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48900000006

第6章 光学的发展(5)

除用透镜点火外,有关透镜成像及其光路的知识我们下面还要述及它。但总的说来,它不如反射镜成像知识丰富。明代,方以智在其著《物理小识》中引用其座师杨用宾所言,指出透镜光路变化:“凹者光交在前,凸者光交在后。”凹透镜是发散透镜,因而光线相交于镜前,其相交处即是虚焦点;凸透镜是会聚透镜,因而光线相交于镜后,其相交处为焦点,在此可以点火引燃。这知识可能是受西来传教士的启发后,杨用宾自己悟彻的道理。因为,此前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的《远镜说》中所绘光路图全是错的,又无任何“光线相交”或“焦点”的概念。

二、冰透镜

早在汉代,中国人就发明了冰透镜并用它聚焦点火。这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光学成就之一。《淮南万毕术》写道:

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后来,张华《博物志》、苏轼《格物粗谈》都曾抄录《淮南万毕术》这段文字。

如何制造冰透镜?除了必须选用无气眼的冰块之外,清代郑复光在对其进行实验研究之后,特别指出了一种简易、巧妙的方法:将盛有热水的金属水壶底置冰块上旋转几回,冰透镜立即制成。因为水壶外底往往是凹形的,则受热而化开的冰块就成凸形了。在西方,直到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胡克才制造出冰透镜。李约瑟博士在这个问题上不太相信中国人的成就,他以为,这些记载很可能是西方玻璃透镜传到中国的证据。实际上,是李约瑟判断有误。

三、谭峭的四种透镜

谭峭在其著《化书》卷一《四镜》中写道:

小人常有四镜:一名圭,一名珠,一名砥,一名盂。圭,视者大;珠,视者小;砥,视者正;盂,视者倒。观彼之器,察我之形;由是无大小、无短长、无妍丑、无美恶。

对于这四种镜的类型,学术界曾一度争论颇烈。近年来的考察到处是透镜的意思。“圭”是以琬圭顶命名的平凸透镜;“珠”是双凸透镜;“砥”是类似曾用作磨刀的砺石那般形状盼平凹透镜;“盂”是以盂底命名的凹凸透镜。

今天我们知道,属于折射类透镜有平光、平凸、平凹、双凸、双凹、凹凸、凸凹透镜和棱镜,共8种。而具有弧面的透镜只有其中的6种。又,凹凸透镜与凸凹透镜只是其弧面的相对曲率不同而已,故可视其为一种形状。这样,在弧面透镜的五种主要类型中谭峭就有其中的四种,仅少一种双凹透镜。即使如此,谭峭的四镜仍然是中世纪文明史上值得夸耀的珍宝。在他生活的唐末、五代及其前,人们只知有“火珠”这种双凸透镜和平凸透镜,而不知道其他两种类型的透镜。西方也是如此。在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前384—前322)撰写的喜剧《云》的第二幕中,有一段关于人们“用透明度极好的石头点火”的对话,表明火珠已被使用。在此之后,一直到1593年意大利人波尔塔(1535—1615)出版《论折射》书之前,没有一本如同谭峭那样有系统地阐述透镜类型及其光学特性的著作。

谭峭记述“四镜”,不仅在文字上朗读押韵,而且其成像似有规律。前二镜,即圭与珠,皆成实像,并且,像与物分处于镜之两侧;后二镜,即砥与盂,皆成虚像:砥的像与物同处一侧,盂的像与物分处两侧。有关透镜成像的基本状况都涉及了。尚需指出的是,凡实像需用像屏才能看见,凡虚像需在与像相对的镜方才能看见。在谭峭“四镜”中,前二者手持像屏,后二者无需像屏。这或许正是谭峭安排的一种几何光学实验次序。在仅凭视觉观察的实验中,观察砥的像,人须站在与物相对的一方;观察盂的像,人又要站在与物相同的一方。乍听起来,似很复杂。其实,这是初学几何光学的实验者必须培训的探索精神。谭峭本人,无疑也是经过种种摸索过程,才在世界上最早有系统地发现并记下了他的“四镜”及其成像状况。

