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20100000017

第17章 百团大破袭(2)

我曾经在凤凰卫视的一期节目中看到:抗战时期,彭德怀召开会议,大家兴冲冲赶来了,以为开会就能吃饭,没想到彭德怀也没有吃的,大家饿得坐不住,就躺在炕上开会。

抗战早期,八路军能够从国民政府领取粮饷,按照三个师的配置。后来,八路军扩充非常快,但是领取到的,还是三个师的粮饷配置。那时候,整个中国军队的生活都非常艰苦,国军也常常吃不饱,一直到1944年滇缅反攻的时候,大量的国军连棉衣都穿不上,冻死在云南的高黎贡山上。

1939年南岳会议结束后,抗战由防御转入了相持,国军和八路军有了摩擦,国民政府就停止了对八路军三个师的供应。

八路军只能选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抗战开始之初,装备简陋的八路军在经过同意后,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因为八路军的游击战有着悠久的传统。

游击战术是红军和八路军的传家宝,让日军吃尽了苦头。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更是将游击战发挥得炉火纯青。

彭德怀对游击战推崇备至,他在《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中说:

只有进行广泛的游击战争,才能使深入我区之敌,行不安,坐不稳,耳目不灵,手足不敏,造成有利于运动战的条件与机会。不仅如此,即对付敌人武装便衣队的袭击,保卫抗日政权,保卫根据地治安,亦无一不依赖游击战争,这是敌后战争环境与我们的任务决定的。

游击战让八路军在敌后战场上,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游击战也让日军处处捉襟见肘,被动挨打。

时任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也看出了游击战的妙处,他在1937年冬的武汉军事会议上这样说:“应采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加强敌后游击,扩大面的占领,争取沦陷区民众,扰袭敌人,使敌局促于点线之占领。同时打击伪组织,由军事发展为政治战、经济战,再逐渐变为全面战、总体战,以收‘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之效。”

白崇禧的建议被采纳,各战区陆续将部分部队化整为零,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

在抗战之初,当国军处处被动挨打,而八路军的游击战却很快就收到了奇效。115师的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千余人;129师夜袭阳明堡,摧毁敌机24架;120师雁门关设伏,摧毁汽车500辆;刘伯承在七亘村三天内两次设伏,歼敌400人……尽管每次歼敌数量不多,但是累积起来,这一时期八路军歼敌将近一个联队,而此时的国军却没有成建制地消灭过一个日军联队,八路军的战果可谓异常辉煌。

国军开始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但是国军的游击战和八路军的游击战有很大不同。八路军的战术是依靠群众,藏兵于民,在白天,每一个八路军都是拿着锄头的农民;而到了夜晚,每一个农民都是拿起枪支的八路军。而国军的游击战,则没有八路军这样的奇思妙想。八路军的游击战主要是小规模的设伏袭击,后来发展到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等,战果辉煌。这就是白崇禧所说的“积小胜为大胜”。

八路军的游击战比国军的游击战更进一步,也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八路军的游击战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民间自卫武装,灵活机动,作风飘忽,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兵就是民,民就是兵,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些,都是国军的游击队没有做到的。

八路军的游击战,更符合游击战的特点,而国军的游击战,还是敌后阵地战。

1935年,一个名叫埃文森·卡尔逊的美国人来到中国观摩战法,他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派来的。

卡尔逊在台儿庄战役中看到了中国军队如何奋勇杀敌,深为感动。后来,他遇到了另外一个名叫斯诺的美国人,两人相谈甚欢。斯诺,就是写出了《西行漫记》,向西方介绍红军的那个美国记者。在斯诺的介绍下,卡尔逊来到了八路军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卡尔逊眼中的八路军是信心满怀的,他们尽管生活艰苦,但是没有抱怨,卡尔逊说,这些八路军能够熟练运用游击战的战术,他们的枪法很准,奔跑起来像一阵风,而且飞檐走壁。

外公说过,抗战的时候,八路军的脚后跟绑着两双火筷子,火筷子现在几乎消失了,就是用来夹煤块的筷子样的铁条,八路军脚后跟绑上火筷子后,退后几步,然后一跃而起,踩着土墙就攀上了墙头。北方的土墙高一丈左右,我每次看到土墙就会想起外公的话,现在即使给我十双火筷子,我也攀不上墙头。

