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57500000002

第2章 从文化史到文化学:当代史学的困境与转型(张建华)(2)

俄国在自然地理上横跨欧洲和亚洲,浸润于欧洲(西方)和亚洲(东方)两种文化的影响,造成了它在文化地理上和政治地理(地缘政治)上的独特景观,形成了俄罗斯文化多元性和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结合部特征。从9世纪末的第一个俄罗斯国家——基辅罗斯立国开始,俄罗斯就走着一条明显的既不同于欧洲,也不同于亚洲的独特发展道路。从10世纪的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时代到18世纪的沙皇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到19世纪的亚历山大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时代,到20世纪初的革命与改革所引发的社会激变时代,到红色苏联领世界风云之先的时代,再到20—21世纪之交俄罗斯急剧的政治和社会转型时代,它的统治者和知识界始终困惑于俄国文化地缘和政治地缘的定位问题,并致力于探索一条适合俄罗斯文明的特殊发展道路。

俄国知识界提出“文明史观”是从18世纪初彼得一世“西化”改革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界对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地缘环境的认识开始的。

彼得一世大规模和强制性的西化进程的严重后果导致俄罗斯社会分裂。未来持续数个世纪的斯拉夫派(Славянофильство)和西方派(Западничество)之争即源于彼得一世改革,准确地说源于社会分裂状态下的“本土”俄罗斯和“文明”俄罗斯之分。在上层与下层、在东正教会与世俗社会、在普通百姓和知识阶层中出现程度不同的“欧洲与俄国”、“西方与东方”、“文明与本土”之争。

俄国思想家冯维津即是在上述背景下,于18世纪80年代在《俄语语言爱好者》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提出下列著名命题:(1)俄国文化与西方(欧洲)文化的差异性。即:“为什么许多在外国被认为是聪明的人,在我们这里被认为是傻瓜,相反,我们这里的聪明人在外国常常是傻瓜?”(第15个问题)“怎样杜绝两种对立的、有害的极端倾向:第一种,似乎我们的一切都是丑恶的,外国的一切都好;第二种,外国的一切都是丑恶的,我们的一切都好?”(第19个问题);(2)“我国的民族性格是什么?”(第20个问题);(3)俄国文化胜于西方(欧洲)文化。他提出的理由是:“我们出生在西方死亡的时刻。”[8](8)如果从19世纪初俄国思想文化界划分出的两大阵营的不同的政治态度和主张来看,冯维津应当属于“斯拉夫派”,因为他“过分赞扬俄国社会生活而贬低法国社会生活,部分地是出于对俄国上流社会的法国狂的反对”。[9]普希金称他是“所有俄罗斯人中最俄罗斯的人”(Изперерусскихрусский)。由此,“西方与东方”和“欧洲与俄国”,这个基于对东西文明差异认识基础之上的问题——冯维津命题被提出来了,它推动尚在形成之中的俄国知识分子的深入思考,并反映在“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论战之中。俄国知识阶层在19世纪30至50年代展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即是俄罗斯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俄罗斯应该走西方式的道路,还是走东方式的道路?即赫尔岑所称“俄国生活中的斯芬克斯之谜”(Сфинксрусскойжизни)。随着争论不断深入,最终划分出西方派与斯拉夫派两大营垒。西方派主张俄国无法孤立于欧洲,固步于自己的传统,俄国必将走与西欧一样的发展道路。斯拉夫派则认为俄国的农村村社、东正教和专制制度是俄国独有的特性,俄国完全可以根据俄国的历史特点,走迥异于西欧的发展道路。

在早期的文化史著述中,英国和德国学者中存在着对“文化”(Kultur)和“文明”(Civilization)的不同理解和偏好。德国文化史学家长期以来有使用Kultur的习惯,似乎这个词更能反映人的精神创造力。而英国文化史学家不仅习惯使用Civilization一词,而且还常常将Civilization和Kultur连用。如英国著名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曾强调:“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0](1)在俄国历史上,同样也有对“文化”(культура)概念的理解和词意之辩。“文化”在19世纪上半期,对于俄国思想文化界来说还是一个新词,它经常为“启蒙”(просвещение)所代替。当代俄罗斯文化学家卡尔明认为普希金时代“文化”一词已为世人所知,但普希金“实际上却没有使用过它”,当他写到“欧洲的启蒙(Европейскоепросвещение)停靠在涅瓦河畔’的诗句时,这里的启蒙(просвещение)一词就和‘文化’(культура)相通了,只不过前者更容易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罢了”。[11](9)例如,斯拉夫主义的奠基人基列耶夫斯基在1852年所写的《欧洲文化的性质及其与俄罗斯文化的关系》(ОхарактерепросвещенияЕвропыиегоотношениикпросвещениюРоссии)中所谈文化均是使用“просвещение”。

