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82500000033

第33章 论唐朝农业管理的调节手段与方法

■赵强

“内容提要”唐朝农业管理的调控手段和方法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归结起来主要有减免租税、赈贷贫困、和籴出粜、地区调拨等,实施效果非常明显,对安抚灾民、平抑物价、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关注、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唐朝农业管理手段租税赈贷和籴出粜转运

唐朝是中国古代农业管理体制比较完备的时期,农业管理的调节手段与方法多种多样,既有指令性的行政和法律措施,也有指导性的激励约束机制。本文拟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力图从行政和管理学的角度论述唐朝农业管理的体制性功能,以期对当今相关决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减免租税

这是历代统治者为维护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而对灾区农业所采取的一种最普遍、最简捷有效的手段,是对农业整体税法的修正和调节,也是农业税收灵活性的集中表现。

古代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农业生产在极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每逢水、旱、蝗等大的自然灾害,广大灾区民众往往是在死亡线上挣扎度日。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唐政府制定了有关减免租税的管理条例。一旦发生自然灾害,“里正须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层层申报。朝廷届时派出巡察使、安抚使等巡视灾区,了解灾情,制定救济方案,再由户部总体平衡,指令地方适当减免赋税。租庸调法本身就已明确规定,对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损失在40%以上的灾区免收田租,减产60%以上的灾区免收租、调,达70%以上的则租、庸、调全免,给农民休养生息的余地。

早在唐太宗时期,朝廷为了取信于民,“不欲空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非常重视对灾区农业税收的减免。贞观元年(627年),山东诸州大旱,朝廷免收当年租赋,并派魏徵等前往各地进行赈恤。玄宗以前的几代皇帝对灾区农业税收的减免是卓有成效的。而在“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的各种开支十分庞杂,农业税收越来越重,名目繁多。两税法的实施也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各地的两税额定得过高,免税只是对百姓多年积欠而无力交纳的虚额租赋从名义予以免除,成为一种空洞的形式。

二赈贷贫困

这是对灾民所采取的救济方法。唐朝“凶荒则有社仓赈给,不足则徙民就食诸州”。已经形成一种制度。

唐代的社仓(又称义仓)创建于贞观二年(628年),朝廷规定,“王公以下垦田,亩纳二升”,上交到所在州县,“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

义仓的基本职能有两种:一种是无偿赈给;另一种是借贷,待农作物收获后按规定偿还。

唐朝的地方州、县一般都设有义仓,具体业务由所在州县的司仓负责,中央由仓部司统一管理,国家可以集中调拨义仓的仓储。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朝廷下令“运剑南道义仓米百万石救饥人”。从常规上讲,每逢灾荒,“诸州皆待奏报,然后赈给”。边远地区可以“给讫奏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不一定要恪守这种规定,州县主管官员有一定的自主权。若灾情严重,刺史、县令有权直接下令赈贷,然后再呈报户部。“本置义仓,只防水旱,先给后奏,敕有明文”。意在更好地发挥义仓的赈贷作用。

武则天以前,义仓专门用于赈贷灾民,其作用比较明显。到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天下义仓费用向尽”,至开元年间已变为国家的正式税收项目。不过,赈贷贫困仍旧是它的基本职能。玄宗曾下达《发诸州义仓制》,诏令“自今已后,天下诸州每置农桑,令诸县审责贫户应粮及种子,据其口粮贷义仓,至秋熟后照数征纳”。开元二十年(732年),玄宗又令州县审查贫户,用义仓的粮储进行赈贷。

唐朝赈贷主要取用义仓的粮米,但又不局限于义仓。尤其是中宗以后,义仓不专门用于赈贷,赈贷也不单纯地依赖义仓,常平仓、正仓、太仓和转运仓都兼有赈贷的职能。各种仓廪互补互济,国家可以统一调用,以解燃眉之急。开元十五年(727年),朝廷从江淮地区转运税米一百多万石用于救济河北灾民。文宗在位时对遭受旱蝗灾害的关中地区深表关切,下诏“以常平、义仓及侧近宫中所贮斛斗,量加赈赐”。

类似这种赈贷的事例在唐朝不胜枚举。其规模之大,形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信念,维护了农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是农业管理中一种颇为有效的举措。

三和籴出粜

这是一种以商业手段调节农业经济的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它并非唐朝首创,但是,唐朝统治者却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历史传统。

早在西汉宣帝时就创立了常平仓,开创了常平之法。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常平之法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仓部司在长安东西二市重设立常平仓,显庆二年(657年)又置常平署官员。