卡尔逊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翻译是周立波,这是一个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很有名的作家,写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翻译有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精通俄语和英语。几乎所有老外来到解放区,都是周立波担任翻译,除了卡尔逊,他还担任史沫特莱和苏联塔斯社驻华军事记者瓦西里耶夫的翻译。这个周立波是一代文学大家,现在知道他名字的人已经很少。

周立波陪着卡尔逊在晋察冀根据地考察了50天,依靠步行和骑马行走了2500里,卡尔逊对八路军的游击战极为感兴趣,他对晋察冀根据地司令聂荣臻说:“我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无非是蹲在战壕里打枪打炮,你打过来,我打过去。我们这些士兵都像机器人一样,根本不动脑子,枯燥得很。你们这种搞法,实在有味道,很有战争艺术,一面打仗,一面考虑许多问题,不单着眼于军事,还搞政治、搞经济、搞文化,这是我从来没见过,也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卡尔逊还说,他回到美国的时候,如果有战争,也要这样打游击。

周立波则把这次考察写成了一本书,叫作《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在1938年的汉口出版了,很快就成为畅销书。那时候汉口还没有沦陷。

周立波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中有一篇文章,题目叫作《劫后的东冶头》,文章写道:

我们走进镇里,不见一个人影;原有好几百家烟火的市镇,凄凉像坟墓;许多房子虽然没有经过火烧和炮轰,但是门窗和一切木器,都被敌人用作柴薪烧掉了。睡觉的炕,都被捣毁,烧饭的锅炉上,撒上了许多大便。

我们走到另外一间房子里去看,那里有一小仓小米,被敌人烧掉,细粒的小米,变成了整块的焦炭。

日军不但烧光,而且还杀光,这篇文章继续写道:

多看他们一眼,他们杀,不懂他们的话,他们也杀。

东冶头并不是个例,还有比这个村庄更为凄惨的:

像崔家庄,简直烧成了一片焦土;被轮奸致死的女人,裸露地横尸在路上。有许多女人,裤子被扯得稀烂,可以想见当时挣扎的情形。在长岭,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也遭受了青年妇女同样的悲运。

周立波的这本书籍也写到了八路军的战法:

我们的步兵在山路上移动很迅速,惯于奇袭、突击、夜战和埋伏。

我们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掩蔽,可以迅速获得敌人行动的情报,又可以机密地封锁自己的军情。

我们的将领和士兵,对于各处的地理和地形都十分熟悉。

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手持梭镖的儿童,这不是艺术加工,而是实有其事。抗战时期,中国已经无兵可战,连正在贪玩年龄的儿童,也不得不卷入战争。

《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中有一篇文章《小哨兵》,这样写道:

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他们拿着刀矛,固执地检查路人,一定要看到你的路条毫无问题的时候,才放你走。”“北方的小溪流,冬天都结了冰。手持刀矛的小哨兵,没有行人的时候,他们在溪流里滑冰,有了行人来,他们马上走上来。

卡尔逊回国后也写了一本书,记录他在晋察冀根据地的观感,但是远远不如周立波写得好。

八路军的徒弟卡尔逊是美国“二战”历史中一个传奇性的人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卡尔逊决心成立一支游击队,美国海军陆战队任命他为第二近战营上校营长,运用在中国学到的游击战,无限度地接近敌人,然后突然袭击,在敌人没有反应过来时,已经跑得无影无踪。卡尔逊依靠这种在中国学来的和美国截然不同的江湖绿林战法,取得了一连串让人吃惊的战果,所以这支部队被美国人称为“卡尔逊的近战兵”。

卡尔逊最著名的战例是奇袭马金岛,马金岛其实是一场佯攻,目的是让守岛日军把瓜岛的日军调过来,以便取得瓜岛反攻战的胜利。卡尔逊带着他的营先乘坐潜艇,偷偷潜上马金岛,然后突然袭击,直取日军指挥部,炸毁军事设施,当瓜岛的大批日军赶来时,卡尔逊的营突然消失了,他们返回潜艇,沉在水下。在这次奇袭中,卡尔逊运用的都是八路军的战法。准确地说,这只是八路军游击战的皮毛,但是美国人就依靠这点皮毛打胜了。

