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57300000021

第21章 1905年后的兴学热潮与学生状况(2)

学堂数量直线上升,使学生群体急剧扩大。1905年。以前,学生增长率虽高,但基数较小,最多不过258873人(不含军事、教会学堂,下同)。此后两年。学生人数成倍递增,达到1024988人。1908年。至1909年。在高基数上,仍以每年。净增30万人的速度扩大,达1638884人。《宣统元年。份教育统计图表》。1910年。和1911年。无统计数。有人据1911年。第2期《国风报》和3月3日《北华捷报》记载,确定1910年。的学生数为1284965人。但这实际是1908年。《第二次教育统计图表》中《各省学务统计总表》的数字。该统计于1911年。公布。参见1911年。2月28日《民立报》《学部之教育统计》。到1912年。跃升为2933387人。《中华民国第四次教育统计图表》。除官方正式统计数外,还有:1.未经申报立案的公私立学堂。2.军事学堂。据法国和美国军事情报部门报告,1908年。中国陆军学堂共有学生10000人。到1911年。10月,各类军事学堂约70所。拉尔夫·鲍威尔:《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211页。3.教会学堂。辛亥前,教会在华学校共3145所,学生102583人。阿瑟·布朗:《中国革命》,第71页;缪秋笙等:《中等教育的过去与现在》,《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5卷第4期。1912年。仅新教学生即达138937人。《全国基督教会学生历年。增进表》,《新教育》第5卷第4期,1922年。11月。天主教和东正教估计有5万至10万学生。4.日本、德国在东北、山东、福建、江宁等地开办的非教会学校。仅南满一地,就有日人所办学堂28所,学生5551人。《南满洲日本学堂一览表》,《大公报》1910年。11月23—25日。总计辛亥时国内学生在300万人左右,几乎是1905年。的12倍。

如此庞大的新型社会群体的出现,必然引起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传统士人的广泛社会联系和超自重能量,使其在围绕专制权力向心运动的同时,成为协调稳定全社会的重要因素。明清以降,出现了以思想异端为代表的离异倾向,但并未改变整个士林的基本动向。1905年。以前学生绝对数量增长虽快,也不足以导致士群的全面解体。而社会变革,不能仅仅依靠旧势力的缓慢分化。据统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正途士绅约为910000人张仲礼:《中国绅士》(华盛顿大学,1974年。),第100页。;而童生数量更大。康有为说:“若童生者,士之初基。吾国凡为县千五百,大县童生数千,小县亦复数百,但每县通以七百计之,几近百万人矣。”“录取者百之一,而新试者不止百之一,故多有总角应试,耄耋犹未青其衿者。或十年。就试,已乃易业,假三十年。之通,则为三百万人矣。”《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戊戌变法》(二),第203—211页。学堂激增,不仅具备了直接吸收士群主干与后备的容积(散入其他群体的差额与学生中的幼童数抵消),而且阻断了它继续增补扩大的可能,使之自然消亡。清末广东正途士绅入学堂者约占10%,其余多为童生。官民联系环节脱钩,传统社会的牢固结构出现断裂,社会垂直流动性降低而对立增强。由士子童生到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在此消彼长中迅速改变了新旧力量对比过于悬殊的态势。

考察学堂与学生的总体规模及地位作用,还需进一步分析其内在结构。数量关系与空间位置,是最基本的存在形态。教育是经济文化的体现,又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近代中国新式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制约作用尤为明显。由于学务数量、规模、程度的差异,基础条件相似的地区在发展进程中逐渐分出高下,若干后进省份还显出加速追赶的趋势。直隶、广东、云南、湖北等省稳固其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教育发展优于邻近诸省当为重要原因。而在洋务运动中一度崭露头角的甘肃,学务发展却十分迟缓,虽挟政治中心之便,还是很快落在陕西之后。

学生活动的区域性强弱涨落,成为影响各地政治变迁、风尚变革等社会启蒙与社会运动的重要因素。而各省学生活动的规模与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数量制约。四川、奉天、陕西、云南、湖南等省的经济文化不算发达,学界风潮的声势影响却十分显著。相比之下,江浙一带学生虽活动频繁,规模则略显逊色,远不及实业界和开明士绅。京师学生群相对弱小,则不仅限制了它在当地的社会影响,而且使全国学生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天津、西安、成都、昆明、长沙、盛京等地方性学界风潮此起彼伏,气势规模超过京师,却不能号令四方。国会请愿和保路运动中,数省学生同时掀起斗争浪潮,互为声援呼应,但仍不能形成五四运动时京畿动而天下应的宏大声势。

