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75600000025

第25章 科学之谜(2)

金字塔内是否存在宇宙波

有人曾将数枚生锈的硬币放入金字塔内,过了一段时间后,锈迹斑斑的金属币竟然变得光灿灿的了。将一束经过脱水处理的花束放入塔内,它能长期保持原样,不枯萎,也不褪色。将香蕉放入塔内,10天后取出,仍保持原有的金黄色泽,蕉肉仍然厚实、清香,味道新鲜。将两杯鲜牛奶分别放在塔内外,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塔内的一杯仍然保持着新鲜牛奶的色、香、味,而塔外的那杯却已经发酸变质了。患有皮肤病的人在塔内进行治疗要比在塔外治疗效果好几倍。牙痛、头痛患者,在塔内坐一会儿就有非常轻松的感觉。一位患神经衰弱症而长期失眠的女青年,在塔内睡眠,很快进入梦乡。一位妇女用放置在塔内的水洗脸,几天后,朋友们都说她年轻了。科学家们又将饮料带入塔内进行试验,发现茶水、咖啡、果汁一类的饮料味道更浓了。同一品种的两株西红柿幼苗,当栽种在塔内的那株开花结果时,塔外的那株还在缓缓地生长着。

这一系列的奇异现象如何解释呢?许多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金字塔内存在的一种“宇宙波”,或者是“金字塔能”所致。

有的科学家解释说:每座金字塔都是正南正北方向的,这绝非巧合。正南正北是地球磁力线的走向,金字塔便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磁波汇集到这里面,并使其对进入塔内的各种物质产生作用。

“宇宙波”或“金字塔能”最早是在30年代下半叶由一个名叫鲍维斯的法国人提出的。他到著名的胡夫大金字塔参观游览时,发现在塔高1/3处的厅堂内有一只垃圾桶,桶内堆放着猎狗之类的小动物尸体。尽管当时温度很高,但这些尸体竟然没有腐烂、变质,反而脱水成了木乃伊。据此,鲍维斯发表了自己的科研成果。

这种“宇宙波”或“金字塔能”是一种很复杂的物理现象,目前人类还不能完美地解释这一“自然之谜”。

巨石阵与天文现象有关吗

在英国索尔兹伯里以北有一个被称为“巨石阵”的石块群。巨石阵的主体是直立在平原上的一根根排列成圆形的巨大石柱。每根石柱高4米,宽2米,厚1米,重达25吨,两根最大的拱门石柱重50吨。考察者在巨大石阵内发现了由56个石柱围成一个圆形的坑穴群,坑内装满了人的头骨、骨灰,以及骨针、燧石等日用品,这些坑穴被称为“奥布里洞”。

早在200多年前就有人注意到巨石阵的主轴线指向夏至时日出的方向,其中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时日落的方位。英国天文学家洛基尔指出石阵的中心与一块石头的连线指向5月6日和8月8日日落的位置,而中心与另一块石头的连线指向2月5日和11月8日日出的位置。因为这4天大致就是立夏、立秋、立春和立冬4个节气的时间,所以他认为建造巨石阵的人们已经有1年分8个节气的历法了。60年代初天文学家纽汉又找到了指向春分和秋分日出方位的标志,并且他还指出标号为91、92、93和94的4块石头构成一个矩形,它的长边指向月亮最南升起点和最北落下点的方位。天文学家霍金斯又找出了许多新的指示日月出没方位的指示线,因此他认为巨石阵中的56个奥布里洞能预报月食。天文学家堆伊尔则认为巨石阵更能预报日食。

但有不少人对巨石阵是古代天文观测台的说法表示怀疑,因为这些巨石需要到遥远的威尔斯山区去搬运,要动用150万个劳动力极强的人来建造,这在当时是极为困难的工程。再说对那圆形坑穴中的人骨等现象也解释不清。那么,这些巨石阵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是谁建造的,是如何建成的?

看来,这远古巨石阵之谜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金字塔上惊人的学术之谜

在古代世界有“七大奇迹”,埃及的金字塔被誉为“七大奇迹”之冠,其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叫胡夫金字塔,它约建于公元前2700多年。塔高146.5米,塔基每边长230.6米,占地约52900平方米,总重量684.8万吨。塔身用230万块巨石砌成,平均每块重10吨,石块之间不用任何粘着物,而由石与石相互叠积而成,人们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片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时近5000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单个最大的人工建筑物。

自重×1015=地球的重量。

塔高×10亿: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塔高)2=塔面三角形面积

底周长:塔高=圆围:半径

底周长×2=赤道的时分度

底周长÷(塔高×2)=圆周率

你相信,这些数字仅仅是巧合吗?

另外,穿过大金字塔的子午线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

金字塔基正好坐落在地球各大陆引力的中心。

还有,地球两极的轴心指向天空的位置每天都在变化,经过2.5827万年的周期,绕天空一周回到原来位置,而金字塔对角线之和,就正好等于25826.6.奇怪吗?

人们苦思冥想,如果不是巧合的话,4500年前的古代埃及人怎么有如此精确的测算呢?

“地下世界”真的存在吗

近年来,“地下世界”这个神奇的地方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和政治家。据说,那里是由无数纵横交错、弯弯曲曲、彼此相通的地下长廊和隧道连接着一个个神秘的洞穴组成。

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契尔斯基山脉附近地区,人们最早发现了许多联接成网的地下长廊。最初人们还以为那是些天然洞穴,后来,经过多次考察后,发现洞口不少段落有人工开凿的痕迹。

本世纪初,人们又在阿塞拜疆境内发现了地下长廊。一些科学家经过考察后判定,这些长廊仅仅是整个高加索地区地下长廊的出口部分。

俄国地理学家在1916年写报告说:阿尔泰山区也有一些地下长廊,从蒙古南部一直延伸到戈壁沙漠。

这些发现使“地下世界”变得很现实,这些地下长廊很可能就是“地下世界”的一部分。关注它的人越来越多,英国、美国、西班牙和南美的秘鲁等国家纷纷派出自己的考察队,寻找“地下世界”。没用多长时间,他们相继在尼罗河流域、南美的许多地方发现了大量首尾相接、支岔纵横的地下长廊。而且不约而同地在这些长廊中发现了人工开凿的痕迹,这使众多探索者倍受鼓舞,更加确信“地下世界”的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考察队经过考察后推测:“这个‘地下世界’是一个相互联通并且通过大西洋底,贯通欧、亚、美洲和非洲大陆的环球地下洞穴网。它是大西洲人的杰作。”一些人还进一步推测说:当年大西洲沉没时,一部分大西洲人经过地下长廊逃往到美洲和非洲,成了史前文明的传播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位美国科学家德威特·拉姆率领的考察队意外地发现。墨西哥的恰帕斯州是玛雅神殿和地下长廊入口所在地。听到这个消息,有许多国家的考察队立刻拥到墨西哥的恰帕斯。可是,除了又发现了新的地下长廊以外,还是没有人找到什么有价值的文物和财宝。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人们的一切计划都被战争打破了,可是,寻找“地下世界”的活动反倒随着战争的进程增多了。

法西斯魁首希特勒调集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地下世界”的宝藏。他派往亚洲的考察队找到了一本梵文古书。书中记载了“地下世界”,还提到古代有一种名叫“众神之车”的运输工具,可以在地道里悬空穿行。希特勒曾组织人秘密仿制“众神之车”,意在用它搜索浩瀚的地下长廊,找出宝藏。可惜直到战争失败,也毫无收获。

战争中,罗斯福总统也援命德威特·拉姆,组织人力寻找“地下世界”中的宝藏。美、德考察队还曾经因此发生激烈的战争,但是,美国人也没能找到它。

“地下世界”是不是真的存在?在“地下世界”里真的藏着宝吗?我们相信在各国考察队不懈的努力下,会真相大白的。

沙漠玻璃是从哪里来的

1932年12月9日,在埃及与比利亚边境高低起伏的沙丘上,埃及沙漠考察队发现了一些散落在沙漠上的淡黄和青色玻璃状物体,它们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这就是人们后来共知的“利比亚沙漠玻璃”。但是沙漠玻璃从何而来呢?这个问题引起了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

许多研究人员认为,沙漠玻璃是一种熔融石(我国地质界称之为“玻璃陨石”)。熔融石很像黑曜石,是一种自然黑、深绿色或深黄色的玻璃石,它可能来自地球之外或流星。熔融石是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组成。从外形上看,利比亚沙漠玻璃的表面凹凸不平,这是由于有些二氧化硅玻璃受撒哈拉强风的风蚀所引起的。

但是,另外一些科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利比亚沙漠玻璃含硅量比熔融石高,并且没有发现任何空气动力作用的痕迹。它的碎片呈片状,不像熔融石那样呈哑铃、长条、球体、圆盘、泪珠等特殊形状,颜色也不像典型的熔融石那么深,有些基本上是无色的。

他们推测,这种玻璃可能是由彗星扫过地球的热浪,或者彗星爆炸强烈作用于地壳的岩石所形成的产物。被熔化的硅玻璃可能流入地势较低的地区,然后冷却和凝结形成利比亚沙漠玻璃,以后可能由于风化作用形成碎片。然而,那些反对利比亚沙漠玻璃来源于彗星或陨石的人认为,沙石熔化根本不可能形成如此均匀的玻璃。而支持者则强调利比亚沙漠玻璃的化学成分与附近利比亚沙的化学成分十分相似,它们之间可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利比亚沙漠玻璃究竟来自哪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有关专家,我们期望能尽快揭开沙漠玻璃其中的奥秘。

海底深处的城市是哪里来的

1968年美国范伦博士在巴哈马群岛的北彼密尼岛附近水底发现了雄伟的海底城墙,它长达1600米,每块石头有16立方米之大。继而又发现了几个码头、一座翼栈桥,显然这是一座沉没的港口,同年他又在北彼密尼岛海底发现一座城市,有街道、车站、城墙等建筑物。

1979年,一位波兰人发表了一组惊人照片,显示出此处海底城市,其中有许多大理石雕像和种种器皿。有人在马尾藻海西部靠近美洲大陆的海底发现了长300米,高200米的巨大海底金字塔,它有两个大洞,海水以惊人的流速从洞中穿出,狂涛汹涌,令人惊叹不已。

在地中海的圣多里尼岛。古代这里曾产生过高度的文明,在3500年前的一场毁灭性火山爆发中消失了。如今,考古学家们在该岛的阿克洛提镇进行重点发掘,发现了许多精美壁画,有远航的船队、民舍等等。这是否就是大西国人留下的呢?面对发掘现场,人们不禁发问。

现在,古典历史学家们无论从人类学的观点出发,还是从地质学的观点出发,均不能系统地否认大西国的存在。

有一种理论认为,大西国可能是整个美洲大陆,它正好与北非同小亚细亚相加之和大小相等,而且人们已找到了1.2万年以前的象、马、牛、人类的骨骼化石。

但是,还有另一种理论认为,大西国位于美国佛罗里达洲亚马逊河口之间,或是地中海的出口处。

据我国西藏的藏纪记载,公元前956年时,在今天巴哈马群岛、加勒比海以及墨西哥湾所处的地方,有一大片陆地可能沉入了大西洋。历史没有说明,当时的西藏人是如何知道发生在地球另一端地壳剧变的?但不管怎么说,时间完全符合大西国的历史,地点也完全吻合,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有趣。

海底城市到底是哪里来的,它究竟是不是古代的大西洲呢?那它为什么会沉入海底呢?至今没人能够回答。难道说,《藏经》之中所记载的历史都是想像出来的吗?

通天塔真的有人修过吗

通天塔一直以来都是神话中的事物,但是现在有人却提出真的有人修过通天塔,那么到底有没有人修过通天塔呢?

传说古时候,天下的人都是说同一种语言,后来古巴比伦人要修建一座能够通天的高塔,以建立自己的声誉。通天塔越建越高,后来惊动了天上的耶和华,他怕通天塔真的修成后,天上的秘密被人间所知晓,便施展法术,使人们的语言互不相通,结果由于修塔的人互相无法沟通,通天塔的工程就没有进展下去。

这似乎是一个荒诞不经的传说,但史学界许多人相信古书中的这段记载还是有一定依据的,关键是这座通天塔指的是哪座。有人认为,传说中的通天塔就是古代两河流域新巴比伦王国时代巴比伦城内的大寺塔。这座塔兴建于公元前五世纪,历经了半个多世纪才建成。修建时,国王曾下令,一定要将塔顶提高,以与天公比高。这座高达90米的大塔,确实能给人以高耸入云的感觉。更为有趣的是,考古发掘表明,大寺塔的建筑材料是砖和生漆,而《圣经》所描述通天塔用的材料也是这。而且,当时巴比伦城内的居民种族很多,确实有语言不通的情况。可惜的是,大寺塔在公元前三世纪就被破坏了。

也有人不同意上述说法,认为在大寺塔建成之前,巴比伦城内就曾有两座神庙,一座叫萨哥埃尔,意为通向云中,另一座叫米堤犹拉哥,意为上与天平,这两座神庙才是关于通天塔传说的来源。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通天塔是指位于巴比伦城东南的乌尔大寺塔,因为这座塔在巴比伦的寺塔中,修建时间最早,工程量最大。

通天塔是否真的存在过,至今没有足够的证据加以证明,而可以证明的关键东西,现在也都不复存在,现在只能做一些猜测罢了。

五亿年前的“凉鞋”印是谁的

我们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得知,人是由哺乳类、灵长类进化而来的,但是当发现了5亿年前的“凉鞋”印时,又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了。

1968年6月1日,自称为“岩石狂”的赫克尔公司监察人梅斯特和妻子、两个女儿与朋友的家人到犹他州得尔塔西北约43英里的“羚羊喷泉”度假时,发现了一些三叶虫化石,当梅斯特将化石敲开时,不由大号一惊,他发现岩石断面中央有一个“人”的脚印,在脚印中间踩着一个三叶虫。令人不解和惊奇的是,这个“人”竟穿着凉鞋!经过测量,这个右脚凉鞋印比现代人的鞋印大得多,长有10.25英寸,前端宽3.5英寸,后跟宽3英寸,后跟深度比前端深入1/8英寸。

1988年8月,犹他大学教授、地质学家柯克承认盐湖城公立学校的一位教育学家比特先生也曾在同一地区发现过两个踩着三叶虫的“凉鞋印”。柯克说:“这些标本是那么明确,令人无法怀疑,这实在是对传统地质学的严重挑战。”

在现代进化论的观念中,猿人是在100万年前开始站立起来的,可是,三叶虫却是5亿年前的低等生物。在那时,别说猿人了,就是猴子、熊等一些动物都没有产生,哪里来的“人”呢?