奇袭马金岛后来被拍成一部叫作《工合》的电影,其实就是工农合作的意思,卡尔逊一知半解地把工农合作叫作“工合”,而美国人也以为“工合”的意思就是游击战。

如果美国人觉得奇袭马金岛值得拍成电影,那么中国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中,值得拍成电影的太多了,只是我们那时候的中国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哪里有心思和设备拍电影。

卡尔逊以后还参加了塔拉瓦岛、塞班岛、硫磺岛的登陆战,“卡尔逊的近战兵”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后来,他被提升为准将。

八路军的战法这么好,自然是不缺徒弟的,美国人学,日本人也学,可是美国人学成功了,日本人却失败了。

日本人败在生搬硬套,败在他们的榆木疙瘩脑壳。

跟着八路军学游击战的是日军59师团,这个师团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消灭八路军,师团部设在山东。1942年,日军以在中国的独立混成第10旅团和在日本国内的留守第1师团为基干组建第59师团。

59师团有一个独立讨伐大队,专门研究八路军的游击战,准备以游击对付游击。他们觉得研究成熟后,就出动便衣队去根据地寻找八路军,这群便衣队衣衫褴褛,冒充拾粪老汉,却每人顶着一顶崭新的瓜皮帽。八路军一看这副打扮,打!便衣队几乎被全歼。

那时候的日军便衣队经常冒充根据地的老百姓,有的还冒充八路军。我们在老电影《铁道游击队》、《地道战》中都能看到。

八路军的游击战,更是在接下来的百团大战中发挥出色。

“三枪八路”

百团大战,最先是从井陉煤矿开始的。

山西是煤矿储存大省,1937年8月,全面侵华战争刚刚开始一个月,板垣征四郎率领第五师团就沿着太行八陉偷袭山西,进攻大同。晋绥军与日军激战,无法抵挡日军飞机、坦克的强大攻势,晋北重镇大同失守。

大同失守后,日军就开始疯狂掠夺中国的煤炭资源。

彭家集是当年为日军在大同煤矿挖煤的劳工。他出生在河南固始,日军占领了固始后,就哄骗他们说,要修铁路,给工钱,他就和同村庄的18名少年报了名,“那时候,等在村子里就是死,没有吃的,不去就不能活命。”

报名后,日军就把他们拉到了一千里外的大同,下井挖煤。不但不给工钱,而且不能吃饱,经常遭受毒打。

18名乡党都死在了矿井里,活着的只剩下了彭家集一个人。

在大同煤矿里,彭家集的工作是端着铁锨给推车里装煤,一铁锨煤有十几斤重,动作稍微慢一点,就遭到监工的鞭打,每天天没有亮就下矿井,出来的时候已经满天星星,躺在地上浑身疼痛,连一步也迈不动。

当年,大同煤矿的矿工成千上万,操着不同的口音,后来据资料记载,矿工们来源于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因为大同煤矿储量丰富,而大同本地的人难以满足日军贪婪的胃口。

彭家集至今还能记得,有一年夏天,因为空气污染,环境恶劣,大同煤矿开始蔓延传染病,矿工身上长满黑黄色的脓包,正在干活的时候,就突然倒下去,再也站不起来。日军挖掘了一个大坑,把那些他们认为有病的,丧失了劳动能力的,统统推进了大坑里,然后浇上汽油烧死,哀号声通宵达旦。当年的报纸登载,仅一次烧死的劳工就有2000人。

20年后,大同农村战天斗地改造梯田,翻出了一具具白骨,这就是以后资料中所说的“万人坑”。日军在抗战时期,仅仅在大同煤矿,被残害致死的中国劳工就达到15万人。

在日军的眼中,中国人的生命不是生命,中国人是给他们创造财富的工具。日军的眼中只有能够带来巨额财富的,能够让战争机器运转的煤炭。普通的日本士兵是这样,日本的将领也是这样。

冈村宁次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据说在此地西面,隔着中条山脉的山西省东南部潞安高原一带有大煤田,储藏量在2000亿吨以上。山西省大同煤矿的缺点是离海远,但其储藏量极为丰富,而且和日本煤矿比,第一,绝对不进水,不需要排水设备,坑口是个简单的斜坡;第二,绝对不会发生瓦斯爆炸等事故;第三,煤层坚实,不需要坑木。

