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48700000059

第59章 群体的社会化过程

个体生存于社会群体中,它不是自然或个别的发展,而是在一种相互关系中的发展。个人行为的产生或改变不仅会受他人行为的影响,同样也会影响他人的行为使其产生变化,这种个人与他人或个人与群体相互影响的行为,就是社会行为。人类的行为,几乎全带有社会的性质。

一、行为的社会性

行为的社会性是使人成为有人性、有人格的社会的人。组成人类群体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没有个人就没有群体;同时若没有群体也不会有个人,两者是互相依赖和互相影响的。一个人虽然有人类的遗传或本性,但是如果从小就与人类的社会文化没有接触,他的行为习惯便与常人不同,心理也就不会有正常的发展。

如前所述,人格是由遗传与社会文化所造成的,但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又大于遗传因素。人类出生之后,必须经过社会的教养,与人交往,学习所属群体的价值体系、态度、观念及行为模式,这样才成为一个有人性、有人格的社会的人,也就是社会化的人。所以社会化可以说是社会对个人传授其文化或生活模式与群体价值的过程。在人格理论中,认为人格的结构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属于生理性的;自我是属于社会文化的;超我是属于精神性的。美国心理学家米德(G。H。Mead)在其所著《心理、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说:自我只能在和别人有确定关系中存在。推而言之,自我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也是个人人格发展和表现的主要特征。社会化过程是形成社会行为的关键。

社会性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征有:

1.情绪的成熟

儿童时期的情绪受生理条件支配较多,但随着社会化过程,由于自我的发展而渐有控制情绪的表现,以符合社会的要求。

2.群性的发展

儿童是以本我为中心的性格进行反应,这种唯我中心的生理特性,必须由学习才能与别人维持良好的相处,发展群性,增进社会关系。

3.认识能力的增进

个体生活在群体中,个体必须学习该文化中的要素才能适应该社会而生存。这些要素包括语言、符号和概念系统的运用能力以及在人际中表情达意,沟通经验和知识的能力。

4.认知的客观化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要能认清现实和意义,并能发展适当的经验,这样才能使其认知体系趋于正常,维持正确的社会认知。

5.行为的合理化

个体发展必须求得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平衡发展,这样才能使行为符合于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

6.动机的培养

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培养适当的社会动机,使其符合社会生存和有意义的生活,这种动机亦称为成就动机。

7.自我观念的发展

自我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在自我观念的发展过程中,个体必须认同或模仿别人的行为,从而减少可能的困扰或伤害,同时也必须损失其部分的独立性或自主性,以适应群体生活的需要。

以上个体的社会行为是从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成的,也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行为的社会化过程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经由社会化的过程而建立,即个人行为在社会因素影响下逐渐学到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这个过程就称“社会化”。然而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将以何种方式产生社会行为,这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社会化历程是凭借社会增强作用、模仿与认同的学习过程而产生的。

1.社会增强作用

所谓社会增强作用,是指使用于人际间授受关系中的“增强物”具有社会性意义,而其功能则对某种社会行为具有加强的作用。

社会性的增强物有很多种形式。在正增强方面,有物质的,如金钱与奖品等;有精神的,如奖状与赞美等。在负增强方面,有物质的,如罚款与赔偿等;有精神的,如斥责与冷落等。正增强物所以对行为的发生有增强作用,主要因为它能满足行为的动机,社会增强作用属于一种操作制约的学习过程。操作制约学习过程中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个体在情境中出现一种自发性的反应,由该反应而产生一种后果。一是个体反应的后果使个体满意(奖励),使该反应获得加强,以后同样情境再出现时则该反应将有重复出现的倾向;反之,如反应带来痛苦的后果(惩罚),该反应即受抑制,后来遇到同样情境时该反应出现的倾向将减弱。

以操作制约学习与正负增强的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的学习不限于最简单的行为,因为个体的学习还可以由类化、辨别、次增强与高层制约的过程逐渐扩展到更复杂的行为。

2.模仿与认同

在操作制约学习过程中,社会增强作用所给予个体行为改变的影响多属外在的,而社会化的最后过程是个人的行为必须由外在经过内化而改变为内在的,模仿与认同两种学习方式,正是内化的主要过程。模仿是由观察具体的楷模而做仿效的一种学习过程,多属外表的。认同是深一层的模仿,其认同的楷模可以是抽象的,多属内在的。至于引起个体模仿与认同的动机是如何产生的,有四种理论解释。

