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197300000003

第3章 图国第一

夏振翼:《吴子》六篇,皆兵家机权、法制之说。

“机”,枢纽。“权”,权变,权衡轻重,引申为是非、好坏、善恶之标准。然每人各有其标准,欲达此一标准,必变个方法,中间所用的手段即权。权变、权衡、权术。

做任何事,皆有目的,必识“机”。机一碰,即动。权,即做事必把持枢纽,使之进行无碍。

立法容易,然依法行事难。所以什么方法皆有,但生作用者少,“制”之难在此。如立法能生作用,且使之无流弊,才称得上法制社会。应以实际事研究之。

人如能知自己智慧有所不足就好,一般人皆自以为是智慧的超级品。看舜是如何成其为大智者?“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不要自以为是智慧的超级品,遇事应多问问、多加以考察,还要研究左右环境的反应,然后采择别人的智慧。不要主观决定一事,否则小者危己身,大者危害国家民族,造孽莫过于此。

然其图国以“和”,教民以“礼”,治兵以“信”,庶几(差不多接近)汤武仁义之师,较之《孙子》十三篇纯用机智,不伦矣。故高氏曰:“起之言几于正,武之书一于奇。”

“不伦”,《吴子》与《孙子》不一类。

《吴子》言“几于正”,吴起为儒家论兵。

《孙子》“一于奇”,“一”为动词,完全在于奇。

书主在“悟”,人手一本《孙子》,装样而已!

盖起尝学于曾子,故其言多道德之遗意欤?

吴起是曾子的学生,其论兵以“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为主,故“几于正”。

吴子入魏,启以文武之道,即动以不得不用之势。立身兼文武,则“治己”有全才;立国兼文武,则“治人”有全术。

吴子初见文侯,数语抉其隐衷,且即其日所加意者惕之;苟不得其人而轻试战攻,覆亡立至,令之心胆俱寒,随以国是委之,卒建大功。吴子诚战国之“人杰”也,学者毋以急于自售而少之。

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

【夏振翼批】(简称【批】,下同)此记吴子挟两端以干进,而惧之以害,以自任也。

【夏振翼注】(简称【注】,下同)文侯,晋大夫魏斯也,与韩虔、赵籍三分晋地为诸侯。

题炬:吴起学于曾子,儒服实其本等,但以兵机见文侯,未免为功名热念。

【夏振翼解】(简称【解】,下同)常见之时,所服者儒服,不改其素也。所挟者兵机,自炫其才也。盖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即樽俎可以寓折冲,裘带可以当韎韐(蔽膝)之意。第其心急于功名,是窥见文侯之好兵,而相机以投者。

“吴起儒服”,吴子着儒服,乃儒家论兵,因其为曾子弟子。

“兵机”,乃用兵之机。

文侯曰:“寡人不好(喜好)军旅之事。”

【注】寡人者,寡德之人,谦词也。

吴起与魏文侯,一个貌不惊人,一个不深刻了解。

“正颜色,出辞气”,此为高深的修养,“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泰伯》),谈吐举止,使人一见面,即不敢小瞧你,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皆合乎标准。辞气,即声音的抑扬顿挫。

小孩自小即必须训练其“行、住、坐、卧”,吃有吃相,坐有坐相。现代人早上手拎袋豆浆,如同从医院打点滴出来的,焉有美感可言?如此习以为常,坏!

“性相近,习相远”,习气影响人甚大。就是有野望,也得加上功夫,要严格训练自己。

起曰:“臣以见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

【注】占,测度也。察,密视也。

【解】择君而事,常以事之外见者,测君之隐微;以事之已往者,征君之将来。君未始不留意于军旅,何言之所出,与心之所主相违背乎?

施子美曰:观人之迹,可以知人之心;观人之已为,可以知人之所未为。见者,迹也;隐者,心也;往者,已为也;来者,未为也。

“以见占隐”,拿实境占人心理的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孟子·梁惠王上》引《诗经》)。

“以往察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一层一层地深入,逐渐进入问题核心。

先举证,再批评,使对方无话可说。

“今君四时使斩离皮革,掩以朱漆,画以丹青,烁以犀象。

【注】四时,春夏秋冬也。斩离,开剥也,皮革,众兽之皮。掩,涂饰也。朱,赤色。漆,木液沾可饰器。画,图绘也。丹青,即图绘之色。烁,光闪也。犀、象,二猛兽名。

【解】于春夏秋冬之际,使人开剥皮革,以为衣甲,而掩之以朱漆之饰,取其光泽;画之以丹青之色,取其华彩;烁之以犀象之形,取其威猛。

施子美曰:此乃《周官》卢人为卢器之制也。

“烁以犀象”,犀、象,二猛兽。人少以人像,而是以兽像装饰自己的威武。

皇宫一进门,即摆一排铜兽,东西方皆然。自此分析人的心理。

“冬日衣(yì,穿)之则不温,夏日衣之则不凉。为长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车奄户,缦轮笼毂。观之于目则不丽,乘之以田则不轻,不识主君安用此也?

