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97000000002

第2章 茶的渊源(2)

印度尼西亚于1684年开始传入我国茶籽试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茶种及阿萨姆种试种。历经坎坷,直至19世纪后叶开始有明显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速了茶的恢复与发展,并在国际市场居一席之地。

十八世纪初,品饮红茶逐渐在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

1780年印度于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我国茶籽种植。至19世纪后叶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于世”。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茶的生产、出口、消费大国。

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从我国传人茶籽试种,复于1780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人中国、印度茶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所产红茶质量优异,为世界茶创汇大国。

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60%~70%。

1833年,在帝俄时代从我国传人茶籽试种,1848年又从我国输入茶籽种植于黑海岸。1893年聘请中国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鲁吉亚传授种茶、制茶技术。

1888年土耳其从日本传人茶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茶籽种植。

1903年肯尼亚首次从印度传入茶种,1920年进入商业性开发种茶,规模经营则是1963年独立以后。

1924年南美的阿根廷由我国传人茶籽种植于北部地区,并相继扩种。以后旅居的日本与苏联侨民也辟建茶园。50年代以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断提高,成为南美主要的茶生产、出口国。

20世纪20年代几内亚共和国开始茶的试种。196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几内亚考察与种茶,并帮助设计与建设规模为100公顷茶园的玛桑达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

1958年巴基斯坦开始试种茶,但未形成生产规模。198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进行合作。

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共和国试种茶。1968年,应阿富汗政府邀请,我国派遣专家引入中国群体品种,成活率90%以上。

1962年我国派遣茶专家赴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通过艰辛的引种实验,取得了成功。1965年应该国总统的请求,我国政府分批派遣了茶农场专家帮助考察设计与建设附有的自流灌溉设施的锡加索茶农场和经过热源改革具有国际水平的年产100吨的绿茶厂。此项目农业部认定为我国援助亚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区一百多个农业工程项目中最成功的三个项目之一。

20世纪60年代玻利维亚共和国最初从秘鲁引进茶种试种。70年代台湾农业技术团赴玻考察设计与投资,开始规模种植茶园。1987年应玻政府请求,我国派遣茶专家赴玻,帮助建设200公顷的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

1983年,我国向朝鲜民主共和国提供茶种试种,并在黄海南道临近的西海岸的登岩里成功种植。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种茶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20年代,经过千年沧桑,至今茶叶生产初具规模。

目前,我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茶园面积247万多公顷,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0多亿。中国近年来的茶叶年产量达286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茶叶诞生于中国。而今日世界各地都在饮用的茶叶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传播的呢?想了解“茶叶之路”一般人们是通过查阅各国的文献,按年代和区域,绘制出一幅茶叶传播之图,来解释它的传播之径的。

茶叶的发源地位于中国的云南省,但茶叶之路却是通过广东和福建这两个地方传播于世界的。当时,广东一带的人把茶念为“CHA”;而福建一带的人又把茶念为“TE”。广东的“CHA”经陆地传到东欧;而福建的“TE”是经海路传到西欧的。

三、制茶之史

唐代的制茶方法

如欲窥中国制茶技术演进的全貌,从历代的茶书探索,即可得一完整的概念。唐朝以前因无专论的茶书,关于茶的总总,都只限于文人的吟咏,而对其基本认识则文献缺乏,故难以考证汉、魏、六朝制法究为如何?不过由《茶经》第七章(茶的逸事)中,摘录北魏张揖所着广雅一文曰:“荆巴之间,采茶叶为饼状……。”由此可得知唐以前即做成饼状的团茶,这应是不会错的,至《茶经》出,即将制茶的器具及方法著书立论,承先启后,公诸社会,后人欲研究茶史、茶事,均首推《茶经》,原因即在此。对于制茶过程及使用器具,陆羽分二、三两章分别说明,而团茶的制造方法陆羽则分采、蒸、捣,拍、焙、穿、藏等七步骤。并列如下:

采茶

茶叶的采摘约在二、三月间,若遇雨天或晴时多云的阴天都不采,一定等到晴天才可摘采,茶芽的选择,以茶树上端长得挺拔的嫩叶为佳。好品质的茶树多野生于奇岩峭壁上,为了采得佳茗,经常要跋山涉水,承受体力的劳累。那时又无采茶工人,茶师通常是自己背着茶笼上山采茶,《神异记》中曾记载茶人虞洪入山采茶,遇到仙人丹丘子指引佳茗产地,并求以茶祀之的故事。

蒸茶

采回鲜叶放在木制或瓦制的甑(蒸笼)中,甑又放在釜上,釜中加水置于鼍上,蒸笼内摆放一层竹皮做成的箪,茶菁平摊其上;蒸熟后将箪取出即可。

捣茶

茶菁既已蒸熟,趁其未凉前,尽速放入杵臼中捣烂,捣得愈细愈好,之后将茶泥倒人茶模,模一般为铁制,木模则较不常用,模子有圆、方或花形,因此团茶的形状有很多种。

拍茶

茶模下置檐布(檐是褶文很细,表面光滑的绸布),檐下放石承(受台),承一半埋入土中,使模固定而不滑动。茶泥倾入模后须加以拍击,使其结构紧密坚实不留有缝隙,等茶完全凝固,拉起檐布即可轻易取出,然后更换下一批凝固的团茶,水分并未干燥,先置庄莉(竹篓)上透干。

焙茶

团茶水分若未干,易发霉,难以存藏,故须焙干以利收藏。掠干后的团茶,先用锥刀挖洞,再用竹扑将已干的茶穴打通,最后用一根细竹棒将一块块的团茶串起来,放在棚(木架)上焙干。。焙炉掘地二尺深,宽二尺半,长一丈,上有低墙。焙茶的木架高一尺,分上、下二棚,半干的团茶放在下棚,全干燥后则移到上棚。

穿茶

焙干的团茶分斤两贯串,如中国古代的铜钱中有圆孔或方孔,可用线贯穿成串,以便贮蓄或携带,团茶因中间有孔穴,故可穿成一串,较利于运销。江东削竹穿茶,江西则缝合树皮来穿茶。江东将一斤的团茶穿成一串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五两为“小穿”,江西则以一百二十片团茶为“上穿”,八十片为“中穿”,五十片为“小穿”。

藏茶

团茶的贮藏是件重要的工作,若收藏不当则茶味将大受影响。青器是用来贮茶的工具,它以竹片编成,四周并糊上纸,中间设有埋藏热灰的装置,可常保温热,在梅雨季节时可燃烧加温,防止湿气霉坏团茶。

宋代的制茶方法

唐代均以苯青团茶为主,依形状可分为八种等级(胡靴型、牛臆型、浮云型、拂水型、膏土型、地潦型、竹撬型及霜荷型等,前两种为上极品,后两种为粗级品),至宋代对茶的品质更为讲究,宋帝皆嗜茶饮,尤其是宋徽宗赵估,他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对茶也有深刻的研究,手著“大观茶论”谈论茶事,更不惜出重金以寻新品种的贡茶,因此团茶种类不断翻新,据宣和北苑贡茶录所记,贡茶在极盛时,有四十余种品类,且在制茶技术更有一大步的进展。

据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的团茶制法。较陆羽的制法又更精细,品质也更为提高,宋团茶制法是采、拣芽、蒸榨、研、造、过黄等七个步骤。

采茶

由于贡茶的大量需求,得训练一批采茶工担任采茶的工作,采茶要在天明前开工,至旭日东升后便不适宜再采,因为天明之前未受日照,茶芽肥厚滋润。如果受日照,则茶芽膏腴会被消耗,茶汤亦无鲜明的色泽。因此每于五更天方露白,则击鼓集合工人于茶山上,至辰时(约七点)鸣锣收工,这是为控制茶叶品质,怕有人为增斤两,摘取不合格的茶芽。采茶宜用指尖折断,若用手掌搓揉,茶芽易于受损。由此亦可见其制作态度的认真。