谭峭在其“四镜”成像的叙述中,还写道:“观彼之器,察我之形。”《说文解字》日:“形,象形也。”可见,形是指有形的东西:既可以是物体,也可以是人本身或身体某部分,诸如人的脸面或一个手指头。谭峭在其实验中,前二者,即对“圭”与“珠”的实验观察,显然以别的有形体作“物”,以便他本人手举像屏在镜的另一侧作观察;后二者,即对“砥”与“盂”的实验观察,既可以是别的物体(如“砥”的实验),也可以是自己的脸面或指头(如“盂”的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对于“四镜”中任一镜而言,当物距(u)变化时,成像状况自然也会发生改变。谭峭对此未多加文字描述,他只记述了其中一种成像状况。对此,我们是不能苛求古人的。

与谭峭述及的四种镜令人不易断其为何物一样,宋代储泳在其著《祛疑说》中述及道术之士在符咒中用的一种镜。他写道:

旧闻咒枣而烟起,或咒而枣焦者,心虽知其为术,不知其所以为术也。后因叩之道师,乃知枣之焦者藏镜于顶,感召阳精,举枣就顶,顷之自焦。

“藏镜于顶”的“镜”应当是凸透镜:或玻璃珠或水晶珠。在人手可及的高处装一凸透镜,在晴朗之日,将晒干的枣子举至该透镜下方焦点处,干枣顷之被烧焦,甚而起烟。烧焦的枣味极浓,易被人闻知。当然,凸透镜应放在受阳光照晒之处,例如道士头上所戴的斗笠边缘。“藏镜于顶”的“镜”也可以是凹面反射镜,如同阳燧。但是,镜凹面需朝上,举枣的手需弯向顶处。这不公操作不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也易让人觉察。因此,凹面反射镜的可能性不大。我们在前面曾述及道家以组合平面镜表演所谓“分身术”或“分形术”,这里又看到道士以凸透镜作咒法。道家、道士们对科学的兴趣并以此宣扬道法,可见一斑。

四、放大镜

放大镜,实质上就是一面凸透镜。北宋晚期刘跂(?-1117)在《暇日记》中写道:

杜二丈和叔说,往年史沆都下鞠狱,取水精数十种以入,初不喻,既出乃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日照之则见。

《暇日记》全书已佚,今仅存载于《说郛》中的数条。“杜二丈和叔”应是杜和叔,“二丈”为其字或号,他应当是刘跂的同时代人。提刑官史沆,有人误写为“史沅”,因“往年”二字可断其生活年代稍早于杜和叔和刘跛。“都下鞠狱”也就是在京城审讯囚犯。在他审讯前,查阅案牍时,往往身带数十种“水精”。它们中肯定有平凸透镜或凸透镜。初阅案牍时,有些案牍看不明白或者看不清,而后,他就知道内中缘由,关键在于“暗者以水精承日照之”。这个“暗者”应是指案牍中不清楚的页码,或其中关键词句有意写得小,或写得模糊不清,而不是指史沆审阅案牍的房间太黑。

现在我们知道,只要将小小一片水晶凸透镜放在极靠近案牍文件之处,将文件置阳光下或光线稍好的地方,就可以鉴别不清晰的文字。一般的凸透镜可放大4倍或几倍,最大的不超过三四十倍。对于史沆这样的刑讯官足够用了。史沆所用的放大镜正是欧洲人于13—14世纪期间所发明的眼镜的前身。

可以为刘跛的放大镜记述作证的是,常见古代微雕工艺品上刻写图画、涛词,甚至整卷的佛经经文。如无放大镜的使用,这种工艺品是不可想像的。宋代郭若虚在其著《图画见闻志》中写道:

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稍粗于常用笔管,两头各出半寸已来,中间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每一事刻《从军行》诗两句,若“庭前琪捌己堪攀,塞外征人殊末还”是也。似非人功,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云用鼠牙雕刻。故崔铤郎中文集有“王氏笔管记”。

郭若虚生平里籍不详,仅知其在宋熙宁年间(1068-1077)曾为朝官,他为其著作序于元丰(1078-1085)中。可见他生活于11世纪,或比刘踱稍长、或与刘跛同年。刘跂记述的史沆断案,郭若虚描写的微雕工艺,其时相若,表明放大镜至晚在11世纪已被广为使用。唐代王倚笔管,是放大镜在微雕工艺中的运用;宋代史沆断案,表明放大镜已用于鉴读文书档案。