【注】戟,有枝之兵。革车,重车也。掩户,言其车之高大遮蔽门户也。轮,车之两轮。毂,外持辐,内受轴者。缦笼,谓以兵革蒙罩于外,所以备矢石便战攻也。

【解】彭氏曰:“不温”以下数句,正是破他不好军旅之语。

施子美曰:甲之为用,以冬日衣之则不温,夏日衣之则不凉。车戟之用,观之于目则不丽,乘之以田则不轻,此乃攻战之具。有其具,而曰不好其事,果安用此哉?

这些均是于日常无用的东西。

“若以备进战退守,而不求用者,譬犹伏鸡之搏狸,乳犬之犯虎,虽有斗心,随之死矣!

【注】伏鸡,抱雏之鸡。乳犬,欲乳之犬。搏,击也。犯,干也。

【解】指归曰:物之至难搏难犯者,狸也虎也;而况伏鸡乳犬当之乎?盖军旅重任,非得能用之人,虽有备具,亦终必亡耳。

施子美曰:无善棋,有善奕;无胜兵,有胜将。兵而无将,是以其卒予敌也……吴起此言,欲文侯以己为将也。

谈话之术,渐入主题。

孟子谈话之术高,但有时并不合乎逻辑。打烂仗与讲学理,有所不同。应学会如何推销自己。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家;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故当敌而不进,无逮(及)于义也;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也。”

【批】古人偏废之失,以见文武贵乎兼资也。

【注】废武,不治武备也。好勇,不修文德也。鉴,视也。内修、外治,言当两全也。不进者,不能御侮也。哀之者,矜恤其民也。

陆经义曰:吴子初见文侯,内外仁义之论,言简而确,气壮而正,盖由曾子“大勇教”中理会来。

【解】陈孝平曰:以“当敌不进”四语为戒,方是兵机。

味“当敌不进”四语,单指“治武”与前“兵机”二字照应。

施子美曰:天下之事,未有偏而无弊者……刚猛相济而政和,况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其可偏废乎……明主鉴兹,故内则修文德,外则治武备,示不偏胜也……爱人者,圣人之本心,而治兵者,御敌之一术,二者其可偏废乎?

“承桑氏”,出自少昊穷桑氏,子孙以桑为氏。

“有扈氏”,启的庶兄,不服启“家天下”,大战于甘,为启所灭。

“内修文德”,“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使民知孝悌忠信,以抚绥百姓;“外治武备”(《史记·孔子世家》),三军进退有方,节制严明,整治武备以防之。“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武兼资,国之所以常治也。

“当敌而不进”,有敌人,不敢与之正面较量;“无及于义”,义者,宜也,不宜于立国之道。

“僵尸而哀之”,李华《吊古战场文》曰:“苍苍烝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

行冷战之术,每天都得主动。吹牛不必多,但要中肯。吹牛三句,叫打瞌睡者都得听完。

孔子有智,但想扭转一个时都不易!圣人不能生时,然“时至而不失之”,换言之,时来就抓住之。

现在必“识时”,还必懂得“用智”,才知道今是什么时。知属于什么时了,就应知道要怎么做,否则即为违时。但每个人各有其时,“时”“位”均不同。

时,有先时、治时、因时、违时四个境界。先时,先于时,治国领袖人物没有不能先看几招的。棋圣几段,也就是说下棋之前,至少必看三招,才能达段数。至少也必治时,还要能控制时。因时,是马后课。违时,更不能谈了!

大盗盗国,代代有之。中国史中,土匪时代最久,王者、霸者少有之。故《大易》赞“革命”,曰“革之时大矣哉!”

“必临敌而敬”,先时,先来一着,革你的命。《孙子》所谓“先着”者也。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铺设坐席),夫人捧(执)觞(shāng,酒器),醮(jiào)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均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注】布席,设坐席也。捧,执也。觞,酒器。醮,祷祭以酒灌地也。庙,祖庙。西河,魏地,与秦接境。均解,谓彼此相持,无胜无负也。辟,开广也;拓,充大也。

此章述起仕魏,而隐括其遇合之降隆,功业之盛也……吴子遭逢文侯,以显功名,诚幸甚也,故特冠此于篇首。

【解】醒宗:立为大将,正文侯倾心委任处。一见之倾,便能折节隆贤,较之古人后车与载者,同一好尚。

新宗:魏处中央之地,四面受敌,其来久矣。今得吴子而天下莫敌,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功何伟哉!

施子美曰:有非常之礼,而后可以待非常之才;有非常之才,而后可以立非常之功。

此段分四个层次:王、霸、失时、逢时。

“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可看出夫人之识机。

“立为大将,守西河”,有守就有权。吴起有练兵、实战经验,且为常胜将军。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文侯与吴起两人合作,就写下辉煌的历史。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史上不知有多少人才被埋没了!

