;正是第六“意”识所以得名,就是依于第七意识的识名而为意识。好像前五识依于眼、耳等根,从它的所依名为眼识、耳识等,也是依主得名。第七识名意识,是持业得名。所谓意也就是识的业和识的自体,意即是识,名意识,和第六意之识的意识是不同的。例如藏识,藏就是第八识体一般。所以第六第七两识得名,判然有别。但经论中大概把第七识名意,而名意识者,是有下列几个原因:1.恐滥用第六意识。2.这识虽同时也可以名心,亦可以名识,但积集的心义,了别的识义,不及于第八识和前六识;唯思量的意义,为任何识所不及。3.这识是第六识近所依,就是第六识从于所依之根名意识,那所依根之意,当然是第七识。有这三个原因,第七识名意。

二、所依门

大概每个识生起,必有它的所依,所依就是依止仗托的东西。初能变没有说到所依,是否有理由呢?因为初能变第八识,是其他识的根本,应该为他识所依,依于他的义是不大显著,虽然不是没有所依,所以不说。至于前七转识,依他义显,所以第二、第三能变都别立所依一门。

第七识恒依第八识相续而转生起。“依”是依止义,“转”是转流义,是相续的,转起的意思。正所谓“由有赖耶故,得有末那识”。

凡心心所,必有所依,所依有三种,指因缘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系心心所生起作用时,所依靠之三种缘,相当于四缘中所缘缘以外之三缘,即:

1.因缘依,梵文hetupratyaya,又作种子、根本依。一切有为法,皆依各自之种子而生起,若离种子之因缘,则决无生者。故一切种子为诸法之因,又为诸法依生之所依法,此即因缘依。《瑜伽师地论》所称之为种子依,仅限于种子生起现行之一面,然而无阐释种子生种子及现行熏种子时互为因缘之义,故《成唯识论》广说“因缘依”之义,以代“种子依”之说。《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若言种子依,即唯现行法有种,种望种子,应无此依。今言因缘依者,令知宽遍故。”总之,“因缘依”若以狭义解释之,则与“种子依”同义,乃仅指诸法之种子而言;若以广义解释之,则熏种子之现行法,及引生后、后念种子之前念种子,皆为因缘依。

2.增上缘依,梵文adhipatipratyaya,又作具有依、俱有根。指心与心所同时具有,而为其所依之法。《成唯识论》卷四载,五识之俱有所依有四种,即五色根与第六、七、八等三识。小乘谓,意根为无间灭之六识,故非俱有依,仅五根为俱有依。《成唯识论》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举出护法、难陀、安慧、净月等四论师之异说,以广释“所依”之义,而以护法之说为正义,辨“依”与“所依”之别,说明“依”之义广通于一切法,而“所依”唯限于内六处,其理由有四义:

(1)决定之义:凡所依云者,能依法起时,无论如何,决定有它的所依,具这决定义者,得名所依。假使有时是所依,有时非所依,那么便不得名为俱有所依。例如第六识望于前五识,第八识望于五根,第七、第八望于前五识第六识,都非决定,简非所依。

(2)有境之义:从取境上得名有境。凡所依者,必有能依,同时必有取境者。所依决定虽俱时有,倘没有取境,也是不可。于此也是显得简俱有依所依义。如五识望于四大种、扶尘根,诸识望于命根、种子、无为法,都不是有境法,简非所依。

(3)为主之义:凡所依云者,必定有自在用。故虽有俱时决定而又有取境两义,但是没有为主自在义,也不是俱有所依。这是显得心所法是伴属而不自在,简非所依。

(4)令心心所取自所缘之义:能依之法,具取各自所缘的境,名取自所缘。凡名所依者,它的能依要有取境。故虽具有决定、有境、为主三义,若没有取自所缘之境,也显得不是俱有所依。如种子望于第八识,也不是所依。因为种子没有所缘境,也不是能取,故简非所依。

具足以上四义者,唯五根、第六、第七、第八等三识,故为心心所法之俱有依。若以能依之心分别之,前五识之俱有依有四种,第六识有两种,第七、第八两识各有一种俱有依。前五识四种俱有依为:

(1)同境依,又作顺取依,即五根。根与识乃同取现在之境而生,故称同境依。

(2)分别依,即第六识。前五识生起时,意识亦必生起,前五识无分别,而意识有分别,故称分别依。盖五同缘之识无分别,第六识原为寻伺相应之识能取境故,又能令五识明了取境,故又称“明了依”。