国际学术界认为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文明史观的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和他的《路易十四时代》。英国史学家古奇在《19世纪历史和历史学家》的最后一章“文明史”(HistoryofCivilization)中持如是说,参见:古奇:《19世纪历史和历史学家》(GoochG.P.HistoryandHistoriansintheNineteenthCentury,Boston,1959),波士顿1959年版,第573页。最早的文明史著作是法国历史学家和政治家基佐所著的《欧洲文明史:自罗马帝国败落到法国革命》和《法国文明史》。而在俄国最早系统论述文明史观的当推达尼列夫斯基和他的《俄国与欧洲》。

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军队败给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土耳其联军,俄国与西欧国家和西欧文明,以及与土耳其文化和伊斯兰文明的巨大差异性再度充分显现,促使俄国知识界深入思考。

达尼列夫斯基率先提出了“文化历史类型”(Культур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ийтип)的概念,他罗列出了世界上曾经存在以及尚存的10种“文化历史类型”:埃及、中国、巴比伦—腓尼基、印度、伊朗、希伯来—犹太、希腊、罗马、伊斯兰、日耳曼。他认为:“最主要的特点应该建立在文化历史类型的差别之上,这个差别即是相对独立的区域的、社会的、日常的、工业的、政治的、学术的,艺术的,一句话,历史发展的独立的和有特点的计划。”[12]达尼列夫斯基认为古代文化展现其特色,希伯来犹太文化历史类型建立在一神教原则之上,罗马文化历史类型建立在法律原则之上,日耳曼文化历史类型建立在认识原则之上。而斯拉夫文化历史类型尚未最终形成,但它将建立在正义思想(Идея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и)的原则之上。

达尼列夫斯基强调不同文明犹如人之肌体一样必须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经历从童年到壮年最终到暮年的历程。他认为每个文明的控制力的影响力最多维持四百至六百年。据此,他断言欧洲文明和欧洲民族(特别是日耳曼文明和日耳曼民族)已经走完了其“盛世壮年”阶段的16—18世纪,已现垂暮之迹,而斯拉夫文明和斯拉夫各民族却正在经历着“繁荣”,19世纪和即将到来的20世纪将是斯拉夫世界的“鼎盛”时期。

达尼列夫斯基继承了斯拉夫主义者的理论武器,着重强调斯拉夫文明与西方(西欧)文明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他据此推断斯拉夫世界与西方世界之间因文明差异而引发的战争“或迟或早”是要爆发的。“能够与已经在文明上统一起来的欧洲对抗,只有统一的斯拉夫民族。”“每一种斯拉夫人:俄罗斯人、捷克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保加利亚人(我也想把波兰人包括在内)——以上帝和他的神圣的教会的名义——斯拉夫世界的思想将组成一个崇高的理想,高于学术,高于世界的财富……”[12]而泛斯拉夫主义和斯拉夫民族的联合,不仅可以抵抗西欧天主教——日耳曼文化势力的入侵以及西方国家的军事威胁,而且将起到均衡欧洲乃至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他特别强调俄罗斯文明和俄罗斯民族在斯拉夫文明中所占据的特殊的和领导性的地位,即“我们可以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作为唯一的独立的斯拉夫国家的俄罗斯身上”。[12]达尼列夫斯基的同时代人斯特拉霍夫称赞:“达尼列夫斯基作为最大的斯拉夫派的一员、包含了对于世界历史独特观点和斯拉夫主义学说完整法典的《俄国与欧洲》一书的作者,而在历史文献中著称于世。”该书“应该涉及被称为斯拉夫主义的我国文献流派,因为这本书立意于对斯拉夫世界精神独特性的思考之上。同时这本书深刻地和完整地涉及上述问题,因此它能够被称为斯拉夫主义完整的教义手册或法典”。[12](ⅩⅩⅥ,ⅩⅩⅧ)在达尼列夫斯基和《俄国与欧洲》之后,“文化史”和“文明类型”已经成为俄罗斯学术界较为常见的学术视角。