其后,微雕工艺不绝,放大镜也当未曾失传。据元初陶宗仪《辍耕录》载,宋高宗朝(1127—1162),巧匠詹成“雕刻精绝”,他在制鸟笼的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萁细若缕”;元代杨瑀在《山居新话》中记述他亲见某人的玉箭杆环上刻《心经》一卷,某人在细小的竹龟碑牌上刻《孝经》一卷。他认为,此“二物尤难于(王倚)笔管多矣,人皆以为鬼工”。直到清代,这种传统工艺似乎更为精致而不可思议。此时,儒生们从西方的眼镜中才蓦然悟出,历代微雕工艺师手中必定持有一种“助目明亮”的话大镜。

五、复合透镜

宋代何蘧曾记述一种奇异的鲫鱼杯:

徐州护戎陈卓供奉,行田间,遇开墓者,得玛瑙盂,圆净无雕镂纹,盂中容二合许,疑古酒卮也。陈用以贮水注砚,因闲视之,中有一鲫,长寸许,游泳可爱。意为偶汲池水得之,不以为异也。后或疑之,取置缶中,尽出余水验之,鱼不复见。复酌水满中,须臾一鱼泛然而起。以手取之,终无形体可拘,复不可知为何宝也。余视之数也。时水曹赵子立被旨开凿吕梁之险,辟陈督促,目睹斯异。

杯内鲫鱼因水满而泛然出现,水尽则无。这种杯令当时人惊异,以致何蘧“视之数”次,水曹赵子立也目睹其异。从墓中发掘此杯,到徐州护戎陈阜发现此杯的奇特性,文字描述也令人惊叹。

类似记载也见宋代一位佚名者所撰的《真率笔记》:

关关赠俞本明以青华酒杯,酌酒辄有异香在内,或有桂花或梅或兰,视之宛然,取之若影。酒干亦不见矣。俞宝之。

根据何蓬的记述,我们称它为“鲫鱼杯”;而《真率笔记》称其为“青华酒杯”。类似的杯产生于宋代是毫无疑问的了。明代郎瑛在渎了这些记载后,初不敢相信,“后杭医朱某家造坟,得土中二磁碗,偶注酒于中,则顷刻有绿苔浮满酒中。意其不洁所致,及涤净复注亦然,饮之又未尝有物也”。直到清代,还有类似记载。

实际上,这是一个在杯内底装有凸透镜的酒杯。在制造此酒杯时,于凸透镜下嵌一细小的鱼形或花形物。当杯内不盛酒水时,鱼、花成像是在人眼一侧的实像,人眼不易看清;盛酒水后,透明的白酒或水与凸透镜组成一个凹凸相接的复合透镜,鱼、花等物在这复合透镜的焦点之内,成像为杯底一侧放大的虚像。于是,见“一鲫,长寸许,游泳可爱”;当酒水倒尽,“鱼不复见”。这些记载表明,古代人在实践中已了解透镜成像的知识。

六、透射光的应用

当西方白色玻璃传入中国,中国人初用它做门窗或屏风时,曾为它透光性能感到惊奇。《西京杂记》卷一曾描述汉宫昭阳殿的富丽堂皇,那些玻璃窗,光“皆达照,毛发不得藏焉”。东吴孙亮继位后,“作琉璃屏风……使人坐屏风内,而外望之,如无隔,惟香气不通于外”。这些文字,都极好地描述了玻璃的透光性能。

然而,有色玻璃、彩色胶片、盛有彩色溶液的玻璃器皿等,对太阳光(白光)的不同波段具有选择吸收能力。如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其余色彩均被吸收。亦有人称此现象为滤光。中国古代人最早利用这种透射光和透射色作侦刑案件之方法。宋初皇甫牧《玉匣记》记载了以红油纸伞透过的红光来检验尸体伤痕,为法医学创立了一项重要的光学手段。皇甫牧写道:

太常博士李处厚知庐州梁县,尝有殴人死者,处厚往验伤,以糟或灰汤之类薄之,都无伤迹。有一老父求见,乃邑之老书吏也。日:“知验伤不见迹,此易辨也。以新赤油缴(伞)日中覆之,以水沃尸,其迹必见。”处厚如其言,伤迹宛然。自此江淮之间,官司往往用此法。