(3)染净依,即第七识。前诸识无染净之别,染净分位依第七识而成,故又称“分位依”。

(4)根本依,即第八识。为诸识所依以生起之根本,故称“根本依”。

以上四依中,唯前五识之不共依为同境依,即五色根,其余三者为诸识之共依。

3.等无间缘依,梵文samanantarapratyaya,又作开导依、避开法、开导根等。指避开现行位,引导后念心、心所,使其顺序生起之前灭意根。为八识在前念消灭时之自类心与心所。心,又作心王,即精神作用之主体,如眼识、耳识乃至阿赖耶识即是心王;心所,即附属于心王并与之相应而起的心理活动或精神现象,如作意、受、想乃至忿、恨、嫉、悭等六类五十一种精神作用,皆属心所,前《五位百法》章已述。人之心识作用,念念相续,无有间隔,前一念灭谢时,后一念随即生起,且于此前后念生灭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倚关系,即前一念之心王、心所生起时须依靠之条件因缘。是知前一念之心王于灭谢之同时,既避开其现行位,复引导后之心王、心所,故称“开导依”。以前念具有资助、生长后念心王、心所之功能,故有“开导根”之称。复以前后念生灭之际,历然相望,紧密相接,而无间断,故称“等无间缘依”。前念之心王开导、引生后念心王、心所,其间有关同异类之引生关系,自印度之时即有难陀、安慧、护法等论师各持不同之见解。所谓同异类之引生关系,即于八识心王中某一识之心王能否引生与之同类或异类之心王。

(1)难陀论师认为,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必由第六意识所引生,而第六识自身既能前后相续,复能引生前五识。故第六识乃六识中之开导依,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仅能自类相续,而无法引生其他诸识。

(2)安慧论师之主张,谓第六识以自类及第七、第八两识为开导依,第七识以自类及第六识为开导依,第八识以自类及第六、第七两识为开导依。

以上二师之见解虽有出入,然皆同意异类之心王可以互为开导依。

(3)护法论师则持相反看法,谓八识之心王限于各自不同之类,异类之心王无法互为开导依,唯有相同之心王能生灭相续无间。

三、所缘门

《对法论》卷二说:“意者,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难陀、火辨、安慧,如其次第起我所和我所执。

难陀等三位论师关于识有双缘之说,是依《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三“末那于一切时,执我我所”等而来。在护法论师评判之下,谓这识的我执,任运一类恒续相生,没有我和我所二执相并;又无始以来,此识一味转,没有转易,也不可说二执前后。但是所谓我我所执者,是依语言文字,于阿赖耶识上,立所缘二境,不可泥文忘义。

照护法论师的说法,此第七识但缘藏识的见分而起我执。彼第八阿赖耶识,无始来时,一类相续,似乎“常”、“一”;又恒为诸法所依,好像有“主宰”义相。如何但说缘见分者?因为受境等作用,见分相显故。故这识所缘的境,是阿赖耶识的见分。

四、体性行相门

所谓“体性”就是识体,为四分中的自证分;所谓“行相”就是能缘的作用,是四分中的见分。既然体和用是有异,所以十门中分为二门;但两义相近,故于八段文中合为一段。

此识以思量为体性,又以思量为行相。故颂曰“思量为性相”,就是思量为其性,显出末那识的体性;思量为其相,显出末那识的行相。故思量者,是思虑量度恒审为我,计执为我之谓;既以思量为体性,复以思量为行相。从实际来讲,若思量是识体的作用,是见分行相,应但说思量为相可了,不必说思量为性;然以体性难以了知,根据有思量的识用,就为这识的体性,举用以显体性,故云思量为性。我,就是思量,就是这识的行相,故云思量为相。

此“思量为性相”,也就是兼释名末那得名之所以,别显这识名末那、名意,是思量识。

五、心所相应门

这第七识“染俱”,就是与这识相应的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个根本烦恼。这识的“我”就是思量,因为和根本烦恼相应故,于十义门中,开“染俱”一门。然出根本烦恼相应外,尚有其他如触等心所,在八段文中和四烦恼合为“心所相应门”。

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个根本烦恼相应。这四个根本烦恼又称四惑,此乃与末那识相应而起之根本烦恼。

1.我痴,愚于我相、迷于无我之理,称为我痴。与我见、我慢、我爱等三烦恼同为四根本烦恼。《唯论三十论颂》:“四烦恼常现,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盖一切惑障之生起,皆以愚痴为前导,故知由我痴而有其余三种烦恼之生起,故谓我痴为无明烦恼之首。