俄国著名的哲学家索罗维约夫在考察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俄罗斯思想”(Русскаяидея)的概念,认为这是俄罗斯文化和民族意识的核心部分,是“关于俄罗斯在世界历史中生存的问题”。[13]他提出了“三种力量”说,将东方穆斯林作为第一种历史力量,这种力量“完全地要消灭人类和确立惨无人道的神”;西方文明是第二种历史力量,它“首先试图确立对无神论者的排斥”;第三种力量即是“俄罗斯思想”,它是“神的力量的代表者”,它的使命“也许仅仅是高级的神的世界的启示”。[13]“文化史”和“文明类型”还体现在当时的高等教育之中。俄国汉学研究的奠基人瓦西里耶夫(汉名“王西里”)自1855年起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开设“中国文化史”(Историякитайскойкультуры)课程。授课内容包括:孔子以前中国古代教育,儒学的意义,孔子的生平以及汉代初期以前的儒学传播史,印度、藏传佛教及汉佛经之差别,古代佛教书籍——大乘和小乘佛教文献,中国佛教历史及流派等。

俄国著名历史学家、侨民思想家和政治家米留科夫作为编外副教授在1892—1895年担任莫斯科大学的“俄国文化史”课程的讲授,并且为自己获得了巨大的学术荣誉。1918年米留科夫移居国外,他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两卷本《俄国文化史纲》的写作和出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与德国成为交战厮杀的敌对方,促成俄罗斯学者从文明差异的角度考察战争的原因和后果。著名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1914年完成的《俄罗斯灵魂》中警告:“如今斯拉夫与日耳曼种族酝酿已久的世界性斗争终于爆发了。日耳曼风尚早已渗透进俄罗斯的深层,俄罗斯的国家机构和俄罗斯文化也已经悄悄地日耳曼化了,俄罗斯的肉体和灵魂都被它们掌握着……俄罗斯人民几乎准备接受这一点:唯有德国人才能领导他们,使之文明化。”[14]他强调斯拉夫文明和日耳曼文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神选的民族是各民族中间的弥赛亚,是唯一负有弥赛亚使命和预定目标的民族”,在他看来,俄罗斯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俄罗斯不能像东方那样限制自己,站在西方的对立面。俄罗斯应该意识到自己也是西方,是东西方的综合,是两个世界的联结点,而非分界线。”[14]别尔嘉耶夫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年轻的作家高尔基,他在1915年写出了《两种灵魂》。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俄国国内的社会思潮十分活跃,意识形态领域显现了错综复杂的局面,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小资产阶级的激进主义思潮以及保皇复辟主义思潮极为活跃。一些学者认为俄国正在经历“文化危机”和“文化毁灭”,他们称苏维埃政权是“愚昧的、粗野的、无知力量的胜利”。《俄罗斯报》断言:“我们祖国正在毁灭。我们文化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他们借提出文明史观的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大做文章,1922年,别尔嘉耶夫、弗兰科等人出版了《斯宾格勒与〈西方的没落〉》文集,在书中继续他们的文化源于宗教的观点,强调没有对上帝的敬畏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发展。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渎神”的理论,十月革命是一场“渎神”政治运动,它们摧毁了传统的俄罗斯文化的正常发展途径,造成了俄罗斯文化的毁灭,因此这场革命迟早是要失败的。社会学家索罗金1922年在《经济学家》杂志上发表《论战争的影响》,宣扬社会生物学理论,宣称社会是它的成员的机械组合,引起社会革命的原因是战争和饥饿,攻击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提出所谓的苏维埃社会的动物本能和自发的经济规律。

列宁于1922年3月,在《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上发表了重要文章《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宣布他们是一群“披着科学民主主义等等”外衣的“有学位的僧侣仆役”。列宁号召,必须同这一类现代“‘有学问’的农奴主作斗争”。《共产主义革命》、《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布尔什维克》等刊物也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战文章,批驳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学说。同年5月19日,列宁给契卡主席捷尔仁斯基写信:“捷尔仁斯基同志!关于将帮助反革命的作家和教授驱逐出境的问题。应该认真准备此事,没有准备就要闹笑话。请认真讨论有关措施。”[15]1922年8月22日,第一批共一百七十四人乘“哈根市长”号客轮被驱逐出境。其中包括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索罗金、洛斯基、弗兰科和伊兹高耶夫等。因此被驱逐者哲学家居多,因此也被称为“哲学家船”事件(Философскийпароход)。参见:格拉瓦茨基:《哲学家船:1922年历史专论》(ГлавацкийМ.Е.Философскийпароход:год1922й:Истор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еэтюды.Екатеринбург,2002.),叶卡捷琳堡2002年版。