起初,这只是一种纯商业性质的官府经营粮食买卖的活动,规模甚小。开元二年(714年),全国谷物普遍丰收,粮价低廉,为了不损伤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朝廷下令诸州以每斗高于市场二、三钱的粮食价格进行收购,称为“和籴”,待收之年再以低于新的市场粮价贱卖给农民,称为“出粜”。这种做法很快便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由于当时地方政府还没有专门用于储备和供给籴粜的粮仓,限制了和籴出粜的规模。开元七年(719年)六月,朝廷下令在关内、陇右、河南等五道以及扬州、益州等十多个州设立常平仓,由户部的度支司提供本钱,鼓励籴粜。以后每逢丰收之年,官府便大量和籴,并规定“事须两和,不得限制”。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全国喜获丰收,户部以每斗优惠于市场二、三钱的价格广泛和籴,共收购粮食近四百万石,并配备和籴使,在关中开设和籴业务。

和籴的前提是粮食丰产,而出粜的基础则是官府的常平仓拥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开元时期,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官府有条件大规模地和籴粮米,除了供应国用军需以外,还可以大量储备,待灾荒之年再以低于市场的粮食价格卖给百姓。这样,由国家垄断粮食的经营活动,可以从根本上限制和打击富豪奸商哄抬粮价,维护市场粮价的稳定,维系民众的日常生活,从而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农业生产江河日下,粮食短缺,常平仓空荡如洗,和籴出粜曾一度中止。广德二年(764年),第五琦奏请诸州重新整顿常平仓,米价贱则加价和籴,贵则减价出粜,恢复了常平之法。建中元年(780)九月,官府出米麦各十万石在长安东西二市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公开出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虽然连年干旱,但粮价没有暴涨。因此,陆贽建议在丰收地区“广和籴以救农人”。唐宪宗更加明确地强调常平仓要“以时粜籴,务在救乏赈贷”。

唐代的和籴出粜或曰常平法,从自身体系上讲是比较完备的。朝廷由户部的仓部司总领,度支司统筹规划,支付本钱。州府的司仓和各县的司仓佐(或仓督)负责管理本境内的常平仓,成本利润及经营情况都要及时向朝廷汇报。

从表面上看,常平之法似乎是国家采取的一种粮价补贴形式。实际并非如此。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粮食价格基本上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丰收之年每斗贱至三、四钱,而灾荒之年可猛涨到数百钱,差额十分悬殊。这样,国家在丰收之年以高于当时的市场粮价大量收购,灾荒之年再以低于新的市场价格而高于收购价格出售,官方既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经营利润,又维护了市场粮价的相对稳定。

和籴出粜,这是唐政府调节农业经济的有效方法之一。白居易称赞“和籴之法,其理最当”。即使到唐朝后期,官府也丝毫没有放松对常平仓的管理,千方百计地扩大和籴、出粜的规模,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调节维护作用。

四综合平衡地方经济

农业的发展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的制约。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形势各不相同。从南北朝开始,南方经济一直稳步发展。两季稻的普遍种植使粮食产量成倍增长。而北方则因战乱频繁,政策多变,农业生产时起时落,以至萎靡不振,远远落后于南方。这种差别到唐朝已表现得十分明显:一方面,北方农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基本用于维护自身的再生产,无法满足国家浩大的非生产性开支;另一方面,南方经济不断崛起,农业、商业、手工业快速发展,相互促进,特别是粮食产量丰盛有余。唐王朝为了平衡这种地域性差异,确保国用军需,便采取了国家统一调拨的形式,进行粮食转运。中央由户部总体管理,度支司负责“转运征敛送纳”等方面的具体事宜,并设使监督,全面领导。仓部司承担转运粮米的交纳和接收业务。

唐代的粮食转运分水路和陆路两种。水路以大运河为基本航线,北有陆路相接,形成了从江南至长安的一条繁忙的转运带。“江淮漕租米至东都输含嘉仓,以车或驮陆运至陕。《旧唐书》亦载:“自洛至陕为陆运,自陕至京为水运。”由此,大量江南粮米源源不断地流入北方。

转运指标的确定取决于南北方农业经济形势的变化。在长期的转运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传统定式——“旧制以关中用度之多,岁运东方租米,至有斗钱运斗米之言”。许多人主张转运乃“国之大计,不计费损,虽知劳烦,不可废也”。陆贽对此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近岁关辅屡丰,公储委积,足给数年”,而江淮水灾,“斗米直百五十钱,运至东渭桥,僦直又约二百”。共计每斗三百五十钱,且米质陈旧,可谓“耗其九而存其一,馁彼人而伤此农”。他建议暂时停止转运,在关中广开和籴,把江淮租米贱粜给当地百姓,以维护南方的农业生产。然而,国家对南方经济的依赖性已经无法疏缓。宪宗时朝廷的农业税收基本上来源于江西、福建、湖南等八道四十九州。穆宗以后,史书上有关粮运的记载比较少见,但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各转运仓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应有的职能,直到宋朝政和年间才被最后废除,“其利可见久矣”。