吴子曰:“昔之图(治)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

【注】图,犹治也。教,谓训告率廸,如师保之训其弟也;亲,谓爱育抚恤,如父母之爱其子也。百姓,畿内之民;万民,统宇内之民而言也。百姓曰教,万民曰亲者,互文耳,非万民不教而百姓不亲也。

谈氏曰:吴子教百姓,“亲万民”一语,可为千古治民之祖。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孟子曰:“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原不专一智巧为务也。其所以称大兵于天下者,亦惟朝而训诲,夕而抚摩,使上下相亲,如家人父子可耳。彼天下之不能教、不能亲者,自不敢逞其兵力以抗我矣。

【解】《指南》:教之亲之,俱在平日言,味“必先”二字,可见。

施子美曰:盖百官者,教文所自出,故以“教”言。万民则欲从其上之教,故以“亲”言。

《尚书·尧典》曰“平(辨)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wū)变时雍”,“百姓”,百官族姓;“黎民”,一般大众,万民。“教百姓,亲万民”,有层次。

“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尧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春秋》重民,“战攻侵伐,虽数百起,必一二书,伤其害所重也”(《春秋繁露·竹林》)。

“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阵);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

【批】欲用民力,必先导之使如家人父子,而后可望其同仇敌忾也。

【注】和,顺而睦也。国不和,则上下离心;军不和,则吏不附;阵不和,则行列不整;战不和,则进退乖违,皆未可也。言此四者,以起下意。

【解】周鲁观曰:百姓万民,原无分别,看章旨,不过教民之不和者以归于和,然后可用耳。

施子美曰:此军之所以贵和也,和于国而后可以出军。

“有道”,做事有方法、步骤。

“先和而后造大事”,和,发而皆中节,“协和万邦”。和合,齐心协力,然后可以图大事。

无病不死人,抓来的兵能够和合、造大事?专以兵起家者,训练士兵如同训练老虎。

“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后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乃后举(用事)。

【批】言善图治者,有以得人和之效。

【注】先和者,谓于未事之时,使其千万人如一心也。造,作也。大事,征伐之事。信者,自恃之谓。私谋,非公议也。告,报也。启,咨也。元,大也。元龟,出蔡地,用以占卜吉凶。《书》曰:“誴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言用兵既和其众,又质之于鬼神也。参,度也。度之天时,以验其顺逆也。吉,谓天时、神明两相符合也。举,起行也。

【解】醒宗:“先和”,统承上四项在内。先和,非专为造大事。而造大事,不可不先和也。

此即为解题而作。

“不敢信其私谋”,信私谋,信己智,不能接受别人。

领袖人物不迷信,但可以“信”迷别人,“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乃后举”。

“告于祖庙”,宗庙,昔在太庙议政,庙谟、庙算。

“启于元龟”,“元龟”,出蔡地。“臧文仲居蔡”,“居”,养也;“蔡”,大乌龟。养王八,懂王八的心理。“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论语·公冶长》)臧文仲建造自己的宗庙,房顶呈拱形,柱子上画着水草图案,庙内藏着大龟,像天子的宗庙一样。孔子很会吃豆腐,吃得很文雅!《中庸》称:“人之为道而远人!”

“参之天时”,兴兵之常,民必知之。

“为谁而战?为何而战?”此时,就有逢迎者,逢君之恶,当政者喜什么,就说逢迎的话。

“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注】与之,犹言使之。士,指三军而言。进死,人之所难,而反以为荣;退生,人之所欲,而反以为辱者,皆人心之踊跃然也。

【解】新宗: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承上“告庙、启龟、顺天”说,不轻用民命,便是爱惜吾民。

“进死为荣,退生为辱”,即感激思奋之意。

此为政术,使百姓以死为荣。

搞政治必得有术。“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政治家应比画家更具有艺术天分,才能把社会治理得很灿烂。如弄成像破车般,就糟,完全不堪入目!

吴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要者,所以保业守成。若行不合道,举(用事)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

【批】此章言道义谋要,为人君之本,而归重于四德之全修,以为应天顺人之举。言人君不可悖乎“道、义、谋、要”之四端,以自取其灭亡也。

【注】道者,事物当然之理,人所共由者,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本,根本,即人之性。始,赋予,即天之命。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谋者,筹度之谓。违,背也,远,去也;就,即也,就之也。要者,约也,犹纲领也。保业,谓保全基业,不至倾覆也;守成,谓遵守成宪,不至废坠也。处大,崛起在位;居贵,身为天子。患,灾害也。

【解】王若汉曰:实实救民水火,去暴除残,本为利天下,方是义。

陆经翼曰:害者,所常违之者也;利者,所当就之者也。若不能谋,遂有害而不见为害,有利而不见为利矣。惟其谋之也,而后害之所在,以谋而知所宜违;利之所在,以谋而知所宜就。

“道”,常道。人所必行之路。有道,办事有路子。

“行不由径”(《论语·雍也》),“率性之谓道”(《中庸》),道并不神秘,是很实际的。性,道之体;道,性之用。常道,日常行事。做事必有方法、步骤。

“反本复始”,复其始,返其本性。复性,将性之本能完全发挥出来,《易·说卦传》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命、性、心,三位一体。

一套,就有用,熟能生巧。活着叫“荣民”,死的叫“荣烈”。

“义者,所以行事立功”,做事完全合乎计划、步骤,即一切“宜于义”也,才能行事立功。

“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远离害,亲近利。《易经》就是要人“趋吉避凶”。

“要者,所以保业守成”,创业维艰,守成更难。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论语·子张》),才叫进步。所以,每天要努力上进,如连新闻、杂志都不看,又如何进步?