焦虑消灭论。这是心理分析论演变过来的一种理论。此种理论是采用联结学习论中增强与动机关系的原理,把焦虑的产生解释为婴儿期依赖需求不能补足所致。父母为了养成幼儿的生活习惯,有时对喂哺与爱抚给予稍加限制或做有条件的给予。在这种情形下,幼儿的依赖需求受到限制,不能满足,因而产生焦虑,只有在符合父母要求的条件下,需求才能满足,焦虑才得到消减,这是幼儿模仿与认同父母行为的原因。

社会权利论。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柯比(Maccoby)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儿童之所以模仿乃至认同成人的社会行为,主要是因为成人握有控制与支配儿童的权力,特别是握有奖励与惩罚的权力。另有一种理论是怀特(White)提出的“身份妒羡论”,他认为儿童之所以模仿并进而认同某人,是因其羡慕嫉妒某人具有优于自己的身份,在羡慕嫉妒之余,自不免有一种取而代之的心理倾向,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了他的行为。

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是以学习原理为基础来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形式与改变。个人之所以产生模仿与认同的动机,依模仿者与楷模双方的关系如何而定。如果模仿的结果获得满意的报酬,模仿行为将加强,以后在同类情境中将有重复出现的倾向。反之,如果个人向某一楷模去模仿而得不到任何满意的报酬时,纵使该楷模具有某种社会权力或优越身份,模仿也不会继续。社会学习论者无疑是采取了学习理论中的效果律或增强理论的观点来解释模仿与认同。

类似特质论。这是为美国心理学家斯特朗(Stotland)提出的。他认为模仿行为的产生是由于楷模者具有与模仿者类似的人格特质。这是根据个人知觉认知的过程解释模仿与认同。个人的模仿行为与楷模之间既无权力高低或身份优劣的比较,也无报酬授予的因果关系,还非恐惧或爱慕对象,而只是模仿者根据自我观念认识其与楷模之间具有类似的人格特质或互补之处,即可构成模仿或认同的原因。其实模仿与认同的过程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理论所能解释完备的。

三、社会的知觉现象

社会知觉是我们对社会群体中的个人或群体特性的认知。社会群体的人际互动关系,以社会知觉为基础,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先具有正确的社会知觉。这里介绍几种重要的社会知觉现象。

1.角色知觉

社会化的特性是个人角色的学习。角色知觉不但是对某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与判断,而且是对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规范的认识。角色行为是在社会上所扮演某角色的行为,它具有两种意义:其一是代表社会上某一角色的“社会标准”;其二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在社会活动中,每个人都扮演着各种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定的行为标准,全社会的人将不约而同地以该角色所应具备的行为标准来评价他。这种社会上对某种角色应有的行为标准就是“角色期待”。

个人在其行为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学到不同社会情境中符合社会规范的各种社会角色,适时适地的扮演恰如其分的角色行为。

2.对人的认知

对人的认知是指对别人的动机、情感、意向、性格等的认知,可以说它是构成人际交往的基础。对人的认知往往受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是指对初次晤面所获得的印象,此种印象可能影响以后的长期印象,所以一般人都很重视。根据实际研究的结果,存在两种情形:一是对初次晤面者的个人信息资料事前一无所知时,其第一印象的形成主要受其外表或容貌的影响。二是在会晤陌生人之前,对他获知某种间接信息资料,此种间接信息资料将是形成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第一印象对总印象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决定力,具有“晕轮效应”,所以,要想在别人心目中留下好印象应该比较审慎。

3.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指人际关系的认知。要判断某人在社会上或团体中人际关系的好坏,先要注重个人的人格、意见、态度等有关的特质。

在人际关系的认知上,有一种情形是个人对某人或某团体只靠一些间接信息资料的印象而形成固定不变的看法,称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属于社会性的角色知觉,所以也被称为“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团体最简单的认知,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社会文化或团体做概括性的了解,但因忽略团体中的个别差异,造成先入之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而构成人际间的偏见,不得不对其加以注意。

4.归因关系的认知

人们对社会上所发生的事件或人际事件,也因知觉组织现象有前后联系关系组成归因系统的倾向。人们对归因关系的认知和解释常因人而异,而且往往受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