兴学热潮不仅席卷都市,而且涌向广阔的乡村。学部规定,凡5000户以上村镇,至少须设蒙学堂1处,每堂至少40人。到1909年。县以下学生数量猛增。直隶155个县中,学生数达5000以上的1个,1000至5000的52个,500至1000的51个。《宣统元年。份教育统计图表》。学堂深入乡镇,引起各种新旧势力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兴学热浪、学界风潮和毁学骚动交相作用,表明清王朝正失去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威慑力,进退失据。学堂在凝固的旧机体上楔入接收、传导外部信息的媒介,形成对农业社会封闭状态的有力冲击,加剧了社会基层组织的变动。

学堂改变了旧式教育的空间位置和受教育者的存在形态,从而导致教育功能与受教育者职能的变更。科举时代,以国学、地方学为主干,书院、社学(义学)为支派的儒学教育体系,数量容积十分有限。国子监定额不足300《清会典》卷七十六,《国子监》。;府州县学到1886年。统计共1810所,生员30113人《中国绅士》,图表15、16。;书院、社学、义学情况,据广东、福建等7省及畿辅的统计,详如下表:本表据《广东通志》、《湖北通志》、《湖南通志》、《山东通志》、《浙江通志》、《畿辅通志》、《福建通志》、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沿革》(商务印书馆,1939年。),并参照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已出分省各卷的有关章节编制。省份广东福建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山东畿辅总计书院4112771552771322242552371968社、义学76464525224642811273462由以上数字推算,估计入学者约占童生士子总数的1/10,多数人靠自修或到私塾附读,只在科考时汇聚应试。而学生则一开始就大批离家走向府州县城,乃至上省晋京出洋,形成班、级、校、地方、区域各个层次大小不等的群体。除少数落后地区外,南北方各省的都市省垣分别聚集了万人左右的学生队伍,中等城市学生也往往达数千人。在分散状态下,士人相互砥砺影响缺乏经常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加上单一向上的心理定势,对现存社会凝聚有余,震动不足。而学堂使学生聚居一处,空间距离缩短,相互联系密切,彼此激励制约,养成团结之心和群体意识,围绕小群体轴心的自转,产生和加强了对朝廷官府的离心力,使其逐渐脱离围绕国家政权的向心运动轨道。

学堂扩大了青年。的认知空间,一则以综合性科学教育取代经验传承,知识面与知识结构大为优化,改变了单一纵向比较的传统价值评判准则;二则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的各个社会层面,相互交流信息,拓宽了眼界。京师大学堂由各省不等额分配生源。高等、专门学堂虽因地域关系,规定客籍不得超过本地,实际上等于要求必须保留外省名额。如北洋大学堂提出,学额“应以直隶为主,北洋各省为辅,而南洋各省附之”《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代理北洋大学堂监督丁条呈改良北洋大学堂事宜禀并批》,《直隶教育杂志》第2年。第4期。。但该校1905—1911年。间所招11个班的学生中,直隶籍98人,山东、山西、察哈尔共8人,而南方7省有74人之多。《国立北洋大学三十七年。班毕业纪念刊》。公办私立中小学除本地正额外,也有外府外省附额。如通州师范招生章程规定:生额为通州30,泰兴、如皋各16,海门、静海各10,外府外省36。五属中不足额,可由外府外省借补。

三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工具,处于信息中心带,直接面向大众传播媒介。四则儒学书院求其僻静清幽,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新式学堂则趋向便利迅捷。政治文化性地理位置的改变对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可以从一些人的担忧中得到反证。有人鉴于“都市地方见闻太广,集会结社之事多,学生每干涉政治,多生事端”,提出:“学堂宜设置于乡僻之地,不应密迩都市,使学生易染恶习。”“而穷乡僻壤,则不便交通,可以专心向学矣。”林万里:《论学校设于都市与乡间之利害》,《教育杂志》第1年。第7期,1909年。11月7日。聚集大都市和中小城镇的学生群,其接受外界信息的速度容量与影响社会的能量质量,远非昔日那些“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士子所能企及。由于认知空间的大幅度扩展,他们对政治风云变幻异常敏感,容易接受、期望和努力推动社会变革。

