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37800000038

第38章 少点先入为主的好——《管子》第二

“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有时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在遇见一些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和人时,会不假思索地就给这些人和事定性,也就是所谓的“戴帽子”。其实,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先入为主。思维上喜欢先入为主的人,不会对遇见的人和事做调查研究,往往凭着以前的经验妄下结论。像这样做的人,总是喜欢标榜自己的经验丰富。可是,他们却忘了一个道理:经验并不是一直有效的。当与经验相违背的情况出现时,他们的结论就容易犯错误。因此,对于这些人,还是劝他们“少点先入为主的好”。

少点先入为主的思维,对于我们更加清晰正确地认识外部世界是有帮助的。这话可能是所有人,包括喜欢先入为主思维的人都认同的。然而,难的并不是认可这句话的正确,而是真正地在思维上纠正这种做法。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那些喜欢先入为主的人,就会发现这些人之所以改不掉先入为主的毛病,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经验是片面和有局限的。在他们看来,他们的经验根本不会骗自己,是一直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是真理。如果要更加深入地分析一下这些人的心理,大家就会发现,这些人其实是异常自大和自负的。正视由于这个原因,他们才会一方面知道应该少点先入为主,可是另一方面却仍然在用先入为主的观点去看事情。

要怎样才能改变这种自大和自负的思维方式?毕竟,从正确认识人和事这个角度讲起来,少点先入为主无疑是好处多多的。举个例子来说,很多人都会认为如今的商业领域是没有多少诚信可讲的,于是在跟商人打交道时,总是抱着不信任的心理,对所有商亾都疑虑重重。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商人都那么不讲诚信的。客观地说,还是有不少商人能够做到诚信为本,愿意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还是用不信任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商人,那肯定会造成交易的不顺畅,甚至还会造成很大的矛盾,到头来可能受损失的还是自己。而造成这种不好后果的罪魁祸首,实际上就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

如此说来,想办法减少先入为主的思维,多一些比较客观公正的思维,就是非常有益处的了!可是,究竟应该怎么办?幸好,我们的一位先贤已经给我们找到了办法,我们今天只要诚心地向他学习,就可以摆脱先入为主的骚扰了,这位先贤就是著名的管子。现在就让我们去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吧!

管子纠正先入为主的办法是首先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他看来,人之所以会有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人心没有得到很好的修养。在《管子·心术》上篇里面,管子如此说道:“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想认识世界,可是却不知道怎么去认识。世界是认识的对象,而认识的主体却是人心。如果没有把人心修养好,怎么能够认识世界?因而,在认识之前,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修养人心。

在管子看来,人心之中最需要得到修养的就是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在他眼中,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存在,才使得人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那么,正确的认识方式是什么?或者说,要怎样才能够改掉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

在《管子·白心》里面,用下面这句话表达了管子认为正确的认识世界的办法:“上圣之人,口无虚习也,手无虚指也,物至而命之。”什么意思?管子是在说,圣人们绝对不会空口无凭,也绝对不会手指无实,他们肯定是要等到见识到事物的真面目时才说话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不会有先入为主的思维。然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那些喜欢先入为主的人却总是在见识到事物的真实面目之前就给它们戴上了各种帽子,贴上了各种标签,这自然难以准确认识事物了。

见识到事物的真实面目之后再发表意见,在管子那里是用一个字来表达的,这个字就是“因”。为什么必须在见识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之后才发表意见呢?或者说,为什么必须“因”呢?管子回答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见《管子·心术》下篇)意思是说,事物本身都有一定的形状,都有一定的名称。因此,我们称呼这个事物的“名”不能超过它所代表的事物,事物也不能有跟它实际不相符合的“名”。说得简单一点,也就是不要随意给事物戴帽子和贴标签,也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地思维。

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少点先入为主的思维,那么就必须懂得“因”,也就是在见识到事物真实面目之后在发表意见、得出结论。除此之外,在管子那里,一个人要改掉先入为主的思维毛病,还需要做到“虚”和“一”。什么是“虚”和“一”?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进行解释。

先来看看“虚”。所谓的“虚”,就是说把心里那些主观偏见虚化掉或者放到一边去,最好是忘掉,这就是管子所说的:“虚者,无藏也。”(见《管子·心术》下篇)在管子看来,心灵是智慧居住的地方,一个人想要运用智慧去认识世界,就必须把像垃圾一样的主观偏见清除出心灵。如此,人心就不会自大和自满,而能够客观公正地认识事物。

那么,什么是“一”呢?实际上,“一”就是“正”的意思,也就是保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认识态度。换句话说,“一”其实就是没有主观偏见的意思,它跟“虚”实际上是相同的。只不过,“一”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一心一意地认识事物,不要受到其他主观意见的干扰,也就是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保持心灵的专一和清净。用管子自己的话说,就是:“执一不失,能君万物。”(见《管子·业内》)以上就是管子教导我们少点先入为主的办法。让我们用这些办法使自己的心灵能够得到清净和安宁吧!