5.人际反应特质

人际反应特质是指各人在人际交往关系中的行为倾向。对人际反应特质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预测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的相互反应而采取适当的配合行为,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反应特质所表现的行为特征,根据心理学家休斯(W。C。Schutz)的研究,认为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因而具有人际关系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分为三种,而每一种发展成不同的人际反应特质。这三种需求是:

包容的需求。此种需求就是每个人希望和别人来往、结交并建立与维持和谐关系的欲望。此种需求所产生的待人行为特征是交往、沟通、相属、参与、出席等。与此相反的行为特征是孤立、疏离、退缩、排斥、忽视等。

控制的需求。此种需求就是各人欲求运用权力和别人建立并维持关系的倾向。其行为特征是权威、控制、支配、超越、影响及领导他人。与此相反的行为特征是抗拒权威、受人支配、忽视秩序、追随他人等。

感情的需求。此种需求就是重视爱情与感情上和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其行为特征是友善、感情,亲密、同情、热心、照顾等。与此相反的行为是憎恨、嫉妒、厌恶、冷漠等。休斯将这些行为列出为主动表现(Expressed)以e表示;被动期待他人行动(Wanted)以w表示,分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例如,一个包容需求很强、行为主动的人(eI),其人际反应特质一定是外向、喜欢与人交往、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果他的感情需求很强(eA),同时也关心别人,爱护别人,那么他在人际关系上必能左右逢源,受人爱戴。

此外,霍妮(Horney)依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

柔顺型。其特征是顺从他人,无论遇到何人必先想到“他喜欢我吗?”此种类型的人以从事社会工作、医生、教育方面为多。

进取型。其特征是对抗他人,此种类型的人想知道别人力量的大小或别人对他有无用处,以从事市场金融、法律方面的工作为多。

分离型。其特征是疏离他人,此种类型的人常想别人是否会干扰他或影响他,以从事艺术、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为多。

人际反应特质因人而异,但这种特质具有稳定性,在一段时期中持续不变,而且具有一贯性,在各种有关的情况下保持同样反应。因此,想了解个人的人际反应特质,可以由实际的行为反应加以观察,也可借人格测量的方法加以测定。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员工的动机、性格以及人际反应特质,同时也需要知悉对方与其他许多人之间的关系。

四、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影响

在群体生活中,无论个人生理需求或社会与心理的需求都必须与他人发生密切的关系。因此,如何使团员与他人都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知道其对行为的影响及如何改善等,对管理者都是很重要的。

1.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

根据行为科学家的研究,人际关系的建立受下列几种因素的影响。

(1)距离的远近。人与人的地理位置愈接近,见面的机会多,自然容易发生人际交互关系。根据社会心理学家费思汀格(L。Festinger)等人的研究,发现交往的频率与居住距离的远近成正比。

(2)相互交涉的频数。人与人或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或由工作上的需要相互交涉次数愈多,愈容易具有共同的经验,拥有共同的话题,而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例如同事、邻居、医生与护士、主管与秘书等。

(3)态度的相似性。人与人若具有共同的态度、兴趣和价值观,不但容易获得对方的支持与共鸣,同时也容易预测对方的感情与反应倾向,因此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彼此容易适应,而建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人际关系。

(4)需求的互补性。人与人不仅是具有共同特征愿意相聚在一起,彼此特性相反者也有互相吸引的现象。例如喜欢主动支配他人与期待别人支配自己的人,其动机有相互得到满足的趋向。这两种人在一起相得益彰,可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情形在男女异性的人际关系中尤为常见。

至于人际关系的维持,则有赖于彼此之间获得动机的满足。根据心理学家狄波与凯利(J。Thibaut&H。Kelley)的研究,发现两人相处对彼此双方都有助益,或彼此有友好的意愿,或彼此具有类似的态度时,两人的相互关系便有继续维持的可能。反之,若一方给另一方增加不安或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善,则彼此关系难以持续。两人彼此交互作用所获得的报偿超过彼此的损失,两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才得以维持,亲密的友谊关系便是相互满足的状态。所以李维特(H。J。Leavitt)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的相互依赖性,他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个体或团体彼此追求本身需求的满足状况。

2.人际关系的分类

至于两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影响力,由于地位、身份、依赖程度等性质的不同,使得影响对方行为的有效性也有差异。李维特对人际关系的分类是:

(1)长期与短期的人际关系。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依其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与短期的关系。前者如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主管与员工等之间的关系;后者如候选者与选民、推销员与顾客、司机与旅客之间的关系。长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作用出自彼此依附关系,因此其影响的效果较深入且持久。短期的人际关系多半源于外在因素,如法律、契约等,因此只改变表面行为,不易真正影响其基本态度。