不可否认,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并非同步实现,而后者对前者具有制约作用。清末新式教育是由上而下,由外向内地强制推行,缺乏必要的基础,整个系统结构松散,程度低下。以1909年。为例,专门(含大学、高等、文、理、法、医、艺术)、实业(含农、工、商各级各类)、师范(含优、初级、传习所、讲习科)和中学4项相加,只有学生99113人,占总数的6%。《宣统元年。份教育统计图表》。这种状况限制了该群体内在张力和社会作用的发挥。

不过,学堂的分布结构从两方面部分弥补了程度不足的缺陷。其一,学堂布局的梯次体系。依据清政府的规划和办学的条件,专门学堂集中于省会等通都大邑,府、县及乡镇依次为中学、高小、两等小学、初小、蒙学。到1906年。直隶的专门学堂全部设在津、保两地,中学多设于各府治,县设中学的只有枣强、乐亭(此校为私立)。《直隶全省各学堂学生名数全单》,《大公报》1906年。6月26日—7月18日。这种大中小、省府县的梯次配备,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互动机制,一方面,聚集都市的大专学生密度大,程度高,对新事物异常敏感,而以城镇中小学堂作为向社会传导信息的中介,克服了都市士群的活动浮在上层的局限。另一方面,城镇中小学生以都市大专学生为准的和趋向,形成有规律的群体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童生活动散漫无序的低效空耗。

其二,这一体系刚好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合拍。市、镇、乡三级市场联系枢纽,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辐射和反馈中心,学生因势利导,接收传播两便,能量倍增。同时,学生还通过家庭、地缘、地位三条联系渠道影响社会,他们既袭取了士为四民之首的位置功能,又因来自各阶层各地方而接触层面较广,可同步施加影响,其社会号召力往往大于自身的实力。在此基础上,不仅形成奉天、直隶、陕西、湖南、云南、四川等地以省垣为中心,府县齐响应的区域性学潮,还发展了广泛普遍持久的学界联系和活动,政治斗争的社会性和社会活动的导向性相得益彰。

宏观把握须证以微观考察,学生结构的重要方面还在学堂内部。首先是年。龄普遍较大。依据清廷癸卯学制,初小至高小为6—15岁,中学15—20岁,高等、大学为20—28岁。但这只是纸面蓝图。为解决科举停减后举贡生员的出路,又规定年。在30岁以下者,皆可入学堂肄业;30—50岁者,可入师范简易科。这样,所有年。龄限制均须调整变通,如蒙学展至10岁,寻常小学、高小、中学、高等分别延至15、20、25、30岁。后来虽有所缩减,仍比定章放宽2—5年。。而在实办过程中,还要突破已经放宽的年。限。据1906年。后各省学务调查,不少地方初小以17岁为限,甚至“三十岁上下的成年。要占过半数以上”,14岁“算是最幼的一起”郭沫若:《少年。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62—63页。。有的小学15名学生中,年。过30者竟有7人,闻查学者将至,才临时裁汰。直到辛亥年。石梅公校81名学生中,15—20岁者仍占57人。《同学录》,《石梅公校杂志》第1期,庚戌(1910年。)冬。1907年。河南全省21所中学从第一至第五学级共1018名学生,大都在18—25岁之间,而以20岁以上最占多数。《河南提学使孔祥霖造送河南全省学务调查表》,《学部官报》第28期。通州师范从1904年。至1907年。送往日本留学的13名学生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18岁,以25岁左右最多。《南通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第2期,1912年。。徐州初级师范、广东法政学堂和山东师范传习所的招生年。限分别为20—30岁、20—40岁和30—50岁。1907年。京师大学堂98位师范毕业生中,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的22岁。《大学堂师范生毕业照章给奖折》,《学部官报》第19期。可见清末学生年。纪偏大的现象十分普遍。这虽使传统因袭色彩加重,但读书识字等启蒙教育多已完成,新学知识贫乏,国学却有一定根基,而且阅历见识较广。青年。前期以否定倾向为特点的逆反心理,附从着青年。期通过形成思维和自我发展形式的独立价值观,逐渐孕育出弃旧图新的群体心理定势,并迅速升华为新理性。其积极意义在于避免了思想迷茫和政治紊乱,消极作用则是感性活动不充分,新旧理性之间易于移花接木。