人类学家将面临着一个难题:5亿年前,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生活过呢?

古生物学家推论:在地球诞生以来的45亿年中,地球生物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经历了5次大灭绝,时间大约分别是5亿年前,3.5亿年前,2.3亿年前,1.8亿年前,6500万年前。这就是地球文明循环说。

有人认为:在20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过高度文明的生物。然而,全球性大毁灭以及亿万年的自然变迁,抹掉了一切痕迹。我们现在迷惑不解的许多遗址、遗物,只不过是有幸保存下来的远古文明的残存物而已。

即使是现代文明,也是几经毁灭性的劫难,当代人类也只是那些幸存者的后裔而已!

到底有没有史前文明存在?如有,怎样论定这几次轮回的文明存在?如无,怎样解释这超越时代的史前遗址、遗物?在这一点上,正统的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同新兴的天文考古学家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

二十八宿源于哪国

二十八宿是古人观测天象的基础,按方位划分为东、南、西、北各七宿。东方七宿的名称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这二十八宿,在古代中国、印度、巴比伦和阿拉伯等国所表现的意义虽不同,但它们确实存在。它究竟起源于哪一国,近100多年来,各国学者各持己见,众说纷纭,但最终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

德国历史学家伊德那最先认为中国的二十八宿是为了追踪月球在恒星间的运行,以显著星象为目标而设立的二十八个标准点。1840年俾俄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他认为二十八宿是赤道上的星座,形成于公元前2400年左右,而印度的二十八宿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天文学家玛得那也持同样观点。

然而,1860年,韦柏在《中印两国历学的比较》一文中,提出了二十八宿起源于印度的说法。他认为印度二十八宿起源于昂,中国二十八宿起源于角,而昴为春分点,角为秋分点,春分点的时代比秋分点的时代要早1000多年。谌约翰根据对中国岁名、岁阳以及五帝等名称的研究也得出二十八宿起源于印度的说法。

1891年,荷姆美尔在其著作中主张二十八宿应当起源于巴比伦。这种说法得到历学家金最尔、金史密、爱特金以及最早主张印度起源说的韦柏的赞同,于是盛行一时。

不过,主张二十八宿起源于印度、巴比伦的学者也有一系列的解释还不完美。所以,到了什雷该尔的《星辰考源》问世以后,学术界主张中国起源说的人越来越多了。20世纪初叶,得索诸尔的《中国天文学》和新城新藏的巨著《东洋天文学研究》都坚决主张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

中国学者竺可桢在《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和地点》及其以后的一系列著作中对二十八宿作了深入全面的探讨,主张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夏鼐在《从宣化辽墓的星图论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一文中,为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说也提供了证据。特别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发现了一个书写着中国二十八宿的漆箱盖,更为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所以,学者们主张,二十八宿体系在中国的形成,一定比战国早期早得多。

看起来二十八宿的中国起源说似乎已成定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饭岛忠夫在他的研究中,根据冬至点有二十八宿中的牵牛初度,认为二十八宿是在公元前396年到公元前382年之间制定的,于是就认定二十八宿是从西方传入的。这不仅对二十八宿的起源地点,甚至对二十八宿的形成时间也提出了新的看法。二十八宿究竟起源哪国,它是在何时形成的,至今还是一个待解之谜。

南极地图是谁绘制的

法国数学家、地理学家阿朗斯·凡在1531年画了一张世界地图,这张地图非常奇妙,美国地理学家吉·维豪普特在研究中发现:在这张400多年前所画的地图上,南极大陆的轮廓线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几乎毫无差别!这真令人吃惊。根据历史的记载,南极大陆最早是由俄国航行家在1820年发现的,而对它的详细测绘和研究则到了近代才开始的。而16世纪的人是如何知道南极大陆情况的呢?有人认为,地图本身的历史久远性是毫无疑问的。阿朗斯·凡在地图上画上了南极,这可能是他自己想像出来的。至于地图上南极的形状与实际的如此相似,也许只是一种巧合。吉·维毫普特却不同意这种解释,他反驳道,如果这地图的南极真是阿朗斯·凡幻想出来的,那么他怎么能幻想那么准确,并且把南极东半球的部分画大点,西半球部分画小点?他又怎么能凭想像把大陆上的山岭沟谷画得像我们今天所探明的一样呢?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在这张如此精确详细的南极图上,竟没有罗斯陆缘冰。我们知道,这块大冰覆盖住了半个罗斯海,有些地方厚达700米。这么一大块陆缘冰至少在1531年时就有了。如果阿朗斯·凡在绘制南极地图时还没有这块冰的话,那么今天也不会有,或者规模要小得多。但是这巨大的罗斯陆缘冰确确实实已经存在,因此只能得出两种结论:一种可能是这张地图上的南极的确是凭想像画出来的,另一种可能是依据某些从遥远的古代流传下来的、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的资料或图样画出来的,不过这又留下了一系列的疑问,在那遥远的青铜器时代,是什么人,又是通过什么方法了解到南极的情况的?我们希望这些疑问早日得解。

古地图是怎么回事

18世纪初,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谱卡比宫,有人从土耳其海军上将彼利·瑞斯所珍藏的物品中,发现了一张奇怪的地图。后来,在柏林国家图书馆里,又发现了两张也是属于彼利·瑞斯的地图册。当时,谁也弄不清它们都是什么地方的地图。

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后,所有这些地图都被送给美国制图员俄林敦·H·麦勒瑞进行研究。经初步研究后发现,这些地图上所有的地理资料都是存在的,只是位置有点不对。为了探个究竟,他又和美国海军水文局制图员俄勒特尔斯共同进行研究。结果他们发现这些地图原来是从太空拍摄的古老地图的翻版。

这些地图非常精确,它们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南北美洲的海岸线和南极洲的轮廓,更令人吃惊的是,地图上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的连接处,竟与1969年美国环境科学管理中测定的这两个大陆曾经相连接的地方完全相符。

这些地图不仅再现了陆地的轮廓,而且还表示了这些地区内部的地形情况。山脉、岛屿、河流和高原,都极其准确地在地图上表示出来,甚至人类今天还很少考察过的地方,也在这些地图上被表现出来。例如,南极洲山脉,直到1952年才被发现,因为几千年来,这些山脉一直被冰雪覆盖着。

专家们把彼利·瑞斯的地图同今天从卫星上用现代化照相技术所拍摄影的地球照片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它们非常相似。

瑞斯的地图是古老地图的翻版,而并不是原版,要想找到地图的原始作者,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甚至是完全不可能的。不过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首先,这些地图不是地球上人类的祖先所绘制的;其次,地图是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从空中拍摄的。这些地图不论是谁绘制的,还是谁拍摄的,都令人迷惑不解。

“美术馆”之谜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面积200万平方公里,气候变化无常,交通极为不便,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片令人望而止步的神奇土地。然而,近年来,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富于刺激的冒险旅游异军突起,非洲撒哈拉地区的一些国家,风行骑骆驼或徒步旅游、使旅游者从中体验到那环境恶劣、人迹罕至而又气象万千的大漠风光。撒哈拉壁画因此成为世界旅游业中一个方兴末艾的旅游热点。

撒哈拉壁画位于阿尔及利亚境内撒哈拉沙漠中一个名叫塔西里的荒凉高原上,故又名塔西里壁画。这里原来有一座名叫塔西里的山脉,绵延800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最高峰2335米,岁月的洗礼使这座山脉变得宛若月球表面一样肃杀萧瑟,寸草不生。人迹罕至。而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曾有过丰富的水源,茂密的森林和广阔的牧场。塔西里,在土著的土阿雷格人语言中意思是“有何流的台地”,然而很长时间以来,这里早已是河流千涸,荒无人烟,空留下河流侵蚀而成的无数溪谷和一座座杂乱无章耸立着的锯齿状小山,以及巨大的蘑菇状石柱,似乎在向世人无声地倾诉这里曾发生的一切,而绘画则成为他们倾诉的惟一方式。

20世纪初,法国殖民军的科尔提埃大尉和布雷南中尉等几名军官,在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南部5公里处一个尚未被征服的地区巡查时,偶然地发现了这些不为人知的壁画,他们感到十分好奇,据布雷南追记:“1933年,我在率领一个骆驼小分队侦察塔西里高原时,接二连三地发现了好几个‘美术馆’,展品真不少!内容有猎人、车夫、大象、牛群以及宗教仪式和家庭生活的场面。我被这些画面深深地打动了,于是就花了大量时间用速写描下了这些艺术品。”

当布雷南将这些速写画拿给法国的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们观看时,他们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无疑将证明,撒哈拉大沙漠绝非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一直荒无人烟,那里曾有过水源,有过牧场。有过人类的生息繁衍,否则那些壁画又当做何解释呢?

看过布雷海速写画的人当中,有著名的探险家亨利·洛特。他是个孤儿,14岁时独自谋生,自幼失亲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后来他当上了空军飞行员。19岁时,由于一次事故使他的一只耳朵失聪,从此结束了飞行生涯。然而他对生活并未失去希望,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迷上了浩瀚无垠的大漠,此后他在沙漠中往返穿行,行走3万多公里,积累了丰富的沙漠工作经验,他把考察沙漠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

他花了一年半时间考察了塔西里地区,并和散居在这一带附近的土阿雷格人交上了朋友,这个土著民族至今仍散居在这块河流干涸的土地上,男的蒙头纱,女的却不蒙,过着自由豪放的生活。在一些数万年前被水冲刷而成的岩洞里,他发现了众多保存完好的壁画,令他不胜惊奇和喜悦。这些壁画记录了史前时代许多有趣的事情:赤身的猎人在射箭,圆头颅的武士在投掷长矛,平静的牧入腰系围裙、戴着埃及式的头巾、手持号角在放牛,还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独木舟。洞壁上还绘有许多动物,有的早已从地球上消失,还有如犀牛、河马、鸵鸟、长颈鹿等,也早已在当地不见踪迹。

面对这些史前人类创造的辉煌杰作,洛特激动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他决心将这些艺术品按原大和原色彩临摹下来。但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于是他决心组织一支考察队到塔西里来完成这项任务。然而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连中学文凭都没有,谁会响应他的号召呢?为此他进入巴黎大学半工半读,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洛特脊椎受伤,卧床达10年之久,临摹塔西里艺术品的计划只好搁浅。

1955年,洛特恢复了健康,他四处奔波,得到法国一些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与资助,组建了一支由4名画家,1名摄影师和1名懂柏柏尔语的年轻姑娘组成的考察队。他们携带着各式各样的必需品,于1956年2月出发,先乘飞机来到阿尔及利亚的城市雅内特,然后从那里往北,又骑骆驼行走了8天,一路上风餐露宿,倍尝艰辛,才抵达目的地。

塔西望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昼夜温差悬殊,空气干燥,白天常常是狂风呼啸,沙砾飞扬、令人不堪忍受。而塔西里的岩画零散分布在洞壁的突出部位以及弯曲恳空的岩石上,有些画还转过犄角,跳过裂缝。为了把这些画准确无误地临摹下来,考察队员们忍受着严寒和酷暑、缺水和孤寂,在与世隔绝的荒漠中,常常不得不连续数小时乃至数日跪着或躺着工作。

1956年11月,天气转冷,考察队员疲惫不堪,工作暂告一段落。1957年,络特又招聘一些热情高昂的年轻人重新开始工作。最后,他把复制的1500平方米的壁画带回巴黎,这些都是迄今所发现的史前最伟大的艺术的临摹抄本,随即,在罗浮官展出了这些史前艺术珍品,令参观者为之震惊,同时又为史前人类能够创造出如此美妙的艺术品感到不可思议。

塔西里的岩画共有数万件彩绘画面和雕刻图案,大部分壁画表明撒哈拉沙漠曾是一片水草丰盛、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最早的壁画可以上溯到中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最晚的壁画大约属于公元前后的作品、前后延续了近万年。不同时代壁画的题材、内容各不相同,风格各异,有的潦草,有的严谨,有的稚嫩,有的凝炼,百姿纷呈,令人目不暇接,记载了需人、迭尔拜族弄叮匕亚族、士阿雷格族等民族在此活动的情况。

岩画中最古老的画面是生活在公元的8000年至6000年前的史前人类绘制的,笔触稚嫩,描绘的一些绦紫色的小人,体型极不匀称,头颅又大又圆,而腿和胳膊细如芦柴。他们可能是那些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熏色人种描绘的,因为岩画中有文身和戴着暇面具的人物,这种风俗习惯与黑人的完全相同。在洞穴中有一个高5.5米的巨人画面,两只手,圆头,耸着肩膀,头上似乎贴了四块金属片,脸上没有鼻子,两只眼睛七歪八扭,仿佛毕加索的作品,因为其他数千幅壁画图案都不是很写意的,唯独这幅巨人像特别抽象,络特百思不得其解,遂给他起名叫“火星神”。瑞士空想家丰·丹尼肯认为大火星神穿的不是宇宙服就是潜水服,而且头上戴着球形头盔安装有无线,显然是星外来客。其实看似头盔和无线的东西,实际上是装饰着羽毛的头巾,况且在凹凸不平的岩面上的人物画不一定是按照垂直方向整齐描绘出来的,所以丹尼肯将它推测为宇宙人是牵强附会的。

这时期岩画中,无头的人物、奇形怪状的物品比比皆是,类似的画面在西亚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带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迹中也有发现,然而大多数都无法解释。

在这一时期的画面上出现了婚礼、宴会及割礼仪式的场面,还有一群人围着一个手执“魔杖”寻找水源的人的情景,此外还可以看到几个小孩合盖一条毯子睡觉,一群妇女在搭凉棚,一个人摇晃着一个醉酒之人欲使其醒来,一只狗正在狂吠……这些栩栩如生的田园风光式的画面再现了昔日撒哈拉居民宁静安详的日常生活情景。