拣芽

茶工摘的茶芽品质并不十分齐一,故须挑拣,如茶芽有小芽、中芽、紫芽、白合、乌带等五种分别。形如小鹰爪者为“小芽”,芽先蒸熟,浸于水盆中只挑如针细的小蕊制茶者为“水芽”,水芽是芽中精品,小芽次之,中芽又下,紫芽、白合、乌带多不用。如能精选茶芽,茶之色、味必佳,因此拣芽对茶品质之高低有很大的影响,宋代对品质的注重更在唐人之上。

蒸茶

茶芽多少沾有灰尘,最好先用水洗涤清洁,等蒸笼的水滚沸,将茶芽置于甑中蒸。蒸茶须把握得宜,过热则色黄味淡,不熟则色青且易沉淀,又略带青草味。如何才能中庸适当,这大概和茶师的制茶经验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吧。

榨茶

蒸熟的茶芽谓“茶黄”,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榨膏前最好用布包裹起来,再用竹皮捆绑,然后放在榨床下挤压,半夜时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这是翻榨,如此彻夜反复,必完全干透为止,如此茶味才能久远,滋味浓厚。其动作类似今之团揉,也许散茶的团揉即由此蜕变也未可知。

研茶

研茶的工具,用柯木为杵,以瓦盆为钵,茶经挤榨的过程,已干透没有水分了,因此研茶时每个团茶都得加水研磨,水是一杯一杯的加,同时也有一定的数量,品质愈高者加水愈多杯,如胜雪、白茶等加十六杯水,每杯水都要等水干茶熟才可研磨,研磨愈多次茶质愈细,因此宋代可用茶末直接烹煮,茶末可连同汤一起引用。除了小龙凤加水四杯,大龙凤二杯外,其它均加十二杯水,研茶的工作得选择腕力强劲之人来做,但加十二杯水以上的团茶,一天也只能研一团而已,可见其制作的费时及费事了,然其品质的精细也是唐代团茶所望尘莫及的。

造茶

研过的茶,最好手指戳荡看看,一定要全部研得均匀,揉起来觉得光滑,没有粗块才放入模中定型,模有方的、圆的、花形、大龙、小龙……等,种类很多,达四十余种之多,入模后随即平铺竹席上,等“过黄”最后这道手续了。

过黄

所谓“过黄”是干燥的意思,其程序是将团茶先用烈火烘焙,再从滚烫的沸水撂过,如此反复三次,最后再用温火烟焙一次,焙好又过汤出色,随即放在密闭的房中,以扇快速煽动,如此茶色才能光润,做完这个步骤,团茶的制作就完成了。

从上面的制造过程看来,较唐朝的团茶更为细致,而其种类也不断翻新,技术上也有突破的发展,宋朝末年其种类也不断翻新,更由于宋代饮茶风气的普遍,名茶不下百种之多,技术上也有突破的发展,宋朝末年发明散茶制法,于是制茶法由团茶发展到散茶,使得茶的制法和古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到元朝团茶渐次淘汰,散茶则大为发展,末年时又由“蒸菁法”改为“炒菁法”,明时团茶已不再流行,炒菁散茶则大为流行。许次纾“茶疏”所载者,即为炒菁制茶法,一直到现在还是使用炒菁法,只是技术上,作业上更科学化、更创新,发展至今,速溶茶(茶精)的问世,对平日饮茶解渴与保健,确是相当便利。

现代的制茶方法

“茶的制造”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有人说“好茶可遇不可求”,对讲究品茗的人而言,也的确如此。因为要制出高品质的茶叶,必须要各方面的条件相互配合得宜,才能令人“余味绕口”;好茶人口,不仅令人心旷神怡,对品茗者而言,其滋味确是能令人回味无穷。

“天、地、人”三者是制茶最重要的条件,唯有三者能充分配合,才可制出高品质的茶叶。所谓“天、地”是自然条件,天是“天时”,也就是气候,茶树性喜温暖多雾的天气,平均温度以15度到20度最为理想。地是“地利”,也就是土质,茶树生长的最佳场所是高岩峭壁,终年饱受云雾滋润,所以茶树一般都生长在山坡地。茶树是否能得“天时与地利”,对于成茶品质的好坏,有很大的影响。