俄罗斯学术界关于“文化”、“文明”研究的重心也随之移到国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侨民中的欧亚主义(Евразийство)思潮。1921年萨维茨基、特鲁别茨科依、阿列克谢耶夫等人在索菲亚出版《走向东方》文集。欧亚主义者继承了斯拉夫主义思想,认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俄国是一个独特的欧亚世界。萨维茨基认为:“欧亚大陆不能只划分为欧洲和亚洲两个部分,应当一分为三,即欧洲、亚洲和欧亚世界(或称‘欧亚俄罗斯’)。”[16]其结论是,俄罗斯不能盲目追随西方,而应寻找和坚持自己的道路。

自此,文化史被视为“旁门之学”,文明史观被视为“资产阶级史学观点”退出苏联史学舞台。历史学和哲学都以斯大林定调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苏联哲学家马尔卡良在20世纪60、70年代尝试研究文化学,并且使用了“局部文化”(Локальнаякультура)术语,但是当时的研究是在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框架之下进行的。这一时期,尽管还有标有“文化史”类的著作出版,但核心是描述和张扬“苏维埃文化”(Советскаякультура)和“族际文化”(Межнациональнаякультура)。

三、文明史观在当代俄罗斯:复兴还是重建

同类推荐
  • 雨夜中的凤凰

    雨夜中的凤凰

    凤凰城里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一幢幢临水而建的吊脚楼了。不过少了昔日楼头的歌声,总感觉少了一点沈从文笔下的韵味。吊脚楼下的沱江水缓慢地流着,听不到歌女的小调,不过听听这流水声,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这才是凤凰城中最动听的音符。顺江而下,有许多纸折的小船沿着江岸向下游漂流,上面点着蜡烛。烛上的蜡伴着火星滴在船上,船便会燃烧起来,随着风势的大小渐渐化为水上的尘灰。但放船的人依旧络绎不绝,宛如沈从文笔下的那些爱情故事,明知道结局是毁灭,还要义无反顾地飞蛾扑火。在一个风和日历的下午,脚踏着白马湖畔的绿草,静静的品味着的是春的气息,而在月朗星稀的秋夜,用心聆听陶然亭秋蝉凄婉的鸣唱,品读出的是一抹轻愁。
  • 语文杂记

    语文杂记

    本书收集了詹伯慧先生二十篇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小短文,文章深入浅出,内容涉及语言文字规范、普通话与方言、语言与交际、文字(简繁字和方言字、字书)等。
  • 如何说,青春期男孩才会听如何听,青春期男孩才会说

    如何说,青春期男孩才会听如何听,青春期男孩才会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孩子其实就是一场心理战争。如果你觉得你的男孩不服管教,不懂事,不听话,那么你需要掌握孩子控心术。所谓的“孩子控心术”,并不是要使用心理控制让孩子对父母服服帖帖,乖乖就范,更不是什么邪门歪术,而是要与孩子达成积极的有益的沟通所需要的技巧。很多时候,父母只需要了解男孩的心理,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或语气,就会发觉:其实,男孩很听话!
  • 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能获得学生的满意和认可,将成为学校最大的财富。如何做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是每个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个老师都希望的,学校的课程很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等,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好,我们真正都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欢迎吗?本书将教会教师们怎么样靠自己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赢得学生的喜欢和尊重,让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 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

    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为了在科学技术方面迎头赶上苏联,美国教育界将重心放到科学与数学教育上,各级学校中的艺术教育科目受到了生存的挑战。战后美国最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之一罗恩菲尔德继承杜威等人的进步教育理念,以有益于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这一理由为艺术教育辩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艺术教育界终于从艺术学科的观点中发展出了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构想。上述内容将在本书第二、三章得到详细阐述。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教育家与心理学家为解决艺术教育中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为艺术教育的具体实施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设计。这此进本书第四、五章的内容。
热门推荐
  • 异界之舍我其谁