大约到公元的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塔西里岩画作品中,出现了放牧牛羊、半圆形房屋、舞女、战争以及日常生活等场面。狩猎画面也很多,从驱赶鸟兽到用弓箭射取猎物的全过程在岩画上都得到反映。画风完全是采取写实的手法,构图巧妙,色彩鲜艳。据推测,这些岩画是由至今仍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法尔拜族人描绘的,因为无论从发型、帽子、武器、住宅,还是从一夫多妻制等方面来看,两者完全相同。他们在撒哈拉牧草丰茂的时候赶着牛群,由乐非迁徙而来。这一时期塔西里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巅峰。

公元前1500年前后,撒哈拉开始变得干燥,溪谷断流,绿洲干枯,严酷的自然环境不再适宜放牧牛羊。法尔拜人为寻求新的牧场向南迁徙,另一支使用马车的民族接踵而至。塔西里岩画中的两轮马车揭示了这一神秘的变化,这些两轮马车并不是用来运输货物的,而是用于战争和狩猎的,由于塔西里一带道路崎岖,石柱林立,马车很难行驶,因而居民十分稀少。这一民族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远徙他乡。

此后,撒哈拉日益干燥,沙丘逐步扩大,公元前后,形成了今天这样的情形,这时塔西里岩画上表现的不是马而是“沙漠之舟”骆驼了,画面上的骆驼或单个或成群,有的骆驼背上还骑着人。骆驼是从亚洲输入的“舶来品”,据北非的碑文记载,骆驼来到撒哈拉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150年左右。文献资料记载的时间稍晚一些,为公元前46年。随着骆驼进入非洲大陆,撒哈拉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史前时代宣告结束,历史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希腊罗马时代。

撒哈拉壁画的主要颜料采自页岩。绘画时,先将颜料磨成粉末,用水稀释溶解,加入树脂、动物油、血、蜂蜜、尿等材料,制作成液体或糊状使用。

在一些遗址中还发现了溶化颜料用的石器皿和石盘,以及研磨颜料用的小石臼,绘画工具用手指、笔或毛刷等,笔和毛刷是用草、头发、羽毛以及削过的细树枝加工而成的。

塔西里壁画令人流连忘返。来到塔西里观光的游客,环顾一望无垠的大漠,不能不发出这样的奇想:茫茫大漠中还会有神秘的岩画和不为人知的宝藏吗?

古老的加工术之谜

最新的人类学家们认为,随着在非洲发现的古人类遗迹,人类最早的起源为300多万年前。但是,美国科学家在得克萨斯州巴拉斯河底发现的恐龙化石旁,却发现有人类的足迹。恐龙是生活在7000万年前的庞然大物,因此,科学家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有些人提出,是不是人类真的有过一次高度的文明后而又归于彻底毁灭的时代呢?

这个发现引起的震动已经不小,后来,在南非金矿的一次发现,更引起科学界的震惊:一群矿工在岩石中挖出了数以百计的金属球,考古学家们推断,这些金属球很可能是20亿年前的东西。

这些金属球类似人造的球体,它们的顶端和底部是平的,中间有3条镂刻完整的槽线。尤其惊人的是在这些金属球中,有一个能自动在它的轴线上旋转。

那么,这些20亿年前的金属球是什么东西制造的?又是如何冶炼和制造的呢?这些都是令人不解之谜。

印加要塞萨克塞胡阿曼位于秘鲁城市库斯科3500米的高山上。设计建造者无疑是印加人,因为使用磨去棱角的巨型方石的建筑方式久为人知,这是整个印加帝国的风格。要塞上方的巨石石圈像是日历,也可能是一座巨塔的塔基。

人们进入石圈,转过身来便陷入一座石头迷宫。说它是遗址,多少有些名不副实。那里散落着大大小小叫不出名字的石块,不知是哪座建筑物的遗址,早已面目全非。本来人们认为这是一座印加采石场,然而却不是。

这些岩石像是一种拼图游戏中的方块板,每一块都加工过了。没有一位考古传教士能让我们相信,是敬仰的大自然施了魔法,磨圆石头的棱角,把表面仔细抛光,又任性地将巨石置于大自然的风景之中。

在印加要塞正后方,又发现了足以证明其神秘性的、经过加工的整块巨石。人们站在切割完美的巨石面前,不禁叹为观止。没有一处使用过灰浆或是水泥这样的粘合剂,石块之间的拼接可谓天衣无缝。难道印加人凭着简陋的石镐就完成了这一杰作吗?可是石块之间的空间如此狭小,根本容不下他们挥动石头工具呀!

有一块高8米的碎块,像是混凝土浇铸而成。但又不是混凝土,和其他石块一样,是天然的花岗岩石。细如发丝的抛光层穿过岩壁,自上而下——这就证明,这块大石头是一座更大建筑的组成部分。

它是什么建筑?不知道。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这上面,曾有人像做奶酪一样对付过那些大石头。还有,西班牙征服者来到秘鲁高原的时候,这些奇怪的大石头就已经在那里了。

玻利维亚的普玛·普库城里的石头,给人的影响更加深刻。此地海拔4000多米,距今天玻利维亚的的喀喀湖不远。前往普玛·普库的路上就见到一块闪长岩石,上面有不同的壁洞和横线脚。不知留出的地方要做什么用。专家称这是一处祭台,不同的壁洞用来接血。

很久以来,普玛·普库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早在公元1651年,当时的拉巴斯主教安东尼奥·德·卡斯特罗·德尔·卡斯蒂罗就写道,普玛·普库是圣经所说大洪水之前建造的。他认为,西班人曾移动过这些石头。

他说的是有道理的。上面有宏伟的走廊和平台。最大的平台长40米,宽7米,高2米,估计巨石重达1000吨?边墙和地板东倒西歪,杂乱无章,由花岗岩、安山岩和闪长岩构成。最后是一块坚硬无比的友绿色深层岩。建造平台的整块巨石加工得非常精细,经打磨和抛光,如同以最先进的机器、硬钢铣刀和钻机制作出来的一样。一望无际的石料,拼合成一个整体。我们无法想像,几千年前完整的普玛·普库城是什么样子。请看几个应用技术的例子:

一块10米高的闪长岩自上而下有一道头发粗细的凹槽,上面每隔几厘米冲一个洞。对付异常坚硬的闪长岩,骨头、木头、绳子、沙子、火石、铜或是铁制工具都是没有用的。那么用的是什么铣刀和钻机?

另一块建筑石料长2.78米,宽1.75米,高度适中,为88厘米。6个面大小不等,每个独立的面都在不同的平面上。形状不同,是大大小小的矩形和正方形。

今天,制作这样的精密产品,必须动用钢铣刀和钻机。将备好的模子放在石面上,任何细微的误差都会废掉这件产品。哪个设计者是谁,绘图员又是谁呢?

还有那个预制建筑构件!大石块正面车出两个壁洞,后面是小矩形。它使人联想到加勒比海人的啮合锁。

加工这些石头绝非用作消遣,而是服务于一个整体,一个更大的工程。两块配套的石头需要严丝合缝。还有啮合楔子的设备,否则关上以后,铁框和铁锁就会劈开了。

人们做了这样一个试验:将其中3块预制构件的准确数据输入电脑,算一下哪块和哪块相配。接着,一眨眼的工夫,就全部组装好了。凹槽和轨道交合得天衣无缝,预制构件形成一道围墙。没有灰浆,没有缝隙,抗震性能极佳。

还有更神奇的事呢!人们原本以为巨型平台是用木夹或钢夹堆到一块的。可是这两种材料都承受不了这个重量的压力和拉力。别忘了这里是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夜里气温多在0℃以下,到了白天才会缓慢回升。

毋庸置疑,这里的一切建筑工程都是按计划进行的,预制部件便是证明,每一处细节都显示出其技术的先进。制定这样的规划是要有一定文字知识的,因为要考虑到各种情况,还要不断地计算和调试——采石场的石匠最终要知道,在哪个地方留空,哪个地方镶边,没有文字资料什么也干不成。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需要先进行规划,计算,再预制建筑物件,并且掌握有硬钢工具,金属钳和大型载重运输设备。这一切,不是古代的人轻易办得到的。

谁是建造者?据印第安人传说,诸神在一个漫漫长夜建起了普玛·普库城。

诸神所建?那么是哪些神呢?是传说中的神秘大师吗?或是来自宇宙、来自外星的智能生物?

远古的计算机之谜

1900年,一位以采集海绵为职业的希腊潜水员,在安蒂基西拉海峡的水底,发现一个巨大的黑影。他游过去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原来,这是一艘古代沉船的残骸。这个意外的发现使他高兴万分,他再度潜下水,仔细察看,发现古船里装有大理石雕像和青铜雕像。

不久这条沉船被打捞上来。经专家考证,这是一艘沉没水下已达2000年之久的古船。也就是说,它在公元初就沉没了。船上珍贵的古代艺术珍宝马上得到挽救和保护。

然而,奇迹很快就发生了,而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所有雕像。

那是在工作人员分析、清理船上物品时发现的,在没有用的杂物中有一团沾满锈痕的东西。经过认真的处理,人们发现那里面有青铜板,还有一块被机械加工的铜圆圈残段,上面刻有精细的刻度和奇怪的文字。专家们马上意识到这圆圈非同一般,古代船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东西呢?

经过两次认真的拆卸、清洗之后,专家们更加惊叹不已。摆在他们面前的那许多的细节部分清洗后显出的原形,竟是一台真正的机器,这台机器是由活动指针、复杂的刻度盘、旋转的齿轮和刻着文字的金属版组成的,经复制发现它有20多个小型齿轮,一种卷动传动装置和一只冠状齿轮,在一侧是一根指轴,指轴一转动,刻度盘便可以各种不同的速度随之转动。指针被青铜活动板保护起来,上面有长长的铭文供人阅读。

美国学者普莱斯用X光检查了这台机械装置,认为它是一台计算机,用它可以计算太阳、月亮和其他一些行星的运行。据检测,它的制造年代是公元前82年。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惊异。要知道,计算机是1642年才由帕斯卡尔发明的,而且当时他制造的计算机械准确度很差。虽然人们公认希腊人是古代最有智慧的民族,但这台古代计算机的出现,还是令人感到不可理解。

还有,这个机械装置全部是由金属制成的,使用了精密的齿转转动装置。而人们都知道金属齿轮转动是在文艺复兴时代才使用的。这涉及到制作它时必需具备的车、钳、铣、刨等机械加工工具,而这些工具在古希腊都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于是人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这台“安蒂基西拉机器”到底是谁制造的?

有人说,如果它确是古希腊人制造的,那么人们对古希腊科学技术的理解恐怕要彻底改写。但这改写又没法进行,因为这个计算机只是一个孤证,关于它的制造的一切人们都无法得知。在古希腊和其他一切古代民族的文献中,也从来没有任何关于计算机机械的记载。

如果它不是古希腊人所造,那么必定出于远比古希腊人更有智慧,科学技术和工艺水平也要高得多的智慧生命之手。

那么,它是谁造的呢?

巴格达电池

在巴格达伊拉克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只简陋的小陶罐,外观虽不起眼,却被誉为考古学领域最令人吃惊的发现。因为尽管已有大约两千年历史,但以陶罐内装的所有物质及其制作意图来判断,这只陶罐却像是一个电池的外壳。

1936年6月,铁路建筑工人在巴格达附近偶然挖开一座古墓之后发现了这件神秘的物品。考古学家们赶来后,发现这座陵墓事实上是安息时期(约公元前250——公元250年)一个定居点的一部分。经过发掘,他们出土了大量物品,其中有带雕刻图案的砖块、陶器、玻璃和金属制品,外加一个内装奇特物质——一根一头封闭的铜管、一根铁棒和一些沥青碎屑的卵形陶罐。

在访问巴格达期间,伦敦科学博物馆的物理学家沃尔特·温顿听到有关此次发现的报告后,对这只陶罐做了仔细的研究,并产生了很深的印象。他说:“在铜制容器内放上一些酸,随便什么,醋也可以。嘿,转眼的工夫,你就有了一个能产生电压并释放电流的简单腔体。将几个这类腔体串联起来,便构成一个电池组,所发出的电流足以使电铃发声,点亮灯泡,或驱动一辆小型电动车。”

温顿指出,这件物品确实是电池,这是“显而易见和完全可信的”。他的惟一疑问来自于它的独特性质。考古学上的“一次性事物”始终是最难解释的发现。其实,此前在巴格达附近的安息古城泰西封已经发现了其他陶罐,只是温顿并不知晓罢了。那些陶罐是与护身符等多种神秘物品一起发现的。这种情况表明,炼金术士曾使用过这些陶罐,但我们仍然找不到它们作何用途的线索。温顿说,最理想的是这只陶罐应同金属线一道被发现,能找到一系列此类陶罐,才是比较好的事情,因为有了它们,疑点便会烟消云散。然而,正如温顿于1967年所指出的,如果不是电池,它又会是什么东西?“我不是考古学家,所以我直接提出了最容易提出的科学答案。我看不出它还能有什么别的用途,也许有更好的答案,但至今我还没有听到。”

25年过后,还是无人为这只神秘的陶罐提出真实可信的其他解释。而首要的事实仍然是:它作为一个电池工作得相当出色。美国进行过两项独立的实验,对陶罐及其内装物质的复制品做了测试。把醋酸、硫酸或柠檬酸也行——当作电解质,注入铜管,模型便产生电压为1.5伏的电流,18天后电流才消失。

可是,在两千年前,到底是什么人用电池做了什么事情?科罗拉多大学的保罗·凯泽最近指出,这些电池的使用者是巴比伦的医生,在没有电鳐鱼时,他们把它作为替代品使用,从而能起到局部麻醉的作用。但是,在各种意见中,仍以伊拉克博物馆实验室主任、德意志考古学家威廉·柯尼希所作的解释最有说服力。他曾于1938年仔细研究过“巴格达电池”。柯尼希认为,将若干个这类腔体串联起来,从里面发出的电流可用来电镀金属。实验用复制品所产生的电压能够满足这项工作的需要。

事实上,为了给铜首饰包银,伊拉克的工匠们仍然在使用一种原始的电镀方法。这种技术可能是从安息时期或者更早的时候起一代代传下来的。3000余年以前,安息人便继承了近东地区的科研传统和公元前330年随亚历山大大帝入侵此地的希腊人的聪明才智。