天地的因素已配合完整了,再下来就是“人和”,所谓“人和”就是栽培技术与制茶技术。首先,茶叶“采摘的时机”也是决定品质的要素,至于摘下来的茶菁如何去制造,才能将茶的特色完全表现出来,那就要看茶师的技术了:比如萎凋的时间,发酵的程度、烘焙的次数与时间等,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必须根据经验与当时的情况来决定。这种制茶的技术,不是用文字或学理可以完全说清楚的,因为它是一门既灵活又深奥的学问。所以一个经验丰富的茶师,是相当难得的。

在机器未发明前,制茶的程序完全由人工来进行,因此产量并不多。但自从使用制茶机器以后,几乎每户自产自制的茶农们皆有完善的机械设备,因此,有些过程机械代替了人工,产量遂而大为提高,价钱也因此较适合一般家庭的消费。

尽管有自动化机械的代劳,但注重品质的高级茶,有些部分还是需用人力照顾,制茶的工作仍是相当的辛苦,尤其是半发酵茶的制造,除了要有精巧的技艺外,更要有绝大的耐心,因为从茶菁的处理到成茶,需9~15小时,任何过程都要小心谨慎,不得大意或掉以轻心且制茶的工作,经常是在深夜进行,全家人彻夜不眠,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人们都已入梦乡,但茶农们还辛苦的工作着,一直工作到天亮才入睡是常有的事,因此当我们细品茶味,陶醉在馥郁的茶香中时,千万别忘了茶农们制造的艰辛。“一丝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而茶又何尝不是“滴滴皆艰辛”呢?!

成茶的种类很多,每种茶的制作过程虽不尽相同,然而也不是完全不一样。茶可分为全发酵、半发酵及不发酵三种。而其制造过程也可依此分为三大类,即红茶、绿茶、青茶(半发酵茶)等三组不同的制造程序。虽同属半发酵茶,其制法大同中还是有小异,例如乌龙茶与铁观音也不完全一样,而其差别只在炒菁以后焙干及团揉的次数不同而已。其细微差异处的分辨应是茶师的事情,一般人只要能大略了解其程序也就足够了。

同类推荐
  • 康熙教子

    康熙教子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沃土,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抛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拥有品德的收获;撒下一粒品德的种子,就能收获命运的硕果。孩子的性格特点和禀赋与父母一脉相承,他们说话的神态,走路的姿势,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认识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其父母有意或无意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
  • 回族民间传说故事丛书

    回族民间传说故事丛书

    本丛书收集整理了广泛流传于我国回族聚居密集地的民间传说故事。一组组有关回族的创世神话故事、历史人物传说故事以及回族风物传说、回族机智人物、爱情传说、生活风情和回族民间动物故事等,内容丰富多彩,表述真切感人,故事主题单纯素朴,体现了回族穆斯林群众理求真、意求善、性求美、身求洁、心求圣的高尚追求和美好心灵。
  • 中华茶道(第二册)

    中华茶道(第二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 史前再现:半坡遗址(文化之美)

    史前再现:半坡遗址(文化之美)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征程中,有一个极重要的时代——新石器时代。陕西半坡遗址,则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本书从半坡遗址的各方面,探讨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与文化生活,为我们展现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的繁荣昌盛,以至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 中国世界部落文化

    中国世界部落文化

    本书首次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世界各地部落的历史起源,发展走向,及其生活状况,人文风俗,语言文化,礼仪庆典等。书中信息涵盖全面,内容考证翔实,且文字清新自然,人文气息浓郁,既是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和学者研究世界各地部落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广大读者了解其文化风情与生活习俗的最佳读物和旅游时的指导手册。
热门推荐
  • 烈焰王朝之葵火

    烈焰王朝之葵火

    烈焰焚毁,王室仅剩太子,名曰君临澜。为复国,为了死去的亲人,从而踏上了艰难险阻的道路。一路前行,结识友人,殊不知,皆是他复国的垫脚石!!有朝一日,他登上了王位,复了烈焰,报了仇,可是他的友人,早已成为他复仇路上的垫脚石,永远沉睡在了地下,化为了尘土。有一日,他眺望远山苦笑道;“国复了,仇报了,可是在这天下,还有谁,能与我君临澜一起喝酒,论事?还有谁,可以与我一起,看这天下走向盛世呢?”
  • 超级圣药师闯异界

