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徽的次子名弘道,即郭子仪五世祖。他在隋朝历任通事舍人、沧州(河北盐山)长史、尚食奉御等职。郭弘道性情宽厚,外愚而内敏。他在隋炀帝朝中担任奉御职务时,李渊(即唐高祖)为殿中少监,二人关系友善,常相往来,情谊深厚。郭弘道善相面之术,有一日对李渊说:“李公天中伏犀,下相接于骨。此非人臣之相,愿深切自爱。”李渊听后,取过郭弘道的银盆,置于地上说:“如果你的话日后能够应验,今天当一发中的。”言罢引弓而射,应弦中盆。郭弘道说:“我希望今日之言应验后,您能赐给我一只金盆。”李渊内心非常喜悦。及至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李渊父子乘机起兵于太原,进占关中,建立唐朝,而郭弘道却身在东都洛阳。李渊称帝后,不断派人打听郭弘道下落。武德三年(620)三月,郭弘道自洛阳西来投奔。李渊闻讯后,立即派出使者于途中迎接慰劳。使者寻郭弘道入宫晋见李渊,郭弘道热泪盈眶说:“臣识龙颜,在天下之先。但今日才得拜见阙庭,落在了众人之后。这是臣的罪过啊。”李渊大喜,拉住郭弘道的手引入内殿,君臣二人回忆往昔旧事,一直谈到深夜。
李渊非常感念于郭弘道当年的吉言,于是,对他大加赏赐,拜为同州刺史。虽然郭弘道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他到任不久就因为想回到李渊身边而无心处理政务。于是,他就向李渊上表,李渊看到奏表后,就又征召他入朝担任卫尉卿(从三品,掌仪仗兵器与帐幕供设),封爵昔国公。像他的父兄一样,郭弘道也是以龙潜之旧的身份交情,得到皇帝的亲近和优待,每次参见奏事,李渊都特别下令让他登殿。郭弘道的长子郭广敬,仕唐官至左卫将军(从三品)兼太子左卫率、策勋上柱国(视正二品),承袭父爵郜国公。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十一月,郭广敬奉命出使漠北,征召突厥车鼻可汗入朝。高宗麟德元年(664),宰相上官仪因见恶于武后而被诛杀。郭广敬因为与上官仪交情甚好,于是也被牵连,贬为隰州(山西隰县)刺史。郭弘道的次子名履球,即郭子仪的高祖,在隋朝担任金予(陕西安康)司仓参军。郭子仪的曾祖郭昶,为唐朝凉州(甘肃武威)司法参军。祖父郭通,任职为美原县(陕西富平东北)主簿。郭通天性聪慧。博览群书,识见精明,可惜的是步入仕途不久,就英年早逝了。
自北魏末年至李唐王朝建立,郑县郭氏世代簪缨,传至郭敬之这一代,育有九子。真可谓人丁兴旺,家族繁盛。郭敬之生于唐高宗乾封二年(667),此时正是郭敬之的而立之年。他长得身材魁伟,声若洪钟,目光如电,两腮虬须,仪表英武而举止优雅,望之有若神仙。郭敬之为人亲善,才兼文武,自步入仕途,先后任职为涪州(四川涪陵)录事参军、瓜州(甘肃安西)司仓、雍北府果毅都尉加游击将军、申王(玄宗次兄李成义)府典军、金谷府折冲都尉兼左卫长史、原州(宁夏固原)别驾、左威卫左郎将兼监牧南使、渭州(甘肃陇西)和吉州(江西吉安)刺史。唐玄宗开元末年,宰相之一的牛仙客以郭敬之居官清正,上奏授其绥州(陕西绥德)刺史,加官至中大夫(文散官,从四品下阶),策勋上柱国(勋官十二转,视正二品)。天宝三载(744)正月十日,时任寿州(安徽寿县)刺史的郭敬之病逝于京城常乐坊家中,享年78岁。郭敬之晚年位至正四品地方长官州刺史,已跻身于“穿红着紫”的高官行列。当郭子仪出生之时,其父官位尚低。但是,从郭氏的家族史来看,有记载的,郭子仪的先人们在每一时期都有出仕者,而且也不乏高官。
郭子仪的母亲周氏,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在郭子仪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少年郭子仪,学武习射,秉承父教家风。在早年的时候,郭子仪刻苦好学,又有父亲指导,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长大以后,不仅骑射技高,枪法精湛,而且还学会了不少兵法谋略。
郭子仪出生的这一年,国家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境况之中。当时正是武则天晚年和中宗继位后的韦皇后乱政时期,宫廷争权斗争异常激烈,政局动荡不定,皇帝走马灯似地更换,大臣们也是朝不保夕。而且由于国内政局不稳,边疆形势也很不安宁。唐和契丹正在河北进行大规模的交战,居住在今辽宁西部的契丹族,因不堪唐朝官吏的虐待,在其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的率领下,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起兵反唐,杀唐营州都督赵文麴,攻占营州,(今辽宁朝阳)。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以孙万荣为大将,趁唐朝内部斗争不断,四处抢城掠地,以致百姓处在水深火热当中。为了扭转这样的局势,晚年的武则天被迫四次派大军出击,但是有两次几乎是全军覆灭,将军张玄遇、麻仁节被俘,清边道总管王孝杰战死。朝廷内部陷入一片恐慌和混乱之中,契丹乘胜长驱直入,攻陷河北很多州县。在这个关系着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武则天镇静部署军队,她调动全国兵力来抵抗,并且联合突厥,形成夹击之势,经过一年多的战斗,终于将契丹叛兵打败。然而,这次的战争给全国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给武周政权以沉重的打击。