我们可能永远也搞不清古代的电学实验究竟做到了何种程度。古代伊拉克的工匠们对他们的技术知识妥加防范,秘不外传;巴比伦泥板上确实列出了制作彩色玻璃的配方,但配方中往往夹杂着行话,只有行家才能看出其中的门道。电镀的秘诀肯定是秘不外传的宝贵财富,或许从未以简洁易懂的文体见诸于文字。好在伊拉克还有数百个坟冢未曾发掘,博物馆中也有数千块泥板,泥板上涉及科学的文字在等人翻译。或许最保险的说法是,古人所掌握的电学知识,其涵盖范围之广可能还会给人们带来种种惊喜。

神秘加工物

近日,一位兰州收藏家珍藏的一块内含螺纹形金属棒的奇石引起了众人及专家的极大关注,因为石头年代久远,而被人们疑为“天外来石”。

这块奇石是在甘肃和新疆交界处的马鬃山地区被发现的。整块石头呈梨形球状,外表光滑,石质坚硬异常,通体黑色,散发着幽幽的神秘之光。奇石长轴长约8厘米,短轴长约7厘米,重约466克。石头内部竟然含有一件长约6厘米、呈圆锥形的金属棒,金属棒上有明显的加工螺纹痕迹。有关专家对其人为加工的可能性及成因进行了现场讨论,虽难以下定论,但认为这块奇石极具有研究和考古价值。

其实,这类神秘的加工物在国外早有报道,被称之为“欧帕兹”。所谓欧帕兹(OOPARTS),就是out of place Artifacts的简称,意即在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出土的加工品。此名称是一位专门研究奇异现象的美国动物学家桑德逊(1911——1973)在他1967年著的《一位未受邀请的访问者——飞碟》中提出的。它指的是,由古老地层中所掘出的,如动植物化石般的人造物品。

1844年,以发现有关反射偏光“布鲁斯达法则”而闻名的布鲁斯达(1781——1868),在英国的学术协会公报上发表了一篇报道,是有关在石头中发现铁钉的事件。在发现此石块的英国杰克迪采石场中,其石块皆由坚硬的岩层形成。在采石场,每天都有大石块被进行切割。当工人切割开一块石块后,惊奇地发现其中竟有一个铁钉,虽已完全生锈,但形状仍完整。据专家的说法,此石块至少有6000万年的历史。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雷因、迈克西尔和马克西3人共同经营一家工艺品店,专卖一些宝石及礼品,因此偶尔会上山采集石头。1961年2月13日,3人到加州中部的科索山采集石头,其中挖到的一块石头,他们起初以为只是普通的晶洞石,但第2天在店里的工作室中,迈克西尔把此石头切成两半时,竟发现内部是一个像现代点火器般的机器零件,有直径约2厘米的金属轴,此轴被包在已呈化石状的6角形筒中。金属轴虽不带磁性,但靠近磁铁还是会起反应。有人认为此物可能是100年前掉入泥土中的机器零件,时间长久而形成的,但据地质学家的调查,此石块至少有50万年的历史。

一亿年前的甲烷泄漏事件

科学家日前宣布,1.83亿年前大批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突然灭绝,其原因是由于史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底巨大的“甲烷库”持续释放出大量的甲烷,这些甲烷把海水中的氧消耗殆尽,从而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

这一理论发现不仅揭示了当时80%的深海物种突然灭绝的真相,还为解释史前其他物种神秘消失的原因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

甲烷水合物是由海洋表面的藻类死后沉没于海底而形成的,通常情况下,甲烷气体是以冰态存在的,但极易受到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根据牛津大学的教授们对海底朽木沉积物的最新研究发现,有清楚的证据表明在地球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大气温度出现反常,氢碳含量处于非正常水平。研究小组负责人称很难确定这些氢碳的来源,对此最好的解释就是——它们来源于海底沉积物产生的甲烷。

研究人员认为,侏罗纪时期猛烈的火山喷发使大气中充满了二氧化碳及其他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这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暖,深海环境也因此受到影响。海底的甲烷因水温升高而被释放出来,与水中或大气中的氧气结合产生二氧化碳,反过来又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一大批生物正是在那个时期灭绝了,人们都认为这是由于氧气的减少造成的,但谁都没有把甲烷的释放和物种的灭绝联系起来。受害最大的当属像双壳类动物一样在海底觅食的有机体——据估计大约有80%的此类物种在那个时期永远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了。受到影响的还有其他一些海底植物。科学家们认为这一灾难性的释放持续了5000年——从地质学角度讲“只是一转眼”的时间。据估计那次大释放的总量是今天海底甲烷水合物总量(14万亿吨)的20%。

古老收音机时光倒流

一部已有六十年历史的古老收音机,不但至今还能使用,最奇怪的是,它播放出来的,竟然全是叁十年代的节目!

这部令电讯专家百思不得其解的“飞歌”牌真空管式古老收音机,是两名儿童在美国乔治亚洲北部其家居的阁楼玩耍时,无意中发现的。

据他们的母亲说,这部收音机原本属於她父亲所有,但自从一九叁四年起,它便一直弃置在阁楼上,再也没有使用。“我的两个儿子发现收音机後,将电掣插上,看它是否仍能使用。”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母亲说。

“当它开始播出节目时,他们便来到厨房叫我一起去听。我去到那里,收音机正播放着罗斯福总统讲述当年经济不景气的情形,顿时吓我一跳。”这家人立刻通知电子专家到来,将收音机带走,让他们进行详细调查,找出其中原因。

古老收音机能接收当年电台的广播

目前调查工作仍未完成,不过据一些有份参予研究的科学家表示,这部超过半世纪的古老收音机,的确能接收到当年电台广播的讯号,将之重播出来。

据其中一位科学家说,他们曾将一九叁四年播放的一段长约十二小时的节目录下来,再进行仔细分析,其中的节目有新闻、广播剧和趣剧等,另外还有当年最受欢迎的“积宾尼节目”与小罗斯福总统对美国人民的一段讲话。

“我听过其中一段新闻报道,我敢肯定是现场播,绝对不是录音带。”一位科学家说。“那是一部真正能接收过去的广播的收音机,而且还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曾将一批价值五十美元最先进的接收仪器,放在收音机的四周,可是唯独是那部收音机能接收到广播,我们的仪器就连一点讯号也收不到。

“为甚麽会这样?我们现在仍不知道,不过那些有关当年状况的广播,好像二次大战前的形势、影圈动态与经济大衰退,就绝对假不了。”

俄发现一亿年前人造地图

俄罗斯拜西克省国立大学物理学教授、著名科学家亚力山大·丘维诺夫博士日前在真理报网站上公布了一个惊人消息: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在远古的乌拉尔山脉,存在过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他和他的研究机构在乌拉尔山脉考古过程中发现了一块远古时代的石板——一块用高科技机器制成的三维立体地图!丘维诺夫博士称,初步估计,该“三维地图”石板的年龄至少有1.2亿年。

发现“古中国”象形文字?丘维诺夫博士道,“一开始,还没发现这块神奇的石板时,我们的研究主题是:在几千年前,是否有古代的中国人曾经居住在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山脉一带?因为我们在该地区的一些岩石上发现了一些像是3000多年前古中国的甲骨文一样的文字。我们通过研究所有乌法地区的档案资料,发现了一些18世纪末写成的档案笔记上,记载描述了200多块有象形文字和图画的远古时代的神奇石板。我们当时的想法是,这些石板可能跟古代中国在乌拉尔山脉的移民有一种莫名的联系。”

“神奇之石”惊现地底

丘维诺夫接着说,“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寻找这个远古时代的文明,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这些岩石上的图画和文字跟3000年前的那个时代毫无关系。在这些岩石上的图画中,根本一次都没有出现那个时代应该有的动物,譬如鹿什么的。我们先后组织了6个探险队考察了乌拉尔山脉无人区,终于在1999年7月28日,在地底下1.06米的地方,挖掘出了这个石板——我们称它为‘神奇之石’。这块石板长度是1.5米,宽度超过1米,厚度仅有16厘米,重量超过1吨。许多科学家参观这块石板后认为,这是一块浮雕——一个三维的立体地图!”

刚开始发现这块神奇石板后,丘维诺夫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激动极了,他们以为发现了一块2000多年前制成的产品。很明显,这块石板是人造的,它共分3层,用一种特殊的粘合剂贴在了一起,而第三层更像一种白色的人造瓷!尤其让人惊讶的是,石板表面的浮雕并不像是古代石匠用手工雕刻出来的,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一种先进而细腻的机器参与了该浮雕的制作。

地图上山脉与“现代”稍有不同

丘维诺夫介绍说:“在这块石板地图上,能够一眼认出从乌法到撒拉维特的广大地区。石板地图上,乌法山脉的一侧和现实中乌法山脉的走向轮廓完全一致,地图上乌法山脉的另一侧跟现实中的稍微有一点不同。其次让我们疑惑的是石板地图上所谓的乌法峡谷,地图上,从现在的乌法城地区到斯特里托马克地区,地球的表面裂开了一个长长的大口子,足有二三公里深、三四公里宽。我们通过地理学研究发现,这种地貌只在1.2亿年前才可能存在过,也就是在理论上的确有这条峡谷存在!这块石板地图如果描绘的是它被制作时的地貌,那么,石板地图的历史至少也有1.2亿年!后来我们设想,现在的乌夏克河可能就是由地图上的这条远古时代的峡谷演变而来的。”

地图上竟有“水力发电站”

据丘维诺夫博士称,除此之外,还有更让人惊讶的,在三维石板地图上还雕刻着两个宽500米、总长度达1.2万公里的河道系统,在这个河道系统内,包括12道300米宽、10公里长、2公里多深的大水坝,这些水坝使水产生一个巨大的落差,能从一边很容易地倾泄向另一边,整个水道系统极像现代的水力发电站!“如果当年真的建成过这个水道系统,那么,总共将有1000万亿立方米的泥土将被挖走。那将是几十个大金字塔的工程。”丘维诺夫博士最后说道。

神秘线条

至今学者们争论不休:历史上人类的许多特异成就到底有何用处?

1926年,秘鲁考古学家泰罗率领一个研究小组来到南部那斯克镇附近的一片干旱高原上进行考察,这个地区曾是那斯克印第安人的故乡。一天下午,秘鲁组员瑟斯丕和美籍组员克罗伯攀上一座山头,他们居高临下,忽然看见荒原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模糊线条,是在平地上看不出来的。经过考察,发现这些线条是清除了地上的石块后露出了黄土而形成的。

最初人们认为这些线条是古时候那斯克人的道路。20年代末30年代初,考古学家通过飞机飞行考察,发现荒原上除了线条外,还有许多巨大长方形和几何图形,许多种动物的优美线条画,包括猴子、蜘蛛、蜂鸟、鲸,还有手掌和螺旋形图案,每个长约1.2~1.83米不等。这样的线条显然不是道路。

虽然有的线条长达数公里,但不论它们是越过任何地形,延伸到山顶,其直线偏差每公里不过一、二米。这些线条绝不是艺术品,因为当时那斯克人不可能在高空俯瞰欣赏。这些线条也不是什么工程杰作,因为1000名印第安人在三周内便可将所有的石头搬走。至于何以能笔直,那就更简单了。

学者们最感兴趣的不是线条的产生,而是它的用途。1941年,美国考古学家科索克通过许多线条和图案的研究,认为是制作观察天象。这种说法引起了德国数学家赖歇的兴趣,从1946年开始,她用尽毕生精力,力图揭开这些线条的奥秘。她和科索克都认为这些线条指向主要星座或太阳,以计算日期,她认为那些图案代表的是星座,整个复杂的记号网可能是一个巨型日历。

1968年,美国天文学家霍金斯在英国南部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迹“巨形方石柱”发现类似的天文定线后,便将注意力转到那斯克线条。他借助计算机查测每条直线在过去7000年内是不是曾对准过太阳、月亮或是一个主要星座。结果有个名为“大长方形”的图形在公元610年前后各30年内曾对准昴星团。这日期与现场发现的一根木柱的年代不谋而合。尽管如此,还是不能解开那些线条的奥秘,因此,那些好像有特殊意义的线条只能是巧合的。

1977年,英国的电影制片家莫理森也加入到研究的行列。他认为要找到最终答案,必须弄清那斯克人的风俗和宗教。虽然那斯克人早已消失,但在安第斯山脉的其它地区也有类似的线条,因而他希望居住在那里的印第安人能够说明造这些线条的意图。

莫理森的好奇心又是受到1926年发现这些线条的瑟斯丕的启发。瑟斯丕早在1939年便认为这些线条是用作宗教的道路,只是没有找到证据。莫理森在一本西班牙编年史里发现了一点线索,书中记录了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的印第安人如何从太阳神殿出发,踏上伸向四面八方的各条直线,到沿途安设的神龛去参拜。既然那斯克荒原上的线条穿行于一堆堆石头之间,那些石堆不就是笔直的神圣路径连接的神龛吗!

于是,莫理森前往库斯科勘查这些神圣的路径,但痕迹早已湮没。1977年6月,莫理森终于在玻利维亚的一个艾马拉人居住的地区,找到了一批不是移去石头,而是割除灌木形成的线条,它们和那斯克荒原上的线条一样笔直,一样不顾任何地势阻挡的向前伸展。同时,正是这些线条将石头堆筑成的神龛连接了起来,而且许多神龛还筑在山顶。

莫理森发现,好几条连接神龛的路线汇合于一座庙宇。印第安人沿着这些路线前往庙宇,途中不时停下向路边的神龛参拜。在他们看来,偏离这些路线就会走入妖魔鬼怪的领域。艾马拉人认为,神龛的位置越高,神灵的威力就越大。由此可知,这里的路径也和那斯克的一样不避险阻地直达山顶。

是天文定线还是朝圣之路,那斯克线条之谜迄今尚未完全揭示。目前,那斯克线条正受到保护,以便今后研究,因为每块没有翻起的石头后面都可能隐藏着重要的线索和揭示奥秘的钥匙。

丛林石球

位于中美洲南部的哥斯达黎加共和国,是一个美丽富饶的热带国家。境内大部分是山地和高原,北部和沿海为低地平原。在古代,曾经有3万多名印第安人栖息在这块土地上。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地界标定人乔治·奇坦迁前往哥斯达黎加热带丛林中实地考察开辟香蕉园的可能性。在人迹罕至的三角洲丛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他发现了约200个好似人工雕饰的石球。这些石球大小不等,大的直径有几十米,最小的直径也在两米以上,制作技艺精湛,堪称一绝。加拉卡地区有一处石球群多达45枚,另外两处分别有15枚和17枚,排列无一定规则,有的成直线,有的略成弧线。

据怪异现象专家米切尔·舒马克研究,有些石球显然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碰巧排成直线的。

这些躺在不同地区,大小不一的石球,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科学家们对这些石球进行了详细认真的测量,发现这些石球表面上的各点的曲率几乎完全一样,简直是一些非常理想的圆球。这些石球有什么用,没有人能够加以正确的阐释。摆放在墓地东西两侧的石球可能代表太阳和月亮,或图腾标志,但这只是推测。有人戏称之为巨人玩的石球。据考查,这些谜一样的石球,差不多都是用坚固美观的花岗岩制作而成的。令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迷惑不解的是,这些石球所在地的附近并没有可以提供制作它的花岗岩石料,在其它地方也找不到任何原始制作者留下的踪迹。而对这样奇特的现象,使人们不得不提出一连串颇费猜测的难题: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制作了这些了不起的巨大石球?所必需的巨大石料如何运到这里?究竟用什么工具加工制作?