“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设若做事的行为不合乎人性,可以做?“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论语·子张》)。

“处大居贵,患必及之”,想不到的好,做梦都没有想到,真不知东南西北,接着,想不到的坏来了!突如其来的事,皆难处也。人暴得大位、大名、大利,皆非好事,不祥!

“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故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诽)。举顺天人,故能然矣。”

【批】言圣人之盛德及人,斯其民心悦服,即“以仁易暴”,而人不以此非之。

【注】绥,安之也;理,治之也;动,鼓舞之也;抚,爱育也。德者,行之而有得于心也。修,补其阙也。喜,形于色;悦,存诸心。

新宗曰:上顺乎天心,下顺乎人意,故“一戎衣(殷)而天下咸服”,盖所处之时势使然,非容矫强也。

刘氏曰:性有四德,此章首言道、义、谋、要,中言道、义、礼、仁者。盖谋,即智也;要,亦理也。道,散之万事;德,会之一心。吴子之言,殆有所本欤?

“散之万事,会之一心”,一致百虑,殊途同归。

“绥之以道”,“绥”的手段,比“安”高明、舒服。“归绥”,证明你跑掉,再抓回笼。归来,既不能打,也不能骂。昔为别人拿去,再拿回,得“绥之”。“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即“绥”的滋味。

中国字有深意,触类旁通,必好好玩味。许多书不易看,因不识字。

高阳(1922—1992)专吃清朝的饭,他屋中,就一部《大汉和辞典》,一部《清史稿》。

有时有所感触,但一感一触,就完了,否则怎么……是中国人,出辞气要……

“理之以义”,“义者,宜也”。整理得恰到好处。理发厅,剃头户。

先知,创教的智者,可以启发人的智慧。我无处不跑,曾在灵修院做旁听生一年,就为了了解基督教。

“动之以礼”,对人,“临之以庄则敬”(《论语·为政》),“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进退周旋,有威可畏,有仪可象;“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对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以礼约文。

“抚之以仁”,抚慰,亲生父母摸摸头,感到无限的安慰。

膝下,小时候抱着父母的腿转,父母摸摸儿的头。写“膝下”,有无尽的安慰,皆无法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冷暖自知。回味真人性的滋味。

昔日对父母不孝,感到无尽的亏欠,因自人性教育。不生儿育女,不知父母恩,回想父母的爱。

“活不过小狗,不愿再把这狗再给人”,因为生活习惯、爱的方式不同,难以再适应其他的方式了。

婆媳之所以不合,主要在于生活习惯不同。昔“门当户对”,是指知识水平,而非财富。是有钱的,皆没职业,即穷人。

“修之则兴,废之则衰”,何以时代不上轨道?冷静想一想。将人性之深处挖出,就因为没了人性才情薄,无情无义。对人性认识不清,才造成今天的种种偏差。应恢复人性,使之自根上认识,返本复性,本立而道生。

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批】此言欲用民力,必使知礼知义,以生其耻,而无取于好战也。

【注】教,教导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励,勉励也。义者,忠信之行、节操之为也。

【解】指归:人心之中,本有不容踰越之品节,在上者诚有以教之,耳提面命,则人自感动其本原,而相安于节制。

王若汉曰:刑威法令,可以慑人心志,而不可一人性情,惟礼教之入人深也。“必”字,有断然不易之意。

施子美曰:夫人既有耻,则教励之者至,而无所用而不可矣!

精义为要,读文章贵乎得其精义。

“教之以礼,励之以义”,“《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明礼知义,才能“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过矣”(《春秋繁露·俞序》)。

“使有耻”,终极目的,知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耻不如人。下“知耻”的功夫,“耻不从枉”,“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管子·牧民》)。

人皆“见贤思齐”(《论语·里仁》),“思齐”,为功夫之所在。思与贤齐,不让他专美于前。自人性看,人其实很有希望。自小即懂得争,想高过别人,此即人性。学任何东西,老感觉比不上大师兄,耻不如人,就会每天下真功夫,不断地努力求进步。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然战胜易,守胜难。

【注】人知礼义,则有羞恶是非之心,而急于尊君亲上之道,用之即戎,自效死而弗去也。大,大国也;小,小国也。足以战者,言皆致其力也;足以守者,言皆坚其志也。大国易于胜人,小国难以自守。

我的人生观与你们不同,自年轻即参加革命,主在求中国不被瓜分。告知:“入美国籍者,不许登师门。”现在后悔了,学生不来,就装腔作势,表里不一嘛!