唐朝自建朝以来,边疆地区就一直处在动乱当中。早在唐朝初年的时候,位于唐朝北部的突厥,唐初曾多次进犯中原,甚至进至长安附近。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将突厥击灭,北部边境在接下来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相对较为平静。唐高宗调露元年(679),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同时起兵反唐,经过两年的战争,被唐军打败。但是,突厥部并没有就此罢休,后来默啜做了突厥可汗,势力发展很快,经常率兵南下掠夺内地,成为武则天时期的一大边患。为抵御突厥的不断侵扰,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朔方道总管张仁愿在黄河河套以北设置一千八百个烽火台,从这以后,突厥才不敢贸然南侵,唐朝的北部边疆才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安宁。
而在唐朝的另一边,也就是大唐西南部的吐蕃,在唐朝早期,和唐朝的关系开始是非常密切的。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藏,同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还把蔬菜种子、手工制品、医药、书籍等带到吐蕃,加深了汉,藏两族的关系。但到高宗与武则天时期,吐蕃打败了吐谷浑,占领了青海,又攻占安西(今新疆库),这种局势严重威胁着唐朝的安定。于是,唐朝先后派薛仁贵、李敬玄率兵征讨,但都失败了,至此,吐蕃和唐朝的关系一度恶化。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唐朝廷不得不撤走安西都护府的疏勒、碎叶、龟兹、于阗四镇驻军,以图再次收复失地,抗击吐蕃。到了长寿元年(692),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率军打败吐蕃,收复了安西四镇。后来武则天接受郭元振的建议,对吐蕃采取缓兵离间的策略,不久,吐蕃内讧,无暇再次侵犯唐朝边境,在这段时间里,西南边境也有了一个暂时的安宁。唐中宗时期,以金成公主嫁给吐蕃弃隶缩赞赞普,唐蕃共立会盟碑,表示以修永世之好。但是,尽管唐朝做出了这样的让步,并立下了这样的盟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局势的变化,这种盟约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在后来的时间里,吐蕃和唐朝之间的战争也从没停止过。
此时的唐朝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而郭子仪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地成长着。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亲眼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且慢慢的认识到,国家不安定,军队不强大,人民就过不上安居乐业的日子。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人生选择,有着深刻的影响。
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的时候,郭子仪刚刚16岁。当时的李隆基是在宫廷内部的血腥政变中夺到政权的,所以,他深知当时朝政的积弊。在他夺得政权,登上帝位之后,就下定决心要励精图治。他任用有能力的姚崇、宋璟等人做宰相,并且接受他们提出的裁减冗官、废除苛捐杂税,广开言路、选拔人才等建议,政治上也比较安定,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国力也逐步强大,经过几年的努力,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当时的大诗人杜甫在《忆昔》一诗中描写那时的繁荣景象说:忆昔开元全盘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栖失。
这些虽然有夸大赞誉之词,但是也是当时的一个局部写照。在同一时期的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记载,在玄宗时期,由于生产的发展,至天宝八年(749),国家官仓的存粮,已达九千六百万石。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按当时全国的人口计算,每人就有一石多。《通典》卷七还记载了当时越来越便宜的物价。由于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全国户民也快速增加,据《通典》卷七记载,唐初全国是二百多万户,神龙元年(705),增至六百一十多万户,到天宝十四年(755),已增加到八百九十多万户。公私粮仓充溢,物价便宜,人丁兴旺,天下殷富,确实达到了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高峰。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国势的不断强大,郭子仪也很快长大了。虽然此时的郭子仪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优越的家庭中,但是他从没有贪图安逸,不求上进。他秉承郭氏家风,注重书香与修武兼备。从小到大,郭子仪接受父母的培育熏陶,塾师的启蒙教育,史书上赞誉郭子仪自幼秉承父教家风,孝敬师长,友爱兄弟,宽厚仁善,重情尚义,为乡里所称道。郑县郭氏不愧是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