冈村宁次说大同煤矿的煤炭距离大海远,这是为了将煤炭走海路运往日本的。

日军在山西各处疯狂挖掘,为了防止八路军偷袭,日军进行了防范措施。冈村宁次写道:在场地周围圈上大围墙、铁丝网等,并设置枪眼;在外围冲要设置据点,昼夜警卫;警卫队员一般数百人,其中大部分仍用华人,以当地退伍的日本兵为骨干。

这里所说的场地,就是煤矿。

日军占领下的煤矿惨无人道,每天都有大量的中国劳工被残害致死。

这些苦难的劳工,每天都等待着八路军来解救。

同类推荐
  • 九国骄雄

    九国骄雄

    华江上,春风吹落英雄虎泪;金殿内,却问江山何人指点?咏遍九国英雄,今朝当看我陈郞!他叫陈玄感,出身将门,拥有极高的军事政治才能,因诸多原由,举旗起义,谋臣名将,游侠美人,尽揽其帐!夺国后,励精图治,与九国群雄逐鹿华夏,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一生……
  • 大羽林

    大羽林

    通过这些历史人物来还原汉武帝时期汉匈全面战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 史上最强皇帝

    史上最强皇帝

    是他金戈铁马征战天下,令群雄慑服统一内乱,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是他创建了一个强大无比的帝国,开疆拓土宇内扬威,令万国来朝称臣纳贡;就是他说出:凡日月所照之地,江河所至之处,皆为帝国疆土。欢迎大家来看《史上最强皇帝》,绝对精彩,爽文不容错过。
  • 茫茫九州间

    茫茫九州间

    深秋夜,大梁帝都,天启城长信宫内,皇帝林震成暴毙,其长子林嘉延年仅五岁,次日,丞相长公主之子司空成轩在数位重臣的劝说下称帝,改国号为“卫”。司空成轩称帝后三日,梁惠帝林震成堂兄在镇安称帝,定国号为“梁”,昭告天下,复兴梁朝,讨伐逆贼。天下一分为二,以靖安,云阳,上林,方城为界,北卫南梁。天下大乱,北有契丹漠北狼族侵犯,西有吐谷浑帝国骚扰边境,南有百越趁乱北上,卫梁年年战乱,百姓民不聊生,英雄与白骨,传奇与死亡,皆在九州上演。在这个乱世之中,男人之间的义薄云天、情义千秋,吟诵了一曲热血的篇章,乱世铸就枭雄,皑皑白骨为世人口中的英雄铺开了一条成名之路。司空成轩称帝后,五岁林嘉延被太医吴柏凡所救,在卫国东部的大泽城开始了他的复仇故事...
  • 三国之化茧

    三国之化茧

    自然之道本清明,自生自化自天成。静听静待妙音最,净心尽力福田耕。当刘禅走上那最高的台阶的时候,想起了他的老师,顿时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一个老头子却正在用拐杖敲他不成器的儿子:“你老子把个扶不起的东西都扶起来了,你这不成器的就为什么扶不起来呢?气死老子了!”儿子莫名其妙的抱着脑袋哀嚎:“您要哪样嘛?再扶就扶上天啦!会摔死的!”老头子瞪着老眼半天,看着这个傻儿子的熊样顿时乐了。
热门推荐
  • 温柔沼泽

    温柔沼泽

    真的太喜欢温柔的人了,尤其是那种看着高冷,实则温柔到骨子里的人。
  • 古董珍珑劫

    古董珍珑劫

    民国初期,在鉴宝界有着“北神汤”之称的济州府汤家,不幸遭到灭门之祸。家主汤轩铭在一场鉴赏比赛“族宗诛”中意外身亡,为了不让觊觎汤家鉴宝秘笈的奸人得逞,同时为了隐藏自己儿子的行踪,汤轩铭之妻陆柠夕一把火烧了汤家大院,与他共赴黄泉。在大火的掩护下,汤轩铭之子,汤文随汤轩铭的异姓兄弟钟名扬逃离济州府后,来到上海改名“周唐”,隐居下来。 十年后,周唐长大成人。而此时中国正值军阀混乱时期,各地大量的古董国宝被一些唯利是图的小人盗窃贩卖到洋人手中,流亡海外。周唐在一次文宝展览会上结识了上海文物协会的会长林念,并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林念为留下英国人手中的一幅稀世国宝所布的局中,一枚重要的棋子。
  • 恋此欢颜醉余生