§§《公孙龙子》

在品味《论语》的时候,我们曾经讲到了孔子的“正名”。在孔子那里,“正名”意味着“该是什么样,就怎么样”,也就是说事物应该符合它本来的样子。我们知道,“正名”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战乱的春秋时期,“名”和“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分离,人们经常看见一些令人气恼的名不符实的现象;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孔子认为办法只有“必也正名乎”。

虽然在孔子那里已经有了“正名”,但是孔子并没有把“正名”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学说,而真正让“正名”成为系统理论学说的是战国时期的另外一位思想家,他便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公孙龙。说起公孙龙这个名字,大家或许并不熟悉。然而,大家一定熟悉那句著名的“悖论”——“白马非马”。其实,这句“悖论”就出自公孙龙之口。实际上,公孙龙不仅说过“白马非马”的“悖论”,还说过“离坚白”的“悖论”(即世界上不存在坚硬的白色石头)。乍听起来,公孙龙的这些“悖论”显得异常荒谬。可是,大家只要细致地品读,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着的深刻逻辑学思想。关于这一点,在后面的文字中我们就会感受到。

还是让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位思想家。根据史料记载,公孙龙出生于约公元前325年,去世于约公元前250年。如果这个史料记载没有错误的话,那么公孙龙就是战国后期的赵国人。关于这位思想家的事迹,我们从史料里面了解的并不多,只知道如下的一些:在公元前204年的时候,公孙龙曾到燕国去游说燕昭王,劝这位爱打仗的君主别再轻易挑起战事,然而他的游说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后来,他还在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的赵国平原君家当了二十多年的座上宾。在这里,他遇见了一些当时的名人,比如赵惠王、邹衍和孔穿等人。

除了以上的事情之外,我们现在了解到的公孙龙的生平事迹主要就是他经常与人辩论,而辩论的主题就是上面说到的“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至于这些辩论的结果,作为名家学派(其实就是西方所谓的逻辑学派)的代表人物,公孙龙自然是逢辩必赢了。这一点,我们从他的著作《公孙龙子》中的记载便能看出。翻开《公孙龙子》,在每次辩论结尾,往往都是他的那些对手,比如孔穿和子高等“不应”或者“弗应”,也就是被他说得哑口无言。看来,要想学习怎样跟人辩论,就得好好研读公孙龙的辩论术。

尽管如此,公孙龙的辩论并不是在逞口舌之能,他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的。换句话说,公孙龙之所以要与人辩论那些看起来像“悖论”,而实际上仔细推敲又有某些道理的论题,其实是为了纠正上文说到的那些名不符实的现象的。在他看来,在人们的日常言行之中,有很多地方都有逻辑矛盾,因而必须得到纠正。如此说来,那些认为公孙龙只知巧舌如簧的观点,也确实是有些委屈这位思想家。

同类推荐
  • 大学的精神尺度

    大学的精神尺度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等问题进行思考的结集,作者首先对大学应该具有的精神和理念进行论述,重点探讨了教授治校、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大学的社会责任等基本问题,并介绍了现代大学起源——德国大学的精神和理念,最后对中国大学的传统、精神、制度等进行了分析与阐释。本书学术性、人文性较强,语言流畅,观点鲜明,可读性强,对于当下颇受人们关注的大学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 沉思录(英文版)

    沉思录(英文版)

    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是古罗马帝国“五贤王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帝。作为储君,他7岁入学于罗马的萨利圣学院,17岁成为罗马的执政官,凡所修习无不精专,为同辈之首。作为帝王,他夙兴夜寐,励精图治,虽统治期间战争不断,国内自然灾害频发,国库空虚,他却战无不胜,武功赫赫,承袭先人余烈,尽力守成,防止腐化。作为哲学家,他致力于古罗马斯多亚派哲学三大门类中的伦理学,在鞍马劳顿中写下《沉思录》,被称为“帝王哲学家”、“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以一世英主而身兼苦修的哲学家”。在《沉思录》中,奥勒留并无意将自己打造成一位哲学家,写下一部完整体系的哲学著作。整部书只是作者与自己的对话,是自然的本性与沉思的理性之间的对话,是行动之后的反刍再思考,是作者内省的辑录,是这位古罗马皇帝对人类生存、价值指向、道德原则、善恶荣辱、苦乐祸福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 易经成事之道