对大石球作过周密调查的考古学家们都确认,这些石球的直径误差小于百分之一,准确度接近于球体的真圆度。从大石球精确的曲率可以知道,制作这些石球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几何学知识,具有高超的雕凿加工技术,还要有坚硬无比的加工工具以及精密的测量装置。否则,便无法想像他们能够完成这些杰作。

诚然,远在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大多数都是雕凿石头的巧匠能手。然而,有一点无疑必须肯定,琢磨如此硕大的石球必须付出艰巨的劳动,从来石、切割到打磨,每一道工序都要求不断地转动石块,要知道这些石球重达几十吨,这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道这些大都几十米的石球就是他们祖先在缺乏任何测量仪器的情况下,运用原始简陋的操作工具一刀一刀地雕凿而成的吗?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在哥斯达黎加的印第安人中间,长期流传着古老的神奇传说,其中就有宇宙人曾经乘坐球形太空船降临这里的故事。因此,不少人在对上述奇迹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便猜想这些大石球与天外来客有着直接联系。依照他们的看法,这些天外来客降临这里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制作了这些大石球。并将它们按照一定的位置和距离进行了排列,布置成模拟某种空间天象的“星球模型”。这些大石球象征着天空中不同的星球,它们彼此之间相隔的距离,表示星球间的相对位置。

据说,天外来客试图利用这些石球组成的“星球模型”向地球上的人类传递某种信息。但是,今天有谁能理解这个“星球模型”的真正涵义呢?又有谁能知晓在这些大石球中,哪一个代表这些天外来客生活的故乡呢?

正如乔治·舒马克最近在发表的评论中所说的那样:“哥斯达黎加石球名扬四海,但人们对它了解甚少。除非能找到不遭破坏的石球群,否则,这些圆圆的石头对我们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

哥斯达黎加的森林沼泽并不是世界上唯一发现石球的地方。比如,原联邦德国的瓦尔夫格堡、埃及的卡尔加、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和新墨西哥州,以及新西兰的墨埃拉·鲍尔达海滩,都曾发现过神秘的石球。在我国山西雁北地区和新疆的第三纪砂岩中,也曾发现过砂岩类石球。

并且,在一些火山附近,人们也发现有石球。早在1930年,美国矿山工程师戈登就在墨西哥哈利斯科州一处银矿附近发现过一个大石球。接着,考古学家斯特林在其附近的阿梅卡山上发现一个更为壮观的“石球王国”。后来,美国地质学家史密斯进行考察,他认为,约4000万年前,阿梅卡曾发生过火山爆发。我国河南信阳上天梯珍珠岩矿区的刘家冲流纹岩中,也有一处火山石球带。

这些神秘的石球到底从何而来呢?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假设。

“一个十分自然的想法是,这些大小不同的圆球放在这里是有一定目的的。譬如说,它们代表天上不同的星球,彼此相隔的距离表示星球间的相对位置。这可能是宇宙来客给地球的纪念品,他们想向人类传递某种信息。”这是美国的什克罗夫斯基等人就哥斯达黎加石球提出的有趣的解释。

也有一些考古学家断言石球是石器时代的人类创造的或是作为防御和狩猎的设施和工具,或是为某种宗教祭祀品。

但大多数科学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是大自然的天成之物。关于火山附近的石球,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可能与大熔岩的热力作用有关。但以上诸说的解释仍不足以服众。

电灯、彩电

科学家们发现在古埃及3000多年前金字塔的壁画上面,竟然绘画了外星球人的太空模样。这个金字塔位于尼罗河的河堤,发掘人是科学家伊沙杜拉博士。他指出,太空船的形状犹如一个倒转了的碟,这证明了3000多年前外星人已经跟古埃及人有了接触。

不过,据埃及学研究专家安迪指出,伊沙杜拉的发现虽然有趣,但缺乏新意。因为很多人都知道外星人与古埃及人接触的消息。金字塔的建成,便是外星人帮助的结果。

在古埃及的金字塔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是距今约4600年前,在开罗近郊吉萨建造的古王国时期第四王朝法老胡夫,古希腊人称之为奇阿普斯的金字塔,它内部结构极为复杂和神奇,并饰以雕刻、绘画等艺术品。由于墓室和角道里十分黑暗,这些精致的艺术作品需要光亮才可能进行雕刻、绘画,应是在利用火炬照明或者是在油灯下才能完成。当时如果真的是使用火炬或油灯,就必然留下一些“用火”的痕迹。可是,现代科学家对墓室和甬道里积存了4600多年之久的灰尘进行了全面仔细的科学化验和分析,结果证明:灰尘里没有任何黑烟和烟油的微粒,没有发现一丝一毫使用过火炬或油灯的痕迹。这是不容置疑的千真万确的事实。因为,现代科学家利用来化验墓室和甬道里灰尘的现代仪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它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每一粒灰尘的100万分之一中的化学成分。可见,古埃及艺术家在胡夫金字塔地下墓室和甬道里雕刻、绘制壁画时,根本不是使用火炬或油灯来照明,而很可能是利用某种特殊的蓄电池或者其他能够发光亮的电气装置。令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惊奇的是:距今46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真的知道现代电灯之谜的秘密吗?这是现代人不可思议的奇迹。

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威夏劳·勒加博士在日内瓦向新闻界宣布:他在埃及尼罗河畔一座从未有人发掘的古墓中竟然发现了一台完好无损的类似彩色电视机的仪器。这台仪器与时下流行的彩电有较大区别,它只有一条线路,只能接收一个电视台的节目。它有4个三角形的荧光屏,屏的四周都镀了黄金,它的机件是目前最先进的金钛制造的。质地极为坚固,该机已不能工作,虽然经历了4200年,它的太阳能电池作为动力仍能正常操作。

由于古埃及人既没有制作电视机的材料,也不可能具备高精度的工艺水平,因此,专家们认为它极可能是外星人送来的礼物。电子工程师察·蒙纳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细致地检查了这台电视机,并查清了它的线路和工作原理。他准备用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复制出一台同样的彩电来,以试验它是否能接收到另一个星球的电视信号。

奥克洛原子反应堆

位于非洲中部的加蓬共和国,有个风景非常美丽的地方——奥克洛。但是,奥克洛的闻名于世,并不是由于它的风光,而是它那神秘莫测的原子反应堆。

1972年6月,奥克洛的铀矿石运到了法国的一家工厂。法国科学家对这些铀矿石进行了严格的科学测定,发现这些铀矿中铀235的含量低到不足0.3%。而其他任何铀矿中铀235的含量理应是0.73%。这种奇特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运用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努力寻找这些矿石中铀235含量偏低的原因。经过再三深入探讨和研究,科学家们十分惊奇地发现:这些铀矿石早已被燃烧过,早已被人用过。这一重大发现立即轰动了科技界。为了彻底查明事实真象,欧美一些国家的许多科学家纷纷前往奥克洛铀矿区,深入进行考察和研究。经过长时间的共同努力探索,断定是奥克洛有一个很古老的原子反应堆,又叫核反应堆。这个原子反应堆由6个区域的大约500吨铀矿石组成,它的输出功率只有1000千瓦左右。据科学家们考证,该矿成矿年代大约在20亿年前,原子反应堆在成矿后不久就开始运转,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之久。面对这个20亿年前的设计科学、结构合理、保存完整的原子反应堆,科学家们瞠目结舌、百思不解。这个原子反应堆究竟是谁设计、建造和遗留下来的呢?这是一个令全世界科学家都无法揭晓的特大奇谜。由于这个奇迹出现于奥克洛矿区,因此,科学家们把它称为“奥克洛之谜”。

这个古老的原子反应堆是自然形成的吗?科学家们一致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因为自然界根本无法满足链式反应所具备的异常苛刻的技术条件。只有运用人工的科学方法使铀等重元素的原子核受中子轰击时,才能裂变成碎片,并再放出中子,这些中子再打入铀的原子核,再引起裂变——连续不断的核反应(链式反应),当原子核发生裂变或骤变反应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原子反应堆是使铀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裂变以取得原子能的装置。这种装置绝对不可能自然形成,只能按照严格的科学原理和程序,采用高度精密而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由科学家和专门技术工人来建造,只有用人工的方法使铀等通过链式反应或氢核通过热核反应聚合氨核的过程取得原子能。

既然如此,这个原子反应堆的建造者是谁呢?据研究,早在20亿年以前,地球上还只有真核细胞的藻类,人类还没有出现。到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早期(距今约300多万年前),才开始出现了早期的猿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人类才制造了第一颗原子弹。1950年,在美国爱达荷州荒漠中的一座实验室内,才第一次用原子能发电。1954年,苏联才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由此看来,距今20亿年前,在奥克洛建造的原子反应堆,绝对不会是地球上的人类,而只能是天外来客。一些科学家推测,20亿年前,外星人曾乘坐“原子动力宇宙飞船”来到地球上,选择了奥克洛这个地方建造了原子反应堆,以在原子裂变或聚变所释放的能量为能源动力。产生原子动力的主要设备是原子反应堆系统和发动机系统两大部分。反应堆是热源,介质在其中吸收裂变反应释出的能量使发动机作功而产生动力,为他们在地球上的活动提供能量。后来,他们离开了地球,返回了他们的故乡——遥远的外星球,于是在地球上留下了这座极古老而又神秘的原子反应堆。

原住在奥克洛附近的主要在芳族、巴普努族等。在他们中间,流传着这样的神话传说:在非常遥远的古代,整个世界漆黑一团,没有人类,也没有任何生物,大地一片荒凉。突然一个神仙从天而降,来到奥克洛地区,用矿石雕刻了两个石像,一男一女,“石像能放出耀眼的光芒”,使茫茫黑夜中出现了白昼。有一天,蓦然狂风怒吼,雷鸣电闪,两个石像变成了活生生的人,并且结成恩爱夫妻,生儿育女,他们的子孙后代,便成了当地部落的祖先。这个神话透露出了一点消息,那个“自天而降”的神仙,很可能就是外星人,而那个能放光耀眼光芒的石像,很可能就是受过原子辐射照射的某些介质被加热后所释放出的光。

对此,也有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解释。有人认为,地球上不只有一代人,在20亿年前,就曾有过一次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由于相互仇视,发动核战争,人类毁灭了,但也留下了一些数量极小的遗物。而奥克洛原子反应堆,就是20亿年前的人类建造的。

到底哪一种说法对呢?现在还不是做结论的时候,还有待于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4200年前的彩电

电、电灯和电视机是近现代才发明和使用的,在几千年前的古代绝对不可能有这类东西。这是连小学生也知道的普通历史常识。可下列的历史事实令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迷惑不解。

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威夏劳·勒加博士在日内瓦向新闻界宣布:他在埃及尼罗河畔一座从未有人发掘的古墓中竟然发现一台完好无损的类似彩色电视机的仪器。这台仪器与时下流行的彩电有较大区别。它只有一条线路,只能接收一个电视台的节目。它有4个三角形的荧光屏,屏的四周都镀了黄金,它的机件是目前最先进的金钛制造的。质量极为坚固,该机已不能工作,虽然经历4200年,它的太阳能电池作为动力仍能正常操作。

由于古埃及人既没有制作电视机的材料,也不可能具备高精度的工艺水平,因此,专家们认为它极可能是外星人送来的礼物。电子工程师里察·蒙纳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细致地检查了这台电视机,并查清了它的线路和工作原理。他准备用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复制出一台同样的彩电来,以试验它是否能接收到另一个星球的电视信号。

在古埃及的金字塔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是距今约4600年,在开罗近郊吉萨建造的古王国时期第四王朝法老胡夫,古希腊人称之为奇阿普斯的金字塔,它内部结构极为复杂和神奇,并饰以雕刻、绘画等艺术品。

由于墓室和甬道里十分黑暗,这些精致的艺术作品需要光亮才可能进行雕刻、绘画,应是在利用火炬照明或者是在油灯下才能完成。当时如果真的是使用火炬或油灯,就必然留下一些“用火”的痕迹。可是,现代科学家对墓室和甬道里积存了4600多年之久的灰尘进行了全面仔细的科学化验和分析,结果证明、灰尘里没有任何黑烟和烟油的微粒,没有发现一丝一毫使用过火炬或油灯的痕迹。

这是不容置疑的千真万确的事实。因为,现代科学家利用来化验墓室和甬道里灰尘的现代化仪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它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每一粒灰尘的100万分之一中的化学成份,由此可见,古埃及艺术家在胡夫金字塔地下墓室和甬道里雕刻、绘制壁画时,根本不是使用火炬或油灯来照明,而很可能是利用某种特殊的蓄电池或者其他能够发光亮的电气装置。

不过,在公元1401年,考古学家在意大利罗发发掘一座帕拉斯墓穴,发现整个墓穴被一盏明亮的灯照亮着,这盏灯在墓穴里已经燃亮了2000多年而没有熄灭,直到考古学家把墓穴全部打开后它才自动熄灭。