2.我见,指执著有实我之妄见,亦即于非我之法,妄执为我。据《大乘起信论》载,此又分为人法二种:(1)人我见,即执著于色、受、想、行、识,以五蕴假合之身心为实我。(2)法我见,即妄计一切法皆有其实在体性。此末那识系由无始以来虚妄之熏习力,缘于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而有实我实法之见

3.我慢,谓视“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我”形成慢之心。为七慢、九慢之一。《成唯识论》卷四:“我慢者,谓踞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

4.我爱,谓深生爱著于一己妄执之自我。第七末那识常执著第八阿赖耶识为“我”而生起此烦恼。《成唯识论》卷四:“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著,故名我爱。”

此识于根本十惑中唯与此四惑相应,不与其他六种相应。四惑之外,就是触等五遍行心所;因为触等五心所,凡一切心王起时,必与之俱起。依这一说,末那识的相应心所有四惑及触、作意、受、想、思的九种心所。至于随烦恼,不许有别体,是随于本惑分位上假立。此识恒与本惑相应,一类相续,分位无别,随惑无从得起。但颂曰“及余触等俱”,说除五遍行之外,尚有“余者”,非指触等,是指触等之外的随惑。至于解释触等之余的随惑,有主五种的,有主六种的,也有主十种的。因为解释遍在染污心的烦恼不同,随之于此识的相应心所的数也由之不同。

虽然有如此的异说,然护法论师谓“余者”,于此识相应的随惑有八种,即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不正知等所谓八遍染是。这八种遍染心所,就是遍染于染污心;现在第七识就是染污心,所以和这八遍染相应。然而第七识相应心所,行相微细难知,所说明的八遍染相,是依第六识相应边言以类推。护法论师说,与此识相应的心所,总有十八,就是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四个根本烦恼;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再加以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妄念、散乱、不正知的八遍染随惑;并及慧心所。这里所说的慧心所,正是我见之体,所以加入;但并不是我见与慧俱起。

六、三性分别门

有覆无记是分别此识的性类。此识在善、不善、无记的三性中,属无记性;在有覆无记二无记中,是有覆无记摄。因为此识和染污法的四烦恼相,覆障圣道无漏智,覆蔽自心使不清净,得名有覆。虽是有覆染污法,但它的行相任运微细,不感可爱非可爱果和没有记别,故名无记。

七、界系分别门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本书讲述从上帝创造世界到大卫当犹太国王的故事,对应《圣经·旧约》的前12卷。共分五篇,内容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犹太先祖的故事、大卫王的故事等。
  •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是《降伏其心》与《善用其心》的续集,也是我出关十年,开山创建东华寺的心得感悟和修学佛法二十余年的总结。出版此书旨在阐述自己的学佛观点,获得广大学佛者的指正。佛法浩如烟海,虽修学二十余年,仍难得法乳一滴。但终究有所感悟,正如三本书名所示,降伏其心为善用其心,用过不执著,不留恋,更不留痕迹,故、名“其心无住”。要将身口意之用发挥至极限,需先降伏身口意,继而善用身口意,最终达至过后无痕。其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时包太虚,小时不容针。成事由其心,败事亦由心。其心被动为奴隶,其心主动成主人。其心不降,是懦夫。降之不善用,为愚夫。事过执著,留恋不舍,乃凡夫。其心降伏,善用且无住,则圣人成矣。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禅语》精选流传禅林、脍炙人口的禅宗格言名句,结合富有启迪性的禅门智慧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体悟与诠释,将禅语的精髓要义,呈献于读者面前。全书语言精警凝炼、形象明快、雅俗共赏,能让读者准确全面、生动亲切地领悟、欣赏经典禅语的言外之言、味外之味、韵外之韵,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提升。在浮躁烦扰的现实社会中,《经典禅语》将带领读者感悟禅门智慧,培养禅悦心态,为红尘浊世中迷失自我、喧嚣烦躁的现代人找到安稳身心的家。
热门推荐
  • 星际之以我之名

    星际之以我之名

    新书《快穿之宿主她总翻车》开坑了,这本无cp,求收藏求评论求票票……各种求宠爱╰(*?︶`*)╯妹子一脚踩空到万年后的星际世界……什么?这里古武横行?没关系,姐刚好有一个职业能打能摔什么?这里异能横行?没关系,姐姐也是有异能的人!什么?这里的人有异能还会开机甲?……还是没关系,学习使我快乐,姐也弄台机甲玩玩……即使撞了墙我也能硬刚!
  • 狼族双帝