    恋此欢颜醉余生

    小时候,最大的努力就是记住她的样子,情起却不自知。多年后重逢,他说:“你好啊!老同学。”某人一把揪住他衣领:“谁是你老同学,赶紧给我换个称呼。”他顺势身子往前一探,气息交融。“未来媳妇怎样?”“……”“未来好像有点远……那叫媳妇吧!”“滚……”【暖宠?每日微/喂糖?很皮~~】
  • 桐花树

    桐花树

    桐花树,藏着的是我,藏的也是你!记得回头看,我有没有哭
  • 卿卿似煜

    卿卿似煜

    正经版文案:传闻,江湖上有这样一家客栈,客满即关门,留客只留一夜,一夜过后大家四散奔去,江湖有缘再见。传闻,客栈的老板是一位惊才绝艳的红衣女子,老板从不轻易现身。传闻,红衣女老板有言,“进了我有间客栈的门,那么客栈内所有人必护客人安全。”传言,医药谷是个圣地,其传人可医活死人。传言,医药谷言煜公子一手医术传天下,偏偏救死回生仅几人。传言,言煜公子医人全看心情,心情甚好会救人,一不留神便死人。搞笑版文案:冷心冷情红衣女老板vs恶搞无常白衣男医生其实这是一个无良男医生好奇客栈女老板非要一探究竟结果把自己也给搭进去的江湖故事。文艺版文案:江湖动荡,她于乱世建一隅安稳地。世事纷杂,他于凡尘造一颗嬉笑心。乱世浮沉,刀光剑影,这是江湖常态。嬉笑怒骂,恩怨不止,这是人之常情。这里有惊才绝艳却身患绝症的她;也有喜怒无常却修得一颗澄澈心明的他。当他遇上她,是她的客栈永久地留了人,还是他的医术甘愿只医她一人?
  • 寸石记

    寸石记

    一个从没想过修行是什么意思的单纯小男孩,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走上了自己都不知道深浅的修行之路。痛彻心扉的遭遇,撕心裂肺的疼痛,阴险狡诈的陷害……都在男孩儿的阳光笑容中被他甩在了身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叫肖向的,神速崛起,君临天下的身影。且看在一个个红颜知己温柔的目光下,小小的肖向是如何走向万界巅峰,达成使命的……“你叫什么名字?”“我叫肖向,爷爷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要找准自己前行的方向。”“那你找准自己的方向了吗?”“好像刚刚找到……”
  • 玄奇异世

    玄奇异世

    玄变之人,重现异世。人界、魔族、曳族之间的大战因他而起,也因他结束!他是刚毅中的温和;他是冷库中的热血。他本是弱者中的强者,后变强者中的弱者,最后当之无愧成为强者中的最强者——绝世王者!
  • 萧红作品集(四)

    萧红作品集(四)

    全屋子都是黄澄澄的。一夜之中那孩子醒了好几次,每天都是这样。他一睁开眼睛,屋子总是黄澄澄的,而爷爷就坐在那黄澄澄的灯光里。爷爷手里拿着一张破布,用那东西在裹着什么,裹得起劲的时候,连胳臂都颤抖着,并且胡子也哆嗦起来。有的时候他手里拿一块放着白光的,有的时候是一块放黄光的,也有小酒壶,也有小铜盆。有一次爷爷摩擦着一个长得可怕的大烟袋。
  • 痴儿为王

    痴儿为王

    “王子绝,我知道我很笨,甚至不知道这个社会基本的生存准则,我也知道我就是你的麻烦你的包袱,但我不想离开,不想因为所谓的为你好而离开。”“你在,我便好。”他曾是花都花魁,顾盼倾城多智近妖。一朝求药失踪,回来便成了一个痴儿,不再有夺目的光环甚至没有了庇护。“花妖是我的,这辈子也都是我的!一人欺他我杀一人,天下欺他我屠天下!”当他被花都抛弃,却有一人拥住了他,为他放弃了承席的王位,为他成魔,拥着他站在了整个世界的顶端。“王子绝有你真好。”“花妖,遇你甚兴。”看绝色痴儿与无冕之王一起倾国倾城……
  • 数据化的我眼中不一样的现实世界

    数据化的我眼中不一样的现实世界

    游戏?不,这是现实,你以为我们来自游戏,岂不知你们自身身在游戏中。这是一个看似从游戏走到现实的NPC,绝对真实现实人生,一个游戏人物编造的现实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