    易经成事之道

    《易经》是一部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它凝结了先民的睿智和智慧,充满了辩证法精神,体现了东方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光辉。本书撷取《易经》五十三个卦辞,结合古今案例,以简洁生动的插图、有趣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易经》的原理,揭示做人处事的诀窍,教你改进做事的方法与手段,顺应穷通,获取成功。本书是指导现代人事业进取的一盏明灯。
  • 子这样曰过

    子这样曰过

    这是一本最通俗易懂的中国思想发展史,历数各朝各代思想的精华:这是一部最生动独特的当代价值观指南,教你如何思考,如何生活。
  • 德行

    德行

    怀着外交家理想的朱威走出校园,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每天只有一包方便面的落魄生活使他认识到,光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在博阳公司打工期间,朱威博得了公司的总裁邢云涛的好感。邢云涛出生官宦世家,虽然相貌平平,却心高气傲。她并不是朱威理想中的对象,但为了保住自己在博阳的职位,朱威抛弃了女友,违心地与邢云涛结了婚。
热门推荐
  • 一生一个孙文静

    一生一个孙文静

    我和她爱情的开始和等待.我们都在等一个未来。
  • 交换之血族迷情

    交换之血族迷情

    她,因为老公爱赌博,败光了所有的家财,在寻找老公的路上被车所撞,进入了另一位美女的身体里,从而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种族存在,不是传说.......她,是一名血族的美女,存在了几百年,总想过普通人类的生活,想享受亲情和爱情,却只能如行尸走肉般活着.......一次的车祸和一次的被猎人追杀,让两个灵魂互换,她们该何去何从?她们的婚姻和爱情是否会完美?敬请期待........本文为双女主,剧情精彩丰富,值得一看。
  • 凤棺谜咒

    凤棺谜咒

    本书是从全国著名通俗文学作家叶雪松先生已发表的悬疑故事作品中精心筛选出来的,这20篇故事,有万字左右的中篇,有数千字的短篇,既有怪案奇破,有江湖豪情,也有当代传奇,悬疑惊悚,多角度,多侧面,映射出了人生百态,读之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或掩卷深思,或催人泪下,无疑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精食大餐。
  • 二十岁差三岁

    二十岁差三岁

    我要的一定是对的,因为我错过。他大我三岁,相识两年以哥哥的身份照顾我....最动人的情话就是玩够了该回家了
  • Glengarry Schooldays

    Glengarry Schoolday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百年北大给青少年的人生哲理

    百年北大给青少年的人生哲理

    走成功之路,读成功之书。胸怀梦想,执著地走向远方;笑对挫折,锻造强者的品质;挖掘潜力,创造丰富的人生;荡涤心扉,用沉静过滤浮躁;热爱真知,用智慧照耀人生;空杯心态,卸掉负担和羁绊;懂得感恩,对世界一往情深;享受生活,呵护纯粹的心灵。
  • 高冷总裁:追矫妻99次

    高冷总裁:追矫妻99次

    A市顶顶大名的:“易俊熙在商场上冷面无情,”多女人丝毫没有笑容,高冷总裁意外的是,有一天追求着一个神秘女子,嫁给我好不好,女孩高傲的说:“当你我那么喜欢你,不管你怎么伤害我,我还是不在乎的喜欢你,”但是你还是无情的把我伤了,你现在:“还好意思在说让我嫁给你。”堂堂A市总裁,你还要不要脸了……呵呵,韩晓雨冷笑到,然而易俊熙的话让韩晓雨吐血了,你听好了,当我失去你的那一刻,还有再次遇到你的这一刻我就:“不在乎这个面子了”,我不会在放手了,但是我不会嫁给你的,女子冰冷说完,但是我易俊熙发誓一定会让你答应我的,还有别人也休想该娶你。希望大家喜欢,还有收藏评价,票票,谢谢大家了
  • 都市最佳豪婿

    都市最佳豪婿

    入赘三年,他一直是别人眼中的废物打工仔。谁能想到三年后,一个神秘电话让他强势逆袭!“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
  • 萧绰传奇

    萧绰传奇

    萧思温和燕国公主的小女儿萧绰,与韩匡嗣的儿子韩德让、辽景宗耶律贤之间的爱情。从辽穆宗耶律璟的黑暗统治开始,到澶渊之盟结束。中间有战争、阴谋、宫廷斗争、也有儿女情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