    狼族双帝

    风月——皇帝的私生女,意外得知母亲被父亲赶出的事实,入都报仇,乔装成商人,接近皇室,入都时意外结识第一商户夏寂,结下情缘,风月因被三公主陷害入狱,狱中结识好友蓝韵。夏寂奋力将风月、蓝韵救出,风月和夏寂两人一见钟情,二见倾心,一起结束了风澜夜的统治,统一四方,两只狼打破常规,不仅成为亲密伴侣,还是狼族双帝。【这个简介写的语无伦次,不要细看,另外,喷子不喜绕道】
  • 快穿之只在有你的世界

    快穿之只在有你的世界

    快穿,1v1一片神秘的星空,一只灵动的猫咪,引领进入神奇的世界。若溪从来没想过有机会去改变自己的一生,当机会就摆在面前,便要牢牢抓住!时空的穿梭,体验百态人生,简溪让自己越来越强。却未想到,有一个他和自己共同前行。保护她,呵护她,给予她从未有过的温暖。她:在星空的尽头,你是否还在?他:不,不只是尽头,是每一处,我都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谢谢你,以她的名义爱我

    谢谢你,以她的名义爱我

    第一次相见,她傲气的说,“要我,你不配。”第二次再见,她卑微的跪在他的脚边,“我脱!”她无意招惹他,却一不小心掉入了他的沼泽。有人说,她是路少最宠的女人,因为,她敢带人扫他的场子,她敢甩他脸子,而他却说只要她喜欢就好。有人说,她是路少最恨的女人,因为,他曾把她丢在无人问津的坟地三天三夜,曾扬言要让她在这个世上过的生不如死。直到有一天,生死一线,他将怀有身孕的她抵在刀口,笑容寡然:“初夏,你怕吗?”她缓缓垂眸,怆然一笑:“不怕,怕有何用?我怕的时候,你从不曾手软!”那天之后,她消失——人人都说他是个冷血的禽兽,连自己的骨肉都能放弃,而只有她知道,他这只冷血的禽兽,情有多深,爱有多真。
  • 佛魔同生

    佛魔同生

    神秘的身世,神秘的人物,佛魔岂能同生,孤独,仇恨,一切的一切,让我们走进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
  • 重生之魔法文明

    重生之魔法文明

    (起点三组签约作品)这是一部场面恢宏的小说,国仇家恨、信仰冲突、种族战争、魔兽狂潮、机械入侵接踵而至。看这个设定独特的世界中,智慧生命如何为了生存而挣扎,魔法文明如何为了传承而战斗。看主角如何在远古遗迹的探索中,一步一步揭开文明更替之谜,找到文明传承的溶合点,让消失万年的科技文明重现光芒。看亲情、友情、爱情三种人类永恒的情感,如何在颠沛流离的大陆巨变中谱写出一曲曲爱的赞歌。(猪头写这部小说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让您体会到YY时的快感,追寻的是一种感动,为每一种情感所感动,为每一个人物的命运所感动,为每一次挣扎每一次奋斗所感动!)读者1群:22758467(谢谢书友ddmmwyh热心赞助)
  • 红楼归梦二悠悠

    红楼归梦二悠悠

    子曰:多情最是害人。屁!专情那是害己!一个个都是捂不熟的心,喂不熟的狼。上辈子,一个睡了三年,跑去跟他妹妹结婚了。这辈子,一个睡了八年,好嘛,又要跑去和他妹妹成亲?!得,我一个活了两辈子的瓶子还能跟你们地球上的凡人计较不成?答: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必须计较!想卖我?提前征求过我同意没有?能把我卖了的,只能是我自己个儿。来来来,拍卖了啊,一个集美貌(借尸还魂)与才华(专注抄袭)于一身的女子,她究竟是清纯的化身,还是性感的天使?起拍价,您可竖起耳朵听清咯,一两银子。可悲可叹可怜可歌可泣可圈可点,姐姐我是多没市场,就一两银子还没人要吗?凑热闹叫价的竟然全部都是托儿,大中小三个王,一个对门儿老板,一个赤脚医生,一个人格分裂的精神病患者,自己店里的店长和副店长就算了,这只长得像耗子的猫跑来凑什么热闹?!喵~得,卖不掉我就买。我家相公有的是钱,造,可劲儿挥霍,可劲儿造!“亲,以后你就是伦家的人了,谁要是欺负你就报我的名号,从今天起,我叫周五。”买个中看又中用的小相公领回家,他负责渔樵耕读养娃娃,我和相公负责看他渔樵耕读养娃娃。哇,好一副其乐融融...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