(2)依赖关系的大小。人际关系是相互依赖的,但因依赖程度不同,其影响力也有差异。凡能满足对方需求多者,其影响对方也大。例如,子女小时候因其生理与心理的需求依赖父母者多,因此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力较大。

(3)有无契约规范的关系。彼此关系若有契约或法律明文规定的则影响大,例如,乙接受甲的聘约或两人有正式的雇佣关系,则乙的行为受甲的限制。又如,夫妻间有法律上的婚姻关系,那么彼此受影响的程度不同于婚外的关系。

(4)社会角色的权力关系。个体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谁对谁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由于社会角色赋予权力的多寡不同,权力大的角色影响权力小的角色,例如主管影响部属,父母影响子女,老师影响学生。

(5)人与对事的关系。两人因对人与对事的关系不同,彼此的影响作用也不同。例如,以工作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如果不加入个人的感情,便能就事论事,直截了当;但若牵涉入个人的关系,事情就比较复杂,容易受人情因素的影响。

3.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群体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增进团体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对人的认知的正确与否,则又影响人际关系的好坏,尤其是领导者,如果不能洞察员工间的真正需求与感情,则无法建立团体内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要增进人际关系,首先要有体会别人、洞察别人的需求与感情的能力,这些都是可以训练培养的,其方法有:

(1)感受性训练。又叫实验室训练法,其目的在于训练人们在人群中与人相处时如何去体会对方的情感,洞察对方的心意,进而改善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

(2)角色换位法。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假如每一个人都能站在别人的立场,多替别人着想,势必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不愉快的冲突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此法就是要让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立场处理事务,以期了解别人的需求与感受而改善待人的态度。例如,让一个主管扮演部属的角色,听从别人的指挥执行任务,这将有助于他了解运用权威命令口气会使人感到不愉快而促使他改变说话的语气。

4.人际沟通

人们凭借人际沟通才能修正别人的行为并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也才能了解别人的需求与看法。

综上所述,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经由社会化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此时个人行为就被修改或增添而使个人行为逐渐符合社会的要求的过程。所以社会化过程乃是社会学习的过程。社会学习的过程大致依据操作制约作用和增强而形成,同时在社会化的历程中也负有独特的任务,即模仿和认同。在社会化的历程中,个人可以获得或改变行为和观念。不论获得还是改变行为和观念都是社会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行为和观念的获得和改变的原因缘自交互作用。人从生至死的整个过程都是交互学习的历程。模仿和认同,以促进社会的一致性,并促使文化的同化性。个人若要成为社会的成员必须接受社会既成的模式,并且将这些模式予以内化,成为人格的一部分。这种过程就是模仿和认同他人行为。所谓模仿,是指仿照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他人相同;认同则是深一层的模仿,即选择他人的行为内化为自己行为体系而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在社会化的历程中,个人角色的学习和知觉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个人认知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同时知觉社会给予自己的地位、角色内容和性质等。角色不但是个人对他本身的自我观念和自我价值,也是别人对他的期望。每一个人在整个的社会化过程中若要符合社会要求,成为社会的成员,就必须学习适当的角色,以完成个人的社会行为。

同类推荐
  • 生命从来未曾看轻任何人

    生命从来未曾看轻任何人

    疲于应对的工作、寡淡无味的感情、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这些只会无限地消耗你的激情和能量,赶快摆脱吧!《生命从来未曾看轻任何人》里的47篇温暖人心的佳作、100多个打动心灵的故事都是作者用自己一生的经历提炼的真谛。为当下目标不清、方向不明的年轻人找回初心,让他们接近梦想。
  • 励志与成长

    励志与成长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青少年的励志与成长。虚心使人进步,而骄傲自满导致失败,将等待的时间改成创造的时间。
  • 卡耐基写给女人的幸福箴言

    卡耐基写给女人的幸福箴言

    本书中卡耐基以对女性生理、心理多年的深入研究,对女性如何获得幸福、走向成功提出了许多睿智的见解和精辟的分析。本书分为六章,从生活、人际关系、爱情、婚姻、工作、心情、女性魅力等几个方面给女性朋友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 实用口才经典训练教程