现在开口就骂“老贼”,但社会的进步就是跑接力,一棒接一棒。接棒时,要想如何接好、跑好这一棒,而不是骂前一棒。

一个时代有其思想,因此思想有其产物。我的时代,净受外国人的气,不同于你们的时代,故我教外国学生有教外国学生之道。

人必得有所守,即守住分寸。

施子美曰:知之非难,行之惟难。

“战胜易,守胜难!”所以,往往“富不过三代”。

就是会背书,也不能治国平天下。我就以小时读的几本书混饭吃,在台四十年,“不识字”(师尊在台身份证:姓名刘柱林,学历栏不识字),还可以指导博士论文。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嘛!同学搞什么主义的都有,无论谁成功,我都是老师。

“故曰:天下战国(好战之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shuò,屡)胜得天下者稀(少),以亡者众(多)。”

【注】“故曰”以下,皆引成语。“五胜者祸”,言黩武玩兵,自取其败也;“四胜者弊”,言暴师既久,数战民疲也;“三胜者霸”,言威势陵人,敌自畏服也;“二胜一胜”,言不得已而用之,故为帝王之兵也。

施子美曰:不然,《孙子》何以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五胜者祸”,五胜之国,国民易骄,故祸之。

乡国自古就骂“臭美”,谚语。“满不在乎”,此话在“满洲国”成立之前就有。下令不许说,民间说得更厉害。见什么,皆一笑!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经》),好好玩味笑话,都悟明白了,就知自己该做什么,不糊里糊涂过日子。

吴子曰:“凡兵者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批】言五兵之由。

【注】焦氏曰:争名,谓图王定霸。争利,谓夺地争城。积恶,谓两国积怨。内乱,谓敌有弑逆。因饥,谓民穷思乱。五兵,惟积恶、内乱,可兵;余皆乘人之危,非义举也。

施子美曰:五兵所起,必有“因”也。

争名、争利、积恶、内乱、饥饿……兵之所以起。

争名夺利,无所不用其极。今天又有几人知严家淦(1905—1993)?他能使蒋家信他,何等不易!他用何功夫能使蒋经国对他信之不疑?如以此功夫建立一事功,岂不永远活在人的心中?

孙中山不然,说“要作大事业,不要作大官”。把社会事看清了,愈知自己要做什么。“富而可求者,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做自己喜欢的事,没有不成功的!

“积恶”,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读书如读智慧,今天读了,明天就有用。《心经》好好悟,心理上就不会有压迫感,“远离颠倒梦想”。

如死后真有鬼,又何必警察办案?难道鬼皆“死得其所”?鬼神之道,鬼,自己祖先;神,有遗爱在民者。祖师庙,国家祭祀之一。祭鬼神,是在报恩。祭天,求赐福、赐寿。

“饥”,五谷不熟,饥荒导致民乱。中国史上多次变乱,皆肇于百姓挨饿。百姓只要有饭吃,就乐得冒泡,还会造反?有些人钱太多,刺激没钱的也乱,现皆因没钱而犯罪!

“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批】言五兵之名。

【注】名,即因兵之起而名也。名虽有五,惟义兵可以名言,余皆不可以名言也。

【解】言兵所由名;名者,名此五等之兵也。

知道朝鲜战争是怎么打的?刀片,烧火棍。是祸,躲不过。

中国有宿怨,积怨太深了!

“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

【批】申五者命名之义。

【注】禁,止也;救,拯也。恃,倚也。怒,私忿也。弃,废也。贪,图也。疲,敝也。

“因怒兴师曰刚”,因己之私忿而兴师。“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孙子兵法·火攻》),怎么可以太刚,乱发脾气!

“弃礼贪利曰暴”,灭弃谦让之礼,唯知贪人之有。暴发户往往为富不仁。

“五者之服,各有其道: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

【批】言五者之兵,皆有所以服之之道。

【注】服,谓折其心,屈其体也。

【解】兵之所起不同,所名各异,而所以服之者,亦自有殊施也。

金千仞曰:一样有一样服他底道理,不可参错紊乱也。

施子美曰:兴师之名,虽则不同,制教之术,亦随之以异。

“道”,处理事情的方法、步骤。

“以权服”,人世(事)有轻重、是非、好坏、善恶,处世应善用智慧。“权”,“可与适道,未可与权”,行权,乃最高的境界,不易!