公元1845年4月,考古学家在罗马附近发现一位古代年轻女子的石棺,她的全身肌肉还没有腐烂,像活人一样完好无损,面容栩栩如生。打开她的石棺时,考古学家被石棺内一盏明亮的古灯吓住了,这盏古灯已经在石棺内燃亮了1500多年之久没有熄灭。

为什么古灯在已经掩埋、密封了的坟墓或石棺里能燃亮1500多年而不熄灭呢?这些古灯的光源究竟是什么?至今仍然是无人揭晓的谜。

从这两盏古灯的外表形态来观察,它们与现代的电灯不相同,但其发放亮光的原理可能与现代电灯有某些相似之处。由此可见,远在1500多年前,某些古人就能够制造某种特殊的蓄电池或其他能够永放亮光的特殊电气装置了。查遍1500年前古代的所有历史文献,根本没有试制电器的任何记载。许多人认为1500年前的古人绝对不可能有如此高超的电气技术,这些古灯不可能是地球上的古人发明的,而是天外来客——外星人遗留在地球上的制品。由于这些古灯被考古学家发现时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无法对这些古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因而这些古灯就成了千古悬案。

令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惊奇的是:距今46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真的知道现代电灯之谜的秘密吗?这是现代人不可思议的奇谜。

公元前的电池

1936年6月盛夏,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外,修建铁路铺设路基时,突然发现地面上露出一块巨大的石板,板上刻有许多波斯文字。众人围拢上前,观看着,惊讶,困惑,不知这到底是什么。几个好事者持锹向前,向下挖去,很快,一个巨大的石板砌成的古代石棺出现在人们眼前。施工暂时停止了。伊拉克博物馆的考古学家们立即赶来,修建铁路的工地上顿时出现了考古热。

两个多月过去了,巨大的石棺终于打开了,发现了大量公元前248年至公元前226年古波斯时代的文物。但是,其中最使考古学家惊讶的,不是由613颗珍珠组成的捻珠和大量金银器,而是一些铜棒、铁棒和陶器。

“这些小型铜管、铁棒和陶器为何和金银器等贵重物品一起随葬?它们有什么作用?”当时担任伊拉克博物馆馆长的德国考古学家瓦利哈拉姆·卡维尼格围着出土文物转来转去,百思不解。于是,他立即组织力量,对这些铜管、铁棒和陶器进行研究和鉴定。不久,他描述说:

“我们发现了一个异常奇特的文物,它是一个陶瓶,高15厘米,型似花瓶,呈乳白偏黄色,上端为口状,瓶里装满了沥青。沥青中埋有一根铜管,直径2.6厘米,高9厘米。铜管内有一层沥青,包着一根铁棒。铁棒上端高出铜管1厘米,高出的部分虽布满铁锈,但个别地方却有一层灰色偏黄的物质,看上去好像是一层铅。铁棒下端则塞有3厘米高的沥青,使铁棒同铜管相隔离。”

人们倾听着他的叙述,十分惊讶,但谁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是用来做什么。

不久,经过进一步鉴定,卡维尼格宣布一个惊人的消息:“这些出土的铜管、铁棒和陶器是古代化学电池。只要向陶瓶内倒入一些酸或碱性水,便可发出电来。”这就是说,在公元前248至公元前226年之间,居住在这里的波斯人就开始使用电池了。

卡维尼格的消息震动了考古界。世界各地考古学家纷纷赶来,要仔细地研究这个古代化学电池。但是,卡维尼格和古代化学电池却突然不见了。考古学家们四处寻找,但却毫无结果。

原来,卡维尼格带着这些古代电池悄悄地返回德国了,以便证实他的另一个惊人的发现。几个月后,卡维尼格出现在柏林,公布了一个更令人惊讶的消息。他说:“根据出土文物中有可装配10个电池的材料来分析,这些电池当时是被串联使用的,串联这些电池的目的则是通过电解法将金涂在雕像或装饰品上。”

卡维尼格这两个发现立即引起世界考古界大哗。但是,他的论断却长时间未获考古界的承认。为什么呢?

正如此后访问巴格达的英国科学博物馆秘书长——化学和自然科学家瓦里特尔·温冬所说:“尽管他的论断颇有道理,但自然科学家很难相信,化学电池在伏特和伽伐尼发明电池之前1500年就诞生了。这个考古发现如果能在科学上确立,那么,便将成为科学史上一个最大的事件!”

面对非议,卡维尼格并不灰心,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感慨地说:“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家能够反驳我的论断,但科学界却无视这种事实,可以往观点的坚持和对古代历史的蔑视,是科学界未接受2000年前两河流域(指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同底格里斯河之间地区)居民就使用了电这一事实。”

困难之际,一位德国学者艾林·艾杰巴利希特帮助了卡维尼格。他制作了一些铜管、铁棒和陶瓶,仿制“巴格达电池”。取来新鲜的葡萄汁,倒入电池中,立即,奇迹出现了:联接着电池的电压表显示出半伏电压。电池发电性能确定后,艾杰巴利希特又作电解镀金试验。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证实,古代人正是用这种方法镀金的。

除艾杰巴利希特外,美国科学家们也模仿巴格达电池进行了一系列试验。他们用复制品也成功地获得了半伏特电,而且电池持续工作了18天。试验中使用了葡萄酒、铜硫磺、盐硫酸等古代居民拥有的溶液作电池溶液。此后,这些科学家们宣布,巴格达附近发现的铜管、铁棒和陶器只能被认为是用于制作化学电池。

这不仅表明古代波斯人已知道怎样使用电,而且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使用电可能是古代冶炼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用以炼铁和其它金属,制作兵器。

万年古地图

古地图带给人们以新的不解之谜。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塞拉伊图书馆里,人们发现了一张用羊皮纸绘制的航海用的地图。地图上有土耳其海军上将皮里·雷斯的签名,日期是公元1513年。

雷斯本是希腊人,1554年在开罗被杀。他是著名海盗马尔·雷斯的侄儿,一生都在大海上鏖战。像他这样的人,拥有一张航海地图,本来不算是稀罕的事。但是,雷斯的这张地图却是一张稀世罕见的古地图,它不是雷斯本人或他同时代的人绘制的。这张地图是一张复制品,它的原版是在极其遥远的古代绘制的。在这张地图上准确地标画着大西洋两岸大陆的轮廓,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地理位置也准确无误,尤其是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委内瑞拉湾和合恩角等地都标画得十分精确。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张地图上清楚地标画出整个南极洲的轮廓。大家知道,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南极大陆是在1818年才发现的。然而,雷斯地图上的南极洲大陆不仅跟现代地图相符,而且还画出了现在已被冰层覆盖的南极大陆两侧的海岸线,其中尤以魁莫朗德地区最清楚。他在地图说明中称绘制这批图曾参考了20份海图,其中有8张海图是公元前留下的。

另外,人们在柏林国家图书馆发现的两本绘有地中海等地区的古地图册中,也见到了皮里·雷斯的署名。

1956年,雷斯的南极古地图被送到美国绘图专家阿兰顿·莫勒里的手中接受鉴定。莫勒里惊奇地发现,在这些400多年前绘制的地图上,南极洲的地形特征竟与1949年测定的南极地形轮廓如出一辙。不仅如此,雷斯还应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绘出南极地图的人。因为在雷斯所处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学者们还只是限于对南极这块未被发现的大陆的推测和争论,直到1820年以前从未有人能够在地图上标出南极大陆的位置。但皮里·雷斯却提前300年绘成了人们在20世纪才画得出的南极地图。

后来,这批由雷斯绘制的南极古地图,又受到了美国威斯顿天文台莱汉姆台长、新早布什尔学院查理斯·哈普古德教授以及数学家查德·斯特罗钦等人的细致研究和全面鉴定。

学者们认为,这批古地图精确得不可思议。图中画出的南极洲在没有冰川覆盖下的实际海岸以及没有冰川覆盖下的内部地形,都与现在人们利用回声波探测到的资料,完全一致,图中标出的山脉、高峰也明白无误。古地图上甚至对那些至今人们尚难勘探到的地方也画得十分精致。譬如图上标明的一条南极山脉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被发现。

对于南极古地图上标出的河流,有的研究者曾表示怀疑:在号称“冰雪大陆”的酷寒地区怎么能有河流的存在呢?经过查阅1949年海洋地质学家对南极洲边缘的罗斯海的勘察报告,才搞清楚原来海底滞留的岩层是由南极河流带来的冲积物固结而成,这些冲积物已逾万年,最迟的也有6000年了。而地质历史学家的研究已表明,那时的南极洲尚处在冰川时期之前的温带时期,百川奔流,草木葱茏,充满了生机。

这就是说,早在南极洲被冰川覆盖前的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人绘出了南极大陆的原始地形图。这难道是当时的原始居民所为吗?真是无法想象。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皮里·雷斯的古地图极相像于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因为经座标投影后,南极古地图与美国空军用等距离摄影法制成的以开罗为中心的地图几乎完全相同。为此,查理斯·喻普古德教授等人指出:雷斯的南极古地图一定是一张从高空拍摄照片的复制品。正是出于“高空摄影效应”,古地图上的南美洲才会被奇怪地拉长。这与美国月球探测器拍下的地球照片的特征刚好吻合。

科学家们除研究了雷斯绘制的古地图外,还搜集到了勃库等人留下的古地图,并从中获得了新的发现和启示。勃库地图绘制于1733年,据该图所示,雷斯海和威德尔海相互连通,南极大陆并非整体,而是海洋环抱的两个大岛。该图的真实性一直受到怀疑,直到1968年地球物理年时,经过艰辛努力的科学家才终于确认,勃库世界地图十分准确地反映南极洲在冰壳覆盖前的真实情况。它与雷斯地图皆记录了南极洲在冰川时期之前不同地质阶段的海陆概貌。

1966年,查理斯·哈普古德教授出版了一部专著《古代海王地图》,他在书中公布了多年的研究成果。这位教授指出:通过对一批古地图的鉴定,表明在史前时期,可能就有人绘制了画有南极大陆绿洲时代地形地貌的地图。

哈普古德还叙述了他对皮里·雷斯等人绘制的古地图来龙去脉的调查情况。他指出,绘制南极古地图所依据的原始资料,可能来自公元前。

因为南极的这个地区被冰层覆盖已经有1.5万年了,这就是说,雷斯地图上的南极洲是根据1.5万年前的地理状态绘制的。

其实,雷斯地图并不是唯一的一张罕见的古图。1339年,杜尔塞特有一张航海图十分精确地标画着地中海和整个欧洲的位置。根据许多事实判断,这张地图也是复制品,就是说,它原版的绘制年代要比这早得多。从地图本身来看,绘制者所掌握的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比14、15甚至16世纪的人要全面得多。

在希腊一些普托利迈斯年代的地图上,人们可以看到现今的一些地区还被冰川覆盖着,而另一些地区却没有被冰川全部覆盖。这一切都表明,这些地图是在很远很远的古代绘制的,因为瑞典为冰川覆盖的年代至今已经很远了,而在普托利迈斯朝代,这些冰川早已消失。

1531年,奥隆丘斯·弗纳尤斯有一张地图,上面标画的南极洲的大小与现代人绘制的地图相比,几乎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这张地图只标出南极的西部被冰层覆盖着,冰层尚未覆盖住整个南极大陆。根据地理物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大约在6000年前,南极大陆上的某些地区气候还比较温和,特别是雷斯海地区。这个事实表明上述地图是根据6000年前南极的地形绘制的。

1559年,另一张土耳其地图也精确地标画出南极洲大陆和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线。更加令人惊讶的是,这张地图还标画着一条较窄的地带,像桥梁一样把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连接在一起。但是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这块地区消失至少已有3万年了。绘制者对此了解得十分清楚,竟把它绘制在自己的地图上。

绘制于1502年的夏弥王海图,世界最大的不毛之地撒哈拉沙漠地区,竟标有湖泊、河流、城市,表明这里是一块土地肥沃的辽阔的绿洲。是这幅地图画错了么?然而,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公元前4009年左右撒哈拉地区确属湿润气候区,这里河湖密布,森林茂盛,居民众多,经济繁荣。由于气候变迁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导致沃野变沙海。

那么,是什么人留下了对于撒哈拉绿洲时代的地貌记录呢?难道靠着简单工具维持生计的古人,竟会绘制出那么精确而完善的地图么?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综观这些古代地图,我们注意到:

它们标画的陆地是地球上几千年前,甚至几万年前的大地图形,这些地图绘制得都很精确。要绘制出这样的地图,必须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地的构造、球体三角学等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另外,还必须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和制图手段。

虽然,在中世纪,许多航海家都拥有航海地图,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对地球的有关知识知之甚微,甚至不知道它究竟是扁的,还是圆的,更没有人到过南极洲。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绘制上述的那些古地图。特别是对那些已经消失的大陆,中世纪的人更是一无所知。有些古图上标画的地中海罗的岛与现在的该岛的大小相比,相差很大,这说明这个岛屿在地图绘制时是很大的,只不过天长日久,被海水冲刷后才变成现今这般大小。据此推测,人们可以知道,这些地图绘制的年代是在几万年以前。

有的地图上还标明了现在的英国、爱尔兰等地区,上面都有冰川,但实际上这些冰川的存在都是1万年以前的事。总之,这一切都在说明,这些古地图不是中世纪的人们所绘制的。

那么是谁绘制了这些古地图呢?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外星人,二是地球上的古人。但两种看法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实,因此说,古地图至今仍是谜。

钱形图案

在日本的一片海滩上,人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钱形图案。从它酷似中国古代钱币的造型,以及图案中清晰可认的字体来看,实令人费解,凡是目睹这一图案的人无不称奇。

这个具有立体感的钱币图案,是掘沙筑成的。在海滩上行走,亲临它时人们根本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图案,而会误认为这不过是一道道沙沟。但当你登上岸边的一座名叫琴弹山后向下俯视,就会惊奇地发现这沙沟所展示的竟是一个巨大的“钱形”图案。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个圆形图案的构图和中国古代的铜钱极其相似。在这个圆圆的沙圈中心有个四方形的孔,在这方孔的四边有“永宽通宝”四个大字。这个钱形图案究竟有多大呢?人们进行了实地测量。这一测量人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原来人们所见的这个图案并非是绝对的圆形,而是一个周长为354米,东西长122米,南北宽90米的椭圆形,难怪站在它东岸山顶上的人,所看到的图形是那么圆。

那么这个巨大的钱形图案是如何形成的呢?据传说:1633年,即永宽10年时,当地居民为了迎接龙丸藩主前来巡视,一夜之间,掘沙修造起来的,一直保存至今。另一个传说是当年在琴弹山顶有一座神殿,叫“八幡神宫”,公元703年,即大宝三年,一天夜间,八幡大神乘坐一只发光的船,从宇宙神宫飞临此地。从此,便有了这巨型图案。于是,人们就修了这座神宫祭祀八幡大神。

这神秘的图案及神话传说,使人联想到在秘鲁纳斯卡平原的那些巨型图案。那巨型图案也只能从高处才能看见,人们认为那是宇宙人的杰作,地面人是造不出来的。那么那个钱形图案是否也是宇宙人的纪念物呢?传说中从宇宙来的大神,是否就是从宇宙中来的外星人?它所乘坐的发光船,是否就是人们所发现的飞碟?如果是,那么宇宙人为什么会来到地球造出此钱形图案呢?它的喻意是什么?对这一连串的设想人们很难找到证据来证明。这样人们又把眼光从宇宙收回到地球,到远古的人类祖先那里去寻找答案。他们认为这个巨大的钱形图案纯粹是地球人的杰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推测到:在创造这一奇迹时,指挥者站在海岸边的琴弹山上,通过旗语来指挥海滩上众多的人,这样人们在统一指挥下就完成了这项巨大的工程。只有这样他们所创造出的钱形图案虽然实际上是椭圆形,但人们站在山上所看到的却呈圆形,与钱更加相似。

对于这一解释人们认为比较合理,但人们还不明白,这个钱形图案究竟是什么人、出于什么动机和目的、在什么时间创造出来的?为什么能在大海的波涛下长存而没有消失?