殴打伤痕,因皮下淤血而现青紫色。新赤油伞滤取红光,在其照耀下,反衬度增大。伤痕即可见。宋初太常博士为喜庆祭奠礼仪官,属太常寺,宋初设太常博士四人,四至七品不定,其上有太常监、太常丞。宋初礼仪尚少,博士无定,常被派出外地做官。因京官名声大,故而如李处厚已成知县,在其名前还冠以“太常博士”。“书吏”乃地方衙门书记官,实则为不上官阶的衙门当差。在衙门当差时间长了,丰富的经验使老书吏发现了红油雨伞的滤光效果,可惜未留其姓名。此后,经李处厚、皇甫牧等传播与报告,这一发现就为众人所知。沈括和郑克对此都有相同的记载。《玉匣记》成书当在公元978年之前,因该年成书的李防《太平广记》已引用了《玉匣记》的某些文字。

南宋时,著名的法医学家宋慈(1186—1249)曾任广东、江西、湖南等地提点刑狱。他根据多年的断案经验,撰写了《洗剜集录》一书。其中也写道:

验尸并骨伤损处,痕迹未见,用糟醋泼罨尸首,于露天:以新油绢或明油雨伞覆欲见处,迎日隔伞看,痕即见。若阴雨以热炭隔照。此良法也。

将红油雨伞遮尸骨验,若骨上有被打处,即有红色路,微荫;骨断处,其接续两头各有血晕色。再以有痕骨照日看,红活,乃是生前被打分明。骨上若无血荫,纵有损折,乃死后痕。

宋慈发展了前人的有关发现,他不仅用红油雨伞,而且用红油绢滤取红光;当无太阳光或阴天时,他又以炭火隔照,因为炽热的木炭火光多是红光。同时,他还具体地指出了观察伤痕的方向:“迎日隔伞看。”在法医学上,宋慈以此方法还可判断死者是生前被打伤还是死后被伤害。这一方法被许多人称为“红光验尸”。

(六)衍射

一、衍射现象的观察和应用

各种衍射色彩和光环在中国历史上曾被许多学者观察记述。晋张华曾记下虫、鸟羽毛的衍射。他写道:

交州南有虫,或长一寸,大小如指,有廉梗,形似白石英,不知其名,视之无定色。在阴地色多湘绿,出日光中变易,或青或绿,或丹或黄,或红或赤,女人取以为首饰。宗岱每深以为物无定色,引云霞以为喻,故托此以助成其说。今孔雀毛,也随光色变易,或黄或赤,但不能如此虫耳。

张华对此虫和孔雀毛的衍射色彩作了极好的描述。当然,那时尚未知有衍射这一概念。

据《新唐书·五行志》载,武则天在位时,“安乐公主使尚力合百鸟毛织二裙,正视为一色,傍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这种“百鸟裙”的色彩变化也是衍射产生的。自从习习毛衍射现象被发现以后,羽毛在古代为人所重,以致清朝官吏的顶戴花翎,也曾一时以视其衍射色彩的有无和多寡而分等级。清代王士祯《分甘馀话》卷二写道:

本朝侍卫,皆于冠上带孔雀翎,以目晕之多寡为品之等级。武臣提督及总兵官,亦有赐者。后文臣督抚也或蒙赐,得之者以为荣。

所谓“目晕多寡”也就是衍射色彩的多少。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熙宁中,予察访过成平,是时刘定子先知县事,同过一佛寺。子先谓予曰:“此有一佛牙甚异。”予乃斋洁取视之,其牙忽生舍利,如人身之汗,飒然涌出,莫知其数,或飞空中,或坠地。人以手承之,即透过,著床榻,摘然有声透下,光明莹澈,灿然满目。予到京师盛传于公卿间。后有人迎至京师,执政官取入东府,以次流布士大夫之家,神异之迹,不可悉数。

被沈括载于“神奇”中的这件异事,实则并不奇。佛牙藏之年久,有机质发生化学变化,其内流出的“如汗”之液体或则碱性、或则含油脂,如同今日之肥皂泡、或洒落于柏油路上的汽油,产生了薄膜干涉而形成的衍射色彩,故而“光明莹澈,灿然满目”。沈括的仔细观察及精心记录,留下了光学史上的一笔珍贵史料。

同类推荐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飞行村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飞行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