同类推荐
  • 无双国仕

    无双国仕

    大业十一年,征辽战役落幕,隋帝忙着北狩南巡。这是一个黑暗混乱、瓦釜雷鸣的时代,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这一年,李渊在太原剿匪,戏精王世充成了杨广头号小弟,山大王翟让聚义瓦岗,屌丝朱粲咸鱼翻身,鹰扬府的梁师都瞎折腾;这是一个风起云涌、豪杰辈出的时代,一批英雄枭雄开始搅动历史:李靖、程咬金、尉迟恭、秦琼、李密、窦建德……而此时,来自漠北的少年方黎却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 【无双群:153050783】
  • 重读苏轼

    重读苏轼

    读诗使人怡情,读史使人明智。把两者结合起来读会是怎么样呢?苏轼历经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徽宗四朝,他面临过北宋乃至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政治变革——王安石变法,他生活在牛人辈出的年代,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小时候砸缸的那个)、曾巩(散文八大家之一)、沈括(大科学家,有著作《梦溪笔谈》)、张先(词人一曲新词酒一杯)、秦观(词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黄庭坚(自称是苏轼的弟子,诗写的很好)等人都与苏轼有过来往。苏轼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朝代,和这些人匆匆碰面,又匆匆分别,坎坎坷坷地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旅程,然而他步履坚定,正如他诗中所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大明小财子

    大明小财子

    大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2年)图书馆管理员王琦睡梦中穿越到明朝初年,发现一个文科男在这个世道毫无用武之地,决心就种种田,当当米虫,过点幸福的田园生活。可事与愿违,一宗案件,让他被迫入局。联袂沈家,与之一起,开阔商业,与郑和一起下西洋……爱恨情仇,商海沉浮。六百年后,控制世界经济命脉的,不是各国政府,不是什么柴氏家族,而是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隐形财团---王家。PS:求粉丝,求砸票啊...新人新书,夜郎拜谢!!
  • 我为隋帝杨广

    我为隋帝杨广

    杨广就职于西南地区偏远山区一所初等中学,从教三十多年,为祖国培养出了无数优秀人才。当这样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穿越历史成为刚出生的隋炀帝杨广,会产生怎样的蝴蝶效应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这里曾经是汉朝5

    这里曾经是汉朝5

    本书是该系列的第五部,书中从王莽夺权写起,到东汉班超等人征服西域为止。王莽积数十年功力,终于成功篡权,建立新朝。然而,这个史上最为著名的集儒家学术大师及理想主义者为一体的皇帝一登基,就掀起了狂热的复古主义,将国家推向了深渊。天下哗然,怨声四起,造反之声不绝于耳。刘氏宗族后裔以种田为业的刘秀,也加入了光复汉朝滚滚洪流,去寻找他那血腥的梦想。
热门推荐
  • 万古魔剑帝

    万古魔剑帝

    十万年后,永恒天帝重生归来,以无上剑道,上斩天宫,下灭幽冥,光鉴万古,照耀九天!‘吾之剑道,杀戮不绝,突破不止!亘古长存,永恒不灭!’——书友交流群:536085423
  • 乌鸦之完美谍王

    乌鸦之完美谍王

    他,代号乌鸦,超级大脑,兵王身手!无人知道他是谁,只知极其恐怖:窃取情报像幽灵出没,袭击目标如猛狮挥掌,怒诛倭魁汉奸似神龙探爪!倭寇颤栗把他当洪水猛兽,我方抚额称庆尊他是龙谍。事毕拂衣去,他是史上最完美之谍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花样爱恋

    花样爱恋

    这是一个校园故事,本书的主角玫兰玥会在其中发生许多故事!
  • 深情总被薄情误

    深情总被薄情误

    vvvv吃醋v重新做的人退居不急刚发多大风发发发
  • 元灵启力之圣林的羁绊

    元灵启力之圣林的羁绊

    一个决定,一次相遇……逐渐开启的元灵世界,在一次又一次的事情背后,藏着几颗受伤的心……背后的秘密能否化为关键,一次又一次的事故又隐藏了什么?“花朵期盼着你们的重逢……”
  • 庶逆

    庶逆

    他是一个庶人,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庶人,混战不休、人如草芥的南北朝,因着他的到来而变得更加热闹了。。。读死书?还是死读书?尊佛?还是灭佛?道士?炼丹驱鬼只是小道!士族?姓名是浮云……豪门?别让他揪着小辫子!QQ群:149559421,新人新书,考虑多有不周,欢迎各位书友多提宝贵意见,果冻先行感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列子原来这样说

    列子原来这样说

    本书阐述列子在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被称作“有道之士”列子主张顺从自然之道,内外相应,物我两忘,淡然生死,观行闻声,至言无言,安时顺命。不要太执着于当下“我”的生命,而要从宇宙自然地永恒生命的背景中去体验个体生命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