5万年前的人造心脏

众所周知,人造心脏是近些年才制造成功的。可令人惊奇的是,一具最近被发掘出来的史前穴居人尸骸,竟然在他的胸膛内,发现移植了一颗构造精密、由多件金属配件组合而成的人造心脏。

这具史前穴居人的尸骸,是一考古队在非洲突尼斯北部一处偏僻森林内进行研究工作时,偶然发现的。根据碳14测定,证明这位穴居人死了至少在50000年以上。

考古队长梅沙·夏维博士说:“那尸体早已腐化,但他体内的人造心脏仍然十分完好,看来稍加修理便可再次使用。我们深信这确是一具来自50000年前的人造心脏。如果上个月有人对我说这么一件事,我准会大声嘲笑他,并指责为无稽之谈,可事实就摆在眼前。制造心脏的人,绝对不可能是穴居人,也不会来自我们这个星球。”

一位研究古代UFO的美国专家奇顿·兰拿说:“我们曾经追溯到古埃及人是首批与外星人接触的地球人,但现在很明显地就可以证明,早在地球有人类踪影的时候,便已经有外来的高智慧生物存在。那具有穴居人身上找到的心脏,虽然十分简单,但却有金属管道和一个类似泵的东西,看起来跟我们今天的人造心脏差不多。说明某种高智慧生物早在50000年前便已来到地球,并给这个人进行了这样的心脏移植手术。或许这个穴居人并非真的有心脏病,只是被他们用作实验的白老鼠而已。”

另一位考古学家雷福·柏斯提出了另外一种看法:“这可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失去的某一个重要阶段。它可能十分文明,但在核灾难中毁灭了,很长时间后才重新开始。这具人造心脏极可能是由旧世界一位侥幸生还的科学家将它移植到一个穴居人身上,作为给后人的一种启示。”

这具史前人造心脏已送往西班牙马拉加市,供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历史学家和UFO专家研究。但在目前考古人员仍在该处继续挖掘,希望能有更惊人的发现。

古代的核战争

印度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1920年,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古代印度大都市遗迹——摩汉乔·达罗。据推测,这座城市应是建于约5000年前,有许多令人惊异的奥秘。

摩汉乔·达罗遗迹的中心部分约5公里。可分为西侧的城塞和东侧的广大市街地。令人吃惊的是市街地中竟可以住30000人以上。

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有小门朝向中央,有些房子则是面向中庭。房屋的材料是砖块,并被民众普遍使用,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因为在其他古代文明中,砖地是只用于王宫及神殿的昂贵奢侈品。

每一户人家中,都备有几近完善的下水道设施。2楼冲洗式厕所的水,亦可经墙壁内的土管排至下水道,甚至有的人家还有给高楼投掷垃圾的垃圾筒。

每户人家流出的排水,都先贮于污水筒里,再从小路的排水沟排至大街的下水道。砖制的下水道上设有石盖,并用土予以掩埋。除此之外,各处还设有定期清扫用的升降工作口。

摩汉乔·达罗遗迹是由共7层的都市组合而成的,但最上层和最下层的建造方式全然相同。因此,只能认为此文明是以完整的形态,突然出现在印度平原上的。

在摩汉乔·达罗遗迹里,令人不解的是从遗迹上层部发掘出的人骨群。

从古代遗迹中发掘出人骨是极为正常的,可是,在摩汉乔·达罗遗迹中发现的人骨,却是以异常的状态死亡的。也就是说,那些人骨并非埋葬在墓中,而是“瘁死”在房间里。

在房间V的第74室中发现的14具遗骨,全处十分异样的状态,其中有儿童的遗体,令人惨不忍睹。有的脸朝下,有的横躺,重叠在其他的遗体上;也有的遗体用双手盖住脸呈现保护自己的绝望的样子。除此之外,还有痛苦地扭曲身躯的遗体。

当时并没有足以一夜间突然夺去住民全部性命的流行病发生,遗体上也没有发现遭受袭击的迹象。如果他们是集体自杀的话,为什么会在井边发现正在洗涤物品的遗体呢?

近几年,印度的考古学家卡哈博士作了十分值得注目的报告。

“我在9具白骨中,发现有几具白骨有高温加热的证据,我很难相信这些白骨上高温加热的痕迹,是被人突然袭击并被杀所留下来的。”

不用说,这当然也不是火葬,那么,这高温加热的痕迹究竟是什么呢?按常理来判断,惟一的可能就是火山爆发,但印度河流域中并无火山存在。

那么,是什么力量能用异常的高温使摩汉乔·达罗的住民瘁死呢?

远古史研究者们这时才相信,在遥远的古代,人类曾经历过核战争,因为流传于世界各地的神话与传说中都描述过古代惊人的战争场面,而且,在考古中也看到了种种痕迹。如在以色列、伊拉克沙漠及撒哈拉沙漠、戈壁沙漠中发现因高温而玻璃化的地层;在土耳其卡巴德奇亚遗迹及阿尔及利亚塔亚里遗迹中,发现高热破坏而形成的奇石群;在西亚的欧库罗矿山中,发现铀矿石上有发生颇具规模的核子分裂连锁反应的痕迹。

事实上,包括印度平原的印亚大陆,是神话传说中最常传诵发生古代核战争的地方。如传诵公元前3000年之史迹的大型叙事诗《玛哈巴拉德》就是其中之一,诗中描绘了英雄亚斯瓦达曼向敌人发射“连神都难以抵抗的亚格尼亚武器”:

“箭雨发射于空中。整捆的箭像耀眼的流星一样,化成光包围了敌人。突然,黑夜笼罩住巴达瓦的大军,因此,敌人就丧失了方向感。”

“太阳异动,天空烧成焦黑,散发出异常的热气。像群被此武器的能量焚烧,慌忙从火焰中四处逃匿。水蒸发,住在水中的生物也烧焦了。”

“从所有角落燃烧而来的箭雨,与凛冽的风一同落下。敌人的战士们,就像遭到比雷还猛烈的武器,烈火所烧毁的树木一样,一一地倒地。被这种武器焚烧的巨象群也倒于附近,并发出惨痛的哀号声。被烧伤的其他象群,则像发疯般地四处奔逃寻找水源。”

这一惨烈的场面,真可与1945年8月的广岛长崎核爆炸相提并论。

那么摩汉乔·达罗和古代的核战争又何关系呢?

印度的另外一篇叙事诗《拉玛亚那》里,也叙述了一段凄绝惨烈的古代核战争的情景,就像核爆炸一样,“那绽放出令人畏惧的亮光巨枪一发射,连30万的大军也在一瞬间完全消灭殆尽”。更值得注意的是,战争发生在一个被称作“兰卡”的都市。都市构造十分森严,“四面有4个巨门,门用铁链锁着”,“门内随时备有巨大岩、箭、机械、铁制的夏格尼武器以及其他的武器”,“城堡用难以攀登的黄金城壁加以环绕,背后的巨沟中装满了冰水”。

若进而将此地理上的描写与地图比照的话,可发现这座城堡都市“兰卡”似乎就位于印度河流域的某个地方。

而摩汉乔·达罗遗迹正位于印度河边,当地人现在仍称它为“兰卡”!

印度新德里年代学研究所所长S·B·罗伊曾十分肯定地说:“这两大叙事诗,虽是用诗的语法写成的,但记叙的大部分是实际存在的事。诗中有许多关于星球及星座的记叙,可推测它应是记载发生事件的日期,我们也可用推测日期的方法来推测地点,《拉玛亚那》中的兰卡,就是摩汉乔·达罗。”

根据罗伊的说法,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030年至前1930年间,经过与碳14的分析结果相对照,证明摩汉乔·达罗的住民确定是在这时期左右从这座古代城市中消失了。

1978年,英国考古学家大卫勃特和威恩山迪,前往摩汉乔·达罗实地考察,进一步寻找古代核战争的痕迹。他们从本地人那儿得知,在距遗迹中心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本地人称为“玻璃化的市镇”的禁止入内的神秘场所。

这里到处都铺着绿色光泽的黑石。很明显可看出那是“托立尼提物质”。因为当世界第一颗原子弹“托立尼提号”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试爆时,沙漠中的沙就因核子爆炸的高热而熔化,凝固成玻璃状物质,也因此将它称为“托立尼提物质”。而摩汉乔·达罗中也到处散堆着托立尼提物质。

在因高热而溶化又凝固的矿山中,也有扭曲成玻璃状的壶之碎片、因异常的热气而黏成砖块的碎片、染成黑色陶土制的手镯的碎片等等混杂在其中。

由于这座“玻璃化的市镇”是本地人的神圣之地,故难以进行深入的挖掘调查,也不为外界知晓。大卫勃特二人并不到此止步,他们千辛万苦,从“玻璃化的市镇”里带回了几个标本,送到罗马科学大学火山学研究室进行分析,结果是:

第一件标本壶的碎片,是从外侧向内侧再加热,并又急速冷却的。亦即是最低也有摄氏950度至1000度的高温加热,然后再急速冷却的。

第二个标本“黑石”则是由石英、长石及玻璃质所形成的矿物,这种矿物的溶解点大约是从1400度至1500度。可是,从形成空洞孔的外观来看,可知此应是由极高温在极短的时间形成的。

如果在窑中或普通的火中,是不会产生那种“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数千度高热,然后又急速冷却”的效果的。

大卫勃特在调整摩汉乔·达罗时,也发现了许多足以证明这座城市曾发生强烈爆炸的证据,如一瞬间崩溃的砖造建造物的痕迹,因高热而烧毁的砖块,大量的灰烬等等。

因此,大卫勃特肯定摩汉乔·达罗是古代核战争的战场,在它的上空,曾经发生过比广岛原子弹还要大的数千吨的核爆炸。他说:

“我们之所以主张这是核子爆炸的结果,是因为在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的阶段中,所惟一知道能让其在瞬间发生热波和冲击波的爆炸物只有核子武器。”

不过,上述事实至今仍然无法获得进一步的证实,摩汉乔·达罗仍然有许多难解之谜。

发动古代核战争的是哪两个敌对势力?为何非发动核子不可呢?古代人又是如何拥有核武器技术的呢?

建造摩汉乔·达罗的是什么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这里形成的高度文明,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吗?

木乃伊的制作之谜

木乃伊是古埃及历代法老的干尸的总称。起初,只有法老才具有把他的尸体制成木乃伊的资格,随着尸体的防腐技术不断提高,使贵族、平民也能像法老一样令肉体永恒存在。先把死者的大脑移走,然后,把肠子取出,并盛入4个白色大理石瓶中。再取出被认为是智慧所在的心脏,包好,重新放入尸体。在掏空的腹部塞满亚麻、锯屑和芬芳的香料。放在泡碱(碳酸钠水混合物)中浸泡7天,防止尸体其余部分腐烂。用成卷的泡过树胶的亚麻布缠裹经泡碱后晾干的尸体。

早期的努力,仅仅是防腐,逐渐地,类似祭司的为尸体搽香油者成了化妆师。他们使用树脂软膏令尸体看来有血有肉,给尸体装假眼,加上金属护套给手指定位。

最早经过仔细防腐然后以裹布包扎的木乃伊,约开始于公元前2600年。尸体防腐术在公元前1085年到公元前945年间,即第21代法老王朝时期,臻于登峰造极的地步。随后,宗教虔诚精神逐渐为汲汲为利的商业态度所取代。尸体防腐师不再设法保存尸体完好,反而舍本逐末,只注意木乃伊外表(这倒有点像现代承办殡仪的人替死者化妆供人瞻仰遗容)。防腐师将尸体内外用厚厚的松香封好,偶尔也用蜂蜜,只是掩藏而不能抑制尸体腐烂。防腐师还用气味浓烈的香料遮盖驱之不散的尸臭,在盛载木乃伊的木箱上,绘些栩栩如生的画像便交代过去,从前用心用力永保尸体完好的技术已不复通行。因此,较后期的木乃伊往往保存得不好,裹布内可能只余骸骨。

晚至公元前一世纪,尸体防腐师因所操技术而依然受人敬重,凭着防腐的本事都能赚到大量金钱。

前后3000多年期内,古埃及人将尸体制成木乃伊的方法有不少改变。不过多数学者专家认为防腐方法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发展至巅峰,当时一位第一流的防腐师大致依下述步骤制成木乃伊:

首先,用燧石刀在尸体腹部左侧开个10厘米长的切口,从切口把心脏(防腐师和他的主顾都认为心脏是感情的根源)以外所有其他内脏掏出来,逐一用酒和含有药液、桂皮的香料加以清洗。防腐师还用香柏油冲洗尸体腹腔,把余下的柔软组织分解,接着,准备取脑。他用一种带钩的工具从死者鼻孔伸入头颅,钩出里面的脑髓,然后灌入香柏油香料,冲出脑壳中的残余组织。