    超级圣药师闯异界

    红颜知己如云,嚣张跋扈霸天.一个圣药师神奇穿越至斗气大陆,演绎了一段铁血的冰与火的传奇。一本奇书悟道,三五好友历险,中药、炼丹筑身,周易、阵法渡劫,人世的险恶、正邪对立、魔兽凶猛、上古遗迹凶险。
  • 傲娇王爷,神医王妃要休夫

    傲娇王爷,神医王妃要休夫

    身为中医世家的传承人,自小被灌输弘扬医术,年过三十获奖无数,感情上却一片空白,相亲时出意外来到楚国,却是人人喊打的妒妇,更被妹妹鸠占鹊巢,亲人厌恶。不过这些都没关系,凭借一身好医术打造自己的势力,扩展人脉,终有一天她扔下会一纸休书,高傲的离开这个负心男人,让天下人所敬重。等等,为毛一切准备就绪后,情况却变得与预期不一样的撒?--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百废待兴:争取苏联援建一五六个项目

    百废待兴:争取苏联援建一五六个项目

    共和国故事主要讲述建国以后,我们国家六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它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方面加以阐述,《百废待兴:争取苏联援建一五六个项目》主要讲述争取苏联援建一五六个项目等相关情况。
  • 狐爱:两生劫

    狐爱:两生劫

    狐妖和道士,从来都是引人遐想的两个词,因为它们背后总有着故事,而他们的相遇也总是能擦出火花,但,这火花的背后,也许并不那么简单……被埋藏了千年的隐秘,野心勃勃下的觊觎,不惜灭族的憎恨……当线索越来越多,当真相浮出水面,他才惊觉原来所有一切不过是为了那股力量,他才是棋局中最重要的人物。他防备着所有人,却在危机结束之时,被亲近之人所伤,在孤立无援之时,被信任之人所叛,那些他以为坚不可摧的感情,原来并非永恒不变。“我怎么会说你不似以前了呢?看,不还是和从前一样?说杀就杀,从来不会有一丝迟疑。难怪你说我们不同,我现在明白了,它是什么意思。无念,其实你从未……相信过我。”
  • 墨极

    墨极

    故事简介墨极是一部玄幻仙侠小说主要是讲从小没有见过父亲的主人公若风的家乡被厄兽所毁,而一直陪伴自己的母亲也在那场灾难中死去。在经历一场失去家乡失去亲人的咱难后若风被剑宗收入门下,成为一个剑宗的外门弟子。可好景不长盲眼的若风在一次试练中,为了救助自己的同伴而引开兽群从此便毫无音讯。一别一载由余,若风在一前辈指导下不仅回复了双眼并修为也是突飞猛进。回归剑宗参加了十年一次的道衍大会,会中遇到和自己一个家乡的好友刘天毅。从刘天意身上若风了解到当年灾难的部分内情,从此走向一天探寻真想的道路。
  • 韩窑赋

    韩窑赋

    苦心人,天不负,历遍疾苦,寒门也可出贵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淡定让你的人生不寂寞

    淡定让你的人生不寂寞

    淡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超然的智慧。我们只有以淡定的人生态度,用心去发现生活,将一些不该背负的重量卸下来,才可以为自己绘制一张详尽的人生蓝图
  • 女神不是一两个

    女神不是一两个

    【都市精品,为您推荐】在生活大变之前,陈落凡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梦想,他只想能够舒舒服服的过一辈子而已。而当灾难发生时,他也没有料到这仅仅是一段奇迹的开幕。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走向世界的舞台,又如何在孤独的落魄生涯中看到倾国的笑容,一切尽在《女神不是一两个》有梦想,生命便不会终结!有女神,故事就不会平淡!目前在全力写《宅男》此书只会偶尔更新,请各位大大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