同类推荐
  • 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10大技巧

    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10大技巧

    本书围绕教师如何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易于让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艺术技巧展开论述。阐述了教师除了要有高度的热情与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讲课技巧等全面素质能力。
  • 反校园暴力101招

    反校园暴力101招

    本书作者以多年从教的经验,详尽分析校园暴力的定义、性质、起因和行为特点,分别针对受害者、施暴者、家庭和学校,提出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文明教育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文明教育

    文明是与野蛮相对的,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时也是社会开化和进步的一种标志。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文明这个概念不同的含义。在我国古汉语中,“文明”一词早已出现,如《易·乾文言·九二》中就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之语,《尚书·舜典》中也有“壑哲文明”的提法。我国古籍中所提及的文明都具有文采、文藻、文雅、开明、明智的含义,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文明的内涵是不同的。
  • 你才神经

    你才神经

    这是一本颠覆你世界观的非常态人群心灵访谈书。书中收集了国内最离奇的非常态人群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22个经典案例。包括透视眼、多重人格犯罪、不眠人、潜意识训练、楔齿蜥眼、世界末日论、自我变性人、灵魂存在、智商转移、心脏移植与记忆跟随、阅读强迫症、四维空间的蚂蚁、人卵说、梦境控制、预测学等许多目前科学无法解答的行为和现象。
  •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加以考察,探究,收集,整理,分析,概括,从而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热门推荐
  • 暗夜下的墓葬

    暗夜下的墓葬

    死而“复生”的盗墓者,“鬼”影重重的古墓群,命悬一线的重要嫌疑人……被盗的千年古墓掩藏着什么样的一噱天阴谋?支离破碎的陶瓷片背后演绎着怎样的千古传奇?
  • 神魔九尊

    神魔九尊

    茫茫宇宙之中,与地球古代拥有同样的文明的另一颗星球,修仙,练功,究竟何去何从
  • 泰山巅

    泰山巅

    相传殷商因宠信妲己求长生之法造万仙楼。万仙下降赐于长生之法,此时大周已攻入朝歌。殷商在看过长生之法后,万念俱灰。随后一把火,烧尽万仙楼,自己也葬于火海。随后太公于火中将长生法旨拿出,大周建立后武王多次向太公索要长生之法,太公推脱不予。有感死期将至,怕武王觊觎长生。于是秘密将法旨炼化于一枚龙玉中,交于一直跟随自己的弟子身上,让他逃了出去。弟子隐姓埋名,而龙玉长生诀也消失于世。多年后,泰山府君诞。唯一知道龙玉长生诀下落的老道长无尘子命丧于泰山生死观门前。而看着一切发生的小道士明心,开始了他的修行之路。世人都传说,泰山府君会收服九大魔星。从此世间不再生灵涂炭。可世间的血雨腥风,真的跟九大魔星有关吗?多年后,明心众人站在泰山之巅,笑看人间,不过一场变革而已。
  • 东海王

    东海王

    武林传作者:钟如允宣和五年﹛1123年﹜宋江率领水泊梁山一百担八将征讨方腊班师回朝,手下兄弟死得死,亡得亡,只剩下三十几人,混江龙李俊带着童威、童猛、费保等四人去了化外国,做了暹罗国主,入云龙公孙胜回师父蓟州罗真人处继续修炼,神机军师朱武、混世魔王樊瑞二人拜公孙胜为师出家,神行太保戴宗去泰安岳庙陪堂出家,神医安道全、紫髯伯皇甫瑞、玉臂匠金大坚、圣手书生萧让、铁叫子乐和为朝廷所用,
  • 三天读懂管理学

    三天读懂管理学

    管理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其核心是人。任何企业的经营运作都离不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二百年

    二百年

    IT工作者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可能翻过去山后面,你会发觉没有什么特别,回头看会觉得这边更好。但是我们不相信,不试试不甘心。而这一次,山后面的怪兽静静的等着我们的到来。
  • 诸仙化魔

    诸仙化魔

    一个又一个黑夜降临,是堕入黑暗,亦或是期盼黎明!
  • 婚恋香草

    婚恋香草

    本书是一部关于婚恋语录的大话点评,全书分:恋爱是一场病、男欢女爱不简单、结婚犹如一场赌博、一本难念的婚姻经、重温一碗婚恋陈汤五个话题。
  • 遇见生长

    遇见生长

    那些静的只能听见呼吸的日子里,你明白孤独即生活。——这是一个小随笔,小小的记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