    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是现代许多双职工家庭发出的感慨。为了下一代,祖辈义无反顾,又走进子辈家庭抚养孙辈,帮年轻的父母解除后顾之忧,专心干自己的事业。这是当下中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现状。然而人们不尽会问,把孩子交给老人,你真的放心吗?
  • 生物技术与工程导论

    生物技术与工程导论

    本书较全面地反映国内外现代生物技术与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最新发展,内容丰富,新颖、文字流畅、町读性强。本书涉及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内容,以及在农业、食品、医药、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全书共分8章,每章后附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知识拓展、参考文献、进一步阅读材料、复习思考题。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新技术和新进展,且能够从中学到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牛虻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牛虻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感动青少年的感恩社会故事

    感动青少年的感恩社会故事

    感恩,能使一颗心灵成为一泓清泉,荡漾着甜美而芬芳的幸福。感恩,能使一颗心灵宽广成原野,拥获春华秋实的丰富。感恩,能使一颗心灵变得坚毅而执著,赋予我们人生不懈进取的自信和勇气。但正如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理而不说”一样,许多更加值得我们去深深感恩的爱意和善良,它们如宁静海平面下涌动的潜流,它们如云团上飘舞的大朵大朵阳光,它们如润物细无声的春夜细雨,并非人人都能够轻易发现和读懂的。
热门推荐
  • 宠物生活

    宠物生活

    一只奇怪的狗成了文卓的宠物。这只狗成了社会的热点,大部分人认为是谣言。文卓会经过怎样的惊险旅程呢?(觉得写得好请收藏与推荐,觉得不好请在评论区上写下应如何修改内容,谢谢大家的意见)
  • 万物凡仙

    万物凡仙

    法则的悄然改变。天人五衰的诞生,葬仙路的出现,数个世纪无仙人诞生,老一批的仙人逝世。主人公逆天闯仙路。
  • 仙剑后转..more

    仙剑后转..more

    "臭小子,找死啊!尽敢拦住我们的去路!’’几名武士拔刀想对逍遥动武,结果被逍遥三下两下放倒."你们这些人在市集上骑那么快的马想撞死人啊!’’"大侠,我们有急事,不得已才骑那么快的,大侠饶命啊!’’"看你们挺有改过之心的,你们把撞伤人的医药钱陪了赶紧滚吧!’&rsq
  • 三国搞笑

    三国搞笑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哈哈哈哈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哈哈哈哈
  • 全球高武战神

    全球高武战神

    绝世狂人回归都市,意外修得控神诀,发现地球已经被隐藏在黑暗中的修行者掌控,普通人已经他们的傀儡,陈阳用粉碎了修行者的阴谋,纵横无敌。
  • 动漫的穿越之旅

    动漫的穿越之旅

    女生也能穿越动漫卧槽而且还竟然还是男生喜欢的动漫,敬请期待,永不断根。希望月票支持。
  • 觉醒之界

    觉醒之界

    第一季简介:屌丝遇上腹黑萝莉,故事开启!一个是水样可人的可爱蜜桃,一个是傻得出奇却在关键时刻机智无比的傻地瓜。在命运的捉弄中,她的爱摇摆不定,掌握命运的时钟,又是谁在不露神色的跟踪在他们的背后...
  • 阵法通神

    阵法通神

    阵法狂人杨连,重生得到无限丹田秘法。当别人小心翼翼的在丹田中尝试蕴养奇物异宝,他却能肆无忌惮,即便报废了一个丹田,他还有无数个。无数玄奥的阵法席卷整个世界,无敌的姿态力压当世所有天骄。
  • 哈佛东方新秀

    哈佛东方新秀

    本书只是想以海雯步入哈佛的成长历程为线索,介绍培养海雯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介绍海雯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和人生设计,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并以我的所见所感为视野,介绍美国的家庭和中小学教育,以及美国的教育体系、教育政策,教学、考试、评估学生的方法和道理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美国的文化意识。希望每位父母、学生和教育界人士在阅读本书后对中美文化、教育及思维上的差异有相对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开阔一些视野,从中受到启发,并结合中国教育、文化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把东西方文化结合起来,用于培养中国的孩子,培养更多更好的未来世界先进的高素质人才,使我们中华民族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寒裳红梨

    寒裳红梨

    那时的你浸红了白雪,我仍不为所动。物是人非,我的决绝......你难道还不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