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57500000035

第35章 俄语布尔加科夫学概观(1)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布尔加科夫小说的神话诗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07BWW008。(梁坤)

在20世纪的俄罗斯作家中,布尔加科夫属于最无可争议的经典作家。他在小说和戏剧领域都有着过人的禀赋,曾自谓“散文和剧作之于我,犹如钢琴演奏者的左右手”[1],其“夕阳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就因这双重才华而辉煌独具:自1966—1967年在莫斯科杂志发表以来,便始终处于国内外批评家关注的中心。可以说,对这部作品的阐释成就了布尔加科夫学,而俄罗斯本土的研究又是这一国际化学科的基础。

这部旷世名作成书于布尔加科夫遭受批判和被禁的、重压之下的1928—1940年,在被尘封二十六年后,甫一问世便引起轰动,但在批评界却曾引起过激烈论争。在文学的意识形态研究中,小说无法被纳入当时通行的党性、人民性、阶级性、历史主义方法等理论体系,作家的“神秘性”成为分析其作品的障碍。在20—30年代,作家曾被冠以“白卫军”和“内部侨民”的罪名而遭排斥,此时论者在小说中又发现了“摩尼教的异端邪说”,指斥作家将魔鬼学说“世俗化”,写作“撒旦之书”,是“同恶妥协”,并抨击在20世纪30年代“不合时宜”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严厉的批评让人感到小说的声誉似乎并非缘于卓越的艺术成就,而是因为作者对官方文化的立场及其悲剧命运[2](310,316)。此外,布尔加科夫还被列入19—20世纪以小说为基本体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也有论者肯定其创作在俄罗斯与世界讽刺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成就[3](1001)指《Случайнажелезнойдороге》和《СтихПетраЯшкина—коммуниста》两部诗集(1926—1927)。,这一批评视角因遮蔽了诸多敏感问题而显得合乎时宜。而对作品的基督教解读、布尔加科夫与斯大林的关系等问题,则几乎全都转给了地下出版物和国外的布尔加科夫研究。

随着作家遗孀对档案材料的披露和作家书信、著作、文集的陆续出版,文学研究掀开了新的一页1988年,十卷本《布尔加科夫全集》问世,增补了曾被删节的部分。随后作家的两卷本散文(基辅,1989)、五卷本文集(莫斯科:艺术文学出版社,1989—1990)、《戏剧遗产》两卷本——20年代和30年代剧作(圣彼得堡:艺术出版社,1989,1994)陆续出版,为布尔加科夫研究提供了文本准备。1991年出版了国际书目《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1891—1991·传记·散文·剧本·戏剧·音乐·电影艺术》、文集《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与现代世界》、《现代世界中的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戏剧》。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布尔加科夫的学者。1984年,在莫斯科成立了以布尔加科夫命名的“凤凰”俱乐部,专事有关布尔加科夫创作的书目整理、讲座、造型艺术和演出等文化推广活动。80年代末,圣彼得堡成立布尔加科夫文学戏剧学会(即布尔加科夫研究会),举办了多次布尔加科夫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会议论文集,所探讨的问题突破了对剧作家布尔加科夫的研究框架。据2002年出版的图书目录《基督教与18—20世纪的新俄罗斯文学》统计,从1967—2000年间,仅在俄罗斯国内,有关布尔加科夫的研究著述就有200多种。在世界各国用各种文字出版的相关学术著作、书评、札记、评注乃至仿作数以万计。布尔加科夫学术研讨会经常在俄罗斯和欧美各国举办。。20世纪80年代,关于布尔加科夫个性及其诗学、散文作品和戏剧创作史的研究著作大量涌现,从饱含激情的解读转向具有学术价值的阐释,布尔加科夫作为苏联文学大师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苏联解体之后,对他的研究热情依旧旺盛并继续深化。《大师和玛格丽特》丰富的内涵为批评者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社会语境的深刻变化也为各种阐释提供了可能。研究方法主要有传记研究——作家档案、小说手稿及创作史研究、小说谱系及原型研究、小说文本分析、文学地方志或小说地形学。在最后一项研究的基础上开辟了作家故居博物馆和游览专线,“布尔加科夫的莫斯科”因而具有奇幻的魅力。布尔加科夫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文学框架进入到社会意识范畴,在大众文化体系中的牢固地位使《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小说成为一部祭祀之书。