“先谋而后动”,做事要谋定而后动,必先谋,谋步骤、方法而后动。

你们光有想法,没有做法。想法不一定错,做法不周全。表态的机会多,可是表态亦得表得标准、美,才能动人。有想法,也得有做法。

为何去?去,得有所获。想自对方得点东西,不易。去有目的,有所得才不白去,必要有方法。谋之前,必要了解对方,如北方人吃咸不吃甜。

必要真了解对方的情势,谋定而后动。如是“输诚”,也得事先让对方知道你是“诚心”来降的,否则还以为你是在“偷降”。

我回去看师母,但她已故去,不会让人抢去了。人生求不得之苦,才是真苦。

武侯问曰:“愿闻治兵、料人、固国之道。”

【批】武侯嗣立,而即以军旅、人民、国是三者致问,而求之于道也。

【注】武侯,文侯之子,名击。治,整理也。料,量度也。固,持守也。兵不治,则纷而无纪;人不料,则才不能见;国不固,则暇衅易生。道,理所当然者,得其道而存,失其道而亡,此武侯所以谆谆致询也。

学术,也得用得上。诸子百家学术,无不以“知敌”为先。未知敌,不知谁是谁,那去做什么?想斗,也必了解斗的对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但必要真知。知敌,设谋,谋对敌的步骤与方法。

去访问人家,必要事先安排,人家已先了解你了。

淮海战役,就解决国民党的问题。

不打没把握的仗。人家在你面前说“软话”,必要小心,人家早就了解你了。

起对曰:“古之明王,必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则),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募良才,以备不虞。昔齐桓募士五万,以霸诸侯;晋文召为前行四万,以获其志;秦穆置陷陈(阵)三万,以服邻敌。

【批】言治兵、料人、固国三者,道属一贯,而必以礼教育之。

【注】凡君问,皆称“起对曰”者,尊君之词也。明,哲也。谨,敬也。君使臣事,皆有定礼,敬谨之不使紊乱,以明尊卑之谊也。饰,修也。居上处下,皆有仪则,修饰之不令废坠,以辨贵贱之分也。吏,谓将吏。俗,风俗也。简,选择也。募,广求也。良材,有用之才。备,犹防也。前行,可当行阵之前者。陷阵,力能摧陷敌阵者。齐桓公,姜姓,名小白。晋文公,姬姓,名重耳。秦穆公,嬴姓,名任好。皆春秋之霸主。

王若汉曰:礼为治国之大经,必谨其礼,使尊卑之等明,上下之分定,然后治兵、料人,可以次第举行。

【解】叶伯升曰:从未有体统之陵夷,能经国而诘戎者,惟深于礼者,始可与言军旅耳。

“谨君臣之礼”,要有礼之分界,必要有谨,谨之以礼,“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能)敬之”(《论语·公冶长》),守礼。父子之亲、夫妇之近,皆必谨之以礼。举案齐眉,谨夫妇之礼。夫妇如有第一次吵,就会吵不休,千万不要有第一次吵架。

大全:这“仪”字非是粗迹……“仪”字从“礼”字来,“饰”字从“谨”字来。

“饰上下之仪”,饰,表现在外,“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中庸》),威自礼生,“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学而》),要自尊自重,天德自尊吾自贵。

“顺俗而教”,“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礼记·王制》),不可按己意教,顺其俗,入境要问俗。风俗并非一二日形成的,“风俗之厚薄,系乎一二人心之所向”,“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国民党打“汉民族主义”,积怨,因为不了解民族心理。不了解民族心理,百姓与统治者乃背道而驰。

王汉若曰:“简募”字,从“料”字来,简而不募,则网罗不广;募而不简,则甄别不精。斯天下良材入吾彀中也。

“简募良才,以备不虞”,简选、召集,举用能者,使能者在职。如长于办外交的掌交通,即不才,不能胜任。人才得平日就储备之。

“故强国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

【批】此正言料人以治兵,而决围屠城,皆在所易,又何固国之足云?

【注】聚,集也。一卒,百人。除丑,犹言雪耻也。练锐,勇锐之士,而复加以练习也。决,犹开也。屠,即攻也。

胡君常曰:五者,一以取胆气,一以藉忠勇,一以备觇谍追逐,若见功除丑,则使过之涤。

吴起以“兵不在多,以治为胜”思想,根据士兵不同特长编组,并加以严格训练,成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常胜军。

【解】王汉若曰:此五项,皆锐也。如胆勇气力之人,杂一无胆勇气力者在于其中,即有胆勇气力者,亦为沮丧不振矣。惟聚于一处,则比权量力,锐而益锐,锋芒自不可当。

施子美曰:此军之练士,不可不察也。

平时得“料民”,看哪个人是什么材料,要有备才能无患。

吴起善于练兵。“聚为一卒”为重要之术,使之“一其志”。

“聚”,将一类类聚在一起。将相近的聚在一起,本身得有“通德类情”的智慧。德,行为的表现。

群德,搞小组织,首要得行为、嗜好相近,此乃通德功夫。其次,看情如何,还必得类情。如此,才能发挥群的作用。

同学在一起,学什么的凑在一起,十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要有群德,不能净耍单帮。养群德,不忮,《大学》称“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为“养群德”之不二法门。一个“他呀!”于人无影响,倒显出你的失德,就听不了说别人好。就是卖豆浆,也得有三个人,如无容人之量,就连个豆浆店也开不成。

群,非不管好坏人皆凑在一起,拉一帮,饥不择食,结果达不到目的,还适得其反。匆匆忙忙找,必得出事,必须在平时就要留意。

许多事可以锻炼出,否则难以成事。我就自己一人在台过四十多年。

以为一代大学毕业就有办法?“三世为官,才懂得吃和穿”,那要多少世为官,才学会搞政治?