    异界之舍我其谁

    江天,从小被人欺辱,甚至心爱的女孩也被强行带走,他不甘,他愤怒,决心修炼九死一生的《开天造化决》,从此走上一条逆袭之路!天才,这江天这个妖孽面前,总是备受打击,感慨道:既生江天,何生我!称霸异界,舍我其谁,佛挡杀佛,神挡杀神!我是江天,注定要站在异界之巅的男人!
  • 异界的魔导士兵

    异界的魔导士兵

    他重生在一个动乱前夕的世界。存留的记忆,死神的系统,冲突不断加剧的世界。在一个三元帝国服役的魔导士兵,用自己的能力,来换取这世界之外的力量,使其成为一个优秀而又强大的魔导师。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这场混乱会以何种方式收场.............................................................................................................................................
  • 苍穹神诀

    苍穹神诀

    全真教弟子吕云瑞因一次意外流落到外星球阿玛卡迪亚大陆,一杆方天画戟,一套《苍穹诀》,一部《道德经》建立了他的“大秦”帝国!经历爱恨情仇,将中华文明传播,女子情柔,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一切尽在《苍穹神诀》……
  • 苏曼殊新传:解读儒文化圈天才人物

    苏曼殊新传:解读儒文化圈天才人物

    苏曼殊(1884—1918),原名戬,字子谷,更名玄瑛。出家,自取法号“曼殊”。原籍广东香山县沥溪乡。父苏杰生有一妻三妾。与大妾何合仙之胞妹何合若私通,生下曼殊。满月,母子被赶出苏家。后因苏家男丁不旺,六岁时又被父亲从日本带回交何合仙抚养。不容于族,屡遭其父之正妻陈氏等欺侮。十一岁大病被扔柴房等死,十二岁被六榕寺赞初大师带走,十三岁随姑母至上海寄养,始学画,并从西班牙人庄湘博士习英文。十五岁随表兄林紫垣赴日本横滨大同中学读书,继入日本陆军学校。归国后在苏州教书。1905年在广东惠州慧龙寺削发为僧。1918年5月病逝于上海广慈医院,享年三十五岁。临终留下八字遗言:“一切有情,都无挂碍。”本书作者集成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新史料,鸟瞰曼殊的诗国,追寻其行迹,为读者勾画出一个富于生气的苏曼殊。
  • 通往天堂之路

    通往天堂之路

    三人女人加一个男人,这样的友情可靠吗?会因为一个男人而改变吗?爱恨纠缠,谁是谁非,究竟谁才会得到这个男人的爱情呢?生活中不仅仅只有爱情,友情呢?在爱情的争夺中还能保有那份纯真的友情吗?是彼此更深的伤害,还是同病相连的心心相惜呢?这四人最后会情归何处,哪儿才是他们的天堂呢?
  • 用我生命换你繁华

    用我生命换你繁华

    他们原来很是相爱,但……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他们的一系列行动打击了鹿晗的心……但……
  • 怪蜀书

    怪蜀书

    一本作者想到什么写什么的算是古风的奇怪的书短篇一章一个故事书名源于“怪蜀黍”一词跟魏蜀吴的蜀没有半段dna的关系
  • 诗歌文本细读艺术论

    诗歌文本细读艺术论

    《诗歌文本细读艺术论》分细读理论、细读方法、细读案例三篇,内容包括:新批评概述、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新批评的细读法及诗歌细读分析、中国古代的细读、中国古代诗歌细读案例等。
  • 一切从火星开始

    一切从火星开始

    一次普通的旅行,意外遭遇变故,无意间被传送到了火星,竟然发现了火星的惊人秘密,人类起源、文明传承,外星人的威胁,王杰从此踏上了文明发展和宇宙探索之旅!…………………………QQ书友群:627796328,无需验证直接加入即可!新申请的群,空位很多,欢迎大家进来一起交流讨论!
  • 世界顶级CEO的商道智慧

    世界顶级CEO的商道智慧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企业加速腾飞,一批批企业跨出国门,进军海外,海尔在美国设立工厂、华为在英国设立研发中心、招商银行落户曼哈顿,一大批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大有做成世界一流企业的蓬勃气势。中国企业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绩值得国人欣喜,但我们与世界一流企业还有不小的差距,沃尔玛、微软、埃克森美孚、皇家壳牌、联邦快递等世界一流企业所积累起来的不仅仅是资本财富,还有智慧财富。中国企业要做成一流企业,先要学习世界一流企业的商道智慧;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掌控商业财富,先要学习世界顶级CEO的商道理念和经营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