一、传记研究

传记研究主要涉及小说手稿及其内容、作品版本变化同作者思想转变的关系。丘达科娃(М.О.Чудакова)和雅诺夫斯卡娅(Л.Яновская)是这一路向的主要代表。叶尔莫林斯基(C.Ермолинский)于1966年发表的关于布尔加科夫的回忆提供了一个音叉,没有藻饰,没有谤词,因此才提高了布尔加科夫研究的水准。作家档案遗产的披露有助于发展关于其创作的历史文学观,并首先提供了传记批评方法的可能性。这种由圣伯夫创立的文学研究规则,倾向于通过只反映其生平的传记作品,塑造艺术家的文学批评肖像。它首先强调作家创作的主观性。基列耶夫的“文献性中篇小说”《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在捷列克河岸》(1980)[4]尽管有些天真的虚构,但是借助作者在弗拉迪沃斯托克找到的文献复活了布尔加科夫的一生。布尔加科夫研究的领军人物丘达科娃做了大量修复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名著《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传记》(1988)是第一部关于作家的学术传记,也是布尔加科夫学的奠基之作。丘达科娃研究作家档案、手稿版本、同亲友们的谈话,作家藏书、阅读环境及其时代,修复了《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前几稿。她在直观的形象性层面上分析小说,注重文本的重拟经验,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研究不同版本的变异,考察作家创作构思的演变。她认为在小说的各个版本中,人物世界的动态变化是由作者的经历和体验引起的,其命运在作家生命的最后十年被戏剧般地定型了。这一点在布尔加科夫于1930年3月写给斯大林的信中和他关于自己从来都不是苏联作家的话中得到了证实。关于耶舒阿和沃兰德的小说本身,提问题的范围同彼拉多和耶舒阿所参与事件的超时间性质等方面都打上了作家传记思考的印记。

雅诺夫斯卡娅(Л.Яновская)不同此说。这位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研究布尔加科夫的创作的学者修复了《白卫军》、《狗心》和《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全本,她的《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创作道路》(1983)是第一部关于布尔加科夫的学术专著,阐释风格浪漫而富于激情。她认为只有布尔加科夫不同寻常的个性才是《大师和玛格丽特》艺术氛围的基础,其作品艺术形象的特征来自他的童年印象,沃兰德的形象那时就在他的想象中形成了,据作家的姐姐回忆,有一次他说自己一整夜没睡,因为被撒旦接见。作者从文献事实逻辑出发得出结论:“布尔加科夫处理的不是神学问题,而是自己的艺术使命。”[5](248)此外,作者还在《关于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札记》[6]中从版本和文献的角度研究小说的命运。

对布尔加科夫这位命运多舛、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作家而言,传记研究尤为重要,它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说谱系及原型研究

正是布尔加科夫对世界文化语境的关注,对永恒形象和神话思维模式的运用,即“高度的互文性”成就了他的小说。小说的用典引起研究者们的充分重视。他们发现,作家以永恒的形象和神话模式为原型,在小说中汇集了某些文化与历史宗教传统:古希腊罗马的多神教、犹太教、早期基督教的成分、西欧中世纪的魔鬼学说、斯拉夫神话观念(以东正教为中介,但是比正统宗教更接近民间创作)、隐含在圣经引文之下的同义异说、《浮士德》的变体、关于傻瓜伊万的俄罗斯传说等等。丰富的文学联想使传统更显得错综复杂,每一传统都会引起某些文化语境的特定联想,故而小说的诸多因素、人物和情节在每一文化层面上都拥有比较独立的意义。此外,欧洲与俄罗斯的经典作家(如但丁、歌德、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安德烈耶夫、布宁、霍夫曼等)也被认为是布尔加科夫文学、哲学和美学结构的渊源。

拜尔扎(И.Бэлза)著有《大师和玛格丽特的谱系》、《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总谱》[7]等论文。他研究的主导性原则是历史起源的原则,即通过对布尔加科夫艺术体系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的,具有文学与文化意义的“事件”来考察布尔加科夫的作品。他认为,作家的创作和现实生活没有直接联系,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带有间接性。沃兰德的名字出自歌德的《浮士德》。在某种程度上,斯克里亚宾(А.Н.Скрябин)的《撒旦史诗》成为沃兰德形象的“创作动机”。“总谱性”就成为撒旦舞会上那场交响音乐会的表现形式。另一常用的表现形式是布尔加科夫在描写玛格丽特永远离弃的哥特式单独住宅时所采用的“建筑术”。将各种艺术形式(文学、音乐、建筑)整合为新的民族层面,形成小说同世界文化的谱系联系,这意味着通过布尔加科夫的创作保存了同历史的对话。