“智者不怒”,不生气,还能乱跳桌子?

“去守”,应守住而没守住。

会数学,也应好好算一算。真是至死不悟,强哉矫!通德类情,换言之,犯同一毛病。

总在一起者,总有相类之处,臭气相投。一出手,知你不会成功,经验!一半一半,则应八十四,但现已超过。

“练锐”,皆有专长,已是能手了,再加以训练。

武侯问曰:“愿闻(知)陈(阵)必定,守必固,战必胜之道。”

【解】“道”字,须看得深,不可作“法”字讲。

要知其所以为。

起对曰:“立见且可,岂直闻乎?

【注】立见,谓立时可见也。直,犹但也。

【解】夫阵定守固,战胜之道,立待而目见之,且以为可,岂直闻其言而已乎?

不是靠讲,而视怎么做。不必讲道,问问自己。

“君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则陈(阵)已定矣;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对领导亲热),则守已固矣;百姓皆(如出一口)是(肯定)吾君,而非(批评)邻国,则战已胜矣。”

【批】此言用兵之道,在于用贤亲民之间。

【注】不肖,不使得与贤者为伍,则行阵画一。民守本业,爱长上,则守御自坚。是吾君者,以吾君所行为也。非邻国者,以邻国所行为非也,皆,谓百姓之言,如出一口也。

尤尺威曰:用得其人,则行阵自定;民安其业,则所守自固;百姓视其君如父母,则攻战自胜。

【解】新宗:最难调摄者,百姓是非之口。今百姓皆以吾君为是,自效死力于君,乐为之用,宁有不胜者乎?

“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选贤举能,必选真有贤才者从政。贤才,专指对国家行政有贡献者。

韩愈《马说》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周文王跑那么远,就为找一位钓鱼的糟老头?

“才难!”指干才而言,“如有周公之才之美”(《论语·泰伯》),周朝之所以有八百年江山,即因周公的干才。如真有周公、姜子牙之才之美,则可以传国传家到八百年,而非只八十年而已。

哀莫大于不知耻,还说“两眼炯炯有光”!道,非说,全视表现。多读书,如同温度计,遇事即知几度。天天讲书,没有用。你们能知而必行,才有用。上课前,事先看一遍,很重要!

武侯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喜色。

【注】谋,筹度也。事,指国政言。

【解】汪殿武曰:武侯当日,在朝之臣,岂无智虑过之者?由其好谀恶直,群臣罔敢与抗,是以甘为退逊耳。武侯不以为忧,反以为喜,即此一事,足征其骄矜太甚也。

施子美曰:人莫不有求胜人之心,人之所以求胜人者,矜也,忌也。矜则欲夸己之长,忌则恶人之出其右。人孰无是矜忌之心?人而无矜忌之心,则无胜人之心矣!

看清了,不必迷信!

“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以不知为知的人,最可怜!就人云亦云,也不加以考虑。

起进曰:“昔楚庄王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忧色。申公问曰:‘君有忧色,何也?’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此楚庄王之所忧,而君说(悦)之,臣窃(私,自己)惧矣。”

【注】楚庄王,芈姓,名旅。申公,即申叔时,楚县尹。绝,无也;乏,少也。圣者,神明不测之号;贤者,才德出众之称。得师者王,如汤之于伊尹,武王之于太公;得友者霸,如齐桓之于管仲,燕昭之于乐毅。不才,谦词。殆,危也。

李卓吾曰:吴子所引之言,似为忤君,而不知实为爱君,即古良臣进规,不过是也。

【解】子舆氏曰:“有大过则谏”,吴子诚圣门中人,直陈不阿,下此则未能也。

施子美曰:庄王之所以忧者,谓其世不绝圣,国不之贤也。得其师而后可以王,得其友而后可以伯。若此者,盖其所得之材不同,故其所成之功亦异。

楚庄王乃一位有“自知之明”的领袖。

能王天下、霸天下,全看识不识才。

以一人之智应付全世界,办得到?应以众人之智应付,众志、众智成城。

于是,武侯有惭色。

【注】有惭色者,闻起谏而愧悔也。

【解】王圻曰:武侯徒有惭色,亦非乐受其谏,宜乎起终不免也。

吴起能强国,但最后身亦不保!