尸体全身每部分都彻底清洗后,防腐师把所有器官和尸身埋进泡碱(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剂)粉末堆中,抽干水分。尸身、器官大概要埋在泡碱粉里约一个月,拿出来后把每一部分再用香液和香料洗涤。尸体防腐工作自始至终的每一个步骤,防腐师必须认真从事,比如开始时把尸体每个指头包好,以免指甲损坏或脱落失去。

跟着,防腐师把干透的内脏逐一以麻布包好,放回腹腔(或者个别放置于陶罐或石膏罐里),用锯屑、麻布、焦油或泥巴之类的填料填好腹腔。填放完毕,随即将切口缝合。因为泡碱已损坏一些头发,所以必须补一些假发,与未脱的真发编结一起;眼眶里面也需要装入假眼。这时剩下来的工作是使尸体外观复原,也是最费工夫的,因为要把干瘪的尸身恢复生前模样实在不容易。

防腐师进行这项古代整形外科手术,要在尸身各处小心地割开很多微小切口,从皮肤里填入依身体轮廓模造的麻布填料,就如20世纪的整容师注射矽剂替活人整容一样。甚至尸体面部和颈部也整得像生前一般,嘴里塞以麻布使双颊饱满。最后,防腐师还要充当化妆师,用称为赭石色的泥土替死者面部以至全身染色(男死者染红色,女死者染黄色)。染色完毕,尸体即可包裹。防腐师将尸体四肢分别以抹过松香的麻布一层一层地密实包裹,然后包裹头部和躯干,最后全身裹起来。

防腐师包好尸体,做成一具木乃伊,前后共花约70天时间。跟着防腐师把木乃伊送还丧主,丧主此时大概已另外备好人形木棺来装木乃伊,并且已筑好坟墓。

古墓地图之谜

山川、河流、大海……这丰富多彩的事物,如何更清晰地记下它们,让人们如临其境呢?靠口头的描述,显然其影响范围太小,更何况是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靠文字的记录,无论其说的多么详细,也要大伤脑筋地去想象。那么,怎样才能直观、生动而又明白地让人们了解某一地区的地理状况呢?地图,也惟有地图,才可以让人们面对它,脑海中就能浮现出平原、山脉、江河的清晰形象,不出家门,就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根据中国古籍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地图。尚书上记下了一个使用地图的故事:周朝初年,成王命令周公旦占卜修建洛阳城。周公旦实地考察建城的选址以后,就将占卜选定的结果绘成地图,献给成王。当然,受条件的限制,这时的地图内容也仅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诗经里面也有些与地图有关的字句,按照后人的解说,也就是按照地图上所指示的山川,依次进行祭祀的意思。

后来不少典籍也记载了有关地图的事情,《史记》记载,刘邦攻到咸阳后,手下的将领们争先恐后地到有钱人家取金银财物,只有萧何先到秦国丞相和御史的家里寻找法令、地图、书籍,收藏起来。于是刘邦对天下的要塞、人口多少、地方的贫富、百姓的疾苦等,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确实绘制了不少地图。再结合《史记》的记载,不得不承认,正是秦始皇主持绘制的地图,让汉高祖大受其利,多少有些讽刺意味。不过秦代的地图传到晋代就大多数失散了。

晋朝的裴秀是绘制地图的高手,他能够根据统一标准,订下制图原则,绘出准确可靠的地图。裴秀还总结了绘图经验,订了《制图六法》,采用有系统的科学方法绘制地图。裴秀的“六法”是指: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将绘制地图所要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包括到里面去了。后来的学者考证后认为:裴秀的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学典范。裴秀本人,也可以称得上地图大师了。

历史在发展,包括绘制地图在内的科学技术也在进步。裴秀之后,又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地图绘制者,唐代贾耽、北宋沈括、元代朱思本,都在地图方面作了极有价值的贡献。宋代《华夷图》和《禹迹图》石刻,至今还保留在西安碑林中,苏州也保存着《平江图》这幅南宋地图,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城市地图。根据这些地图,可以知道,从六朝到元明时代,中国人编制地图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准。这些地图,传统上都采用了“计里画方”图法,或称为方格图法。这种传统的制图法,在13、14世纪之交传播到西方,影响传之阿位伯世界。随后,14、15世纪,欧洲地图学迅速发展,可能通过阿拉伯人而吸取了中国制图法的精华。

中国地图的发展,是古代有识之士多年思考、实践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不少西方人却说,中国地图的发展,是清初由西方传教士协助的,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近年来,考古学家在长沙马王堆发现了3幅古地图,就是对上述说法的最有力驳斥。这3幅地图是画在帛上的。马王堆汉墓下葬年代是汉文帝12年,距今已有2100多年了。

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虽然绘于2000多年前,但内容丰富,绘制精确,具备现代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地貌、水系、居民点、交通网。也遵循了基本的制图原则:对内容的分类分级,图例的统一设计,主区较详尽而邻区较简略等。这幅地形图所绘制的范围,大概是今天的广西的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新田和广东连县一线以西,北至新田、全州,南到珠江口外的南海。地图主区是当时诸侯国长沙南部,邻区是西江诸侯南越王赵佗辖地。地图比例大约在十七万分之一到十九万分之一之间。地图绘出了大小30多条河流,九条标有名称,其河流骨架、流向、主要弯曲等均与现代地形图大致相同。图上的山脉,以闭合的山形曲线来表示坐落、范围及延伸方向,并在曲线上加绘月牙形符号,表示山头和山嘴的位置。图上共绘出80多个居民点,县城以长方形表示,乡里用圆圈表示,并可以看见大部分县城和重要市镇之间有道路相连。

海底“巨著”是史前文明吗

1998年7月的一天,法国职业潜水员昂利·库斯奎同3位潜水学会的会员,一起潜入地中海摩修奥湾40米深的海底。在海底,他们发现了一个黑乎乎的洞,洞口四周布满珊瑚。他们小心翼翼地潜入洞穴,艰难地在这1米宽的水下隧道中艰难地探索。

约半个钟点后,他们来到了一个拱形洞窟,这里的水深仅及腰际,宽约60米,高2~5米不等,洞壁颜色白、蓝交杂。钟乳、石笋如林,景象十分奇特。

他们手持电筒,沿着堆积方解石的滑溜溜洞底,一步步地向前挪动。突然,他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缺口。从缺口望进去,那里还有一个洞室,30米高的洞顶俯瞰着一个被岩壁包围着的小湖。这又是一处绝妙的洞窟。

库斯奎把电筒放在一块大石上。灯光照在了洞壁上,在黑暗中他赫然看到了一只手的图案,他赶紧把洞内的奇妙图案一一拍了下来。

两天后,库斯奎到照相馆去取洗好的照片,才发现图案上的手不止一只,而是三只。他想这很可能是古人留下的杰作,他查考了所有能找到的考古资料,可是却一无所获。

库斯奎等人再次回到海底,这次他们大获丰收。在洞窟的西壁有一横排小马,是用像炭一样的黑颜料画的,画面上蒙着一层半透明的方解石。洞顶上有一幅巨角黑山羊图,还有一幅雄鹿图。东壁上画着2头大野牛和更多打手印般的手掌,有的五指不全。还有一个猫头和三个企鹅图。有些图画显然是部分或者完全重叠在一起,甚至还有怪异的几何符号。

库斯奎把他的发现向法国的考古研究部门作了报告,但是专家们对此都表示怀疑,因为证据只是一些照片,况且法国东南部从未发现过什么洞窟壁画。幸亏史前史研究权威和资深潜水员让·库尔丹出来为库斯奎辩护,库尔丹曾在卡西斯湾发现过旧石器时代的遗骨、隧石和木炭等,他知道海底有许多洞穴在几万年前原是人类的居所,当时地中海的海岸线是在100多米以外,后来才被海水淹没的。法国海底考古专家让·克罗德也出面支持,认为虽然年代久远,在这一带寻找旧石器时代克罗马努人的遗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还是应先派专家去现场勘察,再下结论不迟。

9月19日,库尔丹等专家随库斯奎潜入隧道。眼前的景象让库尔丹惊叹不已:这是欧洲考古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我从未见到过这样一类的景象。壁画不仅完全像库斯奎先前所描述的那样精美,而且这次使用的强力泛光灯还照出先前没有发觉的壁画。

经过几天紧张的鉴定之后,再也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了。克罗德完全相信从洞中带回的资料。他说:“马、野牛、山羊等壁画和雕刻全部有着旧石器时代的特征。甚至是按照史前艺术惯例画出来的。例如,那时候画的野牛角总是弯曲或半弯曲的,蹄从来不画出来,腿总是缺掉最后的一截。这一切可以说明它们比著名的拉斯科洞的画还要早。”

克罗德的初步推断,不久便得到了实验室测定结果的支持。测验由里昂市全国科学实验所技师需克埃温主持,根据探测年法测定,这批画已有18000多年的历史了。

18000多年,已远远超出人类文明历史的极限,已变得十分遥远,科学家还能读懂这部“洞穴巨著”,还能破解这一史前之谜吗?

同类推荐
  • 鬼神文化

    鬼神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河南人的生存之道

    河南人的生存之道

    本书本书从近现代历史上的湖南现象剖析湖南人的性格,介绍了河南人的过去和现在,一方面为河南人正名的同时,理性、全面地分析了河南人的生存、发展哲学。
  • 体育知多少

    体育知多少

    古代体育非常发达,种类繁多,竞赛激烈,很多情况下,不逊色于现在。但体育最初的来源,又是怎样的呢?体育是与人类的出现而一同出现的,古人采摘果实,捕捞鱼虾,都需要跳高,跳远等活动,由此产生了体育。并逐渐杨枝散叶,丰富化。如现在的足球,它最早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欧洲产物,事实上,它在中国民间流传很久,名为蹴鞠;唐朝时也出现了马球。该书在展现各种体育项目和活动的同时,也展现出这种古老文化的深厚历史渊源。
  •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而系统、体制宏大而完备、兼具学术价值的家训,其中提出的为人处世、为文从艺、仕宦出处等思想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此书语言顺畅,运用了大量的故事、典故、逸事,往往从小处入手,将所阐述的道理蕴含其中,可读性很强。本书对《颜氏家训》进行编译和评析,以当代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重新编排。希望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髓,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
  • 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学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本书就是按照这个分法;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本书是一本纯粹的国学书,让你读后回味无穷;是一本有趣儿的书,让你读后轻松愉悦;是一本有内涵的书,让你通过浅显的语言,领悟厚重的知识。这是一本有品味的书,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国学达人。
热门推荐
  • 福尔摩斯探案集·第三卷

    福尔摩斯探案集·第三卷

    阿瑟·柯南道尔的代表作《福尔摩斯探案》从问世到如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仍然受到一代又一代侦探小说迷的热烈追捧。这本由吕静莲、于兵、巫慧编译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分4册,精选了其中27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让我们翻开本书,跟随着福尔摩斯的脚步,一同进入惊险的凶案现场;透过他智慧的眼睛,仔细观察凶手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运用他缜密的思维,对案情进行细致严谨地剖析,一步步地抽丝剥茧,巧妙地揭开那些凶案背后的真相。
  • 彼岸之桥——开端

    彼岸之桥——开端

    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面对人类未来,共同捍卫人类尊严。
  • 生肖神相

    生肖神相

    同是普通人的陈峰,偶得气运神器——生肖罗盘认主,从而能看透每一个人的气运,于是,凭借这种逆天的神器,陈峰成为一代至尊神相。此中有别于《易经》的生肖相术;此中有无数的生肖秘阵:三羊开泰生肖阵!龙凤呈祥生肖阵!杀鸡儆猴生肖阵……这是一个从十二生肖衍生出的相术大全……
  • 重生之特工女皇归来

    重生之特工女皇归来

    在无穷的黑暗中,她回来了,带着滔天的恨意回来了……她像一枝染血的白玫瑰,变成了血玫瑰。复仇开始了,曾经负过她的人们,死神已经给你们下了请贴了……
  • 一杯七分甜

    一杯七分甜

    甜小说,新人作者~o(〃'▽'〃)o文笔有限,漏洞很多,望能赏脸阅读,提个意见?(???ω???)?
  • 穿越与帝国军

    穿越与帝国军

    就让我创造一个帝国征战世界征服万界………………
  • 幻想本草家

    幻想本草家

    外星高级文明派遣机械采集地球植物样本,看幸运儿如何利用外星技术走上人生巅峰。
  • 红妆十里迎娶凤后

    红妆十里迎娶凤后

    “你是个什么东西?哟!这不是废柴二小姐吗?不是死了吗怎么在这里?”
  • 天官决

    天官决

    “我是你们祖宗。”八九岁模样的小女孩,带着点婴儿肥,神色淡然地说出这句话。历经三世,不同人格共体。第一世是行走的百科全书工具人。第二世是天地最强执法者。两世皆为天地平衡所生,立于顶端的人物,创立天下第一的门派天官府,编写武林修真梦寐以求的最强功法——天官决。可惜第三世的她,比猪能吃,武功却不如猪,除了一张开光嘴跟可爱小脸,啥长处也没有,成天混吃等死,见着漂亮姐姐走不动道。殊不知三世因果的她承载着传途之花的命运,一旦偏离轨道便会被迫刷新记忆重新成长......
  • 饕餮娘子(全集)

    饕餮娘子(全集)

    龙生九子,有子名饕餮,最是贪而无厌。然而,在佟婕的《饕餮娘子》中,其化身为江都城欢香馆神秘老板娘桃三娘乃是饕餮所化,即饕餮娘子。古都江城柳青街上,饕餮所化的老板娘桃三娘妩媚动人,她所开的神秘的食肆欢香馆,能烹尽天下人心所想的美食。女孩桃月儿在欢香馆帮厨。却无意中撞见了那些匪夷所思珍馐美馔背后的秘密……神仙醋、纸花蜜、明珠羹、鬼豆腐、奈何包……一勺一盏间,是一道道满足了人心欲望的饕餮盛宴,亦是一幕幕悲欢离合的人世沉浮,是中国悬疑界不可多得的美食悬疑之文,也记载了上百种《深夜食堂》般治愈心灵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