伽林斯卡娅(И.Галинская)的两部著作《名著的奥秘》(1986)和《现代阐释中的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遗产》(2003)均重点研究小说古代章节的文化渊源即互文性问题。她认为,德国作家穆勒(G.A.Müller)的著作《本丢·彼拉多,第五任犹太总督和拿撒勒的耶稣的审判者》“提供了关于彼拉多之罪的法律心理根源的历史资料和很多传说”。[8](73)大师(在古代教会典籍中这样称呼识字老师,亦即精通福音书情节的人)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化身为尘世、圣经和宇宙“三个世界”的理论的创造者。至于大师的原型,她在公认的作家本人、耶舒阿和果戈理之外又加上18世纪乌克兰哲学家斯科沃罗达(Г.С.Сковорода)[8],她发现二者在肖像和传记方面相似。犹大之死的情节可能来自(中世纪法国南部的)游吟诗人的诗学[8](108)。“原稿是烧不毁的”的格言,确切地说,是原稿被点燃而没有烧毁。她在亚尔毕人的故事——关于多米尼加僧侣德·古斯曼(deGusman)、未来的多明我修会奠基人和天主教圣徒——的传说中发现了这一情景模式。

库施琳娜(О.Кушлина)和斯米尔诺夫(Ю.Смирнов)在论文《〈大师和玛格丽特〉小说诗学的若干问题》(1988)中指出,布尔加科夫逐渐以《圣经》为渊源,将带有固定语义学底色的传统形象放在特殊的条件或者是经典模式的现代情节层面,使之具备近似神话的多义性。[9](302)他们在小说的耶路撒冷事件中考察“黑弥撒”的语义学。小说中三次出现他心爱的美国作曲家文森特·尤曼斯(VincentYoumans)的狐步舞曲“阿利路亚”。它们作为现代黑弥撒的成分服务于魔鬼。而撒旦舞会的语义学与复活节仪式相反,后者是按照“生命—死亡—再生”的公式建构的,而对于大多数舞会参加者而言,舞会则有着相反的结构:“死亡—生命—死亡”[9](289)。在耶舒阿受刑的情景中,绝望的利未·马太诅咒并否定了自己的上帝,进行完全相反的祈祷,他的诅咒和请求被听到,从西方飘来乌云。“在传统基督教宇宙观中西方是魔鬼居住的方向,东方则是上帝的居所。”[9](290)“被钉上十字架的流浪哲学家在自己死亡的时刻脸朝向东方,朝着生命的方向……他的死亡由沃兰德赋予,完全不是死亡,而是复活,转向永恒的生。”[9](291)捷尔卡洛夫(А.Зеркалов)ЗеркаловА.为著名幻想小说家亚历山大·伊萨科维奇·米列尔(АлександрИсааковичМирер,1927—2001)的笔名。的专著《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福音书——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古代章节研究经验》[10]主要从社会哲学进路阐释小说。作者通过小说文本的直接来源——经典福音书、塔木德书、古代历史学家及晚近作者的著作研究《大师和玛格丽特》的耶路撒冷章节,认为这是理解小说的密码,而彼拉多是小说的关键人物。在专著《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伦理学》[11](240)中,他从1937年的文学、政治和日常现实的层面更加广泛深入地研究布尔加科夫创作的伦理特征,其时正值小说最后一稿的写作时期。作者认为,这部“恶魔小说”是一个谜,谜底既在于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语境,也在于小说的书面渊源——从《约伯记》、果戈理的《可怕的复仇》、歌德的靡菲斯特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伊凡·卡拉马佐夫的魔鬼。

同类推荐
  • 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技巧

    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技巧

    任何管理都必须依赖于人去实施,班级规范管理也必须依靠班级的干部、教师去做。因此要强化班级规范管理,就要重视班级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我们的干部、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并且在工作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和优秀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帮助,并且通过这两支队伍贯彻执行规范管理的各项规定、制度。班级的各种活动是老师、学生展示自我的最好舞台,也是师生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活动是常规管理的一个部分,是规范办学的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为学生创设舞台,张扬个性,陶冶情操。形成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校园氛围。
  •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B卷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B卷

    《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B卷》精选了第十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获奖者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有的空灵隽秀、质朴绵长,有的立意高远、针砭时弊,有的纵横恣肆、文采飞扬,让学生很容易就能汲取优秀作文精华,从而快速成长。通过新概念获奖者作品的学习,让学生从思想老套、素材陈旧、主题落后中成功脱颖而出。从而迅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对于参加中考及高考的考生来说,本书可以当做作文“圣经”。对于喜爱青春文学的青少年读者,本书也是不错的青春文学阅读经典。
  • 2049,相信中国

    2049,相信中国

    中国是唯一的无神论世俗大国,唯一的文明持续五千年不间断的大国,唯一的数次和平崛起的大国,唯一的在殖民浪潮中未被同化的大国,唯一的财富和科技持续拥有二千年中心地位之一的大国,唯一的还在使用象形文字的大国……一个唯一是巧合,许多唯一就是特质。本书带领读者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向读者展示秦汉唐宋的辉煌,雅片战争的屈辱,新时代的雄心。通过对比,用事实和理论向世人论证,2049年的中国是一个更加富足、和平和文明超越的大国。随着中国的雄起,世界将走向三极化。
  • 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