同类推荐
  • 旷野呼告

    旷野呼告

    俄罗斯思想家列夫·舍斯托夫毕生规避理性,倡导神明启示,远离思辨,崇尚信仰。在本书中,作者尤其以独特的感悟理论向人们阐释了西方思想界与文化界巨擘克尔凯郭尔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神明启示下所显露出来的思维的魅力。同时,作者更深刻地向人性的深处拷问理性,在思想旷野发出在他认为没有回音的无声的呼告。
  • 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

    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

    柏拉图代表哲学智慧,鸭嘴兽代表风趣幽默,两者同根同源,天生一对!这是一堂人人都希望学校里开设的哲学入门课。本书用一个个笑到喷饭的哲学段子,向我们解释了历史上的伟大哲学家、哲学流派和思想传统——从不可知论聊到禅学,再从解释学、逻辑学讨论到永恒。本书将向你展示:如何通过笑话阐释哲学概念,以及有多少笑话本身就蕴含着精辟的哲理。最后,作者们想要表达:不仅是哲学,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这么简单、轻松、有意义!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中国现当代伦理思潮

    中国现当代伦理思潮

    本书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自由主义西化派、现代新儒家、中国马克思主义三大伦理思潮的发展特征和主要人物的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反思,并对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新发展做出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与阐释,涉及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伦理思想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创新性研究,认为要建设中华伦理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清理和发掘以儒家为主干的传统伦理文化,借鉴和吸纳近现代西方伦理文化。全书史论结合,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热门推荐
  • 天心玄录

    天心玄录

    残原短篇作品集,收录《武林寓言录之孤高的英雄》、《圣城之战》、《根净劣生》、《砌进城墙的尸人》等。
  • 近身保镖(壹)

    近身保镖(壹)

    《近身保镖》是柳下挥写的一部都市异能题材小说,已完结。故事主要讲述山村少年叶秋来到繁华都市,在一个猥琐老头的介绍下成了富家千金地贴身保镖,并住进了传说中的美女公寓------蓝色公寓。
  • 十二宫传

    十二宫传

    十二是天物轮回之数,十二也是星宫稳定之数。在地球的周围隐藏着十二个星球,它们的统称叫十二宫。其中掌管白色水晶资源的星球——盘古界面对即将到来的毁灭性的资源之战,界王裂炎不得不依照神的旨意去寻找优秀的十二水晶战士去探寻十二宫的秘密。为此,地球上的小女孩儿墨瑶糊里糊涂的成为了盘古界的王妃,她是否愿意接受这神圣的使命?又是否能成为优秀的十二水晶战士?十二宫会告诉你。
  • 听说你要和我闪婚

    听说你要和我闪婚

    遇上包办婚姻,男方还是花心渣男怎么办?方程程:“跑呗。”原以为相亲第一次见面,谁知冤家路窄,渣男非要闪婚怎么办?方程程:“继续跑。”“跑?”乔煜寒闻言邪魅一笑,麻溜的结了衣扣:“看来你想念三天下不了床的滋味了,为夫这就满足你。”方程程泪奔:救命……~~(>_<)~~友情提示:男女主双洁,先婚后爱,喜欢就收藏一个吧~么么哒。
  • 我的美女保镖老婆

    我的美女保镖老婆

    突发爆炸,王牌杀手“百变魔龙”杜锋意外殒命,灵魂离奇附身到本是刺杀目标的风流公子哥赵俊身上得以重生。“呸!你是锋哥的耻辱,投胎前别忘了杀你的人叫风铃!”“哼,想杀他,先问问我夏雪答不答应~!”当昔日的杀手情人碰到如今的保镖老婆,已化身为赵俊的杜锋该如何面对?“靠,老虎不发威,你们当我是病猫啊!”赵俊怒吼一声,经过“帝王一号”改造身体的他开始了彪悍的都市传奇之旅。
  • 别忆此生

    别忆此生

    有些人,悄悄地进入了你的生命中,说喜欢,似乎不是,说爱吧,似乎更不可能,于是就在那么长的时间里纠结、认知。可最后,还是你自己受伤了。既然,命运注定你不应该不知道答案,就不要再那么执着了啊,在那样单纯又可爱的年纪里,你是不是也有着既单纯又可爱的回忆呢。有些人,即使面对面也未必会认出那个,曾经一想到就会脸红的人。对青春说再见吧,我们回不去了。
  • 源来喜欢你晨

    源来喜欢你晨

    陈晨:王源你还爱我吗?王源:小傻瓜,我不爱你爱谁呀。
  • 断念谜章

    断念谜章

    50年前的联合西征为大陆带来了许久的和平,但来自邪恶与仇恨的种子早已在维系已久的繁荣中播撒。
  • 偷梦江湖

    偷梦江湖

    打小就没了父母的秦小三曾经以为生活的意义就是偷东西,直到在那个黄昏,他偷走了那个女孩子的心,他觉得,是时候做些改变了。
  • 楚少爆宠小甜妻

    楚少爆宠小甜妻

    苏墨一直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她一人在独自徘徊,却不想在那个转角口,有一个人一直在等她。