    实用口才经典训练教程

    本书内容包括:敢说才能说好;不学则不通,不练则嘴生;口才并非口快,说话需有针对性;会说话,说好话;高明处世,才见口才之用;口才忌讳认死理,说话可言虚理不虚等。
  • 每天给你一个做人心态

    每天给你一个做人心态

    本书共八章,教你在怨天尤人、遇到不公待遇、懦弱自卑、迷茫困惑、浮燥不安、郁闷难受、痛苦烦恼、遭遇挫折的时候,在压力下改变心态,在失败中找到希望,在绝望中摆脱烦恼,在痛苦中抓住快乐。
热门推荐
  • 烽霄纪

    烽霄纪

    微末之际,奋发图强,这是一名小小的庶子,成为一方强者的通天之路。人生在世,当有傲气,有傲骨,方能无愧来这世间走一遭。
  • 恍惚一梦

    恍惚一梦

    静静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由开始的纯真无邪逐渐变为如今的多愁善感,心灵由简单变为复杂,这是我们生命中不可逃避的。懵懵懂懂走过了多少时间,翘首回望,原来成长的代价是如此的重。过去了的终究是过去了,我们唯有继续背起留恋的包袱,不断的前行着,直至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 网游之无敌痞子

    网游之无敌痞子

    谁说痞子就是混日子,谁说痞子就不能高大上。我是痞子我光荣,我是痞子我骄傲。看赵麒游戏人间,纵意花丛!
  • 玫瑰花神

    玫瑰花神

    准备好了吗?与我一起开修炼之旋。一起体验女主艰苦,虐心的魔修人牛。感受地寸一,地狱的烈火。
  • 笨笨神偷

    笨笨神偷

    她可是堂堂神偷的门下弟子,鼎鼎大名的棠子璇是也。她的窃术和轻功出神入化,从来都没失手过,连师父都引以为豪,怎,怎么可能会失手!一定是弄错了!原来是在耍她!可是……愿赌服输。好,她就跟着他。最好烦死他!什么?!这颗漂亮的珠子原本是她的?她终于要知道她的身世了。他,当今的五王爷,想不到会遇上这么有趣的小偷。轻灵的气质却不合适地出现在一个凶巴巴的男子身上?呵呵,对他还很意气用事、傲慢。看来,平淡乏味的日子将因为这笨笨的人儿而改变……
  • 原罪异袭

    原罪异袭

    人类第七次科技革命,由著名科学家“伯德男爵”发现的新宇宙物质“暗物质能量因子”。这是一种通过基因改变可以激发人类潜能80%的物质。但是一次意外导致研究完成的“暗物质能量因子”发生爆炸引发能量风暴,迅速席卷全球。导致一些特殊基因的人类发生基因突变获得了不同的能力。这一次事件的发生轰动了全球,得到能力的人开始胡作非为并且开始组织了团体,因此世界再次陷入无尽的混乱……
  • 末班公交

    末班公交

    哥哥唐彬成绩优异,不幸的是身患肝炎,上学时饱受歧视,甚至高考时差点被清华以“肝功异常”为由拒绝录取,之后,弟弟出面替检才得以蒙混过关。大学里,唐彬认识了岑琳,不巧的是,因家族病史的缘故,岑琳对肝病有天然异常强烈的恐惧,而这段甜蜜地像童话的恋情也走向了终结,之后唐彬经历了抑郁、自杀未遂、毕业,一切看起来那么合理、自然,甚至有点校园恋情的老套,直到那张名片的出现……去清华的真的是唐彬吗?精神病院那个青年是谁?所有的一切真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吗?
  • 东吴军政府

    东吴军政府

    自古乱世多英雄,呼风唤雨斩乾坤。一朝重生回汉末,威加海内我为皇。
  • 无限宠妻万万岁

    无限宠妻万万岁

    “如果我以后娶的不是她,你们都别来参加我的婚礼。”一年前,他拥着她,当着所有人的面高调宣布。一年后,他和她最好的朋友订婚,她在他的婚礼上出尽洋相。多年后,她对压在自己身上的他淡漠地说:“抱歉,严先生,我从不回收别的女人用过的破烂货。”这个女人居然胆敢将他看成破烂货?他捏紧了拳头发誓,一定要让她付出代价……
  • 清风拂过你

    清风拂过你

    莫时寒清冷魅笑,沐瑶只能是他的!老公说一,沐瑶绝不说二,但她可以说三,老公往东,沐瑶绝不往西,但她可以走南北中。某boss扶额,他的公主殿下真会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