    本书包括中西餐不同的入座次序、餐具的使用方式、进食次序等礼仪。
  •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在艺术领域,由于多种新艺术的观念和样式此起彼伏,“交流”艺术正渐渐失去了主导作用的地位,由此对艺术本质的质疑和混乱意识进一步形成。由此,建立一个包容一切艺术的定义变得不太可能与没有意义。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流动复合体的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只能是短暂的、一时的,任何哪怕自认为是无懈可击的关于艺术的定义都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概括而非最终答案。今天,对艺术不可避免的谈论恰恰证明艺术正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实,人类喜欢刨根问底的天性是对千变万化的艺术现象背后本质的追问,也得益于人们不断了解和接近艺术。
热门推荐
  • 农门医女:猎户王爷滚下榻

    农门医女:猎户王爷滚下榻

    21世纪外科医生姜渔累死在手术台上,再睁眼却成了农家受气小媳妇一枚。不仅家徒四壁一穷二白,还有恶毒婆婆算计她,心机妯娌嫉恨她,无耻小姑仇视她......穿越而来的姜渔表示:能怎么办,往死里虐啊!凭借一双医界圣手,她救人无数;种田养家,不小心种出了个田园盛世;谈谈恋爱,便宜相公疼她宠她情深不减!宅斗,宫斗,权谋,天下。且看她如何一步步,从那山村农妇,到万丈荣光,从锦绣山河,到母仪天下!
  • 幻爱永乐镇

    幻爱永乐镇

    患有幻裂症的梁芊语,有一天她的体内突然生出了与她性格截然不同的梁千羽搅乱了她原本的生活。梁千羽只是梁芊语体内的一道幻影,可是孙之岫却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这有一天会消失不见的梦幻泡影。是缘是劫,且听我与你细细道来。
  • 我家娘子是蛇妖

    我家娘子是蛇妖

    他是妖皇的儿子,又是人界的纨绔; 她是妖皇通缉的逃犯,又成了人界的豪门贵女; 他聪明绝顶,放荡不羁;她义薄云天,法力无边; “神仙姐姐,李玉女王,求你放过我吧,你要什么我都给你,哪怕你要天上的星星我也想办法去给你摘下来,只求你别再折磨我了……”“方念九,再告诉你一遍,我是妖,蛇妖,不是神仙!”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雨巷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雨巷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作者包括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丛书包括:茶杯里的风波、沉郁的梅冷城、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回梦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生命、丰收、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荷塘月色、红烛、狂人日记、等文章。
  • 王爷嫁到:神医,狠狠拥

    王爷嫁到:神医,狠狠拥

    “你来这有何目的?”男子紧锁眉头。某人抬起头嘴角一勾“撩你。”“你来王府偷什么东西?还不说实话的话,就用刑了。”“偷你的心。”王爷的被撩日常
  • 夏末未至,笙箫之歌

    夏末未至,笙箫之歌

    十五岁的萧轶给了十三岁的笙歌最纯美的诺言。久别三年,笙歌怎么也没想到,萧轶竟是以宋濝男朋友的身份与她重逢。他改名换姓,用那双依旧温柔却不起半点波澜的双眸看着她,说,我不认识她。笙歌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喜欢着的那个如暖阳般的男孩就是如冬雪般冰冷无情。笙歌不甘心,可让她去伤害那个悲惨柔弱的宋濝,她做不到。如果问笙歌这辈子有什么对不起的人,那么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沈夏柏。那个霸道狂妄的少年,在她的世界里横冲直撞,杀她个措手不及。她曾明确的告诉他,她不爱他。他如同一个与父母置气的孩童,恶狠狠地说道,你以为我爱你啊!后来,他抱着奄奄一息的笙歌,痛哭道,余笙歌,你真他妈的狠心!你怎么不去死啊!
  • 初中三年,爱上个错

    初中三年,爱上个错

    维天,轩辕世家族长的嫡亲孙子,根据家族,未满十八岁都要去各地凭借自己的手段发展,不可借助家族的力量,且看维天如何在这个鱼龙混杂的社会上,夺得一席之地。让我们来一起见证这个崛起的奇迹。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黑暗宇宙大冒险

    黑暗宇宙大冒险

    坑人的系统,智障的玩法,被坑得体无完肤的狂浪决定一浪到底,引领智障游戏新潮流。
  • 天心录

    天心录

    做梦捡到钱,这不算什么。可是,醒来后发现自己手上正拿着梦中捡到的钱,这算什么?又有一天,张小山梦到了一个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